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大臣可不可以建宗庙里有什么

隋代土地分配和田赋隋代土地分配和田赋隋代土地分配和田赋如果不能适当地为分配田地和征收以农产品为基础的赋税作出安排中华帝国的历代王朝都不能繁荣兴旺。隋朝也不能例外早在 582年,当北方还远没有巩固文帝就颁布了一套新法令。据说它们大部分以北齐的条例为基础而这些条例又是根据 486 姩北魏孝文帝采用的均田制。隋规定定期把土地分配给平民土地分成以下几类:一、露田,由将成年和成年(隋规定的范围是从 17 至 59 岁)嘚受田人持有和耕种以后要退还当局再作分配;二、可以继承的永业田,它通常种植桑麻;三、园宅田它也可继承。这些法令规定的基本分配情况见下表:①表 6 隋代土地分配情况表(单位:亩)另外一部分土地则分配给有爵位和(或)官职的人这种地又分成两类:一、可继承之地,其面积最高达 10000 亩最低为 40 亩;这不是实际赐数,而是个人被准许拥有的限额;二、属于某个官署的官田其收入用于在职囚员部分俸禄和用于公共行政及建筑等。这一固定而十分严格的制度实际上是怎样实行的现在人们对唐代均田制的情况有所了解,但对隋代的情况知道得很少似乎可以合理地假设,这一制度的实行远不如法令的条款令人想象的那样公平有材料证明,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分配给每人生前耕种的地往往不足法令的规定数,我们也没有证据能说明在南方并入帝国后那里也实行了分地于民的制度此外,负责均田制和负责为该制度的实施提供统计基数的土地和户籍登记册的官员本人也渴望拥有土地并且贪婪成性。其中的大部分人更可能破坏洏不是维护这一制度这类制度在任何政体开始时都能最顺利地得到实施,因为当时从过去敌对的争夺皇位的人和没落的社会精英那里没收的土地使皇帝能得到大量的来源以供分配隋朝也不例外。但早在 592 年在人口较多的地区保持原先慷慨的分配数量(原先旨在使空地得箌耕种)的困难出现了。文帝在这一年已注意到中央各地人口过多和粮帛缺乏并且批驳了大规模移民的建议,于是派官员去平衡拥有土哋的数量在人口较多的农村,男丁只能得 20 亩而不是 582 年法令规定的 80 亩。我们可以猜想豪门和佛寺除积累的土地以外已经开始兼并可供長期分配的剩余土地。这是唐帝国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之一它最后促成了均田制的废弃。但是隋制的实施可能很细582 年的法令明确规定岼民缴税和服劳役应根据他们拥有或占用的土地。当时隋朝的标准税率分为三种:一、田赋每年每户纳粮三石;二、缴纳规定宽度的丝帛戓麻布 20 尺(以前为 40 尺) 外加丝絮三两或麻线三斤;三、男丁一律每年服劳役 20 天。第一、二两种税分别向男丁耕作的露田和向劳动妇女开征第三种的对象为男劳动力。17 岁以下或 59 岁以上的男人、有官阶和爵衔之人和堪作儒家品德表率的人都免除这些义务①税制的大部分漏洞与记录的弄虚作假有关,例如男丁假报为“婴儿”或“老人” ;假造户籍,虚报其大部分成员为“奴仆”以逃避纳税和徭役585 年,文渧命地方官员调查户口登记如果所报不实,地方里党之长将受发配远地的惩处这些措施还规定在户主名下逃避纳税和服劳役的户主的遠亲应另行登记而为户主。通过这些措施税册增加了 个纳税人。②大约就在此时高颎向文帝提出纠正地方里正、党长弄虚作假的措施,这一建议被文帝批准;高颎坚持由于这些人的上下其手,官府不可能取得纳税臣民的正确名单他建议拟定一种标准的表格以记录税收,而视察的官员每年正月初五去地方组成以三或五个党(每党 125 户)为单位的团,并根据标准的表格把诸户及其纳税义务加以分类①隋的财政政策以向农民征收粮和织物的实物税为基础,国家根据均田制争取确定土地的可行的产量。通过地方行政的改革隋争取实行囿效率和比较节约的管理,直至县的一级但整个制度的运转取决于能否对农村人口保持某种控制,而农村人口举例来说,也自然而然哋一有可能就设法逃避税收和劳役隐瞒非法获得的土地,囤积和隐藏余粮582 年颁布的新法令采用经过长期考验的方针来处理这一问题,辦法是设立地方组织每个组织各设一负责人,最小的单位为保(五户) 最大的为党(125 户) 。更大的地方单位为乡(500 户) 于 589 年出现,鉯取代许多被撤消的小县设立这些组织的目的在于在集体受制裁的威胁下进行互相监督,以防止违法行为特别是逃避税收和徭役的行為。隋一度授权乡长裁决他们所辖的户之间的诉讼这一措施在 590 年被取消,因为事实表明当时它引起了循私和受贿的弊病。我们没有掌握这一互相监督的制度准确实行的材料但我们应注意到,上述的地方上各种税收登记和税额分配的责任名副其实地落到了由户组成的各級地方单位的负责人身上而且法令规定渎职者要受罚。也许不妨采取这样的看法这个制度证明是有效的——当然要付出许多人命代价;它还有助于增强隋文帝的财政实力。除了这一精心制定的制度外隋朝还在 585 年和 596 年命令建立义仓网络,规定农户平均每年向义仓缴粮 0.7 石关于这一地方单位(社,汉代为 25 户)的规模、社司的性质和职能以及这一制度实行的有效范围我们都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建立义仓的目的是在歉收之年为地方提供救济粮而且后来它们确用于这一目的。总的是它们提供了一个粮食储备的主要网络,以补充政府用来储藏以后使用的税粮的五大粮仓之不足;在隋朝鼎盛期义仓藏粮在 1000 万石与“数”百万石之间。杜佑在评论藏粮、缴税的布帛和其他商品时指出 “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①继承的兵制及其改革与其他事物一样隋的兵制大部分继承以前的北朝。我们应该记得北魏(386—534 姩)在一次大动乱后被推翻,结果在北方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政体:东魏和西魏它们的后身分别是北齐和北周,两者为争夺北方的霸权而荿了势不两立的敌人直到 577 年北周战胜其东面的敌人时为止;这就强行重新统一了北方,并使篡夺周的权力和创建隋政权的人在四年以后繼承了统一的局面和一个组织完善的军事机器隋朝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使用武力在 589年打垮了虚弱的陈朝以后随着全国的岼定,它又进行了逐步使政府非军事化和减少现有军队的改革到了隋末,由于远征高丽的需要这一趋势完全逆转;远征招致了隋的灭亡。6、7 世纪最有争议的制度之一为府兵制我们讨论的这一时期的府兵并非民勇,而是一种很特殊的“地方管辖的部队” 我们必须先回頭简略地叙述一下北魏和北周的历史,以便了解这一制度的发展情况在北魏的最初几十年,它已在北部边境一带部署了部队以确保魏渧国的防务和不致受游牧部落敌人的侵袭。根据北魏的军事传统沿边境的各部队都从有声望的部落抽调,其将领往往是鲜卑贵族这些甴世袭军人组成的精锐程度不一的部队常常通过部落或准部落的纽带而与其将领发生关系。北魏的汉化在这些部队中引起的反应是不难想潒的一些一度趾高气扬的部队仿效汉人,成了罪犯的渊薮、贪官污吏的温床和既无地位又有叛逆心理的社会阶级这些边境人民对在洛陽的北魏新都(从 494 年起)受恩宠的同族弟兄的叛乱究其本源是一次社会叛乱,历史学家称之为“六镇之乱” 叛乱始于 524 年,它蹂躏了华北岼原瓦解了北魏的社会结构,结果产生了两个敌对国家其中之一的西魏 534 年建于古关中平原(陕西省南部) ,那里是征服中国的传统跳板西魏王朝的创建人宇文泰(505—556 年)有意识地把关中用于这一目的,并且很快采取步骤去组织其军队从一开始,他就仿效北魏的军事模式他的规模不详但可能主要是鲜卑军人的近卫军驻在京师(长安) ,是归魏主直接指挥的中央军这些军队西魏打算用作打击力量。泹事实很快证明他们不能胜任这一任务特别是王朝在543 年惨败于东魏之手后更是如此,当时估计折将四百损兵六万。这次惨败迫使西魏求助于汉族的人力资源;同年它开始主要从陕西和甘肃征募汉族的乡兵,以补充自己缺额的军队这些兵不单纯是应征的农民,而且还昰当地汉族豪强已经组成的地方部队的士兵虽然他们的职责完全是地方性的。经过新的征募他们成了西魏兵制的组成部分,而归 96 个仪哃府管辖;这些仪同府又组成 48 团和24 军各有相应的分等级的指挥结构。①早在唐代学者们已认为这种组织是府兵制的开始。①这一论断囿一定道理因为仪同府的军队确为地方控制,虽然它最初是中央指挥结构的组成部分但以后我们将谈到,府兵制的性质变化很快所鉯有关它的性质的任何概括必须慎重对待。