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一51年16军卫生部51号文战史

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一)
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一)
(一)绪 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支军队自 1927年 8 月 1 日诞生起,在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紧紧依 靠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 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为建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作出了伟大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新中国诞生不久,全国解放战 争大规模作战行动刚刚结束之际,人民解放军又以一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人民一道,经过近三年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战 斗,打败了美国侵略者,维护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保卫了祖国安全。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并独立地领导人民革命战争,是近、现代中国 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幅 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古代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类产生过重大 的影响,科学技术上的一些成就世人瞩目,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四 大发明,有口皆碑,对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特别是晚清统治阶级的腐朽,严重禁锢了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加以外敌的入侵和掠夺,使中国经济逐渐落后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  19 世纪 30 年代,当中国还沉睡在封建社会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 在急剧上升的阶段。为了开拓新的商品市场,扩大势力范围,攫敢资财,资 本主义列强把魔爪伸向东方。英国侵略者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麻醉人民的鸦 片,以此来达到既毒害中国人民,又获取巨额利润的双重目的。这种罪恶行 径理所当然地引起中华民族的反抗和抵制。1840 年,英国侵略者经过海盗式 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资本主义的炮舰政策,迫使腐败无能的清 政府俯首就范。从 1840 年至 1910 年,英、美、法、德、俄、日等列强迫使 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他们强制中国割地、赔款,在中国开辟通商 口岸、建立租界,取得了关税、领事裁判、沿海和内河航行等等特仅,使中 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进行了英勇斗争。从 1840 年反对英国侵略的鸦片战争开始,经过 1851 至 1864 年反抗清政府统 治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1857 至 1860 年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第二次鸦 片战争、1833 至 1880 年的中法战争、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 年反对 八国联军侵略的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等等,打击了侵略者,削弱了清政府的统 治,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由于这些斗争没有和还不可能 以先进的阶级为领导,因此不可避免地都遭到了失败。  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聚集了大批爱国仁人 志士,经过多次武装起义的失败,终于在 1911 年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的胜利,促进了中国人 民民主主义的觉醒。但是,由于领导这个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革命成果很快被帝国主义操纵下的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卖国求荣,以出卖 中国的主权未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称帝后,遭到多方政治势力的一 致反对,群起讨袁,原来支持袁世凯的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感到大势己去, 于是抛弃袁世凯,寻找新的代理人。日本支持占据东北三省和安徽、陕西、  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奉系和皖系军阀,英、美支持盘踞长江流域江苏、 江西、湖北等省的直系军阀,因而使中国陷入军阀连年混战的局面。辛亥革 命后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旧没有改变,中国人民遭受屈辱 和灾难的境况一如从前。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 钊、陈独秀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推动和倡导马列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经过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和接连兴起的工人运动,中国无产阶 级作为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 新阶段,即由无产阶级逐步掌握领导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21 年 7 月 诞生了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长期从事民主革命又屡遭挫折的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 共产党的帮助推动下,开始了他的伟大转变。1924 年 1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 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 李维汉、夏曦、于树德等出席大会,李大钊还参加了主席团,并担任章程、 宣言、宣传三个审查委员会的委员。由于共产党人在大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孙中山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包含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的解释,大会通过了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正式改组国民党。 从此组成革命的统一战线,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此后,中国共产党和苏联政府,为了帮助孙中山创建革命军队,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以周恩来为首,包括恽代英、肖楚女、熊雄、聂荣臻等一对 比共产党人被派去担任领导工作和教官,苏联派遣了军事顾问,先后有多批 共产党员、共青团员①和进步青年到该校学习。黄埔军校组建的军队,参照苏 联的经验设立党代表制和政治部。当时,广东革命政府正处在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从1921 年下半年到 1925 年底,共产党推动和帮助国民党平息广州商团叛乱, 先后讨伐杨希闵、刘震寰、陈炯明等反动军阀势力,统一和巩固了广州革命 根据地。广州国民政府将所属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 6 个军以后,共产党人周 恩来、李富春、林伯渠等担任军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 建的叶挺独立团,成为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一支革命部队。革命形势的顺利发展,使混迹于革命阵营中的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感到恐惧,他们加紧进行篡夺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26 年 3 月,蒋介 石蓄意制造了打击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强迫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人退 出黄埔军校和第一军,接着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务整理案》, 排斥加入国民党中的共产党员。由于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一味妥协退让, 国民党的党权和军权实际上逐步被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所控制。  为了消除军阀削据,统一全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议和参加下, 国民革命军于 1926 年 7 月开始由广东出师北伐。北伐军在强大的工农革命运 动的配合和支援下,长驱直入,迅速消灭和击溃封建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 主力,占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取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工农革命运动的高涨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动摇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 中国的统治。1927 年 3 月,帝国主义的军舰炮击北伐军刚刚占领的南京,向 国民党右派发出共同反共的信号,窃据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要职的蒋介石,加① 共青团前身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 1 月下旬改名中国共紧同帝国主义、地主和买办阶级相勾结。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江西、 安徽、浙江等地制造反革命流血事件之后,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 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对 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缺乏警惕,自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 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中的右派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对周恩来、 赵世炎、罗亦农等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向中央提出迅速出师讨伐蒋 介石的意见书置之不理,致使共产党和革命群众在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突然袭 击时失去有效的反抗而遭受重大损失。