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老市里哪招柯桥招聘缝纫工58同城

&&问题详情
马鞍山老市里三室一厅租多少钱
您的回答过短,请将答案描述得更清楚一些
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
二百五十万一年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Copyright &
Shang Hai Jing Rong Xin Xi Ke Ji You Xian Gong Si
上海旌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400-850-8888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安徽马鞍山老市里第11中学附近哪里有不要身份证的小旅馆 住一晚上或者一中午大概多少钱?_百度知道
安徽马鞍山老市里第11中学附近哪里有不要身份证的小旅馆 住一晚上或者一中午大概多少钱?
安徽马鞍山老市里第11中学附近哪里有不要身份证的小旅馆
住一晚上或者一中午大概多少钱?
我有更好的答案
新汶快餐斜对过男厕所旁.
幸福广场旁边有扒~
千纤草更好一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身份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商户没有被收录?
您对搜索结果:
非常感谢对大众点评的支持
请勿重复提交
遇到什么问题?
相关榜单:马鞍山市年度十佳道德集体、十佳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 --皖江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 &
马鞍山市年度十佳道德集体、十佳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
日 12时24分53秒
  一、十佳道德集体主要事迹(一)市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队
  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日,主要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的马鞍山各界人士组成,目前有正式注册队员157人,预备队员385人,人均自愿服务55小时,全队共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11500小时。
  持之以恒,常年关爱阳光村。服务队针对福利院阳光村孤残儿童的特点,常年坚持除重大节日外每两个星期去看望孩子一次,辅导他们学习,他们还自发捐款近2000元购买了学习用品、书籍、食品、儿童玩具等孩子喜爱的东西,自发募捐了10批书籍350册、衣物158件。并在儿童节、圣诞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带着各种礼物及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去同孩子们联欢,让阳光村的孩子们感受欢乐的节日气氛。
  乐于奉献,为红十字事业做贡献。服务队自建队以来,全队80%的队员参与无偿献血,有16人分别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服务队作为中心血站的志愿者血液流动储备库,血液短缺期间都能有效组织队员为确保临床救治患者用血积极捐献。
  不遗余力,热衷公益事业。“爱心圆梦大学”助学活动中,服务队共出动45人次协助希望工程办公室与捐助单位,共募集爱心助学款42.8万元,资助了马鞍山贫困大学生150名,并为安徽工业大学建立了一个10万元的专项助学基金。
  自服务队成立至今,服务队共组织志愿服务活动58次,出动人员2300人次,共志愿服务11500小时,傅强、冯莉两名队员荣获2007年马鞍山“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服务队荣获2007年“十大杰出志愿者集体”称号。
  (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热心关爱青少年,主动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献爱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市关工委大力开展助学济困活动。多年来,采用“捐献一日工资,奉献一片爱心”,资助家庭困难的青少年就学;积极开展老同志义务监督网吧活动,很多老同志不辞辛苦主动担任网吧管理义务监督员,2006年,市关工委系统21名老同志主动担任了网吧管理义务监督员;2008年,市关工委系统又有59名老同志主动加入网吧管理义务监督员队伍。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努力使留守儿童正常生活,健康成长。2007年5月,市关工委联合市妇联、当涂县关工委赴当涂县丹阳、新市两镇看望留守儿童,并向留守儿童文化活动室赠送了数千元的图书、活动器材。深入开展法制教育、禁毒宣传工作,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各级关工委利用社区儿童活动室,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青少年参观戒毒所,观摩法院庭审;坚持开展失足青少年帮教活动,从1991年开始,连续18年,每年春节前夕,市关工委都会同有关部门带着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深入省未成年人管教所,对正在大墙内服刑的马鞍山失足青少年面对面地帮教。
  (三)金家庄区慈湖街道北庙社区
  金家庄区慈湖街道北庙社区继承和发扬“双拥”的光荣传统,坚持为驻地武警慈湖消防中队官兵洗衣洗被,十几年如一日,与驻军共同谱写了一幅“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感人画卷。
