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政府网白事阴阳念经

播放列表加载中...
正在载入...
分享视频:
嵌入代码:
拍下二维码,随时随地看视频
农村白事念经
上 传 者:
内容介绍:
农村白事念经
Channel Me 精选
我来说点啥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京网文[0号 |
| 京公网安备: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京)-非经营性-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403号
<img src="" width="34" height="34"/>
<img src=""/>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width="132" height="99" src=""/>
在线人数:
<li data-vid="">
<img 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mg src="///img/blank.png" data-src="http://"/>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
<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li data-vid="" class="cfix">
src="///img/blank.png" data-src=""/><i data-vid="" class="ckl_plays">
没有数据!
{upload_level_name}
粉丝 {fans_count}
{video_count}
{description}谁有甘肃阴阳念经的视频或者录音给我_百度知道
谁有甘肃阴阳念经的视频或者录音给我
谁有郭德纲的相声《白事会》的台词啊?麻烦发一下!谢谢 郭吧里面有郭:除了我们家亲戚没人认识我。 于:是啊。 郭:很惭愧啊,给我搁在
有好几个视频
都是兰州或甘肃的阴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国历史当中,出现过很多神奇的职业,白事知宾就是其中一种。
  白事知宾是个什么呢?《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合家挂孝,受吊念经,请知宾管事,请秀才襄礼。”京剧《将相和》第四场:“明日我府宴请廉老将军,敢烦作一知宾,替我分神周旋,俾使满筵增辉。”参见“知客”。
  说白了,就是丧事上负责主持传统礼节的主持人。
  丧事怎么办,该遵循什么礼节,灵堂挂什么花,什么时辰适合上香,都有名堂。
  白事知宾有点类似现代社会里的婚庆主持人,不过要更加严格。
  在古时候,白事知宾属于‘忠孝礼义’的礼。
  奶奶就是白事知宾,她经常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传统礼仪越来越不重视,白事知宾这门传统行业,快要断绝了。现在即便有,也是殡仪馆那半吊子水准。
  现在殡仪馆的仪仗队,大多是做给逝者家属看的,并不符合人伦。但因为有面子,有气势,所以大家吃这一套。
  每一念及此,奶奶就痛心疾首。
楼主发言:491次 发图:0张
  奶奶从事这一行六十多年,十里八乡,算是最有名的一个。  小时候爹妈忙于生意,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奶奶那里度过,所以对这些方面的事接触的比较多。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隔壁孙家村有个老头死了请奶奶过去主持丧事。  记得那是80年左右,那些年社会动荡,附近发生过命案,奶奶怕我一个人在家出事,所以带着我连夜赶到孙家村。  办丧事的那户人家很有钱,不仅有80年代标准的:洗衣机、电视机、冰箱三大件,家里还有着一辆小车跟小洋房。  那人就是开车接我们过去的,能有小轿车接送,我那时候开心死了。  等我们赶过去的时候,小洋房面前亮着灯,十几个人无精打采站在门外。应该是长子的中年男人从人群中跑出来,急急忙忙塞了个红包。