在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为了挽 救革命,中共中央于 7 月 12 日排除了陈独秀投降主义的领导,成立了由张国 焘、周恩来,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五人组成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 会作为领导核心。7 月 15 日,一贯伪装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也在武汉公开叛 变,镇压共产党,同蒋介石遥相呼应。至此,以国共合作形式出现的革命统 一战线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失败。  第一次大革命惨遭失败的历史教训唤醒了全党和革命群众,使我党认识 到军队对于革命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战争 解决问题的道路。从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由共产党独立组织革命 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新阶段。  说 明  为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的指示精神,适应我军 干部、战士和全国广大青年学习、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的需要,我们编 写了这本《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本书力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利用《中 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等科研成果,记述 了从 1927 年 8 月至 1953 年 7 月我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从弱到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以一部参 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打败美国侵略 者的光辉战斗历程。本书对历史事件的记述采取综合、概括的方法,同时适 当突出重点,力求简明、准确。在内容上,既反映我军在各个战争时期及其 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方针、作战原则和重要作战行动,又反映我军的政治、 军事、后勤建设,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突出的英模集体和个人事迹,以及 根据地建设和人民支援等。  本书由王道平主持编写。由魏德松、郑功仁、雷光鸿、李昌华、岳思平、 林治波、华国富、姜铁军、张晶、齐德学、肖石忠、唐义路等撰写初稿,由 傅吉庆负责,魏德松、毕建忠、齐德学参加,对全书进行加工修改。莫阳、 沈宗洪、林登泉、姚杰、孟照辉、吴晨、支绍曾对本书的提纲和书稿提出了 许多宝贵意见。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199 年 7 月简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章 武装起义,红军和苏区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红军、游击队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依靠手中的军 队,实行“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政策,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压 迫和疯狂的屠杀。据不完全统计,从 1927 年到 1932 年 6 年间,中国共产党 人、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被杀的在 100 万人以上。中国共产党的重要 领导干部李大钊、杨阉公、肖楚女、陈延年、赵世炎、郭亮。向警予、陈乔 年、罗亦农、彭湃、杨殷、恽代英、夏明翰等,就在这种反革命屠杀中英勇 牺牲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除了领导人民坚决用武力反抗之外,没有别的 道路可走。  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下,中国在国际上毫无地位的局面一点也没有改 变。帝国主义过去在中国攫取的各种特权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并且更加 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国资本和商品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进中国,本来 就很脆弱的中国民族经济面临绝境,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民破产,加之 战祸、灾荒频繁,工农运动被镇压,农民土地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大多数中 国劳动者挣扎在死亡线上。这表明,中国需要根本变革,人民需要彻底革命, 来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一历史使命理所当然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 上,并且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能力承担这一重任。1927 年 7 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武汉国民党当局宣布“分共”之后,立即作出了三项重大决策:一、独立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发动湘、鄂、粤、 赣四省农民在秋收季节起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二、以军事行动反 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组织党领导的和在党影响下的部队在南昌起义,打 回广东,重建革命根据地,然后进行新的北伐;三、召开中央紧急会议,总 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党在新时期领导革命的方针和政策。从此,中因 共产党走上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道路。南昌起义 1927 年 7 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由周恩来、恽代英、李立三、彭湃组成中共前敌委员会,周恩来任书记,领导南昌起义。 前敌委员会在克服张国青的阻挠之后,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 北代军第 11 军第 24 师和第 20 军等部,于 8 月 1 日凌晨 2 时向南昌城内外 的敌军发动了突然进攻。由于前委的周密布置,不到 5 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 守敌 3000 个人全部被歼,起义军缴枪 5000 余支,大炮数门。当天下午,位 于九江马回岭的第 25 师,也在聂荣臻、周士第的领导下起义,随后开到了南昌。  南昌起义胜利后,前敌委员会依据中央关于以“左派国民党”旗帜号召 革命的精神,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任命刘伯承为军个 指挥机关参谋团参谋长;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任 方面军总指挥兼第 20 军军长,廖乾吾任军党代表;叶挺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 军军长,聂荣臻任军党代表;朱德任第 9 军(无作战部队)副军长,朱克靖 任军党代表。全军共 2 万分人。中国共产党虽然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但对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究竟走什么道路尚无经验,因此,前敌委员会于起义胜利后,立即按照中央原来 的意图率部南下。起义军击退了敌军在瑞金、会昌等地的阻拦,于 9 月下旬 进至广东潮汕地区。但是,很快遭到广东优势敌军的进攻,起义军损失严丞。 剩余的部队,一部分由董朗、颜昌颐率领,参加了广东海陆丰地区的革命斗 争;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经闽四转移到赣南,摆脱了敌人的追南昌起 义部队虽然受到很大损失,但是南昌起义却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打响了武 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 革命军队的开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 帜,指明了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1933 年 7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 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每年 8 月 1 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从此,8 月 1 日就成了我军的建军节。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胜利后,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 农民秋收暴动大纲》,要求四省以农民协会力中心组织秋收起义,建立革命 政权,没收土豪劣绅和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土地、财产,分配给农民。8 月 7 日,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 主义错误,肯定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关于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毛泽东在会议发言中,强调军事工作的极端重要 性,明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科学论断。8 月 9 日,“八 七”会议产生的临时政治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决议 案》。决议指出: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已与帝国主 义相勾结,并和军阀结成了联盟,成为同工农阶级势不两立的反革命营垒。 党的任务是在那些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省分组织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 府。为了完成这一重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要创造新的革命军队”,“建立 工农的革命军”,“这种军队之中要有极广泛的政治工作及党代表制度,强 固的本党兵士支部,要有靠得住的忠实于革命的军官——这是现时革命运动 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这样,中央就为革命军队的建设规定了总的方向。 湘赣边秋收起义 根据“八七”会议的部署,各地党组织加紧了秋收起 义的准备。从 9 月上旬开始,秋收起义相继爆发,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是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伙收起义。  毛泽东在参加了临时政清局第一次会人后,被中央任命为特派员回到湖 南,同湖南省委一起讨论了起义的各项问题,根据湖南的实际情况,省委决 定集中力量须导们潭、宁乡、岳阳、平江、浏阳、醴陵、安源七县、镇的农 民起义,在长沙工人起义的配合下,夺取省城,同时,秋收起义应直接打出 共产党的广州。以表明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决心。毛泽东特别指出:“要发动 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要“实行在枪 杆子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  这时,原准备参加南昌起义的原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因未能赶 上南昌起义军,转到江西修水休整:平江、浏阳西县工农义勇队和通城、崇 阳农民自卫军也在修水、铜鼓地区;湘东、赣西儿县的部分农民自卫军和安 源矿工武装,则集结在安源待命。