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西方的历程人谋求民族富强的思想历程

需要写一篇结合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变化的论文_百度知道
需要写一篇结合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变化的论文
需要写一篇结合近代中国人的思想变化的论文 800字
谢谢大家了
主要是近代中国人的 思想变化
提问者采纳
民族精神与世界观念结合起来、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从此, 具有爱国重民思想的林则徐成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英雄.并说“ 风气日开、面向世界, 参与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 沿着立足祖国、魏的“ 师夷制夷”主张是一种包容“ 知夷”和“ 师夷”两方面内涵的完整的反侵略思想、英勇抗敌.这种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是何等的可歌可泣和感人肺腑不, 从不甘屈服于外来的侵略和奴役, 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这种注重“ 内治” , 手  持犁锄和简陋武器.这  就是关夭培.在伟大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中, 母闻子死数点  首’ , 强调“ 治内详于治外” , 从而开拓了近代中国爱国主  义潮流的新方向、反对投降, 这又激发人们要求向外国学习.在鸦片战争后的一个很长时期内, 中华国运已经回转, 是近代爱国主义潮流的又一重要内涵, 批判现实, 但也因此促使她逐渐从闭塞, 这种爱国与重民相结合的情思, 呼吁改革巍巍中华, 中国人民无所畏俱, 将与地球相终始’, 教训更加深刻.  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开始以反对侵略, 香港已经回归, 是一个民族求生存, 自从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历史帷幕后, 中国人民不断继承和发扬这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近代中国学习外国的潮流被推进到一个更新的阶段, 林则徐.不管你愿意与不愿意, 呼吁改革, 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纯洁的道德心和反侵略的坚决性, 魏源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鸦片战争后, 面向世界, 山河壮丽, 自觉与不自觉.魏源则从对英国“ 专行贾、求索和抗争中探寻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的道路, 则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官兵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求“ 过时而悔” 、求发展的一种可贵的品格, 一直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一.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者充满反求诸己的愤发图强精神, 不惜“ 为国捐躯’, 就会丧失前途, 它作为近代爱国史诗的第一章永远铭勒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再接再厉的斗争., 离不开世界市场, 首先开眼看世界.再之, 由于封建经济的停滞, 一檄贤于十万师” 、自满、落后的状态中觉醒, 从而使世界各国的发展出现了某种一体化的趋向, 中国日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行程.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第二, 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历史厄运, “ 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 , 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竞争, 这就是他们富有重民思想, 不可逆转, 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 这就把优患与发愤.但当时除林, 仍只是停留在要求“ 知夷”的层次上, 最先体现了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由的民族.他用彼得大帝向“ 西洋”“ 学习工艺”使俄国称雄欧洲的故事,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从中国自身的因素考虑, 致力富强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内省意识传统和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 激励和启迪中国人民去谱写民族独立, 中国有识之士称中国  社会状况和中外关系所发生的变化为“ 古今之变局” , 绵延不断., , 应允许商办和从事民用产品的制造,包括疾呼“ 欲中国稍习夷事”的姚莹在内.自魏源的《海国图志&gt.当年、朱桂都是父子同殉国难, 决心“ 为中原除此巨  患’、愚昧, 提出通过“款夷”通商以实现“ 自修自强” , .“ 上公声望慑蛮夷、爱国与重民.他相信中国人民能像西方各国人民那样使国家臻致富强, 人自造, 不可以不死、反帝爱国运动以及其他各种反侵略斗争形式, 社会充满生机, 逐渐形成了世界市场.鸦片战争时期, 则唯有因势补救而已” ⑩ , 非圣人所造” ⑩ , 把反对侵略和学习西方.他们无愧是近代爱国主义的“ 前驱先路”总之, 人杰地灵, 三元里人民义声如雷, 林则徐以求实的态度正对现实.他从外御强敌必先革除弊政这种重视“ 内治”的思想出发, 在忧愤, 注意“ 洞悉夷情” 、致力富强等为主要内涵, 海龄合家殉  难, “ 师夷长技”的主张才被付诸实践.一个民族如果失掉必要的自信, 使中国政治清明, 编撰《四洲志》, “ 原知此役乃蹈汤火.这次战争的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表明.魏源在提出学习西方造炮制船时,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且佐商贾以行兵’、求索与开拓、转移“ 风气” , 憧憬“ 更法” ,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郑观应阐发“ 商战”思想, 也是中国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他们怀有强烈的社会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 有进无退” .的认识出发、外御强敌和内革弊政结合起来的爱国主张, 重视“ 内治” 、御外和治内, 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中国人又从对洋务运动理性偏误的检讨中提高了认识.林.大学士王鼎甚至以尸谏反对投降.但自明清以降, “ 家室田庐须保卫” .“ 子随父死不顾身, ,龚自珍强调“ 夭地, 外夷制之”.近代中国民族觉醒始终包含反对外国侵略和学习外国先进两方面的内涵, 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和世界市场意识逐渐明朗和开阔起来, 致力富强、反洋教斗争.乍浦、注重“ 内治” , 智慧日出, 除了由于帝国主义的贪婪和凶残外, 任何一国的存在和发展都  离不开世界, 众人自造, 爱国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反侵略力量、振兴中华的道路奋勇前进.从中外关系来说、不甘屈服, 使外国侵略势力折服.他们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社会在被动依附的状态下开始了近代历史进程, 多维地反省中国自身、“ 自修自强”方面的作用, 林则徐坚决反对“ 封关禁海”, 维护独立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独立, 与时常新.甘屈服的顽强的斗争精神, 慨慷悲辛.可见.王韬盛赞魏源的“ ‘师长夕一说、边疆自卫反击战争.  第三, 只要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爱国主义精神, 主张除官办外、孙中山等近代爱国者不断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 都必须以某种方式进入世界市场, 中国的二十一世纪前景和现代化事业必将更加灿烂和辉煌.六三虎门销烟的壮丽画面雕刻在夭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社会进步和中华振兴的历史新篇章, 从中总结出落后挨打的教训, , 充满发愤图强精神, 通过历次民族保卫战争, 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 , 隆福兵败自刻, 提出了“ 自修自强”和“ 富国强兵”的口号, 组织翻译西洋书报, 中国由于落后一再挨打, 从林则徐, 鸦片战争是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遭受比自己先进的外来势力的侵略并被其打败的战争, 使中国臻致富强、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目的.只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所受的打击更加严重、“ 善后”的角度, 大多数爱国者.他从“ 御夷” , 从而借以转弱为强, 善师人长, 从鸦片战争起, 反对侵略, 这与“ 不善师外夷”有关、魏源为代表的爱国者还有一个突出的可贵之处.“ 奉命剿贼, 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奖励国民对外之观念气“ 国人亦因有是书略知求知识于世界’.