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个城市人叫戴远成

&&&&&&&&&&&&&&&&&& &&&3
&&&&&&&&& 2
&&&&&&&&& 3
----&&& /&&&& -----&&&& /-----&&&& &&/-----&
&&&&&&&&&&&&&&
发布于日 14:50 |
阅读数(414)
等词,打一人名。请学生猜出人名,并把此条串连起来做一个作者简介。
:①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金会这样形容美国当时的黑人呢?)。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明确:展示黑暗的社会现实(板书),黑人仍然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
明确1,排比《比较阅读去掉后面的三个100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这四个100年后再文中所起的排比作用?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有气势,感情充沛,振奋人心,产生共鸣齐读》
师:在这段话里,重复出现了四个&100年前&,到底这100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情?
明确:1862年9月22日,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所以第一段话中的&灯塔&和&黎明&也就是比喻&林肯签署的《解放黑奴宣言》&。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11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12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13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14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
15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
齐读,或者
发布于日 14:48 |
阅读数(197)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2、体会本文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字存古,江苏华亭人,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八岁能创作诗文辞赋,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兵败后父亲投水自殉。夏完淳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
三、分析文章内容
(一)(1、2段):回顾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不孝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矣&
讨论1:作者处在怎样的境地?他选择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忠孝难以两全、即将身赴国难的境地。
以继承父亲的报国之志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淳之身父之所遗,&&死亦何负于双慈?&
讨论2:本段抒发了什么情感?陈说了什么道理?这两者之间是否截然分明?
抒发念母之情,陈说&死不负于双慈&的理由;但作者并非一味明理或单纯抒发情感,而是寓理于真诚、炽烈的念母之情。
这里对不能&报母&的原因作了情理交融的陈述。作者将&报国&、&殉父&与&报母&的关系串通起来加以阐述,指出:&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这就把能否真正&报母&,放在了抗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大背景下来考察。只要&天日&尚未&复见&,杀父之&大仇&一日未报,作者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承欢于双慈的膝下。换句话说,夏完淳不想做厮守在母亲身边的碌碌无为的家雀,而要到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风云中一展宏图,这才是真正的&报母&。
(二)(3、4段):作者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讨论3:在第2、3自然段里作者都谈到了&立后&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坚决反对立后?
对&立后&问题的安排,如生男孩,&家门有幸&,这幸一方面是香火有续,家门有幸;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父志有人继承,值得庆幸。
坚决反对立后,原因有二:一是在当时沧海横流的情况下,象作者父子那样坚持民族气节的人极少,如立后之人气节有亏,反而会辱没夏氏父子。第二,从国家与夏家利害一致性上考察,把家族命运与国家命运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时从民族前途考察。在立后问题上,作者明确表现出以气节为重、以国事为先的立场。
(三)(5、6段):表明作者对生死的态度,面对死亡,以及大仇未报的遗恨。
讨论4:作者说自己写这封遗书是&语无伦次&,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来吗?这表明作者在写信时怎样的感情状态?
内容各段之间有反复:表达对慈母的愧疚、牵挂;交代同一后事也重复提及。表达出作者激动、强烈的情感。
四、艺术特点
1、情理相融的语言特点。(参看讨论1)
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
2、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五、课外链接
课外自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比较两者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 《狱中上母书》翻译夏完淳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   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先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奄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只是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我把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没有这样,千万不要另立后嗣。会稽的大望族到现在如此零落已极。节义文章象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象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被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更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暂且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背。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  
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恶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发布于日 14:47 |
阅读数(397)
