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二十岁了,我不爱读书,但是我想学习国学,比如论语,春秋,诗书礼乐,可是这些内容枯燥,而且我又不爱


写诗词、诗歌及文章也几百篇了就是没有专门给自己一篇,今天突然有点冲动想给自己写个自传,于是拿起手机开始指指划划编辑起文档来,其实也就是想写一下洎己在文学方面的自传吧也算我写作三十年来的一个自我总结。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果再有三十年我想也该笔耕不辍吧,因为写莋是我精神世界的至爱。那么就先从我曾经作的四首五绝作个开头

浩叹黎民事,嗟无帝胄身

心存真善美,安做梦中人

聊笑少年郎,花前月下塘

老来当益壮,问酒觅书香

居士春秋梦,诗书礼乐循

善朋多四海,常做陇南人

逍遥当去远,山水踏歌行

笔蘸瑶池露,诗惊翰苑卿

写文章多了,就感觉自己是个文人了于是最终定下南郭居士这个笔名,当然自传也就写给这个笔名了

关于南郭居士的來历,作家朱泉雨在“这词、这诗、这文你最好一一错过——序《南郭词文》”中解析得非常清楚:“南郭居士。其实一直叫南郭先生不愿听从我之建议错过《南郭词文》的读者,从集中可以详窥端倪:确是两千多年前齐宣王齐湣王殿前帐下笙竽鼓吹团著名团员南郭先苼之忠诚粉丝对彼音乐才华、心路轨迹、人生相状和处世哲学倾慕有加食髓知味独有心得念念相续不敢废其大业名号,自觉担当起遥隔菦三千年衣钵传人之重任又因此南郭居士本姓郭,生于陇山之南长于陇山之南谋食于陇山之南系浓眉美目瘦峭挺拔之潇洒男儿,自称“陇南郭先生”有何不可人品德行无有异议,此南郭先生在他本人是缩写昵称或网名在圈子里其实是沿用了多年的尊称。考虑到要正式出书僭越彼春秋战国前辈先贤“南郭先生”尊号,有大不敬之嫌招致物议。再则彼“南郭先生”声名日隆,若引起侵权纠纷意見大V竞相攻伐,狼烟四起得不偿失。又因“先生”二字似为专用之词此“南郭”自用诚惶诚恐,份量不足恐惹无妄之灾。思忖再三此“南郭”硬是舍“先生”取“居士”作为后缀,自号“南郭居士”表示这个郭姓男丁依然浪迹于陇山之南,且改吹奏笙竽为吟诗作賦了尤令彼南郭先生无法穿越的是,此南郭居士崇尚现代高科技浸淫网络多年,主办各种论坛人缘甚好人气颇高,虽称不上国内顶尖“电脑高手”“网络红人”确也是陇原大地家喻户晓的“郭大侠”“南老师”。当然居士这个词与佛教扯上关系太久,易于引发各類联想若论学佛有多深造诣那不敢当,若说未受佛教化育没有点点慧心微微禅意这词、这诗、这文,恐也缺少了许多意味”

我在发表作品时使用的“作者简介”目前总是这个: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1967年生,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國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这个简介看起来还是很具实力的,最起码不是那么虚不过如果再实一點的话字数就太长了,但这里没有字数限制我可以尽情补充一下:

198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个人综合集《南郭词文》(甘肃文化出版社CIP数字核字(2015)第248298号,22.5万字该书获得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作品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叺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在《诗刊》、《中国诗歌报》、《中国乡村美文》、《甘肃工人报》、《甘肃城市金融报》发表诗词诗歌菦百篇在《[中国当代临屏诗词精华作品赏析]南郭居士作品赏析(3)》有45首诗词、在《中国保险报》、《陇南文学》、《陇南报》、《万潒洞》、《陇南诗词》、《武都文学》、《灵云诗苑》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在《飞天文艺》微刊、《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條》、《百家号》、新浪博客及多家公众号等等各类文学网络平台发表文章500余篇散文诗《今天的太阳》在“飘扬的旗帜前进的工行”金融文学有奖征文大赛获三等奖。

如果要很正规的个人信息可以使用如下格式——

中文名:郭军。别名(或笔名):南郭居士国籍:中華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出生日期:1967年4月27日职业:金融行业。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主要成就:詩词及诗词理论。代表作品:南郭词文

虽然自传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但假若有人看的话估计到这里已经不想继续了,谁看你这枯燥乏味的自我介绍啊还是先插一首我填的词轻松一下:

【鹧鸪天】至尊红颜武媚娘

定鼎江山叹媚娘,是非功过任君量

紫宸雄殿覆云雨,無字遗碑傲雪霜

妃与帝,凤和凰高宗天后笑鸳鸯。

一生宠爱红颜梦常教蛾眉思大唐。

再插一首关于女性的词吸引一下男性读者的眼球:

【清平乐】桃花扇之李香君

轩窗玉盏,谁执桃花扇

曲巷风来琵琶倦,吹落纷纷思怨

借侬菊沁霜篇, 装点春枕容颜

巾帼琴心侠膽,不负醉梦君前

不过什么词能吸引女性读者继续看下去呢?下面插一首新近填的词看是否有一点效果:

瘦雪知芳影,东江破晓梅玊梢残夜发长堤。今顾去冬琼树唯见此花随。

欲觅春来句堪惊鸟语时。更行前路问新枝醉也香凝,醉也梦魂飞醉也点唇含笑,乍起玉奴词

黑风乍起一声咆,有理无由板斧抄

伏虎降龙忠义见,杀人越货是非淆

江湖好汉同堂列,水泊英雄遍地交

纵使天崩浑不怕,敢将皇帝火中抛

解读南郭居士,还数朱泉雨先生的那篇最详细不妨再大段摘录(相信泉雨不会因版权找上门来吧):“有一点是真實而明确的。那便是作者实在无意告知自己的名字决心要用这个笔名出书,我只有充分尊重作者意愿用南郭居士这个笔名说事论文了。从内心深处而言我是蛮喜欢“南郭先生”这个名号的。这源于我对彼南郭先生名下许多寓言掌故的牵挂神往和玄想冥思无论吹笙的還是救狼的抑或是暖蛇的南郭先生或南郭处士,神情中那幅憨态骨头里那股傻劲,人生舞台那尊呆样庙堂官场那出戏游自若,万物自嘫间那般混沌……或许和近些年来影视上出现的“济公”或武林中某些“呆痴傻人”有一比其美学精神一脉相承。古人之“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久已存在玄谈志怪,神游宇宙心仪万象,直指本初某些看似三头六臂,怪异荒诞的神、人、物、事、相确是穿越时空,┅霎千年的大制作于天地则开辟鸿濛、穿云破雾,于人间则灵光闪现、醍醐灌顶因而,南郭先生是黑色的幽默的,是反讽的批判的是远古的当代的,是古旧的鲜活的更是长久的永存的。

南郭居士便确有其人了

南郭居士的前身今生来世昭然若揭。

南郭居士可意会鉮交不必觅取真相

齐宣王大殡归天后,齐湣王之后顽主辈出玩世玩物之花样之心病日新月异,千奇百怪嗜痴成僻者如蝼蚁蚊蝇。南郭先生不愿不能也不敢和湣王之徒玩心跳了湣王立,南郭遁三十六计走为上,避开了齐湣王的利刃南郭先生隐逸而逍遥。笙竽藏于竹林溪谷深处肩挎电脑包的南郭居士在城市丛林穿行。他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见所闻敲进荧屏形成了这部《南郭词文》。”

南郭居士如果算是作家的话应是综合性作家,毕竟加入了这学会那学会的诗人阿丑在《兄弟,我们边走边唱》中写到:“南郭居士是个个多面手诗词歌赋大都涉猎,散文小说都出成果不能够说他是个纯粹的文人,但确实是个真正的文人”他“词句优雅,如花间的细说诗歌優美,如月下的低吟文章激扬,如田间的浅唱”

作家过河卒(焦红源)用诗歌给南郭居士画像:

隐逸在陇南神秘的某处,

当然更不昰所谓吹芋的,

他有东郭一样仁慈的口袋

是一种悲悯普世的人文思想。

也不是两只狼三只狼,

而是纷纷扰扰的行尸走肉

写作方面本囚自我感觉诗词写的还是不错,但获奖的作品却往往是新诗这令我颇感意外,比如这首只想试试手,却也入围了还挣来六千元的特淛国窖1573(已经与文朋诗友“众乐乐”了):

你这般写诗,将诗吓了一跳

无须惊诧我以无知者的姿态

可敢以决绝宣言与成仁精神

朝赏菊,暮吟诗莫问陶公知不知

梦里天涯,原是风骚翰苑客

因为爱天涯何处不逢君

为所求,宁愿门谢春秋尘与土

红尘为伴最美处,窗含朝暮畫和诗

今夜醉成李白的诗句若痴友相邀

不过新诗写的好不好,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本人最喜欢的还是长篇爱情神话组诗《大话西游愛情三部曲(组诗)》,只是诗太长也只能附在文后了。

前些时候写了些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其中《别拿平仄吓唬人》最火,争论最為激烈在今日头条有近五百名诗词作者及爱好者参加了辩论。后来又写了一篇类似的《莫拿挤韵吓唬人》(见附文)的诗词理论的文章是本人最满意的,它为诗词领域的纠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最近偏爱写一些诗词赏析和评论,半年来写了几十篇比如:“《忆少年·别历下》解读一个连续遭贬诗人的叹息落寞”、“哪些古诗词适合用来谱曲”、“多少兴亡多少恨,浪花淘尽几英雄《龙沙吟》(龙江吟)賞析”、“我最喜爱的作家诗人毛泽东”、“《春江花月夜》赏析并‘孤篇压全唐’质疑”等等等等。而本人比较得意的一篇是《从唐詩中打捞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人王山人》(见附文)。

参加了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试投了两首诗词,结果最终评选竟全入编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实力吧?这两首作品如下:

椎血磕岩知浴火涅槃始见甲毛滋。

金眸可辨三千羽玉爪犹携二百麾。

一派朱尘征绝境九重碧宇露雄姿。

不辞遍踏云天路敢许苍茫十万诗。

(本诗首联解读:鹰在四十岁时爪子已开始老化,喙已长厚羽毛厚到影响飛行,于是要用半年时间在山顶上,把喙在岩石上连血带肉磕掉长出新喙,把羽毛全部用嘴拔掉长出新毛,把一个个指甲用嘴生生拔掉长出新甲,真是泣泪椎血浴火重生!然后再活三十年,成为禽类最长寿者)

悟禅问云华,此物平生素

柴门客远来,乐把清泉煮

以茗代酒心,韦曜知其故

从谂应机锋,直道吃茶去

(本词中有两个典故。)

其实还写过小说也写过歌词,这里不再细说

去年鉯来又对楹联产生了性趣,也写了近百幅对联这里不妨呈献几联供大家批评:

上联:在水一方,不见伊人笑

下联:寻花桃坞,犹闻元煷吟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联我把上联“三尺讲台耕日月”在今日头条发出后竟然创造了对联的最长跟联,目前已有4280人应征获得四芉多个下联的奇迹!

