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抓好供给侧结构性供给侧改革 人民日报报

【写在前面】3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题为《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章,详述中国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和背景,以及着力点。这篇文章的三位作者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作者在文中写道,随着中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中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文章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下为全文: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2013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超过100辆。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住”“行”的市场需求会发生明显变化。2013年后,我国新开工房屋面积、住房销售面积先后出现负增长,汽车销售进入低增长阶段。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钢铁产量出现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下降,水泥产量出现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背景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直接购买资产和债券、降低利率甚至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等方式,大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但从实际效果看,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可见,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冲击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紧迫要求。过去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国家信贷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转向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能源原材料生产国迫于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避免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当前,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根据改革的总体部署、时序安排和推进节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有序推进创造条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发挥提振需求的作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货币化,在棚户区改造中以货币化形式鼓励搬迁住户购买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库存的同时将拉动装修和家电等相关消费。“补短板”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业出现周期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的相互叠加,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规模偏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加快资产重组,提高资产收益率,改善资产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为依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澎湃新闻报料:9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录入编辑:孙扶
澎友先来登录吧!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澎友先来登录吧!
请输入新手机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新邮箱
获取验证码
请输入注册时的邮箱
获取验证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您的密码已重置,请输入新密码
请输入6-12数字或字母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获取邀请码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
请填写以下注册信息
请输入4-20字符
请输入6-12数字或字母
&&同意相关注册协议
已有账户,马上登录
社交账号直接登录人民日报人民要论:澄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
&&来源:&&
  习近平同志去年11月份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几个月来,社会上出现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种种解读,但有些解读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较大偏差。只有澄清认识误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央精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挥“三驾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对立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新的经济术语,是党中央的重大创新。因此,不能简单地从西方经济学比如从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自身的需求”的观点中寻找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泉,因为两者根本不搭界。萨伊是用供给创造需求、总供给会与总需求相一致这一观点来否认资本主义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进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而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失衡的现实形势下采取的新的有效举措。也不能用某些西方国家供给侧改革失败来说事。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采取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措施,有利于经济更好发展,与其他国家不能简单类比。
  为了正确认识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到中央的有关论述中寻找答案。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应当“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政策重点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这里强调“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指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因此,决不能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需求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决不能割裂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联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更好地发展经济以适应和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
  有的观点认为,过去一直强调的发挥“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属于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立的、矛盾的,因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抛弃“三驾马车”。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并不矛盾。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需求”是从发展经济要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来讲的,其中只有消费需求是相对于供给侧的需求,出口和投资则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相对于供给侧的需求。
  “三驾马车”中的消费,主要是指国内消费需求,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发展。2015年,我国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现在和将来依然要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它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分离的,而是统一的。关于投资,固然存在对投资品的需求,但投资作为生产行为,是为需求提供产品,属于供给侧范畴。至于出口,是用以满足国外的消费需求,对我国来讲,是向国外供给产品,也属于供给侧范畴。因此,不能将促进“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简单地理解成需求政策,也不能误以为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取代对于“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当前,我国仍然需要发挥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从消费方面说,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推进,我国几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后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应注重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在供给结构方面适应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的新形势,生产适销对路、质优价廉、安全方便的产品。特别是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中高端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要求增加中高端商品的多样性供给。
  从投资方面说,经济发展离不开投资,我国每年仍然需要新增投资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但应更加注重投资效率的提升和投资结构的优化,做到有压有增,按照“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的方针进行投资。
  从出口方面说,由于受国际需求疲软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出口增速下降。应积极探索扩大出口贸易的新途径,包括优化出口结构,提供更加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优质中高端产品;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我国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等等。
  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针对促进“三驾马车”发挥作用的需求侧管理,反而恰恰是要求投资和出口作为提供产品的供给方进行适应需求变化的结构性改革,实现需求侧与供给侧更好契合、有机统一。因此,在实践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包括投资结构性改革和出口结构性改革。
  产能过剩、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衡的表现和原因错综复杂,不能简单化理解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新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涌现,而供给并未有效适应发展变化了的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这是发展中的结构性供求失衡。在实际工作中,应区分并重点关注供给与需求失衡的两种情况。