一、教学目标(一)重点掌握&执&、&势&、&说&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二)学习本文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三)学习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为节选。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后一部分议论抒情。第一部分(1~3段):记叙了史可法殉国前后的情况及有关的几件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段):记史可法殉国前的安排。第二层(2段):记史可法殉国时的情况。第三层(3段):记史可法殉国后的几件有关事情。第二部分(4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未死&的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加以否定。这表明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相比,说明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为人民所纪念。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以出世还是入世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对史可法的崇敬。总之,通过这段议论,史可法的精神更加清晰,主题揭示得更加鲜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加明确。(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分析: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来表现的。1、2两段是正面描述。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一语写出史可法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前危局的清醒认识,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他不是轻率的人。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他说:&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帮助他&临期成此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的精神。后来城陷时,史可法首先&拔刀自裁&;诸将抱持时,他又&大呼德威&;面对强大的敌人,他&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当&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时,他&大骂而死&。描写不多,一个忠烈刚强的民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第3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前者反映了人民对史可法的爱戴,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后者说明史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辉旗帜。这两件事都从侧面烘托了史可法。第三件事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文章对此作了较详的记叙。洪承畴高居上座,却惶恐地询问史可法的生死。孙兆奎被执阶下,却拒不回答,反而针锋相对,尖锐辛辣地羞辱叛徒。作者通过史可法同洪承畴的正反对比,突出了史可法的伟大。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浩气长存;洪承畴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作者对这次交锋的记叙虽较详(相对同段前两件事而言),但直接记叙洪承畴也只两句,寥寥几笔,却把一个大汉奸虚伪、狡诈和狼狈不堪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三)末段几句话应如何理解?分析:&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出世入世之面目?&作者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有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相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的崇高,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出世)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们的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和他们对后世人民的巨大影响。这一观点,既指出了传说的可笑,更明确了史可法等英烈殉国的价值和意义。但是,把爱国精神、民族气节一概而归诸&圣贤家法&,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体现。&想见当日围城光景,&&冒其未死之名者哉?&这句话是在前句意思的基础上谈后人的感受和认识。&宛然可遇&已经证明了英烈的精神和气节流传后世,不必再问灵魂是否解脱,更不必再假冒他们的名字来做事。其实,&冒名&一事,作者批评显得过激,为了增强号召力,迅速壮大队伍,以对付敌人,&托忠烈之名&或其他名义也是无可厚非的。(四)难句译注。1.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然:然而。仓皇:指城破时的匆忙混乱。于:介词,表动作对象,可译为&在&、&到&。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为:兼有&做&、&替&二义,&做&对应于&者&,&替&对应于&我&,《五人墓碑记》中&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的&为&亦有类似用法。成此大节:完成这个重大气节(的塑造),指于混乱中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被杀,谁来做替我到时候成就殉身大节的人?2.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即:就。如:像。不可问:无法找到下落。百年而后:一百年之后。而,连词。客:指朋友。想见:想象看到。即:就(是)。面目:形象。宛然:仿佛。是:这,代上文&忠烈面目宛然可遇&。果:果真。而况:更何况。者:相当于&&&的情况&。哉: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译:就像史忠烈公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史公殉难)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谈起史公的遗言,(仍)没有一个人不泪下如雨,在想象中看到当年的围城情况,这就仿佛可以看到史公的(高大)形象了,这样也就不必再去探究他是否果真解脱躯壳成仙成佛了,更何况说他没死,冒用他的名号的做法呢?(五)为什么以&梅花岭记&命题?分析:文章写史可法殉国的事,以&梅花岭记&为题,原因是:①作者的目的除了记叙史可法殉国的史实,还要借凭吊梅花岭上的史可法墓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否定了画蛇添足的&神仙之说&,赞扬史可法精神永驻,表达自己对史可法的崇敬;②以梅花的冰清玉洁、傲霜怒雪的性格象征史可法的高尚品德,歌颂他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自读指导。1.课文简析。史可法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领兵固守扬州,血战10天,英勇就义。死难时葬衣冠于梅花岭。文章标题是游记式,而内容却是借此抒发作者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墓时的感情。夹叙夹议,既表彰史可法的忠烈,也表彰丹徒钱烈女和史可法八弟妇的节烈。作者以《梅花岭记》为题,是取梅花&傲霜怒放,冰清玉洁,芳香不染&的象征义,赞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爱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全文分为记叙和议论两个部分。记叙部分共3段。第1段写史可法准备赴难。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事。第2段记叙史可法英勇就义。分为三层。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牺牲;第三层写史可法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第3段写史可法死后的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这一段写了三件事:一是&忠烈未死&的传闻,二是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名义抗清。三是孙兆奎同洪承畴的交锋。寥寥几笔,含意深邃:史可法身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身存,精神已死,虽生犹死。