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叶姓家谱谱,四顺全太平,是哪个家谱

“18打锅牛”家谱考辩&&四
十八祖及其后代问题简评
18打锅牛传抄谱最初出现时只有牛楷有后代记载,其他十八祖均只有生几子的模糊说法,而没有具体名字。为此嘉庆元年紫陵牛会乙在《谛观谱叙记》一文曰:“顾于前后叙说间,有可疑者三,有可惜者六,有可幸者二。……所可惜者,自楷祖外十七祖而下,子孙名字无可考,迄今更无影响之存。想其一传再传,何彼此不通一线知音,矧分锅后居处地方各有其名,胡无一人焉?遍游访而得其大略耶,此则甚可惜者也。且即官庄距河内未出五十里,今乃不知楷祖六子名,岂官庄谱中都不载而独四世,谌祖于县志可考耶?”
除牛楷外,其他十八祖后代大都是道光年以后状元访得,或是后来不同时期各地族人根据十八祖迁居地址逐渐认上的,其中有许多事错认或冒认之处,故需要厘清说明。
十八祖牛楷家谱记载最为丰富,但矛盾体现的也最为突出,其后代大都集中在济源、汜水一带。
道光年前,汜水牛氏传其祖为牛大老,娶邵氏,墓在汜水穆家沟。如道光九年穆沟牛寨牛禄墓碑:“溯自始祖大老迁汜以来,年历数百,世经数十。”咸丰九年牛登科书《祖茔数柏记》曰:“因忆吾牛氏,相传为分锅牛家,又曰十八锅牛家。而祖茔碑碣建于前明天启初竟不详,吾始祖名字权书曰‘大老’盖镗。据旧谱知其于十八宗,为大宗子也。”
济源家谱大都记载牛楷娶郝氏,住济源县东五里河。后来状元到济源荣祖考证牛楷墓应在汜水,而不在南官庄,认为牛大老与牛楷应为同一人,由此牛楷又有娶邵氏、郝氏,居南官庄、居汜水之说。
康熙四十二年前孙村流传“引自洪洞迁民以来之祖,行称牛十八、牛十九,兄弟二人,吾辈乃自祖牛十九而所传耳。”孙村与南官庄同支,两村同以牛谌为始祖,南官庄当年流传的始迁祖也应是此说法。孙村的牛十九与汜水牛大老都是原始传说,没有石露头牛楷之说干扰的话,其应为两人,且真实性都比较强。因石露头家谱有甚多夸大不实记载,客观来说,牛楷之名的真实可靠性实际已经大打折扣了。关于牛大老、牛楷、牛十九是否同一人,实在难辨。
&&& ○
民国三年石露头家谱石露头南头谱世系旧以牛楷为启世祖,南头谱十八祖出身载:“楷祖,字圣儒,廪膳生员,娶济源县郝总兵长女,生六子。住县东五里河,后子孙有迁居官庄镇北。至二世谌祖,官至御史,广祖葬于石露头村西,排行居五。”又世系云:“(一世祖)楷,廪生,生六子:祥、林、春、谌、广、郁,长四子住官庄,五子住石露头,行六住孙村、水屯、遂村等处。”石露头南头谱此处记载应为乾隆初年原始记载,令人奇怪的是此谱把牛郁祖视为楷祖六子,而不是传统的十八祖之一。另外其云行六住孙村、水屯、遂村等处,而孙村则传说其祖为牛谌,居孙村者为牛谌之孙牛海,与石露头此说风马牛不相关。
&&& ○
道光六年石露头北头谱载:“(三世)楷,字圣儒,廪膳生员,娶郝氏,系济源县郝总兵长女,住济源县东五里河,后居汜水县十里亭。生六子,行五广祖居石露头,余居官庄、汜水。”
&&& ○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载:“(三世祖)楷,字圣儒,廪膳生。娶郝、邵氏,郝氏系济源县郝总镇女。占籍汜水县十里亭,名曰牛占村。后复迁济源县城东五里河,又返汜。墓在汜水县穆家沟。共生七子:長祥,次林,三景,四春,五谌(南官庄家庙主),六广(石露头家庙主),七失名不知迁往何处。”
&&& ○
同治五年捏掌家谱世系图载:“楷祖,字大儒(一字圣儒),生七子:长祥、次林、三春、四谌、五广,六、七失名。”旁雨时注:“大儒祖,汜水县廪生,居牛口峪岭上,后迁十里亭。配郝氏,系济源县郝总兵长女,生七子。自汜水分锅逃散,始迁济源五里河地(在县东),复迁官庄镇(去城二十五里)。卒葬官庄镇北茔郝太君祔。唯六七失名,姑虚其位。又墓在汜水穆家沟南茔,墓前旧碑云牛大老,后在济邑各处查出。汜水凤山道光庚戌岁更为树碑。雨时记。”(唐河民国二十六年八龙桥家谱记载与此相同)
&&& ○
同治八年紫陵祠堂《创修碑》云:“惟吾楷祖居十八兄弟之长,配济邑郝总兵之女。故自分锅逃散之后,寄籍济邑官庄镇。生子六人,长曰祥、次曰林(居汜水明月坡即状元凤山之祖也)、三曰春、四曰谌(居济邑官庄)、五曰广(居济邑石露头)、六曰景。”
&&& ○
咸丰二年明月坡状元家谱谱首“分锅始祖”:“楷,字圣儒,吏部长子,汜水庠廪生,住汜水县牛口峪岭上,后迁居十里亭。娶邵氏女,又娶济源县郝总兵长女。生七子。长祥、次林、次春、次谌、次广,六、七失名。林居汜,祥居武陟西二十里温村,谌居济源东南二十里官庄镇,……广居济源西七里石露头村。”世系谱云:“(始祖)楷,字圣儒,汜水县学廪膳生,住汜水县牛口峪岭上,后迁居十里亭。娶邵氏、郝氏。生七子:祥、林、春、谌、广,六、七失名,墓在穆家沟。”
