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级洪教禅寺

洪觉寺_百度百科
顺治二年(1645),来,行脚各地,后择地双峰山,“蓐草而基,乞钵面席”,以募化所得拟建寺。二年(1663),得武冈知州吴从谦相助,于翌年缔构洪觉寺。康熙七年(1668),武冈知州吴从谦为洪觉寺规范基地范围。
洪觉寺介绍
使禅和清修,免乡民骚扰。吴从谦曾撰《双峰山禅院记》,以颂渠山威德。 相传,吴从谦后来弃官出尘,出家双峰山洪觉寺。洪觉寺位于博山西岸,西依蒋家祠堂,东挨蒋家后花园,是清道光年间,在京城做官的蒋天珍(大理寺评事),蒋天钧(兵部职方司主事)两兄弟和钱家共同修建,寺供奉十八罗汉,如来佛祖,弥罗佛等彩塑,后蒋家花园被建为淄博市直机关幼儿园,淄博电视台,博山公园.文革期间寺庙遭到破坏,破除各种牛鬼蛇神,红卫兵打毁十八罗汉的塑像,不想罗汉座下竞有金元宝,人们竟相打毁塑像拿走金元宝,寺内一片狼籍,后在此基础上建博山影剧院,和博山老干部活动中心.
洪觉寺历史纪实
洪觉寺废墟
从古城武冈出发,淋着细雨往东十来里,就到了早些年闻名遐迩的双峰山洪觉
寺了。如今门庭冷落的洪觉寺,千疮百孔,远不是从前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的景象。殿右长流不息的清泉几近枯竭,殿左的六座僧墓石塔,除“磲山塔”在微风细雨中孑然挺立,其余五座已是七零八落,几成废墟。 洪觉寺坐落在双峰山的两座之间,两座山峰宛如一对昂首的凤凰。古人许是对吉祥的凤凰有着美好的渴望,于是也把叫做,结果引得天下墨客骚人纷至沓来,也成了落发修行者的景仰之地。
洪觉寺双凤山
既能呼为,既能引得天下墨骚人纷至沓来,并成为落发修行者的景仰之地,双峰山则必然有其诱人之处,有其迷人之胜。要么就是它以诱人之取胜于人,要么就是它风水独特、土地肥沃,宜人宜物。单说风景,历 史上就有八景之说。如石门映月、白衣宴岩、义经仙桥、云峦石洞等。要说风水独特、土地肥沃,从洪觉寺前的那片广袤的水田就可见一斑——水田中夹一水塘,无论天干地旱,依然常年积水,从无干涸。村里一个叫毛汉帆的老教师,为了用事实证实其风水独特,特意讲了一段半个世纪前发生在这里的历史。这段与几个年过90的残疾老人有关。这几个老人当初因患麻风病被政府统一安排到这里治疗,治疗痊愈后,其他人都先后离村回家,而他们却舍不得离开,最终成了这里独特风水的见证人.
洪觉寺卓越贡献
最初留恋上这里的,我想应该还是从远道而来的磲山和尚。1663年(二年)那一年,磲山因明桂王覆灭,云游江南来到此地,被这里诱人的和独特的风水迷住了,于是他“拂石而基,刈草而宅,乞钵而 席”。磲山的所为,勘称对洪觉寺是有卓越贡献的。作为拓荒
者的艰难困苦,谁人都可想而知。如今,磲山早已圆寂,在空旷的会客厅已没有他忙碌操劳的身影,但他可以遥望他曾经忙碌操劳过的古寺的每一个角落,他就躺在古寺不远的地方,一座们为他建造的塔底。这个古塔和他的人一样受到人们的尊崇,所以别的塔倒了,他却没倒;别的塔毁了,他却依然站立着.
洪觉寺关系
磲山何许人呢?磲山与明桂王有何干系呢?他云游江南又与明桂王的覆灭有何干系呢?每个来到磲山塔前的人大抵都有想探个究竟的念头。我也有。但是磲山塔无言,洪觉寺也冷冷清清。我只好想磲山最初应该是有个不小的官衔的,也应该是明桂王身边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既然主子都倒下了,他是没有理由不倒下的,但他又舍不得这个世界,只能削发为僧,逃避纷争的红尘。于是他就来到了洪觉寺,洪觉寺的远近才有了晨钟暮鼓。之后,古刹的钟声飘飘渺渺传进了知州吴从谦的耳朵,吴知州为他所感动,动手扩修扩建了诵经堂、、大雄宝殿,斋房客房也左右毗连,致使寺院到了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终日香火如同诵经之声,袅绕不绝.