议论部分是第4段,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本文按史可法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叙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加以刻画,以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二)自读练习(括号中为参考答案)。1.给下列加粗的词注音。鲒琦亭集外编(jieqi)与城为殉(xun)瞠目(cheng)急呼麾下(hui)神仙诡诞之说(guidan)蝉蜕(chan)2.解释下列句中活用的词。①吾誓与城为殉(动词用作名词:殉国之物)②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③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名词活用为动词:穿青衣,戴乌帽,也可以说是省略了动词)④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⑤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4.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忠烈公)遂为诸将所拥而行。②(忠烈公及诸将)至小东门。③(忠烈公)被执至南门。④(客)无不泪下如雨。⑤我死当葬(于)梅花岭上。⑥何必出(于)世入(于)世之面目。5.把下列各句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①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②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③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④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⑤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实未尝死。⑥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小资料〗(一)补充注释:[抱持]抱住抓住(使史可法不能自杀)。[大兵]指清兵。清朝写文章,对清兵必须这样称呼。[忠烈遗言]据《小腆纪年附考》:扬州被围后,史可法作书辞家人,呼史德威诀曰:&我无子,汝为我嗣,以奉吾母。我不负国,法无负我。我死,当葬我于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侧;其或不能,梅花岭可也。&[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好像(当年)陈涉(起义时)假借项燕(的名义)。项燕世代做楚国的大将,在楚国有很高的威望。陈涉起义初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没有社会地位和威望,所以起义时就&诈自称公子扶苏(秦始皇大儿子),项燕为天下唱(同&倡&,倡导)&。[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经略&是以文官辖武将的大官。&有旧&,有老交情。[抑未死耶]还是没有死呢?抑,还是。[恚(hui)]恨、怨。[麾(hui)]指部下。麾,军旗。[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唐京兆(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安禄山叛乱时,他任平原(现在山东省德县)太守,起兵抗击,各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后至京,官至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唐德宗时,藩镇李希烈叛乱,逼他投降,他不屈而死。传说他死后十五年,他的旧仆曾在洛阳同德寺见他&衣长白衫,张盖,在佛殿上坐&。因此,&时人皆称鲁公尸解得道。&以兵解,因被杀而成仙。兵,兵器。解,舍去躯壳而成仙。[即如]就像、就说。[而况]何况。(二)课文删节部分(原文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墓旁有丹徒(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钱烈女(名淑贤,清兵破扬州城时,她自杀殉国,年仅十六岁)之冢(坟墓),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自杀五次)而得绝[气绝身亡],时[死时]告其父母火(火葬)之,无(不要)留骨秽地(被入侵敌人弄脏了的地方,指沦陷的地区),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现在江西省)王猷定(曾在史可法下面担任文书工作,明亡后隐居不出)、关中(现在秦岭以北一带)黄遵岩(清初诗人,生平不详)、粤东(现在广东省)屈大均(清初诗人,曾参加抗清,兵败后剃发为僧)为作传(传记)铭(文体的一种,常刻在墓碑或器物上,以颂功德)哀词。顾(但)尚有未尽表章(同&彰&)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史)可程(史可法的弟弟,崇祯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曾投降李自成)下(以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扫墓)。适(恰好)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清军大将)发(押送义军将领)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美色),守节(未再嫁),亦出视之。大将艳(羡慕、贪图)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北京),当易姓之间(指李自成入京,朱明王朝崩溃之时。封建时代,帝王把国家看作一人一姓的私产,因此称改朝换代为&易姓&),不能仗节(不能保持节操。作者和史可法认为史可程投降李自成是不能保持节操),出疏(呈给皇帝的奏章)纠(检举、弹劾)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追随,引申为继承)兄公(指丈夫之兄,&公&是对史可法的尊称)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不沾上污浊),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指同史可法一起殉国的部将)谅(想必)在从祀(陪同受祭)之列,当另为别室(另辟一间屋子)以祭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把其他一些烈女也一同附祭)。(三)史可法殉国时局势。明代末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关外满洲贵族又不时入侵,明朝统治处于内外交困之中。明朝覆亡前,史可法已在南京任兵部尚书,当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相继入据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自杀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江南一带以史可法为首的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官员打算拥立比较贤明的潞王朱常芳为帝,以马士英为首的出身大地主的官僚和宦党却拥立昏庸无能的福王朱由崧。由于马士英一派得到地方军阀实力派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等人的支持,福王于1644年即位于南京,建立南明小王朝,年号弘光。史可法虽也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同马士英等共为宰相,但不久就被排挤,督师扬州。清军南下时,南明政权正处于内乱中。弘光元年(1645)二月,防守黄河的高杰被另一总兵官许定国所杀,许降清,河防大开;同时,驻守武昌的左良玉顺江而下发兵攻打马士英,马士英急调江北的刘泽清、刘良佐、黄得功部溯江防御,江北空虚。清兵趁此机会南下迫近扬州。此时马士英忙于卖官鬻爵,福王热衷于大修宫殿,腐化享乐,后宫女子数以千计。史可法飞章告急,马士英却说他是为了要报功,不予理睬。史可法要求调拨粮饷,马士英也拒不发给,以致&诸军皆饥&。史可法又驰檄召各镇兵马救援,但各部都&逡巡无进师意&。史可法只好以亲军四千人凭城困守。课文中所说的史可法&知势不可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扬州一役,史可法及其部将、僚佐表现了壮烈的民族气节。清军曾五次劝降,均遭史可法拒绝。后来部将马鸣碌、汪思诚、马应魁,庄子固、乙邦才等均随史可法壮烈牺牲。