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海阳郭城镇镇党委书记

走出大山的会宁人
走出大山的会宁人
会宁,一个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极差的国家贫困县。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这里胜利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虽然这里条件艰苦,气候异常恶劣,人民生活极其贫困,但这里有一个令所有会宁人都非常自豪地名字——状元县!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苦甲天下”的会宁再次向全世界演绎了一个新的传奇:挣扎在温饱线上的58万会宁人民在短短20年内为国家培养出7万多名大学生,5000多名研究生,目前全球各地的1000多名博士来自这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遍布着会宁学子的足迹,据统计,仅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开发区的会宁籍学子就有300多名!现在感受一下“博士之乡”的贫穷、辛酸、自强和荣耀。
(一)地球背面的会宁博士兄弟
【1,2】从会宁县郭城镇向西出发约5公里处有一个并不十分显眼的路牌,路牌标着两个字:新庄。熟悉这里的人都知道,沿着路牌旁边的山路一直朝北前进就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杜岘。据说全村近几年走出去的大学生有20多名,大名鼎鼎的“洋博士”王彦森、王彦硕兄弟俩就出生在这里。
由于没有任何资源,杜岘人长期盼望的柏油马路成为永远的梦想,他们清楚的知道没人会给这个没有“钱途”的地方铺油路,一路上的黄土“包裹”着我们的车子,凸凹不平的10里山路一走就是半个多小时。杜岘村位于山梁上,持续4年的大旱,让这里看不到任何生机。王彦森、王彦硕兄弟的家位于村子最北边,73岁的母亲去了小女儿家,家里只有大哥王彦青一个人,他正在门口晒柴禾,由于庄稼连年绝收,全村人做饭烧的柴都是山沟里挖来的,刚挖的柴只有晒干后才能烧。大哥彦青今年53岁,性格耿直、倔强,一直是村里的务农好手,一听我们是来采访他家出了两博士的事,大哥并没表现出热情,他说:“就是多念了几天书,有啥采访头,家里坐坐也可以,采访就算了。”话是这么说,但大哥还是礼貌的将我们让进他家的院子。院子里晒了一点玉米,大哥说,这就是今年的收成。我们从家常事慢慢说道了他的三个弟弟。
王彦青兄弟姊妹共6个,他是老大,排行老二的妹妹没有上过一天学,就嫁在邻村。老三是彦森,现在定居美国,在美国航天局工作,老四叫彦强,在兰州科中当老师,老五叫彦硕现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工作,最小的妹妹在平川工作。
大哥谈的最多的是彦森。他说,彦森是1962年出生,1977年从会宁三中毕业,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水保专业,1982年考取国家统派出国研究生,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全校只有5个名额,他是唯一去美国的统派生。198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航天局做博士后研究,现在美国航天局工作,在华盛顿有自己的私人别墅,老母亲2000年被接到美国生活了5年,去年才回到会宁。大哥说:“我很少问他们的事,听说彦森现在是用卫星观测数据研究全球气候,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系统。”
三弟彦硕是1972年8月生,1989年从会宁二中毕业后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初学的是飞机制造专业,由于考虑到将来就业渠道较窄,后来转为机械制造专业。1994年赴美留学,也是在彦森曾经就读的康涅狄格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获“双硕士”学位,此后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福特公司工作,现就职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大哥对三弟的评价是:“成天飞来飞去,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因为爱人在加拿大工作,可能要在加拿大定居。”
结束采访临走前,大哥指着院外一个装杂物的窑洞说:“当年他们弟兄就是在这里生活的,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点的是煤油灯,经常吃不饱,他们都是背着炒面(炒熟的油麦面粉)去上学,学校里吃的就是开水面条,哪有菜啊!”