  奶奶看了红包一眼,又往屋内瞄了瞄,二话不说,拉着我就走。  我很纳闷,奶奶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只是主持个丧事,怎么话都不说掉头就走?  长子模样的中年人追过来,拉着她不放手。  奶奶瞥了他一眼,说了些什么。具体是什么话,由于那时候年岁太小,记不清,但应该是:这钱我不能收,这事儿我也办不了之类的话。  中年男人还以为嫌钱少,又摸出一叠钱。加起来大概有小一千。  这可不是小数目。80年代初,富有的人家结个婚也不会超过五千,何况这还是农村。中年男人一下给了一千,这数目就有点大了。
  结果奶奶还是不接,牵着我,头也不回。  中年男人急了,踉踉跄跄跑过来,表情非常急切,稀里哗啦说了好多。  我听了半天,才知道原来奶奶并不是他们请的第一个白事知宾。  80年代,怎么说呢。由于一些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压抑了许久的传统文化,开始了一波小爆发。在那个年代,许许多多的人重操旧业,一时间百花争艳好不热闹。  所以在乡下地方,白事知宾的数量并不少,那中年男人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请奶奶过来,而是请的同村另一位婆婆。
  验证码怎么老是错……玩不转天涯啊
  先前请的那个婆婆是个老手,懂的很多。  一开始丧事操办的异常顺利,长子请来亲朋好友,婆婆忙前忙后,挂白花,点蜡烛,煮阴米……一切都非常顺利。  出事是出在后半夜。  老爷子死了不过十个小时,婆婆张罗人帮死者洗澡换了衣裳,在堂屋放了张床,床下压纸钱元宝,把死者放上去,然后张罗人开始上香磕头。  结果一磕头事情就来了。  长子首当其冲上香,可是发现香怎么都点不着。长子和老爷子关系并不好,见到香怎么都点不着,张口就骂‘你个老畜生,死了都不让人安心’什么什么的。结果这一骂,就糟了,不仅是香点不着,床头的蜡烛都灭了。
  大家慌了,人一辈子能参加多少丧事?哪里见过这种情况。  主事的婆婆让大家不要慌,说是小事情,看她的。  这个婆婆也是有本事的人,立刻判断出事情出在哪。把盖在老爷子额前的纸钱掀开一看。果然,老爷子眼睛睁着,死不瞑目。  这眼睛肯定是后来睁开的。  几个管事的吓一跳,上来想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可是,这能成吗?老爷子直挺挺的躺在床上,就是不肯合眼。
  婆婆看到这里,知道了大概情况,当即对长子说了:“你过来,磕两个头,认真道个歉。”  长子脾气倔,不愿意。但是其他亲戚怕啊,围着说了半天,他也心虚了,老老实实过去磕了三个响头,大声说了句:“爹,对不起!”  婆婆也在老爷子耳边说话,大概是,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都要为子女着想,生前有再大的怨言,死了就烟消云散,好好让子女过日子。你也把这口怨气散了,好上路,投个好胎。  说来也神奇,婆婆说完这些话,然后又往床上撒了一叠纸钱,一伸手,就把老爷子的眼睛合上了。  之后事情进行的很顺利,点蜡烛,上香,吩咐后厨做一顿送行饭。  那时候婆婆留了个心眼,并没有让长子先上香,而是在所有亲朋上过香,磕过头之后,才让长子过去。  这个并不常见,但是里头有个说法。
  一般丧礼上,会根据辈分大小、关系亲疏、来客顺序,依次磕头上香。不过也有关系最亲近的人最后磕头这一做法——这个叫‘惜别’。  长子先上,是表示的对死者的尊敬,一般程序这样走肯定是不会出事。  但现在的情况是长子不孝,他先磕头的话,死者郁气不散,不肯离去,对这个家庭不太好。其他亲朋先磕头,将死者郁气散掉一点,再由长子痛哭流涕,好生磕两个头的话,死者一般就安安稳稳走了。  长子听从婆婆安排,最后一个磕头。
  不好意思,在电脑面前坐长了,眼睛不舒服,我先去休息会儿,吃完饭再回来。
  可是长子才磕第一个头,来送行的亲眷就吓呆了。只见到盖在老爷子额头上的纸钱,哗一下被吹飞,老爷子不知道什么情况,眼睛又睁开!  当时婆婆就慌了,这下子任凭她再说什么,做什么,老爷子的眼睛都不肯合上。  场间哗然,谁都没见过这种情况。  主持丧事的婆婆皱着眉,她一生大风小浪无数,像这种冥顽不灵的死者还是第一次见。