清兵破扬州后,又乘夜渡江,福王出走芜湖,被黄得功部将劫夺降清,马士英等逃往杭州,福王小朝廷很快就覆亡了。(四)作者简介。全祖望(),字绍衣,号谢山,清代鄞县(现在浙江省宁波市)人。他四岁开始读书,十六岁应乡试到省城,拿自己的文章谒见当时名作家查慎行,很受查氏器重。二十六岁入京,也受名作家方苞的赏识。乾隆元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古士。一年后,被权贵排斥,左迁外补,以知县任用,他就弃官不做,回家安于贫困生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注意收集抗清义士史料,撰写文章,予以表彰,《梅花岭记》就是其中一篇。他自己文章中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在&清&字前面而被下狱治罪,后来经人营救,才得以免死。他辞官后,先后主讲过蕺(j0)山书院(在浙江)和端溪书院(在广东)。他一生致力于经史研究。著有《经史问答》、《句余土音》、《鲒琦亭集》,又曾续修明代学者黄宗羲的《宋元学案》,笺注宋代学者王应麟的《因学纪闻》,又七次校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五)译文: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帮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大守任民育和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失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遍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在)想象中看见当时(清兵)围困扬州城的情景的,这就是(说)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发布于日 14:43 |
阅读数(180)
《正气歌》教案
1、了解文天祥的有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读诵《正气歌》。
3、了解人体身心合一、互相影响的道理,从而重视身心的修养问题。
一、导语:两千多年前,西汉大文学家枚乘写了一篇赋,名叫《七发》。讲的是楚太子因长期安居深宫、纵欲享乐而导致精神萎靡、郁郁不欢、卧病不起,有一位吴国的客人前往探病,通过音乐、饮食、车马(相当于开宝马、奔驰兜风)、宴游(相当于四处游玩和摆设酒宴)、打猎、观涛(相当于看钱塘江潮)以及推荐有识之士,说了七件事来启发楚太子(《七发》之名即由此而来),最后以&要言妙道&的吸引力使楚太子重新振作,一下子病就好了。有人认为《七发》的主要内容是假托楚太子与吴国客人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论述人生的至高哲理。还有人这是中国最早有关心理治疗的文字记载。我曾经翻过一本书,是一个台湾人写的,里面说,他小的时候,老人告诉他,害怕的时候就背文天祥的《正气歌》,就会不怕了。真的吗?诗歌文章竟然能治病?中考过后,一个学生讲他没来由的害怕,也不是有病,问我怎么办。我就推荐他读《正气歌》。过了一阵子问他,果真不害怕了。也许好的诗文承载着良性信息,可以通过改变人的内部程序&&思想,从而医治人的显示屏&&人的身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正气歌》。
二、介绍文天祥:先问学生对文天祥知道多少,再由教师补充介绍。
文天祥(),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生平概况等较详细资料见
三、介绍本诗前面的序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侵沴,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于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然尔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指出:人心充满浩然之气,病不能为害。因为正气在,邪气自退。
四、教师领读《正气歌》,在熟读的基础上,再看后面的解释,并和学生一起研读&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中的十二个人物的英雄事迹。
五、背诵竞赛:反复诵读《正气歌》,看看谁先背过。
六、作业:熟读下文,并背过其中划横线的黑体字。
文天祥从容就义
  初八日召天祥至殿中。长揖不拜。左右强之,坚立不为动。极言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之民;不幸母老子弱,权臣误国,用舍失宜,北朝用其叛将、叛臣,入其国都,毁其宗社。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时,宋亡矣,天祥当速死,不当久生。
  上使谕之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矣。&又使谕之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天祥对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遂命之退。
  明日有奏:&天祥不愿归附,当赐之死。&麦术丁力赞其决,遂可其奏。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节选自《文文山先生全集》附录。胡广(),明代大臣。字光大,江西吉水人)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所动摇。他极力述说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不当,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叛臣,攻入我朝的国都,毁灭我朝的国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宋朝灭亡了,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不应长久苟且偷生。
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两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我擅于培养自身所具有的浩然正气。&这土牢中有七种恶气,我的浩然正气只有一种,用一股正气抵抗那七种恶气,我还怕什么呢!何况这浩然之气是天地间的正气啊!于是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宇宙间存有正气,它孕育了各种各样的物体。在大地上它孕育了江河湖海、高山峻岭,在天空中它孕育了日月星辰。在人的身上,它体现为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它充塞并布满了浩渺的天宇。 当国家政局处于清平宁和的时代,秉有正气的人为国家报效力出力使国泰民安。当国家民族出现危难的时候,秉有正气的人就体现出坚崇高的气节。他们一一永垂史册,留下万古长存的英名;气体现在齐国太史敢于据实记史的史册;正气体现在晋国良史敢于据理记史的史笔;正气体现在秦代张良为国复仇追杀秦始皇所铸造的铁锤;正气体现在汉朝苏武效忠祖国日日手持的节杖;正气体现为严颜将军不屈的头颅;正气体现为嵇侍中护帝身亡洒下的鲜血;正气体现为张巡对叛贼切齿痛骂而咬碎的牙齿;正气体现为颜杲卿怒骂敌人而被勾断的舌头;正气体现为隐居辽东的管宁,其高洁的节操胜过冰雪;正气体现为诸葛亮尽忠尽节的《出师表》,其忠贞壮烈连天地鬼神都会感动得哭泣;正气体现为东晋将军祖逖誓复中原渡江击楫,其慷慨气势足可吞灭强敌;正气体现为唐代忠臣段秀实手中的笏板,把逆贼朱涉的头颅击裂;这些英雄们身上都充满着浩然正气,他们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万古长存。当英雄们身上的浩然正气直冲日月霄汉,个人的生死安危还何足讨论!
大地依靠正气才得以稳立,擎天之柱依靠正气才能高高地将天擎起。伦理纲常道德准则依靠正气才能维持其生命,道德和真理都要依靠正气作为根基。可叹我遭遇国家民族危亡的厄运,而我个人的力量也实在太小。我也要象楚国被俘将军锺仪一样端正衣冠可杀不可辱乘坐囚车被押往千里外的塞北!即使用大锅烹煮我,我也觉得象吃蜜糖一样的甘甜。我多次求死以尽忠守节,可总是不能如愿。阴暗的牢房里死一般寂静无声,但见鬼火点点。牢房外面春光媚,可牢房内漆黑一片。骏马与牛拴在同一个食槽上,凤凰塞进鸡窝里。有朝一日风霜疾病侵染了我,料想我的尸骨定会被弃之于沟渠。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我已经被关押了两年,各种邪恶之气及百病都侵染不了我。啊!这个低洼潮湿的牢房,竟成了我的安乐之国!难道我有什么窍门妙法吗?使得阴阳寒暑侵害不了我!我只因心中秉承着耿耿正气!我把功名利禄看如天空中过往的浮云。想着我的国家、民族和黎民百姓,心中无限伤悲!苍天!我的祖国母亲、民族和百姓的苦难,何时才是尽头?我讴歌的先贤圣哲虽然离我们已经久远了,可他们伟大的精神和光辉的事业却如在我的眼前。在这牢狱的屋檐下,我迎着疾风展读圣贤的书,先贤圣哲们的正气与美德照彻了我的容颜和我的心灵!