这儿支武装都同湖南省委取得了联系。湖 南省委决定,以这几支武装作为秋收起义的骨干。毛肾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领导这些武装。8 月底至 9 月上旬,毛泽东先后到安源和铜鼓,向当地党组 织和革命武装领导人传达“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计划,将第 二方面军警卫团和湘东、赣西、鄂南农军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1 军第 1 师,卢  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辖 3 个团,共约 5000 人。另有一支邱国轩的 军阀残余部队愿意和工农革命军一起行动,称为第 4 团。  9 月 11 日,工农革命军第 1 师各团依照省委“会攻长沙”的命令,由修 水、铜鼓、安源出发,分三路向平江、浏阳、醴陵发动进攻。由于第 4 团中 途叛变和个别指挥员指挥失当,致使三路进攻都未能取得胜利,部队反而受 到重大损失;同时,由于敌人对我地方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的破坏,各县农民 也未能按计划举行大规模起义。根据当时形势,毛泽东毅然放弃会攻长沙的 计划,今各团向浏阳县文家市集中。  19 日,前委在文家市召开会议,讨论部队行动方针。会议接受毛汗东关 于放弃进攻长沙,迅速脱离平、浏危险区的正确主张。次日,部队由文家市 出发,沿湘赣两省边界东侧南进。24 日,部队在萍乡以东的芦溪遭敌袭击, 总指挥卢德铭不幸牺牲,年仅 22 岁。卢德铭。四川自贡人,参加过北伐,历 任叶挺独立团营长,第 25 师第 73 团参谋长,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 长。他作战英勇,指挥果断,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主要军事指挥员之一。 芦溪战斗中,部队又受到一些损失。此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人数已不足 千人,组织不健全,思想相当混乱。所以,当部队沿湘赣边南进至永新县的 三湾村时,前委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部队缩编成 1 个团,加强了党的领导, 连、营、团三级均建立党组织,设立党代表,支部建在连上,同时成立士兵 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三湾改编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在我军建军 史上有重要地位。此后,毛泽东会见了井冈山地区党组织和农军负责人,率领部队一边行动,一边调查,发现井冈山地区有一定的党和群众工作基础,地方反动势力 较弱,是湘赣两省军阀统治的薄弱地区;而且地势险峻,只有通过“五大哨 口”才能上山,这里进可以向湘赣两省发展,退可以上山休养生息。经过考 察,毛泽东决定以井冈山为工农革命军的根据地,于 10 月下旬率部进驻井冈 山的茨坪。这一决定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建立 根据地,发展壮大,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黄麻起义 在秋收起义中,党领导的另一次较大规模起义,是黄麻起义。  9 月下旬,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农民曾掀起一次群众斗争高潮,由 于没有武装力量作支柱,很快被敌人镇压下去。10 月,中共鄂东黄麻特别区 委和革命委员会成立。党组织深入动员群众,整顿农民自卫军,很快组织起 拥有 3 万多人、300 余支枪的群众武装。11 月 14 日,千余名义勇队队员在大 批群众的配合下,一举攻占黄安城,歼敌 40 余名,缴枪 30 余支、子弹 90 余箱。接着。黄安农民政府成立,曹学楷任主席: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组成, 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不久,敌人以优势兵力进攻黄安,鄂东 军固守县城,遭严重损失,潘忠汝不幸牺牲。随后,起义武装 72 人转移到黄 陂以北的木兰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28 年 1 月,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 军第 7 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黄麻起义点燃了鄂豫皖边区的 革命烈火,为鄂豫皖红军和苏区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此外,党组织还在湖北、粤东、苏南、豫内、陕北、冀北一些地区领导 农民秋收起义或革命军队起义。  十一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广州起义 1927 年 11 月,以瞿秋白为首的 中央政治局在上海召开扩大会议,总结秋收起义的成果,讨论党的新的工作  方针。会议通过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不承认中国革命形 势正处在低潮,认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革命”,中国革命的形势是“不 断高涨”。从这种错误观点出发,它不但不去组织有秩序的退却,反而命令 少数党员和群众在全国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地方起义,这就使“八七”会议 中出现的某些“左”倾苗头得到发展,并形成了全局性的“左”倾盲动主义 错误。会议还不适当地把以军队为骨干组织起义的行动批评为“军事投机”, 以致后来一些地方解散了已经组成的工农革命军和游击队。虽然中央很快发 现了上述错误,并坚决予以纠正,但已经使实际工作受到了损失。  早在 1927 年 9 月,中央就计划夺取广州,建立中国临时革命政府。中央 当时认为,武装起义“是从下至上,从乡村到城市。乡村不肃清,单以占据 城市是占不住的”,因此要求广东省委首先集中力量领导东江、西江和海南 地区的农民起义,尔后在城市工人起义的配合下夺取广州。11 月中旬,粤桂 两派军阀争夺广州的矛盾激化,张发奎、李福林两军主力分别集中在西江、 东江、韶关、江门地区,广州乒力相对空虚。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于 17 日通过决议,要求广东省委乘机迅速组织工农起义,夺取广东政权。根据中央决议,广东省委于 11 月 26 日决定,立即组织由我党掌握的第4 军教导团、警卫团和工农武装在广州起义,夺取并巩固广州,促进全省起 义,进而夺取全省政权。接着,省委在广州工人中组织赤卫队,在教导团和 警卫团官兵中进行秘密动员;成立起义的最高领导机关革命军事委员会,省 委书记张太雷兼委员长;建立起义总指挥部,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 指挥。12 月 11 日 3 时许,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恽代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领导下,起义军向敌人发起进攻,消灭了敌炮兵团等部,攻占公安 局,控制了城北制高点观音山,除少数据点外,广州珠江以北市区的大部被 起义军占领。当天,广州市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中国工人的杰出领袖苏兆 征当选为主席(未到职,由张太雷代),叶挺任革命军总司令。苏维埃政府庄 严宣告:“广州政权已被我们无产阶级夺过来了”!但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派不能容许有一个人民的广州。从 12 日起,由外地回援的敌人向起义军民发动了疯狂进攻,同时对群众开始血腥屠杀, 几天中就杀了 5700 余人。停泊在珠江上的美、英、日、法等帝国主义的军舰 和陆战队,电积极配合和支援反动派的行动。起义军民在处境十分不利的情 况下,进行了殊死战斗,终出敌我兵力悬殊,被迫于 13 日退出广州,张太雷 不幸牺牲,年仅 29 岁。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时的党员,曾任共产国际东 方局中国科书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局总书记,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 常委,中共湖北、广东省委书记等职。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国民 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无产阶级建立城市革命政权的大胆尝试。广 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州起义部队的主力1000 余人组成工农革命军第 4 师,参加了海陆丰地区的革命斗争,一部分转 移到韶关,参加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  湘南起义 南昌起义军一部转移到赣南时,人数已不足 80c 人,主要领 导干部只有朱德、陈毅和王尔琢等。10 月下旬,部队在信丰附近进行了整顿。 朱德在军人大会上分析了革命必定能发展的条件,并且宣布:今后这支部队 由他和陈毅领导,“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革命的可以回家”。陈毅  告诉大家:在部队,有枪可以杀敌人;离开部队,只能被敌人杀掉。并且指 出:“只有经过困难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王尔琢号召:坚决拥护朱德、陈毅的领导。这样,就使部队稳定下来。随后, 转移到韶关,使部队得到了休整和补充。12 月下旬,参加过广州起义的 200 余人来到韶关,编入了这支部队。  1928 年 1 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派来的工农革命军代表取得了联系, 立即率部由韶关北上,智取宜章城,将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 1 师。接着 挥师北进,配合湘南特委发动郴县、来阳、永兴、资兴等 10 多个县的农民起 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 3、第 4、第 7 师和 2 个独立团,部队扩大到近 8000 人;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和宜章、郴县、耒阳等县苏维埃政府。  从 3 月下旬起,湘粤两省敌军 7 个师向起义军民反扑。由于敌军强大, 加之中共湘南特委执行盲动主义政策,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起义军无法 在湘南立足,朱德、陈毅遂于 4 月上旬率部向井冈山转移。  在广州起义、湘南起义的同时和以后,各地党组织还领导了赣西、赣南、 赣东北、湘东、湘西北、闽西、浙南、皖北、苏北等地的一些起义,广西、 四川、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党组织也领导了一些起义。  1927 年 8 月至 1928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在 12 个省,140 多个县共领导 了近百次不同规模的起义。尽管中央的决策有过失误。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也 不尽加人意,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党和人民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探索 革命的正确道路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这些起 义不仅扩大了共产党和工农革命的影响,而且在起义中建立和保存下来的革 命武装,开始深入农村,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建立、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 根据地奠定了初步基础,取得了初步经验。  二、红军游击战争的开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8 年 6 月至 7 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 会肯定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确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 的基本纲领。