留美博士后的“会宁牵挂”
【3,4】以前很多人问我:“会宁为什么能出那么多大学生?”我的回答是:“因为穷,穷则思变。”这次在结束“会宁博士”的采访后,又有人问我有什么感触,我的回答用了八个字:贫穷、辛酸、自强和荣耀。也许在了解了定居加拿大的留美博士后雷耀平的故事后,你就会真正明白这八个字的内涵。
雷耀平,1960年5月生,会宁县土门乡苏堡村人,1984年从会宁三中毕业后考入甘肃农大,1988年攻读哈尔滨农学院硕士研究生,1994年留学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现在加拿大。其堂弟雷耀辉(1970年8月生)也于1991年考入西北师大,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
关于雷耀平的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
那是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父亲沉默了很长时间,久久地望着耀平和耀清兄弟俩发呆。父亲流泪了,哽咽道:“你们兄弟俩都上学,我实在供不起。父亲对不起你们。你们两个,看谁留下来……”耀清和耀平面面相觑,都低下了头。无奈地父亲只好让他们弟兄俩抓阄。最后老大耀清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13岁的耀清辍学了,他和父母一同务农,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转眼,耀平要参加高考了。耀清用一辆破自行车驮着他往100多公里外的县城赶。到了那里,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耀清用煤油炉子给弟弟做饭。耀平考完第一门功课后,哥哥耀清为了买点肉给弟弟吃,竟然偷偷跑到医院卖了200CC血。后来,雷耀平如愿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雷耀平兄弟姐妹共5个,还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也在上学,全家的全部收成靠的是40亩薄地,种些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秋收后,他们拿出一部分卖掉,交纳学费、维持生计。
在哥嫂的全力支持下,1990年8月,妹妹淑萍考上了兰州师专,弟弟耀春考上了甘肃工业大学;耀平大学毕业后继续攻读哈尔滨农学院的研究生,而且于1991年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就在耀清和妻子为弟妹们学业有成高兴之际,耀平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乡。“大哥大嫂,我不想出国留学了。我要参加工作。这样就可以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你们太辛苦了……”话没说完,耀平的泪水已扑簌簌而下。“什么”?耀清瞪大双眼,怒视耀平,“你说出这样的话,我……我感到耻辱!”哥哥平生第一次对弟弟耀平发这么大火。
当天傍晚,耀平悄悄来到父亲的坟前痛哭一场,就在他站起来时,哥哥耀清将双手轻轻地放在耀平的肩上:“爸指望你有更大的出息……珍惜这个机会吧。这也是大哥小时候的梦想啊……”
四年后,耀平顺利完成英国的博士学业,进入美国达科他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后来,他被聘请到加拿大工作,主攻环保研究。在渥太华,他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些年,耀平把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都投放在侄儿侄女的身上,给他们写信、打电话,有时还借助QQ的视频功能,不厌其烦地传授学习方法和考试经验。前两年,两个侄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到手,他已早早汇去上学所需的费用。
(三)山沟里的博士“兄弟姐妹花”
【5--14】一家出几个大学生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很普遍,可一家能出两博士别说农村,城市都很少见。但在会宁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除了本组报道中详细介绍的几个外,在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以下五对“兄弟姐妹花”。
苏彩丽,女,生于1964年,1989年从会宁三中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后攻读中科院兰州分院化学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再后来攻读清华大学化学物理系博士研究生,现在日本工作。
苏彩萍(苏彩丽妹妹),生于1974年, 1992年从会宁二中毕业后考入甘肃农大, 1996年攻读四川农大硕士研究生,1999年赴美留学,获得依俄华州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赵有雄,男,1967年1月生,郭城镇人, 1985年毕业于会宁三中,考入北京大学, 1989年攻读中科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95年赴美国、加拿大留学,攻读新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定居加拿大。
赵有健(赵有雄弟弟),1969年2月生, 1986年毕业于会宁三中,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1年起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博士,做博士后,现在清华大学工作。
王银邦,男,1956年8月生,会宁汉岔乡人。中共党员。1985年7月获博士学位,为甘肃省培养的第一个工学博士。曾任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调青岛海洋大学任教,在“三维裂级体”等课题上取得重要进展。其科研成果获省高科技成果一等奖,是由钱伟长主编、重庆交大和上海大学主办的《应用数学和力学》杂志的编委之一。
王铁邦(王银邦弟弟),1964年11月生,汉岔乡人, 1988年攻读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990年去日本留学,1994年获得日本弘前大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工作。
张敬仁,男,1962年生,柴门镇人, 1980年毕业于会宁一中,考入甘肃农大,1983年攻读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后来到美国攻读博士,做博士后,现在美国。
张敬国(张敬仁弟弟),1963年生,柴门镇人, 1982年毕业于会宁一中,考入南京大学,1985年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后去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美国。
