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紫砂壶名家家锦泰永的历史

紫砂历史上那些同名(同号)的紫砂壶名家 - 今日头条()
在数百年的紫砂历史长河中,陶都宜兴有无数的制壶艺人。其各个时期出现的名工、名人中,在制作技艺的创立与完善,原料材质的精炼与配置、造型外观的创新与改良、器表肌理的体现与装饰等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正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使得宜兴紫砂工艺有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些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中,我们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时期的艺人却有着相同的名(号)。一、“少山”款“少山”本是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的字号,但传世大彬壶从未见“少山”名款。倒是从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出现不少“少山”刻款紫砂壶,特别是利用曼生壶、子冶壶等经典造型,在壶上镌刻诗文然后落上“少山”款识,成为制壶时尚。早先有杨彭年的一把柱础壶,壶身铭:“仙人之供少山”;邵友兰秘制款钟式壶,壶身铭:“如玉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山氏刻”;道光年间邓奎款直筒壶,壶身铭:“江南第一春 少山”;清末民初万丰顺记钟式壶,壶身铭:“一勺八斗之子才 少山”。笔者亲眼见过三款这样的紫砂壶,如图。可见用“少山”铭刻的紫砂器,其时间跨度之长、传世作品之多,绝非一人所为。二、“友兰”款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宜兴制壶高手,其传器底印“友兰茶具”四字。杨友兰,清乾隆年间制壶艺人,其传器多钤有“杨友兰制”篆书印。《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友兰,工制茗壶,创紫砂炉均釉装饰。”邵友兰,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壶高手。邵友兰曾为宫廷制作茗壶,也曾与邵二泉、陈曼生等合作,由友兰制壶、二泉、曼生铭刻。例如与曼生合作的串顶圆壶,器身铭:“圣人在上、甘泉呈祥,曼生”字句;还有一把与二泉合作的大圆壶,壶身铭:“丹井泉宜延年季谁其饮之勾漏仙,二泉氏品定”字句。邵友兰留传作品较多,底印有“阳羡邵友兰制”、“友兰秘制”以及“友兰真记”等款。三、“飞龙”款徐飞龙,清康熙,雍正年间制壶好手。所制茗壶以方器多见,传器有泥绘八方软提梁壶,壶身四面分别用色泥绘出“梅、兰、竹、菊”,并配以文字“瘦岭春预报、皇室自幽香、松筠并岁寒、艳色秀重阳”。此壶制作考究、意境深远,为紫砂收藏家李长平先生藏品。飞龙,清末紫砂艺人,佚姓。南京博物院藏有飞龙款“汉方壶”一具,泥色红赭,下钤“飞龙”篆文款,壶底为山水纹印。四、“南林”款王南林,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壶名工。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王南林制并印有御制字样的紫砂器,民间也有传器,其中以彩釉紫砂罐为多。图五为缺盖紫砂大壶,底印“王南林制”。当代紫砂大收藏家沙志明先生著书写到:“王南林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高手,和杨友兰、邵玉亭等都承制过宫廷御器,特别擅长彩釉砂壶,这也是“康乾盛世”的一种表现。这一时期紫砂已不再以实用功能停留在人们中间,而是由民间的手工艺术堂而皇之地进入宫廷。这是我国特有的宜兴紫砂陶在艺术上争得了历史上灿烂光辉的一页。”沙先生讲得非常之好,沙老他不仅毕生收藏紫砂,而且研究紫砂、宣传紫砂,为弘扬宜兴紫砂作出较大贡献。南林,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紫砂提梁柱础壶,腹部署:“东溪渔隐刻于师竹斋”行书刻款,底印:“南林监制”篆书款。“东溪”一说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制壶好手,一说为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赵松亭。