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砻江流域木材水运局的由来

守护绿色大地的生态铁军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守护绿色大地的生态铁军 ―― 森林公安三十年发展历程回眸13年坚守 只为铁炉这片森林平安__凉山新闻网
||||||||||
||||||||||
 服务器时间:
凉山日报系列报刊
凉山日报通讯
凉山日报工业周刊
凉山日报金土地周刊
凉山日报交通周刊
凉山日报教育周刊
凉山日报健康周刊
凉山日报新通信周刊
凉山日报周末
13年坚守 只为铁炉这片森林平安
记德昌县铁炉林业站护林员魏怒奇
来源:本站& 作者: 时间: 15:00:00 评论:
在房间内填写每天一次的巡山日记
  5.1万亩林地,13年多不离不弃的守护,与家人团聚不到200天,但他却依旧坚守着深山,坚守着对森林的责任和对绿色的信仰,默默奉献,他就是德昌县铁炉林业站护林员魏怒奇。
  近日,笔者到德昌县铁炉林业站采访了这位个子不高,长着娃娃脸,与人说话时,憨厚的眼神都会变得紧张的林业汉子。
  在雅砻江上流送漂木 炼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本领
  1968年,魏怒奇出生在阿坝州小金县一个林业工人家庭。从小到大看着父亲上山检尺,时不时还跟随父亲上山捡菌子、摘野果,魏怒奇跟大山建立起了深厚感情。23岁,魏怒奇子承父业,在甘孜州新龙县大盖乡雅砻江畔的一个木材验收队干上了林工,成了&林二代&。
  父亲的言传身教,造就了魏怒奇做事认真、吃苦耐劳的性格。甘孜州新龙县地处青藏高原,海拨高,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魏,没有被崇山峻岭吓倒。在新龙县工作的9年时间里,有7年多时间在高山峡谷中的雅砻江上日晒雨林,从亊流送漂木这个职业。
  魏怒奇在说起这段尘封了13年的人生经历时特别感慨。他告诉笔者,在雅砻江上流送漂木,是集艰苦、冒险己一身的职业,每天早出晚归,不论刮风下雨,天天不误,发现搁浅的漂木就要下水用木橇杠去赶。有一年到江对岸一个无名滩赶搁浅漂木时,还差点出了人命。当时他和其他四名流漂队员座着橡皮船向对岸划去,不料想船被冲下险滩,卷入激流之中,险些被浪头掀翻,可谓是九死一生。
  雅砻江上游江道狭窄,落差大,水流湍急,礁石密布,当年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在新龙县伐木时,都是从江上放漂。因此,常常造成漂木插垛,少则几根,多则上百根的漂木横七竖八地死死插在一起,在江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漂木垛,这就需要他们去拆出,以确保源源不断的漂木顺流而下。
  魏怒奇说,拆除江中插垛,不光要有经验,还要有好的力气,否则稍有迟缓,躲闪不及,漂木插垛一旦松动,挤插在一团的漂木就会如排山倒海般的爆发,站在插垛上作业的人将无处可逃,或被漂木撞的粉身碎骨,或被挤落入漂木下面的江水里不见天日。
  但一年四季最苦的还是冬天,地处高寒山区的雅砻江,江水特别冰冷刺骨,岸边冻结了薄薄的冰层,若遇到搁浅的漂木,每天都得下到齐腰深的江水中去赶。刚进水里,是冰得钻心疼,可咬咬牙坚持一会儿功夫,等两条腿麻木了就不会有疼痛的感觉了。
  笔者久久回味着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从中领悟到一个人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想要做好它,是需要一种精神的力量来鼓舞自己的。
  在德昌铁炉林业站工作13年 大山就是他的家
  2000年12月,魏怒奇被分流安排到德昌县铁炉林业站工作,成了站上的一名护林员。
  铁炉乡幅员面积117平方公里,有国有林面积5.1万亩,由于管护面积大,距离县城远,生活条件艰若,加上交通不便,这些年来,从站长到站员都换了好几茬,但魏怒奇一呆就是13年多。
笔者问他,想没想过换到离县城近,条件好一点的站。魏怒奇说:&这里已经够好了,没有想过要换站,守护林子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魏怒奇觉得对林子有感情了,舍不得离开铁炉。
  铁炉乡政府的一位领导说,他2000年参加工作就在铁炉乡,后来又先后调了两个乡,再次回到铁炉乡任副乡长,看到魏怒奇还坚守在这里,除有些诧意外,感觉到他在林区老百姓心目中威望更高了。
  多年的护林工作让魏怒奇与铁炉乡的彝族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铁炉乡,只要提起魏怒奇,老百姓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总是背着一个挎包,肩垮一个大水壶满山遍野的跑,走村串户宣传护林防火和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