从洪觉寺残留的遗迹看,磲山的来到真的是给古寺带来了一片生机的。当年的
会客厅内常常是宾朋满座,作对者大有人在。为僧者也有不图清静好虚名的,也或者是出于善意的玩笑,常常把自己比作宋代高僧,却笑那些慕名前往的墨客骚人们,没有一个像当年的苏东坡一样能与高僧相善能诗。笑了不出奇,还要在会客厅里留下笔墨,称“座上有僧皆佛印,堂前无客不东坡”。那么多文人墨客想必没有谁能对僧人们的调侃作出有力的反击,想必也很大度,不作计较,居然一笑置之了。等到若干年后,一个叫舒作楫的诗人有点不服,才提笔赋诗一首:“结伴寻仙界,携筇过石门;沿溪山径曲,侧地树荫繁;逸老歌犹在,残碑似拱门;孤忠栖隐处,往事复谁论。”一半用以抒发自己对洪觉寺的感受,一半是对当年僧人们调侃他的同行的回应。不过这个时候,磲山已经走了。这个叫舒作楫的诗人看到的,已经是沉默了的磲山.
洪觉寺建筑特点
洪觉寺碑文记载
80年代的洪觉寺
2005年博山蒋家祠在拆除旧房屋时,发现一个隐藏在墙内的石碑,碑文记载了清朝嘉庆年间,博山有关民间祭、庙礼仪的内容,碑文叙述详细,耐人寻味,也有一定的价值。这块
石碑长1.5米,宽0.5米左右,将石碑上面的石灰擦去后,便清晰地显现出来(如图)。用楷体书写,字迹清楚,没有损坏的迹象。碑文内容分为两部分:祭庙和祭墓。据博山区文物管理所的贾所长讲,这个是在蒋家祠发现的,碑上记载了很多祭庙、祭墓等的规范,记录了当时博山的一些民间习俗,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洪觉寺神庙
从博山房管局了解到,蒋家祠拆除后还要重建,这个石碑也将保存下来,以供后人。炉神庙处在洪觉寺后后来炉神庙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户蒋、钱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规模很大的洪觉寺,愈显炉之破败
洪觉寺蒋天钧
道光四年,在京城做官的博山人蒋天钧、蒋天珍兄弟献出女娲宫后的一块宅基地,作为拓展用地,重修炉蒋天钧,山东博山人,字仲甫,号鸿亭,兵部职方司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性耿介不轻许诰然有济于公事可以扶持患难者虽千金弗吝,祖茔侧煤井土井之患累不已务为营谋寝息乃安,洪教寺前革倡修废于半途,公自京旋里终为浮屠合尖以成前人之善果,宦游京师数年退食之瑕日兴名流评书尽古玩门下客贫寒难于进取者终年假馆授餐始终如一日结询人于日下托瓢墼于戎曹此其大掼也,配李氏诰赠宜人系邹平县讳公女,继张氏诰封宜人系青城县沈家桥讳公女,副室赵氏子一育岐赵出。
蒋天珍,山东博山人,字锡廷,号砚友,邑增生,任大理寺评事加四级,诰授奉政大夫,早年宦京师供职有声交游多名下士凡有利济于从不惜千金既赋归田书曹仓延名流主讲芹香禄家塾生色而孙领乡焉尤食其报也至修书院督善工施地捐金解衣推食不可阐述,故都人士至今德之,配袁氏诰封宜人系原任礼部司务候补主事讳承约公之女,子四长桄岐,次子封岐,又次檀岐,又次方岐.