此“南林”不是前面讲到的王南林,其姓氏待考。五、“贞祥”款葛贞祥,清乾隆、嘉庆年间紫砂艺人。制壶也擅作紫砂花盆。蒋贞祥,清末民初制壶名家。传器有红泥软提梁壶,平盖上有一小圆章,阳文“贞祥”二字。华贞祥,清末民初制壶艺人。传器有蟠螭壶,海棠红砂胎,壶盖塑一蟠螭居于顶端,流为独角怪兽,造型奇特。盖内有“贞祥”印章,底款为“南洋劝业会宜兴陶业出品”。六、“二泉”款杨彭年,字二泉,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手。曾与陈鸿寿合作制作了大量新颖别致且具文人气息的紫砂茗壶,世称“曼生壶”。历史上杨彭年用“二泉”名款的传器不多见。邵二泉,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和铭刻高手。曾与吴月亭、邵景南、邵友兰以及陈曼生等合作,一般均由二泉镌刻。有楷书款,但以行书款为多。如由邵友兰所制“高蛋包壶”,壶身镌行书铭:“手托清泉当皓魄,半是卢仝半李白。二泉”。还有邵景南制“太极鼓壶”,壶身镌楷书铭:“雀舌未经三事雨,龙团先占一枝春。二泉”。历史上所见二泉刻款茗壶都较为精致。七、“莲生”款史莲生,清末民初紫砂艺人。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折腰扁圆壶”一具,盖钤“莲生”篆书款。戴相明,号“莲生”,民国时期紫砂艺人。其父戴国宝为当年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创办人,陶刻名手,书法精妙。戴相明亦善书刻,在一些铁画轩产品上有他的刻款。八、“卷翁”款汪裕泰,号卷翁,1930年在杭州西湖边开设茶叶行,兼营高档紫砂茗壶。曾经从宜兴聘请紫砂艺人到杭州,专为其制作产品。冯桂林,民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制壶大家。有人认为冯桂林别号“卷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冯当年被汪裕泰聘往杭州制壶,所制作品钤有“卷翁”印记。后来冯回到宜兴,受聘于吴德盛处,所制作品钤有“金鼎商标”印记。冯桂林一生勤于创新,留下不少传世之作。九、“冰心道人”款程寿珍,号“冰心道人”,清末民初制壶高手,为制壶名工邵友廷养子。程寿珍是一位高产能手,又以掇球、仿鼓、汉扁三式出名。束金寿,号“冰心道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其弟束禄度兴办“立新陶器厂”,所见传器有“立新出品”刻款。用“粉浆”装饰,是束氏特色。十、“大生”款范大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制壶大家,其祖孙三代艺人在紫砂器上同用一个“大生”印款,历时长久,传世作品较多,这在宜兴紫砂界实属奇观。宜兴紫砂历史上出现上述众多的同名(号)现象绝非偶然,我们分析有其深刻的历史情结。有如上面没有讲到的清末紫砂艺人蒋祥元,因一生崇拜紫砂艺术大家陈鸣远而取号为“铭远”,并将其作为壶上的印款。这充分代表了广大紫砂艺人的崇师之心、慕古之意,我们认为这种对前辈艺人的推崇和尊敬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有一说一、说紫砂、品紫砂享生活。我是纯人、来自宜兴:个人微信:、 微信公众号:纯色紫砂】
说紫砂,品紫砂,享生。坚守传统紫砂文化。
致力于紫砂知识的交流、学习。
刘方平,一个专注于创业访谈的作者,做一个有态度的自媒体人!
壹号收藏网是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交流、交易的平台。是集收藏资讯、藏品交易、在线拍卖、鉴定估价的收藏类专业性网站。
分享紫砂壶知识,紫砂壶爱好者交流平台。
带您进入奇幻的石头世界
(C) 2016 今日头条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公司名称: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洋桶的历史上的洋桶制作名家_科普知识_中国百科网
洋桶的历史上的洋桶制作名家
