书法落款是栢盦试墨,是哪位落款世平的书法家是谁


普通结果 阿拉丁 商业知心 PR 隐藏结果 隐藏摘要 推荐 F 隐藏

作者 (民国时期著名语言文字学镓、国学大师)钱玄同

  • 如图汝帖精裱墨拓之吴郡唐寅荇书诗文绝句,描述:191厘米长宽57.4厘米,墨拓片精装裱。诗文:翁乎家在水云居不弄纶竿便读书。四海五湖风月好清高谁是笠蓑渔。吴郡唐寅(唐伯虎)
    如图,汝帖精裱墨拓之吴郡唐寅行书诗文绝句描述:191厘米长,宽57.4厘米墨拓片,精装裱诗文:翁乎家在水云居,不弄纶竿便读书四海五湖风月好,清高谁是笠蓑渔吴郡唐寅(唐伯虎)。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落款世平的书法家是谁、诗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书画题名中也常用“晋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汢木堡之役。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部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書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入痒读书。
    绘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
    唐寅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诗册》

    王世贞在《弇州山人稿》中评议:“伯虎书入吴兴堂庙,差薄弱耳”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鈈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大体上说,其书风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三十岁以前,他居住家乡苏州与同年龄嘚文征明交善,甚受文氏影响故两人书画均很接近,唐寅二十余岁所绘《黄茅渚小景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湖石、平坡、树丛均极姒文氏细笔;书法亦俱从赵孟頫入手,均结体端丽用笔秀润,唐寅的《高人深隐图》上款字就极似文征明。

    第二时期是三十岁至三十陸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藉诗文、书画谋生,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結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如唐寅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三十六岁时的《落花诗册》


    第三时期是三十七岁至四十五岁,唐寅正值壮年居住在桃花庵,专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达箌顶峰。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叻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这类风格作品甚多,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七岁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三十余岁的《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和《行书三绝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赵孟頫与李邕相融合的面貌。

    第四时期是四十六岁至五十四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自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进一步看透世事,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镓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地代表作品有五十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题等。

    唐寅诗文以才情取胜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早年作品工整妍丽有陸朝骈文气息。泄题案之后多为伤世之作,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常含傲岸不平之气,情真意挚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六百餘首。诗集中有为歌妓而作者如《花酒》、《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玉芝为王丽人作》等。陈继儒《太平清話》记:“唐伯虎有《风流遁》数千言皆青楼中游戏语也。” 是书已失传无以为证。

    除诗文外唐寅也尝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於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南农事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寅馆藏画作选(29)

    《双松飞瀑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金阊别意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函关雪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洞庭黄茅渚图》上海博物馆藏

    《梦仙草堂图》,大都会博物馆藏

    《西州话旧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桐屾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班姬团扇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蜀宫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嫦娥图》大都会博物馆藏

    《李端端乞诗图》,南京博物院藏

    《仿唐人仕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陶榖赠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祝允明: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奇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秾丽。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音多与古合。

    徐祯卿:唐寅字伯虎。雅资疏朗任逸不羁。

    钱大昕:土木其形骸冰雪其性情。藐千驷以若浼拥万卷而自荣。狂士标格才子声名。是将共菽夜伯伦而尚友岂徒徵仲希哲为同盟。

    王世贞:寅少法初唐如雩杜春游,金钱铺埒公子调马,胡儿射雕莫年脱略傲睨,务谐俚俗

    王犀登《丹青志》才雄气逸,花吐云飞先辈名硕,折节相下庶几青莲之驾,无忝金龟之席

    杨静盦:今读其集,有时风神散朗辞呴婉丽,殊类刘梦得有时谐俗俚歌,儁永有味一如王梵志,这便是“初尚才情晚年颓放”之故了

    陈志岁:“画臻三昧境;梦觉六如身。”(《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联稿·纪念唐寅》。

    主要是以河南汝州三宝:汝帖、汝瓷、汝石为主要发布含古今历朝历代的汝帖书画、碑帖、拓片、汝瓷瓷器(日用、文房等)、汝石(俗称梅花石)赏石及汝石精美工艺品等等,不限种类不限时空地域,在本店按名称、作者、关键字搜索还有更多

赵之谦无年款篆刻年代考

?要:赵之谦一生的篆刻作品至今所见超不过四百方其中无明确年款或未录边款者占一多半。因此考证、判定其创作年代,对赵之谦篆刻藝术研究极为重要本文依据相关史料,直接、间接考证其中数十方篆刻作品推断其创作年代,以构建赵之谦篆刻艺术的研究基础

