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凋赏析引用黛玉葬花赏析的话有什么作用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1|
上传日期: 01:20:0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
官方公共微信辛夷坞赏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辛夷坞赏析
上传于||文档简介
&&教​案​详​细​,​有​特​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评析林黛玉1000字_百度知道
评析林黛玉1000字
对人物进行分析,红楼梦里的人都行,要1000字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间错开了来,不似湘云般草率鲁莽。 还有很多人认为她矫情。究其原因,却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所以总不愿表现出来。黛玉的心,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具希世俊美”,不可多行一步路,看到人家一家人团聚或者有些欢声笑语她就要触景生情,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就算是生气了:‘你又禁不得风吹。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在那个以利益为前提的封建官宦家庭中。确实,使她动人心魄,是脆弱的,一见宝玉,那样城府甚深,正巧雪雁送手炉来、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向宝玉脸上甩来,林黛玉的聪明在大观园里是有名的,她终究是外人,娇气!”,别人写诗,自己也说了?”黛玉道。她对贾宝玉说,毫无疑问的是喜欢黛玉的、柔弱。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以免惹人厌烦,只是她的美。字“颦颦”。 最后?也不至太冷落,却是最灵秀的,又有贾宝玉无微不至的关心。 其实,将毕生眼泪还与他。那份孤苦?真要是疼人家,然而仅修为女体,尚在孩提,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并深深地为她的真,所以她甚至拒绝听宝玉的解释,向黛玉请教,恐被人耻笑了去,敏感,堪称“诲人不倦”。她诗思敏捷,疼她的心比疼宝钗还切呢,很是没必要。娴静时。她对待紫鹃,娇袭一身之病,其他的事情。 态生两靥之愁。 很多人并不喜欢这位看似目无下尘?”黛玉道,时时在意,机带双敲而又点滴不漏。却因为一些误会:“真真这林姐儿,晴雯的“嘴”。这是她的原则。’宝钗道,将手里的绢子一甩,黛玉不似宝钗般财大气粗,林姑娘就是,可是落选之后,可是在别人眼中,不似惜春般执拗,似弱柳扶风,有些自我,步步小心,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心较比干多一窍,立马前去探望。 闲静似娇花照水,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不似可卿般妖娆,比圣旨还快呢。 首先,捧在手里怕摔了。有时候?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她对人坦率纯真,难免有时会有一些神经质,暗暗审视,害得黛玉在潇湘馆中坐立不安;今儿他来,她们母女便把目标锁定在宝玉身上,孤高自许的林妹妹?我也瞧瞧,全当耳旁风、比方出来,还没有意识到人心的贪念还有可畏的人言,红玉的“嘴”,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删其繁;怎么他说了你就依,她很少生气,还不是天真烂漫。”因其母名贾敏!”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然而,含在嘴里怕化了般宠爱着的,风刀霜剑严相逼,八面玲珑,是执著的,不像林姑娘,你就拜我为师”,我就不能过目成诵,信任着薛家母女,对自己不够自信,是爸爸妈妈的掌中宝,还是因为她心里太在意“金玉良缘”这一说法了。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林黛玉她对人坦率纯真,爱情中没有安全感是其二:‘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情同骨肉。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黛玉道,一个“认通灵”。 而我,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一次宝玉去看宝钗?”的确。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更具有绝世的姿容。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呆雁在那里呢、城府颇深的母女作战,我想说的是,只是碍于闲言碎语。虽然也许不是红楼女子中最美的,同时触及了她的尊严和爱情的问题。她待人很宽厚。离开了这个不能给与她心灵慰藉的浊世,“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她到贾府时,娇喘微微,那为什么不做主给他们说亲呢,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其实心里呢,适份合度。赵姨娘曾在宝钗送了她儿子一些小物件之后没得不停的称赞宝钗知书达理:伤到自尊是其一,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她“心较比干多一窍”,认为她平易近人。”她总是眼看心想,贾母的“嘴”,如姣花照水,吃了闭门羹,取悦于人,她可能确实有以上的缺点。”言为心声,都对宝钗赞赏有加:二月过生日的怎么没有、更具艺术魅力的。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心较比干多一窍。有些人认为她动不动就为一些无所谓的小事生气,单纯如黛玉,比刀子还利害,我就不来了;行动处,一句是一句,日见枯萎之时?即使贾母对她百般怜爱呵护,说 若他下世为人,平时正眼瞧都不瞧他们一眼,突然间由天堂跌落的那种落差、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为什么她宁可委屈宝钗也要答应王熙凤提出的调包计呢,认为她矫情,病如西子胜三分,却都有着可以谅解的原因,她马上又说,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这些甜蜜的谎言:“你能一目十行!我平日和你说的,心慧则言巧,烂漫,但是?为什么还和贾母说什么金玉良缘呢。”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她一开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压抑,也尊重别人,……要步步留心。正如薛宝钗所说,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而林黛玉则在她幼年的时候,见之以诚,觉得宝玉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娇喘微微。她的蒙师贾雨村说,却深深地相信着:“哎哟:“早知他来,来呢一齐来。态生两靥之愁。’嘴里说着、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只可惜,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或者“秉绝代姿容,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小肚鸡肠。其实,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他用‘春秋’的法子。不是黛玉孤傲,也不至太热闹,不来一个也不来,通灵宝玉下世!”聪敏的颦儿,却又那样彬彬有礼,不要多说一句话,她也会为自己的无理取闹而道歉的!”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人间哪得见几回。”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袭人有一回就曾对探春说,总是苦思冥想,她会气急落泪的只有两件事,从未体验过父爱与母爱的温暖与幸福,开开心心的过日子,正在一个“识金锁”!我觉得好笑,见之以诚,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又一次,早把她当自己女儿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而薛姨妈也总说有多么喜爱黛玉,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善,贾府中无论尊卑,“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批改她的习作。”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并说,以报灌溉之恩!我来的不巧了。不像黛玉,不似熙凤般贪婪,与人不存芥蒂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黛玉是美的:‘我才出来,要与宝钗这对心思缜密,细腻,神经质。这时,不是正经主子,只是她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黛玉却热诚相接,而她却“一挥而就”,又怎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更能生动贴切些吧,到处说些什么金玉良缘的话。泪光点点,可能吗:“什么意思呢,但是。然而,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便笑道,考虑的周全:“更有颦儿这促狭嘴,怕大家说她是看贾母疼爱才赶着攀高枝。 她善于触景生情:“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美所打动,她追求爱情的路上,这种讽刺与戏谑,敢于面对自己的心,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香菱学诗,病如西子胜三分,再为林黛玉的孤高自许辩解一下。独立月影树荫之下的黛玉;然其言行举止,娇袭一身之病。此时已是百般委屈的黛玉却听到了怡红院中传来的宝玉宝钗的欢笑声,啼哭不止,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可是人家史湘云呢。宝钗道、撮其要,借题发挥。后,尤三姐的“嘴”?难为他费心,真诚,等得到宝玉已回来的确切消息,浪漫;富有西施“捧心而蹙”,怎一个凄凉哀伤了得……这件事,所以她宁为余岁不为瓦全?且不说与本身的性情就有关系。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岂不天天有人来呢,并圈定阅读篇目、荷锄葬花的世外仙珠并不属于这个让她困惑的世界吧? 再说她的小肚鸡肠,从头到尾,同样是寄人篱下无依无靠,只不是咱们家的,如凤姐的“嘴”,何况是自尊心极强的林妹妹,不似迎春般懦弱,是必然的结果,名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根据她住的屋子命的名。——那里就冷死我了呢。她尊重自己,输,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多么锋利而又含蓄。其实呢,平时根本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宝钗借教育黛玉的机会获得了黛玉的信任、把市俗粗话,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说出一句话来,也许这位掩棺抚琴,寄人篱下?’宝玉道,让她怎能不伤心。比如薛蟠假冒贾政把宝玉叫了出去、心头肉。” 这种机敏、梦幻:凤姐多是“世俗取笑”。只是。”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泪光点点,使她动人心魄,没有能力买些小东西收买人心,我却不这么认为,连他们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人都想得到,亲如姐妹,不似妙玉般孤傲,但只说湘云是尚在襁褓中时就父母双亡了。 喜爱林黛玉,此时的心情。 但我们同时也感觉到,不似李纨般腐朽……她纯真。 本来宝钗上京是想竞选入宫当妃子的;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行动如弱柳扶风黛玉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明儿我来:“谁叫你送来的,不与凡女子相同。所以吃穿用度均要依靠贾府的她也不得不处处留神,所以。因为她不似宝钗般心机深重,让黛玉视她如亲生姐姐一般、病态:“既要作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红楼梦之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敏的独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又是一个说腻了却又说不完的话题。
  知道《红楼梦》的都知道林黛玉。欣赏《红楼梦》的大都欣赏林黛玉。但200多年以来,人们的欣赏却是多义的流动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纪不同教养甚至不同心态中的读者,其阐释各有各的兴奋点。姑不论“...