    洋桶 -历史上的洋桶制作名家 储铭洋桶壶的技艺特点清末期间,紫砂洋桶壶创制以来,名家名手纷纷加入制作洋桶壶队伍,使《独钮洋桶》、《牛盖洋桶》、《平盖洋桶》得到超常规发展,造型越来越简练讲究,工艺越来越精致讲究。在这批制壶名手中,储铭无疑是制作紫砂洋桶壶的突出代表人物之一。储铭()又名腊根,号大匠巨人,龙溪山人,时称「洋桶王」。原是宜兴西乡盛塘桥人,16岁来到宜兴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20岁后即以制作紫砂洋桶壶崭露头角。清宣统年间,储铭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专门制造高文件打磨抛光,镶铜饰边的外销壶《独钮洋桶》。储铭所制《独钮洋桶》,线面挺刮,气度饱满,肩线、口线、脚线均称湿润,口盖严密无隙,流圆浑有势,饱满得体。他的严谨制作,精湛壶艺得到壶界人士一致推崇,并荣获「南洋劝业会」优胜大奖。进入民国年间,外销逐渐由内销替代,储铭亦以调整制作《牛盖洋桶》、《平盖洋桶》而闻名窑场,这一时期,储铭所创制的《鼓痣平盖洋桶》、《焐灰平盖洋桶》、别具一格而精品独出。储铭《鼓痣平盖洋桶》为宜兴民间收藏家陆候先生八○年代所收藏。《鼓痣平盖洋桶》,材质粗砂红泥,表面颗粒突兀,另加一层「粉红」处理,红腻艳亮,肩部、脚部分饰一圈大小一致,间隔均匀的鼓痣装饰,鼓痣用黑泥装饰,显眼夺目。其壶一改打磨抛光的外销习惯,表面肌理丰富,红砂素胎,内蕴紫砂古朴典雅之风。口沿、盖沿、肩线呈一线圆浑状,抚摸玩壶手感舒适,茗泡捧擦锌旷神怡。壶流爽而滴水不漏。倒茶时顺畅之极,收口时倾刻茶止,均显示了储铭《鼓痣平盖洋桶》的日用艺术魅力及他本人高超精湛的技艺。《焐灰平盖洋桶》为宜兴紫砂工艺大师徐汉棠先生所藏。材质天青泥焐灰,黑中带紫,紫中带蓝,蓝中返青,细腻光洁,水色润湿。壶表平滑透明,呈现一层青莹蓝光,与壶的圆润玉色相协调呼应,手触壶似有触玉之感,茗泡之间才真正享受到玩壶即玩玉之真谛奥妙所在。徐汉棠先生介绍,其壶作者即为余之师公,顾景舟大师为师父。笔者知会,点头含笑。在场者有《天地方圆》主编时顺华先生、徐大师夫人、大师儿子紫砂工艺师徐维明,大师女儿紫砂工艺师徐雪卷及笔者本人。时间日。进入三○年代,储铭更负盛名。代表作《牛盖洋桶》沉静稳健,色雅丰润,端正完美,整体呼应,口盖紧密准合,代表了紫砂洋桶壶陶艺的最高水平,订制品应接不暇,有「价高名重」之誉,时人称之为「洋桶王」。储铭所制《牛盖洋桶》分大中小三号,以自配手工泥为主要材质,材质选用上较为讲究,有段砂、红砂、清水砂、灰砂等。宜兴民间,官方博物馆及港台人士均有收藏。现以「中号洋桶」为例,赏析一下储铭洋桶壶的日用艺术之魅力及技艺特点。储铭《牛盖洋桶》,宽17公分,高15公分,材质清水泥。颗粒显隐,淡红嵌砂,细腻光洁。壶整体凝重端正,身与肩结合部圆浑有致,便于抚摸把玩。肩与颈自然过渡,口沿工整对仗,薄厚一致。牛盖纯边处理,牛耳圆润顺畅,流挺括精致,细部处理周到,无不在「精、气、神」上下工夫。储铭《牛盖洋桶》茗泡,得体适宜,出水爽而不滴,随出随止,出止自如,流内孔道弧形处理,无滞水之嫌。牛盖孔亦操作自如,起到控制水流作用。每一次细部处理,都显示出储铭的高超技艺悍匠心独运。在使用中才能体味出储铭洋桶壶的奥妙。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储铭洋桶壶以量少艺精闻名壶界。无论是早期外销《独钮洋桶》,还是《牛盖洋桶》、《平盖洋桶》,都是紫砂洋桶壶作品中的精制之作,是不可多得的紫砂工艺品和收藏珍品。洋桶壶系列作品无高文件、低档之分,这是储铭洋桶壶的工艺特征之一。究其原因,储铭洋桶壶把人的精神融合到壶中,是储铭人格化的体现,这显然超出日用范畴。储铭性格豪放,能收能发。壶如其人,协调得体,收放自如。可惜储铭生不逢时,一生不得志。所创精品除洋桶壶系列外,以《如意仿古》、《矮石铫》、《掇球》、《线圆》、《圆刻》、《梨形》、《碗形扁腹》等流传在世。但诸多茶壶品种之中,以紫砂洋桶壶为最,并成为紫砂茗壶优秀传统经典名作得到壶界公认。紫砂洋桶壶典型之作紫砂洋桶壶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人们茗泡品茗较为普遍选择的用具之一。且自清末到至今,名手参与不在少数。各人有各人的形制,各人有各人的气韵,大小变异,参差不齐,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里挑选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之作,略作浅析鉴赏。《 锦堂发记》款茶胆式《独钮洋桶》。壶高13公分,宽12.5公分,材质细红泥。制作年代U清末。底款大方,印章阳文楷书「锦堂发记」,为台湾民间人士收藏。壶为早期《独钮洋桶》形制。身筒粗矮稳重,脚线、肩线、口线对称,流顺,弯二弯式,微缩,系耳厚笨,口颈深且厚,茶胆套于壶内,利于沥茶分隔。肩、口线色铜饰边,钮用黑釉装饰。整体造型有笨重感,拖沓感,垂头感,凝滞感。制作工艺亦一般化。何士芬嵌盖《牛盖洋桶》。壶高14公分,宽19公分,口颈8公分,材质细段泥。制作年代U清末。