大会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个浪潮已经过去,新的浪潮尚未到 来。在革命低潮的情况下,党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团结聚集革命力量,准 备武装暴动。大会要求:在已经起义的地区,要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建立、 发展苏维埃根据地和革命政权,彻底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要求。党在军 事工作方面的任务是:在游击战争中建立、发展正式的红军,巩固党对红军 的领导;培养、训练党员和干部,造成大批德才兼备的军事人才;在红军中 建立政治部,加强政治工作。党的“六大”关于形势分析和革命的性质以及 某些任务、策略、方针等问题的决定,基本上是正确的。由于这些决定是党 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决议,它所产生的影响特别巨大,从而在一系列带根 本性的问题上澄清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某些错误认识,对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 起了积极的作用。“六大”决议没有能够解决的中国武装斗争应该走什么道 路的问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领导人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 游击战争的实践中,逐步得到正确解决。井冈山红 4 军的建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 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1 军第 1 师第 1 团进驻井冈山后,先后攻克茶陵和遂川,建立两县的中共组 织、工农兵政府和赤卫队。毛泽东和前委还帮助宁冈、永新、莲花、酃县恢 复或建立中共组织和地方武装,并对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两支农军进行团 结、改造工作,把它编成第 1 师第 2 团。1928 年 2 月,工农革命军第 1 师 粉碎敌军的第一次“进剿”,初步建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 月中旬,朱德、陈毅等率领湘南工农革命军和农军到达井冈山,同工农革命军第 1 军第 1 师会师,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6 月改称工农红军)第4 军,朱德任军长,毛洋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 3 个师,不久又缩编为 2 个师。5 月下旬,师的番号撤销,军直辖 4 个团,即第 28、第 29、第 31、第 32 团。5 月,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边界工农兵政府先后成立,毛泽东任特委书记,袁文才任政府主席。  5 月 2 日,毛泽东就红 4 军坚持井冈山斗争方针问题,向中央作了报告, 提出:为了建立强有力的党组织和军队,以促进湘赣两省革命斗争的开展, 军委采取了对内加强军队的建设,特别是党组织的建立,对外深入发动群众, 建立政权和分配土地的方针,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造成以宁冈为中心的 罗霄山脉中段政权。这一方针对红 4 军取得反“进剿”和反“会剿”的胜利, 巩固与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重大意义。  从 4 月底开始,红 4 军连续粉碎敌人三次“进剿”,特别是 6 月下旬粉 碎敌人第四次“进剿”中,在龙源口、七溪岭全歼敌军 1 个团、击溃 2 个团, 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战后,井冈山根据地拥有宁冈、永新、莲花 3 个县和吉 安、安福、遂川、酃县各一部,总面积 7000 余平方公里,人口 65 万。敌人 在“进剿”中,少则 3、4 个团,多则 7、8 个团,红 4 军以不足 4 个团的兵 力,坚决和敌人作斗争,使割据区域、革命政权、红军和党组织一天天壮大, 土逝革命一天天深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党的政策是正确的。  但是,湘赣边界党的政策不是所有人都理解的。关于红 4 军的行动问题, 中共湖南省委在 6 月的几个星期年三变主张,时而要红 4 军去湘南,时而要  求去湘东,使红 4 军无所适从。7 月中旬,湘赣两省敌军 17 个团对井冈山发 动第一次“会剿”,边界特委以红 4 军主力攻克酃县,调回了湘军;以 1 个 团配合永新地方武装,将赣军 11 个团围困在永新城附近达 25 天之久。就在 反“会剿”临近胜利的时刻,湖南省委代表却鼓动红 4 军主力冒进湘南,致 使反“会剿”功亏一篑,造成井冈山和湘南两处失败,第 29 团也损失殆尽。 在第 28 团返回井冈山途中,又发生了营长袁崇全率两个连投放叛变的事件, 军参谋长兼第 28 团团长王尔琢在追赶这两个连队则,不幸被叛徒开枪杀害。 王尔琢是湖南石门人,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既善长军事指挥,又 会做政治工 作,鼎力协助朱德、毛泽东巩固部队和指挥作战,和官兵同计苦、 共患难,深得士兵爱戴,牺牲时年仅 25 岁。王尔琢虽然牺牲了,但被叛徒欺 骗的两个连全部回到了井冈山。连战斗中失散的一个担架兵,也冒着生命危 险回到了部队。正像陈毅在一个报告中所说:“此皆官兵忠实革命出于自动, 此点实一般雇佣军队所绝不可能有的。”在红 4 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前,敌军对井冈山发动了第二次“会剿”。红4 军团长朱云卿指挥不足 1 个营的兵力,依托黄洋界天险,打退敌军 4 个团 的轮番进攻,保住了井冈山根据地。毛泽东热情赞扬这次战斗的胜利:“早 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红 4 军主 力回到井冈山后,南进遂川,北出永新,忽南忽北,不断袭击敌人,使敌人 疲于奔命,不得不停止对井冈山的进攻。井冈山根据地基本恢复。10 月至 11 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回答了一些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中共红 4 军第 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新的军委,朱德任书记;根据中央指示,边界 党的最高机关前敌委员会成立,毛洋东任书记。随后,毛泽东以《井冈山的 斗争》为题给中共中央写的报告中,全面总结了井冈山斗争一年来,在工农 武装割据的军事、土地分配、政权、党组织和根据地建设诸方面的经验。这 是一个全面总结工农武装割据经验的光辉历史文献。在井冈山红 4 军艰苦奋战的同时,其他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湘鄂边地区红 4 军成立和游击战争的开展 1928 年春,由贺龙、周逸 群领导桑植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刚建立,没有经过整顿和改造,就遭到敌军优 势兵力的进攻,仅经 3 次战斗就被打散,周逸群同部队失去联系,转往洪湖 地区。由于贺龙在当地有很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失败后, 很快又集合 1500 人,于 7 月初编成工农革命军第 4 军(又称红军第 4 军),并 建立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后改称湘鄂西前委),贺龙被任命为军长和前委书 记。但是,新组成的部队仍不巩固,在石门活动时又彼打散,仅余 200 余人, 退回桑植、鹤峰边界的堰垭。两次斗争失败的惨痛教训,使湘西前委深深认 识到,要完成艰巨的革命任务,必须建立一支有共产党坚强领导的、拖不垮、 打不烂的红军。于是,前委坚决整顿了部队,遣散投机分子,建立基层中共 组织,发展士兵党员,加强基层领导骨干。整顿后,部队虽然只剩下 91 个人、72 支枪,但军政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接着,部队到鄂西南地区游击一个多月, 吸收一批劳动群众入伍,于 1929 年 1 月攻占鹤峰县城,建立县苏维埃政府, 部队重新发展到 1000 余人。  洪湖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 1928 年 1 月,中共湘西北特委将鄂中、鄂 西起义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 5 军和监利、石首等游击队集中起来,在长江两  岸开展游击活动,部队很快发展到近千人。2 月,湘西北特委把部队交给鄂 西特委后转往湘鄂边。不久,鄂西特委被敌破坏,部队也在敌人的“清剿” 中受到严重损失。周逸群由湘鄂边回到洪湖后,重建鄂西特委,并把工作重 点转移到农村,游击队改编为特务队,扎根于农民群众中,建立秘密农民协 会,发展党的组织和群众武装,镇压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当敌人大举“清 乡”时,则利用河湖港汉的有利地形和优越的群众条件,采取“你来我飞, 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补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经过 半年多的艰苦斗争,党和游击队都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并在监利、华容、石 首、江陵、沔阳建立了小块秘密割据区域。有一首广为传诵的民谣:“老子 本姓天,住在洪湖边,有人来捉我,除非是神仙。刀口对刀口,枪尖对枪尖, 有你便无我,你死我见天”,就是洪湖地区人民英勇斗争的真实写照。  鄂东北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和红 11 军第 31 师成立 1928 年春,由 鄂东军改编的工农革命军第 7 军,在黄安城突破敌人围攻后,辗转在黄冈、 罗田、麻城、黄安、黄陂、孝感地区流动游击,取得一些胜利,但在敌军的 “清剿”下,处境十分困难。1928 月 5 月,工农革命军和地方中共组织召开 联席会议,决定在黄安、麻城、光山边界建立立足点,进行有根据地的斗争。 这次会议成为鄂东北革命斗争的转折点。会后,部队开到柴山保(今河南新县 陈店乡)地区,会同地方中共组织发动群众,争取团结当地的红枪会势力,开 展反对豪绅地主的斗争,建立具有政权性质的农民委员会,采取减祖减息, 而不是分配土地的斗争策略,受到各阶层群众的欢迎。同时,叉打退敌人几 次小规模的进攻,到 7 月,拥有 20 万人口的柴山保根据地初步建成,部队改 编为红军第 11 军第 31 师,共 120 余人。同年冬,鄂东北党组织总结斗争经 验,提出了“学江西井冈山的办法”,在东起英山、西到武胜夫之间,依托 大别山进行武装割据的战略计划。依据这个计划,红 11 军第 31 师返回黄麻 老区恢复工作,鄂东北党组织同豫南、皖西党组织建立了联系,以推进战略 割据计划的实施。平江起义,红 5 军成立,湘鄂赣边游击战争的开展 1928 年 3 月湘东起义后,敌人在平江疯狂“清乡”,残杀大批群众,群众忍无可忍,纷纷 参加游击队或配合游击队作战,游击队发展到 360 余人。同年 6 月,湖南当 局派独立第 5 师第 1 团到平江“清乡”。该团团长彭德怀出身贫苦,痛恨国 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在部队组织秘密革命团体,并于 1928 年春加入中国 共产党。彭德怀率部进驻平江后,同中共洲鄂赣特委书记膝代远取得联系,于 7 月 22 日率部举行平江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 5 军,彭德怀被士兵选举为军长,膝代远任党代表,全军共 2000 余人。此后,红 5 军转战于平江、修 水、铜鼓、万载、通山之间,虽然给了三省“会剿”之敌一定打击,但因不 习惯于游击战争,部队锐减到 700 余人。10 月,红 5 军将平江、修水等游击 队编入部队,组成第 1、第 2、第 3 纵队。随后根据湖南省委指示,由黄公略 率第 2 纵队坚持湘鄂赣边区的斗争,彭德怀、膝代远率主力约 800 人到达井 冈山,12 月 10 日同红 4 军会师。  赣东北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 弋阳、横峰起义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 2 军第 2 师第 14 团第 1 连转移到磨盘山区后,在广大群众配合下开展游击战 争和创建根据地,1928 年 5 月间先后建立了大阳、横峰两具苏维埃政府,控 制了 10 多个村庄、纵横各 30 公里的地区。不久,敌人纠集 1 个团和各县反 动武装前来围攻,省委代表提出掩埋抢支、解散部队的错误主张,遭到方志  敏的坚决反对。在敌人围攻的紧要时刻,方志敏主持召开会议,统一思想, 否定了埋枪散伙的意见,率领军民打退敌人的围攻;随后,又于 10 月和 12 月打退了敌人第二、第三次围攻,并争取敌军 2 个连起义,初步巩固了根据 地。