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诗歌风格,写一篇论述文章

当前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想起李白”开头,围绕李白的生平或诗歌,写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想起李白”开头,围绕李白的生平或诗歌,写一段文字。  李白离我们太远太远,因为他的诗是写在天上的;杜甫却离我们很近很近,因为他的诗始终都是写在人间。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那瘦骨嶙峋的样子,想起那艘在洞庭湖上在风雨中漂流的小船,想起那茅屋,想起他那夭折的小儿,想起……当然也想起那些不朽的动人心魄的诗句。  想起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示例)想起李白,就想起那个白发三千丈的白衣书生,把诗歌呕吐在杨贵妃的绫罗服饰上,香了那美人,香了一个开元盛世。想起李白,就想起那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李白走不过去,他邀请那轮会喝酒的月亮抱一坛陈年的花雕或女儿红,在花间饮酒,共销万古愁。想起李白,就会想起那个长袖飘飘的年代,想起了蓬莱山上遥遥一望,那些个凉凉的夜里窗前静坐的人,饱有诗才可以名震中原,那个看尽长安花的学士。(言之有理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想起李白”开头,围绕李白的生平或诗歌,写一..”主要考查你对&&综合读写&&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综合读写:(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5)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包括写节目串词、写主持人的开头语等等。 &综合读写教学:一、阅读:
1、广泛搜集材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时,可以是诗歌、散文、报刊、杂志、格言佳句,也可以是文章中某句优美的言辞或极富哲理性的语句,并利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来提高阅读水平.教师搜集的材料学生感兴趣,就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应立即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要阅读一些好文章、好作品,指导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2、加强理解性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多背一些课文理解性阅读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要理解透。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记忆、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师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去阅读文章,争取自己能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3、读中讲,讲中读,加强学生诵读训练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诵读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优化学生的朗读训练,讲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题轻读思考,既而读通读懂课文。讲读课文中,边讲边指导朗读,老师再用亲切真诚的语气来范读,然后再指名读,再讨论理解,最后全班表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写作教学是一种综合训练,它既能从语言训练学生,也能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思维,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主要包括审题能力、立意能力、选材能力、谋篇布局能力、修改文章能力,而审题、立意及谋篇布局训练显得尤其重要。
1、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摘抄、背诵好词佳句甚至好文章。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学着写,引导多动手写作,进行课堂作文练习时要及时评改作文,品读优秀作文,多表扬写作有进步的学生。
2、分析教材中不同文体的框架结构,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 记叙文一般是记叙一件或几件事情,框架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等要素组成;议论文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性质、特点、用途、方法等。应用文写作非常重要,学生步入社会后应用仍广泛。学生要多背诵各种应用文框架,掌握各种文体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立意、布局、谋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 记叙文要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表达生动感人;说明文力求做到说明的顺序要跟事物本身条理一致,要跟人们认识的过程一致,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要有确切的事实依据;议论文要立意准确、新颖,论据充分具体有说服力,结构严谨,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理解。
4、加强即兴作文训练&&&&& 即兴写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速度,增强写作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平时通过写日记、打油诗、广告语等来锻炼即兴写作。
5、把听、说、写有机地综合起来&&&&&&&& 说,是用嘴写文,是用笔写文的初级阶段,属于写的范畴。在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来巩固听的效果,加深听的印象。在进行说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想起李白”开头,围绕李白的生平或诗歌,写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239628436816102414863024646815918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床前明月光”不需要别解郑张尚芳大家都欣赏白居易写诗提倡明白如话、老妪能解,而号为诗仙的李白也难得有这样一篇明白如话的诗篇。它的好处本在全诗就是篇大白话、自然亲切,因而妇孺都能传诵上口、千年不衰。可竟然有好些人不欣赏这一点,嫌它太白,要把它改的文一点,格律强一点,或用典多一点,以便配上心目中的诗仙标准。因为此诗“明月”两次重复:“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这在古典诗歌格律里很犯忌,所以宋代蜀本《李太白文集》就擅改成“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竟把两个“明”字全抹掉。