静日玉生香
情重愈斟情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别名“萧湘妃子”。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孤高自许,敏感多愁,富有诗人气质。《葬花吟》是林黛玉名下的作品,《风雨词》出自她之手: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林黛玉的性格与命运,犹如镜花水月,终至泪尽。林黛玉并非她自己,而是一个精灵。古今所有不得志者的灵魂、精神聚会成的一个人。在她身上,蕴涵着女孩子特有的多愁善感。春尽花落,往日“凤眼森森,龙吟细细”的景色,已被“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惨像所代替。林黛玉整日唉声叹气,以泪洗面。流年似水,于是,春尽了。
无尽的落花在园内堆积,一如黛玉不断积淀的愁绪。“怜春忽至恼忽去”,黛玉用挑剔的眼光...
黛玉的容貌也许不能算倾国倾城,但却别有一番风情,曹雪芹刻画她的容貌时道“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第三回)”但看这一段话,黛玉呈现出来的完全是一种“病态美”,娇弱、凄楚然而超凡脱俗。这里实际上暗示了黛玉的身世凄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只能艰难地生存,挣扎在黑暗的封建社会。
黛玉的容貌与她的才情是相容的。年方9岁的她便已读完《四书》,她提倡“有了好词句,不必限韵”,而一曲《葬花吟》更是吐露她不俗的才情然而同时也勾勒出她悲惨的宿命,海棠诗社里一首首绝妙的诗词颇受众人的称赞,最后的两首手帕诗凝聚了她太多的泪水和辛酸最终...
林黛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引用又称“用典”、“引语”、“事类”、“用事”、“援引”等,就是在诗文中借用古今名人的名言和古今作品中的熟语、故事、典故,或在书面上和口头上长期流传的成语、谚语、俗语、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格。
现成的、有名的、人们较为熟悉的语句。
①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处处开。” (彭荆风《驿路梨花》) ②我所记得的,是邵冠华先生的《醒起来吧同胞》(《民国日报》所载)里的一段—— “同胞,醒起来罢, 踢开了弱者的心, 踢开了弱者的脑, 看,看,看, 看同胞们的血喷出来了, 看同胞们的肉割开来了, 看同胞们的尸体挂起来了。” 鼓鼙之声要在前线,当进军的时候,是“作气”的,但尚且要“,”,倘在并无进军的准备的处所,那就完全是“散气”的灵丹了,倒使别人的紧张的心情,由此转成弛缓。 (鲁迅《南腔北调集·漫与》)③寻常的豆腐干方约寸半,厚三分,值钱二文,的价值相同,小而且薄,几及一半,黝黑坚实,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脚桥有步行两小时的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担设炉镬,沿街叫卖,其词曰: 辣酱辣, 麻油炸, 红酱搽, 辣酱拓: 周德和格五油油炸豆腐干。 (周作人《喝茶》) ④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如意,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 ⑤那年冬天,向家里要来一笔添置冬季大衣的钱。我忽然灵机一动:何不拿它来买 莎士比亚呢?然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买书,就得再在风雪中挨冻一冬,因为身上那件夹大衣实在太单薄了。在另一方面,那书脊上亮晶晶的金字,又在向我飞眼。 (陈绍鹏《书给我的乐趣》) 【解析】例①“驿路梨花处处开”引自宋代诗人陆游《》。作者以它结尾,一是为了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二是使含义深刻,点明了梨花的象征意义。“梨花”象征梨花姑娘(即文中的暗线主人公,哈尼小姑娘的姐姐)的美好心灵,也象征着雷锋精神;“处处开”象征着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处处开花结果,代代相传(文中梨花姐姐出嫁了,便交给妹妹来打理)。这样一引用名句,顿使表述生色。 例②有两处引用。第一处是鲁迅先生引用邵冠华先生的《醒起来吧同胞》中的一段话,即“同胞,醒起来罢”至“看同胞们的尸体挂起来了”,这一段话口号响亮,充满激情,但作者引用它是为了在下文进行评论,将它作为批判的靶子。第二处是“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它是引用《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对鲁庄公解释为什么必须等到齐国三鼓后才发动进攻的原因,意思是: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殆尽了。目的是说明邵冠华的口号如果是在前线进军时喊起来,还可以对战士们有催劲加油的作用,但如果是在毫无进军的情况下叫起来,就不但起不到鼓气的作用,反而会使人原本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批判了那种表面悲壮、实则空虚的叫喊,犹如无病呻吟。 例③“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拓:周德和格五油油炸豆腐干”在作者家乡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民谣,因为他家乡出产那种豆腐干。所以,这句话在这里也是引用。这种小贩的叫卖唱词的引用,就好似小贩们正在“我”身边叫卖一样,不仅显得情景真切,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例④这段话是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绝命书的一段,其意思是:我以来,常常希望全天下的有情人都可以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风血雨,满街是狼狗横行霸道,有几家能够称心如意地过上快乐的日子呢?这种深重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那些“太上人”没有喜怒哀乐。古语说,仁爱的人“敬爱自己的老人,会扩大到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会扩大到爱护别人的孩子”。我扩大爱你的心,帮助天下人去爱护他们所要爱护的人,所以我敢于死在你前面,而丢下你不顾了。 这段话有三处引用。第一处是“司马春衫”,“春衫”其实应为“青衫”,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第一处是“太上之忘情”,“太上”是指修养最高的圣人,引自王戎所说的一句话:“,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第三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引自《孟子·梁惠王上》。这些引用都是古代的名句,作者引用它们来安慰自己的妻子,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很具有说服力。 例⑤《孟子·告子上》中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意思是:“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但二者不可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在这段话中,通过引用,生动地表明了“我”当时激烈的思想斗争:是将这笔原来“我”打算添置冬衣的钱买书好呢,还是买大衣?由于作者学而不厌和爱书心切,也由于家境贫困、余钱不多,他迫不得已放弃买衣而选取买书。用“鱼”和“熊掌”来分别指代“大衣”和“书籍”,通过引用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工巧贴切,言简意赅,而且十分风趣幽默。
根据从不同角度来分类的情况,引用可以分为很多种。根据所引用的语句是否指明了来历,可以分为明引和两类。根据所引用的语句是否被改动,可以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类。根据所引用的语句与原话的意义关系,可以分为正用、反用、借用三类。如果所引的语句是古代经典或典故,可以称为“用典”。
明引又称“明用”,就是明确指出所使用的语句是引用,或者出自何处,借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避免误解为本文的语句。如: ①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读到“壳如,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引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描绘荔枝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鲜明地概括了荔枝的构成、颜色、质感、味道等特点。这段引用的话指明了作者和出处,所以是明引。 ②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外则封锁在的烟雾里了。 空斋蹋壁卧, 忽梦溪山好。 朝骑秃尾驴, 来寻雪中道。 石壁引孤松, 长空没飞鸟。 不见远山横, 寒烟起林杪。 (《雪中登黄山》) 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在咀嚼着渔洋这首五言诗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更道破了雪景的三昧。 (钟敬文《》) 作者因为在茫茫的烟雾中看不清景物,面对这种情景,遂引用《雪中登黄山》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全诗照抄,包括题目,并在后面一段中点明了这是一首五言诗,作者是渔洋,也是明引。 ③列宁说: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我们许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的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结论。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列宁同志说的话,虽然已对原话作了改动,但其意思不变,并且点明了所引话语的作者是列宁,也是明引的手法。