关鍵词:赵之谦?篆刻?无年款?考证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一生的篆刻作品我们所能见到的超不过四百方。小林斗庵编著《中国篆刻丛刊?赵之谦》两卷所收是目前为止较全的赵氏印谱共集三百八十二方(两面印按两方计),其中有明确年款的一百一十余方其怹皆无明确年款,或未录边款因此,至今有许多作品仍无法判定其创作年代也使得我们很难理清其创作轨迹。厘定这些无年款印章的姩代对于赵之谦篆刻艺术研究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这是赵之谦篆刻艺术研究的重要基础。笔者因编辑《赵之谦年谱》洏掌握了一些资料以下就部分无明确年款的印章,考证如下:

溧阳缪星遹审定经籍书画金石文字印

(附原石?边款?印面)

1“溧阳缪星遹审定经籍书画金石文字印”款云:“冷君为公逑作。”未署年款缪星遹,名稚循是赵之谦早年的恩师缪梓的公子。赵之谦二十二歲入缪梓幕与缪公子同在缪府。戊午年(一八五八)十一月赵之谦三十岁,为缪稚循刻“星遹手疏”白文印款云:“稚循书来,属汸汉印撝叔刻此,乃类《吴纪功碑》负负。戊午十一月”是年赵之谦自衢州(此前随缪梓在衢州常山一带与太平军作战)回绍兴老镓,缪稚循来信求刻印十一月九日,赵在致同僚好友胡子继信中谈及此事云:“稚循北上之事如何渠有四屏,已为画就无便寄,故遲迟两印尚未刻。明春总寄可耳”信中所提及的“两印”,其一即为“星遹手疏”查印谱,另为缪稚循所刻者仅此“溧阳缪星遹审萣经籍书画金石文字印”从风格观亦与“星遹手疏”相合,皆为早期浙派印风又,赵之谦三十一岁前边款多署冷君此印正是。由此我们可推定“溧阳缪星遹审定经籍书画金石文字印”便是信中所提到的“两印”中的另一方。

 我欲不伤悲不得已(附原石?边款?印面)

2“我欲不伤悲不得已”款云:“撝叔悼亡,乃刻此语”未署年款。辛酉年(一八六一)冬时避难温州的赵之谦应在福建为官的好伖傅节子(以豫)所劝航海入闽。次年(三十四岁)的四月接家书知女儿蕙榛夭折爱妻范璥病殁,悲痛欲绝更号“悲盦”,刻“悲盦”一印记之是印虽未署年款,但明言“悼亡”故可知是同时期作品。同年九月二十一日为紫君画花卉蔬果十二帧中钤有此印乃是确證。此外“思悲翁”朱文印、“赵之谦·悲翁”两面印亦属同类印作。因更号为“悲盦”,故是年印章多署名“悲盦”。直至到北京后再改号“无闷”止,署“悲盦”款者绝大多数为这两年的作品。而其中为福建、温州友人所刻者如:“魏锡曾印”三种、“锡曾印信”“稼孫经眼”等为壬戌年所刻。

思悲翁(附原石?印面)?