柴守玺,男,汉族,1962年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理学硕士、农学博士,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2002年进入“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现为甘肃农学会常务理事、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会员,教研室主任。
柴守成(柴守玺之兄),1960年生,塬边乡人, 1977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 1982年1月毕业,攻读西北农学院硕士研究生, 1985年毕业留校工作,1992年攻读南京农大博士研究生, 1997年开始在西北农大做博士后,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首席记者杨志彬会宁博士之二
(四)北京城里的“会宁骄子”
会宁位于甘肃中部,全县共有24个乡、4个镇、总人口58 .31万人,是甘肃省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著名的“状元县”。全县目前在校师生接近2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约1/3,已向全国各大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7万多名。据有关人士粗略统计,仅在北京工作的会宁学子就有近千名,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就超过百名。
【15】田学斌:他给温总理当秘书
2004年的全国“两会”上,就连温家宝总理都对甘肃代表团的会宁代表说:“你们会宁是状元县,我的秘书也是会宁人。”温总理所指的那个秘书叫田学斌,他是整个会宁人民的骄傲,即便是会宁再偏僻的山沟里,他的名字一样被传颂。田学斌生于1963年12月,会宁县刘寨乡人, 1979年从刘寨中学毕业后考入甘肃工业大学,1986年考入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留到中央办公厅工作,此后又攻读了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现在给总理做秘书工作。我和田学斌的表弟、表妹是同学,关于总理身边的这个“表哥”,他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表妹小陈曾在田学斌家做过几年保姆,现在在兰州某私企打工。按表哥的身份,若要给表妹在北京谋一份工作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但表哥非常清廉,从来不以自己的特殊身份为亲朋好友谋利益。对此,包括表妹在内的所有田家亲戚都知道,所以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16】柴彦威:执教北大的会宁人
执教北大的会宁人有好几个,柴彦威只是其中之一。这个从小喝铁木山矿泉水长大的北大教授有着超常的智慧。比如,在农村上高中的他几乎没有接触过英语,到了大学通过刻苦学习,最后考上研究生;留学日本前,他的日语水平为零,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的日语水平顺利过关。据说他是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研究生院成立以来第13个仅用3年时间拿到文学博士学位的人。
柴彦威出生于1964年3月,是会宁县汉岔乡上庄社人,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80年从乡中学毕业后考入西北师大地理系,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1988年留学日本广岛大学,1991年获该校文学硕士,1994年获该校文学博士。按他的能力,当时他完全可以留在待遇非常优厚的日本工作,但他最后还是选择归国。当年6月他进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地理学研究,两年后出站留校,执教北大。1999年,他荣获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的最高奖项———青年地理科技奖。目前他为北大区域经济与人文地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兼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区域科技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等社会职务。主要从事人文与城市地理、时间地理、社会行为地理等学科研究,出版专著、译著及主编著作6部,完成或正在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17】武晓峰:清华大学的优秀博士生
大学有个同窗好友叫武晓东,13年前我们就称他“博士弟弟”,因为当时他哥哥晓峰是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在读博士,年仅26岁。13年后弟弟已成为白银征稽所的一名干部,而哥哥已成为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的党委书记。
武晓峰出生于1967年农历9月9日,父母都是老师,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勤奋好学。 1974年跟随父亲从韩集乡迁移至头寨乡,1985年从会宁三中毕业后以定西地区(当时会宁属于定西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1989年本科毕业并获得水利与环境两个学科的双学位,由于学习成绩突出,读完本科后武晓峰被保送上该校研究生,硕博连读,1996年,以“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的称号顺利拿到了中国学府的最高学位。1997年他留学澳大利亚做博士后,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河流水力学和环境水力学, 1998年5月,他又去日本名古屋大学升造,2000年,他进入日本东京国际航业株式会社地盘环境事业部工作, 2004年,他回到清华大学任教。
父亲武运斌退休前是会宁三中的教导主任,他从教40多年共计带出了50多名博士,对博士儿子的评价是:“勤奋、好学、老实。”
【18,19】牟克雄:中科院内的佼佼者
离会宁县头寨镇东10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子,全村主要由成、牟两大姓氏组成,所以取名成牟村。牟家两博士牟克雄、牟克典就出生在这里。一听我们是来采访博士的,很多村民热情地给我们带起路,牟克雄和牟克典是堂兄弟,两家相距不到10米,牟克雄的家还是破旧的土坯房子,年过七旬的老母亲李秀英刚从北京儿子那里回来不久,她给我们讲述了儿子求学的艰难历程。李秀英有5个儿子、3个姑娘,克雄在兄弟中排老四。克雄的童年过得很贫困,一个16口人的大家庭,住的是窑洞,总是吃不饱饭,但他学习非常刻苦,1981年他从会宁一中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母亲李秀英说,当时家里非常穷,凑了十几斤麦子想给他做点馍馍,但太少了人家都不愿意磨。临走时老二看着克雄穿的很破烂,就把自己穿的线衣洗了洗给了弟弟,就这样他两手空空地上了大学。1985年牟克雄又攻读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后又攻读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副书记。李秀英说,受克雄的影响和支持,她的9个孙子陆续考上了大学,还有4个孙子读中学。