  在春光村七社,村民胡泽发摆起铁炉乡的狗都不咬魏怒奇的笑话。说的是说老魏下村入户时间多了,狗都亲热他。这位村民一再解释没有&屈&老魏的意思。他说,打心眼里佩服这个个子不高,吃得起苦、爬得起山、办事公道的护林员。
  魏怒奇在铁炉乡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是他13年多来,不畏艰辛,秉公办事得到的。
  13年多来,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全乡几十座山头的距离,他每天走5公里山路,13年多走了近2万公里的山路,胶鞋穿破了几十双。
  老魏巡山特别认真,遇到乱砍滥伐树木,乱开乱垦林地和违章生产用火的村民,他从不通融,铁面无私,2000年以来,他与站上其他护林员共同查处各类林政案件上100件,铁炉乡国有林区8年来无一把森林火灾。
  可魏怒奇却觉得吃这点苦受这点累并不算什么。他说:这些年和大山有感情了,山林就是我的家,每当看到自己管护的树林郁郁葱葱,心中就会升起无比的自豪感。
  老魏在铁炉林业站干的13年多时间里,先后6次被上级评为先进个人,场里几次调他到条件好的站点,都被他谢绝。
&&&&&&& 13年坚守的背后 是他家人的理解和默默支持
  在铁炉林业站,笔者碰上魏怒奇的女儿魏雪莲。她就读于四川省卫生学校,现在正在实习阶段,这次是专程抽空来看父亲的,在站上已呆了15天,过两天就准备返回成都新都区龙桥镇老家。
说起女儿,老魏眼眶里噙满了泪水。他说,打女儿出生到读书,他都没有尽到一个父亲应该尽到的责任,心里特别歉意和愧疚。&&&
  那你为什么不回家看看?他说:&工作任务重,不管昨说,护林这活总得有人干,等今后我退休了再好好补偿她们娘俩&。
  &老魏的妻子96年怀孕后,因为工作繁重,他没顾得回家,女儿出生20多天后才从新龙县匆匆赶回新都老家探望。1995年至今,他们夫妻俩共同生活的时间加在一起不到5年;在德昌铁炉林业站工作的13年多时间里,与家人团聚不到200天,有8个年头未回家一次,每逢春节都是他一个人在站上值班&。铁炉林业站站长任守金说。
  老魏工资不高,每月拿到手里只有不到2000元,留下几百元做生活费外,其余全部都要寄回家里。由于生活拮据,老魏家里至今还没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爱人和孩子长期寄住在丈母娘家。
  为了节省每一分钱,老魏除了每月到德昌城里理一次头发外,其余时间就全部呆在山里,什么地方也不去。
  妻子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工作,在赡养好老人和子女的同时,为了不让丈夫在工作上分心,这几年每年都要千里迢迢赶到大山里来看他,鼓励他安心护林。
  老魏说,没有妻子的理解支持,他也不可能安得下心来守护好铁炉乡这片森林以及做好防火工作,家人的理解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也是他干好工作的最大动力。&&&&&&&&&&&&&&&&&&&&
&&&&&&&&&&&&&&&&&&&&&&&&&&&&&&&&&&&&&&&
  (张霖)
上一页 下一页 第1页(共1页)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凉山新闻]
[焦点新闻]
[社会新闻]
[相关新闻]
凉山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2011年第9期
2011年第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谈到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漂流探险”运动,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美国人――肯,沃伦;另一个就是中国人――尧茂书。80年代初的次偶然机遇,西南交通大学电教摄影员尧茂书,在得知美国著名漂流探险家肯?沃伦将于1985年亲率美国漂流探险队来华首漂我国的长江后,为了抢在美国人前面,他只身一人划着“龙的传人”号橡皮船从长江源头下水,在人迹罕至的沱沱河、通天河漂流了一千二百余公里后,不幸在长江上游金沙江通迦峡翻船遇难。尧茂书的名字,让很多国人开始知道了漂流这项运动。这就有了1986年的中国长江漂流热,从此开启了中国漂流探险运动的先河。 中国论文网 /7/view-1093524.htm  中国的漂流运动一开始就跟国外的漂流大相径庭,国外的漂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从初级的休闲到中等级别的江河漂流,再到高难度级别的探险漂流,且漂流历史和经验长达几十年。