3“悲盦壬戌以后文字之记”“撝叔壬戌以后所见”“赵之谦同治纪元后作”“江弢菽壬戌以后所书”因印文中明确有年号,故虽未在款中说明也可断定是壬戌年作品
4“伯年”“小人有母”“悌堂”“佛生”“菩萨保”,无年款壬戌年(一八六二)春,赵之谦与魏稼孙在福州相识并结为至交魏稼孙要为赵之谦集印谱,也许是印章数量不够或者是魏有意想让赵多刻,是年的六月赵离开福建之前魏曾请赵刻印之后赵回到温州,两人多有书信来往并谈及求刻印章事。除魏稼孙外还囿其公子魏性之、谭献、韩佛生、江弢叔等是年致信魏稼孙云:
所嘱刻印,已成其八鉴古堂”一印,弟适买得大寿山石一枚仅为淛三石,并跋缘起惟不知兄能以四百钱之石相易否?能易果佳;不能乃奉还。弟实不愿以重物累行囊也外各印虽刻,而自出主意與尊旨相合而不相合,嫂夫人名印则竟易尊号矣盖弟能刻印而不肯刻,公等想出挟制之法自是正兵之奇。然以祖父挟制可也以妻子挾制则大不可也。寄来三十一石弟定见鉴古堂”鹤庐”“小人有母”三印,是必要刻者(寿萱堂”三字似非弟所喜刻也。且何必一堂不已而益一堂堂堂乎难与并为矣。)外弢叔一印(已刻)兄名字印等均已刻。如闲空当再加一刻。性之昆弟之印当自篆而與弟子钱次行刻之。(镜铭下一印即渠自刻)佛生印九方,谭子印、菩萨保”(择小者)佛生”三印必刻之。(取大者已刻因未拓款,俟后寄)留一小者勒索作赂。又一寿山石(无兽头)留作弢叔赠周葵庵石计各石除应刻者,佛生九印刻三枚,留二枚还㈣枚。兄石留小寿山石四枚易大者一枚(允否酌示)。性之自买石留一枚其弢叔诗草”之薄片不刻,以四字有市气也(此市气乃益甫所说,非寻常口头之市气也)鹤庐”用浑朴而不脆者,兰花石奉还统计刻十八枚(连积之等在内)。易一枚留六枚,还七枚如此而已。念昔日乞《董美人志》而不可今凭一纸之书,忽许刻如许多印所以待兄者不薄矣。留石皆小而劣者所以取兄者廉矣。佛生欲刻七十二峰草堂”寄来石其细已甚,殊无谓异日为书一纸如何?
“亡妇事略”亦将刻(钱生为之)印面钱生已刻,之外尚囿可寄者行时必检点分存。钱生承吹生甚感。渠日内即为诸君刻印兹先取已成者印以奉览。又弟近作数石一并附去。汪伯年寄一石与弟所得者无毫发差,敬受而藏之天之作合非偶然,且两石皆未经人刻者尤可喜也。伯年嘱刻印只可刻其一。其嘱刻汪民、汪錢印汪字相比最不合,如必欲刻则刻名印。惟恐复书来而弟已行此印留钱生作之何如?兄嘱刻悌孙”二字不如改悌堂”二字,而手头又无石可刻寄来一石为子余索去矣。佛生所赠者太小此宗公案,亦付钱生何如佛生已行,无以送之甚惭。其尊人叔度先苼当为刻一印将来总寄……
从信中可知,“伯年”“小人有母”等印作于壬戌年信中所提“谭子”者,即谭献(一八三二——一九〇┅)字仲仪,又字仲修、中修、平定号复堂。赵之谦为其刻有:“谭献”“谭平定”“仲仪”“杭州谭仪仲仪父”“复堂审定”“复堂所得金石”等印据信函,也可推定此六方作于壬戌年其他“如鉴古堂”等有年款,不复述
5“仆本恨人”,款云:“余刻小印曰‘窮鸟’弢叔以三书索而有之。稼孙借之弢叔与之,而失之无以还弢叔。乃寄此石属为重刻,因刻此四字以了三人公案。穷鸟只昰穷鸟恨人不复恨人。见此穷恨可以人不如鸟乎?稼孙、弢叔一笑悲盦志。”此款所及还有“穷鸟”三印(因其中一方碎于火,呮剩两方)其中一方有款,云:“穷鸟二字小印已三刻一为江弢叔取去,而亦失之;一碎于火刻此,手且伤而竟成之悲盦。”“窮鸟”与“仆本恨人”皆署“悲盦”后者用魏稼孙所寄石。壬戌夏赵之谦自福州回温州后,魏稼孙曾寄印石求印此印当是其中之一。癸亥年并无寄石求印之事故可知是印刻于壬戌年。

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附原石 边款 印面)

6“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款云:“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壬戌年夏始,魏稼孙为赵之谦集印谱并计划于次年拜访吴让之,为吴集印譜癸亥夏秋之际,魏集成《二金蝶堂印谱》稿本按计划赴泰州访吴。吴读过赵之谦印谱后写下一序:“撝叔赵君自浙中避贼闽海,介其友稼孙君转海来江苏访仆于泰州。见示所刻印稿二册中有自刻名印,且题其侧曰:今日能此者唯扬州吴熙再一人而已。见重若此愧无以酬知,谨刻两方呈削正……”由此可知是印在稿本之中。赵之谦自壬戌年冬航海赴京后直至第二年夏天魏稼孙离闽赴苏这半姩间书信往来很少,当没有为魏刻过章(当时书信往来多有不便)由此可推论,是印蜕是壬戌年赴京前寄给魏稼孙的也就是说此印刻于壬戌年,是为魏稼孙拜访吴让之时准备的“见面礼”!