&&& ○
《汜水牛氏谱序》曰:“盖闻万物本乎天,物顾各安其天也。人本乎祖,人当各安其祖也。我楷祖于十八祖居长,不为之原其始,而要其终于尊祖敬宗之义,不有憾乎!楷祖自明初以来,始则迁民居汜,聚首一堂。继则避难,奔亲他乡。及平定时,余皆异地而安,未还故里。惟楷祖自济源复归于汜,每逢十月对锅聚会,仍安祖居,后葬于穆家沟之西老茔坟墓,碑记彰彰可考。迄及二世祖,共兄弟七人。祥行一,林行二,春行三,景行四,谌行五,广行六,行七失其名。老家谱所载,一迁居新郑,一迁居荥泽,二位迁居济源,一迁居巩县,一迁居武陟。惟林祖居汜,其余只知外迁,不知某祖迁于何处。后因亲身阅历,乃知谌祖居济东二十五里官庄镇,官居监察御史,现有济志、祠堂可考。广祖居济西,名石露头村,亦有家祠、谱系可证。祥祖迁居武陟城西温村,均有祠堂碑记。惟巩、荥、新三处家谱不传其名,无可考据,故志于此。俟诸异日祥为参考,各得其真,不留遗憾。其于尊祖敬宗之义,庶人可保其万一也,是为序。”
&&& ○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载《楷五祖歌》曰:“祥居汜水林牛湾,春住河南元山。谌住南官庄,广居石露头把家安。五祖楷爷后后,子孙长思念。祥春迁居远,谌广住县川,林把锅片代西山。上至边,下有尖。八寸长,六存宽,重量壹斤贰钱叁。”
&&& ○
洛阳潘寨民国三十五年家谱载牛楷生六子,林、祥、春、谌、广、景。
从各地家谱记载综合来看,牛楷后代主要有济源“六子说”、汜水“七子说”两种版本。牛楷诸子起初只有祥、林、春、谌、广五人之名,牛景名字出现较晚。
(1)牛祥&
石露头南头谱载祥、林、春、谌住在官庄,《楷五祖歌》云祥在汜水,明月坡状元家谱载“祥居武陟西二十里温村,生三子,惠、海、整,墓在穆家沟老茔。”以上三种说法对照,祥在武陟温村是明显错误的。牛瑄《同宗世祖谱》载:“武陟吴仁村,始祖名翔,原籍潞安府壶关县沙阔(窟)村。”吴仁村与温村同支,温村出土的牛翔墓碑也记载其从沙窟迁来,与牛楷之子牛祥明显不是一人。
荥阳2007年家谱载祥三子,贵、海、整,贵居宜阳县下庄村,海居荥阳市穆沟村、巩义市源村等,整居址不详。
(2)牛林&
牛林为状元凤山之祖,明月坡状元家谱载“娶闫氏,生三子,宽、泰、原,居汜水县城内,墓在穆家沟老茔。”济源牛湾失传七世,八世有三英、三成二人,以上无考。但其后来也认到牛林之后,其二修家谱载“迨明朝失传七世,五从稽考,故从阙文,相传四世祖林爷之后至十二世。”从牛湾世系上缺七世来看,其认作牛林之后证据尚显不足,有攀附状元家族之嫌。
(3)牛春&
《楷五祖歌》云春在元山(今新安县袁山),据牛邦占等人实地考察无果。同治五年捏掌谱载牛春居巩县。
武陟蒯村光绪十三年始修家谱。谱载其村为牛春之后,因牛春无子,林之子泰过继牛春。实际《同宗世祖谱》记载当初状元父子到其村考察时,其村流传最高辈分人名为秉业、秉全二人,“以上不可考”。2012年9月笔者一行到蒯村考察,发现其村祠堂有康熙二十八年牛尚仁墓碑,从蒯村世系图看尚仁应为秉业、秉全祖辈。总而言之,从《同宗世祖谱》来看,蒯村认到牛春之后明显是攀附之故。
今南官庄北面附近沁阳柏香镇牛庄也认作牛春之后,其民国年家谱牛法礼谱序:“余庄之始祖讳春,乃百祖中之一楷祖第四子,川祖之曾孙也。”牛庄家谱世系牛春为四世,茔在村庄乾方,向正子午。春以下五、六、七三代失传,八世为(明隆庆年人)景荣、景和、景阳三人。因为世系断代,柏香镇牛庄是否牛春之后尚不能肯定。
(4)牛谌&
南官庄道光五年牛谌墓碑云:“公父讳楷,廩生,迁济源县东五里河。公讳谌,字仲诚,配任氏,大明永乐時由岁贡而教谕,升知县,永乐十六年行取钦差浙江监察御史。后告老而归。与四弟海葬北茔。子二:长讳钦,邑庠生,配张氏。次讳麟,邑庠生,配王氏。海子孙迁于县东南孙村。”牛谌碑云其四弟为牛海,如果依据此说,牛海也应为牛楷之子。
康熙四十二年孙村家谱云:“立本茔始祖讳谌,仕明之御史而终。元配妻任氏,所生二子,长曰钦,次曰琳。钦元配林氏,所生子讳海,原配妻张氏,所生五子,长曰文招,元配妻邢氏。”孙村家谱云牛海为牛谌长子牛钦所生,为牛谌之孙,孙村家谱牛海记载与南官庄牛谌墓碑记载截然不同,不知孰是。
道光五年牛谌碑云其仅钦、麟二子,紫陵牛氏认为其祖牛成烈为牛谌三子,与此并不相符。如果牛谌没有三子成烈,那么光绪二十六年家谱记载的“成烈,字绍武”又沿自何说呢?此处矛盾之处,也是令人费解!