同年 10 月,在赣东北革命斗争的推动下,闽北中共组织领导崇安、浦城 农民起义。  赣西、赣而地区游击战争的开展 1923 年春,赣西起义组成的江西工 农革命军第 7、第 9 纵队编成后,分别战斗在吉安东南部的东固和北部的延 福地区,到同年 4 月,初步形成了以东固为中心的吉安、吉水、永丰、兴国、 泰和 5 县边界的秘密割据区域(推毁了反动政权,但无公开的革命政权)。6 月,第 7 纵队粉碎敌人 5 县“会剿”,割据区域扩大到纵横各 40 公里的范围。 接着,第 7、第 9 纵队联合作战,在吉安和吉水、新余、分宜、安福等县边 界,同 1 个旅的放军作战多次,均获胜利,有力地配合了井冈山的斗争。同年 9 月,中共馈西特委将第 7、第 9 纵队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 2 团,学文 林任团长兼政治委员。随后,第 2 团连续取得攻占乐安、兴国和粉碎“五市 联防”进攻的胜利,部队发展到 800 个人,各种枪 430 余支。在此期间,中 共赣南特委着手在于都县桥头建立秘密割据区,1928 年 6 月组成赣南红军第15 纵队,随后又组成第 16 纵队。1929 年初两纵队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 4 团,段月泉任团长,金万邦仟政治委员,全团共 400 余人,300 余支枪。同上述几个地区坚持斗争、不断胜利相反,有的地区虽然基础较好,革命军队也不少,但由于当地党组织不善于运用来之不易的革命武装,在敌人 的进攻面前,采取埋枪散伙或执行“进攻路线”的错误方针,使武装斗争遭 到失败。惨痛的教训说明,对敌斗争既要有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又要有正确 的斗争方针,二者缺一不可。总之,1928 年是红军极端困难的一年。其根本原因是:红军刚刚诞生,力量很弱小:而敌人拥有全国政权,力量强大。在这种形势下,大部分地区 的党组织和红军领导人,采取实事求是的方针政策,不屈不挠地领导红军作 战和根据地建设,广大红军指战员更是含辛茹苦、浴血奋战,终于度过了最 艰难的时期。三、红军游击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929 年至 1930 年春,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集团与国民党地方实力 派之间矛盾日益激化,相继爆发了蒋桂战争、粤桂战争和张发奎反蒋战争、 蒋介石对冯玉样的战争、唐生智和石友三联合反蒋的战争等。战祸波及华中、 华南和华北广大地区,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正如毛泽东在一 首词中写的那样:“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 现。”同时,全国发生大面积水、旱、蝗灾,灾民达 7000 万。在战争、灾荒 和国民党暴政的多重肆虐下,广大农民几乎完全丧失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 从而掀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高潮。  新军阀之间的内讧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高涨,大大减轻了各地 红军和游击队所受的压力,给红军和游击队的发展和苏维埃运动带来了新的 生机。在中国共产党内,“六大”的精神先后传达到各地,给全党以巨大鼓 舞和力量。中共中央对各地游击战争的具体指导既积极、又慎重,例如提出 争取农民中有一定进步作用的秘密团体,实行党员军事化,告诫红军“切勿 轻易到接近海口的地方”,指出目前红军的任务“还不是什么占领大的城市, 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红军“应向群众力量及党的工作 有基础,敌人力量薄弱,地形便利及给养不缺乏的地方发展”等等。当然, 中央在具体指导中也有失误,如曾先后给各地发出指示,要求红军领导人离 开部队,将红军分成若干小的游击队,实行“分散游击”的方针。但当中央 看到各地领导人不同意离开部队和分散游击,也就放弃这个意见了。所以, 中央的这个失误没有造成什么损失。1929 年 6 月下旬,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在上海召开,通过了《关于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的决议》和《政治决议案》等文件,规定了党在当前领导游击 战争、扩大苏区与红军、加紧党员军事化和群众的武装训练等 15 项任务,确 定了“集中游击以发动群众”的新的游击战争指导方针,并且正式把党领导 的武装划分为赤卫队、游击队和主力红军这三种武装力量体制。二中全会的 主要精神是正确的,指导各地红军、游击队粉碎了敌人 1929 年至 1930 年春 的多次“会剿”和“清剿”,使红军和苏区有了更大发展。赣南、闽西地区红军游击战争和苏区的发展 在蒋桂战争开始以前,湘赣西省敌军纠集 7 个旅的兵力,准备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中共 前敌委员会决定采取“攻势的防御”方针,以边界特委和红 5 军军委率红 5 军主力和红 4 军第 32 团在内线作战,前委率红 4 军主力向赣南出击。1929年 1 月 14 日,红 4 军主力由井冈山出发,经崇义到大庾(今大余),遭到强 敌跟追,遂绕道南雄、信丰、安远、寻乌、武平等县向瑞金转进,广大指战 员战胜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和敌人围追堵截等重重困难,以每天行走 45 公里以上速度同敌人周旋,并且在大柏地杀了个回马枪,一举歼敌 1 个多团, 俘敌 800 余人,缴枪 800 余支,扭转了被动局面。几年以后,毛泽东还写了 “当年度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著名词句,纪念 这次战斗的胜利。大柏地战斗后,红 4 军于 2 月 19 日到达东固,同江西红军独立第 2、第4 团会合。在这里,红 4 军前委得知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地区已经失陷,并且 从东固的秘密割据中得到启示,决定采取“变定不居的游击政策”,以对付 敌人的跟踪穷追。3 月 14 日,红 4 军攻占长汀,消灭福建省防军第 2 混成旅2000 余人,击毙其旅长郭风鸣,打开了通往闽西的门户,给了闽西党和人民 以巨大鼓舞。  在长汀,红 4 军部队改编为 3 个纵队,全军换上了新衣,并且接受著名 医生傅连暲的建议,为全体指战员接种了牛痘。前委决定,利用军阀混战的 有利时机,在赣南、闽西 20 余县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武 装,公开苏维埃割据,作为前进的基础。  奉命留守井冈山的红 5 军等部,以 1000 余人的兵力同万余敌人进行了 4 天的英勇战斗,终因兵力过小,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地区于 1 月 30 日失守。红4 军第 32 团转入深山密林坚持斗争,红 5 军主力突出重围,到赣南寻找红 4 军,途中在赤卫队配合下,先后攻占于都、安远、瑞金等地,缴枪数百支,4月 1 日,同由闽西到赣南的红 4 军在瑞金会合。  红 4、红 5 军在瑞金收到中央 2 月 7 日关于红军领导人离开部队、部队 分散游击的来信。红 4 军前委和彭德怀随即复信中央,认为目前敌人最嚣张、 红军最困难的时期都已过去,而且有了一套发动群众的办法和战胜敌人的战 略战术,江西、福建有发展革命战争的良好基础和前景。前委还向中央提出 了“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计划,作为前进的目标。不久, 前委又在于都召开了有地方中共组织、红 5 军领导人参加的扩大会议,进一 步确定了这个战略计划。根据会议决定,红 5 军返回湘赣边区,红 4 军在赣 南、闽西活动,地方党组织加紧工作,以推动这个战略割据计划的实现。红 4 军在赣南期间,同江西红军第 2、第 4 团一起,分兵在瑞金、于都、赣州、兴国、宁都、吉安、永丰、乐安地区发动群众,消灭地主武装,建立 中共组织和地方武装,并且攻占兴国、宁都县城,建立了兴国、宁都、于都 等县革命委员会。前委还颁布了《兴国土地法》,使赣西、赣南地区的土地 革命斗争蓬勃开展起来。红 4 军攻占长汀后,闽西中共组织领导连城、长汀等县农民起义。5 月19 日,红 4 军乘闽军到广东参加军阀战争之机第二次入闽,先后三次攻克龙 岩,占领永定,共歼敌 2000 余人。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永定、龙岩、长汀 革命委员会先后成立,地方武装、赤卫队升编为红 4 军第 4 纵队,闽西地区 的土地革命斗争进入高潮。正是:“红旗跃过订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 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1929 年 8 月,闽粤赣三省敌军对闽西地区红 4 军发动第一次“会剿”。红 4 军以 2 个纵队出击闽中;2 个纵队留在苏区内,配合赤卫队切断敌人交 通,断绝敌人粮源,打得敌人寝食难安,使敌人陷入因境。不久,转移到外 线的红 4 军 2 个纵队返回苏区,歼敌一部,迫使敌人仓皇退出苏区;接着, 乘胜攻占号称“固若金汤”的“铜”上杭,歼敌 2000 余人,缴枪 1000 余支。10 月,红 4 军根据中央指示进军东江,一度攻克梅县城,随后返回闽西。在 此之前,红 4 军于 6 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由于领导者之 间对建军原则和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问题上认识不一致,毛泽东被迫离开红 4 军主要领导岗位。8 月在上杭召开的第八次党的代表大会,继续讨论上述问 题,但仍无结果。10 月,红 4 军前委收到党中央肯定毛泽东关于建设无产阶 级军队的一系列正确主张的“九月指示信”。红 4 军返回闽西后,根据中央 九月来信,于 12 月下旬在龙岩县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红 4 军前委,毛泽东任书记。古田会议通过《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问题》①、《党的组织问题》、《红军宣传工作问题》等 13 个文件,精辟地总结了 红军诞生两年多的丰富建军经验,规定红军必须完全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 的基础上。古田会议决议的产生,标志着红军建军原则的基本形成。  1930 年 1 月,敌军对闽西苏区发动第二次“会剿”,红 4 军全部转往江 西,闽西地方武装坚持当地斗争。敌人“会剿”破产后,闽西武装合编为红 军第 9 军(不久改称红 12 军),随后又建立红军第 20、第 21 军,以巩固、扩 大苏区;并建立闽西红军学校,以培养基层军政干部。同时,闽西苏维埃政 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此时,闽西苏区发展到纵横各 150 公里,人口近 100 万,建立了 8 个县委,6 个县苏维埃政府;苏区内有党员 1 万余人,赤卫队员 3 万余人,少先队员 5 万余人;建立了工农银行和工厂、商店、学校、医 院,工商业、农业、文化教育等得到全面发展。  在赣南地区,江西红军第 2、第 4 团粉碎敌军“会剿”后,各地秘密割 据逐渐变成公开的苏区,游击队发展到 10 多个纵队,党组织又领导吉安靖卫 团趄义,编成江西红军独立第 3、第 5 团。1930 年 1 月,4 个红军团和一部 赤卫队合编为红军第 6 军,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共 2000 余人。  2 月上旬,中共红 4 军前委和红 5、红 6 军军委及赣西、赣甫特委代表在 吉安县陂头召开联席会议(“二七”会议),确定丁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 武装、夺取江西全省的工作方针,并决定将红 4 军前委扩大为统一领导红 4、红 5、红 6 军和赣西、赣南、闽西、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前委,选举毛泽东为书记。随后,赣西、赣南、湘赣边界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任书 记;并成立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2 月下旬,敌军对赣西南地区发动新的“会剿”。红 4 军和红 6 军 1 个纵队以“诱敌深入到赤色区域”的办法,在水南、值夏地区将敌孤军冒进的1 个旅大部歼灭,俘敌 1600 余人,缴枪 3000 余支。此后,红 4 军在赣江以 东的赣南地区分兵发动群众,消灭反动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政权,经过 3 个 月的努力,赣南苏区发展到 10 多个县的地区,并且按照“抽多朴少,抽肥朴 瘦”的原则分配了土地,不久,赣南地方武装组成红军第 22 军,陈毅任军长, 邱达三任政治委员;红 22 军调走后,又组成红 35 军,邓毅刚任军长,罗贵 波任政治委员。