洪觉寺中国寺庙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从广义上来说,寺庙不仅仅与一家有关。但在佛教中,寺庙就有许多种称谓:如“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在汉代把接待从
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寺”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如白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还有,那是开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建筑的一种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这种形式。的形式有两种,一种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开
门,三面开凿小龛,供在龛内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拜佛。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如大召、等。另外,有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
在道教中,寺庙的称谓也很多:道教创立之初,其组织和活动场所皆以“治”称之。又称为“庐”、“靖”、也称为静宝。在南北朝时,道教的活动场所称呼为仙馆。北周武帝时,道教活动场所的称呼叫“观”,取观星望气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认老子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称为“宫”,所以道教建筑也称为“宫”了。其它还有叫“院”、“祠”的,如、碧霞祠等。
儒家则称之为“”、“”、“”,如孔庙、,雍和宫,等。
伊斯兰教称之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称之为“教堂”。
在原始或民间中,称之为“庙”、“”,如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叫太庙、中岳庙、西岳庙、、、等。如祖庙、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有武侯祠、韩文公祠等.
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一半,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同时,寺庙文化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音乐、舞蹈、、庙会、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望仙宫_百度百科
望仙宫位于陕西小村镇的下雷村北约200米处的土崖上,处于二级阶地和一级阶地交接处,又叫烧台庵,或者。现存元三清殿、明玉皇阁、明古钟、清文昌宫,清《重修望仙宫》碑,以及高十多米的,有近300年树龄的古藤,至于柱础、门墩、老砖和古瓦,俯拾皆是。望仙宫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宫历史渊源
关于“望仙宫”一名的来历,一说是在此曾与显圣的老子谈经论道,
后李耳腾空而走,李世民望仙远去;一说是来此敬求灵丹妙药,期望长生不老,老子赐药后升空,汉武帝举目仰望老子离去,故而随名“望仙宫”。
望仙宫始建于时期,兴盛于、,相传老子李耳曾经在这里讲过经,也是老子的行宫之一。
明、清以前,此(烧香)台在显义(扬)里,明二十七年(1548)碑载:“与(周至)为上下院”,创建年月无考。[1]
明朝状元在《》中说“年间,道教弘扬关中三台。楼观台为上院,烧香台则为下院”,足见在明朝时,望仙宫的名声和规模应该很大,不然怎么能和楼观台并驾齐驱。
望仙宫内部建筑
1958年文物普查时,玉皇阁建在砖砌高台上,面阔与进深相同,俱为一间,歇山顶,无斗拱,房檐下木柱12根,阁下砖券成洞。登上玉皇阁,北看莽山苍苍,南视渭水滔滔,四望麦浪滚滚,令人心旷神怡。
三清殿建于明初,设置显义(扬)里社学。1958年面阔仍三间,无昂、无斗拱,柱20根,屋脊残损。现有住持2人,占地7.5亩。三清殿里面供奉的是老子李耳,即民间传说的太上老君。据史书记载,此殿建于元朝,明清多次修葺,虽然残破但基本保存完好。殿脊上走兽高大、精美、恢弘复杂,灰瓦上青苔漫漫,古色古香;特别是挑起高檐的十二根木柱,油漆剥落,依旧归然挺立,更县历史神韵。