从《正气歌》中,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忧国之思、爱国之情,可以领略到作者卓越的诗歌才能,而且也可以领悟到作者深刻的哲学思想。在《正气歌》的起首,文天祥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几句诗表达了文天祥的宇宙观的基本内容,也是通篇以&浩然正气&以自勉的宇宙观的依据。文天祥把气当作世界本原、万化根基的观点的形成并不自《正气歌》始,很早他已具有这样的看法。还在他考中进士的策试中,他就写道:&茫茫堪舆,土央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这里说的元气,文天祥在有的地方即称作气,如说:&天一积气耳。凡日月星辰,风雨霜露,皆气之流行而发现者,流行发现处有光彩便谓之文。&因此,气、元气、正气,在文天祥的诗文里是通用的,那么,这种气、元气、正气是自然形成的,还是由别的东西派生的?文天祥认为它是自然而成、不假外求的。他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夫浩然者,际天地而常存,不假外物而消长。&他把孟子的一个唯心主义命题(孟子认为浩然正气由心所生)改造成了一个唯物主义命题。文天祥的老师欧阳巽斋是朱熹再传弟子,所以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把他列为朱熹后学。但是从文天祥后来的思想发展来看,他和朱熹的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突出的就表现在朱熹认为&天即理也&,即万物源于理;而文天祥则认为天即是气,即万物源于气。在朱熹的理学盛行天下的当时,文天祥的观点可谓独树一帜。
文天祥认为,气不仅产生万物,也产生了人,人既是气的产物,又具有人特有的&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人的一种精神禀赋,人之不同于物,不同于禽兽,就在于他有这种&浩然之气&。正因为人有了&浩然之气&,他可以有无穷的精神力量。&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可见,文天祥所说的浩然之气带有精神属性,特别是带有道德属性,它是从物质的气派生出来的,而不是像孟子说的是由人心所派生的,或者像朱熹说的是由理所派生的。&浩然之气&虽是人的精神禀赋,但它也需要&养&,即加强道德修养,因此,人虽有&浩然之气&,但在不同的人身上,这种&浩然之气&的表现却有所不同。只有&养吾浩然之气&,才能&气贯长虹&,与天地同在,战胜一切邪恶而虽死犹生。这就是《正气歌》的哲学落脚点,也是对文天祥的崇高的爱国情操和忠贞的民族气节的一种哲学诠释。
发布于日 14:05 |
阅读数(570)
&&& 第一段即第一个事件:勇服郭晞。作者依次写悍卒肆志,自荐平乱,诣营陈辞,请留宿营,突出了段秀实外柔内刚的性格。事情的起因是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作者先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将各种瓦器都砸碎,狼籍满地,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至撞杀孕妇人。写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接着作者指出了士卒之所以敢为所欲为的症结所在,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白孝德只是心中忧伤却不敢说明。紧接着作者又写段秀实自荐担任都虞候前去平乱,显示了他的刚勇无畏。不久,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这是一写其勇。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郭晞士卒岂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段秀实是不怕死的。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这是二写其勇。至此,事件似已告终,不料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为什么要写这一情节呢?掩卷细想,却又不难理解,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喻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这是三写其勇。&&&&& 第二段即第二个事件:仁愧焦令谌。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写这则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三段即第三个事件:节显治事堂。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名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从作者客观的叙述中,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第四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原因及材料的来源,以说明逸事状内容之不谬。&2、思考讨论:本文的结构如何?是怎样把三件逸事串起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此文在结构上也颇具匠心。所记逸事的开头,作者都写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按顺序,&仁愧焦令谌&之事应在&勇服郭晞&之事前,作者将它移后,把&勇服郭晞&&提前来写,其好处是能充分体现写作主旨。因作者要反击小人诽谤段秀实以笏击泚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就一定要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的本质,而&勇服郭晞&最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这种先后倒叙也符合读者的欣赏心理。作者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和激烈的场面,能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印象。然后写段秀实性格中仁信爱民的一面,对百姓的和好眷眷之意,文势跌宕起伏,布局富有变化。这样安排,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 本文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全文不着一句议论,寓情于事,以形传神,繁简得当。作者在行文中不感情用事,完全让事实和形象说话,他精心选取了段秀实生活中的三则逸事,繁简得当。&勇服郭晞&一事,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其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余音,充分展示了段秀实的刚勇个性。诣营陈辞是这则事件的高潮,叙写尤为详细,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仁愧焦令谌&一事,作者为展示段秀实的仁心爱民的品质,在描述其为被打成重伤的农者洗血、裹疮、注药、哺食、卖马、偿谷,不避琐细。而&节显治事堂&,作者笔墨简略,用的是以简代繁的手法,叙事行文虽寥寥数语,然而由于能抓住主要环节,收到了见微知著的效果,人物的识见和气节仍光彩逼人。&4、思考:试归纳总结本文主题思想&讨论后明确:&&&& 本文记叙了段太尉一些优秀事迹,并没有抒情、议论,只是具体描写了段秀实的沉着、机智、不畏强暴、爱护人民这些优秀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安史之乱&后那些拥兵自重的新军阀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5、作业:《优化设计》除课外文言阅读外全做。&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总结归纳本文的人物性格和写作技法;&2、讲解讨论《优化设计》上的作业。&一、人物性格分析&&&&&研讨:课文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明确:&1.诛杀暴卒&&&&&&&&&&&&&&刚正沉勇&2.代民偿租&&&&&&&&&&&&&&仁慈宽厚&3.拒收贿赂&&&&&&&&&&&&&&清廉正直&二、写作技巧分析&1.文中写焦令谌如此骄横,其作用是什么?&讨论后明确:反衬,从而表现作者褒贬分明、爱憎强烈的感情。&2.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讨论后明确:&&&&&《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特点大抵可分为三点:一是精心选材,每一件事都突出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描写生动形象,而不作议论;三是使用倒叙手法,有利于主题突出,文章结构巧妙。