(5)牛广& 牛广居石露头,无疑。
(6)牛景&
牛景之说最早明确见于同治八年的紫陵祠堂《创修碑》,为牛楷六子。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记载牛景为牛楷三子。牛景之后一直无考,日,山东成武牛氏根据其同治二年家谱记载认到牛景之后,在汶上镇牛老家村举行了隆重的认祖归宗庆典大会。
同治二年,山东成武牛蓝田纂修家谱,序曰:“吾家自皇明永乐初,始祖讳景,亦名平,由河南怀庆府领二子,长讳安,次讳琚,带锅铁迁城武北小房邨。吾祖琚有三子,长讳天质,次讳田,季讳思成,吾乃天质祖之裔孙。恐岁久失传,约族众重修吾支族谱,以记源流。”在此之前的康熙五年墓碑却记载为:“追思我始祖牛公讳平,原山西洪洞县人,于洪武中迁赴山东,卜居成武县之西小房村。”成武康熙五年碑记与同治二年家谱关于始祖记载是矛盾的,康熙五年只有牛平,而没有牛景之说。另记载其属于洪洞移民,而不是从怀庆府而来。附近定陶孟海镇牛屯牛氏一直传说成武始祖为其叔辈,一直有“叔先到,侄后来”传说。牛屯牛氏明初移民证及家谱皆记载其始祖牛小大是从山西长子县东兴里迁出,弟牛大小也一同迁附近牛楼。依据定陶传说,成武牛姓应也是从长子县一带迁出,联系到成武康熙五年碑志,同治二年成武家谱的“始祖讳景,亦名平”有冒认18打锅牛家谱之嫌,可能是18打锅牛家谱传抄结果导致。由此推论,成武牛姓认到牛景之后,归于18打锅牛的理由与证据尚不充足。
&(7)18打锅牛家谱大都记载牛楷七子失名,因此各地不少急于寻祖牛氏想认到七子之后,此种认祖归宗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如北京南郊牛家寨牛青山等四人曾到穆沟访问,牛青山说七子之后应该在燕山脚下。
综合来看,牛楷及其后代家谱记载有大量的矛盾错误现象。18打锅牛家谱始自牛楷后代,牛楷家族是18打锅牛家谱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根基之处。其根如此,其他十八祖的后代问题也就接踵而至。
&&& ○
民国三年石露头南头谱:“丙祖,字灿然,太学生。娶莫氏,系洛阳县莫翰林第六女,生四子。住洛阳县城内,后有迁居城外牛家庄集。”
&&& ○
道光六年石露头北头谱:“丙,字灿然,太学生。娶莫氏。系洛阳县莫翰林六女。居洛阳牛家集,即今潘家寨,后又分入城内。”
&&& ○
道光十八年《松山凤山询察存记》文:“河南府洛阳十里头立势(射)庄以天伦祖启世(系分锅祖炳祖后,后不知辈数,有炳墓为凭)。”
&&& ○
咸丰二年明月坡状元家谱记载:“丙,字灿然,太学生。吏部次子。住洛阳县南牛家集(即今潘家集),后迁城内。娶本县黃翰林女。生四子,一得林,余失名。墓在潘寨。此下又补注“长永彩,次贵彩、三坤彩、次绘彩(此四祖名在龙门西北柿沟谱上有)。长门潘寨,二迁伊河南蒂庄,三门城内,四门迁立射庄。”
&&& ○
牛瑄《同宗世祖谱》载:“寺沟(龙门西北三里):丙祖,四子。坤玉~金成。”“洛阳潘寨谱:丙祖,四子,二居城内,一居上牛沟。自牛沟九世祖光迁提驾庄。光祖,二子,长璜、次佩。”
&&& ○
同治五年捏掌家谱与民国二十六年唐河八龙桥家谱系图载牛丙之子有贵彩、永彩、会彩之名。系图右侧注:“丙祖,字灿然,太学生。娶莫氏,系洛阳县莫翰林六女。生四子:失名,姑虚其位。居洛阳牛家集,后迁居城内,牛家集即今潘家寨。祖墓在焉。”左侧注“偃师县正南五里杨村相传系十八祖二门丙祖之后,乙丑十月二十一日在汜水状元处相遇,云锦记”。旁继注“温县西北七里东林肇村系灿然祖后,雨时记”。
&&& ○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炳,字灿然,太学生。娶黃氏。系洛阳县黃翰林六女。居洛阳牛家集,即今潘家寨。生四子。温县西北十里林肇村,系灿然公四世孙佑公迁去者(据其谱)。灿然公三子曰贵彩,即佑之祖也。曰永彩,居洛阳潘家寨。曰会彩,居洛阳牛家屯。”
&&& ○
民国三十五年潘寨《牛氏家谱》:“丙祖,字灿然,太学生。娶莫/(黃)氏,系洛阳县莫/(黃)翰林第六女,生四子:长永彩、次贵彩、三坤彩、四绘彩。居住洛阳东南牛家集,即今之潘家寨也。后次子移伊南蒂驾庄,三子徙居城内,四子迁居洛北立射庄,惟长子在潘寨焉。”
从以上牛丙记载来看,18打锅牛济源传抄本初记载牛丙娶妻莫氏,为洛阳莫翰林之六女,后状元在洛阳家谱访查后改为黄氏。初济源传抄本牛丙四子名字失传,后状元寻访牛丙之子初为“一得林,余失名”一说。同治年间状元又在洛阳寺沟家谱查到牛丙之三子贵彩、永彩、会彩之名。至于坤彩之名则出现的更晚,其原始出处不详。
道光六年石露头北头谱:“来祖,字奏凯,岁贡生,娶刘氏,系固始县民女,生六子。住汝宁府固始县城内。”
牛来各家谱记载基本一致,今固始石佛乡、张广庙乡及安徽金寨一支牛氏(即牛家坝牛氏)以其为始祖,三地同属牛家坝牛氏。
金寨、固始家谱由牛春彦草创于乾隆二十三年,但没有修成就去世了,后由牛烇最终完成手书墨谱。光绪三十二年牛文源、牛文尧等人重新纂修《牛氏宗谱》六卷,并付梓印刷17套,今仅存两套。
《牛氏宗谱》卷一有序言多篇及大量诰封内容,谱首牛春彦撰《墨谱序》云:
尝思木有本水有源,千枝万叶皆从一本所生。派远支分,无非一源所出。况人生一本九族,宗续所关可无急讲哉?第非叙其宗派,先年之脉传莫知谁?何后世之子孙无由溯始,甚至迁居他乡久不相亲,或二三世或四五世,或六七八九不等。一旦偶然相与,语及同姓,若觉可亲。及考其宗派则彼此茫然,无能道厥由来,殊可悯也!余族世传固邑东南乡牛家坝,不知始于何代,亦未知来自何方?迨应州试时,会族弟逈,言余族系山西洪洞县人氏,心甚疑之,以为无所考据。后息县朱考成名登乡试,溯厥命名,原系开封府考成县人氏,取名以志不忘。始悟吾六世祖取名红、铜者,或亦因地命名之意也。逈弟所言厥有由欤!余不敏,十有三年失怙,二十九年入泮,在外设馆者七,在家课幼者九。八次乡试未蒙恩篤。因想绥来黄老师,尝言谱序人生之根本也,临终犹以此命及令姪秉衡修整。余耿耿不忘,因取先年各门意旨,查对数十日,真切者编之,有疑者阙之,虽未敢云有功于后世,庶不致祖宗泯没于子孙,子孙失传于祖宗尔!