三清殿后是七星殿,建于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百年。
三清殿的东侧,在翠竹掩映之中,一个小巧玲珑的木质钟楼翘然而立。中间挂着一口古钟,高一米半,口径近六十公分。据铭文来判断,是明朝的遗物,此钟虽历经数百年,而依然保存完好,特别是能躲过,“大炼钢铁”的一劫,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此中上面铭文清晰、完整,对于研究望仙宫以及道教的历史,很有价值和意义。
七星殿的右后侧有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大花坛,一棵古藤树拔地而起,足有十五米高,碗口粗细,依附在一棵松树上,低头默默,古藤的枝干东西横卧近五米,时出时入,扎根土中显得盘根错节,遒劲有力。据道长讲,此藤树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这在周围并不多见。
武功县历史文化遗迹一览表
陕西省重点文物
◆◆◆武功关帝庙
◆◆◆寺背后塔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
◆苏慧织回文与武功民间送手绢风俗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传统手艺工艺
市、县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
◆◆◆浮沱子遗址
◆三合村遗址◆牛家台遗址◆张家台遗址
◆苏坊村遗址◆◆
◆◆南店子遗址◆任曲(渠)遗址
◆青龙关◆◆
◆◆◆杨虎城城址
◆墓◆墓◆墓◆墓
◆墓◆◆墓◆墓
◆◆墓◆墓◆马如墓
◆苏武祠◆康海祠◆
◆◆◆◆()
◆◆(庵皇阁、)
◆◆西麓山房◆◆
◆马家都堂府◆杨虎城公馆◆西农筹建处
◆新民高等小学◆
◆邰城驿◆◆◆
◆◆◆◆印台寺
◆◆天花堂◆海潮院◆
◆◆甘皇殿◆◆释化寺
.陕西省地情网.[引用日期]在山西30公里的北隅。四周田园广阔,土岭突兀,涅水河环绕寺院而过,景色宜人。 &&据年间所编载,南涅水古为狼之地,汉置涅水县,晋称涅县,后周改阳城县,北魏设乡郡,隋称甲水,唐人潞州,宋隶威胜军,金、元、明、清归沁州铜靼管辖。南涅水曾为县邑治所,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东汉永平十年(67),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已建起了佛教寺院。初名”,取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之意。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院规模日趋扩大,佛教僧侣骤增,信佛居士遍布城乡。这一时期兴起了凿造石刻、石窟寺的高潮,著名的“”就是在北魏永平元年(508)由佛教僧侣和信士开始捐资镌刻的,一直延续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后寺院建筑毁于兵火。石刻、石像则埋于地下保存。金代重建寺院。金大定九年(1169)敕封“木制牌匾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前。元至元、明天顺、清康熙、民国时期及建国后曾多次修葺。  该院座北向南,现存三进院落,占地面积1522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山门、前殿、戏台、大雄殿组成,左右配以韦驮殿、观音殿、厢房、耳殿等。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架椽屋,悬山顶。戏台广深各三间,悬山式屋顶形制。  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元之后。高台筑殿,三间面阔,六椽袱前后贯通,悬山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根金柱粗壮挺拔,柱头卷刹明显,抬架式构架举折平缓,具有鲜明的金元建筑特征。大殿右次间下处镶嵌着元至元八年(1271)修寺院的石碣。  殿内保存着数尊北魏石刻佛像及历代重修碑刻。 在西北200米处,保存着一座观音阁,俗称水阁凉亭。一池清泉昼夜萦回,清澈见底。池内游鱼嬉戏,历历可数。泉水冬暖夏凉,饮用甘甜。水池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正方形池墁由52根望柱、栏杆围就,中间镶嵌着栏板,精雕细刻,图案精美。