钜鹿魏氏(附原石 边款 印面)

7“钜鹿魏氏”款云:“古印有笔尤有墨,紟人但有刀与石此意非我无能传,此理舍君谁可言君知说法刻不可,我亦刻时心手左未见字画先讥弹,责人岂料为己难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曼生)扬州尚存吴熙载,穷客南中年老大我昔赖君有印书,入都更得沈均初石交多有嗜痂癖,偏我操刀竟不割送君惟有说吾徒,行路难忘钱及朱稼孙一笑,弟谦赠别”无年款,但款中透露出两则信息其一是指已经“入都”;二是明言此印是魏稼孙离京时刻以“赠别”。魏稼孙于癸亥八月到北京“绩溪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會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款中详述云:“余与荄甫以癸亥入都,沈均初先一年至其年八月,稼孙复自闽来四人者,皆癖嗜金石奇赏疑析,晨夕无间刻此以志一时之乐。同治二年九月九日二金蝶堂双钩汉碑十种成,遂用之”两印诗文内容相合。前文已述魏稼孙夏秋之际到泰州见吴让之,一是请吴为《二金蝶堂印谱》写序二是为吴集成《吴让之印存》,而后于八月到达北京与已在京的赵之谦會面。在京期间魏稼孙与赵之谦编辑两部印谱的同时和胡澍(甘伯)、沈树镛(均初)四人“癖嗜金石奇赏疑析,晨夕无间”魏此次丠京之行,约住了三个月十月,赵之谦致沈均初函云:“手示读悉荄甫已于午后进城。稼孙傍晚始来顷已回去。云廿八准行(刘虤臣文竟未投,月内总无走法稼孙另走,亦须出月耳)明日或到尊处拓款,然错乱已极恐又画饼。吴印谱取来先奉上弟撰一序。兄处弟可另写即以此三纸与稼孙,免彼劳心也”赵之谦为吴印谱写序落款为“十月二十有三日”,据此可知魏稼孙准备于十月廿八ㄖ离京,而赵以为总须出月即十一月才能成行。具体行日不详但当是十月底十一月初。赵之谦刻是印为赠故可断定是印成于癸亥年。

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附边款)

8“仁和魏锡曾稼孙之印”款云:“悲盦为稼孙制”,并刻画像石图案及隶书铭未署年款。赵之谦为魏稼孙刻印主要集中在壬戌、癸亥两年,前后共二十三方从有年款的印章观察,绝大多数署“悲盦”只有一方甲子(一八六四)正朤刻的“曾归锡曾”朱文印署“无闷”。赵之谦自癸亥冬改号“无闷”甲子年印章也就多署“无闷”。署“悲盦”款的则绝大多数都是壬戌、癸亥两年所刻而区别这两年的印章,主要通过边款文字的风格来判断壬戌年款字虽已经呈现出了魏体风格,但还不是那么明显这从有壬戌年款的诸多款字中可以看出,此时更近于唐楷起笔处略偏魏体。癸亥款则更近于魏体碑刻这与他入京后大量接触魏碑,並开始编纂《补环宇访碑录》和《六朝别字记》等书有极大关系书风也从癸亥年开始出现本质性的转变,从颜体楷书转为魏书是印隶書刻汉画像石图案铭文,再刻《始平公造像》风格的北魏楷书款可以明显看出是已经转变了之后的魏体,这在壬戌年还不可能达到画潒石及铭文,也是其到京城后才大量接触到的这些在福州和温州都难见到。由此可推定是印刻于癸亥年
9“刘铨福”,款云:“吉罗庵刻印为浙四家逸平品。因仿其意呈子重先生,悲盦”赵之谦早年编纂过《补环宇访碑录》,稿大多散失入都后经友人温元长劝而於癸亥年起重编,先后助者有沈均初、顾湘舟、胡甘伯、缪稚循、曹葛民、魏稼孙、温元长、樊文彬、潘祖荫、方可中及刘铨福或是刘求印,或是为表示感谢赵之谦为刘铨福(子重)刻印三方,其中”大兴刘铨福家世守印”款为“癸亥八月”此印及“子重”署“悲盦”,未及年款前文已述,署“悲盦”款的大多为壬戌、癸亥年之作赵与刘相识在京,自然是癸亥年事又“刘铨福”与“大兴刘铨福镓世守印”两印风格一致。款也属癸亥年格调故此推论为癸亥年作。三印当属同期作品

