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爆 的核弹在空中爆炸的型号

一颗核弹的破坏性有多大?
能否毁灭一个像北京、上海或香港这样的大型城市?
按投票排序
最简单的回答是“一颗核弹可以毁灭一个像北京、上海或香港这样的大型城市”,接下来我们要论的是不那么简单的答案:如果你是在编制核武器打击方案,目标是一座大城市,一颗核弹够用吗?在核战略研究的术语中,所讨论这种的打击叫做“打击社会财富(counter-value attack)”,与其对应的叫“打击军事力量(counter-force attack)”,因为我们讨论的是核武器对城市的摧毁力,所以是前者。在正式开始前,有几点必须要澄清一下。1,核爆炸的高度很重要,一般来说触地爆炸式用来对付加固目标/点目标的,空爆是用来对付软目标/面目标的。2,对于不同当量的核武器,可以选择一个“最优核爆炸高度”(optimum height of burst)来最大化某冲击波压力水平(比如说针对1.5万吨当量的广岛“小男孩”,我们想让某psi的压力面积最大,则可以选一个相应的高度;美军1945年选了580米左右的爆炸高度,这个高度是9psi,10psi的最佳爆高)3,如果高度足够高,则核爆炸的火球不会吸入大量地面尘土,则其放射性沉降(辐射落尘,fallout)的程度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轻小粒子最后沉降下来时放射性已经大大衰减)。如果火球触地,则会有大量的放射产物以大体积粒子的形式,在短时间内飘落。(触地核爆炸自然会形成很大的放射性沉降)4,1945年8月对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2万吨当量左右),在当年年底就造成了共计21万人的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广岛和长崎的核打击都是采用了空爆的形式,所以基本没有本地辐射落尘(local fallout)。接下来要澄清的问题是关于关键词“破坏性”和“毁灭”,如何定义它们呢?先来定义“破坏性”,也就是核爆炸的杀伤机制。在核武器瞄准与打击方案制定中,已知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瞬时摧毁与杀伤:冲击波。但是冲击波超压(单位是我们这里为了方便用NUKEMAP,统一用psi)的值取多少才合适呢?一般在使用冲击波超压来做杀伤面积指标时,人员的死伤已经不是很重要,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的直接摧毁才是关键。不管如何,对于这个值,众说纷纭。比如说1979年技术评估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的报告《核战争的效应The Effects of Nuclear War》 里面取的是5psi以上(50%死亡),而12psi以上则是近100%死亡。注意,这里指的是城市环境中的楼房倒塌,进而导致人员伤亡;直接使用冲击波在空旷平地进行人员杀伤需要30psi左右。但是同样是1979年,美国国家情报评估NIE11-3/8-78里面对“软目标/面目标”的摧毁标准是——15psi——“足以摧毁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这高于技术评估办公室的标准,可以认为是确保毁伤的冲击波取值,所谓“上限”。又是1979年,美国防务承包商的一份报告《打击人口策略的可行性》中指出,苏联人防规划中,城市周边的疏散“缓冲区”目的是防止人口受到1.4psi的冲击波,这个又大大低于了技术评估办公室的标准,可以认为是“下限”。在下面我们会看到不同标准选取的后果。2,短时摧毁与杀伤:火风暴。由于核武器爆炸还能以极强的热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还有一种毁伤方式是城市的大规模火灾,加上消防队无法救火,还有冲击波的帮助,可以在巨大范围内形成一片火海。10卡/平方厘米的热辐射能量被认为是点燃大面积火灾的标准(也就是初始的火风暴范围,当然火灾是会蔓延的)。10卡/平方厘米到12卡/平方厘米的热辐射足以导致三度烧伤。