  这人啊,一般只要不是怨气太重,或生前是穷凶极恶之人,死后是不会这样祸害自家人的。  古人有云:将死之人,其言也善。  这个‘言’在‘红白’之事当中,不仅代表言语,还代表言行。  人一般要死了,是不会做什么特别祸害后代的事情的。  将死之人,在白事里头,也叫弥留之人。和医学定义上快要死亡的人不一样。  在中华大地上,部分地方的习俗是,在人死前三天和人新死后七天,统共十天,都被叫做‘将死’,也叫‘弥留’。  当然,还有些地方,‘弥留’是指的人死前三天和死后三天。  十里一乡,八里一俗,各地习俗不一,三天、五天、还是多少天,这种事情没法统一。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认知:人死后是不会立刻到阴间,会在人世停留一段时间的。  生前执念重一些的,停留的会久一些;生前执念轻一些的,会早登极乐。  所以佛家常劝人放下执念。  白事知宾所行之事,就是通过种种‘礼节’,让死者安心离去,早日投胎。  换而言之,白事知宾也就是伺候‘人’的一门行业。
  白事知宾,说不好听一点儿,就是伺候死者的人。说高尚一点儿,有些像是引渡人,亦或者道士。  其实不然。  白事知宾所管之事繁杂,对丧礼礼仪方面的讲究,甚于道士百倍千倍。  设想一下,中华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大乡小县无数,每个地方、每个时期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可能你在本地主持丧事如鱼得水,到了另一个地方,就会吃瘪。  所以大多数白事知宾,都偏安一隅。想成为一个吃遍中华大地的白事知宾,难上加难。
  那个婆婆是本地人,对本地风俗、习惯了若指掌,按理来说,主持这个丧事是绰绰有余的。  但纵观她一生大风小浪无数,都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情况——哪有爹死后,一直为难儿子的?  婆婆和老爷子是同村,但并不相熟、了解不多,可她知道长子虽不孝,但老爷子也没到死也不愿意闭眼的情况。  她想起老爷子生前的事情:一年前他老伴儿去世,之后性情变得古怪,爱发脾气,或许是对老伴儿的思念成疾,行为上也和他老伴儿越来越像,甚至他儿媳妇也感慨越来越像老娘了。  老爷子膝下两子一女,次子在县城安家,小女儿嫁给同村一户人家。长子孙中平最有出息,早早做起生意,发了财。  孙中平平头大脸,婆婆问他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老爷子的事。孙中平想了会儿,摇头说没。  婆婆又回到屋中,在老爷子耳边说了两句好话,试着将他眼睛闭上。结果试了几次都行不通。
  满屋子的人急得团团转,就是拿老爷子没办法。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三天,快下葬的时候。  孙中平那个急,为了子孙后代着想,死不瞑目的人肯定不能随便下葬,不然这辈子都别想安宁。  婆婆也没辙,又跑到老爷子身边试了下,可老爷子就是不肯合眼。一直忙活到晚上,婆婆指着老爷子额头上的一块青色痕迹,说:糟了。  原来不知道怎么回事,老爷子额头上突然青了一块。  这个青色痕迹出现得非常诡异。
  婆婆当时就急了。  殡葬行业当中有一句话:青额头,白獠牙,半夜三更踏破门儿。  说的是,倘若死者额头发青,有很大几率会‘起尸’,半夜三更寻上门来。  ‘起尸’怎么说呢?即便是在‘白事’当中,也不常见。  巷里坊间流传的谁谁谁死后尸变的传闻多不符实,这些传闻大多是好事之人,添油加醋给自己增添的谈资。说句老实话,这些事,很大一部分都是为了能吹牛编出来的。  婆婆当上白事知宾这么多年,也就只见过那么两例。而且顶多是有尸体突然毫无征兆从床上坐起。  随着科学越来越发达,这种事情也渐渐有了科学解释。多是死者被生物静电刺激,所以一下坐了起来。科学上对这类事情的解释有很多,暂且不做提及。  然而死者突然坐起,严格来说,这在白事当中被称作‘诈尸’。‘诈尸’和‘起尸’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老爷子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额头变青,还是第一次见。  这是大凶之兆。  婆婆当即建议把老爷子拖去烧了,烧了肯定一了百了。  不过对于白事知宾来说,火葬永远是最下策,不过婆婆在这里也没办法。  孙中平毫不犹豫反对。  80年代的农村,火葬并不流行,不仅是不流行,甚至在许多人眼里,火葬是没本事的体现,是很丢面子的事情。谁家老人死了送去火葬,基本是要被同村人笑话一辈子的。  婆婆没辙,摸了摸老爷子额头上那块青色,仿佛在触摸一块冰块。按照老爷子这个情况,等脸上也变青的话,这一家子就完了。  于是她想到了我奶奶。  十里八乡最出名的白事知宾,郑凤英。