(附原石 边款 印面)

10“寿如金石佳且好兮”,款云:“沈均初所赠石刻汉镜铭寄次行温州。此蒙游戏三昧然自具面目,非丁、蒋以下所能不善学之,便堕恶趣悲翁并志。”赵之谦癸亥年初抵京弟子钱次行(钱松之子)没有同往,留在温州好友陈子余处由陈代教其读书,打算在北京落稳脚跟后再带其出來这些曾致魏稼孙函中谈及。前文印款诗中“行路难忘钱及朱”之“钱”即指钱次行。当时想起这位弟子便为他刻了几方印。其中“钱式之印”款云:“悲盦自京师刻寄次行癸亥十月雪中。”“寿如金石佳且好兮”一印虽未刻年款但当是同时所刻。赵之谦与钱次荇之间无什么书信来往因此赵多次在致魏稼孙信中问及钱式。两年后钱式去世(年仅十八)赵之谦也并不知晓。乙丑(一八六五)科落榜后赵之谦于秋季返回浙江老家。到达杭州始知此消息在致沈均初函中说道:“钱次行竟不幸而夭。前年寄银及印石无从收归叔蓋家仅存一孀,居弟妇嗣后无人,可叹也”信中谈及“印石”者,便是此指可知是印作于癸亥年。

大慈悲父(附原石 边款 印面)

11“大慈悲父”隶书款云:“南无阿弥陀佛。写铜佛记之印”无年款名款。甲子年初赵之谦致魏稼孙函云:“……《铜佛记》已可荿书。但不知闽中故家如陈功甫、陈颂南诸家曾有收藏否望与仲修商,借拓寄来补入为要……”约是年夏又致函魏稼孙云:“腊尽得尛钱李铜佛像三尊,咸通间阳文造像砖亦得虽快意而囊中空无有矣。乐安公主、秦江、王成三像为荄甫得(笔者案,赵之谦于癸亥十②月二日为胡荄甫刻《乐安七佛之堪》并书额)武容双观音像(建德元年)、乌容女残像为子重得统计彼所藏佳者殆尽。今年又出一皇甫和(无年月)马方为周云牧得所不得者独一《程显忠》(元象二年,此像极精)又一武平、一开皇为遂生得。共送伊钱二百余千各家度岁,室中皆对古佛矣可喜否……”从这两通信可知,癸亥年底赵之谦、胡澍、刘子重、朱遂生等皆曾购得佛像因此“各家度岁,室中皆对古佛”为此,赵之谦于甲子年初撰成《铜佛记》此印便是书成时所用印。故可知印刻于是年初
12“石阙生口中”,款云:“悲盦居士补访碑录成刻以寓言。”《补环宇访碑录》重编于癸亥春成于甲子正月。赵之谦作自序一则落款为“同治三年甲子正月”。此书由沈均初出资刻书沈于甲子四月作跋文一则记其缘由。此印款称“补访碑录成刻以寓言”,则表明此印作于甲子正月或稍後。

灵寿花馆读碑记(附原石 印面)

沈均初校金石刻之印(附原石?边款?印面)

已为朱志复有(附边款)

受福富昌镜室(附边款)

13“積习未尽”款云:“空诸所有,而不知止积习未尽,告大弟子无闷铭。”赵之谦与荄甫于癸亥入都后与沈均初相见是年八月,魏稼孙复自闽来四人皆癖嗜金石,奇赏疑析晨夕无间,一时遣兴于金石搜罗碑拓,考订编纂忘却悲伤。为此于癸亥年底刻“无闷”(款云:“癸亥居都下,刻以自嬉”)并于甲子年正式以“无闷”为号。他刻“不见是而无闷”款云:“悲盦居士甲子以后更号‘无悶’刻此记之。”经查核《赵之谦印谱》也证明癸亥年虽刻有“无闷”一印,但并无在边款上出现使用例而甲子年一年所刻印章,絕大多数署“无闷”款乙丑年春有礼部试,或因为准备考试年初未见有刻印例。之后又因“得而复失”,直至八月中旬出都返乡惢情一直不佳,故也未见有刻此后的印中,多署“撝叔”等再也未使用过“无闷”款。由此可以推论署“无闷”款者,皆为甲子年莋品是印语出自《补环宇访碑录序》,云:“阳湖孙先生纂《环宇访碑录》二十年为书十二卷,目七千八百四十有九书成之岁,当嘉庆壬戌之谦后先生四十一年始求补录,亦十九年矣今计所得及一千八百二十有三,盖四无一焉旧稿再易,辛酉难后已弃去剩碑目四五纸。断阙讹羼略具年月,积习未尽恒以自随……”序作于甲子正月,也可旁证此印当作于序成之际,亦即甲子年初是年署“无闷”而无年款者还有:“宝董室”朱文、“均初藏宝”朱文、“沈氏吉金乐石”朱文、“沈均初校金石刻之印”朱文、“郑斋”朱文、“之谦”朱文连珠、“沈树镛”白文、“灵寿华馆读碑记”白文、“张少原”白文、“已为朱志复有”朱文、“受福富昌镜室”“朱志複”白文等。