西魏继续征募汉族地方军主要的两次是在 546 年和 550 年。汉族士兵在西魏军队中占了压倒优势以致未汉化的鲜卑领袖不得不采取有力的措施以协助鲜卑族将领保持其地位。549 年在 5 世纪末大力汉化时期已经采用汉姓的边境非汉族精英,奉命恢复原来的部落姓氏554 年王朝命令,凡其家族在北魏汉化时期被授予汉姓的军官恢复鲜卑姓甚至汉族将领也要采用鲜卑姓。此外某个将领麾下的士兵也都应以该将领之姓为姓。②这一旨在恢复传统鲜卑族部落关系的企图表现了异族王朝对丧失自力更生以后被迫依靠漢人资源这种内在危险的关心③这当然是任何征服王朝必须设法摆脱的困境。556 年宇文泰死后一年。西魏被北周接替如上所述,后者恢复了中国形式的政府恢复部落方式的进程告终,军队甚至更牢固地被中央控制军队主要通过设立许多仪同府而扩大了。此外京师茬周围构筑了一个防御要塞体系。这一强大军事体制的控制权并没有掌握在武帝宇文邕手中他只控制一支小近卫军。军队的真正的统帅昰武帝的堂兄弟宇文护他作为丞相,还控制了文官政府作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他决定王朝的一切军务他甚至从近卫军中抽调大批士兵驻守自己的宅第。573 年武帝下令暗杀宇文护,终于重新控制了政府两年后,为了准备对北齐进行迫在眉睫的征战他命令军队来一次夶动员。汉族士兵又被就地征募但这一次王朝不是从建成的汉族部队吸收,而是在普通农民中征集①武帝又命令在文官当局的名册中勾销新入伍士兵的姓名;同时,为了加强他个人对军队的控制他又下令从此称所有的士兵为侍官。这些士兵免除一切规定的税赋和徭役并且先于唐代制度,必须定期在京师服役征募工作是成功的,正如史籍所述(当然有些夸张) “是后夏人半为兵矣” 。②这样征募嘚地方军充实了 24 军并在北周于577 年武力重新统一北方时起了一定作用。我的“起了一定作用”的提法是经过考虑的因为这 24 军的士兵——即府兵——只是 20万名重新统一全国的大军的一部分,虽然他们可能是最精锐、最有纪律的一部分军队的其余部分则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新近投靠北周的草原民族部队以及从陕西、甘肃和四川征调的部队。胜利的成果之一是强迫东部平原的四万户世袭的军人家庭在关Φ定居胜利后四年,隋朝建国者接收了北周政权及其兵制但在他执政的早期,他就下令对皇帝亲自指挥的军队进行一次大改组当 575 年宇文邕命 24 军的全部士兵都称侍官并归皇帝亲自指挥时,他们的人数当然已经激增但他并不打算把这些部队并入其正规的近卫军中。杨坚紦它们全部改组成 4 个卫和 8 个府从而改进了这一笨拙的双重制。③除了中央指挥机构外他还在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区设立总管府,它们各自全面管理一个区(有的包括几个州有的超过 10个州) 。这些地区由中央任命的高级将领负责;有时被任命的将领兼任他们所辖区的文職行政长官与以前的王朝一样,隋朝京师的 12 个卫和府由鲜卑族上层和军事化的汉族家族的将领指挥山崎宏对隋朝军事精英的组成作了汾析,现将其结果略述如下他只考察了 12 个卫的 60 名其官品相当于六部尚书的大将军,发现在整个隋代汉族(可能其家庭受鲜卑族军事传統的强烈影响)占 53.3%,非汉族占 40%其余人的情况不详。在这 60 名大将军中曾为北周效劳的不少于 52 人,他们之中的 46人的祖或父都曾为北魏(7 人)或北周(39 人)效劳这些数字证实,北周军事精英对隋朝的兵制具有很大的影响当我们考察这些将领的籍贯时,发现他们的分布仳高级文官更广26 人来自陕甘区,24 人来自东北5 人来自南方,其余的人不详南方的将领在王朝后期出现;他们不是出身于南方的军人门苐,而是靠功绩取得了这样高的地位在王朝最后几年,他们奉命指挥炀帝为远征高丽而召集的南方部队值得注意的是,关中和华东之間籍贯的分布比较均匀这可能反映所需的将领要“了解”来自驻守各地的部队中的士兵。①这又促使我们去注意人力资源的问题隋朝Φ央军事机器征募的府兵兵员最初的来源有二:一、世代当兵的军户,同于北周府兵制中的军户;二、被选出专门供应兵员而无徭役义务嘚普通户对征集的不同兵种的服役期长短和次数不完全清楚,但当正常动员或临时紧急动员时京师的军队显然要从地方统辖的军队中抽调兵员,而不使用未经训练的服劳役的人这一早期的隋制因它利用世袭的军户和地方的军事组织而与早期的府兵制有渊源关系,但由於 590 年的法令它与过去的关系被冲淡了;所以这一法令标志着隋代军事史的分水岭。专家们对此法令中的某些内容有很多争论但其重要嘚部分似乎是明确的。文帝在谈及近期内战的灾难时哀叹任意动员兵力的弊病及被征入伍的人及其家庭因此所受的苦难和生命的不安全。他于是说:“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 ”①这一法令(颁发几个月后帝国就重新统一)体现了文帝的几个目的總的目的是使全国非军事化和加强文官的社会控制力量。诏令中明确指出的第二个目的是使整个华北平原——那里一直可能是反当局的中惢——非军事化同时继续保持关中和河东的军事指挥机构。第三个目的显然是要消除前几十年混乱的军事态势造成的动荡局面第四个目的则更微妙,我们必须从隋的其他措施来推断;这就是要在军人中消除世袭特权如同他试图在官场中消除世袭特权那样。最后最初嘚府兵制原来只适用于异族王朝统治的北方这一特定环境,因此对一个一心想恢复汉朝光辉业绩的王朝来说它并不合适。在这一诏令以後12 个卫和府从那些由地方挑选、训练和管辖的人中征集士兵,他们在整个成年时期服役这是唐代府兵制的原型。除了使华北平原非军倳化外王朝还想出其他平定全国的办法。595年文帝下令没收帝国的全部武器,并以法令规定私造武器者将被惩办;但隋的策动一切军事荇动的地区关中又不受此限为了防止水上叛乱,文帝在 598 年下令没收南方所有长三十尺以上的船只军事制度第二个大改革是炀帝在 605 年下囹进行的。这一改革旨在把兵力进一步集中归中央指挥机构控制。命令的主要特征是总管府统率的所有部队从此直接归京师 12 个卫和府控制。平定南方后总管府的数字已经减少,但在 604 年仍有 36 个其中兵将最多的府集中部署在北部和西北边境。除了把这些部队纳入中央军倳机构外炀帝又下令把仪同府的名称规范化;从此地方军事单位都称鹰扬府。②在第二次军事制度改革后隋已牢牢地控制了国内的部隊。王朝在军事上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依然是来自北方的外患在王朝最初几年,北方边境遭到突厥和吐谷浑的严重袭扰所以那里需要大批军队。为了缓和供应问题文帝下令在长城外设屯田以供应军粮。他命令一个以严酷闻名的高级将领负责此事据说屯田进行得很成功。在利用沿西北边境的要塞化的村落来对付边境游牧民入侵的努力方面文帝则没有那样幸运。他只能采用另一种由来已久的边境政策:疏散草原的游牧民和保持军事前哨网络对付游牧民族威胁华夏的传统防线当然是长城。在前人做了大量事情之后隋的统治者继续大力對它进行整修和延伸,并派人驻守这项工程在文帝登位时就开始,当时本地的“夷狄”被动员每年需在城上服 20 天徭役同年,文帝命一洺心腹大臣动员 3 万名劳工建造(或重建)一段长城但这只是开始,因为在 586 年被动员的劳工达 11 万人;在 587 年,达 10 万人;在 607 年有 100 多万人建慥鄂尔多斯和今陕西省之间的一段由北向南的新长城;在 608 年,被动员的劳工超过 20 万人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劳动者只进行每年必需的 20 天强迫劳动;大部分长城都是在以前残留的基础上重新修建的建筑材料是传统的夯实的土和晒干的土砖。隋朝的军事建制是令人瞩目的它能轻而易举地应付小规模的入侵和骚乱,又能部署精兵进行大战役612 年集合兵力并供应 100 多万大军远征高丽的能力证实了这一制度的效率,雖然这次远征的结果是灾难性的产生这种效率的关键在于集文武大权于京师和隋帝本人手中。隋的两代皇帝深知以前分裂时期的几个世紀的历史教训这最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军事政策方面。隋朝的律令凡是具有想在中国永保基业这一雄心的王朝都必须采取步骤重订法規。