而当年(1986年“长漂”)国人对于漂流的认识和概念几乎是零,凭借的就是腔热血。   我国的漂流探险运动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第 阶段是以1986年的“长漂”和1987年的“黄漂”为代表的启蒙阶段。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漂流长江,这是人类首次全程漂流六千三百余公里的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河,然而,由于经验、装备、理念等多方面的原因,三支队伍共有10名队员遇难,当29岁的冯春,作为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的主漂队员,亲身经历了期间的热血激情,也尝到了失去队友的痛心苦涩。月,北京青年黄河漂流探险队、对南黄河漂流探险队、马鞍山我中华黄河漂流考察队漂流黄河,三支队伍共有七名队员遇难。不断的牺牲引发社会和国人对江河漂流探险的反思和总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以“一寸不落”、“全程漂流”为代表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涵盖切的主旋律,重大的牺牲和伤痛引发国人沉重的反思。从此,我国大江河的大规模漂流探险活动整整沉寂了12年。第二阶段是以1998年的“雅漂”、“珠漂”、“女子长江源漂流”为代表的成熟阶段。1998年夏天,中国珠江漂流探险队漂流珠江。这是时隔12年后中国民间再次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的江河漂流探险活动;紧随其后,首支中国女子长江源科考漂流探险队11名女队员徒步九天挺进至长江源头海拔5400米的姜古迪如冰川,下水漂至沱沱河大桥。此次活动再次对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变迁进行了科学考察和记录。1998年秋季,中国雅鲁藏布江科考漂流探险队于9月8日从雅江源头杰玛央宗冰川下水,冯春成为探险队的副队长兼总教练,漂流1500公里至雅鲁藏布大峡谷口派乡后,再由陆路沿江徒步36天,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活动的经费大部分由22名队员自筹,活动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的漂流探险活动已走向成熟和理性。   月,由科学家、探险家、记者二十余人组成的中国汉江生态文化考察漂流探险队在丹江口水库以上的汉江中上游河段约900公里区域进行了漂流探险活动,冯春作为队长,代领探险队还考察了沿江地区的生态、文化环境的现状。为当时的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搜集了相关资料。   相对于从前的“一寸不落”、“全程漂流”,到“珍惜生命”、“讲究科学”的理念已成为贯穿整个漂流探险活动的准则。这时,中国的漂流探险者已能够理性、平和地对待漂流,我国的漂流探险运动已走向成熟。   第三阶段是以2004年的“美国科罗拉多河大峡谷漂流撂俭”为代表,它是现代经济条件下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产物,代表着我国漂流探险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冯春作为副队长兼总教练,历时二十余天,漂流三百七十余公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间的漂流探险运动和漂流探险文化进行全面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漂流探险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有价值的漂流探险活动,必将在“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的商业运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企业、媒体、漂流活动之间的结合、商业的介入也为我国实施更大规模、更大范围、更高要求的漂流探险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2008年,冯春回到了当年“雅漂队”止漂的大峡谷入口处,组建了一支由藏族青年组成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漂流队”,并担任主教练。