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细节描写》里有哪些细思笑爆的细节

之前看到有人提问关于《红楼梦》和《水浒传》的,由于很喜欢《三国演义》,想知道其中细思极恐的那些细节。
简单说,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其实就是逃出许昌的汉献帝——换而言之,有一刻开始,曹操手里的献帝是假的。试想:刘备是皇叔,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为什么要沐浴更衣去草庐拜访一个村夫?为什么刘备绝不能让张飞动粗,要三个人一起毕恭毕敬地候着?真相只有一个:他们要见的是真的大汉天子,他们行的是朝拜天子的礼仪。再试想:为什么诸葛亮的门童为什么要对刘备说,自己记不得这么多头衔?显然,这位是天子近侍,他必须要先折煞一下外臣、军将的气焰——而这里的童子,说的更多的是声音而不是年龄。于是很多事情的真相也就水落石出了:为什么在草庐时,诸葛亮足不出户就可以有《隆中对》的视野?因为这许多年来,他坐天下之中,观英雄成败,他看得太清楚了。为什么诸葛亮平居敢自称“卧龙”?为什么刘备临终前会对诸葛亮说,“汝可取而代之”?因为这位就是大汉天子,终究还是汉室天下……关键在于献帝是如何成功脱身的?脱身之后的他为什么不即刻起兵讨曹?显然,衣带诏是成功的。献帝——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从一开始就是杰出的策划师,他的每一滴血都没有白流。刘备接到衣带诏以后,不可能潜逃,他之所以走了,就是因为营救汉帝的计划成功了。曹操毕竟也是高手。他发现真的皇帝不见了,即刻把董承一干人等处决。这样,在许昌的天子近臣都死了,没有人知道献帝长什么样,曹操说是谁就是谁。这步棋,曹操一直很得意——只要假的天子在手,真的天子也不敢贸然出击。他后来回忆道:“外头要是知道皇帝失踪了,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了。”献帝离开了许昌。他固然很想即刻召集诸侯,以天子的名义讨曹,但这太危险了。假作真时真亦假——“天子”,某种意义上就在许昌,一个外人突然宣称某人是天子,很可能就是袁术或者艾德·史塔克的下场。是的,在他没有实足的证据或相当的实力之前,各路诸侯都可以宣称他是冒充的,以讨伐叛贼的名义讨伐他。他需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这也是“卧龙”的喻意。而献帝从来是谨慎的——这就是后世说的,“诸葛从来不用险……” 现在,当务之急,他需要投奔一个可靠的人隐居起来。这个人当然就是刘表。一则他也是汉室宗亲,再则襄阳毕竟离许昌很近,免去许多周折——事实上,他随时准备着杀回许昌。当然,这件事应该只有刘表、刘备、水镜先生、徐庶、黄承彦等很少人知道。于是,黄承彦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献帝,从而巩固荆州集团与献帝之间的合作。而刘备也不惜千山万水,来投奔刘表。一个以南阳为中心的集团就形成了。从这一天起,刘协字伯和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诸葛亮字孔明,他的荆州团队精心为他打造的身份。刘备劝刘表偷袭许。事实上,这是汉献帝的战略安排。献帝回到了许都就可以恢复自己的真正身份,召集天下诸侯。以刘关张之勇,统刘荆州之兵,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不幸的是,刘表有他自己的算盘。献帝一旦起兵攻许,最后还是他的荆州军与曹操血拼。而知道真相眼泪掉下来的曹操也会把他当做头号敌人。无论最终胜负如何,刘表只是鹬蚌中的一个,而得利的恐怕是刘备或其他诸侯。刘表不愿意冒险,他决定观望。天子是他手中的奇货,他希望在对他更有利的时候撒出去。刘表的举动让汉献帝大失所望。这让他意识到,他不能只是南阳一届隐士,他必须更进一步,获得一个真正的决策者的身份,投身到这个权力的世界中。