砖、石、木结构的观音阁,座落在深插水中的12根石柱之上,每面回柱三门,隔扇花菱,玲珑剔透。斗拱支檐,方额穿插,飞檐凌空,古朴典雅。屋顶单檐歇山式,筒瓦覆盖,脊兽皆备,给人以曲线柔和的飘逸美感。观音水阁内保存着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和十八罗汉的彩塑,个个形象生动,造型各异。梁架及其他构件上“观音救八难”、“太子游四门”等壁画,色彩庄重,勾勒传神。古色古香的建筑形制与优美独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洪教院这处佛教古刹平添了几分姿色。 洪济寺 在沁县城西北20公里的郭村镇仁胜村北隅。  寺院创建年代不详,据记载,始建于唐,古为唐代沁州铜靼县所建“十八兰若”寺之一。金崇庆元年(1212)赐额,金贞佑二年(1214)重修,清康熙十年(1671)僧人来怀再修。 该寺座北向南,为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前有山门,中为过殿(俗称前殿),后为献殿、,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顶。卷棚式献殿,三开间面宽,一间进深,平面呈条形状。圆形木柱顶立,斗拱支檐,布瓦覆盖,博风、勾栏装饰华丽,为清代晚期所重建之物。正殿位居献殿之后,面阔三间,六架檐屋,悬山式屋顶。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昂,敦厚肥硕。前檐木柱粗壮挺拔,均有卷杀,柱升起与侧角度均多明显,、普柏枋制作规整。  殿内原始材料粗略加工后的梁架,仍属元代的建筑风格。大叉手、荷叶墩等做法仍沿袭宋制。 寺内现存金、元、明、清重修碑4通,佑二年(亚214)赐额重修碑较为珍贵。碑为青石质,通高2.7米,龟形碑座,碑身光洁如镜,碑首呈半圆形,碑额为双龙绞体戏珠,刻工精细,立体感较强。碑文记叙了赐额及重修寺院之详情,为沁州碑刻第一品,堪称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3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21:1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杂文当前位置:& > 杂文
南阳古代的寺院
作者:不详
  佛教传入南阳地区的时间,始于公元324年。明嘉靖《南阳府志》:“弥陀寺在(南阳)城东延曦门外,晋永昌三年创建”(查东晋永昌无三年,当为太宁二年324年)。至南北朝时期,又有所发展。北朝元魏太和(477-499)初年,淅川境内建立龙巢寺;西魏大统三年(537 )镇平县建立中兴寺(灵泉寺);北魏(420-534)年间,方城县小史店出现了摩崖造像等。进入隋代以后,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大业十三年(617)南阳县地鄂城寺塔和仁寿四年(694)的淅川法相寺(太平兴国中改名兴化寺)等。佛教在南阳的传播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唐武宗会昌三年(844)下令毁拆天下没有寺额的寺庵,“石幢、僧塔、经、佛入大寺,钟送道观。”受创最重的是镇平县菩提寺,土地和人员顿减。但从西峡县城内现存的唐熹宗乾符二年(875)的陀罗尼经幢来看,在武宗以后,佛教活动很快有所回升。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敕慧能弟子神会禅师往南阳龙兴寺(位于南阳黄台岗乡),续于洛阳大兴禅法,始判南北二宗。”(《高僧传》中唐以后,经过神会(663-780年)与淅川香严寺慧忠国师,以及慧能弟子四世法孙、南召县丹霞寺的创始人天然法师等人的提倡,使南宗形成为禅宗正统的主流,弘盛于晚唐及五代。至宋、元、明、清尚连绵未已,成为在我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佛教宗派。
