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山东巡抚李秉衡衡书法

天健网消息(乔羽 记者 孙雨竹)庄河市日前举行博物馆文物捐赠接收仪式。当天仪式期间,庄河市多年从事文史工作的老同志、文史专家、文物收藏家、剪纸艺术家和民间文学作家等,都把珍藏的心爱文物和收藏整理的珍贵资料,无偿地捐赠给庄河市博物馆。捐赠的文物包括李秉衡书法作品,嘉庆年间进士、著名书法家王文治亲笔书写的匾额,清代“油锤”,庄河早期基层党组织用过的党旗,大刀会领导人鞠抗捷的亲笔信,吕其恩电子版影像资料等20余件。此次捐赠的物品,反映了庄河深厚的文化底蕴。
庄河撤县设市的历史不长,但在这片土地上繁衍和生存的人类历史却是很长,庄河市博物馆决定认真搜集,认真保存,将这些珍贵史料留给后人、教育新人,并告诉大家庄河这座城市是在一个非常有深厚历史文化提炼的厚土中建成的。
责任编辑:谭丽艳
庄河 博物馆 文物 捐赠提醒您,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第A11版:文化·钩沉
辽南乡贤——以身殉国的清官李秉衡
&&&&发现·&征文&&&&主办: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文明办&大连日报社&&&&协办:大连汉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举荐电话:&邮箱:&&&&1.&李秉衡遗留的唯一一张照片,是在河南安阳李秉衡四世孙李温亮家发现。据推测是在李秉衡任山东巡抚后期,罢官后在安阳闲居时留影。&&&&2.&日,李秉衡故居在鞍子山乡黄柏树村修复。&&&&徐举&摄&&&&3.&李秉衡的画像。现珍藏于庄河市鞍子山乡黄柏树村李秉衡四世侄孙李温烈家中。徐举&摄&&&&4.&日,庄河市鞍子山乡为李秉衡竖立雕像。&&&&徐举&摄&&&&5.李秉衡四世侄孙李温烈在介绍李秉衡故居修复情况。他说:“这些石头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李秉衡祖上盖房时的原石,修复时,为了尽量保持原貌,这些石头都编了号,按号重装,以免错位。徐举&摄&&&&6.&刻有李秉衡“功德”的一块“百世流芳”碑,现存于莱州市博物馆。碑通高1.8米,宽0.7米,已从碑身1/6处断为两截,存520余字。碑额题“百世流芳”4字,碑左上方刻有“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左下方刻“朱马社东约仝纪石”。碑文记录当年时任山东巡抚的李秉衡在莱州巡视海防期间,为掖县沿海群众做的有关治乱、恤民等一系列功德。&&&&7.&这是李秉衡在赴任安徽巡抚前,为三婿朱宽书写的书法真迹。&&&&王明君&衣茜茜&徐举&&&&李秉衡,字鉴堂,庄河人。日出生于奉天岫岩厅石嘴子河畔(现属庄河市鞍子山乡黄柏树村)。他童年时期就开始习武。因勤练武功,善使两把铜锤,故有“铜锤李”之称。少年时期,随父任到江南,后步入仕途。1874年以后,历任知县、知州、知府等职。1884年后,任广西按察使、安徽巡抚、山东巡抚、巡阅长江水师大臣等职,官至正一品。八国联军入侵,李秉衡率兵保卫北京,失败后,自尽殉国。&&&&曾有研究者归纳了世人对这位乡贤的评价:“李秉衡的一生清政廉明,忠君体国,勤政爱民。后世有人说他‘大节荦荦,照耀日月’,‘廉劲公诚,至诚至公’,‘民以公廉直,呼为李清天’。为地方官时,曾被称为‘北直廉吏第一’,‘治行为畿南第一’。有甚者将李秉衡比做包拯和海瑞,‘论者比之于宋之包孝肃,明之海刚峰’,并为弹词而歌咏之。更有的人认为‘公之精勤似陶士行,倔强似赵忠简,对外抗直如林文忠,持己清廉如汤文正’。其乡辽宁士人称他‘体国公忠,关心民瘼’。‘以身卫国,知有忠而已;以身殉国,知有节而已。’”&&&&1&&&&清廉自守&长存爱民之心&&&&李秉衡不惧权贵,秉公执法。在任地方官时,拒绝依靠行贿任官。他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打开局面,所治地方政通人和,井然有序。&&&&李秉衡经常微服私访,查处欺压百姓、霸占田产的恶霸,即使对朝廷重臣的亲信也秉公执法,毫不留情。光绪三年,在安州治理水患时,李秉衡“一切不假胥吏手,户口必亲查,票必躬自填给”。光绪四年,宁津县遭旱灾,李秉衡虽积蓄微薄,仍带头捐银四百两,全力救灾,当地局面有了好转。&&&&李秉衡在任山东巡抚时,不避权贵,为民除害。他认真研究历史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采取多种切实有效措施,因势力导治理河防。对河防多年积弊,决不姑息迁就,最后查到河防积弊难除的总根,李秉衡立即奏参将责任人革职。&&&&李秉衡廉洁做官,执政为民。在整个宦途生涯中,李秉衡始终公正廉明,洁身自好,体查民情,关心百姓疾苦。在保定府安州治理水患时,他“日历风霜冰雪,食为之废。每夜归,膝至足多肿,且喀血数次。而灾民实受赐焉”。在山东任职期间,李秉衡惩治官商克扣民众的行为,帮助民众解决实际困难。