这就出现了与冲击波毁伤不同的现象,比如说如果按照5psi和12psi的标准,则单枚一百万吨当量的核武器(爆高2000米)在纽约中央公园上空爆炸,将会出现如下情况:各个同心圆对应着1psi,2psi,5psi与12psi的冲击波范围,而红色的虚线则代表着初始火风暴的范围。由于处于这场超级大火状态下的人口基本不可能生存下来,所以计算冲击波杀伤效果跟计算火风暴杀伤效果是有巨大的差距的:技术评估办公室(冲击波)模型的结果是瞬时效应导致125万人死亡,265万人受伤,而火风暴模型造成的死亡人数是439万人。我们用NUKEMAP可以基本还原这两种杀伤机制的景象:NUKEMAP这里使用的杀伤机制是冲击波(跟技术评估办公室的一样),191万人死亡,244万人受伤。所以热辐射导致的大面积火灾同冲击波都可以说是瞬时杀伤机制,但其覆盖范围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3,短期摧毁和杀伤:放射性沉降(辐射落尘,fallout)。虽然有很多普遍流传的观念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核打击瞄准中,放射性沉降造成的人口伤亡一直处于一个极其边缘的地位,也就是说瞬时杀伤机制(特别是冲击波)才是主要关注点。例如,前述的1979年报告《打击人口策略的可行性》:“人口死亡主要(大约有80%—90%)是由瞬时核效应造成的;考虑到,在本研究中讨论的是以核武器直接打击人口中心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瞄准策略,所以在研究该策略的可行性时,忽略辐射落尘导致的伤亡并不会引入显著的误差。”虽然如此,仍然需要考虑放射性沉降这种“短期”杀伤效应;说它是短期,是因为在48小时以后,其辐射强度对降低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所以如果能在头48个小时内获得防核/防辐射掩体和清洁水源食品的保护,死亡率可以大大下降。当然核爆炸与其放射产物是会带来很多长期后果的(这个我们最后谈)。不过这就要求“有辐射落尘产生”,也就是要求有足够低的爆炸高度,吸起地表土壤。这实际上与“优化冲击波范围的爆高选择”是存在冲突的。比如说美国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上装载的W-88核弹头,当量是455kt(45.5万吨),假设要最大化一个10psi冲击波的覆盖面积,它的最优爆高应该是1700米,可是一旦爆高大于645米,W-88核弹头将无法制造放射性沉降,这项杀伤机制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触地核爆炸的情况下,放射性沉降完全可能会变成最重要的杀伤机理,特别是目标本身处于偏远地区的时候。2006年,美国两家智库出版的《中国核力量与美国核战计划》Chinese Nuclear Forces and U.S. Nuclear War Planning一般认为是比较翔实的,其中假想中方使用20枚4百万吨当量核弹头打击美国(空爆,高度过高导致没有辐射落尘),造成四千万人口伤亡(瞬时杀伤机制)。即使是美国精确的“解除武装”核打击(也就是极端的打击军事力量/counter-force attack)——仅仅针对中国的20个导弹发射井——也会造成一千万人以上的伤亡。这后者便是辐射尘的一个可能案例:20枚W-88核弹头打击山区里的20个东风-5导弹井,采取触地核爆炸来摧毁加固导弹井与地下设施,瞬时效应造成了10万人左右的死亡,而剩下的近千万伤亡完全来自48小时内,放射产物向东南方向的飘散。这是12月份风向的模拟。这是6月份风向的模拟。但是这也会让防护掩体的作用变得极其重要,如果中国完全没有人防掩体,则美国这次20枚弹头的打击造成平均伤亡是1800万,如果完全实现防核掩体的隐蔽,则伤亡降低到470万。从某种程度上说,放射性沉降导致极小规模核武库有能力在仅仅打击几座城市的基础上,对敌国广袤的国土与大量人口进行杀伤。比如说中国20枚东风-5对美国城市的反击(400万吨当量,完全采用触地核爆炸以增加辐射落尘):结果是这比上述的空爆(优化10psi冲击波范围)造成的“4000万伤亡”还要高出两到四倍,也就是可能导致上亿人的伤亡(其中有超过5000万人死亡)。