  十几年来,社区的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部队的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而这项活动却从未停止过。每年的春节、“三八”妇女节,北庙社区都会组织人员主动去部队开展这项活动。
  虽然是平平常常的洗衣洗被,但却深深地温暖了战士们的心,使他们在遥远的第二故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慈湖消防中队的官兵们就与北庙社区的大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消防官兵们有困难,社区的大姐们会主动帮助他们解决,而社区有困难,消防官兵们也会主动来帮忙。平时有时间的时候战士们就去社区讲解消防知识,宣传革命传统,在社区碰到困难时,战士们更是第一时间赶到,为乡亲们排忧解难。通过洗衣洗被这项活动,社区干部们的心和消防官兵们的心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也带动了各项共建活动的开展。
  (四)马钢困难职工帮扶中心
  马钢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扶贫帮困工作的路子,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扶贫帮困工作,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马钢特色的扶贫帮困工作的有效做法。
  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帮扶中心首先从基础工作做起,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特困职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制定计划,定期上门走访,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帮扶中心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开展节日“送温暖”活动。慰问走访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良好传统。据统计,从1998年至2008年,用于“送温暖”的慰问款已达1800多万元,慰问品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2004年成立了职工互助帮困资金会,资金会是对公司特殊困难的职工开展帮扶的专项资金管理机构,通过帮困和互助,为广大职工排忧解难,构筑一道抵御风险的防线。马钢在职职工入会率达到了98%以上。帮扶中心注意多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工作。一是做好抚恤工作。每年为3400多户工亡和病故遗属办理日常定期生活困难补助费的审核与审批,每年为他们发放抚恤费近600万元;二是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廉租公寓工作,使72户困难职工无房户高高兴兴搬进了廉租公寓。这一德政工程使困难职工切身感受到了温暖。
  (五)市广播电台交通音乐广播
  马鞍山交通音乐广播自日开播以来,在倡导文明之风,开展公益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交通音乐广播获市级“青年文明号”、2003年获市“十佳诚信”集体、2006年获市“十佳立功”集体、安徽省“巾帼文明示范”集体、2007年获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
  为弘扬社会新风,树行业正气,从2008年3月起,交通音乐广播举办了“明星司机”的评选活动,目前已产生5名“明星司机”,在出租车行业中掀起了“做文明司机”的新风尚。
  开办了《城市立交桥》节目,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积极为听众解决投诉问题达1445件。利用媒体优势,传播文明、弘扬正义、扶贫济困,多次策划组织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活动,7年来交通音乐广播利用各种方式为贫困人群共筹善款近百万元。另外,交通音乐广播与向山镇向阳村帮扶结对,为陷入贫困的王青同学捐资助学,去年“六一”还与向阳村近10名留守儿童举行“爱在蓝天下”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交通音乐广播开播7年来,共为市民发布路况3万条,无偿帮助寻人810人次,救助困难群众3000多次,归还乘客遗失物品价值200万元,其中现金91585元,存折50万元。
  (六)市信息产业办“市民心声”栏目组
  “市民心声”论坛作为马鞍山政府网站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之一,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树立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营造了和谐发展的氛围。
  “市民心声”架起了市民与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2005年6月,“市民心声”论坛开通了“12345在线”栏目。3年来,市长公开电话网上交办事项累计8793件、市长信箱共收到3625封信、“市民心声”共收到网友的建议和投诉9800多条,采纳8000多条,内容涵盖了城市发展、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等。
  “市民心声”还链接了部门在线访谈栏目,实现政府与市民即时、零距离接触。每月由一名市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与广大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现场回答网民问题。
  “市民心声”注册网民达2.2万人,网民遍及全国及日本、泰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累计总发帖49.5万篇,论坛日均发贴量500篇以上,栏目总访问量达280多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近万人次,已连续6次获得“安徽省优秀网站”称号。