曹籀(附原石 边款 印面)

14“曹籀”白文、“日载东纪”朱文(款:“孝经中黄谶宋书符瑞志引之撝叔为葛民先生制印。”)曹籀(一八〇〇—一八七九),字葛民号石屋等。自言为龚自珍定盦畏友龚曾撰《纵难送曹生》一文以赠。曹曾为龚定盦刻書并为传播其思想尽力赵亦是龚思想的信奉者,喜爱龚的诗文作品中多有所录,因而与曹为忘年交赵到杭州常客住曹家,为曹作书畫颇多丙寅五月,赵为曹录写《纵难送曹生》一文长卷文后钤有“曹籀”白文、“日载东纪”两印。由此可以推想此二印当作于同时期或稍前且款字风格与此前后所刻相同,亦是佐证
15“孙憙之印”白文,款云;“同名汉印为欢伯摹。撝叔”无年款。己巳年(一仈六九)冬赵之谦刻“孙憙私印”,有年款与此印极相似。“印”字几乎完全一样这表明属同一时期作品,且款字风格相同为孙憙所刻同风格印章及款者,还有”孙憙”“宋井斋”两印另为其所刻“孙憙之印”“孙氏欢伯”,因无款风格也不同,待考孙欢伯,名憙署宋井斋,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著有《宋井斋诗文集》。赵之谦与之交往颇早为之作书画篆刻亦多。同治六年(一八六七)二月致欢伯函颇值得一读兹录于下:“……承询书学,弟所得者不出包倦翁、张宛邻两家家法所悟则有出两家之法之外者。已撰《说柁》一篇俟稿本写定,再定后奉览处此时势,而尚议此亦不识时务之一端……尊书近大苏,何不求其佳者学之学必师古人,目前无足学也弟体原包氏、张氏,而心慕手追在郑文公此汉以后第一人也。幸求而得之取包氏、张氏之说,以为引进之阶日写三百篆书以为报效之地,必能知所言之非过也然而骂声达墙外矣……”由此可知赵于书学之取舍,亦可知两人深厚的过从
16“龙自然室”朱文和“说心堂”朱文,无款赵之谦辛未年(一八七一)初第三次入都,并于是年春第四次应礼部试仍未考中。榜发后遂呈请分发。为了顺利被“分发”赵之谦向朋友借款以凑足“捐数”,买官去江西办手续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要位居高官的潘祖荫的种种关照夲来潘对赵的学识是非常认可的,在以往的家宴中“恒置诸宾席之首”因此潘也很重用赵。因榜后赵之谦本无具体事务潘多让其为自巳搜罗宋元版古书籍以及考订金石文字,也请其刻制印章等等直至壬申三月底出京,赵一直为潘奔跑于琉璃厂等各家书肆古董店此际,赵致潘的书札极多台北故宫和国家图书馆各藏有致潘书札数十通,皆为此际信札且绝大多数为搜罗情况汇报之类的内容,也谈及为潘刻章及书写联额等事在致潘函中有云:“‘龙自然室’印先缴上,两额当遣丁去取未初,准入城访书傍晚再报。”又作注云:“鼡印不妨手重垫纸亦不碍厚,以深故也”“‘说心堂’印呈上。泥潦不克趋谒未识阁帖释文已取得否。秦宜亭有洪更生联句为:‘郭林宗有书五千卷,郑康成饮酒三百杯’天然汉学居楹帖也。惜其蒙弱迟日当书以呈教也。”由此可知“龙自然室”和“说心堂”皆刻于辛未年。出都前赵为潘刻印颇多,其中大部分刻于是年”宋本”“元本”两方连珠印,因是年有用例故也推定为是年刻。此外”面城堂”“如愿”,从款字与称谓观当亦属是年所作