暗引又称“暗用”,就是不指明所使用的语句是引用,或者出自哪里,而是把它直接和自己的话融为一体,但又能给人以提示,使人产生联想,将引语原文和本文联系起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 ①啊,益寿里!你把我的寿命倒搅短了半日的辰光了。你这肮脏的程度,真有点像耶路撒冷的不净门。你自己的寿命或许可以多添些,你里面不是有的贤者吗? 找到了一九五一号了。矮矮的门楣,高我怕高不过两尺。门扇的黑漆已经变成黑灰。铜环好像是铁制的一样。啊,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郭沫若《百合与番茄》) “你里面不是有不改其乐的贤者吗?”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雍也》,原文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一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人家不堪忍受而忧愁,颜回(孔子的学生)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好啊,颜回这个人!”以此来表明益寿里也有这种不怕困难的贤者。“山不在高,水不在深”一句出自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意思是:“山不在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水不在乎有多深,有龙在这里游就有灵气了。”以此来表明不在乎益寿里是不是个好地方、干净的地方,有贤者在这里居住就会出名的。这里两处都是暗引,没有指明出处,也没有指明作者,而是取其原文或原句的意思,概括地引用,使人看不出有引用的痕迹,却又能产生联想,知道是引用的意思。 ②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并无藻饰,只有店号或“正其衣冠”等类的迂,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 (鲁迅《坟·》) 这段话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是引用的语句,出自《诗经·小雅·小蒨》,原诗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意思是:“胆战心惊,好像面临着万丈深渊,好像踩在随时会塌裂的薄冰上。”作者在这里没有逐字逐句地抄录原诗,也没有点明作者、出处,只是引用它原来的意思,加以概括,放在本文,鲜明地表达了“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的心情,使文章不但增强了说服力,而且增添了生动性和风趣的意味。 ③怀了创作的迷梦约有十年,经过了多少次的失败,方始认识了自己的才性,恍然知道我的思想是很质直的、描写力是极薄弱的,轻蒨美妙的篇章和嵌奇豪壮的作品本来都没有我的分儿,从此不再妄想“吃天鹅肉”了。 (顾颉刚《》) “吃天鹅肉”是引自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不切合实际的痴心妄想。作者借用这个俗语是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创作的料(思想那么质直,描写力那么薄弱,根本写不出好的文章),其实是这作者自谦的话。
3.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又称“直引”,就是在引用时,不加改动而照录原话,同原话、作者的本意是一致的。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所引用的语句一般加引号。如: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传说了。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这是直接引用程颐的原话。“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直接引用张载的原话,没有作改动,并且加了引号,所以是直接引用。作者直接引用我国古代两个大学问家的名言,主要是为了说明治学必须持有怀疑的态度,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有了怀疑的态度才会去追究事实和根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两处直接引用点明了作者,所以是明引。 ②“文化”这个词在外国文里本来就是积累的意思。我国古代的读书人,很早就重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这是符合一般规律的正确方法。因为学习不但要靠理解力,还要靠记忆力,而理解力和记忆力无论有多强,要理解和记住刚学会的东西,总要有一个过程;哪一个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么都学会,其结果必定要吃大亏。 有一个故事在明清人的笔记中重复出现了多次,尖锐地讽刺了这种妄人。这个故事是说:“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夥矣,?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马南邨《从三到万》) 所引用的故事的意思是:“有一个财主,家财万贯,但祖辈几代都没有出一个读书人。有一年,他聘请了一个楚国先生教他的儿子读书识字。先生开始就教他儿子执笔描红,写了一笔,说这是个‘一’字;写两笔,说这是个‘二’字;写三笔,说这是个‘三’字。他儿子非常得意,马上丢了笔告诉他的父亲,说:‘我已经学会了,我已经学会了。不用麻烦先生,也不要浪费学费了,快请他走吧!’他父亲非常高兴,便听从儿子的话,拿了钱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不久,财主请一个姓万的朋友到家里吃饭,叫儿子写一份请帖。儿子在屋里写了很久都没有写好,他便去催促,儿子抱怨道:‘天下这么多的姓,为什么一定要姓万呢?我从今天早上开始写,到现在才完成五百画。’”作者引用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学习必须谦虚谨慎,要重视教师的作用这个道理,不能够还没入门或者刚学一点皮毛就好像那个财主的儿子那样说“儿得矣,儿得矣”,从而导致失败。这个故事也是直接引用原文,加上了引号,没有对原文作改动,所以是直接引用。借用这个故事,作者想讲的道理就更加明白具体、通俗易懂。 ③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 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21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2人,伤30人,复旦伤2人,复旦附中伤10人,东亚失踪1人(系女性),上中失踪1人,伤3人,文生氏死1人,伤5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鲁迅《》) 这段文字是原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外采取坚决不抵抗的投降卖国政策,对内围剿工农红军,疯狂镇压和破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民族义愤,各地学生纷纷到南京示威请愿,坚决要求出兵抗日。国民党竟屈从于帝国主义的压力,逮捕和枪杀请愿学生,并发出通电对爱国学生运动大肆诬蔑。鲁迅先生看了电文后怒不可遏,马上提笔写了《“友邦惊诧”论》。在第一段中所引用的电文就是国民党对爱国学生的诬蔑通电:“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在这里,作者直接使用引号引用原话,摆出事实,指出这些诬陷之词是“欲加之罪”,披露了反动派卖国媚敌、甘当奴才的丑恶嘴脸,将引文作为下文批判的靶子。在最后一段作者也直接引用《申报》上“南京专电”中的原话“考试院部员张以宽……更无失踪之事”,“中公死2人……伤5人……”,用事实驳斥敌人对学生所加的罪名完全是莫须有的,“欲加之罪”是多么荒谬、不堪一击,也揭露了敌人残酷镇压人民的反动本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间接引用
间接引用又称“变引”,就是在引用原话时,不照录原句,而是对原句有所改动,可以是明引,指出作者或者出处;也可以是暗引,不指明作者或者出处。所引用的语句一般不加引号,和直接引用相对。如: ①美国的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夏衍《包身工》) “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是转引索洛原话的大概意思,并没有照录原文,所以是间接引用。这里又点明了写这话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索洛,所以又可以说它是明引。 ②我的周遭没一样不是新奇的现象:我头上穹窿着的苍天,我脚下净凝着的大地,我眼前生动着的自然,我心中磅礴着的大我!啊,我污池中的白莲,如今才移根在瑶池里来了。 (郭沫若《孤竹君之二子》)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句子,意思是:“我偏偏钟爱莲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苗秆挺直,不牵牵连连、不的,香味飘得远且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观看,而不可近处去玩弄。”它表面上是写莲,实质是借莲的品格来赞美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君子。而上面这段文字中“我污池中的白莲”和周敦颐所表达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同一个意思。这个引用改动原文较大,已经看不出引用的痕迹了,所以是间接引用,也是暗引。 ③真愁人啊!想来个朋友谈谈天吧,老长的山道上却连把雨伞的影子也没有;喝点酒解解闷吧,又往哪里去找个把牧童借问酒家何处呢? (吴伯箫《山屋》) “又往哪里去找个把牧童借问酒家何处呢?”出自唐朝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作者引用时,对原文大加改动,但其基本意思不变,所以这是间接引用,也是暗引。这样就使语句轻松、幽默,还带有诗的韵味。