  奶奶叫郑凤英,她并没有和我说过关于自己的事儿。但听老爹说,奶奶娘家那边祖上是专门从事‘白事知宾’这一行的。  凡事都讲究传承,这一行也不例外。  其实大家要是细心的话,可以发现当白事知宾的人一般都是女性,极少有男性主持丧礼。  白事知宾传女不传男,里头自然有他的道理。  一来女性细心,在细节方面,考虑得比较周到,丧礼上出现什么小纰漏,立刻就能发现。  二来女性体阴,不会太冲撞到死者。倘若是男性主持丧事,和死者相处久了,又和死者没有血缘关系,很容易就被阴气冲撞了。久而久之,容易落下病根子。  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看到谁家在操办丧事的时候,绕道走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晦气。
  不过孙中平也没想到,千辛万苦把我奶奶请过来,结果奶奶二话不说掉头就走。  孙中平那个急啊,过了零点,老爷子就要在家里停第四天了。  他虽对红白之事知道的不多,但也知道,以当地习俗老爷子最多只能在家里停三天,要是时间久了的话不太好。  具体怎么个不太好法,很少有人愿意去尝试,何况老爷子的情况本来就不正常。  奶奶执意要走,孙中平没办法。这时候一个婆婆从屋里急急忙忙跑过来,拉着奶奶的手不放:“凤英姐姐啊,您可一定要帮这个忙。”  奶奶看了那个婆婆一眼,终于松口,被孙中平和一干亲眷请到了堂屋。  不过那时候奶奶并没有让我在堂屋观看全过程,只是在一干参加葬礼的人当中,挑了一个青年男性,要他在屋外好生看着我不要让我到处乱跑,并且无论如何都不要靠近堂屋。  再之后的事情,我就不怎么清楚了。许多年以后,等我长大成人,问起奶奶,她才告诉我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说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儿之前,先得说说白事知宾。  严格意义上来说,白事知宾并不是驱邪捉鬼的道士,也不是负责超度的僧人,他们只是‘迎宾’。  将‘客人’伺候舒服了,好让他们‘上路’。  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迎来送往’的多了,自然会碰到很多邪门的事情,所以说他们或多或少还是会一点儿驱邪的本事的。  奶奶那天晚上也做出了一些类似的事。  那时候我尚年幼,孙中平家里发生的事情,在我心中成了阴影。  或许是记忆的无限夸大,那个乌漆墨黑的夜、亮着灯的屋,和空气中满溢的纸灰香烛味,让我做过无数次噩梦。  我始终记得那夜在小洋房外,挡在我身前的青年一脸惊愕的样子,还有屋子里传来的古怪声响。  这些记忆横亘心头,奶奶却始终不愿提及。  后来我才知道,她并不想我深入追究这些,只希望我把儿时发什么的一切都当成一个故事。  但有些事情就是命。  18岁那年,我考上外地某大学那天,奶奶终于把我叫到房中,语重心长告诉了我一些事情。  奶奶的话一直回荡在我耳中:“小六啊,长大了,要出去上大学了,奶奶为你高兴。”  “不过有句话你要记住了,不管碰到什么‘事情’,都要躲远一点,不要让奶奶为你担心。”  奶奶终于要说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儿了,我仔细听着,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期待还是恐惧。