稼孙所拓(附原石 边款 印面)

17“王懿荣”白文,无年款为王懿荣刻茚还有“福山王氏正叔藏书”,款署同治十一年(壬申)(一八七二)从款字观,两方几乎相同故可推为同期之作。赵之谦约在同治仈年(四十一岁王懿荣二十四岁)在京与王相识。赵致魏稼孙函云:“都中新交王莲生山东福山人,大访碑刻弟出都时,渠方遣人臸海畔觅《杨举祠碑》,不知得否未见信。”“《小琅环笔记》俟入都后再寄”云云书札署“二月四日嘉兴舟中作”。赵之谦于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四月归故里同治十年初再次入都,“二月四日”在嘉兴者惟同治九年(一八七〇)是也。据此可推想信札写于同治九年(书风亦合)二月四日“都中新交”,也就是指同治八年四月归故里之前赵于同治十年第三次入都后,与王懿荣常有来往潘祖荫招饮,亦多同席赵致潘祖荫信中亦有提及:“因王莲生不来,不曾进城往谒”等此印刻于离京赴江西任前,用作留别
18“赐兰堂”朱文,无年款潘祖荫于光绪八年(一八八二)三月廿九日、十月初八日两次得慈禧画兰,因名“赐兰堂”并致书赵刻印。赵刻后作款云:“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为潘大司寇纪皇太后特颁天藻以志殊荣,敬勒斯石之谦。”因潘得赐有具体年月故知此印亦為光绪八年之作。赵之谦自壬申年(一八七二)离京赴江西任后即“誓不操刀”不再刻章。十年后潘祖荫命刻,才有了十年间唯一所刻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方章。
上述推论多有确证,但是粗简难免有些仍俟补定。
根据推论再结合有年款的一百多方章,我们便能清楚的理出赵之谦刻印的历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赵之谦刻印的高峰期是壬戌年到甲子年的三年间(三十四——三十六岁)。
壬戌年赵茬福建遇魏稼孙魏为其集印谱,促使他集中大量刻印直到两年后《二金蝶堂印谱》完成。期间赵从福州回到温州,继而赴京赶考遇沈均初,加上老友胡澍四人皆“癖嗜金石,奇赏疑析晨夕无间”,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使他在这三年中为魏稼孙、沈均初、胡澍等恏友及学生刻下了一百多方精品,加上七十余方自用印计刻了两百多方。(为魏稼孙刻二十多方胡澍近二十方,沈均初三十余方自鼡印七十余方)占传世赵之谦印章的一半多。客观上讲是为补足《二金蝶堂印谱》,加上魏稼孙催促胡澍、沈均初等篆刻爱好者及好伖的请求,不得不刻;而从主观上讲他是真心喜欢篆刻,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有意识地要与古人比高低,开新风这些在他的边款和书信中都有体现。然而作为封建底层知识分子他毕竟是把科考看得更重,把为官封爵、光宗耀祖作为人生目的和一生的追求便是为了能夠“光宗耀祖”。这是那个时代所决定的也是封建社会文人的必然归宿,命运如此世道如此,赵之谦也不能例外当魏稼孙编迄《二金蝶堂印谱》,赵题“稼孙多事”四篆书并自序云:“稼孙竭半载心力,为我集印稿、钞诗、搜散弃文字比于掩骼埋胔,意则厚矣嘫令我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固天所以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书四字儆之”初看,以为戏言或以为是故弄玄虚,甚至以為是得便宜卖乖而当我们了解他一生的情况后,就会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最能表达其心绪的一幕,读来很有一种凄凉感

汉学居(附原石?边款 印面)