湘鄂赣边、湘赣边红军游击战争和苏区的发展 红 5 军留在湘鄂赣边区的第 2 纵队,在湘鄂赣特委领导下,采取“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 出,化整为零”和“打圈”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使红军和游击队都 得到了发展。1929 年 4 月,第 2 纵队扩编为湘鄂赣边境红军支队,黄公略任 支队长。支队辖 3 个纵队,共 600 余人,枪 600 余支。6 月至 7 月,敌人正 规军 5 个团和 7 个县的反动地主武装发动三省“会剿”,边区群众“牺牲者 达十数万,赤色割据区域房无完舍,十室九空”。但是,边区军民没有被敌 人的屠杀吓倒,更加顽强地坚持斗争,渡过了最黑暗的时期,又在鄂东南地 区建立了新的游击队,并且迅速发展到数百人。9 月,红 5 军主力返回平江, 同湘鄂赣红军支队会合,随后,以 1 个纵队坚持湘东北、赣西北地区的斗争,3 个纵队发展湘赣苏区, 1 个纵队到鄂东南开辟新区。在半年多的时间内, 先后作战数十次,攻克万载、修水、平江、沏阳、通山、阳新、大冶等县城, 歼敌数千人,缴枪 2000 余支,基本建成湘鄂赣苏区。部队也有迅猛发展,仅① 此文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改为《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第 5 纵队就发展到 6000 余人,并且组成湘鄂赣独立师,各县赤卫队也有了巨 大发展。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地区失守后,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抽调部分赤卫队,同红 4 军第 32 团和红 5 军 1 个大队合编为独立团,继续坚持边区斗争。1929年 5 月,红 5 军返回宁冈,同浊立团会合,基本恢复了井冈山根据地。随后, 部队游击于湘粤赣边区广大地区,取得多次战斗胜利,筹集了相当多的军用 物资,为坚持长期斗争准备了条件。8 月,红 5 军主力离开湘赣边区,边界 特委率地方武装坚持斗争,于 10 月间攻占永新,从此,边界的政治中心由井 冈山转到永新。1929 年冬至 1930 年春,红 5 军 3 个纵队和红 6 军主力先后 取得攻克安福、分宜、宜春、路口等战斗的胜利,歼敌 1000 余人,缴枪 1000 余支。到 1930 年 7 月,包括湘赣边界和赣两的湘赣苏区,已有 16 个县苏维 埃政府,地方武装编成红军第 20 军,曾炳春任军长,刘士奇兼政治委员。红20 军调走后,又组成了湘东独立师,继续坚持边区斗争。  湘鄂西地区红军游击战争和苏区的发展 湘鄂边红 4 军攻占鹤峰后, 收到中央发来的党的“六大”决议和井冈山红 4 军的建军经验,全军遂集中 在堰坯、红土坪地区学习中央文件,总结一年斗争的经验教训,整顿部队思 想和党的基层组织,建立政治机关,加强部队政治工作,使部队的军政素质 有了进一步提高。1929 年 3 月 18 日,红 4 军集中兵力击退桑植、鹤峰、五 峰三县团防 3000 余人的进攻,击毙其总指挥王文轩,随即东出到石门北部, 因未找到战机,遂转兵桑植北部,一边从事群众工作,一边向南发展,于 6 月间攻占桑植县城,基本建成了湘鄂边苏区。7 月,湘鄂边苏区军民粉碎湘 西军阀的两次进攻,歼敌 2000 余人,缴枪 1000 余支,部队发展到近 4000 人。同年 9 月,敌正规军对桑植发动进攻,红 4 军避敌锋芒,转到鄂西,将 根据地扩大到五峰、长阳、巴东、建始、恩施地区,并且加强了地方武装建 设,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1930 年 2 月,中共湘鄂西前委留一部兵力坚持湘 鄂边苏区的斗争,率红 4 军主力沿湘鄂西省边界向东发展,于 6 月间攻占公 安县城(今南平镇)。1929 年 3 月,在洪湖地区的鄂西游击队乘蒋桂战争爆发的机会,集中力量发动进攻,17 天中连打 21 次胜仗,初步打开了斗争局面。随后,游击队 根据特委“分散游击,集中指导 7。的方针,分赴监利、石首游击,都得到 了发展。6 月下旬,游击队扩编为游击总队,周逸群兼总队长;总队建立政 治部,中队、大队设立党代表,中队建立党、团支部、士兵委员会和维护纪 律的纠察队;总队成立教导队,用以培养部队的基层骨干。游击总队还在作 战中形成了战斗讲评制度,每次战斗结束后,评论指挥员的指挥艺术和战斗 员的战斗动作,对提高部队战斗力起了很好的作用。8 月,敌军对洪湖地区 发动“清剿”,鄂西游击总队利用敌军在水网地区运动不便,而自己熟悉地 形和水性的特点,及时转移兵力,采取“只打虚,不打实,要打必胜,不胜 不打”的战术原则,同敌人展开顽强斗争。经过 3 个月的奋战,于 11 月取得 反“清剿”的彻底胜利。接着,又展开攻势作战,扩大苏区,到 1930 年春, 使原来被敌人分割的几块苏区连成一片,部队扩编为红军第 6 军,孙德清任 军长,周逸群任政治委员。随后,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宣布成立,周逸群兼 主席。苏区内建立监利、沔阳、潜江、江陵、石首、华容 6 个县苏维埃政府, 赤卫队发展到近 20 万人,苏区外的游击区域发展到 17 个县境。同年夏,襄 阳、枣阳、宜城地区建立红军第 26 师,巴东、兴山、秭归地区建立红军第49 师,有力地配合了红 4、红 6 军的斗争。  鄂豫皖地区红军游击战争和苏区的发展 1929 年春,鄂东北党组织利 用军阀战争,领导红 11 军第 31 师积极活动,消灭民团数股,缴获各种枪 170 余支,根据地发展到纵横 30 至 40 公里的范围,部队发展到 400 余人,各大 队都建立了党支部、士兵委员会和群众工作宣传队。5 月初,红 11 军军长兼第 31 师师长吴光浩,率部分干部到商城指导工作,不幸在罗田遭敌袭击牺 牲。吴光浩,湖北黄陂人,曾参加北伐战争,任叶挺独立团的连长、营长; 大革命失败后,参与领导鄂南农民起义和黄麻农民起义,是鄂东北工农武装 割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吴光浩牺牲后,部分干部到达商城南部,参加了商 南农民起义,建立了红军第 32 师和豫东南苏区。  6 月至 10 月,敌军对红军第 31、第 32 师发动了三次“会剿”。两支红 军都及时跳到外线,以赤卫队配合广大群众在内线袭扰、打击敌军。苏区内 的抢声、锣声、群众的“叱喝”声此伏彼起,敌军一夕数惊,疲惫不堪,不 得不狼狈地退走。连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在苏区内被“群起而攻,四面受敌”, “宿营无房,采买莫由,问路无人”,寸步难行。  在反“会剿”胜利的基础上,鄂东北、豫东南两苏区统一为鄂豫边苏区。 皖西地区的中共组织在第 32 师的支援下,发动六安、霍山农民起义,建立红 军第 33 师和皖西苏区。1930 年 4 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成立,郭述申任书 记;第 31、第 32、第 33 师合编为红军第 1 军,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 治委员;6 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成立,甘元景任主席。至此,鄂豫皖苏区 正式形成。赣东北、闽北地区红军游击战争和苏区的发展 赣东北红军第 2 军第2 师第 14 团于 1929 年 4 月改称江西红军独立第 1 团,随后粉碎了敌军第四 次围攻,以戈阳、横峰北部山区为中心的赣东北苏区初步建成。从 7 月起, 江西红军第 1 团先后取得贵溪、横峰、周坊、团林、戈阳、秧坡等战斗的胜 利,歼敌数百人,苏区也随之扩大。10 月,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任 主席。此后,第 1 团又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特别是攻占鸣山煤矿和景德镇 两战,缴枪数百支,部队迅速扩大,遂于 1930 年 7 月改编为红军第 10 军, 周建屏任军长,吴先民代理政治委员;苏区发展到约 1 万平方公里的范围, 苏区内普遍分配了土地,群众的生产和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与此同时,闽北崇安、浦城起义后组成的红军游击队,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同赣东北苏区和红军的斗争夹信江相呼应。1930 年 1 月,闽北游击队编 为红军闽北独立团,3 月,该团发展到 1200 余人。同年 7 月,按照党中央的 指示,赣东北、闽北两苏区统一由信江特委领导。  广西右江苏区的建立和红军游击战争的开展 1929 年夏,中共中央应 国民党进步将领李明瑞等的要求,派邓小平、张云逸等一批干部到达广西, 开展革命工作。同年 12 月,李明瑞等反蒋失败,邓小平、张云逸率广西警备第 4 大队在百色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 7 军,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 治委员;同时,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雷经天任主席。1930 年 2 月,在邓小 平指导下,李明瑞、俞作豫率警备第 5 大队在龙州起义,部队编成红军第 8 军,李明瑞任红 7、红 8 军总指挥,俞作豫任红 8 军军长,邓小平兼政治委 员。不久,红 8 军在敌军进攻下大部失败,一部转移到右江,加入红 7 军。红 7 军经过多次战斗,基本巩固了以东兰、凤山为中心区域的右江苏区。 此外,中共组织还在广东创建红军第 11 军和东江小块苏区,在浙江创建红军第 13 军和浙南游击区,在江苏创建红军第 14 军和(南)通海(门)如(皋) 泰(兴)苏区,在四川创建了川东游击军和川东游击区,在海南岛创建琼崖独 立师和琼崖苏区。虽然这些红军和游击队有的失败了,有的遭到严重挫折, 但都为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 1929 年至 1930 年上半年的一年多时间里,红军有了迅猛发展,主力 部队由 7000 人发展到 10 多个军、7 万多人,苏维埃区域也同时扩大,基本 上形成了赣南闽西、湘鄂西、鄂豫皖和湘鄂赣、湘赣、赣东北、右江等苏区。 这个时期,红军和苏区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除了敌军主力被吸引于军阀混战 战场这一原因之外,主要地还在于中央的战略指导基本上是正确的,各地党 组织和红军已经积累了建设军队、指导作战、发动群众和建设苏区的一整套 经验,对于敌人的进攻有了措置裕如的办法。这样,红军游击战争有了很大 的发展,为尔后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准备了条件。  四、红军主力兵团的建立,进攻中心城市的作战行动  继 1930 年春的军阀战争之后,5 月又爆发蒋介石集团和冯玉祥、阎锡山、 李宗仁集团之间的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广大群众背井离乡、 流离失所(其中湘鄂赣三省流离人口达 25%至 48%)、饥寒交迫,使国民党的 统治基础更加脆弱。军阀大棍战给红军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依据这一客观形势,1930 年5 月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但是,这时党 内的“左”倾思想也随着发展起来。6 月 11 日,以李立三为代表的中央政治 局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认为中国的革命 高潮已经到来,党有可能在这个高潮中争取全国胜利,因此要求各地组织总 暴动,要求红军“坚决进攻打击敌人的主力,向着主要城市与交通道路发展”, 以便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实现以武汉为中心的儿省首先胜利。这样,从 1929 年下半年逐渐滋长起来的“左”倾情绪,就形成了新的全局性“左”倾错误。 在中央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指导下,各地红军被迫开始了进攻中心城市和交 通要道的作战行动。  红 1 军团的成立和作战行动 1930 年 6 月中旬,中共红 4 军前委在长 汀开会,决定红 4、红 3、红 12 军组成红军第 1 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 东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全军团共 2 万余人。随后,红 1 军团根据中央夺 取南昌、九江的指令由长汀北上。25 日宣布成立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 东任主席,朱德、彭德怀等 16 人为委员。7 月 24 日,红 1 军团攻占樟树(今 清江县城),歼敌第 18 师一部。毛泽东和朱德审时度势,不赞成进攻中心城 市的计划,在攻占樟树后,引军西渡赣江,攻占生米街、万寿宫地区。8 月 1 日,在以部分兵力攻占牛行车站,隔江向南昌鸣枪示威,以纪念南昌起义 3 周年之后,全军转往安义、奉新地区休整,避免了进攻南昌的不必要损失。 接着,部队继续西进,20 日在测阳文家市地区歼敌 3 个多团,俘敌 1000 余 人,缴枪 1500 余支。红 3 军团的成立和作战行动 战斗在湘鄂赣、湘赣苏区的红 5 军,于1930 年 6 月上旬集中在大冶刘仁八地区,将第 5 纵队编为红军第 8 军,军长 李灿未到职,改由何长工为军长,邓乾元为政治委员。红 5、红 8 军组成红 军第 3 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兼前委书记,膝代远任政治委员。