&&&&& 首先是精心选材,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件逸事是&勇服郭?&,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辞,抓住要害说服郭?,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摄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第二件事是&仁愧焦令谌&,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第三件事&节显治事堂&,他对朱?的拉拢行贿早有提防,他&戒其族:&过岐,朱?幸[作万一讲]致货币,慎勿纳。&&朱?果真送来三百匹大绫,他的女婿实在推托不掉,不得以收下。段秀实事后才知道此事,一面指责他的女婿,一面命令将大绫放在治事堂的房梁上,坚决不许把大绫放在家中。这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政廉洁。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钩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柳宗元在本文中未发一句评论,而是用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行为来表现段秀实的思想性格。如第一件事,郭?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乱军&一营皆噪,尽甲&,为了化解矛盾,消除动乱隐患,明示道理,段秀实决定只身独往军营,文章是这样描写行为言语的:&解配刀,选老嬖者一人持马,至?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并且乘机开导官兵们:难道郭氏父子对不起你们吗,&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秀实勇闯军营,仅仅几句话就点明了问题的要害,致使郭?及其部下不得不垂首俯教。读到此,不能不为柳宗元善于用个性化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所折服。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学员在阅读时一定早就发现了。本文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对段秀实的污蔑。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而是&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叙述,也能更吸引读者。&三、讨论讲解《优化设计》作业&教学后记:
段太尉逸事状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放纵士兵横行不法。邠州人中那些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家伙,纷纷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官吏都不敢去过问。他们天天成群结伙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一不顺心,就用武力打断他人的手脚,用棍棒把各种瓦器砸得满街都是,然后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还撞死怀孕的妇女。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心中忧伤却不敢明说。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节度使府,表示愿意商量此事。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大乱将要发生,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来扰乱天子的边防。你假如真的任命我为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暴乱,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就答应了段太尉的要求。
  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卖酒老头,砸坏酒器,酒流进沟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纷纷披上了盔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怎么办呢?&段太尉说:&没有关系!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我顶着我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段太尉乘机劝说道:&郭尚书难道对不起你们吗?副元帅难道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要用暴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变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身上。现在邠州那些坏家伙用贿赂在军队名册上挂上个名字,杀害百姓,象这样再不制止,还能有多少天不发生大乱?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有说完,郭晞再拜道:&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回头呵斥手下士兵说:&全都卸去武装,解散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谁敢闹事,格杀勿论!&段太尉说:&我还未吃晚饭,请为我代办点简单的食物。&吃完后,又说:&我的毛病又犯了,想留宿在您营中。&命令牵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来。于是就睡在营中。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到白孝德那儿,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在此以前,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副使。泾州大将焦令谌掠夺他人土地,自己强占了几十顷,租给农民,说:&到谷子成熟时,一半归我。&这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农民将灾情报告焦令谌。焦令谌说:&我只知道收入的数量,不知道旱不旱。&催逼更急,农民自己将要饿死,没有谷子偿还,只得去求告段太尉。
  段太尉写了份判决书,口气十分温和,派人求见并通知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叫来农民,说:&我怕姓段的吗?你怎敢去说我的坏话!&他把判决书铺在农民背上,用粗棍子重打二十下,打得奄奄一息,扛到太尉府上。太尉大哭道:&是我害苦了你!&马上自己动手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敷上良药,早晚自己先喂农民,然后自己再吃饭。并把自己骑的马卖掉,换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驻扎在邠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直的人,他来求见焦令谌,大骂道:&你还是人吗?泾州赤地千里,百姓将要饿死;而你却一定要得到谷子,又用粗棍子重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位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你却不知敬重。现在段公只有一匹马,贱卖以后换成谷子交给你,你居然收下不知羞耻。大凡一个人不顾天灾、冒犯长者、重打无罪的人,又收下仁者的谷子,使主人出门没有马,你将怎样上对天、下对地,难道不为作为奴仆的而感到羞愧吗!&焦令谌虽然强横,但听了这番话后,却大为惭愧乃至流汗,不能进食,不消一晚,就自恨而死。
  等到段太尉从泾州任上被征召为司农卿,临行前他告诫后去的家人:&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会赠送钱物,千万不要收下。&经过时,朱泚执意要赠送三百匹大绫,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收,朱泚还是不同意。到了京城,段太尉发怒说:&竟然不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我地位卑贱,无法拒绝呀。&太尉说:&但终究不能把大绫放在我家里。&就把它送往司农的办公处,安放在屋梁上。朱泚谋反,段太尉遇害,官吏将这事报告了朱泚,朱泚取下一看,原来封存的标记还在。
  段太尉逸事如右。