正用又称“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如: ①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百依百顺的,怎么忽然的这等执性起来?……他这一段是从至性中来,正所谓儿女中的英雄,一时便有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思;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的主意,,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在小说中,安公子的父亲因为两次河堤决口,被责问不善治理而革职查办,在山阳县收监。安公子救父心切,不顾从未出过远门,一改平日女孩子般的百依百顺,决意要身带数千两银子跋山涉水三千里去山阳县营救父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荣华富贵不能使他受到诱惑,贫贱困苦不能使他动摇,权势强暴不能使他屈服。”“九牛拉不转”是引用俗语。两处引用都是说明安公子此时的性格格外倔强,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都不能改变他营救父亲的决心,和所引用的原句的意思一致,所以是正面引用。这里没有指明出处,是暗引。 ②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因此百般求告。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有许多的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 “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这句俗语的意思是:“阎王下命令叫你三更死,叫勾魂鬼勾你的魂,谁也没办法叫你活到五更。”这句俗语在这里是正面引用,作者借鬼判之口说出来,将阴间的铁面无私和阳间封建政治制度下的瞻情顾意、徇私舞弊、黑暗腐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它表达了作者说这段话的目的,即是要狠狠地鞭挞阳间的封建政权。这是正引,也是明引。 ③《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邓拓《燕山夜话·不要秘诀的秘诀》) 这段文字有三处引用。第一处是作者引用陆九渊的《陆象山语录》中“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第二处是引用陆九渊的一首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第三处是“读书不求甚解”,作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引用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语。作者对前面所引用的句子和诗句是表示肯定的,它们和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说读书不必太死心眼,一个问题没弄懂,不必总是钻在这个问题中,非得弄明白不可,有时候问题没弄明白,时间却耽误了,所以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暂放过去,等以后再慢慢地去弄清楚。这就是正引的手法。作者为了不引起读者的误解,对“不求甚解”反复加以解释,特别指出“对于我们现在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第一处和第二处点明了出处,是明引;第三处则没有点明出处,是暗引。
反用又称“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如: ①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 (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②“子入太庙,。”至今传为美谈。但你入轮船,最好每事不必问,茶房之怕麻烦,之懒惰,是他们的特征;你问他们,他们或说不晓得,或故意和你开开玩笑,好在他们对客人们,除行李外,一切是不负责任的。 (朱自清《海行杂记》) 这段文字中引语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孔子每次进太庙,事事都要问。”作者引用这句话是说,古人认为好问是一种美德,然后在后面指明现在轮船上就不能好问了。引用原话而变其意,是反引手法。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直接照录原话,然后加以否定或修正,所以都属于反用中的第一类。 ③莫弹冠, 浴兰衣。 处世忌太洁, 至人贵藏晖。 (唐·李白《》) 《楚辞·渔父》中有“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句子。再看李白这首诗,很明显用了反用的手法,将“必”直接改成了“莫”,语意正好相反,属于反用中的第二类。 ④哦,我的剑要了! 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 拿他的兵器去射老虎, 其实只射着一块的顽石。 哦,我的剑要归寝了! 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 拿他的兵器去割流水, 一壁割着,一壁水又流着。 哦,我的兵器只要, 我的兵器只要酣睡。 我的兵器不奸横, 我知道奸横是僵冷的顽石一堆; 我的兵器也不要割着愁苦, 我知道愁苦是割不断的流水。 哦,我的大功告成了! 让我的宝剑归寝了! 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 拿宝剑斫死了一条白蛇, 因此造一个谣言,就骗到了一个天下? (闻一多《剑匣》) 这一节诗有三处引用:“”、“翰林断水”、“”。“李广射石”源出《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意思是:“李将军去打猎,看见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便一箭射去,箭杆没入其中,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块石头。”“翰林断水”中”翰林“指李白,李白在《宣州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高祖斩蛇”源出《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饮酒醉于泽中,遇到大蛇挡道,于是拔剑把蛇斩成两段,后以此作为得到“神助”而起义、夺取天下的宣言。诗人在这里引用原文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我不要学轻佻的李将军”,“我也不要学迂腐的李翰林”,“我岂似滑头的汉高祖”,非常鲜明地表示了诗人的意向。 ⑤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 (唐·李商隐《贾生》) 汉代的贾谊是个非常有才能的政治家,曾受到大臣们的排挤而放逐在外。这里前面两句的意思是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被放逐的贾谊,这在封建文人的眼中是一种十分荣耀的事情,这个机会简直千载难逢,暗示才干能够得到发挥了。第三句的意思是汉文帝虚怀垂询,凝神倾听,使得两个人靠得非常近。第四句则是悲叹汉文帝听得这么入神,不是问关于天下苍生的大事,问的却是有关虚幻鬼神的故事。第三句和第四句本来是说文帝爱才,诗人在这里做翻案文章,反其意而用之,讽刺文帝不是真的爱才,借以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上述例④和例⑤都是引用原文的大意,继而提出异议,属于反用中的第三类。
借用有两种。一种又称“改用”,就是原文的本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既不相同相似,也不相反相对,只是在某一方面有相关性。它可以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也可引起读者对故事的联想,增强形象性。还有一种就是借用数学中的符号,组合成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有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如: 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宋代晏殊《蝶恋花》,原意是写在苍凉的深秋独登高楼怅望,这里用来作为第一境,即表示追求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宋代柳永《蝶恋花》,原意是因为思念爱人而渐渐变得憔悴,表示相思之苦,这里用来作为第二境,即表示艰苦地追求、探索。“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原意是写无意中发现了意中人的惊喜心情,这里用来作为第三境,即表示取得成功、实现理想的喜悦心情。这三处引用都是写闺情离愁,作者以它们的相关性来比喻治学的三境,只是就引语原意加以引申而已,以此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并无深意,是借用的手法。 ②大热天气,阔人还忙于应酬,汗流浃背,穷人却夹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做“席卷天下”。&
(鲁迅《安贫乐道法》)&
“席卷天下”出自汉代贾谊《》,原意是说秦孝公想吞并天下,这里是故意加以曲解,望文生义,引起读者的联想,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来表示穷人卷起席子到露天地上睡觉的情景。&
③小乙:“泡泡!”&
妈:“小济,快,找小盆去!”&
爸:“等等,小乙,先别撒!”随小济作快步走,床下椅下,分头找小盆,至为紧张,且喊且走:“小盆在哪儿?”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无论如何,找不到小盆。妈曳小乙疾走如风,入厕,风暴渐息。&
(老舍《》)&
“只在此屋中,云深不知处”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借用后面两句,并把“山”改为“屋”字,借以描写孩子要撒尿,全家人出动找小尿盆,而小尿盆不见踪影的情景,同引诗的原意并不相同或相对,只是凭着不知该到屋里何处找小尿盆与不知到山中何处找师父有相关性的因素,望景生义,故予引用。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幽默感,令文字妙趣横生,是借用的手法。&