经过两年多的艰苦训练,2011年4月底,他与当年的队友罗浩一起,带着这些在雅江边土生土长的队员,再次对雅江发起了冲击。最终,成功完成玉松滩段,圆了自己阔别13年的梦。二十多年前参加长江漂流的初衷,是想结合所学的地质专业全程考察记录长江的河谷地质地貌,考察长江的植被与生态情况,分段采集水样,并亲身游历一下我从小就神往的这条伟大河流。但是没有想到这 次漂流使我与江河结下了情缘。长漂后我放弃了原单位的工作和仕途,放弃了其他发展的机会,一头扎进了对江河的考察和研究之中,这么多年来,我几乎走过了青藏高原的所有江河,对江河的感情愈加深厚,对江河的认识愈加深刻,更使我的人生富有价值。   面对近年来人们对西部大小江河所展开的前所未有的集群式开发,我始终认为这是对中国生态命脉的又一轮大浩劫,激起我一次又一次的江河考察行动。我所进行的考察与研究,完全是自筹资金,自立课题,其行为方式就是探险、漂流、徒步、攀登……。乞讨、断粮、死亡经常伴随着,在这些经历中,有发现的喜悦,有困境中的辛酸,有生死问的挣扎,有绝境中的悲壮,可谓是享尽了人生境界。      收获价值      我从小就爱从地图上和各种信息中寻找大自然中的秘密,终于如愿以偿学了地质专业,在每次的考察行动中有目的地去寻找这些秘密,以解童心般的好奇。当我到达了一个又一个的秘地,从发现中获得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徒步考察金沙江时,资料记载中金沙江在历史上有几次特大型山崩堵断江流的描述。到了这些江段,我必到这些山崩的崩落前沿的山顶去观察番,获取山崩发育的第手资料。   我从海拔七百余米的金沙江谷底爬上海拔三千二百余米的山顶崩塌裂隙区,看到摇摇欲坠的数亿立方米的岩体,激动与兴奋过后,我发现了采矿活动对山地灾害的诱因以及对金沙江河谷椭的威胁,及时向矿山地质部门提出了预报。   后来我又在雅砻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以同样的方式发现了隐藏在峡谷深处的几处特大型山崩体。并且及时向有关部门作了成功的预报。      辛酸和欣慰      1998年,我策动了听次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当我们经历了三个多月完成雅江中上游的漂流后,在大峡谷口与拥有数百万资金赞
助的穿越大峡谷国家“正规军”相遇,那时我们全队18人仅剩下4600元经费和一些在漂流时被江水浸泡的食物,但我们还要完成400公里的大拐弯峡谷的考察穿越。正当我们全体队员激昂之时,传来了“正规军”宣布对民问雅漂队的禁令:不准接触、不准报道、不准支援。其实,虽然我们当时穷困潦倒,装备简陋,无任何后援,但是我们对这支国家的“正规军”并无任何祈求,只是有种见到亲人般的激动和喜悦。在人家视我们为瘟神的目光中,我立即号召队员们要尊重别人,提起士气、克服困难、完成穿越。为了保障穿越成功,我作了分组安排,以精兵强将进入大峡谷核心江段,其余人作随机运动。就这样,我们的队员分成三组象游击队样穿越于大峡谷各个角落,尽管“正规军”有人不断给我们制造障碍,但我们同样发现了隐藏在大峡谷中的河床瀑布,发现了分布在大峡谷中高悬的冰砾堆积台地和系列松散地质灾害群,尽管我们奋勇救起了被急流冲走的“正规军”队员、尽管他们中有好人在偷偷的支援同情我们,但是对那些我直敬仰的科学家们,我回想起这段经历,辛酸之感由然而生。      挣扎求生      1991年7月,我和杨欣徒步考察雅砻江。那天我们从仍在崩垮的雨日山崩区走出,翻上了海拔4000多米的给日公大山,到了傍晚,浓雾升起,几米外看不见任何景物,我们迷失了方向。在高海拔的寒夜里下着大雨,衣着单薄的我们不由自主的相偎在起互吸体温,仍止不住全身颤抖,牙床打架,我们都感到了死亡的降临,但我俩互相鼓励着,不知不觉身体越贴越紧,我想第二天一定是两具缠绕在起的僵尸留在这里。天明时分,我听见牛的叫声,睁眼看,浓雾渐散,隐约看到,离我们不远处有一个牛场,旁边还有处牛棚子,我们狂呼,没有人应,原来这里是个无人的夏季牧场。几天后,我们走到了条支流,湍急的小河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此时连续几天的降雨已使河水猛涨,雨还没有停止的迹象,我们沿河上下寻找涉水点,但都不能。我看到河水还在不断抬升,淹过我们的立足处,眼看我们的站立地就要成为小岛,如果突来一股洪流定将我们冲走。我们嘶声力竭地狂吼“来人哪,来人哪”,忽然从河对岸出现几个人,看到我们的险境,很快扛来树木绳索,冒着危险在急流上架起了便桥,然后过来两人帮我们把背包送过河去,用绳索牵引我和杨欣从木桥上过了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雅砻江木材水运局的水运工人,他们也因连续下雨给养中断,被困在这里数日了。      