如果改一个或可能是版本问题,改两个就说明是专针对“明月”重复来的,这太过分了,反而不可信了。况且时间虽早,改得却很拙劣,可说改得理致远隔、神韵全无。因为,如果是“看月光”,“看”是主动的,则主观上已经明知那是月光,哪里还会有突然发现明晃晃月光时、“疑是地上霜” 的恍惚呢。“举头望明月”,应是夜半眺望天心明月,如果是“山月”,则是刚上山的初月或将下山的残月,平视可见,用不着“举头望”了;月在山头,时间上也当是黄昏或黎明,就不合“静夜思”的诗题了。所以那是妄人的乱改。其实唐人做诗贵自然不太忌重复,陆游《老学庵续笔记》特欣赏 “杜少陵《曲江》诗云:‘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间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三联中叠用三‘花’字,而意不重复,又何好也!”连重视格律的诗圣杜甫也不避重复,更不该拿这来限制诗仙李白了。为“床”在卧榻义外另寻别解更是热闹,冉休丹《李白〈静夜思〉别解》引了四说,着重引了把床改释作“胡床”(马扎一类),和“井床”(井架)两说,而更欣赏后者,认为坐在庭中的胡床上,尤其徘徊在井床边看月,要比卧榻更合诗境。不过,首先“胡床、井床”并不能单说为“床”。再者,在庭中或井架四边,月光是普照的,怎么能分辨出前后,只说“床前”有月光呢?只有在指卧床时,因床后面有靠背屏风(可看古画中的床),月光可洒照床前,却不能照到屏风后,这才可解释“床前”两字。其实要为“床”求别解,四说远没说完全。在潮州方言中,桌子也叫“床”,但是月光照桌前也不是个理。所以既然卧床是最浅白又最合理的,就不要再找别解了。望月思乡,为古诗常题,不少诗人作过,那应是模拟古意的好诗题。骆冬青《乡愁与春望:从“静夜思”到“两个黄鹂”》也引了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冉文说李白此诗是化用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来的,其实那首燕歌行是写思夫的,李白诗更应脱胎于《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里头的床是挂着罗帷的,明显不是什么胡床马扎或井栏,曹诗的床也应同样,他们都说到皎皎明月对床的照洒,惹起诗人的不眠和徘徊。这些诗里都强调的是明月、是床、是不眠之夜的乡愁,没了卧床可怎么体现不眠呀。所以,希望别给“床前明月光”找别解了,免得明月蒙尘、眠床缺失,硬把这首明白如话的好诗,因杂七杂八的别解变成了涩诗。(2011.8《文史知识》)小题1:下列属于作者对反对改动唐人诗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虽然“明月”二字重复,可它明白如话、自然亲切,千年传颂。
B.“好些人”之所以要改动某些诗句,是因为它在古典诗歌格律里很犯忌,适当改动,会使它符合格律。
C.如果改成“看月光”“看山月”,不但失去了蓦然发现明月时的惊疑,还失去了“静夜思”的韵致。
D.杜甫的《曲江》诗,三联中叠用三“花”字,而意不重复,说明唐人做诗贵自然不太忌重复。
小题2:下列对床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蜀本《李太白文集》将““床前明月光””擅改成“床前看月光”,是因为床就是井床。
B.冉文引用四说,把床改释作“胡床”“井床”, 觉得坐在胡床上,尤其徘徊在井架边看月角度更加有意境。
C.在潮州方言中,桌子也叫“床”, 只是,说月光照在桌前不符合情理。
D.“床”指卧床,因床后面有靠背屏风,月光可洒照床前,而不能照到屏风后。
小题3: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冉文的观点,对骆文的引文一笔带过。冉文不同意引用他说,着力在卧榻义之外另行解释。
B.无论是《静夜思》,抑或《曲江》,虽然诗中间有字的重复,但它自然亲切,妇孺能解,都不宜改变。
C.“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月光穿户,无床不眠。古人常常斜倚井架或者躺在床上望月怀乡。
D.文章虽然只是对由“床前明月光”而衍生的各种解读的解读,但也告诉我们唐人做诗重在自然,解读要合乎情理。
小题1:B小题1:D小题1:C
小题1:项说的是“好些人”的观点。小题1:A错在“床就是井床”。 B原文否定了“胡床”“井床”的表述。C只是另举别解的不合理。小题1:“常常斜倚井架或者躺在床上”,把两种对立的观点指向一处,说法笼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1分)枕月而眠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小题1:“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小题2:母亲也想让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去城里享享福。可父亲不去。他说:“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 怎样理解这“快乐”和“踏实”?(3分)小题3:文章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小题4:本文写了夏夜、月色,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家里养着月亮姜仲华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 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⑾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⑿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3分)
→鱼缸养月亮→
小题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① 水面上浮着一枚小小的流金的月儿,酥酥地颤动。② 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呢!小题3:文中除了写“我”的思想变化外,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来写女儿的言行?请简要分析。(4分)小题4:联系全文,你从作者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4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22分)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o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11)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12)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13)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14)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原文有改动)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小题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3分)小题3: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3分)小题4: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5分)小题5: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14)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小题6: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5分)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关于李白诗的风格”阅读答案及分析_议论文阅读_语文学习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关于李白诗的风格”阅读答案及分析