从很早时期起儒家人物就争辩说如果统治者及其代理人确具美德,法律就成为多余但他们发现这类情况甚少,于是也像持其他主張的人那样认为为了有条不紊地行使权力,当局必须编制法律当隋朝掌握政权时,它就采取长期以来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这种妥协办法隋朝制订的法典对以后的几个世纪仍产生影响。在开皇元年隋帝就下令负责法律和礼仪的朝廷大臣修改原来的法规,并制订新法典怹们的报告上呈隋帝,随即在同年阴历十月共有 1735 条条款的新律被及时颁布。新律减免了旧律中许多最苛惨之法如枭首、车裂和鞭刑。詔令在最后以威严和充满希望的语气写道:“杂格严科并宜除削。先施法令欲人无犯之心,国有常刑诛而不怒之义。措而不用庶戓非远,万方百辟知吾此怀。 ”①两年后隋帝又命令尽量简化新律,于是原来负责的官员将条款减到 500 条这就是开皇律。在负责这一笁作的官员中要算裴政学识最广,影响最大;他原在南朝的梁从事司法工作江陵失守他被俘后又在北周掌司法之职。白乐日认为在紦南朝和北朝的法律传统综合成可行的开皇律时,他的渊博学识和经验起了主要的作用:开皇律的基本结构采用北齐律内容则从魏、晋、南朝的齐,特别是从梁的法律中吸收②因此,从它的新颖和简化的形式及其内容的历史渊源来看它作为重新统一的中国的法律是很匼适的。开皇律保持四种刑罚:一、死刑;二、流刑通常有强制劳动期(有时到边境服兵役) ;三、就地强制劳动;四、杖刑。对于一切官员隋律准许依次以铜的斤数作为罚款折罪。官员可以官俸抵作罚款或以降职折罪对官员最严厉的惩处是削职为民,以后他们就须按规定纳税和服徭役因此开皇律保持了古法中官民有别的做法,其源至少可追溯到《周礼》 (汉代加以系统化的典籍) 按照文帝的性格,他不满足于只颁布新律在 586 年,他召集地方命官至京以考核他们是否懂得新律的条款。因为地方长官在其辖区有司法权和行政权ㄖ常的审理和惩处是他们正常职责的一部分。但这种自主权不包括新律规定的几种严重罪行它们归御史台审理,御史大夫不但负责调查囷起诉而且还全面监督帝国的全部官员。①由高级官员和法律专家组成的大理寺则审议严重罪行的书面证词决定罪行性质,提出最后判决由隋帝宣判。大理寺可能主要是上诉或受理疑案的法庭而尚书省的刑部则判决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案件。尽管迅速制订了法典并教導官员们如何应用法律官僚们仍留恋陈旧的、往往是腐败的方式。文帝试用了许多紧急办法他一次因有人渎职而大怒,竟废除了地方囷京师一切法律专业人员的职务他一再试图告诫和规定法律程序,对京师的抢劫还试行他自己的那种惩罚性判决:凡抢劫值一个铜钱以仩的物品的人应被公开处决。他杀了有小过失的、拒不揭发罪行的和接受小额礼物的官员以下行动十分符合他个人性格:他每季复查所有囚犯的情况,在秋分(处决犯人之时)复查各地上报的悬而未决的刑事案件开皇律虽比以前的法律简单和宽大,但仍不能迫使官员們自觉遵守更不能遏制大贵族的任性行为。确实在整个实行过程中,法律经常被滥用 《隋书》在提到大理寺两名喜阿谀奉承的官员時写道, “候帝所不快则案以重抵” 。他们又深知如何取悦隋廷的心腹谋士杨素其中一人每次在街上遇见杨素时, “而以囚名白之皆随素所为轻重。其临终赴市者莫不途中呼枉,仰天而哭” ①开皇律现在只存残卷,但人们充分了解其内容出色地综合了大分裂时期的法律传统;唐律直接以它为样板,并且通过唐律它又是中华帝国以后法令的模式。王夫之在 17 世纪对隋律令作了不寻常的评论他写噵:“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定也,政之泽远矣千余年间,非无暴君酷吏而不能逞其淫虐,法定故也 ”②对治理国土具有同样偅要意义的文献是可能在 582 年阴历七月颁布的法典化的隋令。它包括与官场、官僚机构办事程序、土地和税收规定及日常行政章程有关的条款虽然开皇令已不复存在,但在其他著作中仍可找到大量引文它涉及的范围、篇幅和分类似乎又是624 年颁布的第一套唐令的前身。开皇囹像其他律令汇编那样遵照诏令补充和修订。在讨论关于均田制、税制和军事体制的管理时我们已经提到了具体的规定。虽然炀帝下囹汇编他执政时期的律令(在 607 年颁布) 但它们似乎亦步亦趋地遵循开皇律令的模式,而且主要的编纂者的确也是编纂以前律令的著名人粅炀帝的功绩在于他把隋律 500 条全面减为200 条。但据说由于王朝要应付征伐高丽失利而带来的危机刑罚的宽大就转为严酷。③边防和领土擴张一位 8 世纪的年代史编者列出了隋朝武力克敌制胜的几个战场:在南方征服了陈朝;在北方成功地打击了突厥;在西方征服了吐谷浑;茬远南方占领了占婆;在东方征服了流球①他应该补充残酷地镇压南方和西南土著及最后极力想迫使高丽投降的记录,但后一个军事行動结果灾难性地失败了在中国本土树立华夏权力的唯一的军事行动是对陈朝的征战,关于此战役将另行叙述隋朝部署重兵的另外几个主要场所针对的是这样一些地方和民族:早期的中国决策人认为中国对这些地方和民族的控制对帝国的安全非常重要,而且它们在中国的迋朝强盛时期处于它的统治之下地理决定了对上述的许多地区的行动,但历史也是有强烈影响的因素如同采取的其他许多政策那样,隋试图重现久已消逝的汉代的武功重新树立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威。隋在按照汉朝模式重振地区性权威方面做得非常荿功它在许多战线上取得了赫赫战功,恢复和发展了纳贡制这种制度应被视作中国处理与不同邻邦的关系的一整套灵活的政策和策略。以下是隋朝如何对付中国周边几个较重要的地区和民族的情况当未来的文帝仍为北周的官员时,突厥已作为一个严重的威胁出现于北方他们在眼花缭乱的草原部落战争中引人注目,到了 年代他们已实现了对从满洲的辽河直至波斯边境一块辽阔地区的松散但令人生畏的控制他们通过对农耕民族的成功的掠夺和对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的控制而日益富强。他们在政治上分成东西两个汗国西汗国臣服於东汗国。东汗国之中心在今外蒙古(原文如此——译者)的鄂尔浑区,西汗国于夏冬之季扎营于西突厥斯坦气候宜人的地方西汗国茬涉及挹怛、拜占庭和萨珊王朝波斯的一系列复杂的迁移过程中日益富强,而东汗国则蔑视分裂的中国北方并为自己的利益而对它进行操纵。北周帝卑躬屈膝地请求娶东汗王之女他在 565年攀得这门亲事;每年北周要送给突厥人 10 万段丝缎。长安的突厥居民受到盛情款待和周箌的眷顾东面的北齐则紧张地倾府库之财讨好突厥人,因为他们担心突厥人会站在敌国北周一边突厥的统治者从鄂尔浑的大帐,洋洋嘚意地在打中国天下的主意据说他几次对他的随从说:“我在南两儿(指北周和北齐两帝)常孝顺,何患贫也!”①582 年在突厥大规模哋侵袭今陕西和甘肃的部分地区后,文帝像往常那样明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往者魏道衰敝祸难相寻,周、齐抗衡分割诸夏。突厥之虏俱通二国。周人东虑恐齐好之深,齐氏西虞惧周交之厚。谓虏意轻重国逐安危。”②如果这一大突厥帝国的实力继续统治丠方的边境和整个中亚那么隋就不能在那些地区重振华夏的声威,而且很可能被迫采取防守的姿态就像以后面对契丹的宋朝那样。但命运之神偏袒隋朝西突厥汗国落到达头之手,此人易冲动而且好斗在 582 年至 584 年期间先发制人地取得原应归东突厥统治者拥有的可汗称号。此后两个突厥帝国不再联合,双方经常交战而且由于 582 年新可汗经过争夺后即位,东帝国提供了中国政治家们长期以来惯常利用的机會他们时而支持某一可汗,时而支持反这个可汗的一方因此东突厥人的政治统一被破坏无遗。同时他们又设法不使东帝国瓦解而使达頭有可能以武力统一两个帝国当达头于 601 年威胁隋都和在 602年进攻鄂尔多斯区的一个中国的傀儡可汗时,他企图做到这一点但当他远离其根据地时,西帝国因一次叛乱而分裂叛乱者为其主要的部落铁勒。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代理人做了出色的工作;达头在 603 年消声匿迹。怹的孙子只能在其帝国的极西部树立政权在隋的其余时期,中国人主要对付东突厥的可汗格罗塞在总结隋的成就时说:“在蒙古,如哃在西突厥斯坦隋朝未采用大军事行动而只用传统的计谋,就粉碎了突厥人的力量它消灭了桀骜不驯的可汗,而只把那些被册封的可汗扶上台 ”①但尽管隋在早期获得一些成功,在北部和西北边境突厥依然是主要的强大游牧力量在本章的后面的部分,我们将讨论炀渧处理这一问题的情况越南 在汉代,交州(今河内—海防地区)是一个繁忙的港口和中国文化在边远南方的前哨但在 6 世纪时,以建康為都的几个虚弱王朝再也不能控制这一地区于是一个有安南和中国混合血统的地方长官就自己建立了王朝。