乾隆戊寅年(1758年)孟春月上浣之吉,后孙牛春彦序
从《墨谱序》可知乾隆二十三年前本支牛姓“世传固邑东南乡牛家坝,不知始于何代,亦未知来自何方?”只是州试时牛春彦遇到一牛姓族人牛逈,牛逈言应来自山西洪洞。牛春彦初有疑虑,后因见他姓取名有所悟,以为此言甚对。
光绪三十二年附生牛文源撰写的《族谱序》一文录入十八祖因红巾军袭扰汜水打锅事迹,把本支视为牛来之后。《墨谱序》未有十八打锅牛先祖信息,所以乾隆二十三年牛春彦纂修家谱时可能并未传抄18打锅牛家谱,固始、金寨牛姓应是光绪三十二年始正式认作牛来之后的。
&&& ○
民国三年石露头南头谱:“杭,字楚四,太学生,候选州同。娶鹿邑县李学士女,生九子七进士,住城内,后有分居城外。”
&&& ○
道光六年石露头北头谱:“杭,字楚四,太学生。娶李氏,系鹿邑县李学士女,生九子二进士,三举人,二拔贡,住城内。”
&&& ○
咸丰二年明月坡状元家谱记载:“杭,字楚四,吏部公四子,太学生。住鹿邑县城内,娶李氏女,生九子七进士,二斈(学)士。”
&&& ○
牛瑄《同宗世祖谱》:“鹿邑,破铁斧:杭~海~宣~通~福。”
从家谱记载来看,牛杭功名为太学生,又有候选州同一说。初期石露头传抄本牛杭九子记载为七进士,后又有九子二进士,三举人,二拔贡一说。同治年后可能觉得其明显夸大之故,一些家谱仅记载牛杭有九子,把功名略去了。
据《同宗世祖谱》记载状元父子去鹿邑寻访牛杭一支时,只是寻访到其子牛海一族,其他八子没有记载。牛杭九子之说来源比较可疑,至于状元父子寻访时牛海一支是否以牛杭为始祖,今不可知。
&&& ○
民国三年石露头南头谱:“捷,字会九,廩生。娶郑州张翰林之女,生六子,皆廪膳生员。住郑州牛家岗。”
&&& ○
道光六年石露头北头谱:“捷,字会九,廪膳生员。娶郑州张翰林之女,生六子,三廪生,一拔贡。住郑州东北牛家岗。”
&&& ○
咸丰二年明月坡状元家谱记载:“捷,字会九,吏部公五子,廩膳生。住郑州东北(三十里后)牛家岗。娶本邑张翰林女,生六子,俱生员。第三子亮游学奔唐县。”
&&& ○
同治五年捏掌家谱载:“会九祖,廪生。配张氏,系郑州张翰林女,生六子,俱廪膳生员,住郑州东北牛家岗。第三子(此处插入“名亮”,下有评语“亦未必真”四字)游学奔唐县。”
&&& ○
明月坡小宗祠刻石《牛氏始祖至投亲占籍十八祖系图》:“捷祖/张氏,字会九,廩膳生。占籍郑州东北牛家岗,生六子。今郑州前牛、后牛二村,仅有得朴、得学、得志之宗派,又家谱云第三子名亮,游学奔唐县。”
&&& ○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捷,字会九,廩膳生。娶张氏,系郑州张翰林女。生六子。居开封府郑州东北牛家岗,今郑州前牛、后牛二村,仅有三子之宗派,其三子不知迁居何地。”
&&& ○
牛瑄《同宗世祖谱》:“前牛、后牛,在郑州东北三十里。捷,娶张氏,得林~应山~孟水。”
&&& ○
1999年密县岗牛家谱:“(廪生)捷,字会九,住郑州东北三十里牛岗村。娶张氏,系本州张翰林女。生六子,俱入学,有迁居唐县者。”
&&& ○
汜水穆沟村牛龙顺保存《牛氏十八世祖系谱》:“捷,字会九,配张氏,占籍山西省潞州府长子县西堡村东头东兴里村(后改牛村)。有三子:长子小大,次子大小,三子不知名。”
&&& ○
民国三十六年牛槊纂修唐河《牛氏族谱》:“捷祖,字会九,生第三子亮。”旁注:“唐县,捷祖之后。捷,廪生,迁居郑州东北牛家岗。后迁唐县,现牛蔚文其后裔也。”
最初的18打锅牛传抄谱牛捷仅是记载其为廪生,娶张翰林之女,住郑州牛家岗,所生六子这些信息而已。但后来牛凤山到郑州牛家岗查访后,却基本有三种说法:
&&& ①
南官庄家谱“今郑州前牛、后牛二村,仅有三子之宗派,其三子不知迁居何地。”
&&& ②
密县岗牛谱“生六子,俱入学,有迁居唐县者。”
&&& ③
明月坡十八祖系图“今郑州前牛、后牛二村,仅有得朴、得学、得志之宗派,又家谱云第三子名亮,游学奔唐县。”
以上三种说法均为状元寻访记录结果。第一种说法明显与后两种互为矛盾,既然不知其余三子迁居何地,缘何有子迁居唐县或三子亮迁居唐县之说呢?牛凤山“三子亮迁居唐县”说法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处呢?其实同治五年牛雨时已经对此有所怀疑,认为状元此说“亦未必真”!在捏掌家谱原始记载牛亮之名是后来添加的,最初只是“第三子游学奔唐县”,牛亮名字并未出现。但实际上,即使郑州确有一子游学到唐县,也并非一定是牛亮,焉知不是另外一人?又焉知其一定落户唐县呢?