从克雄家出门正对着克典家,克典家的房子是最近几年才修的,相对比较新。走进他家时,他父亲正在输液,家里还有来看望的亲戚,一听我们是来采访会宁博士的,大家都说:“应该报道,穷山沟里读个博士不容易啊!”牟克典的父亲是一名司机,母亲是农民。母亲说,克典性格温和,从小就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放学下大雨,别人家的孩子都回来了,就是不见克典,把全家人急坏了,最后才知道他是去送一位腿瘸的同学了。199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会宁一中,高中期间,他连续三年获得该校三好学生, 1993年他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97年攻读该校硕士研究生, 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003年又到中科院做了两年博士后,现执教北京大学。 记者采访牟克雄博士的母亲
【20】姜汉斌
男,汉族,1946年2月生,会宁河畔镇人。中共党员。现任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副军职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编著《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国防与政治》等著作,个人专著两部,先后获解放军三总部、中宣部、国防大学等奖励数十次。
【21】曹树良
男,汉族,1955年1月生,会宁汉岔乡人。 1978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直接考入该系河流海岸动力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10月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清华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编写出版本科生教材1部。1997年获清华大学科技成果效益显著奖, 1998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讲义《水力机械水力设计》获清华大学优秀讲义二等奖。
【22】崔胜
男,汉族,1961年8月生,会宁八里湾乡人。中共党员。 1978年考入甘肃农业大学, 1989年获该校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1年因在双峰驼脑神经研究中成果显著,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3年到英国爱丁堡MRC人类生殖生物学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回国任教,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3】魏晓东
男,1956年6月生,新塬镇人, 1977年毕业于刘寨中学, 1979年考入西北师大,1984年攻读西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后在东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
【24】郭学良
男,1963年3月生,大沟乡人,1984年毕业于会宁一中,考入兰州大学物理系,后在该校取得博士学位,现在中科院工作。
【25】柴彪新
男,1962年5月生,柴门镇人,1982年毕业于会宁一中,考入兰州医学院,后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做博士后,现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
【26】柴巍中
男,1962年10月生,柴门镇人,1979年毕业于会宁一中,考入甘肃农大,后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做博士后,曾留学荷兰,现在北京大学工作。
【27】刘存琦
男,1961年3月生,新塬镇人,1978年毕业于刘寨中学,考入甘肃农大,1985年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后来攻读博士研究生,留学新西兰,后在新西兰梅亚大学工作,现在北京工作。
【28】赵生敏
男,1964年2月生,新庄乡人,1986年毕业于会宁三中,考入兰州大学,后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现在中科院工作。
【29】钱青男,1970年7月生,桃花山乡人, 1988年毕业于会宁二中,考入北京大学地质专业学习,1992年攻读北大地质专业硕士研究生,后来又攻读博士,现在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30】王桂芳
女,1964年生,四方镇人, 1982年毕业于会宁三中,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 1989年参军,1999年考取国防大学博士研究生,是国防大学招收的第一位女博士,现在军事科学院工作。
【31】张焕强
男,1975年生,新塬镇人, 1993年毕业于会宁一中,考入兰州大学,1997年攻读中科院软件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后又考取博士研究生,现在中科院工作。
【32】何俊芳
女,1964年生,柴门寨人, 1983年毕业于会宁一中,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1996年5月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
【33】张国钧
男,1957年7月生于甘肃会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曾任兰州大学人口研究所、哲学系讲师,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教育家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法治建设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2)和“青年学科带头人”(1993),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队伍百人工程”(1995)和“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1997)。首席记者杨志彬(接下一篇)(五)会宁博士之四
“博士之乡”的辛酸与希望,寻访博士的路铺着一层厚厚的黄土,有些地方甚至连路也没有,漫山遍野是同一种颜色———黄色。行走其中,那种特别的单调、干净、窘迫甚至悲凉总是让人心情沉重。会宁人民到底在坚守着什么?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瘠土,还是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培育更多的大学生、博士?