三顾茅庐其实是汉献帝和刘备之间的往返磋商。经过三轮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刘备给汉献帝军师的身份,汉献帝从此掌握刘备集团的决策权——甚至刘备很多时候都要服从他的指挥——显然,这会让不了解内情的关张很不满。但汉献帝为此做出了重大让步:他将放弃刘协字伯和的身份,从此诸葛亮字孔明就是他唯一的身份!这意味着,最终继承大汉天子的,将是刘备的后裔,而他,终究是要向刘备下跪的。献帝的内心是痛苦的——但为了大汉天下, 这又算得了什么!这之前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徐庶的母亲是颍川人,一开始就是汉献帝身边的人,从许昌一直护送献帝到南阳。但曹操的特工抓住了她,掌握了关键线索,开始严刑逼供。这个时候徐庶就只能离开刘备,去许昌处理这次危机。所以徐庶临别的时候说得很隐晦,他说他现在方寸乱了——是的,不止他,整个计划的所有人,心都提到了喉咙口。好在,徐庶出色地处理了这件事。徐母自尽。曹操失去了关键证人,只能设法控制住徐庶。这个过程中,挫败让曹操动了杀心,于是他打算大军南下,擒住诸葛——一切自然水落石出。于是,改变身份之后的汉献帝终于可以於曹操对决了。他首先火烧博望新野,出了一口恶气,然后,依据他的战略规划,就要联络东吴。这时,他真正担心的事终于被摆到了他的面前:他其实没见过诸葛瑾!虽然他和他的团队早有准备,当一旦当面对质,难免尴尬。所以《三国演义》说:瑾曰:“贤弟既到江东, 如何不来见我?”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这都是面上的话。诸葛瑾其实说的是:“你谁呀!”献帝说:“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你先兜着……我们慢点聊。”现在,整过过程中牵线搭桥的就是鲁肃。在鲁肃等人的牵线搭桥下,孙刘联盟,大破曹军。而诸葛瑾和诸葛亮这对假兄弟,也必须演下去。其实,从名字中还是可以看出破绽的:诸葛“瑾”、诸葛“均”都是斜玉旁——均字少掉的那一横是后世的传抄的遗漏,好比华雄很有可能叫叶雄,就是因为繁体字華和葉相近。显然,诸葛亮与他们不同。亮,字孔明。“孔”其实就是“非常”、“很”的意思,亮、孔明就好比后世所谓的正大光明。孔明也好,卧龙也好,这都是献帝一开始设计好的、标记自己帝王身份的线索。说来,鲁肃真是一个好人。他也知道,刘备势力太弱了,这个盟友没有什么价值;他也知道,周瑜有很多机会可以干掉诸葛亮,进而瓦解刘备势力。甚至,在他本来的战略规划中,东吴就是要取西川的,孙权就是要称帝的——这里根本就没有刘备的位置。但无奈他知道了内情。天性忠厚的他决定为大汉尽最后一份忠诚,他要保护诸葛亮。而周瑜,当然是斗不过卧龙的。后者是真命天子,他的血可以召唤“神龙”——无论是大雾还是东风……周郎选错了对手。很多年后,当事人都死了,孙权后来知道了其中原委,他感慨周瑜的际遇,又觉得鲁肃这家伙当时背叛了他——说的就是这件事。之后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刘备每在外作战,诸葛亮总是坐镇中军,这都是一开始约定好的。诸葛亮——也就是大汉真正的天子——会用自己的智慧,重振祖宗的基业!曹操这边就比较苦闷,他眼巴巴地看着天子溜走了。对于他手里的假“天子”,他一天比一天更加不敬——是的,他无须敬畏,这是他找来的冒牌货——终于荀彧都察觉出了曹操的变化。曹操也是无奈。醉了的时候,他吟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南飞的乌雀或许就是溜走的天子吧。“他终究可以依靠谁呢?”曹操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是回我这里吧。然而,渐渐,刘备和诸葛亮(也就是汉献帝)之间产生了裂痕。一个导火索是刘封事件。刘备处死了这位养子。这不能不让诸葛亮(汉献帝)担心自己的处境。如果刘备开始铲除刘氏成员,以巩固刘禅地位,那么下一个遭殃的职能是诸葛亮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诸葛亮处境相当尴尬。