实际上,石露头18锅传抄谱关于十八祖后代人数很大程度上是牛维枢为了凑足百孙杜撰而来,正如其他祖的后代下落也往往无考,如牛秦三子只有一子有着落,牛杭九子也只有一子有着落。牛捷是否有六子,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唐河牛亮命名规律和郑州其他三子截然不同,历史上郑州牛捷或许仅有得朴、得学、得志三子,而不是18锅传抄谱所说的六子。
光绪十一年(1885年)牛宪章纂修的郑州牛捷家谱在文革时被毁,如今该地已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保存。今据传后牛岗为得朴一支,前牛岗为得志一支,得学一支下落不明。
需要说明的是,唐河牛亮一支牛氏明初以来一直以牛亮为始祖,世系不紊。只是后来状元到唐河后,认为唐河牛亮就是郑州家谱所记的第三子,理所当然把两人合为一体。在状元凤山到唐河以前,该支是没有任何18打锅牛传说及为郑州牛捷后游学奔唐县说法,这可以从一些唐河保存的原始碑刻记录所证实。如明正统五年三世牛从道敕封玉石碑、嘉庆十一年葫芦亭四世牛顺墓碑志、光绪二年牛大任墓志铭都没有任何十八打锅牛信息记载,只是在状元凤山来唐后才根据其说才把牛亮认作牛捷之后。道光二十三年牛耀庚根据状元之说在五门家谱《牛氏世系宗志图序》一文修改了始祖来历信息。民国二十六年八龙桥家谱收录了牛亮五门家谱,牛捷后记录“第三子亮游学奔唐县”,但牛亮一支仍以牛亮为始祖。民国三十六年家谱牛槊又纂写了牛亮游学奔唐县谱序,以后唐河一带此说开始流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唐河家谱关于牛捷又增添了娶巢氏、张氏,及发现其余两子之名,但这些都是今人传抄附会之名,并不可靠。
牛龙顺《牛氏十八世祖系谱》关于牛捷占籍山西长子县东兴里村及三子另外之名记载,可能是定陶牛屯牛氏传说附会而来,此记载更不足信,来历不明。因为依据18打锅牛传抄谱,牛捷既然为牛川之后,就应是从洪洞椿树胡同而来,而不应该是长子县东兴里村。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字奉简,太学生。娶裴氏,西华县民女,生六子,一进士。居开封府陈州西华县城东牛家口。”
牛铨问题主要是和西华牛氏原来始祖牛子龙有明显的冲突,从明代嘉靖三十一年进士马鲂撰写的《西华县牛氏祖茔碑记》内容来看,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牛铨为西华牛氏之祖明显为妄传。
西华县牛氏祖茔碑记
牛氏古华邑之名家也,其先世功业名宦远不可知。原夫牛氏之先,本殷商微子之后。谱牒记载有始祖七公讳子龙者,同妣秦氏、候氏,以寿考告终。元末乃权历于城北街村,是为始祖子龙。荣继承其家,卒于洪武初年,同妣郭氏合茔于城南黄涧左右,是为高祖。此牛氏之二祖也!继高祖而为曾祖三人,长讳达,次讳顺/妣王氏,三讳勗/妣徐氏,生在析为三门,没而同归一城,此牛氏之三宗也!夫二祖三宗去世既远,子孙相续,已历十世。故昭穆各得其伦,尊妣不失其节,此一茔之附葬也。
自其显者言之,始祖子龙曾任大元武宗工部尚书。曾祖讳勗永乐年间贡生,任山东棠县主薄。五世孙讳泰由弘治由弘治初年贡生任和州、良乡二庠训导。六世孙讳相举弘治甲子乡试,署直隶永年县教谕,寻升监察御史,以儒业鸣于华邑。衣冠礼乐、历庠科贡代不乏人。虽非其盛,亦觇先世之遗泽,史书之名家也。呜呼!祖考者子孙之根源也,子孙者,祖宗之支派也!茔墓者,又祖宗之归藏也。为子孙而不重宗祖之茔墓,恶足以为子孙也哉!
今六世孙有曰众、曰祯、应、奎等,思先泽之深厚,观茔墓之荒凉,乃合族属约为一会,月聚其资共祀事。积而至有余者,复伐石为碑,树之茔中,以昭后世之子孙者拜扫之余。拂而读之,莫不曰吾身亲之所出也,吾亲祖之所出也!祖孙虽异形,而气脉贯通,溯流穷源,岂敢忘其所自出耶噫观乎?此则尊祖敬宗之心,报本追远之诚,自油然而兴矣!此牛氏立碑之深意也,故为志!
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岁次壬子四月上旬&&&
同邑辛酉科乡试进士/任武昌府判颖马鲂撰
此碑记载在密县岗牛家谱,下有批语曰:“按牛川系元泰定甲子举人,而西华子龙曾为武宗工部尚书,是子龙尚在牛川以前,而非牛川孙、铨之子也。以西华子龙为分锅祖之孙则误矣!”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青,字奉白,廩膳生。娶文氏,系祥符县民女,生三子。居开封府祥符县东北沙滩。”
今开封沙滩村、牛墩村、大牛寨、小牛寨等一带牛姓都以牛青为始祖,但家谱均失落无存。2000年牛东立重修《大牛寨打锅牛氏家谱》。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健,字乾乙,拔贡生。娶刘氏,系汤阴县民女。生七子。居彰德府林县东沙滩,后又分居沙滩西四十里临(陵)川县地界。”
因十八祖去向歌“健林县”或“健陵川”两种说法,自清末以来安阳一带牛氏开始逐步认牛健后代。近年来由于安阳牛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这种说法更是得到加强。
安阳、鹤壁一带牛姓大多祖传来自壶关沙窟村,有诸多碑刻和家谱可以佐证。尤其鹿山还有牛成、牛泉、牛珍三位始祖于明洪武五年自沙窟迁来的准确墓志记载,可信度更高。
壶关沙窟牛姓历史悠久,至今在沙窟村还有元代牛氏祠堂保存。据当地大量出土碑刻记载,壶关牛姓落境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且大都以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为始祖。唐宋时期壶关牛姓已经繁衍很多,已经大量分居到周边的陵川、晋城等地区。