  (七)马鞍山工业学校07数控2班
  马鞍山工业学校07数控2班学生自发设立“一角基金”,提倡大家每顿饭捐出一角钱,帮助马鞍山市一对家境贫寒的双胞胎姐妹。在经济资助这对双胞胎的同时,该班学生还利用节假日时间,上门为她们义务辅导功课。
  马鞍山工业学校07数控2班共有42名学生。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他人。2008年4月份,在班长任义的倡议下,该班成立了“一角基金”,帮助家境贫寒的璇璇和玥玥姐妹,提出“钱多钱少不重要,爱心最重要。每顿省下一毛钱,爱心火炬我手传”的口号。截止到目前,“一角基金”已经收到了同学们的捐款近千元。“一角基金”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就连学校的领导也积极参与其中。
  “一角基金”资助了一对家境贫寒的双胞胎姐妹璇璇和玥玥。她们父亲去世,母亲又没有工作,家庭生活很困难。“一角基金”每月都给正在上5年级的姐妹俩一定的生活费用。同时,同学们还利用节假日,给她俩作义务辅导。
  07数控2班的学生设立的“一角基金”带动了工业学校爱心活动,现在工业学校许多班级都在筹备类似的爱心活动。
  (八)马鞍山供电公司“黄绿红”志愿者服务队
  1997年,马鞍山供电公司组织团员青年成立了“黄绿红”便民服务队,面向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免费提供上门用电维修服务。
  十多年来,他们以无私的情怀、专业的技能和热心的服务践行着行业宗旨,市民亲切地称他们是“光明的使者,客户的贴心人”。多年来,“黄绿红”志愿服务队队员放弃休息时间,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了青春光明进社区、学校、家庭等活动,定期上门为困难群众进行免费电力线路安全检查,排除电器小故障,帮助困难群众用上电、用上安全电。
  虽然“黄绿红”志愿服务队只有40人,但大家都有一颗奉献的心,十多年来,“黄绿红”便民服务队共上门服务4000多人次,为1720多户用电客户解决了用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服务队为特殊客户免费维修、免费提供材料2.8万多元,更换新开关、新插座800多个,更换家庭用电线路3000多米。10年来,“黄绿红”便民服务队的队员调整了一茬又一茬,服务的对象更换了一拨接一拨,但“黄绿红”的爱心接力棒却一直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队员们真诚地为用电客户排解烦恼、送去光明,及时解决居民用电中发生的一个个“疑难杂症”。
  服务队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其事迹相继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获得“安徽省电力公司十大优质服务标兵集体”的荣誉称号。
  (九)安徽华冶律师事务所
  安徽华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恪守职业道德、维护公平正义、捍卫法律尊严、传播法制文明,践行着社会主义法制理念。
  近年来,华冶律师事务所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年3月8日与市妇联联合到街头为妇女维权服务;3月15日与工商局配合为消费者提供法律帮助;5月1日到工地、企业为工人、民工义务法律咨询;6月1日进学校,向学生宣传法律法规;8月1日送法到军营,为战士们解答法律事务;重阳节到老年大学和敬老院为老人们提供法律援助。
  近两年来,华冶律师事务所投入5万多元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材料8000多份,组织义务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活动30多次,接待咨询群众近万人,为媒体撰写法制宣传稿件170多篇,为提高全体市民的法律意识,推动我市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年来,华冶律师事务所积极承办法律援助案件,组织6名律师成立农民工工资清欠小组,义务帮助农民工讨要工资50多万元,选派3名律师参加市总工会的职工维权法律顾问团工作,处理职工维权案件150多件。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07年以来,全所共组织各种公益活动27次,捐款近4万元。
  2006年、2007年该所连续被马鞍山市司法局评为“优秀律师事务所”,党支部被评为“优秀党支部”。
  (十)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管所
  市车管所担负着全市14万机动车和15万驾驶人的管理服务工作,先后被授予“全省示范车辆管理所”、“省、市文明窗口”、“全省公安机关基层正规化建设优秀单位”称号,两次荣立安徽省公安厅集体二等功,2008年,荣获“全国优秀车辆管理所”称号。
  “让车管所成为办事群众的温馨港湾。”这是车管所服务群众的一个理念。为了给办事群众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车管所充分考虑群众需求,精心设置了“业务导办书表区”、“休息等候区”、“安全教育宣传区”、“来访接待区”、“吸烟区”、“业务查询/自助选号区”和“绿色窗口”。
  “让群众少等一分钟、少跑一趟路。”这是车管所工作确定的一个目标。2006年,马鞍山车管所对社会公开承诺“不让群众跑第三趟”。为了兑现这一承诺,马鞍山车管所采取“分设受理窗口,岗位内部传递”方式,实行“一站式”和“一窗式”服务,基本实现了业务办理“立等取证”,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要求每个服务窗口做到“三个不下班”,即:不接待完最后一位办事群众不下班、不处理完当天的业务不下班、不办完急办的事情不下班,最大限度地把方便留给群众。“转变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涵。”车管所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将服务的触角不断向社会延伸。开通了车管所声讯热线,让群众可以实时查询机动车非现场违法行为和驾驶人记分情况;开办了“网上轻松办”服务,通过电台、电视台直播间,与广大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二、十佳道德模范主要事迹(一)赵亦农——爱心不老的八旬老人