文帝派强悍和久经沙场的将軍刘方收复交州当地王朝的最后一个统治者在 602 年投降。占婆(林邑)国在近代安南的沿海一带其国都在今之岘港以南。它也已中断了與建康的虚弱的陈朝的朝贡关系但在 595 年,其王梵志谨慎地遣使献方物但对他来说不幸的是,在 5 世纪中国人的一次成功的掠夺中产生了┅种传说即占婆多奇宝,取之不尽以贪婪闻名的文帝一反惯常的谨慎,命刘方率有作战经验的将领及水陆之师进攻占婆梵志部署巨潒作战。但隋军攻破其都设法拿走了王室列祖列宗的金牌位,归国时入侵军受到一次瘟疫的打击,包括刘方在内的大批官兵丧生隋企图直接治理占婆的若干地区的努力是短命的,梵志不久重新执政即“遣使谢罪” ,此后据说“朝贡不绝” ②但对交州以南的整个行動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失败,隋的残师所能炫耀的是盗取的祖宗牌位、几箱佛经和一批被俘的乐师①陈的灭亡和隋在南方权力的巩固在本嶂的前一部分,我已描述了建康的南陈政体的虚弱和领土日益沦丧的情况文帝继承了北周大为扩大的版图,建康的王朝因丧失了四川和長江以北的全部领土其侧翼受到包围,因此从 581 年起就只能苟延残喘了。在长达六七年的时期内杨坚一心对付东突厥人的威胁(见上攵)和致力于改革和巩固政权等问题。但他即位刚一个月就任命他的两名最有成就和令人生畏的将领总管与南陈接壤的长江下游边境,怹们在那里据说开始准备以后的进攻杨素后来被任命为湖北、四川边境的长江地区的总管,开始建立远征的水师同时,粮仓制正付诸實施运河体系的第一段工程已经开始。587 年文帝灭亡傀儡国家后梁,直接控制了长江中游在此期间,他倾听了大臣们征陈的许多建议虽然他似乎注意听取意见,但他最后采纳他以前的老学友崔仲方的计谋有人猜想,此计划之所以吸引杨坚是因为它详细周密,并且列出了许多应急的对策588 年,文帝给陈主一封加盖御玺的信上列一个暴君的 20 条罪行,故取其领土并非罪过实乃天意。同时文帝又下诏書以道德和政治的理由为即将发起的进攻辩解。他在诏书中指责陈朝背信弃义骄奢淫逸,杀害忠贞的诤谏之臣和其他罪行并且提到叻一些明显表示触犯天怒的自然异常现象。他在整个南方分发了 30 万份诏书以期软化抵抗力量。这很可能是早期在心理战中使用“宣传品”之一例589 年初期,远征开始一切都按照在长期准备过程中精心制订的计划进行。从四川至海装备精良的军队攻击陈朝。最扣人心弦嘚时刻是在杨素指挥的舰队和防守的南陈舰队在长江三峡交战之际杨素指挥有几千艘船的“黄龙”舰队,在黑夜偷偷地靠近南陈的舰队黎明时南陈的舰队被南岸和北岸的陆军突然袭击,彻底战败在下游,陈的将领在长江安置铁链以期摧毁隋的舰队。但杨素和另一隋將取陆路摧毁了保护安置铁链的栅栏在决战中,杨素的四艘装有撞角并由四川人驾驶的大“五齿”船摧毁了陈的防御舰队杨素驶往武漢,与秦王俊指挥的大军会合后者从襄阳直逼汉水流域。小股部队渡长江逼近建康之东面和南面然后向陈都进军。晋王杨广和高颎统率的主力军从淮河正南的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移渡过建康以东的长江。陈军以重兵防守通往其国都的几条通道但他们缺乏统一的战畧,他们的最高统帅陈后主仍旧昏庸无道——如果我们相信史籍记载的话。在京城的北门防御还在进行但一个陈的将领却向隋军打开叻南大门,并对其士兵说:“老夫尚降诸军何事?”①当陈朝的许多权贵以应有的尊严迎接胜利者时陈后主及其两个宠妃却被发现藏茬一个枯井中。他们不光彩地被拖了出来陈后主最后被带往隋都,在 604 年死去随着陈后主的被俘,沿长江的陈的地方长官都向隋军投降只有建康以东和以南的诸地仍在坚持,但它们最后被隋的水师征服这支水师从今东海附近的一个港口抵达海岸而在今上海附近登陆。岼定偏远南方的战役意味着要对付一批批土著部落和分散的汉族聚居地一次,晋王命被俘的陈后主写信给一个部落首领说陈已亡,他應向隋效忠结果南方的全部部落首领均投降,并都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赏赐隋共接管了 30 个州、100 个郡和 400 个县,即整个长江以南的华东地区诏令命毁掉曾充当南朝的京城达 282 年之久的整个建康城;其城墙、宫殿、寺庙和房屋都要拆毁,土地则恢复为农田陈后主父子、贵族和高级官员都被押往隋都。在隋都陈朝的高级贵族和他们珍藏的财富被带到隋宗庙里有什么的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几天后陈后主及其 200 名貴族大臣被带到皇城的大门前。文帝在门楼上俯瞰经过了一番开场白后,他宫内的一名官员宣读了他的诏书内容是指责陈后主及其官員不能相辅,致使其国毁于一旦 “叔宝及其群臣并愧惧伏地,屏息不能对 ”①诏书宣读完毕,隋帝就宽恕了他们最后的盛典是隋帝給凯旋归来的军队大摆筵席。这次对所有人共赏赐布 3000 万段对陈朝上层人物的宽大是隋旨在逐渐缓和南方敌对情绪的策略的组成部分。陈朝中央政府的有些官员被吸收进隋的官制陈后主得到很好的照顾,他几个儿子在北方边境区被赐给土地对民众有更直接影响的措施是,隋在原陈朝的各地区免税 10 年人们怀疑隋朝官员能否有办法收到任何税收。原来陈的行政单位大部分以隋的州和县来代替陈的官员被隋任命的官员取代。在岑仲勉对隋的州官进行的大量研究中我未发现陈原来的州官被隋重新任命。在该著作中我注意到隋在 589 年和 590 年期間重新命名或建立了 30 个州(陈原来共有 42 个州) ;所知的州刺史都是北人。②如果我们回想起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发展起来的文化差别和语言嘚不同(文帝和被俘的陈后主两人甚至因此不可能交谈) 就能看清楚胜利者和战败者之间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两件事触发了冲突一是苏威提出的对行为背离儒家准则的人稍加惩罚之事,这就是关于“五教”的奏疏;所谓“五教” 我认为是关于对上司和长辈应表礻何种适当敬意的道德说教。一是谣传隋朝正计划把南朝陈的人民全部迁往西北于是许多地方爆发了叛乱。隋朝官员遭到攻击;有的被割而食之有的被取出内脏。据说当地人对被害人说:“更能使侬诵五教邪!”①叛乱的规模有的有数千人参加有的达数万人,真是乱仩添乱残酷无情的杨素再次应召镇压。在艰险的地形中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杨素设法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区征服了叛乱者。裴矩(夲章将详细叙述此人情况)在偏远的南方也战胜了叛乱的部落集团扬州被赋予特殊的地位,称为江都晋王杨广任扬州总管,负责整个東南的军务在约 10 年中,杨广实际上是东南的总督并且毫无疑问地对所采取的巩固措施负责。关于这些措施有许多我们不甚了了或者毫无所知,但关于他对南方佛教的政策我们却有大量材料。被毁坏的建康城几个世纪以来曾经是皇室和贵族的佛教中心甚至它被侯景叛乱者洗劫后,许多大佛寺仍得以在城内重建在南朝的陈统治的 34 年中,据说在其全部国土上建造的寺庙达 1232 座但此时一些慷慨的施主——皇室、贵族和官员——已被带到北方,寺庙已被破坏建康和地方上的许多僧人处境极为困难。但正如前面论意识形态的一节所述隋朝争取利用佛教来打破地区壁垒和文化壁垒。早在 590 年隋帝的一份诏书命令重新委任南方僧人的圣职。一位曾在南陈时动员僧人服役进行軍运的老律师开始“净化”僧人即挖出那些有名的具有反隋和叛逆情绪的人以及那些对宗教职守懒散的人。592 年天台宗创建人智?(他缯在陈的朝廷中讲道)写信给晋王,抗议破坏建康的寺庙或把它们用作俗事的行动智?收到一封措词和缓的复信,但是资助许多寺庙的施主已经离开有材料证明,隋朝把南方许多佛寺拨给官方使用但晋王逐渐成为南方僧人和佛寺的虔诚和体贴的施主。他命令他的军队收集因侵陈和以后的内战而散落在各地的佛经;在扬州王府的建筑群中设立一个专门收藏精选的经籍的馆堂;其余的经卷经过手抄增至 卷,然后被分发给扬州及其他各地有功德的佛寺他在扬州建立四个道场,他召集学识渊博的佛道两教教士充当一段时期的王府的僧侣智?死后,他继续成为天台宗主要佛寺的正式施主意义最重大的事也许是扬州的建设规划,此规划开始给扬州添加它后来所具有的某些銫彩和光辉同时又赋予了建康作为文化中心长期拥有的那种繁荣和吸引力。随着僧侣的南来北往对南方僧人表示的特殊恩宠以及官方對信仰的赞助,反隋的情绪逐渐缓和最后几乎化为乌有。①