元代山西牛姓时期已经很多,尤其晋东南地区,已有千家万户之众。故明清迁民时,大量的山西牛姓分迁到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而且这些牛姓都传为打锅牛、分锅牛、破锅牛、锅茬牛等。从现在统计数据来看,辉县、陵川太行山一带,以及邯郸、沧州等河北广大地区牛姓传为三兄弟打锅,山东北部、内蒙、宁夏一带牛姓大多传为四兄弟,而来自壶关的则传为八兄弟打锅。现在的18祖后代,大都是根据18祖去向因地设祖认上的。造成此种错误的根源是因为过去由于历史等局限性,把打锅牛和18打锅牛混为一谈的结果。
林州鹿山牛全顺曾遗留一张牛健后代世系草图,此图记录牛健娶刘氏、武氏,生七子明、晖、亮、玘、五、陆(绿)、八,牛全顺的牛健七子名称明显是根据各种资料拼凑的,但却被一些牛氏文化研究者视作珍宝。需要说的是明、晖、亮之名被唐河家谱认作郑州捷祖后,武家水的牛玘来自洪洞龙马村,小池口牛八则来自沙窟。从壶关、陵川县志以及一些碑刻记载,元代此地牛姓已经很多,尤其陵川在元代曾出现三位进士。从历史真实情况来看,从沙窟迁出的安阳一带牛氏其祖上可以追溯到隋唐,而与远在洪洞的18兄弟无任何瓜葛。如因一句“健林县”或“健陵川”说法把这两地牛姓都归为牛键之后是可笑的,也是无知的。
今武陟牛文庄牛氏也以牛健为始祖,认为牛健又名牛文。牛瑄《牛氏同宗世祖谱》载,“武陟牛文庄,木恋店正北二十里。文以下失考,西北老茔始祖名崇斗。”下载崇斗生二子辰、宿,辰一子芝,宿一子芬。从《牛氏同宗世祖谱》可知牛文庄早先牛氏世系是失传的,但1951年家谱却记载牛健后改名为文,此说明显是妄认攀附。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郁,字文培,号再瑞,武庠生。娶张氏,系密县民女。生五子。居密县东五十里下牛村,后又分居东北七里岗牛村。长子大公,次景春,三本,四兴,五俊。大公又迁淮宁县东南牛家集。后俊又迁汝州南。”
密县下牛、岗牛在嘉庆年间牛郁十二世孙牛瀛仙就开始纂修家谱,嘉庆十七年、道光十年、道光十二年牛郁十三世孙牛允直、道光十八年牛郁十二世孙牛世孝有多次续修,光绪三十四年牛光勳又重修。道光十八年状元凤山撰写《汜水县宗谱序》曾详述其到密县下牛、岗牛荣祖情况:“密为十八祖文培公之后,有十二世名世孝者,族长也。余因捷圍荣祖,至密,见其率合族规綦严,法綦备矣!家祠中凜然如守官箴。乃帖然心服曰:夫古人所谓敬宗収族者,非徒为族人计,为尊祖之道重也!”
嘉庆十七年牛允直撰写《密县牛氏家谱序》首云:“我牛氏之族传者,谓来自山西洪洞,而不知实祖居河南尉氏县人也。”从此句来看,密县牛氏本也没有十八锅传抄谱所记传说,只是道光十年牛允直经过重新查访把先前嘉庆年和道光初年家谱序言都增补了18打锅牛先祖汜水打锅传说。
总之,密县牛氏也是道光十年才认作牛川之后的,原先本地并没有18打锅牛传抄谱内容。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秦,字西会,附学生。娶周氏,系夏邑县民女。生三子。居归德府夏邑县东北金刘家。长子钦。又迁居商邱营郭集之牛家桥。”
18打锅牛家谱所云牛秦有三子,但同治十年状元访查后确认商邱营郭集之牛家桥(今虞城杜集乡牛桥村)为牛秦长子牛钦支派。光绪二年丙子四月立《迁桥二世祖牛公讳钦配赵孺人之墓》云:“商丘牛家桥祖茔,吾于同治十年曾亲至祭拜,族众数十户亦不知其支裔,特谕福随、龙朝等留心搜访。至十一年族人拜扫,果掘得墓前石,始知为西会公讳秦妣周孺人之长子讳钦之墓。初本权居慈爱,后子孙发族而居,遂不复再归夏邑牛家集始祖之茔矣!福随、龙朝等谋再树石以字为序而书之。”碑正面上刻双龙戏珠和“状元及第”四字。背面上刻“父子文武”,下刻祭祖立碑村名:周庄、张楼、官庄、柳林集、娄金殿、亳州北关、亳州东三十五里牛楼、泥鳅店、马牧集、谷熟集等。
从牛钦墓碑可知本地牛氏在同治十年状元来访前并不知其支系来源,只是同治十一年掘得牛钦墓石才认为牛秦长子。此墓石来历有疑,估计此石应只是记载牛钦及其妻名讳,墓碑名称可能为“始祖牛大公讳钦配赵孺人之墓”,为牛秦长子可能是后人推测之说。
本地牛姓旧家谱无存,当代重续家谱初认到菏泽牛氏一脉,2008年牛思勇等人访查后,重改十八祖牛秦之后。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颖,字奉州,太学生。娶陈氏,系完县民女。生八子,四进士、二举人、一拔贡、一生员。居北直隶保定府完县牛家大场,一作顺天府宛平县。”
2009年3月份牛思勇、牛存义二人曾到河北顺平县(完县)牛家大场调查牛颖后代情况。其地牛姓有一百多人,现居住在宋家庄,和牛家大场原为一村,后因修公路分成两个村。据本村族长牛士文介绍,本地牛氏传为十八祖牛颖后,世系传承比较清楚,但无家谱留存,其为牛颖22世孙了。
新修《顺平县志》记载:“蒲上乡西南蒲村,距乡政府1公里许,602人,862亩土地。为唐初牛姓所建,始名牛家蒲,后按西南方位,称西南蒲村。”县志记载有两位牛姓名人:其一牛耕阳,康熙三十一年任完县县令。另一为牛应麟,任完县主薄,山西阳和人。
从县志无牛颖及其诸子记载来看,牛颖及其诸子所谓功名均为夸大杜撰而来。牛家蒲牛氏历史悠久,自唐初就有,那么明初此地牛姓是否源自唐初牛姓呢?是否一定为十八祖牛颖之后呢?这些都是一个未知数。
山东东明于屯一支牛氏据云亦为牛颖之后,清初从河北迁来东明榆园屯(今于屯)。该地传说状元凤山曾来访祭祖,之后重修家庙和家谱。于屯一支牛姓现分居于屯、洪楼、牛口、南关四地,另滑县苗丘牛氏据家谱记载也为其分支。