不,他们有自己的寄托:让后代走出大山。他们都知道一个道理:教育是希望,是每个家庭的“救命稻草”。
1“四苦”精神支撑教育
会宁有三个特点:“红军长征会师胜地”、“国扶贫困县”、“高考状元县”。长征是精神,贫困是现状,教育是希望。在会宁很多人都以“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作为座右铭。当然,读书是最大的事,也正是大家都将读书当成大事去做,所以会宁教育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多年前,有人将会宁教育归纳为“三苦”,即家长苦供、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后来又有人加了一项:领导苦抓。于是,“四苦”精神成为会宁学子成才的四根支柱。
在牟克雄博士家我们看到除了几样简单的家具外,一件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母亲李秀英说,十几年前供克雄,等到克雄工作了,孙子都长大了,接着又要供孙子上学,现在她的九个孙子、外孙上大学,每个孩子每年需要上万元,农村人只有省吃俭用,相互周济了。
为了供学生,砸锅卖铁在会宁是常事,党岘乡一位名叫党俱兵的老人,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家里所有的家当都卖掉了。没有地方住,只好寄居在早已出嫁的女儿家里。
如今,更多的是当学生考上大学后,家长立刻给孩子贷款。很多时候,孩子都毕业多年了,可贷款到现在还没有还清。
当然,会宁的学生从来不偷懒,看着父母供的辛苦,所以很多农村的学生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在会宁的所有校园里,早上6点不到,就能看到很多学生已经开始晨读,根本看不到有人玩耍。
会宁一中的一位老师说,很多同学晚上看书一直要到凌晨一两点,学校担心学生的身体,所以规定晚上10点多关灯,可是很多学生点着蜡烛偷着学,老师来了,他们就把蜡烛熄了,老师一走,蜡烛又亮了,有时候看得人心酸。
会宁教育的成功,教师功不可没。因此关于老师苦教的故事数不胜数。
几年前,头寨子乡中湾村小学教室无法使用,校长冉树苍辛辛苦苦地用自己的钱加上借来的募集来的钱,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成了一所造价20万元的完全小学。而为了建学校,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务,常有人上门来催账要钱。电视台来采访,自己的老伴却连一件像样的裤子都没有,市领导来看他,家里门窗连风都挡不住,炕席也烂出大洞来。
据教育局的有关人士介绍,目前会宁近800名代课教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00元,这些代课教师多是高中毕业生,虽然这些人的工资不如一个卖菜的,但他们依然坚持在三尺讲台上。
会宁教育的成功也离不开地方各届领导的苦抓和重视。
2“教育反哺”已成气候
按照现有的统计数据显示,会宁县在读中小学生共计约18万人,其中高中生大概为3.1万人,在读大学生1万余人,除了初中与小学的 15.3万学生外每年花费不多外,高中生每人每年的平均花费为元左右,大学生每人每年的平均花费在8000-元左右,所以会宁人民每年的教育支出接近2亿元,对于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山区农民来说,教育支出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负。
不过,近几年中,“教育反哺”已成气候。会宁县教育局高生云局长说,十多年前,根据会宁县邮电局统计,会宁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每年寄回家的钱大约是1430万元。而最近几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每年一个多亿,这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这些钱除了用来补助改善父母和家庭的生活外,很大一部分是用来继续供养弟弟妹妹及亲戚子弟上学的费用,这些钱基本可以保障会宁学生上学了。这些工作了的大学毕业生,目前还普遍处于发展和上升过程中,对家乡的回报,现在还是初级阶段,还不到高峰期。但每年都有很多会宁籍成功人士回来捐资助学。
会宁教育已成为一个品牌,社会各界对会宁教育的支持也越来越明显,仅今年前十个月,会宁教育接收到的捐助款已接近1000万元。在采访中很多学子的家长也印证了这些,比如王彦青告诉我们,他4个孩子的学费全部由博士弟弟支持。
对于“教育反哺,会宁籍博士对家乡的回报空间还非常大,会宁县委县政府也应该积极想办法与全国甚至全球的会宁籍博士保持联系,这些人肯定能对会宁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些老师还建议,会宁县应该专门建立一个“博士园”或者博士展览馆,由专人负责与会宁博士联系,这是会宁人民的一笔财富,政府部门不应该忽视这个问题。首席记者杨志彬 原会宁县委常务副书记孙俊中在会宁任职期间曾与30多名会宁籍博士有过来往,后来他专门著书《旱塬学子竞风流》讲述了他所认识的33名会宁籍博士的一些概况,他也是解读“会宁博士”的第一人,在去寻访会宁博士之家之前,我在白银市委党校拜见了这位曾经的父母官。他给我提供了100多名会宁籍博士的资料。
【34】张自和
日生,现为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35】沙勇忠
1968年7月生,平头川乡人,武汉大学情报专业博士,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36】李万同
1964年10月生,头寨子人。博士,现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兰大基础数学研究所所长。
【37】武生智
日生,2003年5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38】李忆春
1970年生,青江驿乡人,2000年攻读兰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39】王文
1957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教学中心副主任。
【40】刘玉冰
1974生,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大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41】苏培玺
1964年4月生,老君坡乡人,1999年考取中科院兰州分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职博士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42】张志斌