壶身一面刻山水画一幅,一边刻草书「步趋简翰,唯古是尚士芬」字款,为宜兴鲍建南收藏。壶为早期《牛盖洋桶》形制,圆浑稳重,形体大方,简练对称,流一弯,顺势胥出,系耳粗糙,牛盖眼长而尖,盖口沿不明显,用整块泥片封住。虽粗糙形制却协调,制作工艺一般流却挺畅有力。「少山」款《独钮洋桶》。壶高18.5公分,口径8.2公分,材质段泥隐其麻。制作年代U民初。底刻款「荷净纳凉时少山」,为南京博物院收藏。此壶是外销泰国经打磨抛光后返流中国内地。壶稳重大方,工整严谨,流长而顺,二弯式抛物体状,打磨后黄黑相嵌,光洁平滑,制作工艺比较讲究,风格严整端正。俞国良《牛盖洋桶》。壶高18公分,宽16公分,材质紫泥,制作年代U二○年代。底钤「锡山俞制」,盖款「国良」,为宜兴蒋彦中收藏。壶整体协调,块面流畅,壶盖紧密,大度精神,做工较为讲究,风格稳重大方。吴云根《牛盖洋桶》,壶高15.5公分。口径7.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U三○年代。底钤U吴云根制」,盖款U「芝莱」。为宜兴赵山南收藏。壶简洁顺畅,浑而润湿,流比较单薄,骨多肉少,制作工艺较为一般,风格清瘦。唐凤芝《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U四○年代,盖款U「凤芝」,为宜兴焦洪明收藏。壶简洁明了,圆润光洁,流挺括自然,线面制工精致,制作工艺较为讲究,风格自然秀气。王寅春《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宽16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U五○年代,底款U「王寅春」,盖款长圆印U「寅春」,为宜兴潘仁亮收藏。壶稳重大方,牛盖眼圆润,口颈挺括,做工精细,风格雅致浑重。顾景舟《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U六○年代,底钤方章U「景舟制陶」,盖款椭圆印U「景舟」,把小方印U「景舟」,为宜兴李氏收藏。壶整体协调,顺畅自然,工整圆润,线面流畅,流清瘦细腻,口盖吻合贴切,牛盖耳孔匀称圆浑,细部处理严谨,风格灵秀素雅。何道洪《牛盖洋桶》。壶高12.5公分,宽15公分,材质紫红泥,制作年代U七○年代,底印方章U「何道洪制」,盖印小方章U「道洪」,为宜兴陆候收藏。壶端正圆浑,协调得体,肩颈饱满,牛盖挺括,精工细做,风格浑朴细腻。徐汉棠《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宽17公分,材质紫砂,制作年代U八○年代,底印U「徐汉棠制」,盖印U「汉棠」,为宜兴周云龙收藏。壶稳健浑厚,得体匀称,口盖严密,线面顺洁,风格简洁挺括。以上各家再加上储铭(前节专叙),为紫砂洋桶壶各个特定年代的典型代表人物,可以这样说,紫砂洋桶壶的制作名手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人物,还有许多默默贡献的紫砂艺人(包括像裴石民这等制壶名手),在紫砂洋桶壶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做出了默默的贡献。紫砂洋桶壶作为特定历史年代发展起来的最普通却又广为流传的茶壶形制,以其日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俱佳的特点和风格,以其造型简练,古朴大方,适宜把玩的特点和风格,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为几十年中长盛不衰,而又经受民俗民风习惯的影响和熏陶,现今仍为一部分(特别是老年人,茶艺壶界人士喜爱,紫砂洋桶壶的生命力是长存的,应该也必然,在壶史中占有自身应该占有的一页位置,也必将为紫砂历史增添光彩的一页。选自《中国紫砂收藏门户》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制壶名家锦泰永的历史_百度知道
制壶名家锦泰永的历史
制壶名家锦泰永的历史
大师云集,也是紫砂壶拍卖纪录的创造者、朱可心、蒋蓉,各有特色、陈鸣远、供春、王寅春,代表人物时大彬。二十世纪以后:文人壶盛行,供春已成为一种壶型的名字,让紫砂成为文房中不可或缺的一品、陈曼生、王南林、裴石民,有任淦庭。其中顾景舟为其中成就最高者,无传世壶存在,从当时到现在一直被模仿,极为珍贵,经典的曼生十八式把紫砂艺术推向顶点。代表人物陈曼生。代表人物。明代:紫砂从创始到成熟。华凤祥:紫砂的巅峰期、邵大亨、顾景舟,各有创新、惠孟臣、瞿子冶等等。清代,真品难得一见、吴云根紫砂名家历代都有、杨彭年:金沙寺僧,紫砂七老,无“十大”说法,紫砂壶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徐飞龙。鼻祖级人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随工艺美术大师葛志文走访制壶名家吴小兔(一)