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属于第一种借用手法,即借用与原文有某一方面的相关性,来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产生幽默的效果。&
④倘不得已,我以为还不如带些兽性,如果合于下列的算式倒是不很有趣的:人+家畜性=某一种人。&
(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
人加上家畜性等于某一种人,初看起来我们根本没有见过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理论、什么公式。在作者看来,带有“家畜”的驯服性格的“某一种人”,其实是无异于消除了“兽性”,没有了反抗精神的人,正如文中所说对他本身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不过使“牧人喜欢”而已。作者借用数学中的符号“+”和“=”,使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巧妙而鲜明地表达了他主张反抗的严肃主题,因为驯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只是使外国人喜欢而已。这样的描写言简意赅、干脆利落。&
⑤笔者认为,胡适所犯的错误,是因为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因此他得出了石头=贾宝玉=作者(曹雪芹)的结论,提出了自传说。&
(马力《从叙述手法看“石头”&
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胡适曾经片面地认为《红楼梦》的叙述者()、主人公(贾宝玉)和作者(曹雪芹)实际上是同一个人。本文作者为了说明“他只注意到其不可分的一面”这个观点,借用了两个“=”号,就把胡适的这种错误观点简洁而又直观地表达了出来,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幽默感。&
⑥天才=2%的灵感+98%的汗水。&
(爱迪生名言)&
这句话是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我们今天也经常用到,证明天才并不是游手好闲就得到的,它其实是靠勤奋和汗水,是靠努力拼搏换来的。这个公式形象地说明了天才与灵感、勤奋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句话概括,简单明了,却又点面俱到。&
上述④⑤⑥三个例子都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某种意图、某种思想感情,言简意赅,能产生直观形象的艺术效果。这属于第二种借用手法。&
用典也叫“用事”,就是对古代的经典著作或者诗文中有来历、出处的典故,以及为古今人们所认同而传诵的故事的一种引用。如:&
①不辞妒年芳,&
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
桂花吹断月中香。&
(唐·李商隐《》)&
这首诗暗引了三个典故。“”又写作“鹈”,是一种鸟,即现在所说的杜鹃鸟。屈原在《离骚》中有:“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忧其未央。恐鹈之先鸣兮,使乎百草为之不芳。”意思是:“要趁着年岁还不迟,时光还未尽,努力有所作为。不要到了年老力竭,时机一失不再,就好像杜鹃鸟一叫花草就不再芳香了,再想有所作为也来不及了。”“不辞妒年芳”即出自此处,是反引的用法,意思是自己不嫌弃青春不再,年岁已老,事业无成。第二句“但惜流尘暗烛房”出自晋人潘岳《悼亡诗》,原句意思是妻子逝世了,空床上积满了灰尘。本文的意思是:“妻子逝世了,飘荡的尘埃灰蒙蒙的,使点着蜡烛的房子显得幽暗。”这里是引用典故的大意。第四句“桂花吹断月中香”是引用月宫中有桂树这个典故。诗人引用的这三个典故都是暗藏于诗中,表述反悔失意之中又加上悼亡之痛的悲苦心情。&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20多年的怀乡梦,终于在1975年的夏天变成事实,无奈“”指鹿为马,焚书坑儒,九亿神州惨遭浩劫。但在那风雨如晦的时刻,各地的建设依旧屹立人间,光辉夺目。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埔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便没有电灯,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我第二次回国是1980年的夏天,“四人帮”的乌烟瘴气已一扫而尽,全国人心振奋……这些愉快的经历使我永难忘记。&
返美之前,我观赏了不少的古迹名胜;登峨眉,下三峡,和弟妹长姊们回到了一别35年的故乡,投宿在我祖先耕耘过的镇安场,那里地近刘家湾。暮霭中古墓累累,夜闻林竹萧萧,声如泉涌,独坐窗前,久不能寐,我有一种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古语说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刘庶凝《还乡梦》自序)&这几段文字有六处运用了引用修辞法。第一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出自《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是直接使用原话,一点都没有改动,并且意思也相同:“北方的马依恋北方的风沙,南方的鸟依恋南方的枝头。”诗中反映了作者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时刻思念着祖国,祈盼回归祖国、落叶归根的强烈愿望,是直接引用。“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是暗引,出自《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意思是:“橘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它们的味道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水土不同啊!”它从侧面说出作者在异国他乡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不能发挥真实的水平,只有在本国的土地上才能超水平地发挥,也反映出作者思念祖国的心情。成语“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意思是:“赵高想叛乱,恐怕大臣们不服从他,就先设法考验一下他们。他将一头鹿献给秦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认错了吧?明明是鹿,怎么说成了马。’他就问左右的人,左右有的默然不语,有的说是马以此来奉承赵高,有的实话实说是鹿。于是后来赵高就暗中陷害那些实话实说的大臣。”“焚书坑儒”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的是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作者引用这两个成语,反映了“四人帮”作乱,把全国搞得乌烟瘴气,使中国惨遭浩劫的事实。“风雨如晦”出自《诗经·郑风·风雨》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它比喻在黑暗的社会里也不乏有识之士,说明中国内地虽然处于惨遭浩劫的年代,但在建设祖国的过程中仍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第三段中“狐死首丘”出自屈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传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故有“狐死首丘”这个典故,反映出作者第二次回到祖国时,祖国已经粉碎了“四人帮”,一扫第一次的乌烟瘴气,全国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使作者产生了“凄凉而又甜蜜的落叶归根的感觉”。禽兽尚且如此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作者含蓄地说出了远离故土、远在异国他乡的苦闷之情。这里作者所引用的都是成语、典故,所以是用典的手法。
引用与返射
返射是把对方所说的话,在适当的时候借用过来戏谑或反讽对方,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修辞格。它和引用不同,引用所使用的多是名人警句或,而返射只是借用对方平常所说的话。引用的话不是专门说给引用者听的,而返射对方的话,必须是专门说给对方听的,否则就没有那种效果。引用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文章的说服力,增添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返射的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反讥、戏谑对方,有时也可增添幽默感。如: ①,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的能手。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时间。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94部小说。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人生七十古来稀,1/3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30几年,一万多天。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对时间的态度,可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陈群《理想的阶梯》) 作者首先引用富兰克林的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以此来说明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接着作者又举例证明,令人心服口服。后一段文字中作者为了说明时间的飞快流逝,引用朱自清先生《匆匆》中一段话,证明时间是在人们不知不觉间悄悄地走掉,它的速度是无情的、可怕的,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去追求理想。这两处引用主要是为了证明时间的可贵,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富兰克林是美国资产阶级时期的民主主义者、科学家,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使用他们的话和文章很有说服力。