这里,我们对(打击社会财富条件下)核武器“破坏性”的定义做一个小总计。A,要使用冲击波/热辐射进行瞬时杀伤,必须要有足够的爆炸高度;要使用放射性沉降进行短期(48小时)杀伤,则最好实施触地核爆炸,可以沾染大片国土。例如美国日在比基尼环礁空投的TX-15-X1试验装置(试验代号:Cherokee,试验系列:红翼行动Operation Redwing),当量380万吨,没有产生任何辐射落尘。B,冲击波/热辐射对城市的破坏,是基本不可能防护的,也就从硬件摧毁的方向上实现了“打击社会财富”。相反地,辐射落尘可以通过进入掩体隐蔽和洗消等手段实现防护,而且在48小时以后会大大消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核武器打击方案中往往都是使用冲击波和超压面积来定义毁伤指标。例如说上述2006年的报告中,(打击美国人口最多的前20个城市)中方每一颗400万吨当量东风-5弹头平均能导致80万人死亡,200万人死伤。这都是空爆+冲击波的粗略计算结果。C,这并不意味这核爆炸的长期生态效果/环境后果/社会学后果可以忽略,它们很有可能是极其严重甚至不可逆转的,但是由于没有确定的机理和模型解释,往往被边缘化了。比如说“核冬天”之类的理论推导,就一直没有能进入核武器打击方案之中。接下来就是定义“毁灭”,定义“毁灭大城市”。与普通民众所想的粗略概念不同,关于毁灭城市的指标与要求,核武器打击方案中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比如说1978年的英国某文件《附录A:不可承受的损失》:它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如何定义“不可承受的损失(unacceptable damage)”,其中有这样一段:“当前,在用已有核武器打击苏联城市的方案中,我们使用的毁伤指标不是摧毁整个城市,也不是去杀伤某一数量的人口。它是要通过制造足够的破坏,导致城市崩溃而不能实现其社区功能。目前的方案要求,40%的目标区域要受到严重结构性毁伤(severe structural damage,SSD)——也就是未加固的建筑物要被彻底破化,以至于不完全重建就无法使用。这种规模的打击还要确保,另有15%的目标城市建筑物不经过大规模维修就无法使用。只有15%的目标区域是可以毫发无损的。”既然这个问题是关于毁伤城市的,英国的这个方法是有借鉴意义的。因为英国核力量的运用原则长期以来实施“莫斯科标准”,即以摧毁莫斯科这一座城市为目的,希望能以此导致整个苏联的崩溃。当然,历史案例也给出了很多其他的答案。二战时期的持续战略轰炸,使得德国和日本的很多城市都有30%到50%的面积被完全摧毁,例如盟军3天对汉堡市的连续夜间轰炸,摧毁了市内50%的建筑物,但是在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该市80%的工业产能又恢复了过来。长崎和广岛分别有超过60%,80%的建筑物被一次核攻击摧毁。但我们可以说40%的面积SSD将摧毁一座城市,以英国的实例为依据。于是接下来就是要问,多大的冲击波超压可以导致城市建筑物出现SSD呢?也就是说,要彻底摧毁城市街区,需要多大的psi?根据冷战时期的《北约目标数据库手册NATO Target Data Inventory (NTDI) Handbook》,不同的目标建筑物能承受不同等级的冲击波超压,要造成严重结构性毁伤(SSD),必须针对性地选址核打击爆炸高度。例如,W-88弹头在2000米高度空爆,优化的冲击波超压值是8psi,可导致“三到五层,砖混结构承重墙”严重结构性毁伤(SSD),其覆盖面积是51平方千米。相应地,我们可以看看北约关于城市建筑物毁伤标准的要求,下列的冲击波超压值都是以达到严重结构性毁伤SSD为目的。“四层以下/纪念性建筑物,砖混结构承重墙”:9psi左右(W-88于2000米空爆可覆盖43平方千米)“二到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1psi左右(16平方千米)“二到十层,钢结构建筑”/“二到十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建筑”:16psi左右(5平方千米)“二到十层,钢结构,抗震建筑”:21psi左右(2平方千米)20psi的冲击波已经可以把美国国会大楼这样的建筑物完全摧毁。