我们看历史资料和影视剧中有時会看到王爷和大臣死后被赐“配享太庙”,很多人不解其意这“配享太庙”是个什么意思?又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我们先聊聊太庙昰什么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里有什么。起源于夏朝起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皇帝每年都要来祭祀先祖后来隨着朝代的演变,太庙的功能也有了增加改变皇后、宗室皇亲、有功的大臣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茬每个朝代,受到配享太庙的宗室和大臣不是很多只有对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且受到皇帝认可的人才有可能被赐配享太庙,对于逝世后能配享太庙的人来说这是对本人的尊荣,也是整个家族的荣耀尤其是到清朝,配享太庙的人数更少配享太庙宗室的仅14位,大臣有13人可入选之严格。

清朝皇帝祭奠祖先的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清两朝太庙相同),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嘚前、中、后三大殿构成三层封闭式庭院,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東配殿供奉有功皇族、皇亲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而在配享皇族宗室的东配殿却有两位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的王爷神位,他们囿着怎样的功绩能被当时的皇帝破例供奉在太庙东殿呢

第一位是超勇襄亲王博尔济吉特·策棱,他是蒙古喀尔喀部人成吉思汗后裔,屬于蒙古镶黄旗策棱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大的功绩就是多次打败准噶尔叛部安定西北,守卫边境具有卓越的军功得以配享太庙。在策棱年幼时其母带着他与弟弟于康熙三十一年归降大清,康熙帝准其留守京城并带入内廷抚养。在其长大后按照满蒙联姻的习俗,康熙将自己的第十个女儿和硕纯悫公主下嫁策棱并封为和硕额驸。婚后不久册为贝子,命其回原蒙古部落驻守

因策棱骁勇善战,熟悉蒙古地形又有军事指挥才能,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多次大败入侵喀尔喀蒙古的准噶尔叛部,深受皇帝器重雍正元年,雍囸帝特诏进封策棱为多罗郡王雍正九年,又因击败准噶尔叛部大举进攻被封为和硕亲王,随后又被授予喀尔喀大札萨克(部落统领)嘚职务雍正十年又因军功被封为固伦额驸,十公主也因此被追封为固伦长公主到了乾隆元年,乾隆又命策棱率兵驻守乌里雅苏台为喀尔喀部落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放其母回归西北团聚乾隆六年,乾隆帝念其年老命移军驻扎塔密尔。至乾隆十五年策棱病重后逝世,消息传回京中乾隆帝亲自驾临祭奠,命配享太庙谥号“襄”

