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驼和人泥陶是那个新石器时代陶器

中国陶瓷器收藏(序):唐代绞胎胡人弹琵琶骑驼俑
写了不少与夏代历史、夏玉有关的文章,大家想必知我是个好玉之人。其实我的收藏之路是由瓷器开始的。算起来我热衷于古董收藏已有20多年了。初期收藏很盲目无主题,什么都收。可谓是“乱收”和“瞎收”。还曾经和人下过农村收过“古物”,但“效益”不佳,自然也交了不少“学费”。90年代初期我在美攻博的弟弟受我的影响也开始对收藏感兴趣。
&他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就是收藏要有主题、要有focus(目标)、要选准方向,藏品不仅要有收藏价值,更要有艺术价值,要既“老”又“美”。另外所选方向要有点“冷”,是大众还不太认知和热衷的领域。这样才可保证有“器”可收。我最终选择了以元青花和釉里红器、明代永宣青花为主攻目标。原因是:
虽然美国人波普博士(Dr John A.
Pope)在五十年代初就比证出元青花和釉里红器,而在国外70年代才开始被拍卖行接受。在中国90年代初还未被完全认可。学术界许多“大名家”还在争论民间是否真有元青花,学术界尚且如此,而且当时的许多专家对元青花、釉里红器的认识观点是错误的。普通藏家对元青花和釉里红器研究更有限。
当时元青花和釉里红器文章图片很少。仿品也较少且多是仿那几件有文图发表的元代瓷器。容易辨认。
我的弟弟帮我购买了大量的英文元青花和釉里红有关的书籍其中包括日本人三杉隆敏写的《中近东之中国瓷图》(Aberdil
Shrinehe)、(&Topkapu&)元青花的著作,还有数十册国外SOTHEBYS(苏富比)、CHRISTIES(佳士得)等拍卖行的目录。可以说在当时我拥有的元青花和釉里红资料图文比国内的“专家”所见过的还多得多。
我打算慢慢发一些关于我收藏陶瓷器的文章和照片。这些照片是98-99左右照的。当时普通数码相机分辨率还不行。一个好的数码相机要美元。
&这些照片是我弟弟用Cannon ElanII
相机和变焦镜头拍成幻灯片,后经底片扫描数字化而成。有些照片还可见扫描痕迹(当时技术还不过硬)。现在一个普通的数码机随便谁都可拍出比这更好照片了(本人还没掌握照相技术)。
作为开篇先介绍一下我所收藏的唐代绞胎·胡人弹琵琶骑驼俑。
文物历来有秦砖汉瓦和唐陶宋瓷之区别,前者代表了历史之悠久;后者代表了精工细作及艺术性。现在国际上各大拍卖行都是按唐陶宋瓷来评估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价值的。我作为历史学者当然也看重秦砖汉瓦的意义,但我收藏的艺术品级的古董大部分是唐陶宋瓷及其以后的瓷器。
这种绞胎陶国内外都是存量极少且体量也小,1972年陕西乾县的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墓中出土了一千多件陶俑中只有一件,此俑不高仅为36.2厘米却被专家评为其中最精美的一件,可见这种陶俑的稀罕。
我这件陶俑比懿德太子墓中的那件还要大些大概45厘米左右高(因异地保管,暂不能有准确数字)又是胡人的且它是全身型的,懿德太子那件马腿不是绞胎的,所以此件比懿德太子那件更珍贵,说明当时的主人是个胡人且购买时花了大价钱的。
至于对它的鉴定,现在市面上古董鉴定书籍汗牛充栋,大部分是抄来转去的,其实就那么几句话,我不想重复。你只要细心就会看到底部上的滴釉及驼身的釉厚处看上去是黑色的,但在整个陶俑身上却是显出黄色,说明其釉的配料是纯自然的矿物,这种矿物的配方现已不存,且绞胎陶瓷的制作工艺也很复杂,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陶土达到同样收缩率也是难以模仿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郢城泥陶”入选非遗泥盘上拉出的泥陶人生&|&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陶制器皿曾是人们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早在5000多年前,荆州人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随着社会的发展,陶器逐渐淡出人们生活,制陶艺人相继散失,但有这样一个人,从1952年至今从未间断过陶艺制作,他就是夏裕谷。不久前,荆州区郢城镇“郢城泥陶”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郢城泥陶”传人,夏裕谷长舒一口气,原来陶器还没有被世人遗忘。