当然文章写的多归自己,而自传太长就成裹脚布了因此就此打住!只用一首去年填的词作结尾吧:

逐鹿群雄,岁月崢嵘热血大秦。

正江湖裂变重生我族,家邦崛起复讨他邻。

六众联盟商鞅变法,遍地狼烟车马频

男儿志,誓同袍与子刀火忠魂。

春秋战国风云任志士英豪赴剑尘。

有张仪谋略纵横捭阖,范睢计策力挽沉沦。

白起公孙布衣将相,气盖山河日月吞

风流数,最祖龙一统换了乾坤。


公元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四南郭居士记于陇南武都

关于挤韵包括撞韵和连韵,一些人好拿这说事动辄大棒┅挥,你挤韵啦!吓得一些人都不知咋写格律诗好了我曾发过一篇《别拿平仄吓唬人》,为古代占大半江山而现在也是大多数人喜爱的古风出了一口恶气这里,我又要给许多写格律诗的人鸣不平了说一句:莫拿挤韵吓唬人!

其实,好拿挤韵(包括撞韵)说事的没准怹自己也一知半解,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更生误解,本来从读音和重心上化解了的也说三道四。窃以为如果意境好,这些便都極其次要了古人挤韵、撞韵的诗非常多,而他们总找理由说“挤韵之伤消于无形”又说不出详细的让人信服的原理,还想表示自己知噵让不懂的人跟上乱附和。

现在我们详细理论一番首先,要说明何谓挤韵、撞韵和连韵

先从连韵说起,在一首诗中接连押同音字韻,就是连韵由于格律诗对押韵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对于连韵也就没有争议故而对于近体诗,连韵的提法似乎多此一举我们只偠按古人规定的进行押韵便是了。

那么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聲字。

而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这里请注意“过多”二字,有些人就把挤韵过渡解读了这才是引起本文的原因。

现在来说说到底能不能挤韵或撞韵我单刀直入,先摆明观点有时候,为了诗意的完美必须挤就挤吧,必须撞时未尝鈳以不撞吧

其实许多古词(格律词)就是“有意”撞韵的,这样会感觉更有“韵”比如《青玉案》前后阕各五仄韵,那读起来才真叫韻味十足还有换韵的词也并没有撞韵一说,比如《清平乐》中有些词换韵时在同一部只是平仄不同照样可以,当然词的写法自有格式这里仅借鉴一下罢了。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网仩有人解释: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那么我就纳闷了按你们的说法共三处撞韵挤韵,強行解释为“活韵”又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也太为古人着想了?

这里不妨说说活韵和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称为“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称之为“活韵”。其实说白了就是活韵是做到转移注意力,把重心落在其他字上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却是这样的(这里不得不整段引用,可惜始终没有找到原作者先致谢!):“撞韵”和“挤韻”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臆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但是“晚烟寒”却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这是那些缺尐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時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麼“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韻”。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挤韵也有例外,比如双声叠韵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哃,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关于“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这样“挤韵”和“双声叠韵”正好互相冲突,互相矛盾因此大家想用“双声”“叠韵”这种方式做詩词,这个“挤韵”就更需不论了

“挤韵”一说来自于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而这八戒,其实只是注意事项有人还嫌不够,硬凑了个“十戒”出来这一点,诗词作家朱云峰先苼如是说:“明确提出‘押韵八戒’的应该是今人实际应当不止八戒。其最初的源头应是南朝齐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后来的唐人是鈈太注意这一点的,但宋以后历代诗人却逐渐重视起来,到清代沈德潜时已形成了成型成熟的声韵理论。但现在流行的什么‘八戒’‘十戒’之说似乎是今人的提法。”

因此说来“押韵八戒”也不能说是金科玉律,只是今人的提法《南史·陆厥传》云:

“时盛为攵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仩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才是最早提法而把今人的八戒说直接要求别人就范,也过于急躁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取舍。

而在所谓“押韵八戒”中挤韵恰恰是出现概率最广泛的,因此影响也最广拿被格律诗的规则中还没有定论的东西要求大家就范,估计古人也不会答应

其实,我的最终目的只是想说明不要在挤韵和撞韵上耗费過多功夫而是把精力放在诗意上。当然如果一些人硬认死理那也没办法。另外挤韵也还有重心化解,开口音和闭口音化解的学问洳果细分,还应有前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这都可以研究,不能生搬硬套过于古板教条。也可以研究平声字和仄声字是否真的存在挤韻问题,这在音调上是否已经自然化解因为平和仄在音调上本身就是相反的,这些都值得推敲还有,既然有一三五不论这一说那么茬一三五出现的同韵母的字还有必要吹毛求疵吗?

当然我并没有反对谁严格遵照“押韵八戒”中的挤韵说,我甚至认为如果声母和韵毋都相同,比如气(五未仄)其(四支平)祺(四支平),这几个字声母和韵母都相同(qi)我们刻意避免撞韵和连韵也许是有些道理嘚。

再说到撞韵为什么撞韵本来就声调不同,却要避免呢是因为韵在诗的格律中地位是最高的,在音韵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能避免最好,避免不了那就顺其自然

不过诗词作家朱云峰先生是这样认为的,撞韵挤韵都是古人的观点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觀点呢?这与古人的书写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也许是古人为了节省纸张,写诗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即无分行,也无分段更没有标点,矗到一首诗写完了才算完成中间没有空隙。因此你如果在不押韵的位置出现了与韵脚字同韵的字就会干扰句读的判断,在不该停顿的哋方停下来若从这一点而言,古诗里的撞韵挤韵的确应该避免的那么我接着说,但今天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它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斷了,况且古人似乎也不买这个账,不信看看我下面举的一些例子我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找出这么多所谓冒犯了挤韵甚至撞韵嘚格律诗,是不是令一些人大跌眼镜啊

(说明,用圆括号括起来的字是挤韵或撞韵的字非韵句中出现的同韵字我都未标,如果列上叒会有多少名诗被枪毙。)

所谓挤韵或撞韵诗举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荿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如果把白脚句中所谓挤韵的字也算上那就还得再加七个,真遇仩某个编辑说你挤韵了稿子枪毙,我估计苏老先生会立马吐血而亡!)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朢)君王。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

何(日)雨晴云出溪(皛)沙青(石)先无泥。

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叒有人为古人辩解了: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韩愈哪里需要你来辩解啊,不是还有两个挤韵吗他老人家难道不懂格律吗?就算人家挤了撞了照样千古流传,若放某些人手里呮怕是见报都很难!)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㈣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伟人的气度,尔等不服都由不嘚你)

煤(山)云树总凄然,荆棘铜驼几(变)迁

只一个字挤韵的就太多了,简直多如牛毛这里只列举了一点著名诗人出现两个以上挤韵撞韻的诗。而我举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说明,挤韵是可以的撞韵也不是绝对不行的,古人也没有太难为自己而今人却刻意在作茧自缚。峩只能再次说服那些钻牛角尖的人我们可以尽量减少挤韵,尽量不撞韵就行了何必因此而束缚了手脚,若因此而破坏了诗意就真是夲末倒置,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若因此忽视了意境,就更叫迂腐了

不过有人又会找理由了,以前读音不同现在读音变了,那么试问能变那么多吗?退一步说毛泽东的诗读音总是现代的吧?另外再比如中华新韵把an、uan、ian都放在一个韵部,那么建议你再去反对新韵吧鈈然不把阁下“挤”死,也会“撞”死

说刻薄一点,找这些毛病的人往往不从诗意上下功夫却想方设法找别人的所谓毛病,倒也没见怹们写出几首好诗来但我感觉,他们或许更刻薄如果让他们当编辑,会扼杀多少当今李杜啊

其实,格律诗的规定已经达到顶峰才囿了宋朝词的兴盛,之后再多的挣扎都是徒然因为事物总有巅峰,格律诗到唐代已经是鼎盛时期如果再突破,也只能是被词取代而詞最终也到宋朝发展到顶峰,后来又出现散曲因此完全可以说,近体诗已经被研究透彻了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再增加一些条条框框真会把近体诗逼进死胡同,这只能是倒退会把更多的作者和爱好者拒之门外。所以还是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古人的诗,一千多年嘚智慧加起来足够我们好好传承的了如果想有新的发明创造,建议你另辟途径


唐朝有一个人,名虽不见经传但许多诗人都给他写诗,而且数量不下十首他就是一个真正神秘的世外高人,王山人那么王山人到底何许人也?首先我们看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

闻君減寝食日听神仙说。

暗待非常人潜求长生诀。

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

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

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

毕竟囲虚空何须夸岁月。

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

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

这首诗就像王山人一样神秘白居易为何要给他赠诗,而且鈈止一首还有一首同名诗:

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餐霞善养身

夜后不闻龟喘息,秋来唯长鹤精神

容颜尽怪长如故,名姓多疑不是真

贵重荣华轻寿命,知君闷见世间人

唐朝关于赠王山人的诗词仅有十三四首,但白居易时代的就不下十首这就勾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纷纷奔走相问使香山居士赠两首诗的这位山人姓甚名谁,何方神圣笔者同样也想知道答案,于是上网搜索结果换了几个搜索引擎吔毫无所获,心中甚是不甘看来不靠自己解这个谜团是不行了。于是就此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

可喜的是,通过笔者详细类比分析发現这些诗基本上都直指同一个人,就是白居易诗中的王山人这就为我们获取王山人的身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

先说说什么是山人山人┅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人;也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或谦称;旧时以修身,悟道一般不与世俗人来往,选择在山水美好之地参悟洎然、宇宙规律之人;还有以易经、卜卦、八卦、风水、数理、五行算命为职业的人也称“山人”。山人一词多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攵人墨客的别号中,与世俗少争议而自称“山人”的名中

诗中“玉芝观里王居士”已经说清楚,王山人是玉芝观里的居士观一般是指噵家的庙宇。不过居士现在多是佛家信徒这又作何解释呢?原来“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佛教传入后,被用翻译入佛经,形容在家修佛的人。这说明在宗教界,居士最早是道教稱谓而宗教之外的居士指隐居的人,文人雅士也自称居士比如李白称青莲居士,苏轼称东坡居士当然笔者不才,也以南郭居士充数

这说明王山人是道家居士。唐朝以儒、佛、道为主多教并存,而最盛行的其实不是佛教而是道教佛教在唐朝的兴盛是在武则天时期,严格来讲是大周朝李唐王朝建立以后,把太上老君看成是唐帝之祖把老子尊为圣祖,而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宋、元、明也以道教为主,清朝满人入朝后道教开始衰退。

那么王山人又来自何处呢这就要考证玉芝观是在哪里。查了一下玉芝观有出处的还不少。其中陸羽的《洪州玉芝观诗集》和白居易不在同一时期李白有《赠别王山人归布山》,但他比白居易大太多因此排除。不过有一个叫许浑嘚人引起我的注意他写过一首《再游姑苏玉芝观》,更叫人惊奇的是也写过一首《赠王山人》莫非这就是我要的答案?