  奶奶告诉我,那天晚上我们赶到孙中平家的时候,她就远远看到躺在堂屋的老爷子,知道了今天不能善了,所以掉头就走。  ‘青额头’这一情况,其实并不罕见,古往今来,发生过许多次。  可次数虽多,但中华大地多么宽广?上下五千年,从塞外到中原,死过的人有多少?平均下来,每个年代、每个地方,‘青额头’出现的比例都低得离谱的。或许上百年才会出现一例?没人能清楚。  奶奶见过‘起尸’,却从未见过‘青额头’。  在很多时候,青额头只是殡葬行业里的传说,就像是大人吓唬小孩的‘大灰狼’,青额头就是每个白事知宾藏在心里头的大灰狼。  少有人见过,但每个人都会惧怕。
  不擅长码字,今天趁着十一也只写了大概五千左右,都发上来了。  实在是在电脑面前坐不下去了,眼睛一直疼,今天就到这了吧。  我明天起早一点继续。  多多包涵。
  不好意思,今天家里来客人了,中午招呼他们吃完才回来的。  我现在开始码字,可能有点慢,但是码多少更多少,会一直写到晚上十点。  大家见谅。
  孙老爷子变成这样,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法肯定是把他拖去烧了,这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火葬场离这边十万八千里,要在大晚上、赶在凌晨之前,把人拖到县里,不太现实。  被孙中平请入屋中之后,奶奶拿了把椅子,在老爷子身边坐下。  先前管事的婆婆叫张翠娥,她也拖了把椅子过来。然后把孙中平等人赶了出去,小声将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了。  张婆婆道:“孙中平肯定有事情瞒着。”  奶奶垂着眼睑,抿了抿花白的发髻:“白事知宾,只管‘送行’,不管家事。”  张婆婆满脸愧疚:“姐姐说的是。”  白事知宾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执礼,不执事。也就是说,只负责丧礼上事儿,不要去干涉别人的家务事。
  真正意义上的白事知宾都有自己一套方法判断死者是否‘安分’的方法,不会去特意去过问主人家的家事。这就跟卖水果一样,卖的多了,用手颠一颠,就能估算出有多少分量。  奶奶和张婆婆自然也有方法判断老爷子是否安分。  只是稍稍看了一眼,便知道,他现在相当不安分。  老爷子尸体静静躺在堂屋中,木板做床,头朝大门,脚边点长明灯,由于是二层小洋房,没办法在屋顶开个洞,让死者魂魄飞升、出煞,所以二楼的窗户开着,还点着白蜡烛、烧着纸钱,引魂魄飞升。  是很标准的停灵程序。  ‘停灵’根据各地习俗不同,具体情况也不同。只要满足当地风俗,一般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张婆婆先来此地,一干事宜做的不错,程序上没有丝毫问题。  问题就出在为什么孙中平一磕头,老爷子就不安分?  孙中平身上也并没有带什么‘禁忌’物品,老爷子被什么东西冲撞是无稽之谈。  奶奶寻思了半天,干脆吩咐人去弄了一小袋锅底灰,把锅底灰混着土,堵住老爷子鼻孔。
  张婆婆见状,愣了一下,连忙道:“还是姐姐有本事。”  孙中平忙问是怎么回事。  原来老爷子会闹,是因为有某些事情舍不得、放不下,所以魂魄停留在躯壳当中。锅底灰混泥,堵住鼻孔这叫‘封窍’。  堵住鼻孔之后,可以防止老爷子魂魄出来吓唬人。  锅底灰封窍,这在‘白事’之中,并不算什么很高深的学问。  在以往,死者对人世留恋是常有的事儿,但是新死的魂魄在人世停留久了,难免被世间阳气冲散。所以用锅底灰堵住死者鼻孔,防止魂魄从躯壳中出来,也防止他们被阳气冲散。然后再找和尚超度。  锅底灰在中医里叫百草霜,灶突墨,灶突中尘,灶额上墨等,常用于止血。其实他还有个功效,就是封阳、堵阴。人们又讲究入土为安,所以锅底灰混着泥土封住死者鼻孔,可以防止死者鬼魂出来吓人。  对于白事知宾来说,这是非常常用的手段。
  老爷子魂魄被堵在躯壳当中,不能出来作乱。奶奶让孙中平赶紧趁这个时候上香磕头。  果然,孙中平这次再上香磕头,再也没有什么其他事情发生了。  不过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能在现在还留下的人,都是和孙中平关系非常要好之人。他们见到孙中平忽然能磕头了,全围上来看。  张婆婆把除了孙中平之外的人都赶出去后,奶奶发话了。  “拖得一时,拖不了一世。”奶奶端正坐好,给老爷子烧了点元宝,又说:“明天卵时之前不会有事,但日出之后就不好说了。我也只能帮你拖几个小时,够你花时间送去县里的火葬场。”   孙中平慌了,想到可能要被同村人嘲笑一辈子,涕泪横流:“不能烧!您帮帮忙!”