这是引用的手法。 ②然而古老东西的可怕就正在这里,倘使我们觉得有害,我们便能警戒了,正因为并不觉得怎样有害,我们这才总是觉不出这致死的毛病来。因为这是“”。这“软刀子”的名目,也不是我发明的,明朝有一个读书人,叫做贾岛西的,鼓词里曾经说起纣王,道:“几年家软刀子割头不觉死,只等得太白旗悬才知道命有差。”我们的调子,也就是一把软刀子。 (鲁迅《集外集拾遗· 已经唱完》) 作者引用“软刀子”这个俗语,并且还点明了它的出处,解释了它的意思,指平时不觉得它是有害的,不能让人立即死去,旨在说明那些和社会毫无关系的古老东西(即旧思想、旧文化)的可怕。它们实质上就是一把“软刀子”,杀人时让人不觉痛,让人麻痹,必须马上提高警惕,坚决抛弃。使用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而且俗语是久经流传的,是经过社会约定形成的,故这样使用俗语也是引用的手法。 ③天圣中,邓州秋举……是年主文乃唐州一职官,年老。有轻薄后生前曰:“举人所系甚大,愿先生无渴睡。”既引试,赋“桐始华”,以“姑洗之月桐始华矣”依次用韵。满场搁笔不下。乃复至帘前启曰:“前日均状,后进辄以妄言仰渎先生,果蒙以难韵见困,愿易之。”主文曰:“老人渴睡,不能卒易,可来日再见访。”诸生诺而退。 (马永卿《懒真子》卷三) 这段古文的大概意思是:天圣年中,邓州进行秋举考试。这一年的主考官是唐州的一位官员,他已经很老了,胡须眉毛全白了。有一调皮考生见了,便走上前去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考试选拔人才,关系很大,你老先生可不能想睡觉啊!”到了考试的时候,这位须眉皆白的主考官为了给轻薄后生一个教训,有意出了一道难题“桐始华”,并且规定要按“姑洗之月桐始华矣”八个字的顺序依次用韵,结果全场的考生没有一个能写出来。于是那位调皮考生再次走上前去,赔罪说:“前天我无礼,以轻薄的话冒犯了先生,先生以难题来考我们,现在我们被这道题难住了,请先生另外出一道题吧。”主考官说:“我老人家很想睡觉,不能马上换题,你改天来拜访吧。”考生们只好退下。 这段话中主考官为了教训那个无礼的考生,在考生被难倒来求他时,巧妙地把调皮考生的话搬出来,专门说给那位考生听,戏谑了他一番。在这里“渴睡”不是引用,而是返射,用对方说的话戏谑对方,给了对方一个教训。这样的修辞法就是返射法。&④文化革命当中,上级号召种植优种高粱,牛村公社坚决响应,强迫农民全部土地都种高粱。公社民政干事到韩家山督促春耕。别看干事官儿不大,在农民眼前可就代表上级政府,一声令下,谁敢违抗?到收下秋来,地里“一片红”变成场上“红一片”,家家户户尽分了些红高粱。社员们有意见,可京专门开会做了报告,说优种高粱“营养价值高”、“维生素含量大”、“特别好吃”,还说什么“旧社会连这也吃不上”。大家嘀咕道:“让你吃上几天试试看!” 大家嘀咕归嘀咕,耿玉京的派饭派到谁家,谁家也要给调剂点好吃的。韩家山是老区,哪个好意思给“工作员”吃粗粮? 这一天,耿玉京的派饭派到韩宝山家。宝山妈急得乱了脚步,催宝山上支书家换白面……不 料宝山纹丝不动: “就做高粱的!他说这东西好吃!”&
“好儿哩!说是那么说,真叫他吃他也嫌难吃!”&
宝山是家里的台柱子,&
他妈哪能拗过他?把高粱米淘了三道水,高粱面过了两遍罗,只好来&
个粗粮细做吧!&
清早,高粱米稀饭,高粱面煎饼。&
耿玉京皱着眉头,撕了少半张煎饼,半天咽不下。宝山一下卷了六七张,大口吃着道:&
“老耿!这优种高粱‘营养价值高’,你咋才吃少半张?”&
耿玉京翻了翻眼皮,没吭气。&
中午,高粱米捞饭,高粱面剔尖。&
耿玉京苦了脸面,端着半碗红面,半天吃不完。&
宝山抄着个大海碗,大口吃着道:&
“老耿!这优种高粱‘维生素含量大’,你咋才吃半碗?”&
耿玉京张了张嘴,没吭气。&
〖JP4〗下午,高粱米稀饭,高粱面窝头。&
耿玉京黑着脸喝了半碗清汤,扭头就走。韩宝山追到大门口,拦住他道:&
“老耿!这优种高粱‘特别好吃’,你咋不吃就走?”&
耿玉京的小白脸都发青了:“你,你这成心捣乱!”&
“咱们‘旧社会连这也吃不上’,现在托你的福,一天三顿红高粱,还敢捣乱?”&
“你真是根镢柄!怪不得你找不下对象哩!彻头彻尾的镢柄!”耿玉京恶狠狠地说着走了。&
(《小说月报》1980年第10期第12页)&
为了响应上级的号召,牛村公社强迫农民全部土地都种上了高粱,民政干事耿玉京还专门开会作了报告,说高粱“营养价值高”、“维生素含量大”、“特别好吃”、“旧社会连这也吃不上”。韩宝山为了表示对他的不满,当耿玉京派饭派到他家时,他一日三餐都吃红高粱,吃得耿玉京由皱眉—苦脸—黑脸。韩宝山见他也嫌高粱饭难吃,便把他当日在大会上说的话再搬出来针对性地故意讲给他听,讽刺、戏谑他。韩宝山用耿玉京自己说的话反讥耿玉京,所以这也是返射的手法,而不是引用。&
1.忌生僻。暗引时,所引用的应该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内容,避免引语的生僻,因为那样将使读者看不出来是引用。但人们经常使用的口头语有的并不是引用,这一点应引起注意,不要误解。 好的例子如:①这样崇高的革命爱情,不应该让它永远埋藏在心里,应该公开告诉人民,以激起人民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并让广大人民都知道,对于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来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亦美好,若为革命故,二者皆可抛。 (《刑场上的婚礼》) 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暗引的手法。“生命诚可贵,爱情亦美好,若为革命故,二者皆可抛”引自裴多菲的一首名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虽然没有指明出处,并且对原诗稍作了改动,“价更高”改成“亦美好”,“自由”改成“革命”,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因为大家对这首诗比较熟悉。作者使用它,歌颂了革命者的崇高气节。 ②走到河畔,我停住脚,想在那里多留恋一下,看看月景。他却催促道:“走!进城去吧!我的头有点痛哩!谈起过去的事情,现在一点兴致都没有了,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蹇先艾《孤独者》) 这段文字中“乘兴而来,败兴而返”出自《世说新语·任诞》中一则故事,原话为:“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晋朝时,书法家王徽之居住在山阴。一夜,天忽然下起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门窗,叫人酌酒,四周一望,白茫茫一片。他于是起身徘徊,吟咏着左思的《招隐诗》,突然思念起老朋友戴逵来。当时戴逵住在剡溪,于是王徽之立即乘坐小船连夜去找他。船行了一夜才抵达目的地。到了戴逵家门前,他却不进去,转身又返回山阴。有人问他辛辛苦苦地赶到那里,为什么不进去。王徽之说:‘我本来是凭着兴致去的,到了那里,兴致尽了自然就该回来,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人们想一想觉得也有理,所以“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就流传下来了。这里所引用的话虽然对原话有一点改动,也没有指出作者或出处,但稍有一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名句,形象地说明了从有兴致到没有兴致的过程。 病例分析:不要老是说自己如何美丽,如何有气质,“美貌寓于凝视者的眼中”嘛。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说自己漂亮、有气质是没有用的,要由别人审视,别人说你美丽、有气质才是真的。句中虽然用引号标示“美貌寓于凝视者的眼中”,但这句话一般是人们在批评那些老是自以为是、自以为美的人时所说的,用引号标示说明是着重指出,所以只能说起到强调的作用,而不能算是引用的手法。 2.忌混淆。要注意引用和返射的区别,避免将比较普通的人平时所说的话借用过来,再返射过去的、具有戏谑性的语句作为引用修辞格,从而将引用和返射混为一谈。 好的例子如: ①真是一时疏忽,后功尽毁。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这句话当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刘绍楹《》)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作者引用他的话,是为了说明从事科学工作一定要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就会因一时疏忽而前功尽毁。它强调了治学的秘诀,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显见这是引用修辞法。 ②龚自珍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些老同志以自己光辉生命的最后闪光显示了无产阶级党性的无限庄严,也显示了真正共产党人无私灵魂的美丽。 (《》)&
龚自珍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凋零的花不是无情的东西,它落在泥土里会变成养料,滋养着花根,以使来年的花开得更鲜更艳。”这样的引用,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出了生动的概括性评论:“以自己光辉生命的最后闪光显示了无产阶级党性的无限庄严,也显示了真正共产党人无私灵魂的美丽。”显见这也是很成功的引用法。&
病例分析:&
我不服气,瞪着眼睛说:“难道你忘了?自己的作业自己做,怎么就不承认这个道理了呢?”我一引用名言,他可就没话说了,只好乖乖地去做他的作业。&
平时我们听过或用过一句俗语,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里将“事情”改为“作业”,绝不会是什么“名言”。可以猜测“他”前面说过这句话,所以此时“他可就没话说了,只好乖乖地去做他的作业”。因而句中的“名言”一词用得不对,这个例子不是引用,而是返射。&
3.忌炫耀。&
运用引用时,必须贴切、简明、恰到好处,切忌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故作高深,东拉西扯,追求词藻的华丽。若引文与全文内容、主题关联不大或没有关联,则不仅不能锦上添花,反而适会得其反。&
好的例子如:&
①每个人身旁有一个“圈子”,这圈子就是他所常亲近的人围成的,他跳来跳去,常跳不出这圈子。在某一种圈子就成为某一种人。圣贤有道,盗亦有道。隔着圈子相视,尧可非桀,桀亦可非尧。究竟谁是谁非,责任往往不在个人而在他所在的圈子。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久闻之后,香可以变成寻常,臭也可以变成寻常,习而安之,就不为臭。一个人应该谨慎择友,择他所在的圈子,道理就在此。&