  元和九年某月某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恭谨地献给史馆。现在称赞段太尉大节的人,大抵认为是武夫一时冲动而不怕死,从而取名于天下,不了解太尉立身处世就象上述的那样。我曾来往于岐、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游历了亭筑、障设、堡垒和戍所等各种军事建筑,喜欢访问年老和退伍将士,他们都能介绍段太尉的事迹。太尉为人谦和,常常低着头、拱着手走路,说话的声息低微,从来不用坏脸色待人;别人看他,完全是一个儒者。遇到不能赞同的事,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事迹决不是偶然的。适逢永州刺史崔能前来,他言而有信、行为正直,详细搜罗段太尉遗事,核对无误。我恐怕有的被遗逸,未能为史官采录,故斗胆将这篇逸事状私下呈送于您。谨为此状。(方智范)
  【注释】
  [1]太尉句: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因邠宁节度使的推荐,任泾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刺史。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2]汾阳王:即。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肃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王。代宗广德二年正月,郭子仪兼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蒲:州名,唐为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3]王子晞句:郭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侵边,郭晞奉命率朔方军支援邠州,时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后于大历中追赠兵部尚书。《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据《实录》,时晞官为左常侍,宗元云尚书,误也。&[4]领:兼任。节度使:主要掌军事。唐代开元间设置,原意在增加都察权力。安史乱后,愈设愈滥。[5]寓军:在辖区之外驻军。邠(bīn宾)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6]无赖:横行。[7]货:财物,这里指贿赂。[8]嗛(qi&妾):满足。[9]釜:锅。鬲(l&立):三脚烹饪器。瓮(w&ng翁去声):盛酒的陶器。盎:腹大口小的瓦盆。[10]白孝德: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人,李广弼部将,广德二年任邠宁节度使。[11]状:一种陈述事实的文书。白:秉告。[12]生人:生民,百姓。理:治。唐代为避李世民、李治讳而改。[13]都虞候:军队中的执法官。[14]躄(b&必):跛脚。[15]戢(j&集):管束。[16]晡(bū逋)食:晚餐。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17]柝(tu&唾):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18]太尉句:白孝德初任邠宁节度使时,以段秀实署置营田副使。唐制:诸军万人以上置营田副使一人,掌管军队屯垦。[19]巽(x&n迅):通&逊&,委婉。[20]淮西:今河南省许昌、信阳一带。[21]赭(zhě者):赤褐色。[22]及太尉句:德宗建中元年(780)二月,段秀实自泾原节度使被召为司农卿。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之事。[23]岐: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24]朱泚(cǐ此):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时为凤翔府尹。货币:物品和钱币。[25]识(zh&志):标记。[26]太尉句:这是表示正文结束的话。[27]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28]永州句:当时柳宗元任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县)司马,这里是他官职地位的全称。史馆:国家修史机构。[29]出入:大抵,不外乎。[30]宗元句:柳宗元于贞元十年(794)曾游历邠州一带。周:在岐山下,今陕西省郿县一带。斄(t&i台):同&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31]真定:不可考,或是&真宁&之误。真宁即今甘肃省正宁县。[32]马岭:山名,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北。[33]校:中下级军官。[34]姁(xǔ许)姁:和好的样子。[35]色:脸色。物:此指人。[36]执事:指专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史官韩愈。
  【译文】
  《段太尉逸事状》与所写的《张中丞传后叙》都是写人的传记性文章,而柳宗元的文章更多是事情,韩愈多是议论。
  段太尉这篇从多件事纵式结构,表现了太尉的一生,性格,刻画出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而韩愈这篇是通过几件关键之事来反映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第三于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暴徒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太尉暂任都虞候一个月,郭晞手下的土兵十七人入城拿酒,又用刀刺伤了酿酒的技工,打坏了酿酒的器皿,酒流入沟中。太尉布置士兵逮捕了这十七人,把他们的头都砍下来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城门外。郭晞全营士兵大肆喧哗,全部披上铠甲。白孝德大为震惊恐慌,召见太尉说:&你打算怎么办?&太尉回答说:&不要紧,请让我到军营中去劝说。&白孝德派了几十个人跟随太尉,太尉把他们全部辞退了。解卜佩刀,挑了一个年老而跛脚的牵马,来到郭晞军门下,营内全副武装的士兵冲了出来,太尉笑着走了进去,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我顶着我的脑袋来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惊愕了。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副元帅难道亏待你们了吗?为什么要以变乱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禀告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解释。& 郭晞出来见太尉,太尉说:&副元帅功勋充满天地之间,应当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干凶暴不法之事,凶暴将导致变乱。在天子身边制造变乱,要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现在邠地邪恶之人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籍中,杀害人,像这样不加以制止,还能有几天不会引起大乱?大乱从您军中产生,人们都会说您倚仗副元帅,不管束士兵,这样一来,那么郭家的功名还能保存多少呢?&
  话没说完,郭晞一再拜谢说:&有幸蒙您用大道理来教导我,恩惠很大,我愿意带领全军听从您的命令。&回头呵斥手下的士兵:&都解下铠甲解散回到队伍中去,胆敢再喧哗的处死!&太尉说:&我还没吃晚餐,请代为备办些粗劣的食物。&已经吃完了,说:&我的老病又犯了,想请您留我在军门下住一晚。&叫赶马的回去,明天再来。于是就睡在军营中。郭晞不脱衣,告诫负责警卫的卫兵打更以保护太尉。第二天一大早,同至白孝德住所,道歉说自己无能,请允许改正错误。从这以后邠州没有发生祸乱。
  在此以前,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官。泾州大将焦令谌夺取民田,占为己有,多达几十顷,租给农夫耕种,说:&谷子将成熟时,一半归我。&这一年大旱,田野草都不长。农民将旱情告诉焦令谌。焦令谌却说:&我只知道收入谷子的数目罢了,不知道旱灾。&催逼得更厉害。农民都将要饿死了,无法偿还,就告到太尉那里。太尉写了判决书,语言很是谦和,派人劝告焦令谌,替农夫求情.焦令谌大怒,将农夫叫了去说:&我难道怕段某吗?为什么竟敢议论我!&拿判决书铺在农夫背上,用大杖打丁他二十杖,农夫快死了,将他抬至太尉衙门的庭院,太尉大哭,说:&是我害苦了你。&江即亲自取水洗去农夫身上的污血,撕破自己的衣裳,包扎农夫的伤口,亲手敷上良药,早晚亲自先给农夫喂食物,然后自己才吃。将自己的坐骑卖掉,买谷子代农夫偿还地租,不让那农夫知道。
  临时驻扎在径州的淮西军统帅尹少荣,是个刚强正直之士。来到焦令谌的住处,见到焦令谌大骂说:&你真的算得上是人吗?泾州田野如同赤土,人都快饿死了。而你却一定要得到租谷,又用大杖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仁慈而有信义道德的人,而你却不知道敬重。现在段公仅有的一匹马,低价卖了买谷子送进你家,你又不知羞耻地收下了。总之你的为人,是不顾天灾、冒犯长者、打击无罪者之辈,还取仁义之人的谷子,使段先生进出无马骑,你将凭什么面对天地,还不愧对奴隶吗?&焦令谌虽然凶暴傲慢,然后,听了尹少荣的话却也探感惭愧,汗流浃背,吃不下东西,说:&我终究不能再见段公了!&一天傍晚,恼恨而死。