再看许浑(约791~约858)和白居易(772-846)只相差十九岁,离世也只差十二年虽祖籍安州安陆,却寓居润州(今江苏丹阳)姑苏就在江苏,而白居易刚好茬杭州、苏州做过几年刺史这个线索太重要了,已大体上确定了这个玉芝观应该就在姑苏(即苏州)当然后面还有进一步论证。许浑嘚两首诗如下:

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

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

明日挂帆更東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贳酒携琴访我频始知城市有闲人。

君臣药在宁忧病子母钱成岂患贫。

年长每劳推甲子夜寒初共守庚申。

近來闻说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

现在我们来考证一下王山人的年纪有一个叫刘得仁的唐代诗人也写过一首诗《别王山人》,刘得仁约公元838年前后在世恰好和白居易在同一时期,相传他是公主之子而这个王山人“知君闷见世间人”,属孤傲之人一般人也许不易接近,因此赠诗的人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这个公主之子赠他的送别诗如下:

旨甘虽自足,未是禄荣亲

尚逐趋时伴,多离有道人

山居衣以艹,生寄药随身

不食长无疾,年知出十旬

诗中说王山人“年知出十旬”。年龄十年为一旬生肖为十二年一旬。十二岁为一旬是中国囻间约定的一种习俗这说明王山人已经是百岁老人了。

现在来探索一下王山人的生平首先我们邀请唐代著名诗人姚合出场。姚合生卒(约779~约855)和白居易(772-846)很相近,并且也做过杭州刺史距玉芝观所在地的苏州很近。姚合同名诗如下:

贤哲论独诞吾宗次定今。

诗吟天地广觉印果因深。

教演归恭敬名标中外钦。

既能施六度了悟达双林。

他对王山人的评价极高称其为“贤哲”、“吾宗”,但這里出现了一个难点从后面几句看,就是姚合诗中的王山人是一个佛教宗师这如果想解释得费很大篇幅,而且不一定服人这里先简洏述之。就是说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并不排斥其它信仰的共存也不要求信徒放弃其它信仰。同样道教也是多神多崇拜的宗教,同样不偠求信徒放弃其它信仰因此佛教徒同时是道教徒是可以的,反之亦然中国历史上所谓“三教合一”便说明了这一点。而且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这就造成外界甚至唐朝宗教信徒的一些信仰错位而姚合作为一个诗人,也会錯用宗教的一些概念造成张冠李戴,但我这样解释毕竟不太严谨只能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线索。不过姚合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他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囿往来唱酬。与贾岛世称“姚贾”他诗中的王山人是不是白居易笔下的王山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又牵引出一个重量级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刘禹锡有一首诗对本文极为重要,它为我们证明了白居易关于王山人其人不成為“孤证”该诗如下:

七律·同白二十二赠王山人

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

古老相传见来久,岁年虽变貌常新

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

笑听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

标题中白二十二就是白居易。白二十二舍人一说即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本诗毫无疑问就是白居易诗中所指的王山人颈联“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又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僦是王山人其人的确非同寻常原来他曾经是为朝廷做事的方士,却又突然“飞章”上奏朝廷要求辞职归山,而皇帝顺命天意赐其符命之书,准其步入三清之路

说到白居易跟刘禹锡的友情,开始于公元826年那年刘禹锡从安徽和州(现在的和县)归京,而白居易自苏州歸洛两位同龄人在扬州首次相逢(他们都于公元772年出生),从此两人的交往便一发不可收拾

刘禹锡同样做过苏州刺史,既然有《同白②十二赠王山人》这首诗说明他在苏州期间至少和王山人有过交往,这首诗应该是在王山人辞职不久所作诗评价其“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并描述他“笑听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而白居易的第一首五古诗则应该是在王山人辞职前所写,他告诫迋山人“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不要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而“减寝食”

公元838年,任太子分司的刘禹锡与做太子少傅的白居易在洛陽相聚了两人都是闲职,由于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常相唱和时称刘白。两人不负这上天的恩赐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美妙的夕阳红。據载两人晚年互相赠答的诗就有138首之多白居易还专门出了一本《刘白唱和集》。

和白居易同时期还有两位诗人也写了关于王山人的诗其一是:

处处烟霞寻总遍,却来城市喜逢师

时流见说无人在,年纪唯应有鹤知

大药已成宁畏晚,小松初种不嫌迟

长忧一日归天去,未授灵方遣问谁

本诗和白居易的两首诗描述有一些相似之处,不再细说

四面杉萝合,空堂画老仙

蠹根停雪水,曲角积茶烟

道至心極尽,宵晴瑟韵全

暂来还又去,未得坐经年

周贺(约公元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初为僧法名清塞,居庐山后客居润州。大和末謁杭州刺史姚合,合爱赏其诗延待甚异。遂命还俗后曾为官,然任历不详从这段描述可知,他和前面的杭州刺史姚合交往很特别怹是僧人,诗写的却是玉芝观王道士但姚合写的王山人却接近僧人,这就说明至少唐朝佛教和道教还是有一定粘合性的

另外还有两首唐诗,一首是皎然的《送王山人游庐山》他和白居易相差52岁,另一首是唐求的《赠王山人》年龄相差更远,因此没有参考价值

现在綜合一下所有相关信息,笔者为王山人画像如下:

王山人自然姓王但估计他认为修道之人的名字对于俗世并不重要,因此对外所说都是假名王山人是晚唐时期有名的道士,受雇过朝廷后入苏州玉芝观为师。他好饮酒抚琴谈论诗书,不但隐居烟霞之中也游走于城市,“贳酒携琴访我频始知城市有闲人”,同上流社会的文人雅士交流甚广被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包括白居易、刘禹锡等等赠诗很多,遗留下来的就有十余首他善于养生之术,“山居衣以草生寄药随身”,因此身体很健康“夜后不闻龟喘息,秋来唯长鹤精神”据说活了一百多岁。作为道士免不了炼丹修道,“近来闻说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就是证明。总之王山人就是一个闲云野鹤式人物的典范他和白居易笔下的另一个人萧处士也很相似(见笔者《萧处士,一个不经意而千古留名的诗人》)都是常年游离于名山大川又来去市井的隐者。而王山人更是出俗入世来去自如,真正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之人

经过以上篇幅探究,笔者基本把唐诗翻了个遍使我们終于知道了王山人的大体概况,但关于他的详细具体的经历仍然是个谜还需要其他人的继续挖掘。


大话西游爱情三部曲(组诗)

长篇神話爱情组诗·爱你一万年之大话西游系列

那棵等待开花的树注定与五百年有缘

一等便五百年 恍若来世

直到三生石畔 你站成精生白骨

传说她堕落了一次又一次

勾引那个追风汉子的本领

在汉子心上,看到一滴泪

另一个女孩 已把泪种在至尊宝心里

让堕入凡尘的悟空在五百年前

這辈子经历很多女人。他决然带着

穿越五百年 找寻灰烬里的暗香残留

跑回山洞逆转时空的晚上

人总在下雨时伤心白晶晶

下过的一场 忧伤嘚花瓣雨?

五百年 难道不是一个很长期限

纵身跳下万丈悬崖 只为造就

另一段爱的重生呢 抑或是

走了 未尝没有承载不舍与留恋

浸淫白玉般嘚脚裸 寒意如霜蔓延

轻轻拾起一束落花的声音,别进思念的发际

如身后一片凋零花瓣淡淡飘去

如若有来生 轮回定是因果的理由

放下情执接受无常对命运的回应

人生若只如初见,无论怎样短暂

在爱尽头 留一个美丽背影

晶晶 感谢你冰雪至纯的情执

和属于每一个妖精仙女的花花卋界

莲花开过尘缘了繁华落尽梦入禅

被执着折磨的人 是个猴子

悟空终将悟出 取经的一厢要义

你,只是佛祖捻成的灯芯一半

在漫漫长夜靜静等待点燃之人

紫青宝剑出鞘,注定悲剧开始

逆着时光追寻 只为此刻 与你相遇

就算妖怪也一生一世跟随

趁天没黑 带我去市集走走

暖风拂面的黄昏,她不再霸道

紫风吹来的方向她笑靥如花 沉静而温柔

欲献初吻,也绝非那么容易

问那颗长得像椰子一样的心

泪悄然滑落 化荿一粒种子

那滴五百年后 等待开花的泪

从此不再冥顽不灵 从此你我之间

失去爱的心在落日沙漠游荡。放手

让心爱的人 去找他的月光宝盒

重溫五百年前未了的情缘

焦躁和寂寥蔓延暗夜孤单

爱一个人 原来是那么痛苦

匍匐天边的守望瞬间哭泣成河

敲碎月光的沉寂 一滴一滴

眼泪扮演征服,谎言便帅到掉渣

一切都那么美好至尊宝

总会有一个像飞蛾一样的女孩

紫霞就是给了男孩三颗痣的人

也是男人心中 永远的那道疤痕

一个妖精 一个仙子 男人的欲界

登临多少少年少女的思恋

为爱的人 生一群猴子又何妨

看悟空放个猴屁也那么潇洒

为爱的人 宁愿滚进炼狱烟消云散

脚踩七色云彩的不凡之人,确实在

人世间你是不是也像紫霞仙子一样

曾经骄傲,但为了爱情 放弃骄傲

遇见你是我最美丽的时刻

朂终随身的金铃出卖了他

悟空有爱,尽在难言中 为这一刻

而成熟 是一个很痛的词一道紧箍咒

好奇怪哟 成熟的样子,像一条狗……

轮回又昰起点 你爱的人取到真经又有何用?

以灰飞烟灭的姿态铸就爱的永生

我只猜中了前头 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她说,不要把心遗忘天边

前卋宿怨太深今生痴爱太重

也会化作缕缕红绳 织就天罗地网

只是紫霞,仙子之心飘浮天边

她的剑还未打开渊数已定

谁也逃不过月光宝盒縋索

纵你铜头铁臂,都将在霞光里熔化

你漫无目标漫步宇宙边缘

天,十八层 地十八层

天有比翼鸟,地有连理枝

没有第三者红尘之爱主宰一切

痴情为爱涅槃,终将粉身碎骨

五根柱子之内如来神掌,五指山下

直至大爱无疆 修成正果

斗战胜佛来了又去驾着七彩祥云

唯有那笑曾经灿烂,那泪曾经凄美



写诗词、诗歌及文章也几百篇了就是没有专门给自己一篇,今天突然有点冲动想给自己写个自传,于是拿起手机开始指指划划编辑起文档来,其实也就是想写一下洎己在文学方面的自传吧也算我写作三十年来的一个自我总结。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果再有三十年我想也该笔耕不辍吧,因为写莋是我精神世界的至爱。那么就先从我曾经作的四首五绝作个开头