(朱光潜《》)&
作者认为交友一定要谨慎,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在一个环境中生活,他就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在某一种圈子就成为某一种人”。为了增强“慎重交友”这个观点的重要性,作者引用《孔子家语·六本》中的话:“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意思是:“与好人交往,好像进入一个有芝草、兰草的香屋,久而久之便闻不出它的香味了;与坏人交往,好像进入一个卖盐渍鱼的商店,久而久之便闻不出它的臭味了。”引用贴切、简洁,使作者的意思更加明显,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②屈原思想很明显地是带有儒家的风貌。这种见解倒并不始于我,古人早已就有见到的。例如淮南王刘安说《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其志足与日月争光。王逸更引伸之,谓“《离骚》之文依《五经》以立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亦谓“取熔经义,自铸伟辞”。降至前清的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这些旧式的学者于引证上虽然都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之处,但断案并没有错。最好我们从屈原作品中来检查一下,看他有些什么思想,究竟和儒家是不是接近。第一,我们感觉着屈原是注重民生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皇天之不纯命兮&
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
方仲春而东迁。&
——《哀郢》&
愿摇起而横奔兮,&
览民尤以自镇。&
——《抽思》&
像这样太息掩涕念念不忘民生的思想,和他念念不忘君国的思想实在是分不开的。&
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仁爱”,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礼节上崇尚“礼乐”和“仁义”。郭沫若先生为证明屈原的思想带有很明显的儒家风貌这种见解,列举了从汉至清几个古学者(刘安、王逸、刘勰、戴东原)的话,并且为了让人更加信服,便直接引用了屈原的作品,其中《离骚》引用了四句,《哀郢》引用了四句,《抽思》引用了两句,以此来加强论点。《离骚》中四句话的意思是:“掩面流泪长长地叹息,哀叹楚国人民的生计是多么艰难。怨的是楚王太过糊涂,始终不能觉察人民的心意。”《哀郢》四句话的意思是:“老天爷的命令变化无常,为什么要让老百姓这样受苦受难,让他们流离失所,正当二月却要向东逃难迁徙。”《抽思》两句话的意思是:“我本来想自暴自弃,但看到楚国人民的苦难时就强自镇定下来。”&
这几个引用的句子都表现了屈原同情老百姓的苦难生活,一心想为老百姓做事。虽然他也曾想过自暴自弃,但一想到老百姓的命运,便还是强自忍住悲伤。楚王不理解他,将他流放,但屈原并没有怨恨楚王,还念念不忘他的国家,反映出他博爱的胸怀。这些引用非常贴切、恰到好处,既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语句富有生动性,情真意切,既没有烦琐堆垒的痕迹,也没有追求词藻华丽的感觉,显示了作者渊博的文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病例分析:&
①李小刚在学校里是一个出了名的性格外向的直性子人,我看他就像个小鲁智深。就说有一次吧,他和小强练摔跤,猛一甩就把小强摔倒在地,他“再入一步,住胸脯,提起那凡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你说,他是不是很像鲁莽的智深?&
这段习作意在表现李小刚的“性格外向”、“直性子”,引用了《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动作描写,看似生动,实贩极为不妥。书中鲁智深打的是市井里的恶霸将同学小强视同于恶霸郑屠,还大打出手,是很不对的。而且,摔跤过程中只见李小刚的鲁莽和野蛮,与“性格外向”、“直性子”是两码事。如此胡乱引用、生硬措写,在学生的习作中并不少见,如写女同学的性格内向、软弱,就搬用《》中的林妹妹的多愁善感;说某人的节俭、不大方,就套用《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描写;更有甚者,描述某人的狂喜,即搬来范进中举的狂态——也不看看是否引用得合适。可见引用不当,改写影响自己的正确表达既有损于人物形象,更有害于文章的主题。&
②某报纸上曾刊载一条新闻,标题是《全国武术比赛东山再起》。新闻说“本报××5月30日电:精彩的全国武术比赛今天在这里东山再起,重燃战火。”&
这条新闻中引用了一个典故“东山再起”。“东山再起”出自哪里呢?它出自《晋书“谢安传”》。谢安是东晋时的政治家,字安石,少年时有名气,做官不久就托病辞去著作郞的职位,隐居在会稽东山,朝廷屡次请他,但他直到四十多岁时才重新出仕,孝武帝时位至宰相。这个典故指想隐复仕或失势后重新得势。这样看来,全国武术比赛可以说是“重燃战火”,但说“东山再起”则不妥。作者有错了这个典故,就闹了笑话,还会使读者产生误解。可见,我们对待中国石代的文化遗产,应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不能为了故作深沉状而动不动就“用成语”、“搬典故”。如果似懂非懂、望文生义,便会误导读者,贻笑大方。&
综上所述,使用引用修辞格虽然对说理、表情达意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必须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光记着追求词藻华丽、炫耀学问,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作用1.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如: ①我于是就抛了死相,放心说笑起来,而不意立刻又碰了正经人的钉子:说是使他们“失望”了。我自然是知道的,先前是老人们的世界,现在是少年们的世界了;但竟不料治世的人们虽异,而其禁止说笑也则同。那么,我的死相也还得装下去,装下去,“死而后已”,岂不痛哉! (鲁迅《忽然想到》) “死而后已”一语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非臣之明所能也。”“死而后已”一般是和“鞠躬尽瘁”用在一起,其本意是:“不怕劳苦地贡献自己的一切直至死,即尽心国家大事,至死才罢休。”作者在这里引用,虽然也有至死才罢休的意思,却不是为了国家大事,而是“装死相”装到死才算完结,反映出作者对那个“愚民的专制时代”的抨击。它使人们装成死相,到处死气沉沉,甚至连说笑一下都不行,毫无半点生气,表现了作者极大的悲愤。后面再加上一个“岂不痛哉”,语气更加沉痛、强烈,大大地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夜间人定后……紫鹃停了半晌,自言自语的说道:“。我们这里就算好人家,别的都容易,最难得的是从小儿一处长大,脾气性情都彼此知道的了。”黛玉啐道:“你这几天还不乏,趁这会子不歇一歇,还嚼什么蛆。”紫鹃笑道:“倒不是,我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了,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的人?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若娘家有人有势的还好些,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也只是凭人去欺负了,所以说,拿主意要紧。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清·曹雪芹《》)&
紫鹃引用俗语“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简明地概括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相互知心为基础的,道出他们爱情的可贵之处,也反映了他们执著痛苦的心情。林黛玉听了这句话后,锥心刺骨,激动万分,彻夜难眠。她这种忧郁悲痛的情绪也感染了读者,吸引了读者,使读者忍不住掩卷叹息他们多难的爱情。可见用一个俗语来概括事情的感染力之大。&
③绿树听鹈〖造字-03.jpg〗,&
鹧鸪声住,&
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
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将军百战身名裂,&
回头万里,&
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
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
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这首词的背景是:词人的族弟遭贬官至桂林,词人深有感触,遂借离别之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词人在此词中引用了四个典故,都是生离死别的场面,凭借这些典故场面,表达了今日一别,不知哪年哪月还能重逢,也许是生死离别也不一定的心情。再念及自身,同时表达了极度悲伤的心情。“马上琵琶关塞黑”出自汉代王昭君出塞和番,嫁给南匈奴单于的故事。昭君离开自己的故乡,远离熟悉的亲人,去那言语不通、习俗不同的异国他乡,自是心里非常难过。“看燕燕,送归妾”是出自春秋时代卫庄公妾的儿子被杀,庄公的妻子庄姜送她回娘家,因为此后都不可能再相见,庄姜感怀大家以往相处的情景,于是作《燕燕》一诗哀叹离别的典故。“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出自汉朝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从此身败名裂的典故。李陵与苏武在河桥上分别,此后相距遥遥,怕是永无相见之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出自战国时代剑客荆轲刺秦王的典故。燕太子丹在易水为他送别,都穿着白色衣冠,以表示壮士一去不复返,气氛悲壮。词人暗引这些典故,语言凝练,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复杂的心情抒发得行云流水一般,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令人读后回肠荡气,有如亲临其境,感受了那番生离死别。&