有了这些历史资料,再依赖NUKEMAP的各种选项,我们可以大致给出一些结论了(其实结论明显是“不止一枚”。)在正式开始解答之前,我们先设定北京/上海的城市面积大约是600平方千米(五环以内,城区面积/外环线以内,主城区面积),按照40%的SSD覆盖面积,需要完全摧毁240平方千米。还有几个重要的前提:我们将不使用现实中已经不存在的、已经退役的、本国的核弹头型号。选择了美国3种型号的核弹头:B-83,W-88,W-80(兼顾其突防能力与当量代表性)B-83:美国现役最大当量的核武器,核航弹,120万吨当量,可由B-2投送W-88:美国现役最大当量弹道导弹核弹头,高精度,45.5万吨当量,由潜艇中发射的三叉戟D-5导弹投送W-80:空射巡航导弹,由B-52发射,防区外突破,低空飞行;当量15万吨,可由B-52投送首先是冲击波的瞬时毁伤机制:下表中行表示需要的冲击波超压值,列表示武器型号,数字是覆盖240平方千米所需要的弹头数量(均进行了核爆炸高度的优化,不产生放射性沉降)这可能比较接近核武器打击方案中的要求。按照“广岛标准”——9psi左右——可以得出需要5枚左右的大型/中型核武器,10枚以上的小型核武器。然后是火风暴与大规模火灾,这里取“10卡/平方厘米”。(优化热辐射覆盖,不产生放射性沉降)B-83:1枚W-88:1枚W-80:3枚这里我们可以看看冲击波与火灾效应的巨大差异:对应着9psi的最优核爆炸高度,采用了广岛的冲击波标准,需要6枚W-88,但是如果考虑大规模火灾,只需要一颗。最后就是辐射落尘fallout,由于前述的原因,fallout需要的触地核爆炸一般不会对城市目标使用(因为放射性沉降有可防护性,冲击波杀伤更直接,更确定),主要是对加固点目标(比如说导弹发射井或者是地下指挥掩体)使用。但是我们这里仍然考虑一下:回答是一枚位于远郊的核弹爆炸,风向配合的话,完全可以通过放射性沉降覆盖上述的240平方千米的面积。城市人口可以实施人防掩体的隐蔽,通过坚守等待裂变产物逐渐衰变掉。
分类。核弹按属性分为原子弹、氢弹、特殊性能核武器(中子弹、冲击波弹等等)【1】。氢弹原理是核聚变(就是太阳),比原子弹的核裂变杀伤力更大。中子弹的冲击波破坏力并不大,但爆炸产生大量电离性辐射,可以在保留建筑的情况下大量杀死有生力量,导致空城、鬼城。威力。一般情况下,衡量核武器威力的单位是“当量”。只核爆炸中所释放的能力,相当于多少吨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当下的主流核弹中,万吨级都是相当普遍了,超级弹头甚至可达千万吨甚至亿吨级。核爆炸造成的破坏性,不只取决于核弹当量,还与核弹属性、弹头数量、爆炸高度相关,甚至于风力、风向、晴雨等天气因素相关。杀伤。早期的核弹都是核炸弹,大多采用了触地引爆。日本广岛和长崎的房屋又多是木质结构、层高较小。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把城市抹平了【2】。而现在的城市充满了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楼,高密度高强度的建筑会极大削弱核弹的冲击波威力。但是别高兴的太早了。因为:(a)现代核弹都是装载在导弹甚至洲际导弹上,是拥有强大的制导系统、精准的定时引爆器战术导弹。核导弹通过机动变轨、超低空飞行等方式到达指定城市上空千米处自动引爆,冲击波不是直线击中建筑,威力大大增加。(b)核空爆造成的冲击波不仅仅是狂风。首先是静态超压,高压和真空会急速的拉扯建筑物,造成长达数秒的高强度反复,从而导致建筑承重结构疲劳、松散,而随后的狂风一扫就讲爆炸中心部位抹平了。在冲击波覆盖范围内,基本不可能有人存活。(c)核弹的最主要杀伤不是冲击波,而是辐射云。作为流体的冲击波衰减是很快的,影响范围有限。而核爆后,中心的真空会吸取大量的尘埃和土壤,随着核爆废料一起蒸发,上升成为放射云。而后的放射性沉降将带来致命的高辐射,并持续数月甚至几年。所有放射云覆盖面积内的生物,都会被大量的核辐射摧毁,即便侥幸不死,也不会安然无恙。(d)核弹会摧毁城市的交通、供电、供水系统。大威力核弹空爆导致的高温、高强度热辐射,将点燃整个城市,随之而来的大火会烧掉剩下的东西。持续的大火和长期的高辐射,使躲在地下防御工事人也很难存活。只能祈祷离核爆中心足够远。实战。