明清时期,河北曾有一些牛姓迁到新乡东部一带,如卫辉后河村牛姓据说明初从河北蓉城迁来。东明于屯牛姓是否因其来自河北,而顺理成章认作牛颖后呢?今不可知。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堡,字路有,廩膳生。娶薛氏,系盱眙县薛宰相女。生六子。居安徽省盱眙县城內。”
今安徽明光市邵岗乡牛氏、江苏盱眙牛姓都认作牛堡后裔。
当年认祖归宗,邵岗牛氏经查找发现一个老谱世系图,其以庠生牛拱辰为始祖,共记录九代。世系图旁注:“省氏/十三公失传,由来西安麻尼村人氏。”又曰:“进士保公/薛氏,迁盱眙,明末时至今数百余年,因兵燹后宗祠匪毁,宗谱失落无人创建,予目视情形难矣造述,只得将父手所祭奉祖宗予以抄载。”邵岗牛氏据此图认作牛堡之后。
邵岗老谱所记原始传说始祖为牛十三,配省氏,从西安麻尼村迁来。这与后来所记的牛保/薛氏明显出入,后者明显属于十八祖牛堡。从两始祖记载矛盾来看,邵岗牛氏应是后来传抄家谱认到十八祖牛堡后的。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鹏,字程九,典吏。娶薛氏,系孟县民女。生四子。住怀庆府温县西河村,今曰招贤镇。长子得泉,次得茂(迁孟县化工村),三得林,四得材(迁河內县感化村)。”
牛鹏各家谱记载比较一致,道光十八年状元凤山寻访时感化村以得材启世,巩县西关一支以得林启世。
○ 道光六年石露头北头谱:“子,字蓄山,廩膳生员。娶杨氏,系鄢陵县民女,生五子。住鄢陵县牛家集。”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子,字蓄山,廩膳生。娶杨氏,系鄢陵县民女。生五子。居开封府鄢陵县东南十五里牛家集。一名尚輔。”
牛子各家谱记载基本一致,但最初石露头传抄谱并没有一名尚辅之说,又名尚辅是在状元传抄谱出现的。
鄢陵牛集牛氏渊源留长,并且历史上曾出现许多名流人士。早在明正统七年大理寺少卿薛宣为牛兴所写墓志清楚记载了鄢陵牛氏源流。“今处士兴,父福渊,太父尚辅,之先世居山西之潞州。有仕至枢密使者,代远不详其字与世。自牛父来,处士亦不知系至何处。自处士太父始居开封之鄢陵。……福渊娶于氏,生三子,长处士。尚辅娶李、杨氏,生五子,其一福渊也。处士四女,皆适大族士人。”
牛兴墓志信息可靠性毋庸置疑,从碑文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① 鄢陵牛氏始迁祖为牛尚辅,娶李、杨氏,并无又名牛子之说。
② 鄢陵牛氏从潞州迁来,并不是从山西洪洞迁来,与十八祖牛子应不是一人。
道光元年,鄢陵牛集牛嘉平纂修家谱,传抄了18打锅牛家谱,把牛尚辅与十八祖牛子视作同一人,由此两者真正的合成一体。正因为鄢陵牛氏先祖历史上有明确史籍碑刻记载,所以才会出现牛子又名尚辅这个牵强附会现象。各地一旦出现碑刻史籍记载,十八祖名字及其他信息总是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如西华牛氏、安阳牛氏就是另外明显例子。
在此之前的十八祖牛子只是记载娶杨氏,生五子,居鄢陵牛家集,这些信息与鄢陵牛氏有许多暗合之处。为何有此记载?我们可以做个设想,就是当年石露头纂修家谱时,应该如当代人修谱一样到处寻根问祖。由此可能访到鄢陵牛氏的一些只言片语资料,并且顺理成章地把它记到十八祖牛子之上。而其他十八祖一些原始信息也可能都是由此得来,所以可能会出现后人寻访十八祖暗合或不符现象。并且石露头家谱也明确记载十八祖居址是在乾隆初年书写,以前是没有的,“今将各处所居书写地名,记其大略,以备参考。”
道光六年石露头北头谱:“园,字百生,武生。娶孙氏,系上蔡县民女,生四子,住汝宁府上蔡县东牛家大岗。”
牛园各家谱记载比较一致,今上蔡齐海乡牛庄传为18打锅牛,但家谱失传,据说1958年前牛平心家还有锅片保留。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翼,字鵬飞,廩膳生。娶徐氏,系洪洞县徐长树女。生十子,六进士、二举人、一拔贡、一副榜,居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椿树胡同。”
十八祖以牛翼的问题最为严重,其带来的后果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
&&& ①
明初迁民为强制性质,牛翼岂能又回山西洪洞,除非他并没有迁走。
&&& ②
既然牛翼远居洪洞,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其十子信息值得怀疑。
&&& ③
牛翼十子功名都是虚假杜撰,因为太过明显,后来的一些家谱已经不再转述。
因为十八祖只有牛翼在山西,其又有十子之说,结果自清末以来,受“因地设祖”思想影响,大量来自山西的打锅牛姓开始认作牛翼之后。举例如下:
同治四年,长垣一支牛姓把始祖牛乾认作牛翼长子。其同治四年所修家谱记载:“始祖讳牛乾,字体光,国学生,前明洪武初年迁居垣邑城内关帝庙前街。妻焦孺人,生三子,余波、恩波、碧波。”牛乾三子名称与其祖父牛洪(字碧波)、牛裨(字程波)、牛超(字振波)的字明显冲突,尤其碧波二字更是不应该,其错误与矛盾是不言而喻的。
三门峡市山庄头村牛氏所传为明洪武迁民,始迁祖信息不详。民国年牛性麟所修族谱因为十八祖牛翼留居洪洞,而将本支牛姓认作牛翼之后。“十八祖有讳翼者,留居洪洞县二十里南椿树胡同。予村牛氏相传自明洪武迁移于此,虽未详移自何人,而移自洪洞为翼祖后无疑也,后订谱系当以此为据焉。”