  二、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使沉寂数十年的佛教活动又恢复了生机,相继建造佛寺17处。较著名的有唐河县城的菩提寺,南阳县的兴国寺,邓州城内的龙兴(福胜)寺、清禅寺,内乡县的吉祥寺、天宁寺。《宋会要》:崇宁二年(1103)诏天下州军各赐寺额,以“崇宁”为名。三年二月,诏崇宁寺上添“万寿”二字、政和二年(1112),诏改崇宁为“天宁”。在建造佛寺的同时,还扩建、重修了一部分寺庵。著名的丹霞寺就是于崇宁年间在原有基础上加以翻新增高,购置田地,振占山水,日渐兴盛起来。《淅川厅志》卷四载欧阳修《淅川县兴化寺廊记》:“兴化寺新修行廊四行,总六十四间。匠者某人,用工之力凡若干,土木圬镘陶瓦铁石之费,匠工佣食之资,凡若干营。而主其事者,僧延遇。自言:余杭人,少弃父母称出家子,之郓州,拜浮图人,师其说。年十九,尚书祠部给牒称僧,遂行四方。淳化三年(992)止此寺,得维摩院废基,筑室自为师,教弟子以居。居二十有三年,授弟子惠聪而老焉。又十八年,七十有一矣!乃敛其衣钵之具所余,示惠聪而叹曰:吾生乾德之癸亥(963),明年而甲子一复,而将甲焉弃杭即淅,四十有三岁。去坟墓不哭其郊;闻吴愉不怀其土,吾岂无乡闾亲戚之仁与爱,而乐此土耶?吾维浮图之说畏且信以忘其生,不知久乎此世,今吾之有衣食之余,生无乡闾宗族之周,没不待岁时承尝之具,盍就吾之素信者而用焉,毕吾无恨也。于是,庀工度材营此廊,廊成明道二年之某月也。寺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号法相寺,太平兴国中改曰兴华。屋垣甚壮广。由仁寿至明道,今四百四十有四年之间,凡几坏几易,未尝有志刻,虽其始造之因,亦莫祥焉。至延遇为此役,始求志之。予因嘉延遇之能果其学也,惠聪自少师之,虽老益坚。不坏又竭其所有,期与俱就所信而尽焉。夫世之学者,知患不至,不知患不能果。此果于自信者也。年月日记”。
  三、元代对各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历代帝王都注意扶植和利用佛教,使佛教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在百年时间内,南阳各县先后建造佛寺45处。它们是:南阳县的丰山寺、白马寺(俗称千金寺)、观音寺、地藏寺、鹰庄寺、龙兴寺;镇平县的延寿寺、福胜寺、洪教寺(古名石佛寺)、龙泉寺、中兴寺、宝林寺、三教寺、复兴寺、孤峰寺;桐柏县的重兴寺、园通寺、报恩寺、丹山寺、白竹园寺;邓县的弥陀寺、宝泉寺、观音寺、开元寺、园觉寺;内乡县的杏花寺、白玉泉寺、延寿寺、洪教寺、清凉寺、竹林寺、观音寺、金佛寺、资胜寺;淅川县的净土寺(俗名樵峪寺)、兴华寺(县西南三里古兴化县治)、圣水寺;新野县的龙泉寺、照庄寺;方城县的云居寺、妙觉寺(旧名上古寺)。
  元代末期,南阳佛教在全国佛教貌似兴盛的状况下,几乎频于毁灭。除香严寺规模依旧外,菩提寺残破,丹霞寺、弥陀寺、观音寺、鄂城寺、文殊寺、地藏寺皆被毁。
  四、明代自朱元璋立国以后,对佛教倍加推崇,在洪武年间就开始营造各地的寺院。继而又于永乐、正统、万历诸代先后创立建福寺、黑涨寺、龙泉寺、莲花庵、蒿溪寺、圣水寺、千佛寺、法云寺、奈园寺、金水寺、云盖寺、慈梅寺、资福寺、点灯寺、安隐寺、郦城寺、清禅寺、福山寺、艾河庵、定水庵等二十二座寺庵。全区建于明代的寺庵达62座。与此同时,还对许多破旧的寺庵进行了扩建和重修。永乐年间,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等奏请修武当山宫时,重建香严寺殿宇。成化二十三年(1486)应提督太岳尚衣监潘记奏请,宪宗皇帝敕赐香严寺长生田万顷,并颁额“宪通”。嘉靖年间,在唐王府的支持下,香严寺的房产地产空前扩大,寺院经济达到了把持一方的势力,直到土地改革的时候,寺内实有土地数量尚在97,600亩以上;还有油坊、醋坊、火纸厂三个手工业作坊的全套设备。万历十八年(1545)十一月十九日,向南召县□风寺住持及僧人发出:“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的圣喻,并颁给《续大藏经》441函,《旧刻藏经》637函。令他们“务须庄严持诵,奉珍藏,不许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以垂永久”。继于二十七年,又以“朕发诚心印选”的佛《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教”。特派御马监太监党礼宝送往伏牛山兴峰寺。
  淅川县的兴峰寺、文兴寺,南召县的丹霞寺、国清寺,南阳县的鄂城寺、文殊寺、云罩寺(存有明成化四年瓷塑十八罗汉一套),桐柏县的迥龙寺、黑明寺、桂泉寺,唐河县的竹林寺、黄台寺、复兴寺、清凉寺、净业寺等都得到了重修或重建,使元末被毁的寺庵面貌一新。著名的丹霞寺到了嘉庆年间“南北营殿,东西构堂,中则巍然一阁,耸出山巅,又塑三大佛像和十八尊罗汉。昔日蔓延荆榛,今则巍巍殿宇,临之者悚敬,游之者畅怀”。
  明代对于历代的佛教管理制度重新加以整顿,制定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办法。按洪武十五年规定:府设僧纲司,置都纲一员,从九品,副都纲一员;州设僧正一员,均设官不给禄。南阳府僧纲司设于城东关弥陀寺。南召国清寺,镇平延寿寺,桐柏永庆寺,南阳崇善寺,以及内乡、新野、淅川各县均设有僧会一员;邓州(今邓县),裕州(今方城县)开化寺各设僧正一员。