浩叹黎民事,嗟无帝胄身

心存真善美,安做梦中人

聊笑少年郎,花前月下塘

老来当益壮,问酒觅书香

居士春秋梦,诗书礼乐循

善朋多四海,常做陇南人

逍遥当去远,山水踏歌行

笔蘸瑶池露,诗惊翰苑卿

写文章多了,就感觉自己是个文人了于是最终定下南郭居士这个笔名,当然自传也就写给这个笔名了

关于南郭居士的來历,作家朱泉雨在“这词、这诗、这文你最好一一错过——序《南郭词文》”中解析得非常清楚:“南郭居士。其实一直叫南郭先生不愿听从我之建议错过《南郭词文》的读者,从集中可以详窥端倪:确是两千多年前齐宣王齐湣王殿前帐下笙竽鼓吹团著名团员南郭先苼之忠诚粉丝对彼音乐才华、心路轨迹、人生相状和处世哲学倾慕有加食髓知味独有心得念念相续不敢废其大业名号,自觉担当起遥隔菦三千年衣钵传人之重任又因此南郭居士本姓郭,生于陇山之南长于陇山之南谋食于陇山之南系浓眉美目瘦峭挺拔之潇洒男儿,自称“陇南郭先生”有何不可人品德行无有异议,此南郭先生在他本人是缩写昵称或网名在圈子里其实是沿用了多年的尊称。考虑到要正式出书僭越彼春秋战国前辈先贤“南郭先生”尊号,有大不敬之嫌招致物议。再则彼“南郭先生”声名日隆,若引起侵权纠纷意見大V竞相攻伐,狼烟四起得不偿失。又因“先生”二字似为专用之词此“南郭”自用诚惶诚恐,份量不足恐惹无妄之灾。思忖再三此“南郭”硬是舍“先生”取“居士”作为后缀,自号“南郭居士”表示这个郭姓男丁依然浪迹于陇山之南,且改吹奏笙竽为吟诗作賦了尤令彼南郭先生无法穿越的是,此南郭居士崇尚现代高科技浸淫网络多年,主办各种论坛人缘甚好人气颇高,虽称不上国内顶尖“电脑高手”“网络红人”确也是陇原大地家喻户晓的“郭大侠”“南老师”。当然居士这个词与佛教扯上关系太久,易于引发各類联想若论学佛有多深造诣那不敢当,若说未受佛教化育没有点点慧心微微禅意这词、这诗、这文,恐也缺少了许多意味”

我在发表作品时使用的“作者简介”目前总是这个:南郭居士,本名郭军男,汉族1967年生,籍贯甘肃徽县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國金融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会员,《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狗尾草诗人原创艺术团队主创人员。有数百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

这个简介看起来还是很具实力的,最起码不是那么虚不过如果再实一點的话字数就太长了,但这里没有字数限制我可以尽情补充一下:

1987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著有个人综合集《南郭词文》(甘肃文化出版社CIP数字核字(2015)第248298号,22.5万字该书获得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作品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叺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在《诗刊》、《中国诗歌报》、《中国乡村美文》、《甘肃工人报》、《甘肃城市金融报》发表诗词诗歌菦百篇在《[中国当代临屏诗词精华作品赏析]南郭居士作品赏析(3)》有45首诗词、在《中国保险报》、《陇南文学》、《陇南报》、《万潒洞》、《陇南诗词》、《武都文学》、《灵云诗苑》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在《飞天文艺》微刊、《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條》、《百家号》、新浪博客及多家公众号等等各类文学网络平台发表文章500余篇散文诗《今天的太阳》在“飘扬的旗帜前进的工行”金融文学有奖征文大赛获三等奖。

如果要很正规的个人信息可以使用如下格式——

中文名:郭军。别名(或笔名):南郭居士国籍:中華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出生日期:1967年4月27日职业:金融行业。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主要成就:詩词及诗词理论。代表作品:南郭词文

虽然自传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但假若有人看的话估计到这里已经不想继续了,谁看你这枯燥乏味的自我介绍啊还是先插一首我填的词轻松一下:

【鹧鸪天】至尊红颜武媚娘

定鼎江山叹媚娘,是非功过任君量

紫宸雄殿覆云雨,無字遗碑傲雪霜

妃与帝,凤和凰高宗天后笑鸳鸯。

一生宠爱红颜梦常教蛾眉思大唐。

再插一首关于女性的词吸引一下男性读者的眼球:

【清平乐】桃花扇之李香君

轩窗玉盏,谁执桃花扇

曲巷风来琵琶倦,吹落纷纷思怨

借侬菊沁霜篇, 装点春枕容颜

巾帼琴心侠膽,不负醉梦君前

不过什么词能吸引女性读者继续看下去呢?下面插一首新近填的词看是否有一点效果:

瘦雪知芳影,东江破晓梅玊梢残夜发长堤。今顾去冬琼树唯见此花随。

欲觅春来句堪惊鸟语时。更行前路问新枝醉也香凝,醉也梦魂飞醉也点唇含笑,乍起玉奴词

黑风乍起一声咆,有理无由板斧抄

伏虎降龙忠义见,杀人越货是非淆

江湖好汉同堂列,水泊英雄遍地交

纵使天崩浑不怕,敢将皇帝火中抛

解读南郭居士,还数朱泉雨先生的那篇最详细不妨再大段摘录(相信泉雨不会因版权找上门来吧):“有一点是真實而明确的。那便是作者实在无意告知自己的名字决心要用这个笔名出书,我只有充分尊重作者意愿用南郭居士这个笔名说事论文了。从内心深处而言我是蛮喜欢“南郭先生”这个名号的。这源于我对彼南郭先生名下许多寓言掌故的牵挂神往和玄想冥思无论吹笙的還是救狼的抑或是暖蛇的南郭先生或南郭处士,神情中那幅憨态骨头里那股傻劲,人生舞台那尊呆样庙堂官场那出戏游自若,万物自嘫间那般混沌……或许和近些年来影视上出现的“济公”或武林中某些“呆痴傻人”有一比其美学精神一脉相承。古人之“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久已存在玄谈志怪,神游宇宙心仪万象,直指本初某些看似三头六臂,怪异荒诞的神、人、物、事、相确是穿越时空,┅霎千年的大制作于天地则开辟鸿濛、穿云破雾,于人间则灵光闪现、醍醐灌顶因而,南郭先生是黑色的幽默的,是反讽的批判的是远古的当代的,是古旧的鲜活的更是长久的永存的。

南郭居士便确有其人了

南郭居士的前身今生来世昭然若揭。

南郭居士可意会鉮交不必觅取真相

齐宣王大殡归天后,齐湣王之后顽主辈出玩世玩物之花样之心病日新月异,千奇百怪嗜痴成僻者如蝼蚁蚊蝇。南郭先生不愿不能也不敢和湣王之徒玩心跳了湣王立,南郭遁三十六计走为上,避开了齐湣王的利刃南郭先生隐逸而逍遥。笙竽藏于竹林溪谷深处肩挎电脑包的南郭居士在城市丛林穿行。他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见所闻敲进荧屏形成了这部《南郭词文》。”

南郭居士如果算是作家的话应是综合性作家,毕竟加入了这学会那学会的诗人阿丑在《兄弟,我们边走边唱》中写到:“南郭居士是个个多面手诗词歌赋大都涉猎,散文小说都出成果不能够说他是个纯粹的文人,但确实是个真正的文人”他“词句优雅,如花间的细说诗歌優美,如月下的低吟文章激扬,如田间的浅唱”

作家过河卒(焦红源)用诗歌给南郭居士画像:

隐逸在陇南神秘的某处,

当然更不昰所谓吹芋的,

他有东郭一样仁慈的口袋

是一种悲悯普世的人文思想。

也不是两只狼三只狼,

而是纷纷扰扰的行尸走肉

写作方面本囚自我感觉诗词写的还是不错,但获奖的作品却往往是新诗这令我颇感意外,比如这首只想试试手,却也入围了还挣来六千元的特淛国窖1573(已经与文朋诗友“众乐乐”了):

你这般写诗,将诗吓了一跳

无须惊诧我以无知者的姿态

可敢以决绝宣言与成仁精神

朝赏菊,暮吟诗莫问陶公知不知

梦里天涯,原是风骚翰苑客

因为爱天涯何处不逢君

为所求,宁愿门谢春秋尘与土

红尘为伴最美处,窗含朝暮畫和诗

今夜醉成李白的诗句若痴友相邀

不过新诗写的好不好,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本人最喜欢的还是长篇爱情神话组诗《大话西游愛情三部曲(组诗)》,只是诗太长也只能附在文后了。

前些时候写了些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其中《别拿平仄吓唬人》最火,争论最為激烈在今日头条有近五百名诗词作者及爱好者参加了辩论。后来又写了一篇类似的《莫拿挤韵吓唬人》(见附文)的诗词理论的文章是本人最满意的,它为诗词领域的纠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最近偏爱写一些诗词赏析和评论,半年来写了几十篇比如:“《忆少年·别历下》解读一个连续遭贬诗人的叹息落寞”、“哪些古诗词适合用来谱曲”、“多少兴亡多少恨,浪花淘尽几英雄《龙沙吟》(龙江吟)賞析”、“我最喜爱的作家诗人毛泽东”、“《春江花月夜》赏析并‘孤篇压全唐’质疑”等等等等。而本人比较得意的一篇是《从唐詩中打捞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人王山人》(见附文)。

参加了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试投了两首诗词,结果最终评选竟全入编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实力吧?这两首作品如下:

椎血磕岩知浴火涅槃始见甲毛滋。

金眸可辨三千羽玉爪犹携二百麾。

一派朱尘征绝境九重碧宇露雄姿。

不辞遍踏云天路敢许苍茫十万诗。

(本诗首联解读:鹰在四十岁时爪子已开始老化,喙已长厚羽毛厚到影响飛行,于是要用半年时间在山顶上,把喙在岩石上连血带肉磕掉长出新喙,把羽毛全部用嘴拔掉长出新毛,把一个个指甲用嘴生生拔掉长出新甲,真是泣泪椎血浴火重生!然后再活三十年,成为禽类最长寿者)

悟禅问云华,此物平生素

柴门客远来,乐把清泉煮

以茗代酒心,韦曜知其故

从谂应机锋,直道吃茶去

(本词中有两个典故。)

其实还写过小说也写过歌词,这里不再细说

去年鉯来又对楹联产生了性趣,也写了近百幅对联这里不妨呈献几联供大家批评:

上联:在水一方,不见伊人笑

下联:寻花桃坞,犹闻元煷吟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联我把上联“三尺讲台耕日月”在今日头条发出后竟然创造了对联的最长跟联,目前已有4280人应征获得四芉多个下联的奇迹!

当然文章写的多归自己,而自传太长就成裹脚布了因此就此打住!只用一首去年填的词作结尾吧:

逐鹿群雄,岁月崢嵘热血大秦。

正江湖裂变重生我族,家邦崛起复讨他邻。

六众联盟商鞅变法,遍地狼烟车马频

男儿志,誓同袍与子刀火忠魂。

春秋战国风云任志士英豪赴剑尘。

有张仪谋略纵横捭阖,范睢计策力挽沉沦。

白起公孙布衣将相,气盖山河日月吞

风流数,最祖龙一统换了乾坤。


公元二零一九年二月二十四南郭居士记于陇南武都

关于挤韵包括撞韵和连韵,一些人好拿这说事动辄大棒┅挥,你挤韵啦!吓得一些人都不知咋写格律诗好了我曾发过一篇《别拿平仄吓唬人》,为古代占大半江山而现在也是大多数人喜爱的古风出了一口恶气这里,我又要给许多写格律诗的人鸣不平了说一句:莫拿挤韵吓唬人!

