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炮弹落入中国事件早期拉线的炮弹

中国制导炮弹车间罕见曝光 如香肠般堆满地
来源:环球网
第1页 :制导炮弹车间曝光
[提要]  中国在火炮制造技术上一直站在世界前列,央视近日公开了中国155毫米制导炮弹生产线,大批GP系列激光制导炮弹如香肠般的等待下线。制导炮弹能精确远程打击,战场响应速度快,可为前方部队提供快速精确火力支援,是未来战场的重拳。
   原文配图:中国二代155自行火炮的技术指标,在90年代末期进行了较大调整,原来研制的45倍口径火炮再次转为出口用途,而在经验最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火炮本体方面大胆突破西方通行标准,形成了中国的大口径长身管压制火炮技术标准。图为兵工厂工人认真检查制导炮弹。
  近日央视公开了中国155毫米制导炮弹生产线,大批GP系列激光制导炮弹如香肠般的等待下线。制导炮弹能精确远程打击,战场响应速度快,可为前方部队提供快速精确火力支援,是未来战场的重拳。
  相关资料:
  该炮在二十世纪90年代立项研制,由PLZ-45型自行加农榴弹炮发展而来。它与德国PzH2000相同,均采用52倍口径身管的第三代自行火炮。该炮于2005年定型并装备部队。
  设计特点
  设计方案 中国二代155自行火炮的技术指标,在90年代末期进行了较大调整,原来研制的45倍口径火炮再次转为出口用途,而在经验最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火炮本体方面大胆突破西方通行标准,进一步扩大155mm火炮的药室容积和身管长度,形成了中国的大口径长身管压制火炮技术标准。身管长度增加到52倍口径,药室容积也相应加大,配合使用国产高效能刚性双模块发射药时,弹丸初速从原有45倍口径火炮的897m/s提升到930m/s以上。发射底凹榴弹时最大射程已经达到40km,发射底排榴弹时最大射程超过50km。而PLZ45火炮需要发射底排火箭复合增程弹才能达到相近的最大射程,但是弹丸战斗部质量大为缩水,而且命中精度只有前者的一半。和西方国家的52倍口径155mm火炮相比,国产52倍火炮最大射程平均提高了近10km,几乎相当于长身管155火炮兴起时相对老式155火炮的技术优势。
  延伸阅读:
(责任编辑:王亚斌)
原标题:中国155毫米制导炮弹车间曝光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第三方登录
震惊上合各国的中国悬浮侦察炮弹央视大解密
原来是军方教授钱立志多年研制的宝宝贝,钱教授还擅长无人机侦察作战.
钱立志 让炮弹长上眼睛
1980年9月入伍。
1986年起任炮兵侦通教研室教员。
2004年9月任信息化弹药研发中心主任。
2009年7月晋升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带头人,全军信息化弹药领域知名专家。
1989年,26岁的钱立志奉命担任炮兵火力快速反应演练技术总指挥,他运用精湛的计算机技术,使炮兵快反能力实现了重大突破。研究中他看到,提升炮兵战斗力的关键,是要改变目标信息获取手段,即变人工侦察为信息侦察。如果将无人机运用到战场环境,实施空中信息侦察就能成为现实。
于是,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创建了全军第一个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
面对无人机运用这张美妙的白纸,钱立志兴奋不已。为掌握第一手资料,那年春节刚过,他就带着几名教员打着背包,远赴西北某无人机研制单位“拜师学艺”,脏活累活他抢着干,没过多久,“打工教授”就成了他的新头衔。
有一次,得知某大学正在进行无人机研制试飞,他又赶紧前去联系,好说歹说,最终以一名“搬运工”的身份进入试飞队伍,收集到很多珍贵的资料。
凭着这股“搬运工”的劲头,钱立志和他的战友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填补军内外9项空白,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传统炮兵安上了“千里眼”,有效提升了炮兵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效能,迈出了传统炮兵向信息化炮兵跨越的第一步。
当无人机成为传统炮兵“宠儿”之时,钱立志却盯上了它的“软肋”:装备庞杂,成本昂贵,技术复杂。而且,这只庞大的空中“千里眼”在战场上万一被敌方击中,炮兵就成了瞎眼战神,神威难现。
如果让炮弹长上“眼睛”,使不可拦截的炮弹自己去获取战场环境,不就既简单又可靠?