在只考虑“当量”情况下,来看几个核弹的威力:日,美国空军B-29超级堡垒轰炸机“艾诺拉?盖”在广岛投掷核武器“小男孩”。 城市中心12平方公里内的建筑物全部被毁,全市房屋毁坏率达70%以上。 据日本官方统计,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小男孩”的当量是1.3-1.6万吨,如果扔到北京,重灾区基本在二环以内。是下面的效果(以下贴图均来自于这个网站【3】,可以在google地图上的任意点扔核弹,然后爆炸效果就会展示在地图上面):中心半径的0.1公里范围的任何物体将直接被火化;红色半径0.7公里的圆内是冲击波范围,存活率基本为0;然后绿色区域半径1.4公里,50%-90%的死亡率,数小时和数周内会有持续的死亡;然后灰色区域半径1.85公里内,大部分建筑物都会倒塌,死伤无数;最大的半径2.14公里的圆内,暴露在外的人会因为核弹的强光辐射导致皮肤三度烧伤,同时引发大量火灾。中心半径的0.1公里范围的任何物体将直接被火化;红色半径0.7公里的圆内是冲击波范围,存活率基本为0;然后绿色区域半径1.4公里,50%-90%的死亡率,数小时和数周内会有持续的死亡;然后灰色区域半径1.85公里内,大部分建筑物都会倒塌,死伤无数;最大的半径2.14公里的圆内,暴露在外的人会因为核弹的强光辐射导致皮肤三度烧伤,同时引发大量火灾。“B61”战术核弹【4】,目前服役的约有三千枚,34万吨当量,基本可以摧毁四环内所有目标。W59核弹,100万吨当量,可以覆盖几乎所有五环,三环以内基本不会留下任何东西:至于目前制造的最大当量核弹“沙皇炸弹”【5】,最初设计是1亿吨当量,堪称炸弹之王。其恐怖的杀伤力将把五环以内夷为平地!威力将覆盖密云、延庆,廊坊也逃不掉。可以说北京将彻底在地球上消失:上海?一千万吨当量就可以说拜拜了!通过上面对比可以计算出,沙皇炸弹的当量是小男孩的6.2万倍,然而冲击波半径仅仅增加了不到9倍。但是覆盖面积就增加了81倍。所以即便增加核弹当量,对造成的破坏影响有限,但架不住疯狂的人类堆出重达27吨的变态玩意(威力减半的沙皇炸弹),其破坏力是小男孩的3864倍。核战争。真正的核战争,沙皇炸弹这种畸形胖子基本没法用,但是还有多弹头巡航导弹。俄国的一艘核潜艇上可以一次发射3-5枚,每个核弹将有5-8个分导式多弹头,每个弹头都有万吨当量,可以覆盖美国所有的主要城市。如果不予拦截,这么一下子就可以让美国回归石器时代。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天气合适,先大风扩散,再小雨沉降,人口密集度高,不考虑地下防御工事,核弹的杀伤力将翻倍,死亡人数无法估计。不扩散。核弹真的是毁灭性武器。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至2010年全世界依然有22000枚活跃核弹头【6】,如果丢的位置合适,真的可以把90%以上的人类都杀死了。所以说,必须坚决的反对核武器这种超级大杀器!否则2012真过不去了。【1】详细参考维基百科“核武器”:【2】日本核爆后: 【3】核地图:【4】百度百科“B61”:【5】维基百科“沙皇炸弹”:【6】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列表:PS:第4点,沙皇炸弹处,“实验”改为“制造”,感谢 提醒。
其他答案对当量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特别是有模拟网站……我来稍微细分一下。主要在于"毁灭"的定义——是主要杀伤人,还是主要摧毁建筑?核弹爆炸有两大杀伤,一个是冲击波和热能,一个是辐射。爆炸也有三种:空爆、低空爆、地爆空爆辐射传播范围更广,所以对人员的杀伤范围更大。但是冲击波对建筑物的毁伤范围就较小,一说是用于毁灭战略目标。而地爆和低空爆,则是针对建筑物的,用冲击波形成超压或者地震效果。爆心的威力更大,毁灭更彻底, 辐射污染的遗留也更长久 ,但是辐射扩散范围没有空爆大所以“毁灭城市建筑”和“消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当量不一样。PS:多颗小当量的核弹,比同样总当量的一颗大核弹,杀伤效率更高,更难拦截——