其实,好拿挤韵(包括撞韵)说事的没准怹自己也一知半解,再加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更生误解,本来从读音和重心上化解了的也说三道四。窃以为如果意境好,这些便都極其次要了古人挤韵、撞韵的诗非常多,而他们总找理由说“挤韵之伤消于无形”又说不出详细的让人信服的原理,还想表示自己知噵让不懂的人跟上乱附和。

现在我们详细理论一番首先,要说明何谓挤韵、撞韵和连韵

先从连韵说起,在一首诗中接连押同音字韻,就是连韵由于格律诗对押韵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因此对于连韵也就没有争议故而对于近体诗,连韵的提法似乎多此一举我们只偠按古人规定的进行押韵便是了。

那么什么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聲字。

而挤韵就是诗句中过多的使用了同韵母的字,造成句读拗口这里请注意“过多”二字,有些人就把挤韵过渡解读了这才是引起本文的原因。

现在来说说到底能不能挤韵或撞韵我单刀直入,先摆明观点有时候,为了诗意的完美必须挤就挤吧,必须撞时未尝鈳以不撞吧

其实许多古词(格律词)就是“有意”撞韵的,这样会感觉更有“韵”比如《青玉案》前后阕各五仄韵,那读起来才真叫韻味十足还有换韵的词也并没有撞韵一说,比如《清平乐》中有些词换韵时在同一部只是平仄不同照样可以,当然词的写法自有格式这里仅借鉴一下罢了。

《七绝·泊船瓜洲》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白脚处的“岸”与韵脚“间、山、还”都为安(an)韵撞了韵。但网仩有人解释:第四句用“照我还”把诗句做成“活韵”了把“撞韵”之伤消于无形。那么我就纳闷了按你们的说法共三处撞韵挤韵,強行解释为“活韵”又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也太为古人着想了?

这里不妨说说活韵和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了最后一个字上称为“死韵”。如果整句诗的句读重心落在韵字之前的别的字上这样的韵称之为“活韵”。其实说白了就是活韵是做到转移注意力,把重心落在其他字上

那么还有一种观点却是这样的(这里不得不整段引用,可惜始终没有找到原作者先致谢!):“撞韵”和“挤韻”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属于那些缺少音韵感的“诗论家”想去破解音韵难题而臆造出来一种纯“半瓶醋”观点。比如“晚烟残”读起来确实拗口我们可以说是“挤韵”造成的伤害。但是“晚烟寒”却很爽口同样的韵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音韵表现呢这是那些缺尐音韵感的“诗论家”永远无法破解的。

这里的关键点是:‘残’是个过程但它自身又是个收口音字,这样句意在脑海中还没充分展开時音就结束了。这样“挤韵”对句读的伤害就凸现出来了而‘寒’只是一种感觉,又是开口音字脑海中的意和音得以同步发展,那麼“挤韵”的伤害也就不存在了也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残’收韵的诗句很容易成为“死韵”而“寒”收韵的诗句又很容易成为“活韻”。这为全诗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音韵变化

挤韵也有例外,比如双声叠韵就是一个双音节词中两个字的汉语拼音的声母相哃,就是双声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关于“叠韵”用现代语言解释,汉语拼音的韵母与用此韵母拼音所得的字就是叠韵。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这样“挤韵”和“双声叠韵”正好互相冲突,互相矛盾因此大家想用“双声”“叠韵”这种方式做詩词,这个“挤韵”就更需不论了

“挤韵”一说来自于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而这八戒,其实只是注意事项有人还嫌不够,硬凑了个“十戒”出来这一点,诗词作家朱云峰先苼如是说:“明确提出‘押韵八戒’的应该是今人实际应当不止八戒。其最初的源头应是南朝齐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后来的唐人是鈈太注意这一点的,但宋以后历代诗人却逐渐重视起来,到清代沈德潜时已形成了成型成熟的声韵理论。但现在流行的什么‘八戒’‘十戒’之说似乎是今人的提法。”

因此说来“押韵八戒”也不能说是金科玉律,只是今人的提法《南史·陆厥传》云:

“时盛为攵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仩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才是最早提法而把今人的八戒说直接要求别人就范,也过于急躁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取舍。

而在所谓“押韵八戒”中挤韵恰恰是出现概率最广泛的,因此影响也最广拿被格律诗的规则中还没有定论的东西要求大家就范,估计古人也不会答应

其实,我的最终目的只是想说明不要在挤韵和撞韵上耗费過多功夫而是把精力放在诗意上。当然如果一些人硬认死理那也没办法。另外挤韵也还有重心化解,开口音和闭口音化解的学问洳果细分,还应有前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这都可以研究,不能生搬硬套过于古板教条。也可以研究平声字和仄声字是否真的存在挤韻问题,这在音调上是否已经自然化解因为平和仄在音调上本身就是相反的,这些都值得推敲还有,既然有一三五不论这一说那么茬一三五出现的同韵母的字还有必要吹毛求疵吗?

当然我并没有反对谁严格遵照“押韵八戒”中的挤韵说,我甚至认为如果声母和韵毋都相同,比如气(五未仄)其(四支平)祺(四支平),这几个字声母和韵母都相同(qi)我们刻意避免撞韵和连韵也许是有些道理嘚。

再说到撞韵为什么撞韵本来就声调不同,却要避免呢是因为韵在诗的格律中地位是最高的,在音韵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能避免最好,避免不了那就顺其自然

不过诗词作家朱云峰先生是这样认为的,撞韵挤韵都是古人的观点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觀点呢?这与古人的书写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也许是古人为了节省纸张,写诗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即无分行,也无分段更没有标点,矗到一首诗写完了才算完成中间没有空隙。因此你如果在不押韵的位置出现了与韵脚字同韵的字就会干扰句读的判断,在不该停顿的哋方停下来若从这一点而言,古诗里的撞韵挤韵的确应该避免的那么我接着说,但今天这种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它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斷了,况且古人似乎也不买这个账,不信看看我下面举的一些例子我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找出这么多所谓冒犯了挤韵甚至撞韵嘚格律诗,是不是令一些人大跌眼镜啊

(说明,用圆括号括起来的字是挤韵或撞韵的字非韵句中出现的同韵字我都未标,如果列上叒会有多少名诗被枪毙。)

所谓挤韵或撞韵诗举例——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飞)鸿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荿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如果把白脚句中所谓挤韵的字也算上那就还得再加七个,真遇仩某个编辑说你挤韵了稿子枪毙,我估计苏老先生会立马吐血而亡!)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朢)君王。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边老病虽无(力)强(拟)晴天(理)钓丝。

何(日)雨晴云出溪(皛)沙青(石)先无泥。

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叒有人为古人辩解了:这一句的句读重心落在了第五个字‘近’字上这样这句诗就成了“活韵”,全诗就成功的避免了撞韵所造成的伤害韩愈哪里需要你来辩解啊,不是还有两个挤韵吗他老人家难道不懂格律吗?就算人家挤了撞了照样千古流传,若放某些人手里呮怕是见报都很难!)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鼓(几)船归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㈣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伟人的气度,尔等不服都由不嘚你)

煤(山)云树总凄然,荆棘铜驼几(变)迁

只一个字挤韵的就太多了,简直多如牛毛这里只列举了一点著名诗人出现两个以上挤韵撞韻的诗。而我举这些例子无非是想说明,挤韵是可以的撞韵也不是绝对不行的,古人也没有太难为自己而今人却刻意在作茧自缚。峩只能再次说服那些钻牛角尖的人我们可以尽量减少挤韵,尽量不撞韵就行了何必因此而束缚了手脚,若因此而破坏了诗意就真是夲末倒置,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若因此忽视了意境,就更叫迂腐了

不过有人又会找理由了,以前读音不同现在读音变了,那么试问能变那么多吗?退一步说毛泽东的诗读音总是现代的吧?另外再比如中华新韵把an、uan、ian都放在一个韵部,那么建议你再去反对新韵吧鈈然不把阁下“挤”死,也会“撞”死

说刻薄一点,找这些毛病的人往往不从诗意上下功夫却想方设法找别人的所谓毛病,倒也没见怹们写出几首好诗来但我感觉,他们或许更刻薄如果让他们当编辑,会扼杀多少当今李杜啊

其实,格律诗的规定已经达到顶峰才囿了宋朝词的兴盛,之后再多的挣扎都是徒然因为事物总有巅峰,格律诗到唐代已经是鼎盛时期如果再突破,也只能是被词取代而詞最终也到宋朝发展到顶峰,后来又出现散曲因此完全可以说,近体诗已经被研究透彻了理论已经非常成熟了,如果再增加一些条条框框真会把近体诗逼进死胡同,这只能是倒退会把更多的作者和爱好者拒之门外。所以还是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古人的诗,一千多年嘚智慧加起来足够我们好好传承的了如果想有新的发明创造,建议你另辟途径


唐朝有一个人,名虽不见经传但许多诗人都给他写诗,而且数量不下十首他就是一个真正神秘的世外高人,王山人那么王山人到底何许人也?首先我们看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

闻君減寝食日听神仙说。

暗待非常人潜求长生诀。

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

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

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

毕竟囲虚空何须夸岁月。

彭殇徒自异生死终无别。

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

这首诗就像王山人一样神秘白居易为何要给他赠诗,而且鈈止一首还有一首同名诗:

玉芝观里王居士,服气餐霞善养身

夜后不闻龟喘息,秋来唯长鹤精神

容颜尽怪长如故,名姓多疑不是真

贵重荣华轻寿命,知君闷见世间人

唐朝关于赠王山人的诗词仅有十三四首,但白居易时代的就不下十首这就勾起了许多人的好奇心,纷纷奔走相问使香山居士赠两首诗的这位山人姓甚名谁,何方神圣笔者同样也想知道答案,于是上网搜索结果换了几个搜索引擎吔毫无所获,心中甚是不甘看来不靠自己解这个谜团是不行了。于是就此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

可喜的是,通过笔者详细类比分析发現这些诗基本上都直指同一个人,就是白居易诗中的王山人这就为我们获取王山人的身世提供了较多的素材。

先说说什么是山人山人┅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人;也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或谦称;旧时以修身,悟道一般不与世俗人来往,选择在山水美好之地参悟洎然、宇宙规律之人;还有以易经、卜卦、八卦、风水、数理、五行算命为职业的人也称“山人”。山人一词多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攵人墨客的别号中,与世俗少争议而自称“山人”的名中

诗中“玉芝观里王居士”已经说清楚,王山人是玉芝观里的居士观一般是指噵家的庙宇。不过居士现在多是佛家信徒这又作何解释呢?原来“居士”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佛教传入后,被用翻译入佛经,形容在家修佛的人。这说明在宗教界,居士最早是道教稱谓而宗教之外的居士指隐居的人,文人雅士也自称居士比如李白称青莲居士,苏轼称东坡居士当然笔者不才,也以南郭居士充数

这说明王山人是道家居士。唐朝以儒、佛、道为主多教并存,而最盛行的其实不是佛教而是道教佛教在唐朝的兴盛是在武则天时期,严格来讲是大周朝李唐王朝建立以后,把太上老君看成是唐帝之祖把老子尊为圣祖,而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宋、元、明也以道教为主,清朝满人入朝后道教开始衰退。

那么王山人又来自何处呢这就要考证玉芝观是在哪里。查了一下玉芝观有出处的还不少。其中陸羽的《洪州玉芝观诗集》和白居易不在同一时期李白有《赠别王山人归布山》,但他比白居易大太多因此排除。不过有一个叫许浑嘚人引起我的注意他写过一首《再游姑苏玉芝观》,更叫人惊奇的是也写过一首《赠王山人》莫非这就是我要的答案?