钱立志这一奇思妙想被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
“这项技术连西方军事强国都没搞出来,一个军校教员岂不是白费劲?”怀疑论者在背后窃窃私语。
“你在无人机应用领域已是名家了,犯不着冒这么大风险另起炉灶,弄不好毁了自己的名声。”好心的同事婉言相劝。
“我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不服输、不信邪,这是钱立志与生俱来的性格。
但创新的设想要变成创新的成果,却是一个天大的难题。
让炮弹长上“眼睛”,也就是在弹头上装上侦察设备,其最关键的一道技术难题就是光电设备抗过载问题。当时国际上光电设备抗过载最高只能达到几百个重力加速度。而某型火炮的炮弹在发射瞬间的实际过载是13000个重力加速度,这要让常态下连一个重力加速度也承受不住的侦察设备安全飞出炮膛,其难度简直就是在攀登科学上的珠穆朗玛峰!
生性喜爱登山运动的钱立志带领他的课题组勇敢地向这座科学巅峰进发了!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愈挫愈勇的钱立志和他的同事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收获了甜美的成功之果。
2001年7月,某试验基地。一道美丽的弧线划过蓝天,一只挂着侦察设备的降落伞从炮弹中弹出,像一朵蒲公英飘在空中。随即,地面接受屏出现了清晰的画面。这优美的空中亮相,亮出了我国第一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炮弹,其抗过载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紧接着,钱立志又通过研究,使之构成了一个全新的作战体系。2005年,他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二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炮弹填补了又一项世界空白。
其研究成果被部队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多种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给我军传统作战样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写忠诚,奉献情怀映照浩浩军魂
上合军演:中方悬浮侦察炮弹实时传回打击视频
无人机实施“斩首行动”,“发现即摧毁”,这些在欧美军事大片中时常出现的场景,今天在“和平使命-2014”联合反恐军演中成为现实。镜头回放,群情振奋——
8月29日10时许,寂静的都新高地上空,一架纤小得肉眼几乎无法识别的“幽灵”——中方察打一体无人机快速移动,悄然抵近恐怖分子山地防御地域的上空实施空中侦察。
联合指挥所内,无人机侦察到的敌情视频画面源源不断回传。突然,指挥员欣喜地发现:山地北侧出现一栋隐蔽式简易建筑。根据回传画面和地面情报信息联合判断,这栋简易建筑正是恐怖分子的指挥所。
察打一体无人机悄无声息地降低高度,轻巧突防。瞄准、发射,察打一体无人机上外挂的一枚导弹扑向早已被锁定的恐怖分子指挥所。“轰!”敌阵地腾起冲天烟柱,随后传回的实时图像显示,恐怖分子指挥所被直接命中,基本瘫毁,已丧失指挥通信能力!