1965年9月生,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0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回西北师大任教,现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43】冯曦明
1964年7月生,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政与金融系副主任、经济学副教授。
【44】张兵
1965年1月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45】蔡宝来
1965年生,新塬镇人,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46】张学强
男,1971年生,白草塬镇人,1996年考入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士研究生,28岁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47】杨勇
男,1967年7月生,大沟乡人, 1998年攻读兰州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48】张兴武
男,1962年生,丁沟镇人,博士,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49】柴守玺
男,1962年出生,博士,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0】牛俊义
男,1957年12月生,博士,现任甘肃农业大学作物耕作栽培系主任、教授、博导。
【51】孙万仓
男,生于1957年4月,博士,现为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主任、教授、博导。
【52】师尚礼
男,现为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书记、博士、副教授。
【53】田振际
男,1964年11月生,甘肃会宁人,博士,教授。现在兰州理工大学工作。
【54】张世珍
男,1963年12月生,年在马来西亚皇太子大学(UPM)作为研究助理和博士后研究员学习、工作,并获动物病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55】李树刚
男,1963年6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矿业大学能源学院院长。
【56】杨具瑞
男,1964年生,副教授,现在四川大学高速水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
【57】刘俊杰
男,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在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58】张根林
男,北京大学在读博士,石河子大学副教授。
【59】裴登峰
男,1964年生,现为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60】杨三正
男,湛江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研究生。
【61】张玉红
女,曾在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
【62】杨福增
男,1966年生,博士,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作。
【63】邢强
男,1970年9月生, 1999年考取华南师大博士研究生。
【64】武兆俊
男,1957年6月生,博士,现在新疆克拉玛依石油研究所工作。
【65】李健
男,1969年4月生, 1998年赴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
【66】刘胜旺
男,1969年7月生,博士后,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
【67】田圃
男,1974年10月生, 1999年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68】雷耀辉
男,1970年8月生, 2001获得博士学位。
【69】王万雄
男,1964年3月生, 2000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70】王君
男,1976年3月生, 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
【71】姜永萍
女,1972年3月生, 200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
【72】董志忠
男,1969年9月生,博士,现在重庆建筑学院工作。
【73】李强
男,1962年9月生,博士,现在福州大学工作。
【74】李云阁
男,1967年生, 200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开始博士研究生在职学习。
【75】何兴民
男,1963年生, 1999年获得兰州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76】徐改平
女,1971年10月生,博士后,现在复旦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77】冉毅东
男,1962年生,在奥克兰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78】赵永平
男,1968年7月生,清华大学博士,现在加拿大。
【79】赵贤四
男,1962年生,博士,现在美国。
【80】牛德民
男,1967年5月生,1997年后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新加坡。
【81】张静仁
男,1991年去美国留学,博士。2001年夏天,被奥尔巴尼医学院聘任为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中心教授。
以上为不完全统计,基本上是六十年代出生一批,也统计了七十年代初的少数。就我知道的上面没有还有很多呢:如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所长的马德、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的沙武田、西北师范大学伏俊琏等等。
走出大山的会宁人由用户自行发布,走出大山的会宁人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请自行分辨真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阳市郭城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