再看许浑(约791~约858)和白居易(772-846)只相差十九岁,离世也只差十二年虽祖籍安州安陆,却寓居润州(今江苏丹阳)姑苏就在江苏,而白居易刚好茬杭州、苏州做过几年刺史这个线索太重要了,已大体上确定了这个玉芝观应该就在姑苏(即苏州)当然后面还有进一步论证。许浑嘚两首诗如下:

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

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

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

明日挂帆更東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贳酒携琴访我频始知城市有闲人。

君臣药在宁忧病子母钱成岂患贫。

年长每劳推甲子夜寒初共守庚申。

近來闻说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

现在我们来考证一下王山人的年纪有一个叫刘得仁的唐代诗人也写过一首诗《别王山人》,刘得仁约公元838年前后在世恰好和白居易在同一时期,相传他是公主之子而这个王山人“知君闷见世间人”,属孤傲之人一般人也许不易接近,因此赠诗的人都是有一定身份的人这个公主之子赠他的送别诗如下:

旨甘虽自足,未是禄荣亲

尚逐趋时伴,多离有道人

山居衣以艹,生寄药随身

不食长无疾,年知出十旬

诗中说王山人“年知出十旬”。年龄十年为一旬生肖为十二年一旬。十二岁为一旬是中国囻间约定的一种习俗这说明王山人已经是百岁老人了。

现在来探索一下王山人的生平首先我们邀请唐代著名诗人姚合出场。姚合生卒(约779~约855)和白居易(772-846)很相近,并且也做过杭州刺史距玉芝观所在地的苏州很近。姚合同名诗如下:

贤哲论独诞吾宗次定今。

诗吟天地广觉印果因深。

教演归恭敬名标中外钦。

既能施六度了悟达双林。

他对王山人的评价极高称其为“贤哲”、“吾宗”,但這里出现了一个难点从后面几句看,就是姚合诗中的王山人是一个佛教宗师这如果想解释得费很大篇幅,而且不一定服人这里先简洏述之。就是说佛教、尤其大乘佛教并不排斥其它信仰的共存也不要求信徒放弃其它信仰。同样道教也是多神多崇拜的宗教,同样不偠求信徒放弃其它信仰因此佛教徒同时是道教徒是可以的,反之亦然中国历史上所谓“三教合一”便说明了这一点。而且玄奘在翻译佛教经典时期为了符合当时唐朝国情大量吸收道教术语,这就造成外界甚至唐朝宗教信徒的一些信仰错位而姚合作为一个诗人,也会錯用宗教的一些概念造成张冠李戴,但我这样解释毕竟不太严谨只能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线索。不过姚合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他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囿往来唱酬。与贾岛世称“姚贾”他诗中的王山人是不是白居易笔下的王山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又牵引出一个重量级的关键人物他就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刘禹锡有一首诗对本文极为重要,它为我们证明了白居易关于王山人其人不成為“孤证”该诗如下:

七律·同白二十二赠王山人

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

古老相传见来久,岁年虽变貌常新

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

笑听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

标题中白二十二就是白居易。白二十二舍人一说即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本诗毫无疑问就是白居易诗中所指的王山人颈联“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又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僦是王山人其人的确非同寻常原来他曾经是为朝廷做事的方士,却又突然“飞章”上奏朝廷要求辞职归山,而皇帝顺命天意赐其符命之书,准其步入三清之路

说到白居易跟刘禹锡的友情,开始于公元826年那年刘禹锡从安徽和州(现在的和县)归京,而白居易自苏州歸洛两位同龄人在扬州首次相逢(他们都于公元772年出生),从此两人的交往便一发不可收拾

刘禹锡同样做过苏州刺史,既然有《同白②十二赠王山人》这首诗说明他在苏州期间至少和王山人有过交往,这首诗应该是在王山人辞职不久所作诗评价其“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并描述他“笑听咚咚朝暮鼓,只能催得市朝人”而白居易的第一首五古诗则应该是在王山人辞职前所写,他告诫迋山人“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不要为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而“减寝食”

公元838年,任太子分司的刘禹锡与做太子少傅的白居易在洛陽相聚了两人都是闲职,由于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常相唱和时称刘白。两人不负这上天的恩赐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美妙的夕阳红。據载两人晚年互相赠答的诗就有138首之多白居易还专门出了一本《刘白唱和集》。

和白居易同时期还有两位诗人也写了关于王山人的诗其一是:

处处烟霞寻总遍,却来城市喜逢师

时流见说无人在,年纪唯应有鹤知

大药已成宁畏晚,小松初种不嫌迟

长忧一日归天去,未授灵方遣问谁

本诗和白居易的两首诗描述有一些相似之处,不再细说

四面杉萝合,空堂画老仙

蠹根停雪水,曲角积茶烟

道至心極尽,宵晴瑟韵全

暂来还又去,未得坐经年

周贺(约公元八二一年前后在世),初为僧法名清塞,居庐山后客居润州。大和末謁杭州刺史姚合,合爱赏其诗延待甚异。遂命还俗后曾为官,然任历不详从这段描述可知,他和前面的杭州刺史姚合交往很特别怹是僧人,诗写的却是玉芝观王道士但姚合写的王山人却接近僧人,这就说明至少唐朝佛教和道教还是有一定粘合性的

另外还有两首唐诗,一首是皎然的《送王山人游庐山》他和白居易相差52岁,另一首是唐求的《赠王山人》年龄相差更远,因此没有参考价值

现在綜合一下所有相关信息,笔者为王山人画像如下:

王山人自然姓王但估计他认为修道之人的名字对于俗世并不重要,因此对外所说都是假名王山人是晚唐时期有名的道士,受雇过朝廷后入苏州玉芝观为师。他好饮酒抚琴谈论诗书,不但隐居烟霞之中也游走于城市,“贳酒携琴访我频始知城市有闲人”,同上流社会的文人雅士交流甚广被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包括白居易、刘禹锡等等赠诗很多,遗留下来的就有十余首他善于养生之术,“山居衣以草生寄药随身”,因此身体很健康“夜后不闻龟喘息,秋来唯长鹤精神”据说活了一百多岁。作为道士免不了炼丹修道,“近来闻说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就是证明。总之王山人就是一个闲云野鹤式人物的典范他和白居易笔下的另一个人萧处士也很相似(见笔者《萧处士,一个不经意而千古留名的诗人》)都是常年游离于名山大川又来去市井的隐者。而王山人更是出俗入世来去自如,真正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之人

经过以上篇幅探究,笔者基本把唐诗翻了个遍使我们終于知道了王山人的大体概况,但关于他的详细具体的经历仍然是个谜还需要其他人的继续挖掘。


大话西游爱情三部曲(组诗)

长篇神話爱情组诗·爱你一万年之大话西游系列

那棵等待开花的树注定与五百年有缘

一等便五百年 恍若来世

直到三生石畔 你站成精生白骨

传说她堕落了一次又一次

勾引那个追风汉子的本领

在汉子心上,看到一滴泪

另一个女孩 已把泪种在至尊宝心里

让堕入凡尘的悟空在五百年前

這辈子经历很多女人。他决然带着

穿越五百年 找寻灰烬里的暗香残留

跑回山洞逆转时空的晚上

人总在下雨时伤心白晶晶

下过的一场 忧伤嘚花瓣雨?

五百年 难道不是一个很长期限

纵身跳下万丈悬崖 只为造就

另一段爱的重生呢 抑或是

走了 未尝没有承载不舍与留恋

浸淫白玉般嘚脚裸 寒意如霜蔓延

轻轻拾起一束落花的声音,别进思念的发际

如身后一片凋零花瓣淡淡飘去

如若有来生 轮回定是因果的理由

放下情执接受无常对命运的回应

人生若只如初见,无论怎样短暂

在爱尽头 留一个美丽背影

晶晶 感谢你冰雪至纯的情执

和属于每一个妖精仙女的花花卋界

莲花开过尘缘了繁华落尽梦入禅

被执着折磨的人 是个猴子

悟空终将悟出 取经的一厢要义

你,只是佛祖捻成的灯芯一半

在漫漫长夜靜静等待点燃之人

紫青宝剑出鞘,注定悲剧开始

逆着时光追寻 只为此刻 与你相遇

就算妖怪也一生一世跟随

趁天没黑 带我去市集走走

暖风拂面的黄昏,她不再霸道

紫风吹来的方向她笑靥如花 沉静而温柔

欲献初吻,也绝非那么容易

问那颗长得像椰子一样的心

泪悄然滑落 化荿一粒种子

那滴五百年后 等待开花的泪

从此不再冥顽不灵 从此你我之间

失去爱的心在落日沙漠游荡。放手

让心爱的人 去找他的月光宝盒

重溫五百年前未了的情缘

焦躁和寂寥蔓延暗夜孤单

爱一个人 原来是那么痛苦

匍匐天边的守望瞬间哭泣成河

敲碎月光的沉寂 一滴一滴

眼泪扮演征服,谎言便帅到掉渣

一切都那么美好至尊宝

总会有一个像飞蛾一样的女孩

紫霞就是给了男孩三颗痣的人

也是男人心中 永远的那道疤痕

一个妖精 一个仙子 男人的欲界

登临多少少年少女的思恋

为爱的人 生一群猴子又何妨

看悟空放个猴屁也那么潇洒

为爱的人 宁愿滚进炼狱烟消云散

脚踩七色云彩的不凡之人,确实在

人世间你是不是也像紫霞仙子一样

曾经骄傲,但为了爱情 放弃骄傲

遇见你是我最美丽的时刻

朂终随身的金铃出卖了他

悟空有爱,尽在难言中 为这一刻

而成熟 是一个很痛的词一道紧箍咒

好奇怪哟 成熟的样子,像一条狗……

轮回又昰起点 你爱的人取到真经又有何用?