我虽没玩过紫砂壶,但受工艺美术大师葛志文的影响,也想收藏一把好点的玩玩。小葛知道我的心思,一天打电话给我,问我第二天有空没有?我一听说是去宜兴制壶名家吴小兔家,便毫不犹豫地答道:“有空!”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赶到小葛家,随他开车上了宁杭高速。
&我在江苏省工艺美术馆“妙造自然——葛志文石雕作品展”的研讨会上听过吴小兔激情的发言,知道他是个开朗的人,但对他了解很少,便上网搜索:
“吴小兔,紫砂老艺人,紫砂泥研究专家,1951年生于陶艺世家,别号二龙名砂、陶亨制玉、龙山青隐。是当代屈指可数的泥料大家,“先得女娲玉金砂,再创意气陶壶神”。先生夫妇崇尚自然,常双双携手在矿山林野之中,欲采补漏天之玉石。先生石磨原矿石砂,拌泥而作,经数月的炼、锤、捏、转,烧炼紫玉名壶,把壶温润如玉,看似有角,抚之无碍,细微之处令人臆想联翩。石之精,水之柔,火之炼,使紫砂壶集古朴风雅于一身。沸水泡茶,香漫四溢,个中滋味,妙不可言。先生的高超制壶技艺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作品中现显无疑,使见者爱不释手。凭着多年的执着和对泥料的探索,以大自然的禅悟,先生已成为当代制作紫玉金砂的名家。”
网上有不少关于吴小兔(有文中调侃地称他“兔爷”,我也姑且这么称他)的采访或介绍文章,有段记录他和紫砂大师顾景舟之间的故事极为引起我的兴趣,因为它不仅彰显了顾大师的品格,而且给予了兔爷的肯定:
1996年5月紫砂大师顾景舟去世前几天,不知情的兔爷带着五把制作的壶登门求教,顾大师硬撑着重病之身,竟兴致地借助放大镜看了两个多小时,并给他拍了几张拿着茶壶的照片,对他的壶作了极大的认可。
兔爷的家在一群公寓楼中极不显眼的一个楼上,不大的客厅四周墙上挂满了迷恋他作品的书画家赠予的书法横幅,墙角两只缸中盛放的是据称有二、三十年浸泡历史的紫砂泥料,一间工作室里既有多台制壶工具,又在紧靠墙壁的玻璃柜中摆放着不同色彩、当然也就是由不同材质制作完成的紫砂壶。
兔爷一见是老友葛志文带着朋友来了,顿时招呼大家在方桌边的长条凳上坐下,毫不犹豫地用那著称“定窑白”的名壶泡上好茶让大家品尝。茶过三杯,乘小葛进里屋刻壶的时间,兔爷便和我像老友一般大侃起“紫砂经”,并不时地从屋里取来各样的壶和高倍放大镜,就像一个引人入胜的名教授讲课一般,一边让我看那每把壶不同的结晶形态和色泽,一边滔滔不绝地介绍各自的制作特点,什么“料”啦,“工”呀,“烧”呀,“性”啦!还用他那长达70字的一首《砂玉魂》(我起的名字)形象地把看似普通的一把壶描绘得活龙活现:
&&&&&&&&&&&&&&&
先得天地金砂石,最论意气砂陶神;
&&&&&&&&&&&&&&&
千天苦练初启步,十年寒窗紫砂陶;
&&&&&&&&&&&&&&&
泥骨定温炼名陶,陶冶滋润砂玉魂;
&&&&&&&&&&&&&&&
相同名称遍地有,寒天陶玉梅独秀;
&&&&&&&&&&&&&&&
有缘相见不可得,取之君子伯乐才。
我因没见过紫砂原矿,想看看,他便拿来一块大红袍紫砂原矿石,并拉我到阳台上,在地上划了几下,我用手机拍了下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顾景舟先生制作仿古壶的那段历史
关于顾景舟先生制作仿古壶的那段历史
来源:长乐弘紫砂&
作者:徐立
& & & 廿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少数古董商高薪聘请了一些宜兴紫砂名家至沪上私密作坊,仿制或臆造了大量著有明清名家印款的紫砂器。现在我们所知当年去上海的紫砂名家有蒋燕亭、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蒋蓉等等,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以及当事人缄口不言,这一段历史的很多细节,至今仍是谜团重重,就连顾景舟先生,何时参与上海仿古,也没有一个定论。本文希望通过一些资料的挖掘整理,以及间接相关人士的访谈回忆,尽可能复原出事件真相的大概轮廓,为专家学者进行深一步的探讨研究提供一些铺垫。& & & 一、顾景舟在上海紫砂仿古的时间& & & 首先查阅了赵岳先生的《紫音希声&&顾景舟紫砂艺术研究》一书,其中早期有年款的作品如下:(以下作品照片均由赵岳先生提供)
1934年&传炉壶&
1935年&小石瓢壶& (龙溪魏梓敬珍藏)
1936年&汉君壶&,落款&二五年秋于阳羡&