同时,鄂东、 赣北游击队编为红 8 军第 4、第 5 纵队,不久这两个纵队北渡长江,开辟了 蕲(春)黄(梅)广(济)游击区,并于 10 月改编为红军第 15 军,蔡申熙任军长,陈奇任政治委员。  红 3 军团成立后,根据中央“切断武长路”的指令向西进击,连克通山、 崇阳、岳阳等城,歼敌一部,缴获火炮 16 门,从此,红军有了炮兵。随后,红 3 军团回师平江,击退敌军 7 个团的进攻,于 7 月 28 日乘胜攻占长沙,俘敌 4000 余人,缴枪 3000 余支。这是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攻占省城。红 3 军团 占领长沙期间,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在长沙成立,李立三当选为主席;并以红5 军第 1 纵队和湘鄂赣独立师合编为红军第 16 军,胡一鸣任军长,李楚平任 政治委员。8 月上旬,敌军集中兵力向长沙反扑,红 3 军团退回平江。  红一方面军的成立和作战行动 1930 年 8 月 23 日,红 1、红 3 军团在 浏阳永和市会师,两军团前委当即举行联席会议,宣布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 和方面军总前委,朱德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  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全方面军共 3 万余人。同时,根据 中央指示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  红 1 方面军成立后,以红 16 军在湘鄂赣边区担任掩护,主力 5 个军向长 沙进逼,根据总前委将敌诱出工事加以歼灭,然后乘胜攻占长沙的部署,在 城郊待机。从 8 月底至 9 月 11 日,放军除以 1 个师出击,被方面军歼灭 2 个多团外,其主力始终没有离开工事,方面军两次组织强攻,也未奏效。总 前委鉴于敌军不肯就范,红军再战不利,遂主动将部队撤至株洲、萍乡地区 休整,然后以红 1 军团攻占吉安,再将全军置于分宜至清江段的袁水两岸, 以战备姿态开展群众工作。此时,红 20、红 22 军归入红 1 军团建制,方面 军总兵力达到 4 万人。  至 10 月,赣西南苏区已经发展到空前的规模,连同赣西、赣西北、赣东 北在内,江西省有了 60 余县的苏维埃政府。在此形势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在吉安成立,曾山任主席。同时,中共中央也从这时起,把赣西南、闽西地 区称为“中央苏维埃”区域,这就是后来“中央苏区”称呼的由来。红 2 军团的成立和作战行动 1930 年 7 月初,湘鄂边红 4 军(不久改称红 2 军)和洪湖地区红 6 军在公安会师,组成红军第 2 军团,贺龙任总指挥, 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全军团共 1 万余人。红 2 军团成立后,根据 前委首先拔除洪湖苏区内的白点,尔后向汉水以北和鄂西北发展的方针,先 后攻克岳口、潜江和沙洋等城镇,把苏区扩大到了汉水以北。9 月,红 2 军 团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令,强攻沙市未克,部队伤亡 1000 余人;随后移 军东进,攻占监利县城,歼敌 2000 余人,缴枪 1000 余支。28 日,鄂西联县 政府改组为湘鄂西联县政府,周逸群任主席。10 月中旬,红 2 军团渡江南征, 先后攻占南县、华容等城,歼敌 1000 余人;后来远离苏区,转战于津市、澧 县、石门之间,虽然取得一些战斗的胜利,但部队也受到很大消耗,被迫于12 月上旬退回松滋杨林市、街河市地区休整。  红 1 军的作战行动 红 1 军成立后,军部率第 2、第 3 师在皖西发动攻 势,连克霍山、英山等城镇,歼敌近 3000 人;第 1 师向平汉线发动进攻,连 续取得杨家寨、杨平口、花园、云梦等战斗的胜利,歼敌 2000 余人,缴枪约1800 支。1930 年 8 月,全军在四姑墩会合,并取得小河溪战斗的胜利,部队发展到 5000 余人。9 月,红 1 军根据长江局的指令沿平汉线北上,进攻广水、 信阳均未得手,部队受到不少损失,遂主动撤离交通线,攻占光山、罗山县 城,歼敌 1 个多团,随后集中在潘新店地区休整。红 7 军的作战行动 1930 年 10 月,红 7 军接到中央早先发出的关于向广东西江、北江发展的指示,遂以一部兵力留守右江苏区,主力约 7000 人沿 湘桂、湘粤边界东进,先后占领绥宁、全州、江华等城,于 1931 年 1 月到达 粤北。2 月 3 日,红 7 军在乐昌梅花村遭敌重兵袭击,被迫沿湘赣边界向北 转移,3 月到达湘赣苏区。  红 10 军的作战行动红 10 军成立后,根据中央夺取九江的指令,向西北 方向发展进攻,先后攻占波阳、都昌等城镇,在都昌、湖口、波阳、彭泽地 区分兵游击,发动群众,歼敌 1 个缉私营和 4 县保安团共 3000 余人,缴枪500 余支。随后于 1930 年 11 月返回苏区。  总之,1930 年夏秋时期,由于李立三“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使革命 力量受到不小的损失,并且丧失了在有利形势下争取更大发展的时机。李立 三“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战略上的错误,主要是不顾敌强我弱的基本情况,  命令弱小的红军去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同强大的敌人进行毫无胜利把握的 决战,使革命和革命战争遭到挫折。红一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领导者从实践中 逐步认识到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停止了进攻中心城市的作战。五、红军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认识和建军原则、游击战争战略战 术的形成  红军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 红军初创时期,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经历 了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以北伐军编成的南昌起义军,企图长驱直进,先攻 占广东东江地区、后取广州,再行北伐,结果起义军只保存了两个月的时间, 就大部失败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其他地区的起义部队,最初也准备进攻 中心城市或县城,只是在部队受到挫折后,才转移到农村,使部队得到生息 和发展。广州起义时,以北伐军和工人编成红军,准备占领和坚守广州,以 促进全省起义,夺取革命胜利;但起义军民只在城里呆了不到 3 天,就被敌 人赶了出来。革命的最初实践说明,中国革命不能按照俄国十月革命和北伐 战争的道路,而应主要依靠农民,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和几省边界山区生 根和发展。最先从理论上认识这一特点的是毛泽东。他在经过一年的实践之后,于1928 年 10 月和 11 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 冈山的斗争》,初步论述了红军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和山区建立革命政权,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能性,同时,鄂西、鄂东北、赣东北等地的中共组织, 也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农村,扎根于农民群众中,领导红军和游击队深入开 展农民群众工作,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和发展红军,和井冈山根据地一样,实 际上开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但是,当时党中央某些领导人对这个问 题的认识还很模糊,有人甚至认为,农村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农民力量会 超过工人力量,党的思想会被农民意识所左右,因而不重视红军在农村斗争。 直到 1930 年 1 月,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后,才使这种思想 在红 4 军的实际工作中得到澄清。毛泽东指出:必须认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认识在农村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正确性,认识红军、游击队和红色政权的建立 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中国 革命要胜利,必须走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的道路,进行有根据地的斗 争,有计划地建设革命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在其它斗争形式的配合下,逐渐向全国发展。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偏僻的农村和山区发展革命力量,建立以农 民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军队,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由于这些地区 经济文化落后,家族统治严密,地方主义严重,封建迷信盛行,要把这些地 区建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把自由散漫的农民变成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红军战 士,确非易事。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已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湘鄂边、 洪湖、鄂东北、赣东北的党组织都遇到类似问题,特别是湘鄂边党组织在将 旧的农民武装改造成红军的过程中,经历过两次大起大落,教训更为深刻。 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和红军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不断以先进 思想教育农民,通过不断扩大游击战争,克服农民的散漫保守思想和地方主 义,使党建设红军、建设根据地的任务终于得以实现。  但是,当时中共中央某些人由于受共产国际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虽然承认“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但不承认“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虽 然实际进行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但又不断批判“农村包围城市”的口号。 中共中央一些人始终盯住城市不放,以致使红军和革命战争屡遭挫折。直到 遵义会议以后,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才逐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红军建军原则的形成 红军和其它旧军队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红军 的根本宗旨和任务是什么?在红军初创的三年中,中共中央的指导思想是始 终一贯的。早在 1927 年“八七”会议时中央就指出:党建立的武装必须是“工 农的革命军”,并且规定,在部队建立广泛的政治工作,建立党的组织,设 立党代表,作为维护革命军队本质的保证。此后,中央在给各地的指示中, 反复强调党对红军的领导、红军中的政治工作和红军任务等建军的根本问 题,保证了红军的健康发展。在党的“六大”决议中,又规定建立红军政治 部,担任红军政治工作的领导和对地方政权的指导。  1929 年 8 月 1 日,中共中央专门发表了《告红军将领士兵同志书》,规 定红军必须执行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工农兵革命政权,帮助广大群众 开展斗争,在群众支援下战胜敌人和在政治上瓦解敌军的任务;并且号召红 军指战员,“不仅要做一个革命的武装战士,而且要做一个革命的宣传员和 组织员。”由此可见,中共中央对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是明确的。  各地红军,特别是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 4 军的建军实践,把中央的建 军原则更具体、更系统、更理论化了。