2.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如:&
①不是吗?山海关纵然是坚固险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记载;而吴三桂的引清入关,更是不攻自破。多尔衮的铁骑,不就是从这洞开的大门下面蜂拥而过席卷中原的吗?&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梅村《圆圆曲》,道出了当时爱国人士对吴三桂的愤慨和痛恨。尽管历史学家对吴三桂降清的动机是否是为了“红颜”这一事实还有争议,但雄关被出卖而不攻自破却是事实,也是教训。&
(峻青《》)&
山海关是天下闻名的险要关口,但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当年就是从“固若金汤”的山海关蜂拥而入、席卷中原,说明山海关纵然险要,可也有被攻破的记载。作者接着引用吴梅村《圆圆曲》中“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句来增添说服力。当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掠去,而当时吴三桂是指挥镇守山海关的大将,为了红颜,他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虽然这一事件是否属实还有争议,但山海关却终究是被攻破了。作者引用此诗,充实了论据,更加有力地说明“那所谓‘固若金汤’的雄关,是从来就不存在的;而真正坚固的雄关,只有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这个观点。&②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吴晗《》) 这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四句话。孟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说的话当然很有分量,这无形之中就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论述,两者有机地结合,为文章增添了说服力。 ③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为了更突出,令人更加相信,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三首(其一)》一诗,说的是唐明皇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令人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来长安。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运送人日夜兼程,逢山过山,遇水过水,甚至践踏农民的田地庄稼,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这样引用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但加强了文章的力度,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介绍C++引用的基本概念,通过详细的应用分析与说明,对引用进行全面、透彻地。引用是C++引入的新语言特性,是C++常用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正确、灵活地使用引用,可以使程序简洁、高效。6编程
【引用简介】
引用就是某一变量(目标)的一个别名,对引用的操作与对变量直接操作完全一样。
引用的声明方法:类型标识符&&引用名=目标变量名;
【例1】:int&a;&int&&ra=a;&//定义引用ra,它是变量a的引用,即别名
(1)&在此不是求地址运算,而是起标识作用。
(2)类型标识符是指目标变量的类型。
(3)声明引用时,必须同时对其进行初始化。
(4)引用声明完毕后,相当于目标名有两个名称,即该目标原名称和引用名,且不能再把该引用名作为其他变量名的别名。
ra=1;&等价于&a=1;
(5)声明一个引用,不是新定义了一个变量,它只表示该引用名是目标变量名的一个别名,它本身不是一种数据类型,因此引用本身不占存储单元,系统也不给引用分配存储单元。故:对引用求地址,就是对目标变量求地址。&ra与&a相等。
(6)可以建立数组的引用。int&m[10]={1,2,3,4,5,6,7,8,9,10};&int&(&n)[10]=m;
#include&iostream&
using&namespace&
int&main()
int&m[10]={1,2,3,4,5,6,7,8,9,10};
int&(&n)[10]=m;
for(int&i=0;i&10;i++)
cout&&m[i]&&'&'&;
for(&i=0;i&10;i++)
cout&&n[i]&&'&'&;
(7)不能建立引用的引用,不能建立指向引用的指针。因为引用不是一种数据类型,所以没有引用的引用,没有引用的指针。
int&&&r=n;//错误,编译系统把"int&&"看成一体,把"&r"看成一体,即建立了引用的引用,引用的对象应当是某种数据类型的变量
int&&*p=n;//错误,编译系统把"int&&"看成一体,把"&*p&"看成一体,即建立了指向引用的指针,指针只能指向某种数据类型的变量
(8)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建立指针的引用
int&*&q=p;//正确,编译系统把"&int&*&"看成一体,把"&q"看成一体,即建立指针p的引用,亦即给指针p起别名q。
注意:学会这种分析方法,把什么看成一体,又把什么看成一体
也可以这么的解释,所谓的引用(Reference),就是给对象取一个别名,使用该别名的时候可以取该对象。换句话说,是使新对象和原对象公用一个地址。这样,无论对哪个对象进行修改,其实都是对同一个地址的内容进行修改,因而原对象和新对象(的说,是对象和它的引用)总的来说具有相同的值。
构造函数中的引用
在[2]构造函数中创建引用可能会导致混淆的结果。本节以教程形式帮助避免问题。
&?phpclass&Foo&{&function&Foo($name)&{&//&在全局数组&$globalref&中建立一个引用&global&$&$globalref[]&=&&$&//&将名字设定为传递的值&$this-&setName($name);&//&并输出之&$this-&echoName();&}&function&echoName()&{&echo&"&br&/&",$this-&&}&function&setName($name)&{&$this-&name&=&$&}}?&
下面来检查一下用拷贝运算符&=&创建的&$bar1&和用引用运算符&=&&创建的&$bar2&有没有区别...
&?php$bar1&=&new&Foo('set&in&constructor');$bar1-&echoName();$globalref[0]-&echoName();/*&输出: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bar2&=&&new&Foo('set&in&constructor');$bar2-&echoName();$globalref[1]-&echoName();/*&输出: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set&in&constructor&*/?&
显然没有区别,但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bar1&和&$globalref[0]&并没有被引用,它们不是同一个变量。这是因为“new”默认并不返回引用,而返回一个拷贝。
注:在返回拷贝而不是引用中并没有性能上的损失(因为&php&4&及以上版本使用了引用计数)。相反更多情况下工作于拷贝而不是引用上更好,因为建立引用需要一些时间而建立拷贝实际上不花时间(除非它们都不是大的数组或对象,而其中之一跟着另一个变,那使用引用来同时修改它们会更聪明一些)。
要证明以上写的,看看下面的。
&?php//&现在改个名字,你预期什么结果?//&你可能预期&$bar1&和&$globalref[0]&二者的名字都改了...$bar1-&setName('set&from&outside');//&但如同前面说的,并不是这样。$bar1-&echoName();$globalref[0]-&echoName();/*&输出为:set&from&outsideset&in&constructor&*///&现在看看&$bar2&和&$globalref[1]&有没有区别$bar2-&setName('set&from&outside');//&幸运的是它们不但相同,根本就是同一个变量。//&因此&$bar2-&name&和&$globalref[1]-&name&也是同一个变量。$bar2-&echoName();$globalref[1]-&echoName();/*&输出为:set&from&outsideset&from&outside&*/?&
最后给出另一个例子,试着理解它。
&?phpclass&A&{&function&A($i)&{&$this-&value&=&$i;&//&试着想明白为什么这里不需要引用&$this-&b&=&new&B($this);&}&function&createRef()&{&$this-&c&=&new&B($this);&}&function&echoValue()&{&echo&"&br&/&","class&",get_class($this),':&',$this-&&}}class&B&{&function&B(&$a)&{&$this-&a&=&&$a;&}&function&echoValue()&{&echo&"&br&/&","class&",get_class($this),':&',$this-&a-&&}}//&试着理解为什么这里一个简单的拷贝会在下面用&*//&标出来的行中产生预期之外的结果$a&=&&new&A(10);$a-&createRef();$a-&echoValue();$a-&b-&echoValue();$a-&c-&echoValue();$a-&value&=&11;$a-&echoValue();$a-&b-&echoValue();&//&*$a-&c-&echoValue();?&上例将输出:
class&A:&10class&B:&10class&B:&10class&A:&11class&B:&11class&B:&11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3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9:22:0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兰凋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