安阳滑县东抬头村牛氏明始祖为牛士廉,墓在山西,其妻栗氏墓在东台头村。此村牛氏清末受状元牛凤山在此地寻根问祖影响,也认作牛翼之后,家谱遗失。
博爱牛磨头村牛氏原启世祖为牛拱辰,嘉庆八年重修《牛磨牛氏宗谱》开始记载以牛翼为始祖。状元牛凤山后到此祭祖。
牛瑄《牛氏同宗世祖谱》载“张村,河内县东十五里,此支不详,有名尚爵者。”博爱张村始祖为牛守第,民国十八年张村族人牛保堂自紫陵传抄18打锅牛家谱,虽觉疑点较多,但纂修家谱时仍认作牛翼之后。
牛瑄《牛氏同宗世祖谱》记载:“南召县胃(曹)家店城南四十里,康熙年间由汜水迁去者。牛升驾~生连~友礼。”南阳宛北(南召)牛姓祖辈口传其始迁祖为牛坤,但家谱无存。由于状元父子足迹曾到此地,受此影响,该地牛氏今传牛坤为牛翼之子,2012年牛同文主编的新修宛北家谱以牛翼为始祖。
南阳镇平县侯集镇西街、前后房营村牛氏相传从洪洞迁来,始迁祖为牛天福,生子二人。侯集祠堂、碑刻1958年被毁,家谱下落不明,见过家谱的老人云牛天福应为牛翼六世孙。
新乡王村镇牛村相传来自山西,为三兄弟打锅。始迁祖为牛浣(读音),今族人大都以为是牛翼之后。
天津静海大十八户村牛氏始迁祖牛裕昌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迁来,后人清代曾出过二位进士,家谱完善。近年该村参加牛氏文化活动后,以为也应是牛翼之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开展的多次牛氏宗族文化活动,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山西牛姓或来自山西的牛姓大都是牛翼后代,故当代更多打锅牛认到牛翼之后,范围更广。更有甚者,受此观念影响,陕北牛氏文化研究会在2011年商讨以牛翼为陕北牛氏之祖,并且统一了辈分,错矣!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栾,字伯纯,太学生。娶高氏,系太康县民女。生二子。居开封府太康县东南水寨集。”
太康县西族人牛建贵保存咸丰元年《牛氏族谱》:“栾,监生,字伯纯。住开封府太康东南水寨集。”太康县北族人牛润田保存同治十一年《牛氏族谱》、淮阳县南45里牛寨《牛氏族谱》老谱均记载相同。”今项城、太康两地牛氏均以牛栾为祖。
民国三年《项城县志》记载,项城牛肆永乐元年中举,永乐二年科中甲申科进士,官居福建参政。其父牛小二“以子肆贵封知县、员外郎”。
牛小二、牛肆之名均具有元明之际下层百姓以排行、生日命名的规律,其真实性无疑。从牛肆之名分析,“肆”者“四”也,牛肆可能兄弟排行为四。牛肆家族在当今项城家谱失传,项城家谱也模糊处理牛肆和牛栾关系。牛小二为明初洪武移民,其后代不应在项城失踪,当今项城牛姓某支可能为牛小二之后,并不应该都是牛栾之后。因为牛小二的存在,项城牛氏是否牛栾之后是一个较大的疑问,因为后者出现极大程度上是因为18打锅牛家谱传抄的结果。
光绪二十六年南官庄家谱:“迁,字伯移,廩膳生。娶衡氏,系山东冠县衡宰相女,生六子。居山东东昌府冠县东五里河。”
清末以来,皖北颍州、涡阳一带牛氏与鲁西鄄城一带牛氏均以牛迁为始祖,但两地所传六子名称截然不同。
把皖北牛氏认作牛迁之后来源于颍州牛雍谷。同治三年,颍州杨桥牛雍谷撰《牛氏皖北宗支考》一文,迁七子名为乾、坎、艮、震、巽、离。乾、坎、巽、震来皖,艮在济南,离在冠县。乾在焦坡,继迁杨桥。咸丰、同治年间状元牛凤山在家乡河南一带参与抗击太平军、捻军的军事行动,其曾经到皖北、鲁东一带活动并且走访当地牛氏。牛雍谷官任五品衔营都司,其可能和状元牛凤山因军事交流而认识,故在此间整修家谱,认作十八祖牛迁之后。
皖北牛氏认作牛迁之后的问题是和本地传说相冲突,如杨桥牛氏原以牛应礼(曾任山西泽州刺史)为始祖,与当地很多姓氏一样祖传为“枣林迁民”。《牛氏皖北宗支考》也特意提及此事:“时当明初洪武帝定鼎金陵,我皖北数郡因被元人连次屠戮,更兼迭遭匪患兵燹,人烟几绝。诚意□□议迁山左土著于皖江。当是人民初得安业,群惧播徙。有为流言者,曰朝廷将留枣林迁,余俱徙也。人情汹汹相率居于枣林庄,遂皆被迁。”另宿州秦湾一带牛姓祖传为元驸马都尉牛勝之后,涡阳曹市牛姓其祖上信息也是残缺不全的,然而光绪年涡阳家谱却传抄18打锅牛家谱,两地牛氏也开始认作牛迁之后。
同治九年,鄄城牛重燮南游半载,访得十八支谱。光绪丁丑岁北访冠县,又得四世祖逃难故事。从此鲁西一带也认作牛迁之后,其六子为散、禧、悦、乐、怡、霁。因为是传抄家谱,故其与本地原始传说也有较大的矛盾冲突,如郓城牛氏本以“国公牛通”为始祖,但却莫名其妙的又称为牛迁之后。需要提及的是,山东莒县峤山镇牛家庄牛氏也是以牛通为始祖的,明初牛氏外迁,但地名却沿袭至今。
总而言之,皖北、鲁西牛氏认作牛迁之后都是家谱传抄、因地设祖的后果,存在较大的错误与矛盾。在修谱过程中,如果前人传抄家谱,乱认祖宗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后人修谱假如不积极予以改正,只会重蹈覆辙,错上加错。
从此文内容分析为状元牛凤山所写,写作时间不详,原载密县岗牛家谱。荥阳2007年家谱把此谱序认为是状元曾祖牛承德在乾隆九年所著,错矣!
此歌南官庄抄自石露头家谱,石露头又自济源牛湾家谱抄录。
参见《牛氏文化》第22期发表的《静海县大十八户村牛氏历史考查录》一文。
参见《牛氏文化》第十九·二十期牛励耘《栾祖去向辨析》一文,P30—33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姓家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