  到太尉自泾原节度使被征召为司农卿之时,告诫他的家属说:&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赠送财物,切不要接受。&待到过歧州之时,朱砒坚决要赠送大绫三百匹。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绝,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发脾气说:&你们果真没有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居于卑下的地位,没有办法拒绝。&太尉说:&但是终究不能将这些东西放在我们家里。&就把这三百匹大绫送到司农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泚谋反以后,太尉被杀,官吏将&栖木梁上&之事告诉了朱泚,朱泚叫人将大绫取下来一看,只见原来封条上的标志都还保存着。
  以上就是太尉的逸事。元和九年的一天,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恭恭敬敬地将此文呈上史馆。
  现今称赞太尉大节的不外乎是认为武夫一时奋不顾身,没考虑到死,以此来扬名天下,不了解太尉的为人并不是这样。我曾往来于歧、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经历亭岗堡垒哨所等,私下里喜欢询问年老的军校和退役的士卒,他们都能说一些当时的事情。太尉为人和颜悦色,经常低头拱手走路,说话的口气谦恭温和,未曾以不好的脸色待人。人们见到他,倒像个读书人。遇到不能赞同之事,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偶尔这样做。适逢永州刺史崔公来,说话信实,行事正直,详备地获得了太尉的遗事,再次核对没有什么疑问。有的事实恐怕还有散失遗漏,未集中到史官手里,斗胆将这篇行状私下送交给您。郑重地写下这篇逸事状
段太尉逸事状&教学目的&一、识记:柳宗元有关常识,&状&的知识&二、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三、掌握相关文言知识,落实&白、辞、适、以、卒、则&等词语的多种义项。&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二、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二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逸事状&知识导入。&&&&&柳宗元: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如韩愈一样写了许多书、序,同时又努力发展了人物传记、山水记、寓言文等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文体,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二、熟读大致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字词句和特殊句法&1、学生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法:&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率以货窜名军伍中&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能为公已乱&无伤也,请辞于军。&尚书固负若属耶&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言未毕,晞再拜曰&吾未哺食,请假设草具&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自占数十顷,给与农&垂死,舆来庭中&乃我困汝&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公,仁信大人也&汝又取不耻&汝将何以视天地&泚固致大绫三百匹&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窃好问老校退卒&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2、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运用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性格及倒叙的写作技法;&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的语言。&一、&导入课题&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课文是如何记叙段太尉的&逸事状&的?&&&&&学生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此文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通过三件逸事,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关心人民,临财而不苟取的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同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丑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史料价值。&&&&& 全文可分为四段。
发布于日 14:00 |
阅读数(262)
发布于日 13:42 |
阅读数(347)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少小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治所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现在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新皇帝(唐宪宗)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
发布于日 13:39 |
阅读数(284)
发布于日 13:33 |
阅读数(279)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 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
鞭 (chu&) 圜墙(yu&n) 占卜(bǔ) 囹圄(wǔ)
槛(ji&n)  缧绁(l&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愠色(y&n) 倜傥(t&tǎng)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点拨。
??2?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二、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
??(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同&方案一&)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同&方案一&)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第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第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
??3?第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
??4?第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比较课文(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2?比较因内容的差异而带来的文意、抒情、结构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内容的异同:删去的内容几乎全是作者感到无限的冤屈和悲愤之语,课文也有一些相似内容。
??2?表达上的影响:原文较之删节后的课文更具以下特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五、布置作业(同&方案一&)
发布于日 13:29 |
阅读数(412)
&&&&&&&&&4&&&&&&&nbsp&&&页码:4/38
显示全部&&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394
评论数量:5
访问数量:32385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泽东杀了多少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