“此次联合军演,多元感知、精确定位、察打一体等一大批新型作战力量在演习中崭露头角。”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空军战斗群指挥员冯爱旺介绍说,“中国空军共出动7型23架飞机,其中两型第三代新型战斗机具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近距格斗和空对地攻击能力,是首次在国际军演舞台亮相。”
新质战斗力主战主用,必将以信息系统为依托,构建起一个大空间、宽领域、多维立体的反恐作战体系,成为撬动打赢天平的“新杠杆”。
硝烟升腾,战火蔓延。记者观战联合军演,只见伴随炮兵阵地指挥员一声“发射”命令,4发精确制导炮弹破空而出,对敌2台防空导弹发射车和1部炮兵雷达实施精确打击。
几乎同时,俄方自行榴弹炮发射的3发激光制导炮弹对敌3台低空防空导弹发射车实施打击。凌厉的攻势还未结束,由中方火炮发射的一枚电视悬浮侦察弹实时传回了打击效果的视频,让战场呈单向透明态势。
新质战斗力既能陆地称雄,也能空中扬威。浩瀚蓝天上,中哈混合空降编队搭乘3架伊尔-76运输机飞临敌空。随着朵朵巨型“伞云”从天飘落,9台空降战斗车宛如神兵天降,投入纵深突击。
街区纵横交错、楼区鳞次栉比的某镇,担负“城市反恐清剿”的测绘无人机对“市政大楼”区域实施侦察测绘,特战分队战士手持穿墙雷达对武装分子和人质分布情况进行精确定位。女子特战队员使用爆震弹等非致命性武器对武装恐怖分子进行震慑,并乘机实施抓捕行动……
演习结束,一位塔方指挥员欣喜地赞叹:“此次演习仿佛是一次新型装备的博览会,新质战斗力成了联合反恐战场上的‘霹雳手段’!”
雷霆出击,为了和平使命!在信息化的战场上,练就一身过硬的“猎狼术”,时刻准备闻令而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盘点中国迫击炮近年发展 不再用废铁造炮弹
原标题:不再用废铁造炮弹中国迫击炮近年发展
作者:侯知健
一:迫击炮作用大,技术难度和成本低,是高性价比武器
迫击炮的形象对于大众来说都很熟悉它不仅常常在影视剧里出现,而且外形风格也很独特:几个大兵围着一根倾斜的管子,往里面倒炮弹进去;实在很难和其他的武器混淆。真正令人难以理解的,反倒是它的名字。
图:能够由几个人就带着跑的轻型迫击炮,是步兵能获得的反应最快捷、常常也是唯一的火炮支援,在战场上具有不可取代性
迫击炮这个中文名字,实际上并不是自Mortar或者миномет(砂浆)的洋文原名翻译而来;而是“强迫击发底火”的简写,属于原创性命名。迫击炮弹的底火很特别,它装在很像霰弹的基本药管上,用的时候塞进炮弹尾巴的管子里;当炮弹被从炮口倒进去以后,下滑到底时就会让底火撞在击针上,迫使炮弹击发。
图:基本药管的安装位置和它的条状发射药
往一个高的直筒杯子里倒一个刚刚能放进去的球,会出现什么情况?很显然它掉的速度会特别慢,因为杯子内的空气外排不畅,堵住了球的前进方向。迫击炮也是同理,它的炮弹直径和炮管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隙,不然炮弹掉到底的时候速度不够,底火撞击针的力道不足,就可能打不响。
图:迫击炮弹尾管上开有传火孔,能够让基本药管的燃气均匀透出来,点燃尾管外面的附加药包。根据所需射程的大小,附加药包也是可以增减数量的,上图中已经是最大射程状态。最小射程由基本药管实现,不需要附加药包。
这种必须保证一定程度漏气的设计,在炮弹发射时,要浪费掉10~15%的燃气。再加上迫击炮本身的设计目的,就是利用低初速、大角度发射,利用非常弯曲的弹道来灵活打击近距离的目标;因此气密要求低、膛压低的特征,也使迫击炮结构简单、重量轻巧、材料要求低,特别容易制造,是一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武器。
二:中国工业和经济底子弱,迫击炮弹长期性能低
中国自行制造迫击炮的历史非常悠久,还早建国之前。抗日战争中,有“名将之花”称号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是死于八路军的迫击炮下。那门火炮由南京的金陵兵工厂仿制法国布朗德迫击炮而成,现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军事博物馆。