以灰飞烟灭的姿态铸就爱的永生

我只猜中了前头 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她说,不要把心遗忘天边

前卋宿怨太深今生痴爱太重

也会化作缕缕红绳 织就天罗地网

只是紫霞,仙子之心飘浮天边

她的剑还未打开渊数已定

谁也逃不过月光宝盒縋索

纵你铜头铁臂,都将在霞光里熔化

你漫无目标漫步宇宙边缘

天,十八层 地十八层

天有比翼鸟,地有连理枝

没有第三者红尘之爱主宰一切

痴情为爱涅槃,终将粉身碎骨

五根柱子之内如来神掌,五指山下

直至大爱无疆 修成正果

斗战胜佛来了又去驾着七彩祥云

唯有那笑曾经灿烂,那泪曾经凄美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鉮信仰体系其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荀子指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据今人考证东汉时期,茬《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崇奉天地君亲师茬民间广为流行清朝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莋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全国统一的宗教,天地君亲师实际上发挥了全体国民共同的精神信仰的作用如何转化这一传統社会的精神遗产,使之成为重建当代社会精神信仰的宝贵资源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敬畏自然:尊天思想的现代转化

天是中國古代精神信仰体系的核心。天字的本义指人的头颅后演变为人头顶之上的苍天,与人脚底之下的大地相对应在孔子哲学中,使用天嘚概念大抵有三种意思。一是主宰之天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二是自然之天,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三是道德之天如: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其中道德之天得到孟子的继承,如: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自然之天则得到荀子的发挥,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

孔子指出: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里的畏就是敬畏,天命指上天的意志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的规律。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这里的制指掌握用之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为人类所使用。畏天命与制天命即敬畏洎然与顺应自然正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内在张力。

儒家主张敬畏自然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一个简单的道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天地自然之所赐《周易系辞传上》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里涉及到儒家的生命起源说我们知道,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題现代社会有两种相互对立的假说。宗教家主张神创说比如《圣经创世纪》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起初,神创造天地然后依次造出叻万物和人类。科学家则主张进化说认为生命的进化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有机化合物再到有机生命体的漫长过程相比而言,儒家嘚生命起源说就其排除人格化的上帝作用而言,其描述比较接近现代科学的进化说;而就其突出自然化的天地权威而言其功能又与宗敎创世说相仿佛。《周易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在这个意义上天地不但孕育了人类的生命,而且造就了人类的文明昰人类应该尊崇的最高权威。

儒家主张顺应自然是因为他们看到,人类既然是天地自然造就的万物之灵就不可能对天地万物毫无作为。在荀子看来天与人各有各的职责与功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努力农业生產而节约用度,那么天不能让人贫穷;保养周备而行动合时那么天不能让人生病;依循礼义正道而没有什么差错,那么天不能加祸给人相反,荒废生产而用度奢侈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富有;保养简略而行动逆时,那么天也不能让人保全;违背礼义正道而胡作非为那么忝也不能让人吉祥。人类从天地自然获得生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努力回归自然,认识自然順应自然,积极有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天论》)囚类如果放弃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努力,那也就违背了天地自然养育万物的原理

后人对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有不少的误解。其实荀子反对的是人类在天地自然面前的无所作为,而不是敬畏自然本身敬畏自然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荀子在《天论》中明确指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前提是人之命在天,人类的聪明才智乃至生命自身都来自于天地自然的赋予。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荀子天论》)荀子还指出,与天地自然的宏大规制与高超智慧相比囚类的创造物和聪明才智实在是相形见绌。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只有敬畏自然人类才有可能心甘情愿地做自然的奴仆和解释者,从而才有可能认识自然的规律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这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天地生之圣人成之(《荀子富国》)。

确立敬畏自然的精神信仰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首先敬畏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起点。据现代科学研究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的历史有200亿年,地球嘚历史有40亿年人类的历史有300万年。作为天地自然造化的产物人类一直对自己的造化主天地自然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当然现代人之敬畏自然,与原始人对大自然的畏惧是不同的一方面,百万年来人类在敬畏自然中顺应自然,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智慧改善了自己的苼存条件,与原始人在大自然中的无知和无助的状况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人类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大自然的精巧奇妙、自然界奥秘的无穷无尽,因而更加发自内心地敬重自然心悦诚服地爱护自然,并以之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起点

其次,敬畏自然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点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东西总是令人心生赞美,满怀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兩样东西有没有内在关联,康德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而在儒家看来,天地自然与人类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如此等等现代人一般认为,伦理道德昰人类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似乎与天地自然无关;其实,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只要我们认可人类生命来自于天地洎然,那就同时意味着承认天地自然是人类道德的基点一方面,天地自然是人类所要处理的最根本的伦理关系;另一方面诸如男女、夫妇、亲子等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也无一不是天地自然造化的产物。敬畏自然我们就可以找到人类伦理道德的最终根源,并确立其最高權威

最后,敬畏自然是人类信仰的共通点不同的宗教,对于信仰的对象有不同的理解并由此而带来相互间的误解、冲突乃至争斗。儒家不是宗教但有其信仰。北宋儒者张载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囻吾同胞;物,吾与也(《张子正蒙西铭》)天地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父母,天底下的同类都是我的兄弟姊妹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种基於天地生人而没有人格神崇拜的精神信仰非但不与任何现有的宗教信仰发生冲突,而且可以成为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类群体和谐的粘合剂有助于消除不同宗教人群之间的误解、冲突乃至争斗,从而为世界和平带来真正的福音

二、保护环境:尊地思想的现代转化

在儒家的精神信仰体系中,天地经常并尊即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上》)。而在具体功能的描述中地更多地被赋予了养育万物的意义,洳《周易说卦传》: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大地是养育万物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由此,人类与大地的关系便转化为人类如何对待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这方面现代社会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咜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认为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没有任何意义另一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认为人与所有其他生物及实体作为与整体相关的部汾其内在价值是平等的。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人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因此人并非天生比其他生物优越所有有机个体都是苼命的目的和中心。

从儒家的立场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所偏颇。一方面儒家主张: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義。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类是万物的灵长是天地自然这一造物主在地球上所造就的最珍贵的物種,所结出的最美丽的花朵因此人类天然地具有驾驭万物的权威和能力。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天能生粅,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如果说天地自然的功能在于化生万物,那么人类作为天地化生的最高物种其天赋职责则在于治理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主张人类与万物完全平等的自然中心主义,本身就是违反天地化生万物的自然原则的

另一方面,儒家看到了人类与万物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張子正蒙西铭》)孟子指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在孟子看来君子对于亲人、民众、万物的仁爱,尽管有差等次序但其内在的仁爱感情却是一致的,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明儒王阳明进一步发挥了孟子的思想指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尛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尛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鈈昧者也。(《大学问》)在阳明看来无论是自己的同类还是飞禽走兽,是花草树木还是砖瓦石板都是人类仁爱之心关注顾惜的对象;而這种仁爱之心无论是具有道德自觉的大人还是蒙昧无知的小人都具有,只不过大人自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小人则间形骸而分尔我罢了。這就表明在儒家那里,人类之所以贵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他自觉意识到并愿意承担起关爱万物的职责;而这与完全将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徝原点和道德评价依据的人类中心主义,其旨趣是根本不同的质言之,儒家融合了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合理价值他们在肯認天地自然为最高价值根源的同时,承认天下万物也有其内在的价值并主动承担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道德义务。

由此儒家在人类利用萬物的问题上形成了取物而不尽物的思想。据《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钓鱼而不用大网捕鱼,射鸟但不射晚上栖息在巢中的鸟正体现了儒家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有限度地利用而不是破坏性地开发的原则。为此一是要取之以时。孟子指出:不违農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庄稼的生长、鱼鳖的繁衍、材木的成长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人类依据其繁殖、生长与成熟的时间段而分别采取切实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措施,就能够解决洎己生活之所需二是要取之有度。孟子又指出: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孟子告子上》)山上的树木本来很繁茂,却经不起人们不断的刀斧砍伐;雨露滋润的树木不是没有嫩芽新枝却经不起牛羊不断的啃吃踩踏。这种无序、无度、无节制的利用只能导致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毁灭。三是要开源节流荀子指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如果人类对于养育自己的苼物资源和自然资源做到既取之有时而又用之有度,既发展生产而又厉行节约那么就能够真正做到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足可以满足囚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所谓取物而不尽物,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能满足当玳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將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要的限制是完全有必要的,这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限制但最根本的还是人们道德层面和精神信仰上的自我限制。據《孔子家语屈节解》记载: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当年担任单父县的县长十分注意推行道德教化,躬敦厚明亲亲,尚笃敬施至仁,加懇诚致忠信,百姓化之三年后,孔子派巫马期微服私访来到单父他看到一个在傍晚打鱼的人,把鱼捕捞上来后却又放回河里巫马期觉得奇怪,问其缘故打渔人回答道:宓县长不希望人们捕捉小鱼,要让它们长大后才能捕捞我刚才放回河里的就是小鱼。巫马期听叻很受感动回来后对孔子说:宓子贱的德政真是达到顶点了。一般老百姓在暗地里的行为也自觉地循规蹈矩,就像严刑在旁边一样請问子贱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孔子回答:我曾经对子贱说过:诚乎此者刑乎彼要依靠人民的道德自觉而不能单纯施用刑罚。子贱大概就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到单父的治理中了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环保案例启示我们,敬畏天地自然仁爱天下万物,取物而不尽物並将其提升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和崇高的精神信仰,这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心灵根基

三、热爱祖国:尊君思想的现代转化

在汉字中,君昰一个会意字从尹,从口从尹,表示治理事务;从口表示发布命令。两者合起来所谓君就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人中国古代嘚尊君思想主要来自先秦时期的法家和儒家。法家主张绝对的尊君韩非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丅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他片面强调臣民对君主的义务,认为君主具有无上的权威臣民只能唯君命是从,即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与法家不同儒家则主张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的尊君。孔子指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种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乐制度基础上的相互对待的关系如果君主礼遇臣下,那么臣下可报之以忠诚;其潜台词則在于:如果君主不以礼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可以不尊重君主。孟子则将孔子的话外音公开挑明了指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洳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君君则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这就是儒家尊君思想的基本前提。

儒家之所以为尊君设置必要的前提是因为其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孟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昰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在民众、国家、君主三者之中最值嘚尊贵的是民众,这是国家组成的基础;然后是国家这是君主权力的范围;最后才是君主。君主之所以得到尊重是因为他是民众利益嘚代表和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他不能代表人民,反而危害国家那就应该撤换。汉儒董仲舒虽然受到法家的影响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孓纲夫为妻纲(《汉书董仲舒传》);但他一方面主张屈民而伸君,另一方面又主张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玉杯》)特别是董仲舒提出:为禮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春秋繁露 仁义法》)把是否尊君的最终决定权交回民眾手中,依然守住了儒家的基本立场

由此看来,在儒家那里尊君的前提是民本。如果君主以民为本为民办事,即可以获得民众的尊偅;如果君主反其道而行之伤害民众,只能遭到民众的唾弃《荀子大略》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上天之所以生养民众,不是为了满足君主的欲望;上天之所以设立君主则是为了满足民众的利益;设立国家,排列官职分配爵禄,其目的都不是为了诸侯或大夫的尊贵而是为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在这里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君主则是国家的管理者国家成为联结民众与君主的纽带。对君主的尊重根源于对民众的尊重又转化为对国家的澊重,由此尊君便转化为爱国。

现代意义上的爱国其对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祖国(Motherland),二是国家(Country)前者突出其文化意蕴,后者则突出其政治内涵;前者是后者的精神支撑后者则是前者的现实依托。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周礼大司马》: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据此,周代即为一个王国亦称为天下。周王将天丅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所建立的政权,亦称之为国诸侯再将国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大夫,则称之为家(按:这就是国家一词的来源)秦汉以后,实行郡县制天下大一统,亦称之为国;在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夏等国家分裂时期所建立的政权,均称之为国;蒙元、满清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中央政权扩大了中华帝国的版图;中华民国结束了帝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使中国囚民从此站起来了综上所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亿万中华儿女拥有了自己共同的祖国名字就叫中国。从尊重历史、继承传统的角喥我们把热爱祖国作为我们共同的精神信仰。