这倒挺有意思的,前几天看了一个网站,应该可以比较直观地回答你的有关这个方面的所有疑问。第一个选项是选择你想投放的地点,第二个选项是选择不同的原子弹,后面配有当量,(不小心看到Dongfeng-4 3.3Mt的请不要惊讶),第三个是Detonate就是投放了实际上,就四色环状示意图来看,原子弹的破坏性并没有宣传灌输给我们的那么大……
核打击只能做到摧毁文明,而不能毁灭地球,用这种程度的核武器灭光所有人是不现实的,但只要摧毁了对方的城市和文明中心,使自己处于文明的领先地位就是胜利了。
当我写这个答案时
的答案还是第一名。………………………………………………………………………………………………对赞同最多的答案有些不同见解特写个答案。…………………………………………………………………………………………以下内容来自《兵器知识》2001年第5期:众所周知,核弹头对软目标的摧毁能力是用等效百万吨当量(EMT)来表示的。这是因为核弹头爆炸能量是呈球状向周围释放,对地面目标起毁伤作用的只有一部分能量,如弹头当量为千万吨以下时,EMT的值与弹头当量的2/3次方成正比,如弹头当量为千万吨级时,则EMT与其当量值的1/2次方成正比。例如一枚200万吨当量核弹头打击软目标的能力EMT=22/3=1.59,一颗2 400万吨当量核弹头EMT=241/2=4.9。当量提高到12倍,毁伤能力仅是3倍(4.9/1.59),当量浪费惊人。为了充分利用导弹的有效载荷,更为了充分利用铀资源,减少对耗资巨大生产出来的核弹头当量的浪费,当量更不是越大越好。 用小当量多弹头,尤其是分导式多弹头可合理安排炸点的间距和布局。对近似圆形的大城市目标,可用3枚20万吨当量的的弹头实施攻击,并使炸点呈三角形,只要炸点合适,其毁伤效果相当于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爆炸效果。由计算可见,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EMT=12/3=1,而3枚2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的EMT=3×0.22/3=1.02。再如1枚800万吨和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EMT分别为4和1,前者对面目标的毁伤能力仅是后者的4倍。对于长条形大城市目标,如用多弹头攻击,弹头炸点也应成直线散布。合理使用多弹头,而不是一味增大单弹头的当量,既能摧毁目标,又可减少当量浪费。当然,对难于解决多弹头技术的国家来说,摧毁大面积面目标也只能靠大当量了。摧毁暴露在地面或浅地表面下的抗压强度不高的软目标,究竟用多大当量,几颗弹头合适,考虑因素很多。最重要的一是目标面积大小和所要摧毁的程度,二是核武器性能。据西方军事家分析,要满足美苏“确保摧毁”战略,需要EMT值为200~300;而中等核国家只需10~100个EMT值就足以构成对核大国的核威慑。
要使一个城市遭致中等以上破坏,需0.035兆帕(0.35千克/厘米2)以上的超压;要使无防护的人员遭75%~80%以上的伤亡率,需0.075兆帕以上的超压,此时一般建筑物摧毁殆尽,多层建筑物毁损严重,钢筋水泥建筑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广岛原子弹当量2万吨,破坏效果是:在6.4平方千米(半径1.43千米)范围内,所有建筑物被摧毁,机器设备破坏严重;在面积12平方千米(半径1.95千米)范围内,81%建筑物被毁;市区42平方千米(半径3.66千米)内81座桥梁有三分之一被破坏。广岛市24.5万人死亡7.1万人,伤残6.8万人。
1979年6月美国技术鉴定局应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之托作了“核武器效应”研究报告,其中有一章以美国底特律和苏联列宁格勒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核武器对城市目标群的毁伤效应。底特律市有430万人口,是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美国东北部大湖之滨,隔河与加拿大相望,都市面积约一万平方千米。