&&&热&&&&&
“关于李白诗的风格”阅读答案及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8:19:3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关于李白诗的风格……“谪仙”的称号,又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天宝年间殷[编选的《河岳英灵集》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 他们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又进一步使人们加深了谪仙的印象。……李白的诗歌是极富有个性的,他将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到描写的对象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蜀道难》中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犹如乐曲中的主旋律,回旋往复,激荡着读者的心弦。“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又似亲切的叮咛,一往情深。诗中大量绮丽惊险的描绘,也充满着作者惊讶、赞叹的激情,透过一幅幅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画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人高大的形象。……&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在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具体详细的描述,而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逻辑的意象,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已令人惊骇不已,但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引出一个“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神仙世界,寄托了诗人的追求和向往……大胆的夸张也是浪漫诗风的一个表现。《秋浦歌》其十五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无限愁思,《北风行》用“燕山雪花大如席”形容北方的奇寒大雪,《横江词》用“一风三日吹倒山”表现狂飙怒吼、洪涛涌起的雄奇景象,《望庐山瀑布》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绘珠溅玉迸的飞瀑。诗人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诗歌语言方面,李白也有个人特色。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他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称赞韦良宰的诗,其实用来说明他的诗,更为恰当。他的诗语言朴实通达,有的简直如同脱口而出的口语,明白如话,如著名的《静夜思》等。同时,李白诗歌的语言又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给人奔涌而来,一气直下之感。由于李白诗歌具有这些特色,直至今日,我们读他的诗篇,仍觉得慷慨激昂,痛快淋漓,……会感到一种少有的酣畅和满足,一种美的享受。(选自《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l986年版)1.下列关于李白“谪仙”称号来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谪仙”的称号,与李白的诗歌创作有关。B.殷[称李白的诗“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C.李阳冰指出:“其言多似天仙之辞。”D.殷[、李阳冰等人都注意李白诗歌纵逸若仙的特征,这一创作特色,给人们留下了谪仙的印象。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的诗中很少对生活过程作详细的描述。B.李白的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C.李白的诗让想像神游,将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构成神异奇特、可惊可愕的图画。D.《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一连串瑰丽变幻的梦境,又进一步引出一个神仙世界。其实,这里的梦境和仙境,都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其一个个意象,都是现实中的事物。3.下列对李白诗歌语言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诗歌语言表现为自然率真,不雕饰造作。B.韦良宰曾称赞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C.李白诗歌的语言书生味很浓,艰涩难懂。D.李白诗歌的语言是奔放的、充满激情的。这是因为他注重遣词造句,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缘故。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从“谪仙”的称号,李白诗歌的个性、意象、语言等方面对其诗的风格作了概括。B.李白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将极普通的事物,变为令人惊叹的形象,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手法高妙。C.李白非常讲究用词技巧,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D.李白崇尚道家的自然观,认为“万物兴歇皆自然”,反映到创作上,表现为自然率真,反对雕饰造作。 答案:1.D2.D3.A4.C 答案解析: 1.这一创作特色,又进一步使人们加深了谪仙的印象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意象,并非现实中的事物,而是作者想像出的超现实的事物)。3.B“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称赞韦良宰的话;C李白诗歌的语言朴实通达,明白如话;D李白不着意雕饰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杜甫的。4.属无中生有,在文中找不到这一信息。
阅读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阅读: 下一篇阅读: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的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