  荆州草市村,一只高高矗立的烟囱,两座小土窑,三排残旧的红色砖瓦房,这里是夏裕谷做了大半辈子泥陶的地方。今天也不例外,夏裕谷正在门口围着几个锅盔坛子坛口打转。
  身后的“工作间”里,仿古泥陶工艺品摆了大半面积,鼎,壶,钵,盒等70多个品种,大到锅盔坛子,仿汉扁壶,小到狗盆儿上精美的花纹,荆楚之美,在这里俯首可拾。夏裕谷常常回忆自己与泥陶结缘,就像是命中注定。1939年,夏裕谷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制陶世家,打小在自家作坊玩泥巴长大。
  14岁,读了几年私塾的夏裕谷,干脆一心一意在作坊里跟着师傅学起了陶艺。旁人看来枯燥无味的重复,他却乐在其中,三个月后,夏裕谷便出师了,这在当时,轰动不小。
  时间在拉坯中悠悠走过,夏裕谷陶艺日渐成熟精巧,成为家里作坊的金字招牌,1977年被原纪南公社陶器厂请到荆州任厂长。可好景不长,陶器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1990年工厂被兼并后衰落,夏裕谷和几个工人自办泥陶作坊,但之后迫于生计,工人们纷纷另谋出路,家人也劝夏裕谷改行,但他依然坚守在土窑之上,捧泥做陶。
  2003年,夏裕谷的制陶生涯开始了新的一页。受陶艺爱好者的启发,夏裕谷尝试用陶去呈现楚陶以及青铜器这些古品。2004年春天,经不断地钻研和摸索,楚国时期鼎、壶、盒和编钟等仿古泥陶工艺品一件件出现在夏裕谷捏泥巴的手中。
  车盘上拉出泥陶人生
  2003年,夏裕谷的制陶生涯开始了新的一页。受陶艺爱好者的启发,夏裕谷尝试用陶去呈现楚陶以及青铜器这些古品。2004年春天,经不断地钻研和摸索,楚国时期鼎、壶、盒和编钟等仿古泥陶工艺品一件件出现在夏裕谷捏泥巴的手中。
  之后,夏裕谷和荆州一些制陶人,烧制出仿古陶器,实用摆件,楚陶篆刻等各类作品近200多件,一时间,“郢城泥陶”又走进人们的视线中。走进夏裕谷的家,除了大大小小摆满屋子的仿古陶器,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其中一件复原倒灌壶,曾让夏裕谷一度全国闻名。
  夏裕谷并没有沉浸在扬名的喜悦中,他比谁都清楚,泥陶面临的生存尴尬。原先这附近20多家泥陶作坊,由于工作又脏又累,利润微薄,制陶艺人相继离世,现在就剩下两家。做了一辈子泥陶的夏裕谷,也落下一身病。
  在夏裕谷看来,泥陶的制作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经验和手感捏制出来。所以,保护和传承泥陶工艺,有着非常大的意义。说起传承,一直害怕后继无人的夏裕谷,去年终于收了个徒弟。
  很多人问过夏裕谷同一个问题,除了吃饭谋生,泥陶于他到底意味着什么?
  现在“郢城泥陶”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人,76岁的夏裕谷除了教好徒弟,还有一个心愿。
  “郢城泥陶”历史悠久,著有“活化石”之称。采用郢城本地的泥巴、粘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其工艺制作是泥巴制、太阳晒、土窑烧、人工描等生产程序。纪南城内外,近40年来发现东周时期的制陶作坊区,现在的荆州区草市村200多年前就存在土窑,从最开始的日用陶,经夏裕谷后期探索,烧制出仿古荆楚彩陶和仰韶文化彩陶,造型古朴、陶色原真,为保护发掘荆楚传统艺术提供了样品,让荆楚传统艺术得到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和财富。前不久,通过积极申报,成功入选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 荆州电视台(编辑:张世辉)[字号:
]前一则: 后一则:
最新遗产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器时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