探险的升华      从2006年起,我进行了连续四年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独立考察,这四年中,无论春夏秋冬,野外历时五百余天,我和志愿者们走遍了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河南、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和四川的内外流区的主要江河水系,行程十余万公里。用驾车、徒步、攀登等方式涉足了雪山冰川、沼泽湿地、沙漠戈壁、草原森林、河川冰流,遭遇过无数次命悬线的绝境时刻,我们像19世纪的探险者,把祖国西部的河流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探访,这也是一次对母亲河的全面接触。与“长漂”、“雅漂”不同,这次系列考察要应对更多的探险元素、地理地貌单元,是完全无后援的绝地探险,许多地方是科考和探险的空白区。我的方式是极端的“自杀式”进入,每条河流都要从源头追索到调水工程规划河段,季节选择是最恶劣的夏冬两季,考察路线是地毯式的。十多条江河的冰川源头,五大沙漠、流域分水岭、内外流水系分界线的深入是终极目标。长时间连续作战,决不放弃。探险装备既现代又原始,2~4辆国产X9江铃陆风越野吉普车,较高端的摄影器材和GPS.50元件的黑心棉军大衣,10元双的解放鞋,60元双的毛皮鞋,80元顶的藏式布帐篷,当然后来一些朋友资助了步行者、极地、极星、山神、奥索卡等户外用品。考察队上路后几乎全部断掉与外界的切联系,意在不用大家担心,即使在2007年冬季春节在通天河、长江源和可可西里被暴风雪和沙尘暴的围困中,朋友资助一台卫星电话我们也没有使用过,充进的1600元话费也完璧归赵。要说我们这支队伍的状态行头说像是19世纪来中国西部腹地的西方探险队,我们又有汽车,说不如他们,这群人又确实没有大批的物资器材,没有当交通工具的牲口和当地向导,一个个蓬头垢面,衣着脏烂,犹如帮荒原逃难的猎人和淘金者……但我们走过来了,而且走得从容而矫健,装满了收获与幸运,我要将丰硕的成果奉献给我们这个正在变革的时代。   我把探险升华到以民间草根力量践行着公民的社会责任。不断实现着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价值,我一直提倡理性探险,敬畏自然,在探险中收获对大自然的解读和亲近,同时在过程中反思人类发展历程,寻求人类未来。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总有一种期待21771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总有一种期待21771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0:42:3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总有一种期待21771
官方公共微信首页_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
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
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于日在四川 宜宾 南岸,我们主要经营木材,收购,调拨,销售,收储,水陆运输,加工,建材,注册员工人数为6117人,注册资本4271万元人民币,公司联系电话为,期待您的来电咨询
您可能喜欢
推荐宜宾产品
暂时没有新闻文章发布
还没有人对该机关发表评论
(下图中的红点是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在宜宾的具体位置,地图可以拖动,双击放大)
该网站是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在顺企网的免费商铺,如果您是该机关的负责人,请点击页面底部的链接管理或者认领本机关
绑定即可去除广告,免费发布产品和公司信息。
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
固定电话:
机关地址:四川 宜宾 南岸
邮政编码:644002
局长:刘定帮
相关宜宾机关
四川省雅砻江木材水运局版权所有,网址: ,机关地址:四川 宜宾 南岸 已经有231人访问 我机关主要经营产品:木材,收购,调拨,销售,收储,水陆运输,加工,建材
相关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砻江水电开发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