  情况一:供给大于需求导致产能过剩。当某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供给严重超过需求时,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产能过剩可以分为生产资料产能过剩和消费资料产能过剩。我国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由钢铁、煤炭等过剩形成的生产资料产能过剩,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导致一些企业经营困难。
  产能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对此存在不同看法。有观点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发挥不够、国家干预过多的结果。另有观点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秩序混乱,既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又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和政府监管失效。后一种观点更符合理论与实际。西方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会周期性地出现生产过剩即产品与产能过剩。这正是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是市场自发性调整的表现。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价值规律调节市场供求。在经济趋热时,生产要素供给紧张,价格不断提高,促使钢铁、煤炭等企业增加产能以扩大供给;但在经济紧缩、需求减少时,则会转为供大于求的情况,形成产能过剩。因此,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认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效率性、有效性,这是主要方面;又要看到其调节功能的滞后性、自发性所带来的短缺与过剩交替出现的现象,这是由市场本身固有的性质决定的,不能简单归因于政府干预过多。应认识到,由于我国存在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地方保护和监管失效等问题,产能过剩的成因更为复杂。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不能回归计划经济老路,也不能完全放给市场,而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出战略性、前瞻性安排;同时,要打破地方保护,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至于某些一般消费资料产品过剩,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虽有实际需求,但缺少支付能力。这一问题并不是供给侧的问题,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有5500多万贫困人口。随着这些人口逐步脱贫进入全面小康,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对一般消费品的需求量会显著扩大。因此,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扩大其消费需求,是解决一般消费品供给过剩的关键。当然,一般消费品也需要不断提高质量、升级换代,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要认清我国的产能过剩同资本主义国家产能过剩的区别。资本主义生产和产能过剩会造成经济危机,大量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萎缩,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我国产能过剩则是局部性或结构性的。我国的社会就业总量仍在增加,2015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312万人;居民购买力和消费量在增加,201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0.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因此,我国并不存在西方国家那种经济危机。我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既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更要发挥政府解困作用,包括多兼并、少破产并对关停企业的工人作出统筹安排等。
  情况二:有效供给不足,不能适应和满足需求结构变化后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某些产品供给侧过剩、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某些产品缺乏有效供给,难以满足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比如,我国的钢铁产能总量过剩,但一些特殊的高级钢材仍需要进口。前一阵子媒体热议的圆珠笔芯的圆珠,就是国内无法生产而需要进口的。虽然通过进口也能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但这表明我国在很多领域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难以通过自主生产来满足,这些领域不是产能过剩,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水平落后,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
  又比如,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收入阶层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在海外购买奢侈品成为高端消费者的消费常态。有研究报告表明,2015年全球奢侈品营业额中的一半来自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的花费达1168亿美元。其中,910亿美元以上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海外,也就是78%的奢侈品是在国外购买的。不仅如此,由于一些居民对假冒伪劣商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心存顾忌,连许多一般消费品也在国外购买。还有一些日用消费品中国并不缺,可是国外产品加了点小技巧,使用更方便或是质量更高,国人也会大量购买。诸如此类原因,导致我国相当大一部分购买力流向国外,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增加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有效供给。
  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对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具体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目标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变化相一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抓好近期任务和长期任务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提出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有人认为,这五大任务是近期任务。不言而喻,这五大任务提出后就要抓紧实施,力求尽快见到成效,但并非都是近期任务,有些需要付出长期努力。其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近期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帮助一些行业和企业尽快脱困,尽快改善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降成本、补短板则不是短期能完成的,需要远近结合、统筹谋划。降成本,固然在短期内可通过减税、企业挖潜、节约成本等见效。但从根本上看,我国一些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远高于发达国家,是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比人家低很多。生产技术水平低,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就低;生产技术水平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就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就高;劳动生产率高,产品的成本和价格就低。我国产品要提高质量和档次,需要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还需要不断提高职工的能力素质和操作水平。这样才能既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又降低成本和价格,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补短板,在产品供给方面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有资料表明,我国的产品种类至多有30多万种,而发达国家有60万至70万种。二是开发高端新产品。由于技术水平的问题,我国所需要的某些高端产品不能自产,需要通过进口满足需要。开发高端产品,扩大高端产品生产能力,是补短板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同样需要抓科技创新,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协同发力,是一个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的过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市场和政府的有效配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仅从字面上看,容易认为这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要加大对市场的干预。这种理解和认识并不科学。不错,完成这五项任务,特别是去产能、去库存,离不开政府的作为。但政府的这种作为,是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向一致的。试想,如果政府不出手,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供求关系,会有许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工人失业,产生严重社会问题。如果政府不作为,任由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不仅人民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国人也将会更大规模地涌向国外市场,这也会导致国内市场萎缩、大量企业破产倒闭、更多职工失业。现在,在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需要发挥政府弥补市场不足和支持市场功能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正面的,又是与市场调节作用相结合的。
  从实际情况看,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投资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关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变化组织有效投资,从而提供有效供给。同样,出口结构性改革也需要外贸企业根据国外市场需求变化组织货源,依然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的作用是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稳定市场和社会秩序,促进企业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钢铁和煤炭等困难行业去过剩产能,会有大量职工下岗。如果完全靠市场调节,这些职工必然面临完全失业的境地。我国政府并没有坐视不管,中央财政要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这种政府作为显然是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如果把这视作政府干预,那显然是有利于减少市场混乱、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减少失业的正当干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干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正在于既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作者为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责编:王政淇、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你对供给侧的认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