  赵亦农,男,80岁,中共党员,获年度马鞍山市精神文明“十佳市民”提名奖。
  赵亦农老人有着贫穷的童年,小时候兄妹五人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深知没吃没穿的滋味,由此立志长大后资助困难人。他从20多岁有经济收入开始就不断资助别人,1954年安徽是洪水重灾区,他仅留下一点生活费,把积攒的资金全部捐给了灾区。近年来,赵老资助对象越来越多,数额也越来越大,2004年,他一次给患青光眼的芦场村张大勇兄弟俩一万元钱资助,使其重见光明;多次数千数百的数额资助困难学生多名;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老人把存折里一万元全部取出捐给灾区。老人虽然古道热肠帮助他人,自己却生活俭朴,住在50平方米的旧房里,几件简单而陈旧的家具是其全部家当,但老人的爱心善举却赢得人们敬佩。
  (二)张美玲——传播文明献余热的退休干部
  张美玲,女,58岁,原金家庄区妇联主席。她先后被评为市、区老年教育工作“优秀教师”和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张美玲同志2006年退休后,主动向上级申请担任金家庄区老年学校教员和花山区老教委讲师团副团长,并在全市各区及街道、社区(村镇)老年学校及机关、学校、厂矿单位宣讲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精神文明、公民道德课,听众近3万人次。为了上好课,她认真备课,精益求精;为了让老人们在学习中找到兴趣,她总是先了解老年朋友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入情入理,深入浅出,让老年朋友听得懂、喜欢听、愿意听、记得明白,受到老年朋友的喜爱。她讲课的教室常被挤得满满当当,许多老人还冒雨前来。无论在哪个老年学校、机关、单位,张美玲每次宣讲都能激起听众强烈的反响,都能听到热烈的掌声,她说这就是最大的激励和鞭策。
  (三)汪向阳——乐于助人的好经理
  汪向阳,男,42岁,崇学宾馆总经理。市“心连心”爱心车队名誉队长。
  马鞍山爱心车队为社会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一系列爱心活动事迹深深打动了汪向阳,为了给爱心车队队员提供一个活动场所,他毅然决定将崇学宾馆三楼会议室让出来,给爱心队员们作为活动场所,这近百平方米的会议室,就是向外租一年也得10万元。
  汪向阳还积极申请加入爱心车队,用火热的爱心与队员们并肩奉献。2005年5月他与爱心车队共同成立“爱心救助资金”,3年来,他每年捐献资金18000元;他还参加了爱心车队发起的爱心活动60余次,自愿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时间达240小时,有20户困难家庭得到了他的救助和服务。
  (四)傅强——奉献社会的捐血“冠军”
  傅强,男,39岁,马钢自动化工程公司的职工。先后荣获马鞍山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马钢公司“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南京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安徽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全国“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马钢公司“精神文明十佳个人”称号、马鞍山市“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
  1990年傅强自武警退役分配到了马钢自动化工程公司,1991年在工作中不幸造成胸椎骨折重伤残疾。1998年在身体完全康复之后,立志回报社会的他加入到志愿无偿献血的行列中,至今已自愿无偿献血及血小板35200毫升,2004年,傅强还报名经检测成为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的一名捐髓志愿者。
  十余年来,傅强每一次接到献血办公室的电话后,都是毫不犹豫就赶到血站为患者捐血,有几次正巧是春节和中秋,他毅然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赶到血站为患者捐献;傅强的爱人在他的带动下,也成为了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连续8年参加无偿献血,并且也是一名捐髓志愿者;2005年6月,他和一批热心无偿献血事业的志愿者共同发起创建了马鞍山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并担任协会副会长,这是我省唯一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无偿献血团体。
  2006年8月,傅强主动联系马鞍山市政府信息产业办公室开设马鞍山政府网无偿献血板块,并撰写了110篇文章对公益事业进行宣传。
  2007年3月,傅强在团市委和市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马鞍山爱心传递志愿者服务队并担任队长。在他的带领下,服务队以“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协助马鞍山红十字会、团市委、马鞍山希望工程办公室等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58次。
  (五)黄辉——跨省献血救产妇的爱心的哥
  黄辉,男,50岁,现为市“心连心”爱心车队队员。