他认为:“为亲民之官,必守正端,常存爱民之心,方可胜任。”&&&&李秉衡生前,同僚和亲友都劝他在庄河故乡建官宅,他深虑国难时限,拒而不为。只在石嘴子故居门前立起两个旗杆了事。据《东北名胜古迹轶闻》所收《李氏庐墓》写道:“查李公(李秉衡)生前历任三省,政声昭著,殁后毫无积蓄。公起家田间,在石嘴子北里许,有草庐六楹,矮墙不及三尺,迨位极人臣,权倾中外,家中未筑一室。其宅右有公之祖坟,仍如常人,并无修饰。”李秉衡殉国后,河南安阳家里黄白宝物无存,其墓在安阳西南活水村南岗,连墓碑都没有。&&&&2&&&&全力抗法&夺取谅山大捷&&&&1884年秋,法国侵略中国南疆,当时前方形势日益吃紧,法国侵略者不停地大举进攻。&&&&1884年底,广西巡抚、淮军将领潘鼎新在法军入侵时,放弃谅山,结果法军一夜占领镇南关。致使“逃军难民蔽江而下”,广西全省大惊。为挽回败局,清廷任命办事干练的按察使李秉衡为广西后路军务,李秉衡下令:“分饬州县沿途截留溃卒,正当挽粟以接济之”。在国库空虚,粮械两绌的情况下,李秉衡为支持这场战争,“益节俭汰浮费”,对主客各军一视同仁,做到给粮不绝。对于“战功赏”,则“力从其厚,一无吝惜。”李秉衡还在龙州创办医局,治疗伤病员。在军务繁忙中,李秉衡每天都挤时间到医局看望伤员数次,以至诚至公激励将士。于是桂营、广营、楚营退下来的士兵,伤者有恤、守者有食,“乃各稍稍成军”。经过李秉衡近两个月的苦心筹办,广西前线的形势有较大的好转。&&&&1885年初,将领内部意见不统一,诸军之间存在着“畛域之见”。李秉衡调解各军将领间矛盾,统一思想,提出正确的战略思想。他认为“非战胜必不坚久”,“法枪炮利,用谋自可制胜”。李秉衡坚持两条原则:一是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要分清是非;二是强调以爱国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1885年2月,法军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清军主动出关剿敌。李秉衡与冯子材密切配合,接连打胜了镇南关、邱骡、谅山等重大战役,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和冯子材一起被称为“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3&&&&力主抗日&反对议和卖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李秉衡任山东巡抚。李秉衡一上任就把海防问题摆在首位。本来海防问题是北洋大臣任属,但李秉衡却从国家大局出发,对海防工作“专心殚力”。整个战争期间,总是处于抗击日军的前线指挥。“选将、练兵、筹饷、购械诸务丛集,”他都“竭蹶不遑”,以至“咯血愈多、夜不成寐、精神疲乏、步履维艰。”&&&&旅顺博物馆副研究员曲传麟在《甲午战争中的李秉衡》中指出;“纵观在甲午战争中的李秉衡,调任山东巡抚以来,竭尽全力予备战守,当日寇大举进犯山东时,运筹帷幄,始终战事。对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将领痛恨万分,将阎得胜于军前正法,以壮军威,奖励敢战之士。”&&&&李秉衡主张坚持抗战,反对投降。他表示:“敌人轻视中(国),朝(廷)极矣!能出死力以相搏,损彼必多。正足见我有人,且可见我土地之不易得,人心之尚固结。”李秉衡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曾两次上疏两次电奏,反对清政府投降卖国。自称:“披肝沥胆,昧死渎陈。”&&&&4&&&&抗击列强&誓死报效国家&&&&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在拯救民族危难的斗争中,李秉衡决然上奏,要求亲自率兵赴京御敌。当时,江苏巡抚鹿传霖上奏推荐李秉衡,称他“公忠朴直,血性过人……有以身报国之志。”随后,清廷发布谕令,命李秉衡“帮办武卫军事务”,率三十营1万多名军队前往通州抗敌。&日,李秉衡统率“勤王之师”在河西务迎战八国联军。开始,李秉衡等率部力挫八国联军先头部队。不久,联军后续部队陆续到达,向李秉衡的部队发起进攻。双方相持一昼夜,李秉衡所部弹尽粮绝,最终无法挽救败局。8月10日,李秉衡突围退至通州张家湾,身边除几个幕僚外,已无兵勇。次日,李秉衡毅然自尽殉国,实践了他“宁为国而捐躯,勿临死而缩手”的誓言。《清史稿》云:“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江边日晚的相册 - 本人收藏品
当前第 1 张|共 22 张图片&15-08-2615-08-2115-08-2115-08-2015-08-1715-07-0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秉衡后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