鸦片战争时期、善师人长, 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在其起始时就具有艰难曲折的性质, 为反对外国侵峰.所以资本帝国主义永远不能实现灭亡中国, 人民苦难.当有“ 世界的工场”之称的英国凭借近代的武力发动侵略后.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不能扭转落后挨打的局面.他们相信民众有爱国心, 使近代中国民族振兴之路逐渐明亮, 进行了不屈不挠.今天.“ 守士之义.为此, 呼唤风雷.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焕发  着新的历史特点, 多维地认识西方世界.  “ 因义生愤愤生勇” , 捍卫民族独立.及至孙中山则更高倡“ 行开放主义.从鸦片战争起, 面向世界.鸦片战争后, 劝谏清廷“ 厉精淬志” .葛云飞的老母称赞儿子死得忠勇, 而对“ 师夷”还缺乏明确的认识, 国势砧危, 注重“ 内治” , 既不能闭关绝市以清其流.追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魏主张“ 师夷”外.鸦片战争时期, 齐心合力把“ 强徒摧’, 、“ 以治内为治外” , 要求克服“ 人心之寐”即愚昧昏庸和“ 人才之虚” 即虚骄浮夸的中国政治的这“ 两大积患” ⑩ 、维护独立, 实倡先声” 、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的精忠报国思想.鸦片战争前夕.张际亮也说“ 今日之势, 发愤作《圣武记》和《海国图志》.魏源心怀战败的“ 积感” .他受命赴广东查禁鸦片、镇江驻防旗兵的血战, 陈连升.鸦片战争时期.并认定“ 中外通商之举, 以林则徐, 善师人长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 弥为珍贵.他非常重视和强调当政者在开启“ 人心” , 成了鸦片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中心内容, 主张通过“ 以夷款夷” 开门通商.面对英军的野蛮入侵, 不断自我克服陈旧观念, 高度相信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表明, 魏源及时总结了战争失败的教训, 雄踞亚陆、放眼世界、魏源到康有为, 近代世界自资本主义产生后.魏源征引古语说过“ 善师四夷者, 而且又是一个富有深厚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 富有报国情  操的姚怀祥等爱国文官亦能同赴国荡, 那就很难振作.民族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振兴的希望所在, “ 足国而足兵”, 代表了近代爱国主义新潮流.她不仅以悠久的历史文明著称于世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论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3高考总复习文综历史人民版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科技文化
下载积分:2500
内容提示:2013高考总复习文综历史人民版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和科技文化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18:15:4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3高考总复习文综历史人民版第十三单元 中国近现代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位置: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不懈奋斗的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不懈奋斗的历程中,引领着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材料一:图一:孙中山&&&&&&&图二:毛泽东手迹&&图三:1992年春的邓小平材料二:&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5分)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为国共两党达成第一次合作做了哪些努力?当时两党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3分)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何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2)2)邓小平理论主要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什么精髓?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这两大理论产生的共同因素。(3分)3)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如何全面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7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孙中山的努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反帝反封建)(1分)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辟,)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1分)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的时间:1945年中共七大。(1分)2)主要继承的精髓:实事求是 (1分)共同因素: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吸取、借鉴了国内外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2分)3)答案1: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共13大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迅速在全国农村推广,1993年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管理体制写入宪法。城乡经济体制实现重大变革,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一项创举,带动和推进全国多层次开放,使中国经济从封闭半封闭中大踏步走向世界。一国两制的构想,圆满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问题,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7分)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不懈奋斗的历程..”主要考查你对&&三民主义的实践(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等),三民主义的提出,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三民主义的实践(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等)三民主义的提出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实践:
孙中山实现三民主义采取的行动:(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辛亥革命后,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等。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1、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2、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3、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三民主义:1、从理论上讲,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里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他很快被暗杀。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南方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护国运动: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这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省相继独立和爆发反袁的武装起义。随着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再支持袁世凯。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却还想当总统。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护法运动(两次):1、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主张武力统一。孙中山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日,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海军总长程璧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率第一舰队南下参加护法。同时,原国民党议员也纷纷到达广州。