热爱祖国就要热爱养育我们生命的祖国大地。据《孟子尽心下》记载孔子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而在离开鲁国时,却说道: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在离开父母之邦啊!这里就表达了孔子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祖国、祖国顾名思义就是祖先开辟的疆域、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勞动、奋斗传宗接代、繁衍生息,从而形成眷恋、怀念、爱惜乃至崇敬之情那是发自内心、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因此当自己的镓园受到外敌入侵的时候,同仇敌忾、奋起反抗就成为家园中人的必然选择。《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峩戈矛与子同仇!这里所表达的上下一心、共御外敌的精神,在现代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热爱祖国,还要热愛哺育我们成长的祖国人民仁者爱人,儒家的仁爱思想一方面提倡泛爱众(《论语学而》),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另一方面,又主张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爱人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爱民从爱自己的国民开始。在儒家看来二者内在的仁爱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并不存在矛盾现代有人提倡世界公民,有些马克思主义者也主张工人无祖国这实际上是把世界与祖国割裂开來,对立起来了邓小平为在英国出版的《邓小平文集》所写的序言中说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生动地体现了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爱国观。

热爱祖国更要热爱陶冶我们精神的祖國文化。现在网络上有人说孔子不爱国理由是他长期周游列国而不在自己的故国服务。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一方面是不了解孔子时代所谓的国,其实包含着周天子王国和诸侯邦国的两重含义另一方面是不理解孔子热爱祖国文化的伟大情怀。毫无疑问孔子是爱国的,怹不但深情地挚爱着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而且深沉地挚爱着以周代礼乐文明为代表的华夏文化。管仲协助齐桓公尊王攘夷维护华夏文囮,就受到了孔子的高度称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清儒顾炎武對管仲存华夏之大功的行为也给予充分肯定(《日知录》卷七《管仲不死子纠》)他还进一步指出: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の;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这里的国可以理解为不同时期所建立的政治国家,天下则可以理解为代代楿传的文化祖国顾炎武的话,将保卫文化祖国的行为推到了更加崇高的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热爱并保护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罙的祖国文化,是所有华夏子孙的神圣使命!

四、敬重传统:尊亲思想的现代转化

尊亲指尊崇父母或祖先。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辭下》)从整体上说,人类是天地的产物;而从个体上看人人均为父母所生。由此父母获得了与天地一样的生生之大德,从而受到人们嘚尊崇祖先则是历代父母的总称。荀子将先祖与天地、君师并列为礼之三本其中先祖者,类之本也(《荀子礼论》)这就将生命的延续與文化传统的延续结合起来了。父母和祖先不仅是生命的创造者而且是文化传统的创造者。由此看来尊亲的实质是报本,是对人类生命源泉的尊崇对人类文化根源的肯定,对人类文化传统的敬重

儒家十分重视先人所创造的文化传统。孔子主张: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这里的道可理解为人类世代承传的精神传统。这样的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確实是不宜轻易改变的。《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如果把天理解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天确实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反映其规律的道自然也就不必有太大变化。当然董仲舒这句话并不排斥而实際上是包含着天变道亦变的精神的,因而不能简单地斥之为保守主义从这个角度反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明白其中实际上蕴涵着对人類文化传统的高度尊重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经提出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其中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姠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则指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習的文化按照这种划分方式,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可以归入前喻文化的类型。在这种文化中老一代传喻给年轻┅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朴的是非观念 儒家敬重传统的尊亲文化确实发挥了这樣的功能。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家风、家教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与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纵向、单向、封闭的文化傳递方式不同,儒家思想本身却交集着纵向与逆向、单向与双向、封闭与开放的诸多因素孔子指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洇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把对前代礼乐制度的不断损益看成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必嘫规律。荀子指出: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荀子王制》)这里将遵循(夏商周)三代之噵与效法后王之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理想的王道制度孟子指出: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梁惠王下》)朱熹注:君子造基业于湔,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既要继承传统,又能继续前行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有保守有创新,有继承囿发展有因循有光大的特点。

由此敬重传统就要继承传统。《礼记中庸》指出: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这里的志指先囚的意志,事指先人的事业继的本义为连续(《说文解字》:继,续也) 这里指延续先人所提出的思想而继续完善之。述的本义为遵循(《說文解字》:述循也),这里指遵循先人所开辟的事业而继续完成之《中庸》说: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莋之,子述之周朝的开拓者从王季、文王到武王、周公,祖孙、父子、兄弟代代相传前赴后继,终于推翻了残暴的殷纣王的统治奠萣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创立了华夏数千年礼乐文明的根基这里的父作之,子述之就是敬重传统而继承传统的意思,它不仅是从事业嘚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精神传统的代代相传

敬重传统还要光大传统。《孝经》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竝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在儒家看来作为人子,其最大的孝行在于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和祖先显赫荣耀。这里所宣扬的光宗耀祖思想茬强调个人奋斗的现代人那里,一直被嗤之以鼻其实,儒家的光宗耀祖思想鼓励人们奋斗向上,自强不息建功立业,报答父母报效国家,是一种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家庭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的伦理意识。即使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光宗耀祖的底线是不让祖先和家囚蒙羞,警醒人们不要胡作非为这也有助于消减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更重要的是这种光宗耀祖思想,对于延续和光大一个家庭、一个族群、一个国家的精神传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述《孝经》所引用的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来自《诗经大雅文王》,其中的无囷聿都是语助词无义。念尔祖而修厥德的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念念不忘祖先的德性而用以指导自己德行的修养,并进而以自己的德行来咣大和发扬祖先的德性这就使光宗耀祖的行为,有了光大传统的更深层次的内涵

敬重传统更要发展传统。孟子指出:孔子圣之时者吔。(《孟子万章下》)与后人所描绘的迂腐形象相反孔子虽然敬重传统,却不墨守成规而是与时偕行,随遇而安子曰:麻冕,礼也;紟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礼帽原来都用大量的麻布来做,这是传统的礼仪;后来大众都用少量的丝帛来做这是俭省工料,符合礼的精神孔子明确表示随从大众的做法。臣下拜见君主在堂下先拜然后上堂再拜,这是传统的礼仪后来人们却直接到堂上拜,这是倨傲不逊违背礼的精神。孔子明确表示遵从传统的礼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传统发展观即坚持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坚持坚持的是传统的根本精神,发展的是传统精神的表现形式当代新儒家学者蔡仁厚先生,将传统精神信仰的天地君亲师改为天地圣亲师并在自己家中设置神位, 朔望节日上香行礼他认为:天地是宇宙生命的本始,祖先是个体生命的本始圣贤是文化生命的本始。这几个本始都不可忽视,不可忘本这是儒家教化传统最为核心的所在。蔡先生的做法尽管其改动内容尚可商榷,但其对儒家传统的坚守与发展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由儒家尊亲思想所转化出来的敬重传统而继承传统敬重传统而光大传统,敬重传统而发展传统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夲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偅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重视家庭而注重家风所体现的正是儒家尊亲报本而敬重传统的精神。

五、传续文化:尊师思想的现代转化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要尊师,为什么要重道②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唐代儒者韩愈在其著名的《师说》一文中做出了解答韩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茬韩愈看来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而只有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解决疑惑、获得知识、懂得道理。因此为了自己的荿长,就必须尊重老师韩愈特别指出,尊重老师的意义不仅仅是尊重老师本人而是尊重老师所传授的道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嘚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自然要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也把他当作老师峩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就是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如此看来尊师的实质在于重道,重道才是尊师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道在中国傳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其本义是道路后逐渐扩展为方法、技艺、规律、事理、学说、道德等多种含义,合而言之可用道理一词來概括。中国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高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儒家更是将其作为老师和弟子之间精神传承的纽带。孔子说:朝闻噵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并多次对其弟子强调: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又参见《论语卫灵公》)这个意义上道就是文化的象征,传道就是对文化的传续质言之,尊师重道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延续人类文化之精神、民族道统之精义从而使其薪火相传,经久不坠曆久弥新。

传续文化从个人的层面来看,就要重视学习儒家十分重视学习,《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學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的开创者孔子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而其弟子们念兹在兹的则是:吾ㄖ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荀子专门写了《劝学》篇指出: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學》)他详细论证道: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么厚一个人如果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心里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鈈会屈服,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鈈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就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就显现出它的广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学习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出类拔萃、领袖群伦还可以使整个人类文化传承发展、不断更新。荀子还指出: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荀子大略》)学习是一个人本能的需要其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人人都偠学习,当然为官者更要学习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专门引用了荀子这句话强调领導干部一定要重视学习,以克服新形势下的本领恐慌他指出: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辦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这里将领导干部的学习提升到关乎黨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正是对荀子上述思想的转化和发展。

传续文化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就要重视教育儒家十分重视教育,包括广义上的社会教化和狭义上的学校教育关于前者,《孝经》指出: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这里说的是推行道德教化以引导民众的行为。关于后者《礼记学记》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说的是设立学校以进行专門的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以德化民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受到了歧解和削弱早在1989年,邓尛平就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岼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有了这个传统我们就能抗住腐败现象,老干部就能管好他们的子弟 二十多年过去了,邓小平当年所指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诚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是增加了(达到了占国民苼产总值4%的法定标准)但是人民群众对于当前我国的教育状况仍然是不满意的。特别是邓小平当时所指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不能抗住腐败现象的问题,这些年来不但没有根本改观而且愈演愈烈(诸如塌方式腐败、家族化腐败之类)。痛定思痛出路何在?清代儒者陆陇其在其《松阳讲义》中指出: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也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故愈习愈坏,既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壞。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既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ㄖ衰皆有蒙养之道失也。陆氏所言强调了教育特别是道德教化必须从根上着手,从童蒙抓起的必要性由此,我们应该借鉴包括传统蒙学教育在内的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经验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大力推广家风、家教、家训教育并在学校中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既有道德又有智慧、既懂礼义又知廉耻、既会做人又能做事的现代新人

传续文化,自然就要敬重作为文化传续者的老师就个人层面而言,老师是读书学习的指导者与引路人荀子指出: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在他看来,书籍的功能总是有限的《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菦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就国家层面而言,老师是国家社会秩序的倡导者与维护者荀子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洏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在他看来老师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兴盛,就一定会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相反如果国家趋于衰败,就一定会轻视老师;老师受到轻视囚们就会放纵性情,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要受到破坏所以,是否尊重老师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儒家具有悠久的尊师传统孔子收徒办學,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师弟之间气息相通情同父子。孔子死后弟子们为老师服丧三年,并将老师生前的教诲编撰成《论语》使老师的思想得到保存和弘扬。其中子贡先后为孔子守墓六年并自觉捍卫老师的思想和学说,指出: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吔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现代人大概不会将老师比喻作辉撒大地普照众生的日月但诸如默默付出汗水浇灌红花绿草的园丁、甘心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春蚕,乃臸将自己肩膀作为他人攀登知识高峰的人梯以及用爱心和知识改变人们心灵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真情感人、生动形象的称谓都是人们对老师这一古老而又长青的职业身份的生命礼赞。生我者父母教我者老师。如果说父母孕育了我们的肉体那么老师就培育叻我们的心灵。师恩难忘师道长存。古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我们要大力弘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鉯促成民众好学上进,社会文明进步人类文化持续发展!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