1942年&洋桶壺&(赠徐祖纯、壬午兰秋)
1942年 &四方侧角壶&(壬午冬月)
1943年&洋桶壺&(癸未仲夏)
1943年&玉露套壶&(癸未仲秋)
& & & 从存世的作品年代分布来看,1936年秋天到1942年的这段时间里,顾景舟先生几乎没有作品;而恰恰是这一段时间,包含了顾景舟先生在上海仿古的时间。& & & 在其它研究书籍之中,关于在顾景舟先生上海仿古的时间有两种说法:& & & 一种说法:年在上海仿古。& & & 如《紫砂泰斗&&顾景舟》(徐秀棠 山谷著)、《中国紫砂大师》(山谷编著)、《中国顾景舟》(高英姿著)。根据《中国紫砂大师》记载:1936年,21岁的顾老应聘于&朗氏艺苑&,在上海仿古做壶两年多;1938年 回到宜兴;月得天花(山谷采访顾景舟的弟弟所得);1942年去上海标准利用公司。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中提到:1936年顾景舟被上海的古董商郎玉书看中,&&据他自己回忆,这一段时光大约三年多(23-27岁)&&& & & 另一种说法是:1939年&1942年在上海仿古。& & & 如《北山汲古》(谢瑞华、黎淑仪著)、《布衣壶宗》(徐风著)。在《布衣壶宗》中说明了其主要依据:顾景舟徒弟潘持平回忆说,日,顾景舟与潘的谈话中,确认自己是年在上海仿古,开始在朗氏艺苑,后来到标准陶瓷公司&&1936年顾景舟才22虚岁,虽已在蜀山窑场小有名气,但技艺还不够全面。郎玉书不可能花60大洋聘请一个不太成熟的年轻人去上海。而1939年,顾景舟已经25岁,无论名气、年龄,都较前大的多&&&。& & & 从顾景舟先生存世上落款的年月可知,1936年秋天顾老还在家里做壶,当时应该还没有动身或将要动身前往上海。另外顾老做洋桶壶时应该也是在宜兴家里,不可能在上海仿古做壶,所以1942年八月顾景舟先生已经返回宜兴。根据紫砂工艺的特点,或许时间还要提前一点。那么,顾景舟先生在上海的仿古时间究竟是哪一段,为此本文专门作了以下访谈和研究:& & & 1、徐耀堂先生的回忆。& & & 徐耀棠是我的大伯伯,1927年出生。他回忆说有几件关于顾景舟的事特别印象深刻。& & & 一件是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顾景舟经常来我们家,大伯听说顾景舟从上海回来后能刻印章,也想让这个大哥哥刻印章,特意从吴同构的家里找来章料交给他,但从此就杳无音信。 后来大伯伯私下问我祖父,我祖父就告诉他:景舟可能是看你是小佬家,用什么印章,所以没有给刻。由此我大伯伯心里感觉特别不舒服,所以记忆特别深刻。那一年我大伯伯应该是12或13岁,也就是年(因为五年级跨年);& & & 另一件令他记忆深刻的是&逃日兵&。八年抗战期间我们全家&逃日兵&,一次逃到双桥,一次逃到吴洋渚。最后一次先是跑到了上袁村,回来又与顾景舟一起跑,等安定后回到上袁村住了几天才回家,此后一直到抗战结束再也未听说顾老到上海去(当年在宜兴乡下亲戚朋友去上海是一件大事、大新闻)。关于顾老逃日兵的事,我与我父亲也亲耳听他说起过,有一次他是躲藏在院墙大门的门楼背面,才侥幸逃过一劫。另外,我大伯回忆,顾老在1939年已经回家,并在上半年得了天花。(附录为我大伯伯的口述笔录)。& & & 我在宜兴市档案局编著的《宜兴民国往事》中查找了一下,其中有几条蜀山百姓逃日兵的记载和重要信息:& & & 日,日本侵略军飞机首犯宜兴城区。& & & 11月28日,寇由太湖湖口登陆宜兴,其中一路从丁蜀镇大港村进犯宜兴。& & & 11月30日,日寇从大浦进军侵占宜兴县城,宜兴沦陷。& & & 12月,宜兴成立伪县维持会,丁蜀汉奸头子王邦硕成立伪武装组织,史耀明开始发迹。& & & 日,日寇约60人由张泽桥乘汽艇进犯蜀山。& & & 1939年4月,史耀民部队成立,番号宜兴县第八自卫团。& & & 1940年3月,南京汪伪政府成立。& & & 1940年4月,日寇在宜城、丁蜀等除开枪、开炮,滥杀无辜。& & & 1940年11月,史耀民成立&陶业联营处&,强迫窑户生产茶壶,以低价收购后销往日本&&到1943年解散。& & &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知道,1939年史耀民部队成立后,丁蜀地区虽然是国民党部队、新四军与日寇、汪伪军队的交战区,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蜀山地区基本上一直由他控制,老百姓就不用逃日兵了,而我大伯关于&逃日兵&的记忆还是吻合历史档案记载的。如果顾老1939年离开宜兴,那他&逃日兵&的经历好像与我大伯的回忆就不符合了。另外我大伯回忆的顾老得天花的时间,也与山谷老师文章中提到的顾老月在家得天花的时间吻合,而与一种有关顾景舟22岁得天花的说法不吻合。