  五、清代初期,对佛教限制甚严,发展相当缓慢。自乾隆十九年(1754)起,在全国范围内通令取消官给度牒制度以后,僧尼人数迅速上升。南阳诸县除重修重建外,还新增寺庵21处。当时的寺庵有200座左右,僧尼总数不下两千人,仅桐柏山与香严寺两处,就各有600人左右。光绪二十八年(1902),宣统二年(1910),了见与融豪和尚曾先后在云台寺主持开戒,两次受戒僧尼近300人。
  区内几处名寺在明末时均遭严重破坏,僧众流散、殿堂荒芜。镇平县菩提寺于康熙二十年经了尘和尚加以恢复,后代以其为开山鼻祖敬奉。同治十年,光绪三年两次大旱无收,寺内开设粥场、并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扩建寺内殿宇,同来救济附近困苦群众。故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县府颁布“永免菩提寺捐项杂派”的命令。此后,就更有余资开办学校,赈济灾民和承办佛教会经费的能力。
  南召县丹霞寺“寺之初,始于唐,盛于宋,兵焚于元,迄明中兴,清乾隆重建至今”。(道光十三年重修碑记)。兴盛时期有房屋140余间,僧众达300余名;淅川县香严寺于雍正十三年,经南阳太守王维新“捐俸首倡”又得到恢复,至乾隆年间又进行两次重新,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重修工程,施工时间延续六年之久,全部殿宇焕然一新,僧人发展到600多名。当时香严、菩提、丹霞诸大寺的组织机构愈加完备,形成为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附:南阳佛教寺院内部组织机构一览表(表一)。
  桐柏山原为道教的领地,乾隆四十九年(1784),临济宗第七十八世传人端德禅师,自四川省宁远府西昌县紫徽山宗林寺来到太白顶宣扬佛教,感化四名道教徒改奉佛教,在这一带收徒传法,渐次将桐柏山附近的大部分道观变为佛教,此后又延及到唐河县等地,佛教禅宗在南阳地区形成为一大支脉(《佛祖心灯》)。至光绪三年年,领寺庵37处。阎家遗址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阎家遗址概要
位于陕西境内渭河北二级阶地南缘、阎家村东北200米处,东西约250米,南北约200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
阎家遗址简介
遗址文化层厚5米左右,出土器物有云纹瓦当、龙纹空心砖残块、板瓦、筒瓦、鹅卵石、柱础等。从被破坏的断崖上看,其南部暴露出夯筑城墙遗址迹有4处,夯层为平夯,厚8—10厘米,四处城墙南北近似一线,可判定城墙为南北向。
从北断崖看,城墙由地表到墙底(即筑城所形成的壕沟)深5米,宽2米,夯层中夹杂有砖、瓦片。从北部已破坏的城墙遗迹看,城墙东西距离不长,但连续出现5处且有较大的柱础暴露,还伴有若干鹅卵石、圆形通水管道悬挂于断崖上。
遗址内发现墓葬一处,距地面约5米,墓宽0.74米,墓室用砖砌券,砖一般长65厘米,宽36厘米,厚18厘米。[1]
阎家遗址发现过程
阎家遗址建国前处在高台平地上,1954年建渭惠第六渠(建国后称一支渠,1981年废)从其中部东西穿过,遂将该遗址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因建砖场而被破坏较重,北部完好,中部偏南人为形成一东西高塄,整个遗址呈南高北低缓坡状。
该遗址1981年发现,1988年文物普查时又进行详细复查,据出土文物和内涵确定为行宫遗址。
武功县历史文化遗迹一览表
陕西省重点文物
◆◆◆游凤街遗址
◆◆◆武功关帝庙
◆望仙宫◆◆寺背后塔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
◆苏慧织回文与武功民间送手绢风俗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
传统手艺工艺
市、县级文物
新石器时代
◆◆◆浮沱子遗址
◆三合村遗址◆牛家台遗址◆张家台遗址
◆苏坊村遗址◆黄家河遗址◆
◆◆焦阳遗址◆小寨村遗址
◆北湾遗址◆南店子遗址◆任曲(渠)遗址
◆青龙关◆◆
◆◆◆杨虎城城址
◆墓◆墓◆车光倩墓◆墓
◆墓◆靳孝谟墓◆墓◆墓
◆◆墓◆墓◆马如墓
◆苏武祠◆康海祠◆
◆鸿禧观◆◆◆()
◆◆(庵皇阁、)
◆◆西麓山房◆◆
◆马家都堂府◆杨虎城公馆◆西农筹建处
◆新民高等小学◆
◆邰城驿◆◆◆
◆◆◆◆印台寺
◆◆天花堂◆海潮院◆
◆◆甘皇殿◆◆释化寺
.武功招商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海禅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