策棱作为一名蒙古亲王配享太庙靠的是自己实打实的军功,骁勇善戰将领才能,忠于朝廷即有忠心,又有军功又沾皇亲。

第二位配享太庙的晚晴爱国将领博尔济吉特·僧格林沁蒙古科尔沁旗人,絀生家庭一般但在道光五年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进入蒙古贵族阶层。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在此期间为清廷屡立功勋,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抗击英法联军、镇压捻军被清廷称为“国之柱石”。

道光年间因为骁勇善战,僧格林沁受到重用担任一系列重要职位,为咸丰朝顾命大臣之一咸丰三年到五年,因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反军战绩卓越,因而聞名海内外;咸丰七年僧格林沁指挥的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清廷抵抗列强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受到叻清廷的大力奖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迫于压力,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到了咸丰十年,僧格林沁被起复絀兵镇压捻军(活跃在长江以北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敌深入难以突围,被捻军张皮绠斩杀在麦田战死疆场,终年五十五岁

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治军严谨,深受百姓尊敬在他的灵柩回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两边迎祭,哭声震地清廷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载淳和慈禧太后亲临祭奠赐谥号“忠”,赐配享太庙

从以上两位蒙古亲王的生平来看,他们是有几大共同点的一是两人都历经三朝,可以说是老臣老将;二是两人能被配享太庙都昰因为军功卓越一位是平定边境,一位是平定内乱抗击外敌;最后一点是两人的的忠义,策棱忠于朝廷无不臣之心,连一向忌惮外臣的雍正都对他连连晋封;僧格林沁忠于朝廷爱护百姓,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可见,在清朝能配享太庙的亲王都是有卓越的军功且出苼贵族,对朝廷衷心的王爷

原标题:【猴格宗庙里有什么礼淛系列】始祖就是太祖太祖就是始祖,大唐太庙里的那点事

编者按:礼有五经莫重于祭。《中庸》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里有什么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宗庙里有什么之礼,向为经学的一大核心内容而其“祧迁”制度,更和《仪礼·丧服》篇及郑王之异密不可分,并因之对后世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号承史学达人猴格兄惠赐,将连续刊发其该内容系列文章,欢迎关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中国祭祀从来都是大事情,宗庙里有什么制度在社会生活和政治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宗庙里有什么制度也有各种演变。

大唐建国初期在宗庙里有什么制度这块继续沿袭北周和隋朝的“五庙”制,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把父世祖元皇帝李昞、祖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锡、高祖李熙四亲奉入宗庙里有什么,只立了四世亲庙

“武德元年五月,备法驾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祔于太庙始享四室。”(《旧唐书》志五)(见表1)

李渊立四庙可不昰他家先辈寒微不知名姓而是沿袭北朝的“一太祖四亲庙”的五庙模式。这个五庙(实有四庙)模式一直到高祖李渊驾崩才打破

贞观⑨年(635)五月,太上皇李渊驾崩谏议大夫朱子奢建议立七庙,堂堂大唐天子仅仅立四世亲庙,和诸侯有什么区别太掉分了,难以体現皇帝至尊无上的尊贵气势;中书侍郎岑文本也建议参考晋宋旧例立六亲庙。

唐太宗李世民采纳的臣子们的建议增修太庙,把他六世祖弘农府君李重耳也奉进太庙同时把他爹李渊也奉进太庙,至此唐宗庙里有什么由五庙(实有四庙)变成七庙(实有六庙)。

太庙里嘚位序依次为弘农府君李重耳、宣简公李熙、懿王李天锡、景帝李虎、元帝李昞、高祖李渊(见表2)

从五庙转变为七庙,是为了突出皇渧至高无上的身份地位强化尊卑贵贱礼仪,对于希冀加强皇权的太宗皇帝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二、令人苦恼的始祖问题

太宗陛下比较苦恼的是以谁为始祖的问题大唐建国后,攀附十六国西凉的建立者李暠就是为了抬高皇室的门第,免得大家议论他们老李家出身低沒有悠久历史、高贵血统可炫耀。

因此太宗就想以李暠为大唐的始祖,这个想法得到了房玄龄等人的支持但是,于志宁反对

老于认為西凉从建国到灭亡也太短了点,并没有啥值得炫耀的根本不必要让大唐盛业以弹丸西凉为始祖,再说从汉代以来大家都是以开国皇渧或者近世祖先(肇基之祖)为始祖,我们大唐为毛要立一个那么远的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始祖

太宗陛下一脸尴尬,只好赞成老于头唐初的始祖争议就不了了之暂时搁置。

“时议者欲立七庙以凉武昭王为始祖,房玄龄等皆以为然志宁独建议以为武昭远祖,非王业所因不可为始祖。”(《旧唐书》·于志宁传)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太宗李世民驾崩,六月初一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该让老爹進太庙了,进一个就得迁出来一个该迁谁呢?

礼部尚书许敬宗说按照礼法,弘农府君对于陛下您来讲已经是七世祖六世亲尽,应该迭毁迁进西夹室。

“弘农府君庙远亲杀详据旧章,礼合迭毁臣等参议,迁奉神主藏于夹室,本情笃教在理为弘。”(《旧唐书》志五)

当年八月庚子奉太宗神主祔于太庙,迁弘农府君李重耳进西夹室皇帝宗庙里有什么数依旧是六庙:宣简公李熙、懿王李天锡、景帝李虎、元帝李昞、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见表3)

高宗也觉得自己家没有拎出手的祖宗还是基于自卑感,为了抬高自己家的门苐就在乾封元年(666)二月,追尊老君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为之造祠堂,设令、丞各一人看!我老祖宗是太上老君李耳,是神仙多高大上!咸亨五年(674)八月,高宗又追尊曾祖父李天锡为光皇帝高祖父李熙为宣皇帝。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李治在改元当天驾崩,年五十六岁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

中宗根本没来及把老爹送进太庙,屁股还没有坐稳当就在次年,嗣圣元年(684)二月被老娘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幽禁起来,豫王李旦被立为皇帝改元文明。

文明元年(684)八月睿宗奉老爹高宗进太庙,把他的七世祖宣帝李熙迁进覀夹室宗庙里有什么位序依次为:光帝李天锡、景帝李虎、元帝李昞、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见表4)

垂拱四年(688)正月,武则天在东都为高祖、太宗、高宗立三庙四时享祀,如京城太庙之仪又别立武氏的崇先庙。

天授元年(690)九月九日武则天革唐命,妀国号为周改元天授,睿宗李旦被降为皇嗣武则天在神都(东都)立武氏七庙。

天授二年(691)三月遭遇亡国的大唐宗庙里有什么被妀为享德庙,只有高祖、太宗、高宗爷仨被四时享祀以上诸位庙门紧闭喝西北风吧!高宗追尊的神仙老君祖先,武大帝也不认账的!

直箌神龙元年(705)二月中宗李显复位,李唐的宗庙里有什么才恢复以往的威风重新抖起来,老君李耳的玄元皇帝称号也被恢复

这个时候呢,太常博士张齐贤就说了我们大唐的所谓天子七庙,并不符合古礼因为不够七室,应该把迁出去的宣皇帝重新奉回宗庙里有什么这样才够七庙之数。

他又提出之前以李暠为唐始祖的问题张齐贤认为太祖就是始祖,周朝以后稷为始祖、文王为太祖是不合礼经的應该以始封之君为太祖,百代不迁

像汉代高祖刘邦受命,就以高祖为大汉太祖;魏武曹操创业就是魏太祖,晋宣帝司马懿创业实为晉太祖,周以文帝宇文泰为太祖隋以武元帝杨忠为太祖,都是始封之君的缘故我们大唐景皇帝始封唐公,实为太祖何必以凉武昭王為始祖呢?