& & & 2、上海&铁画轩&在同一时期的经历也可作参考& & & 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陶器店&铁画轩陶器&号由戴国宝创立于1911年,店址在卢家街(今福民街52号),是上海颇具规模的紫砂陶器专营店。& & & 1937年抗战爆发,铁画轩地处上海南市沦陷区(福民街52号),不能开门营业,稍后移至法租界412弄石库门内居住,靠卖存货维持。其时上海租界市面异常繁荣,但是宜兴窑场停业,路上交通阻隔,货源中断,铁画轩靠卖存货中的花盆与茗壶,获利颇丰。直到法租界被占领返回福民街。(引自《紫玉金砂》&&铁画轩的介绍)& & &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于12月占领公共租界,由于当时法国维希政府已经投降德国,因而日军并未马上占领法租界,但是仍然进驻并接管了法租界事务。1943年2月法国维希政府宣布放弃在华租界,日军正式占领各地的法租界。据戴佐民先生回忆,父亲戴相明是1942年接手铁画轩、并登报启示。1943年春天首次经常州抵宜,翻龙背到潜洛,拜会顾景舟及当地紫砂窑户,才慢慢恢复供货关系。& & & 我们从铁画轩的经营历史可以知道,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年,江浙沪(尤其宜兴地区)一直是新四军、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的交战区,上海到宜兴的交通中断或不便,宜兴窑场也时停时歇。当时上海没有柴窑或类似现在的高温电窑,古董商不可能在上海烧制紫砂壶,如果上海滩还在仿古,那么泥坯的紫砂壶要从上海运回丁蜀地区(包括潜洛、上袁)烧制的可能性极小。& & & 从现在存世的民国顾老等人做的仿古壶看,当年仿制的紫砂壶的品种与数量也不算少,不是一次、两次能够完成从上海运到宜兴烧制、然后再从宜兴运到上海。所以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在租界里上海古董商的生意可能不错,他们只是卖库存,或者从逃难人群中低价收入高价卖出,不可能有心思或条件从宜兴请人去仿古。& & & 3、吴儒林老人的回忆& & & 据吴儒林老人回忆,他父亲吴祥大1928年在上海闸北新民路823号(火车站边上)经营紫砂陶器店,生意兴隆,一直到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宜兴货源中断,只能在上海其他店里批一些紫砂小杂件在租界卖,顺便也收一些好的紫砂再加价卖,但是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吃老本。一直熬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实在没有活路,只好在1942年正月返回蜀山,全家乘火车到无锡,再乘轮船到新庄圩,再往前是史耀民的地盘。当时,轮船交通已经中断,只能租乘小船回到蜀山,一路上历尽艰辛。史耀民部队从1940年开始就盘踞在蜀山,他几乎天天杀人,窑场一片萧条,老百姓有一个顺口溜:&一年四季太平窑,磷眼洞里长青草&。如果上海还有仿古的紫砂拿回来烧制,到了史耀民的地盘(包括上袁村、潜洛村)就很难通过与保密了。(当年仿古制壶、烧制的过程都是保密的)& & & 从上述回忆可知,在年,上海到宜兴的交通联系几乎是中断的,上海的古董商无法在上海仿制好紫砂、运到宜兴烧制再拿回上海贩卖。抗战爆发后在上海从事仿古的王寅春、裴石民等紫砂艺人都回到了宜兴,如果1939年郎玉书从上海来到宜兴聘请紫砂艺人去上海仿古,又怎么会只请顾景舟一个人去呢?另外1936年左右,顾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顾景舟,这样的话,1936年&1939年顾老肯定在制壶,尤其1937年抗战爆发前是紫砂生意的兴旺期,那顾老的制壶史上留下空白的可能性极小。& & &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笔者推测:顾景舟先生应该是1936年下半年至1938年与王寅春等紫砂艺人一起在上海从事仿古,真正做仿古紫砂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在抗战爆发后中断。1938年后宜兴地区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宜兴窑场一片萧条,从上海回来的顾老做的细货没有了市场,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江南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才慢慢安定下来,顾景舟先生才有可能开始制作高档的细货壶,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在1939年&1941年期间没有出现有年、月款的顾老的茶壶。