  日上午,马鞍山市出租车爱心车队队员黄辉在广播中获悉江苏省人民医院正在抢救一名生命垂危的产妇,急需RH阴性O型血,自己正好是RH阴性O型血,他立即丢掉手中的生意,驱车朝着南京方向赶去。黄辉赶到采血点后,紧急捐献300CC的鲜血,输入到那位素不相识的异乡产妇身上,挽救了产妇的生命。
  “赶到南京去,如果符合条件就把血献出去,生意无所谓,我今天不挣钱,明天可以挣,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就是黄辉感人的话语,话里充满了爱心。
  好的哥黄辉为救江苏产妇放弃生意不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鲜血奉献给了生命垂危的陌生产妇。他的爱心感动了社会,在苏皖两省传颂,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中国骄傲》、《讲述》等栏目相继报道了这一感人事迹。
  (六)何若松——自强不息放光辉的盲人
  何若松,女,中共党员,当涂县城关供销社退休职工。
  1985年春,何若松患上了“视网膜脱离症”,成了一名盲人。痛苦至极时,何若松想得更多的是不能连累自己心爱的丈夫,她的丈夫鲍尚培是新疆大西北地区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的秘书。她提出与他离婚。可鲍尚培对何若松说:“你眼睛看不见,我有一双好眼,以后我们合用一双眼睛,我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我从现在开始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要搀扶着你走完一辈子……”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妻子,鲍尚培向部队提出转业,回到家乡姑溪河畔。
  何若松在家人的帮助下,为了能自理生活,她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终于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承担家务!她86岁的老母亲瘫痪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部由她承包,并且经常背着母亲到院子里活动,晒晒太阳。
  一位热心的盲文老师,对何若松学习盲文进行了辅导。从此,何若松掀开了向黑暗挑战、迎接光明新的一页。为了学习盲文,何若松订阅了《盲人月刊》,每期都是一字不漏地从头摸到尾,一双手指竟摸出了厚厚的老茧。阅读,开阔了她的思路,平和了她的心态,增强了她的信心。她立志要向优秀盲人学习,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90年,何若松创作的盲文童话故事《珍妮和小矮人》,首次在《中国盲童文学》发表后,她刻苦学习创作,已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20多万字。
  (七)刘霞——流动的文明使者
  刘霞,女,36岁,马鞍山中北巴士公司第二车队驾驶员。年连续3年被评为公司“规范化服务标兵”,2006年12月,被评为市妇女职工“十五”建功立业“十佳女职工立功标兵”,2007年4月被授予“安徽省劳动模范”。2005年她所在的班组被授予市“巾帼文明示范集体”,2007年被授予省建设系统“文明班组”、市“模范班组”。
  刘霞同志爱岗敬业、诚信服务。她对待顾客如自己的亲人,坚持做到热情周到,文明礼貌,处处为乘客着想。她在车厢内设立便民箱,自费购置了人丹、十滴水、晕车药等物品,供乘客免费使用。为了给乘客营造一个温馨的乘车环境,她坚持每天早上班、晚下班,把车辆清扫得干干净净。她还自费购买仿真花对车厢进行了装饰。她所在的1路线是通往老市里的一条班线,老年乘客较多,她主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她常说:“虽然我们不是什么白领,也不是什么干部,但我们是为乘客服务的,每一辆公交车都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每一位驾驶员都是城市文明使者。”她年年出满勤,月月超额完成各项任务。不论酷暑夏天还是严寒冬天,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在2008年年初发生的50年不遇的雪灾面前,她加班加点,10天上了15个班,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在公司名列前茅。
  刘霞同志还常说:“无论干什么样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把它做好,就会感到充实。公交车驾驶员工作虽然普通平凡,但都和市民息息相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服务给每一位乘客都能带来好心情,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八)李广英——一针一线总关情的慈善老人
  李广英,女,65岁,花山区小北庄社区退休工人。4年来,她手工缝制了448双棉拖鞋,无偿送给市福利院、霍里镇敬老院、当涂县姑孰镇敬老院孤寡老人。李广英老人缝制“爱心鞋”的事迹广为传颂。
  李广英老人为社会孤老缝制棉拖鞋始于2004年。当时,她看到社会上有好多人热心慈善捐款,觉得靠自己每个月400多元退休金捐款力不从心,决定亲手为社会孤寡老人缝制棉拖鞋。当年重阳节,她带着自己缝制的61双棉拖鞋,送到霍里镇敬老院。看到孤老们穿鞋时高兴的神情,李广英立下心愿:要为全市所有孤寡老人每个人缝制一双棉拖鞋。年李广英老人共缝制了254双棉拖鞋先后送到了敬老院。日,李广英老人带着亲手缝制的133双棉拖鞋,分别送给了市福利院、当涂县姑孰镇敬老院老人。
  李广英老人有5个儿子,其中4个儿子下岗,生活拮据。她每天都到社区附近几家商场捡剩下的布料,拿回家洗净、晒干,做鞋底、鞋面的布都是从每个月400多元退休金里支出购买。家里除了满屋子鞋垫子、鞋布料,没有一件像样家具。一位老乡建议她将做好的棉拖鞋拿到市场出售,李广英老人说:“我的鞋是做给孤老穿的,自己再苦也不拿出去卖。”有邻居劝她用缝纫机做,李广英老人倔强地认为,机器做的没有手做的耐穿。李广英老人的心愿就是要让全省的孤老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棉拖鞋。她说:“只要身体还允许,眼睛看得见,就一直做下去!”