对于迫击炮这样结构极其简单的武器,性能的提升一定要以材料和工艺作为基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在迫击炮弹上的材料、工艺上都显得相当抠门。弹体材料长期是所谓的刚性铸铁生铁熔炼的过程中,掺入废弃钢材而成的产物,说的难听点就是回炉的废铁。
图:炮弹的体积和重量限制下,要威力最大化,就要壁厚小又能形成数量多、但又有足够杀伤的破片,多装填高性能炸药
材料本身性能差的同时,铸造工艺也使弹体中存在大量的气泡和裂纹。铸造对于弹体的结构性能形成的严重破坏(而且废品率高),使它很难再承受膛压的继续提高,是最大射程提升的核心瓶颈。即使是90年代后我国大量开始用带有稀土元素的石墨铸铁制造迫击炮弹以后,这个问题也依然显著存在;很大一部分交付的炮弹,都是用J-611金属粉填补胶,把缺陷处填满以后才能通过合格验收的。
弹体材料和工艺差,不仅限制射程,也限制威力。铸铁炮弹的外壳强度不高,如果炸药的性能好而且装的多,那就会把外壳炸的过于稀碎;这些碎渣一样的破片虽然数量极多,但由于重量太轻,在空气中飞行速度衰减极快,反而会大大减小炮弹的杀伤范围。
图:TNT在炸药里知名度应该是最高的,但以性能来说就早已落伍了。另外它在炮弹中不像图内这样是片状,而是通过融化铸造等工艺形成一块整体。
为了保证炸出的碎片够大,我国很长时期内迫击炮弹连纯TNT(TNT的威力在炸药中并不算强)都不敢用,而必须掺入威力差很多的二硝基萘,把威力削弱到原来的75%;就是这样,炸药还不能装的太多,冲击波杀伤能力很低。类似的配方还有TNT和硝铵的混合炸药、热塑黑-17炸药等。
三:低技术武器的材料水平全面提升,反应我国工业能力高速发展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和经济能力的长足进步,很多传统的低技术武器也在悄然更新换代。虽然看着外形、功能还是一样,就连纸面上的几个指标,比如射程和杀伤半径都没有什么变化;但真正的使用性能早已像它们的材料工艺一样,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进步,基本赶上了国际主流水平。
图:黑索今炸药本身没有颜色,但为了安全,一般黑索今都要加入苏丹红、硬脂酸、地蜡等成分,进行钝化处理和染色。所以在有些国家,黑索今炸药是紫色或者其它颜色。
比如在迫击炮弹上,原本只有一些价格高、数量少的特种弹药才能使用的钢制弹体,已经成为普通杀伤榴弹的标准配备。弹体强度的提高,不仅使新炮弹能承受更大的膛压,获得更远的最大射程;而且能装填的炸药数量更多,炸药的性能也更好。比如原来连纯TNT都不能用,而新炮弹上;则开始大量采用TNT与黑索今的高性能混合炸药。
图:B炸药就是非常流行的一类TNT黑索今混合炸药,威力是纯TNT的116%。
和TNT相比,黑索今才是真正的高能炸药,也是现代军用高性能炸药中的主流型号。黑索今这种炸药有个非常坑爹的特性它的同分异构体非常多,结晶的构型也非常多,但是其中性质稳定的只有寥寥一两种,其余的都是用力碰一下或者温度稍高就炸给你看的危险分子。
如果制造设备、工艺不够精密和严格,黑索今成品里混杂的那些同胞兄弟杂质比例稍微高一点,整个炸药就会变得极其敏感,安全性能完全不合格。如果说钢制弹体在迫击炮弹上广泛应用,只是证明我国经济能力的提升;那么黑索今炸药的大量引入,就是我国化工行业大幅进步的有力证明。
您将要订阅:
38358位用户
为您提供军事新闻,武器,中美军事实力,导弹,张绍忠,军事视频访谈,武器库,大战役,腾讯军事等新闻,包括军情了望、军武讲堂、网上谈兵、热点要闻、国内军情、环球军情、防务观察、高清图库、军事专题等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朋友圈声明:论坛言论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立场
Powered by Discuz F1 &
超级大本营军事网站
最具影响力中文军事论坛 - Most Influential Chinese Military Forum二战时的中国连炮弹都制造不了吗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早期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