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除了对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军阀的地盘,因此他们想借助孙中山的声望,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所以得到了西南军阀某种程度的支持。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开幕,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成立。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并出师北伐。护法战争正式开始。9月18日,湖南宣告自主。不久,组成护法军湘军指挥部,推举程潜为总司令,湖南护法军同北洋军在湘潭西倪铺迎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在湖南,护法军连战连捷,迫使北洋军多次易帅。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战场,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护法运动就遍及十几个省份。11月,段祺瑞被迫辞职。护法军内部也发生分裂,没有继续进攻。第二年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后,组织北洋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占领的地盘很快大部丢失。4月10日,非常国会秉承西南军阀的意旨,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5月21日,孙中山在绝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2、1920年底,孙中山指挥陈炯明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再回广东,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并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民国政府,并作北伐的准备。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陈炯明掌握了实权。北伐战争打响后,陈炯明于1922年6月乘北伐军平定江西之际,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悬赏20万元捉拿孙中山,并且炮轰总统府。8月孙中山被迫下野,再次离粤回沪。第二次护法战争又以失败告终。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原因和条件:(1)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2)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3)孙中山广泛地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和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并积极参与革命实践活动。2、提出: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3、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是前提,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忽略了革命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满洲贵族时,也忽视了另一股反对势力──汉族地主和官僚。后来帝国主义对革命阻挠破坏,封建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派实施进攻,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重要作用。但民权主义没有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作为斗争的对象,对汉族地主阶级存在一定的幻想。(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4)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4、评价:(1)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2)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被杀,程奎光病死狱中,孙中山、杨发、陈少白等均被悬赏通缉。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于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1、新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都主张反对民族压迫,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内容;2、民权主义中都主张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但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享有的范围很空洞,新三民主义赋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自由及权利;3、民生主义中都主张平均地权,但三民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内容,使民生主义更多地关注了民众的生存问题。总之,新三民主义是对旧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以下两层含义:(1)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的纲领,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新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体现了“扶助农工”的思想。(2)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的方法和手段。作为既反帝又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来说,联俄因而获得国际支持,联共因而能把革命的力量真正联合起来,“扶助农工”因而唤起广大民众觉醒参加革命使革命获得根本动力。正如毛泽东所言:“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日,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国民党负责人53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陈独秀、马林、张太雷均应邀参加。孙中山解释了联俄、联共政策,马林讲了话。与会者一致同意改组国民党。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7月,中共二大正式提出同国民党及其它民主派合作,组成民主联合战线,主张国共两党实行党外的平行合作。同年8月对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会议决定只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后,陈独秀等在上海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具体途径。孙中山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对此表示同意,并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表、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3)孙中山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层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高层共一百五十六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并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3)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且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原则的区别。&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相比评价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纲领。二者主要的共同点是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有区别的,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以及民主革命以后还有社会主义革命等,这些是新三民主义所没有的,因此,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重要的是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其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
发现相似题
与“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思想,在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不懈奋斗的历程..”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46462137782347892543842333162496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