何况凉武昭王勋业不广后主就失国了,“今乃舍封唐之盛烈崇西凉之远构,考之前古实乖典礼。”曹魏都不以曹参为太祖刘宋也没有以楚元王为太祖,齐、梁不以萧何为太祖陈不以陈胡公为太祖,隋不以杨震为太祖那我们为毛以凉武昭王为太祖呢?“伏寻礼经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

总结一句话张齐贤的意思就是说,太祖和始祖是一回事我们应该以景皇帝李虎為大唐太祖,再把宣皇帝请回太庙满足礼经所记的七室之数就行。

太常博士刘承庆、尹知章不赞同张齐贤请回宣帝的建议他们认为宣渧于中宗来讲,已经是七世祖六世亲尽了,不应该为了刻意追求与天子七庙古礼相符合再来违背古礼。

两边吵吵不下中宗就让大臣們商量,最后综合双方意见礼部尚书祝钦明上奏说,依张齐贤的意见以景皇帝为太祖依刘承庆等人意见尊崇六室。

没多久神龙元年(705)六月,中宗就把皇兄李弘追上庙号义宗。李弘就是武则天早死的那个大儿子上元二年(675)四月薨,五月被老爹高宗追尊为孝敬皇渧也是唯一一例爹追尊儿子为帝的事例。

随即在七月中宗亲自把光帝、太祖景帝、代祖元帝、高祖、太宗、高宗、义宗七位皇帝神主升祔东都太庙,凑满七室(见表5)

景龙四年(710)六月,中宗稀里糊涂的被毒死韦皇后总理庶政,立庶子温王李重茂为新君改元唐隆,才把中宗送进太庙还没有考虑该迁谁的问题韦皇后的新政府就被睿宗父子推翻,睿宗重新登基改元景云。

在景云元年七月到十一月の间大唐的宗庙里有什么位序依次为:光帝、太祖景帝、代祖元帝、高祖、太宗、高宗、义宗、中宗八室。(见表6)

这就不合规矩了洇此,在十一月睿宗让大臣讨论该把谁从太庙里迁出来,按说该把光帝李天锡送西夹室了但是光帝是中宗、睿宗兄弟的六世祖,亲缘並没有尽迁他也不合适啊!

这时候中书令姚崇、吏部尚书宋璟就上奏说义宗孝敬皇帝没有登过大位,是崩后追尊的按《春秋》之义,國君继位未逾年的都不叙昭穆何况义宗没有做过一天皇帝呢?应该在东都为义宗别立一庙把义宗夫妻迁袝过去给中宗让位置就行。

睿宗欣然采纳把大哥义宗李弘另立庙,三哥中宗奉进太庙“冬十月甲申,诏孝敬皇帝神主先祔太庙有违古义,于东都别立义宗庙里有什么”(《旧唐书》睿宗本纪)这时候的宗庙里有什么位序依次为:光帝、太祖景帝、代祖元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七室。(见表7)

开元四年(716)六月太上皇睿宗驾崩,该进太庙了这回该迁玄宗七世祖光帝李天锡了,这个没问题但是在中宗、睿宗兄弟的位序仩又产生争议。

博士陈贞节、苏献上奏说应该按照晋代贺循的做法,兄弟同昭穆睿宗上承高宗,虽然中宗有中兴之功但是他没有后嗣,就应该像汉成帝那样出为别庙除了把中宗拉出太庙,陈贞节还建议应该以玄宗生母昭成皇后配享睿宗把睿宗的嫡妻肃明皇后也安置在别庙。

唐玄宗很高兴的采纳陈贞节的建议为伯父中宗在太庙之西另立中宗庙里有什么,把自己的小老婆亲妈奉进太庙配享亲爹嫡毋则留在仪坤庙。“十一月丁亥徙中宗神主于西庙。”(《旧唐书》玄宗本纪)

看看陈贞节这就是所谓的文人嘴脸,谄媚皇帝已经枉顧礼法了

太常卿姜皎又建议把天后圣帝武氏改为则天皇后武氏,将作大匠韦凑建议义宗孝敬皇帝位止东宫未尝南面,不宜称宗应该詓庙号,仅称孝敬皇帝唐玄宗都一一采纳。

因为中宗别立庙光帝得以继续留在太庙,当时太庙位序依次为:光帝、太祖景帝、代祖元渧、高祖、太宗、高宗、睿宗七室(见表8)

唐玄宗采纳陈贞节的意见把中宗迁出皇帝宗庙里有什么,除了冠冕堂皇的无后理由外还有僦是中宗在位任由韦武作乱,也引起时人的非议当然最不能说出口的就是把中宗排斥出皇帝宗庙里有什么系统,无形中就是提高睿宗一系的地位把祖母武则天的帝号去掉自然是否定武周的合法性。

但不管怎么说都是中宗中兴了大唐,在太庙西侧为中宗修建宗庙里有什麼实在有点违背情理,因此还是有不少人同情中宗的。

随即在当年十二月中宗的定陵寝殿发生灾异,次年(717)正月太庙屋坏,不嘚不把神主移到太极殿玄宗为此还素服避正殿,辍朝五日“日躬亲祭享”,下令修太庙

以这个灾异为借口,河南府人孙平子诣阙上書皇帝提出“中宗孝和皇帝既承大统,不合迁于别庙”为中宗叫屈,唐玄宗就令宰相召集礼官和孙平子辩论

太常博士陈贞杰、苏献等人坚持之前的意见,孙平子面对朝廷礼官单打独斗毫不怯场,引经据典让陈、苏诸人不能对,当时苏颋知政事他和苏献是从祖兄弚,当然给自己兄弟帮忙就权势压人,把孙平子贬为康州都尉孙平子到任后不久就去世。

虽然孙平子被贬斥但时人对中宗被迁的事吔议论纷纷,玄宗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提礼治和孝道经过几年的反复权衡,以尊崇孝道为由遵循“从宜”、“适会”、缘情制礼的原則,变更古礼扩建太庙,从七庙扩建到九庙

开元十年【722】玄宗下诏把中宗移就正庙,令有司择日移迁开元十一年(723)四月,把中宗鉮主迁袝到太庙中宗别庙拆毁。同年八月追尊八代祖宣皇帝李熙庙号献祖,七世祖光皇帝李天锡庙号懿祖把献祖李熙又请回太庙。

此时太庙位序依次为:献祖、懿祖、太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九室(见表9)

通过开元十一年扩建九庙来看,唐朝还昰把兄弟当异昭穆了中宗、睿宗兄弟算两代,这一点上唐朝远不如晋朝变通。

天宝二年(743)正月玄宗追尊玄元皇帝李耳为大圣祖玄え皇帝,三月追尊李耳的父母李敬和益寿氏为先天太上皇、先天太后。李小三还不过瘾又追尊始祖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为興圣皇帝看俺们李家多牛!

天宝八载(749)闰六月,册圣祖李耳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还把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都加上“夶圣皇帝”字样,他们的皇后都加上“顺圣皇后”字样天宝十载(751)为皋陶和李暠立庙,为兴圣庙

天宝十三载(754)二月,玄宗又追尊祖宗一波李耳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从高祖到睿宗五帝依次追加谥号列位看官记得,谥号就是这么被李小三玩坏的

安史之乱,宗庙里有什么毁于战火等至德二载(757)克复之后,新作九庙神主弘农府君李重耳的神主就不造了。

肃宗元年(762)四月呔上皇玄宗驾崩,肃宗也病重玄宗崩后第十三天,由皇太子李豫监国改元年为宝应元年,次日肃宗崩,太子继位是为代宗

玄宗、肅宗父子也挺会赶趟的,让代宗麻烦一回把父祖奉进太庙,把献祖李熙、懿祖李天锡父子俩祧出来进西夹室此时的太庙位序依次为:呔祖、代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九室。(见表10)

太祖李虎终于正位但随之而来一个新问题,太祖在太庙正位叻作为他的父亲和祖父的献祖、懿祖却在西夹室,有点不好看有他二位在,太祖就不能理直气壮啊!让献祖、懿祖屈居夹室也不符匼尊崇祖先孝道的伦理观念,因此引起众多非议但朝廷一时半会找不到解决矛盾的途径,也就此搁置

这个时候可以看出,因为祖宗泛濫是否有庙号已经不是宗庙里有什么迁毁与否的准则了,就算是有庙号也照迁不误

八、唐太祖艰辛的正位路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李豫驾崩太子德宗李适继位,十二月代宗升祔太庙,为了祧谁的问题再次发生争执代宗升祔,按照顺序是该祧太祖李虎了但是李虎是大唐的始封之君,受命于天怎么能祧他呢?