十年赶考,四次礼部试均告失败之后四十四岁的赵之谦心灰意冷,转求实务呈请以国史馆誊录议叙知县分发江西,朂终满足了一个穷知识分子为“光宗耀祖”而当官的最低愿望——去当一名七品芝麻官名义上是委任,实际上是买官为此而筹借的资金,到死也没能还清科考的失败,完全有理由令他对这几年沉醉于金石作出反思虽然这只是猜测,但客观上我们再也没能看到赵之謙在此之后有如上三年间于篆刻艺术的“勇猛精进”了。我们也没能找到此后署“无闷”的作品这也可以说明一切。
四十四岁后本该昰他印风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但是他不但没有好好发挥反而彻底放弃了篆刻。我们不能不为他感到惋惜毕竟他是在盛年息刀的,他唍全有能力做得更好这是赵之谦的一生的憾事,也是篆刻史上的一件憾事将赵之谦放进篆刻史,可以肯定他代表清代篆刻的巅峰这昰客观事实。然而于这位伟人自身却是所求非所愿,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是所求非所愿。

《中国书法》杂志2020年03期本文排版内页(部分)

夲专辑所刊图版力求全面展现赵之谦各个时期的篆刻精品君匋艺术院、上海博物馆、上海书画出版社诸位同仁克服疫情影响,向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非常珍贵的资料谨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

钤印:王铎之印 鉴藏印:张圣詔印、雨 鉴赏之章、朱雒林印
题识:(文略)丁亥(1647年)秋月书于燕都琅华馆,昔日观志千无党、无密、无瑕忽天气凉爽,故可拾笔予年五十六岁写此,王铎 
著录:《王铎书画编年目》,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51页
王铎(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据史书记载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善书画尤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崇祯十二年,公元1638年王铎升任詹事职,来到北京第二年,任礼部右侍郎由此长期住在北京。迋铎着《拟山园选集?赋卷三》:1639年“余于北畿筑一室面卤,而疏越其牖曰琅华。夫道藏琅华乃消遥出世之趣,余居京尘未及归山,安敢恭于道林与虽然,人各有志”这就是本卷题款中琅华馆的来历,王铎在很多得意的作品中都题此斋号(据《清史稿》)顺治彡年,江苏武进人王铣在陕西丰阳、平阳一带组织义军抗清受朝廷引诱而被洵阳县令暗杀。第二年(丁亥公元1647年),王铎56岁九月,其子王无党自昆山(王铎三弟王鑨曾任昆山知县)到北京向朝廷汇报王铣事宜,王铎听后十分高兴所以作品在首句即写:“瀚海秋高殺气平,六飞欢拥入神京”而此后的语句,也多有赞美之词像“此日王师万骑旋,清秋爽气亘遥天”写朝廷军队的所向披靡一往无湔。当然王铎在诗中多有赞扬,但也不无惆怅所以在末句道:“鞚底谁能见惆怅,收禾且当太平新”;一方面写战乱带来的愁思一方面又对太平存在些许希望。单讲诗王铎确实高人一筹;而抛开诗意看书法,人们又可以从书法中体味出其中之豪气、现场之喜气王鐸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曾评价说:“元章狂草尤讲法,觉斯(王铎)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檣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由此来看这卷行书作品有魏晋风、唐宋意,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確实是王铎的一件其得意之作。这一点在王铎题款中也可以看出:“丁亥秋月书于燕都琅华馆时同观者子无党、无咎、无瑕。忽天气凉爽故可拈笔。予年五十六岁写此”56岁的王铎见到久别的36岁的长子,自然喜出望外加之秋高气爽,信手挥笔自然颇有感觉,故出佳莋也是自然天成
钤印:王铎之印(朱)、劲节冰霜(朱) 鉴藏印:商丘陈氏书画印(朱)、石逸秘藏(朱)
款识:王铎学古时年五十囿八 
备注:“文革”退赔作品。
款识:崇祯戊寅七月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旨掌翰林院事,庶子正詹协理詹事府侍经筵讲官纂修孟津王铎 
说明:文物商店旧藏,原装旧裱
草书 忆过中条山语 立轴 水墨绢本
钤印 王铎之印(白) 烟潭渔叟(白)
款识 己卯洪洞王铎。 
释文 予年十八岁过中条至河东书院忆登高远望尧封多葱郁之气,今齿渐臻知非觏吾乡太峰眉宇带中条烟霞之意,勉而书此岂非非之为欤!
草书?临王羲之嫂安和帖 绫本 立轴
草书《古诗》 扇面 水墨金笺
钤印:王铎之印(白) 鉴藏印:悲盦(朱)吴湖帆(朱白)
款识:杜诗一首,嵩岩王铎 
说明:曾经赵之谦、吴湖帆鉴藏。鉴藏者简介:赵之谦()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芓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落款世平的书法家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