  孙中平不让烧是意料当中的事,这时候老爷子的次子和小女儿也进来求情。  奶奶瞥了他们一眼没说话。  张婆婆起身,把次子和小女儿请出门,只留下孙中平一人,准备给他做思想工作。  奶奶打断她:“事情也不是不能解决。”  张婆婆是个聪明人,一寻思,大概就知道要干什么了。  这种事情她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敢想。  用锅底灰封住鼻息,只是缓兵之计。老爷子不安分,孙中平又不让烧,就算今天强行把老爷子埋了,指不定什么时候会从地里‘爬’起来,那么到时候倒霉的可不止孙中平一家。  现在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请老爷子‘出来’,让他自己说有什么苦处。  这在‘白事’当中有个比较委婉的说法,叫‘解铃还须系铃人’,又称‘解灵还须系灵人’。  说白了,就是‘请灵’。
  不过这里头有一定困难。请灵上身所需条件之苛刻常人难想,试想一下,倘若真那么简单就能成,世界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冤假错案了。  张婆婆问:“姐姐,行得通?”  奶奶摇了摇头说:“我没这本事,不过有人行。”  孙中平膛目结舌。  张翠娥,张婆婆若有所思,半晌醒悟过来:“原来是这样!”  说着急急忙忙去张罗一些东西去了。  孙中平还傻傻站在哪儿。  奶奶指了指身边的空凳子,示意他坐下。  “咱们白事知宾一般只负责礼节,祖上有训,‘只执礼,不执事’,干涉‘先生’的事情,是会遭雷劈的,所以接下来的话你要记住……”  奶奶这里所说的‘先生’,代指的死者。在白事知宾当中,‘死’、‘丧’是很忌讳的,轻易不能说出口。  孙中平仔细听完奶奶的话,脑海中翻江倒海,看来免不了这一难了。
  郁闷,刚写了一大段,忘记保存了。
  白事知宾,只执礼,不执事。这是祖上之训。所以奶奶万不得已之下,不得过问孙中平家的事儿。  但这个祖训从那儿来呢?凡事都有个祖师爷,像孙真人留下医道疗病,吴道子留下丹青,鲁班留下石木二匠修房造屋。但是白事知宾并没有明确意义上的祖师爷。  有一说是,白事知宾拜房玄真人。  传说房玄真人留下船只渡人载物,载的不仅仅是人世间的人和物,也载阴间的‘人’和‘物’。  所以有的地方,白事知宾会礼拜房玄真人。  白事知宾夸大了说,就如同渡船,引渡寿数已尽的人们通往阴间。  他们是连接阴阳的渡船,自然也会有办法请灵。不过奶奶并不会真去渡‘人’到这边来,这是违背祖训的事。  白事知宾的请灵,不同于和尚、道士,严格来说,和尚、道士的叫‘召灵’。  一个‘召’一个‘请’,一个命令,一个请求。天差地别。  这也是白事知宾和道士的区别。  知宾讲礼,道士不讲‘礼’,当然,此礼,非彼礼,不可一概而论。  这些都是题外话,暂且不提。
  发现自个有点笨啊,本来想一面回复大家的留言,一面更新的。  结果手忙脚乱的。  没办法一一回复,但是多谢大家的支持。
  再说孙中平家,用锅底灰混着泥土堵住老爷子鼻孔后,老爷子安分了下来。但额头依然青的吓人。  张婆婆忙前忙后,不到半个小时,弄来了煮熟的糯米、白纸、银针、香烛等一干物什。  孙中平忐忑坐在那儿。奶奶正眼不瞧他一下。  只执礼,不执事。这在祖训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奶奶今天帮忙执事,已经是破了大戒。当然不会给孙中平好脸色看。  孙中平还懵懵懂懂不自知。  张婆婆准备好一切,奶奶吩咐人去请同村的另一个老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宁夏吴忠市盛元小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