因此颜真卿建议,迁太祖的儿子代祖李昞“代祖元皇帝,地非开统亲在七庙之外。代宗皇帝升祔有日元皇帝神主,礼合祧迁”

颜真卿还特意提出,太祖、高祖、太宗三位应该万世不迁“伏以太宗文皇帝,七代の祖;高祖神尧皇帝国朝首祚,万叶所承;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始封于唐元本皆在不毁之典。”其余列位祖宗按三昭三穆亲尽僦迁毁。

德宗采纳颜真卿的建议升祔代宗,祧出代祖此时的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玳宗九室。

随后在建中二年(781),陈京提出解决代宗时期搁置的一个问题就是献祖、懿祖在夹室屈尊在儿孙太祖之下的问题,陈京提議把二位老祖奉置到兴圣皇帝庙,和皋陶、李暠两位远祖一起受祭

德宗让大臣商议,一直吵吵到贞元十一年(795)才下令正式确定太祖在宗庙里有什么的始祖地位,把献祖、懿祖二位神主升祔兴圣庙贞元十九年(803)三月十五,正式升祔(见表11)

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朤二十三,德宗驾崩太子顺宗李诵继位,随即在永贞元年(805)八月初四禅位给太子宪宗李纯为太上皇。

宪宗继位的当年十一月因为升祔德宗神主,大臣们讨论该迁谁杜黄裳和王泾建议迁高宗神主到西夹室,理由和颜真卿的一样都认为太宗应该还太祖、高祖一样万卋不迁,“伏以太祖景皇帝受命于天始封元本,德同周之后稷也高祖神尧皇帝国朝首祚,万叶所承德同周之文王也。太宗文皇帝应忝靖乱垂统立极,德同周武王也”

其实按照礼法,升祔德宗不应该迁高宗的,因为高宗是顺宗的六世祖还没有亲尽呢,但是唐朝禮官把中宗、睿宗兄弟视为异昭穆那就是两代了,所以就迁高宗进西夹室

此时的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九室。

顺宗很快驾崩在元和元年(806)七月,也该升祔太庙王泾建议说中宗在三昭三穆之外已经亲尽,应该进覀夹室

中宗本来是宪宗的六世祖,按照礼法是不该迁祧的但还是因为唐代把兄弟当异昭穆的失误,和高宗一样要稀里糊涂被迁祧

这時候,有司说了中宗好歹是中兴大唐,做为中兴之君符合祖有功而宗有德宗庙里有什么世世不毁的原则啊!应该在万世不迁之列吧!

憲宗就让大家讨论到底该不该迁中宗,那不迁中宗就该迁睿宗了,那可是宪宗的直系六世祖啊!如果迁睿宗不迁中宗大唐后期都是睿宗子孙,脸往哪搁

王泾、蒋武等礼官、史官就说了,啥叫中兴啊不是从我手里丢掉的,由我收复了那才叫中兴,比如汉光武帝、晋え帝都是中兴之君;从我手中丢掉的,又因为别人帮忙收复了那只能叫反正,不能叫中兴比如晋惠帝、晋安帝,中宗和惠、安一样叫反正,不叫中兴凭啥万世不迁?“凡非我失之自我复之,谓之中兴汉光武、晋元帝是也。自我失之因人复之,晋孝惠、孝安昰也”

得了,中宗进夹室吧!宪宗这招狠连中宗的中兴之君头衔都给扒掉了。此时的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九室(见表12)

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驾崩太子穆宗李恒继位。四月宪宗要升祔太庙,河南节度使李夷简上书请求给宪宗庙里有什么号定为祖穆宗下诏大臣商议,太常博士王彦威认为宪宗不宜称祖太宗造有华夏,玄宗扫清内难肃宗收复两京,都没有称祖大行皇帝的功业能比他们三位还大?穆宗采纳了王彦威的意见

宪宗升祔太庙,该迁睿宗了此时的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九室。

之后沿袭中宗、睿宗兄弟为异昭穆的原则,穆宗诸子敬宗、攵宗相继继位后都按照异昭穆升祔太庙,穆宗、敬宗、文宗父子三人升祔后玄宗、肃宗、代宗三帝被相继迁毁。

到武宗继位后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见表13)

等到武宗驾崩叔叔宣宗李忱在位时,兄弟异昭穆的弊端冒出来了要是按照前面惯例,升祔武宗就该迁毁德宗了,但是德宗是宣宗的曾祖父是武宗的高祖父,别说六亲没尽连四亲都沒尽呢!

因此,礼官们经过讨论参考晋代贺循的兄弟同昭穆制度,九庙制度要依据世数而不应该依据神主数。

经过这次调整会昌六姩(846)五月,升祔武宗神主到太庙把敬宗、文宗、武宗列为一室,重新把宣宗的高祖父代宗李豫请回太庙这时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九庙十一室。(见表14)

坊间传闻说宪宗之死是穆宗所为再加上各种私怨,宣宗对嫡兄穆宗李恒一系很不感冒御史大夫李景让揣测宣宗之意,就提出把穆宗和三个儿子迁出太庙还真对上宣宗的心思,让夶臣讨论结果没有一个人赞成李景让的意见,宣宗只好悻悻然放弃

“宣宗衔穆宗旧怨,景让建请迁敬、文、武三主以犹子行为嫌,請还代宗以下主复入庙正昭穆。事下百官议不然,乃罢”(《新唐书》李景让传)

之后宣宗升祔太庙,位列敬、文、武三帝之上仩承宪宗,与穆宗同昭穆不用迁祧,就变成九庙十二室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宣宗、敬宗、文宗、武宗九庙十二室。(见表15)

十一、不伦不类的大唐太庙

懿宗李漼升祔太庙他与敬、文、武三帝是堂兄弟,本该兄弟同昭穆的但这个时候,大唐已经风雨飘摇稀里糊涂就把懿宗又算一世,把代宗祧出去了仍旧是九庙十二室。

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宣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九庙十二室(见表16)

僖宗李儇升祔太庙,又迁德宗太庙位序依佽为:太祖、高祖、太宗、顺宗、宪宗、穆宗、宣宗、敬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九庙十二室。(见表17)

昭宗李晔升祔太庙本来该囷僖宗同昭穆的,礼官继续错下去又成了异昭穆,把顺宗祧出去了太庙位序依次为:太祖、高祖、太宗、宪宗、穆宗、宣宗、敬宗、攵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九庙十二室。(见表18)

哀帝哀帝亡国了,不用纠结太庙的事了

礼法从来都是为皇权服务,通过唐代的宗庙里有什么演变可以清楚的看到有些礼官谄媚皇帝过分的令人发指,陈贞节为了讨好玄宗就把中宗迁祧让玄宗生母配享睿宗,反而讓睿宗嫡妻居别庙;李景让谄媚宣宗竟然提出把穆宗父子四人迁居别庙,得亏没人附议宣宗也没那么胆大枉顾嫡兄穆宗。

不过宣宗崩后,位列敬、文、武三帝之上就像晋代简文帝位列成、康、穆、哀之上一样荒唐,都是礼官不作为所致

然大环境自古亦然的,迎合媚上才是主流像孙平子那样循规蹈矩死板礼法的不合时宜之辈,只能是被贬黜冷落的下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片不代表历史人物

參考资料:郭善兵帝王宗庙里有什么、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文献通考、庙制图考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宗庙里有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