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不久,毛泽东就在三湾改编时建立了部队的各级党 组织,设立各级党代表,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 会,协助党代表进行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显示了革命军队同旧军队的根本 区别。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建军原则有了重大发展,毛泽东规定:红 军必须执行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和做群众工作的三大任务,规定军 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使红军摆脱了 旧军队只管打仗的模式。毛泽东又规定了“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老百姓一 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和“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 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它以简单易记的形式,融 合军事纪律、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于一体,充分体现了红军的人民性。经过两年多的建军实践,到 1929 年 12 月形成古田会议决议时,关于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规定就更加明确了。古田会议决议指出:“中国的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 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 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基于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 务,一切形式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 主义、流寇思想、育动主义、军阀主义、雇佣观念等思想和作风,都在必须 克服之列。古田会议决议深刻总结了红军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建军路 线。当时中央将红 4 军建军经验转发各地,因此,不但在红 4 军实行了,而 且后来在其他地区的红军都先后不等地照此实行了。  根据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红军内部有一个很好的党的领导制度。 在三湾改编时,就建立了团委、营委、连队支部,部队各级设立了党代表。 随着部队的发展,又建立了帅委(纵委)、军委。红军建立主力兵团以后,军 团、军建立了前委,方面军建立了总前委。党代表(后改称政治委员)制度也 得到了加强。部队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军事首长负责行 政管理、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政治首长负责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党的建 设,一切重大问题由党委讨论决定,首长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由于部队各级 都有党的组织,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成为红军团 结内部、共同对敌的核心,成为红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重要原因。    根据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红军内部有一个很好的政治工作制度。 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政治教育、开展战场鼓动、指导群众工作和瓦解 敌军。“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 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 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  根据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红军内部有一种很好的上下关系。在红 军建立初期,生活极为艰苦,但红军指战员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红米饭, 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干稻草来轻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红军 的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保持旺盛的士气,除党的作用外,就 是靠军队内的民主生活。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废除烦琐的礼节, 士兵有批评官长的权力,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能从每人每天 5 分钱的 伙食费中节余一点作零用,称为“伙食尾子”;每人每月可分到六七十个铜 钱,闲暇时,可以拿它组织“合作社”,到饭馆“开个荤”,士兵非常满意。 尤其俘虏兵,他们感觉白军和红军是两个世界,虽然红军的生活不如白军, 但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人,昨天在白军怕死,今天在红军却很勇敢。 红军像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  根据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红军有一个很好的外部关系。红军和人 民、红军和政府,都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团结、互相支援,共同战斗。 正因为有了这一切,红军才在比自己强大百倍的敌人的包围中,成长壮大起来。  红军的组织建设 红军的组织形式服从于红军的战争形式和所处地理 环境,各地红军都有自己不同的发展阶段。赣南、闽西红军先后采取过军、 师、团、营、连和军、纵队、支队、大队的编制,1930 年秋正式改为方面军、 军团、军、师、团、连的编制序列。湘鄂边红 4 军采取过军、师、大队和军、 路、团、营、连的编制,洪湖红军采取过总队、大队、中队和军、纵队、大 队的编制,1930 年夏红 4、红 6 两军会师后,形成军团、军、师、团、营、 连的编制序列。鄂豫皖红军分别采取过师、大队、队和师、同、队的编制,1930 夏形成军、师、团、营、连的编制序列。总的来说,红军 1929 年前组织形式适合于游击战争,1930 年后的组织形式适合于运动战。由此可见,红 军的组织形式是随着战争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红军建立的初期,领导机关中只有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分工,没有军事部门、政治部门的设立,有的虽有政治部的名义,但无工作人员,形同 虚设。1929 年后,随着红军部队的发展和战争形式的转变,领导机关建设得 到加强,司令部、政治部、经理处(后称供给部)、军医处(后称卫生部)先后 成立。司令部设作战、侦察、交通(即通信)等部门;政治部设组织、宣传、 政务(后称群工)、白军(又称破坏)等部门;经理、卫生处也设有相应的部门。 领导机关中另设有肃反委员会(后称政治保卫局),负责肃清反革命工作。红 军的供给问题,建军初期主要依靠自己打土豪和筹款解决,1930 年后,一部 分供给由苏维埃政府征税解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一开始就是由人民群众参加的战争,红军 就是主要由参加起义的农民群众,和在群众配合下参加起义的革命军队组成 的。随着革命战争的进展,各地除了主力红军之外,又有了与之配合作战的 地方武装,如工农暴动队、赤卫队。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 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到 1930  年,各地正式组成了地方红军独立师、独立团、游击队等形式的武装,赤卫 队变成群众性的武装,这样,各苏区就正式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红军、群 众武装这三种武装力量体制。有了这样的武装体制,主力红军就可以无后顾 之忧地执行跨地区的作战任务,地方红军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群众武装执行 保卫地方革命政权、肃清敌军侦探、维持地方治安的任务。有了这样的体制, 地方红军在必要时可升级为主力红军,群众武装可以组成新的地方红军,保 证革命战争胜利地发展。  红军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形成 在红军诞生初期,在运用其它作战形 式失败之后,就开始采取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种游击战不同于正规军派出 的游击支队进行的游击战,不同于无目的到处游荡的流寇式的游击战,也不 是在城市中打几枪就跑的暗杀式的游击战,而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据中央的 统一战略指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依托根据地进行 的游击战争。  为了适应这种新型的游击战争,也就产生了新型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 术。在红军诞生初期,由于兵力过小,战斗力低,基本的作战方针是避开敌 军主力,打击小股敌军和反动地方武装,基本的取胜手段是袭击。井冈山地 区的“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湘鄂边地区的“避开大的敌人,夺取团 防武装”、洪湖地区的“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湘 鄂赣边区的“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的战术思想,就 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随着游击战争的发展,能够体现红军根本性质、宗旨和任务的战术思想逐步臻于完善,各地于 1929 年先后总结的战术中,以中共红 4 军前委总结的 最有代表性。毛泽东以红 4 军前委名义向中央的报告说:“我们三年来从斗 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 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 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 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 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从敌强我弱 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趋利避害,灵活机动,真正做到保 存自己、消灭敌人,以至逐步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六字诀科学地总 结了红军游击战争的经验,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红军全部作战原则的基础。  为了实现中共的斗争目标,红军不但需要一套正确的战术,而且需要一 个正确的战略方针,一个能在近期实现的战略目的。所以,在红军经过一段 斗争之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 4 军提出“对湘取守势,对赣取攻势”, “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方针;在到达赣南后不久,又提出“争取江西, 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割据计划。贺龙领导的湘鄂边红 4 军提出“依 山建军,再向平原发展”的战略设想。鄂东北红军提出“学江西井冈山的办 法”割据大别山的战略目标。各地红军依据自己制定的方针,展开顽强斗争,到 1930 年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战略目标。
发表评论:
馆藏&2221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尔电视ls48al88u5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