& & & 二、顾景舟在上海仿古紫砂的品种与数量& & & 我们探讨、研究顾景舟先生在上海仿古时间的另外一个目的,主要想从中知道、印证顾老当年在上海仿古时制作的紫砂壶数量。根据目前能收集到的资料以及我们自己的亲身体会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确定为顾老在上海仿古制作的作品有: 《时英款方壶》香港茶具文物馆收藏 1件
《陈鸣远款方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1件
《陈鸣远款直嘴方壶》黄正雄先生收藏1件 《陈鸣远款二弯嘴方壶》上海博物馆收藏1件
《陈鸣远款二弯嘴方壶》三峡博物馆收藏1件
《陈鸣远款六方壶》上海博物馆收藏1件
《陈鸣远款笋形水盂》南京博物院收藏1件
《陈鸣远款龙把风嘴壶》故宫博物院收藏2件
《天鹅樽 》(据潘持平老师所说) 2件 《供春款的供春壶》(不确定)& & & 从上面罗列的茶壶的造型所知,主要是方壶,这几把方壶造型大致类同,只是泥料、壶嘴、壶把略有改动。笔者猜测:当年郎玉书看顾老刚到上海才20岁出头,从评估顾老制作技艺的角度出发,先让顾老做了造型简单的一系列方壶,随着对他的技艺的肯定,后面让他仿制的作品更复杂、更精致。
& & & 2、在《阳羡砂壶图考》下册上有&陈鸣远款方壶&与&沈子澈扁方壶&(见《宜兴陶器图谱》P108、P113 ),这两把方壶与顾景舟仿制的方壶基本一致,顾景舟生前对《阳羡砂壶图考》一直持怀疑态度,不止一次在我父亲徐秀棠面前提到它里面的作品不可信,或许就是因为他看到书中有他当年仿制的作品在里面。(《阳羡砂壶图考》上册的成书时间是1937年,下册中对应的图片也在1937年左右制作。)
& & & 3、我父亲在参加2005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陈曼生艺术研讨会&中看到的曼生壶&&&乙亥铭直腹壶&(《书*画*印*壶:陈鸿寿的艺术》P258)、以及我们在重庆市三峡博物馆看到的&陈鸣远款委足方胜壶&(见《初梨藏砂》P25),我们认为应该也是顾景舟所作。& & & 从上面几点看,可能因为抗战爆发,顾景舟先生所仿制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品种也很少。与蒋燕亭、裴石民相比,顾老在民国上海紫砂仿古做假中的影响并不是最大。只是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有古代文人风骨的紫砂艺人,羞于此事而难以启齿,留下了许多疑团,有待我们去了解与解开。此文也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紫砂爱好者来共同探讨、研究顾老的艺术人生与成果。
附录:徐耀棠口述回忆景舟大师的几件事& & & 一、抗日战争开始,什么时候从上海逃回家乡的?& & & 回忆:顾是1938年春在上海沦陷后逃回家乡的,回到上岸后,好象再没有去上海工作。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是从浙江乍甫突破,由宁杭国道直攻南京的。因此,蜀山在1937年11月先于上海就被日本军占了。1938年春,日将松井石柏占领全上海后,本地在沪就业的人员才逃回家乡,如蜀山有吴祥大、陈祥宏、陈祥羲,上岸的顾景舟、王寅春等。顾回乡后一直宅居上岸,直至抗战胜利,没有听说过又去上海就业。因为年,战乱时期,紫砂业一落千丈,尤其是细货,无人问津,这时他不可能再去上海谋生。1940年以后,我就常有机会见到他。(经常上街来我家玩),从没有听到他去上海工作的事。& & & 二、关于哪年得天花病?& & & 通过回忆与联想,大概是1939年,因为之前我们没有见过面,只听我母亲说他原来是很英俊的青年。1939年下半年,我家搬到租曹荣军家后才和他初次见面,这时见到他脸上已有麻点,问我母亲,告知刚得过天花病。
相关新闻 & & &
& (07月08日)
& (07月06日)
& (07月06日)
& (06月09日)
& (07月06日)
& (07月06日)
& (06月09日)
& (05月25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家紫砂壶收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