设想100万吨当量核弹头在接近市中心地爆。会造成直径305米、深61米的弹坑,在距爆心0.96千米范围内除了一些巨大的混凝土桥拱座和楼房的地基之外,一切荡然无存。0.96千米之外,一些受到严重破坏的公路桥梁仅有残存部分,别的所剩无几。在2千米距离内,除少数用混凝土浇注墙的坚固楼房外,其它构件将不复存在,楼房内的人和物也会被从窗而入的冲击波全部摧毁。距爆点2.7千米(冲击波超压约0.084兆帕)是任何主要建筑物都不致倒塌的最近距离。考虑到辐射等伤害,该报告对100万吨当量弹头在底特律地爆效果所作的假设的结论性意见是:181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物体受到毁伤(0.014兆帕超压范围);25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大火蔓延造成间接破坏;预先警报可以大量减少死亡。也就是说,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使美国的死亡人数,是侵朝战争(3.3万)和侵越战争(4.7万)死亡人数总和的3倍还多。
一般认为,如用单弹头对大城市面目标实施攻击,弹头当量应在100万吨以上;如用多弹头攻击,每个弹头当量在20~50万吨左右为宜。也发个图吧,仓促画得不好是个意思。红圈是据爆心1km,紫圈是2km,黄圈是3km。 根据上文所述黄圈外的主要钢混建筑都不至倒塌。红圈是据爆心1km,紫圈是2km,黄圈是3km。 根据上文所述黄圈外的主要钢混建筑都不至倒塌。上述文章中的毁伤主要考虑核弹短期效应,未对其他附加杀伤效应进行充分讨论(如光辐射引起的大火,长期放射性沾染杀伤等)………………………………………………………………………………………………………………个人观点,广岛长崎时日本的建筑大部分是木制,抗损能力较差再加上光辐射后的大火所以几乎所有建筑夷为平地。现代建筑在抗损能力上已经提高很多,所以冲击波的衰减速度大大加快。其实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是非常脆弱的。不用核弹,仅是常规空袭(甚至恐怖袭击)带来的公共服务停止就足以瘫痪甚至毁灭这座城市。相关内容:
核弹最多毁灭一个城市但是核打击之后肯定有核报复,然后你一颗我一颗,核战争了核战争爆发之后,大量烟尘被卷入大气,空气海水都变得有辐射毒性,在可预期的未来不适合人类生存,参见维基百科之后人类社会体系完全崩溃,幸存下来的人类会发现自己的生存技巧和动物相比是那么弱,老弱病残最先死去,其它人在争夺食物和武器的自相残杀中相继完蛋。几百甚至几千年之后地球才能重新变得适合人类生存,并且人类文明的痕迹大部分都被自然抹去。或许人类成为曾今的恐龙,之后又有一种更加高级的文明诞生了。毕竟太阳死亡还有50亿年呢,人类诞生将近两百万年,文明史五千年就能发展成这样,之后的物种文明说不定比人类还先进。不过估计和人类不会是一个物种,长相很有可能和外星人类似。换个角度思考,史前会不会有人类呢,会不会也死于相似的浩劫呢?
我觉得问题的核心是攻击目标是个城市。如果问毁灭一个山头,那么确实可以与原子弹的当量和威力挂钩。但是城市的毁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或许无法直接通过核弹的当量来体现,比如对生活环境的持续影响很快就会让城市的生态崩溃而导致城市的毁灭。
无图无真相:美国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经在内华达沙漠地区做过一系列的核爆试验。献上爆炸地点的几张图
最要命的是核弹现有社会技术条件下真不是什么高科技了,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2年内就能生产出核弹,5年内都能制造氢弹。一旦30多个国家有核武器了,世界上其它所以国家都会通过购买或生产制造来拥有武器。最后世界200个国家都有核武器,200个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连个芝麻大的国家都能有几百枚核弹,能想象这个世界会成什么样吗。虽然现在美国核大棒威胁让很多人讨厌,但远远好过200个国家都有核大棒。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核导弹型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