  (九)刘梅芬——贴近居民的好民警
  刘梅芬,女,42岁,中共党员,市公安局平湖派出所民警。2006年被市公安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双十佳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被市政法委授予“市十佳政法干警”,2007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社区建设先进个人”。
  2008年春节,无儿无女的宋大娘不慎被开水烫伤,当时正值春节放假,天寒地冻,她忍着不愿打搅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直到腿部已化脓红肿,宋大娘才拨通了刘梅芬的电话,刘梅芬立即打的赶到宋大娘住处,和社区干部一道,将宋大娘送到医院。宋大娘看着刘梅芬为自己挂号、买药,楼上楼下地奔走,眼泪不禁打湿了眼眶。医生说幸亏去得及时,否则右腿因感染而有截肢的可能。刘梅芬有一个小本本,像宋大娘这样的孤老早就“记录在案”了,重要的是,刘梅芬不仅记在本子上,更是记在了心里。自2003年接管小区5年来,辖区60多户帮扶人员已烂熟于胸,受感动的又何止宋大娘一个人……
  刘梅芬从警20多年,干过刑警、治安警。2003年调任五村社区民警后,便一门心思扑在小区安全防范上。五村社区群众充分感受到她带来的安全与和谐,她的事迹也被人传颂。中央电视台《平安中国》栏目闻讯前来采访,社区群众把他们心目中的“好闺女”好好夸赞了一通。2007年底,她的事迹被改编成舞台剧,引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和如潮的赞许。
  (十)徐长生——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徐长生,男,35岁,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普通外科主治医师。2006年被十七冶公司评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徐长生就随安徽省首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奔赴重灾区——四川青川县,在废墟上连续工作15天,参与抢救治疗伤员达600余人,得到了当地群众和安徽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一致好评。在青川前进乡灾区救治点,当时等候救治的灾民有200多人,徐长生和大家紧急救治,一直干到天黑,仍有30多名伤员没有得到救治。这时,余震不断,堰塞湖的水位不断上涨,情况紧急,指挥部下了撤退令,部分救治人员开始撤离。徐长生没有撤退,坚持为他们进行救治。当他治疗完最后一个伤员时,已是凌晨两点,这时,6级的余震又发生了,不远处松动的山体在滑坡,堰塞湖的水位仍在不断上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与战友们一起保护着伤员,直到天亮。
  第二天归队后,徐长生向医疗队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支部成员一致通过推荐他“火线入党”。在青川的15天里,徐长生和战友们一起,一刻不停地忘我工作,每天只靠一袋方便面和一瓶矿泉水维持生活,期间,指挥部给了他们4个回家休整的名额,考虑到徐长生小孩幼小,大家让他回去,徐长生说:“这个时候回去,我就是一个逃兵!”在青川慈善总会,他默默地捐出身上的一点备用金,完成任务回单位后,他惦念着灾区,又去市慈善总会捐了一个月的工资。
  日常工作中,徐长生凭着技术和优良的医德医风,得到同行和广大患者的尊敬。一次,一名胸部外伤、心肺损伤严重的病人呼吸停止,进手术室已来不及了,徐长生果断打开病人胸腔,直接对病人心脏进行按摩复苏,经过他12分钟徒手按摩,复苏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也是我市首例在门诊直接对心脏按摩复苏成功的病例。
[编辑:皖江在线]
热门新闻排行
皖ICP证 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鞍山老市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