但随着刘备自作主张,夷陵惨败,白帝托孤,一切又回到了一开始的草庐协议下。大败之后的刘备,或许明白了过来:“皇上啊,你的天下,你放开手去取吧。”于是诸葛亮挥师北伐,光复本属于自己的汉室……他内心的苦闷只有自己知道。《出师表》中,他说了那么许多,最后却说:临表涕泣,不知所云。他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因为他说的那些,什么布衣,什么躬耕,其实都不是真的!他也许想说,“真正懂我的人应该知道,我之前讲的那些都毫无意义——你们要像扔掉梯子一样扔掉他们。”但他连这都不能说。一切有意义的,他只有保持沉默。只有他的泪水,这是真的。眼看着白痴的刘禅,他固然想过恢复自己的身份。但想到当年草庐的约定,想到与刘备之间多年的羁绊,他又有所犹豫。这么多年来,他早已习惯了汉臣的身份。他多么希望自己真的是大汉的丞相啊。九泉之下,背对飘零的汉室,他可以对大汉二十三朝列祖列宗说一声:“臣尽力了!”然而,他不能够。他不只是汉臣,他是大汉第二十四位天子。“为什么偏偏是我,要肩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许多许多年后,一位异国的诗人这样唱道。现在,他只能步步为营。打算先攻入长安,再加十锡。等出现了五星汇聚、高祖再世的异相,再见机行事——或可以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真正复兴汉室?然而,北伐大军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刘禅却把他召了回来。余下的只有无奈……与诸葛亮真实身份息息相关的还有两个人:王朗,和司马懿。作为文武全才,王朗当然有自信拿下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普通人。但诸葛亮不是普通人,他是大汉天子!他正义凛然的一刹那,老臣王朗全都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一场舌战,是大汉天子在三军阵前训斥自己!顿时,又是惊,又是喜,又是惧,又是羞愧,又是无措,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他落马死了,死在他曾经发誓要侍奉的天子面前,死得明白。还有司马懿。他追到了城楼上,诸葛亮弹了一首只有宫中才有的曲子——是出于震慑?还是要唤起世为汉臣的司马懿的良知?自幼熟悉宫廷乐律的司马懿,瞬间就明白了坊间谣传是真的!他选择退兵。也不知道是因为他内心深处身为汉臣的悸动,还是因为他开始下一盘很大的棋?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后来西晋篡魏之前,首先选择灭蜀,就是想获得诸葛后人,汉室正统,作为可能的一张牌来打。所以,邓艾在杀害诸葛瞻父子之后立刻被做掉了——他哪里知道水有多深;而钟会从姜维那里得知真相之后,也打算自己动手,不幸变成了一出闹剧。这些都是后话了。当然,最后司马氏放弃了诸葛身份的手牌,选择让这件事消失在历史之中。当然,早先获得了徐庶的曹魏渐渐地也了解了其中隐情,只是将计就计而已。他们并不需要真的献帝,只需要一个人来表演献帝,来完成各种仪式,尤其是最后的禅让。曹操一开始就安排好了。诸葛亮死了以后,假献帝也没有了价值,自然被做掉了。史学家非常隐晦地记载了其中的关系:所以献帝的出身年和诸葛亮也是一样的——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生卒年是一样的。说到这里,似乎还有一丝悬念:诸葛瑾的亲弟弟,诸葛均的亲哥哥,这个人真实存在么?献帝使用了他的身份以后,他到哪里去了?他本来叫什么名字呢?我想,这恐怕就文献不足征了。我倾向于这种理解:这个人原先是存在的。他之后使用了一个化名,叫朱士行。朱士,就是诸葛家族之士的意思;行,就是走了。文献中的朱士行极有可能是真正的诸葛瑾之弟,诸葛均之兄。他去哪里了呢?他出家了。所以,名字里的“行”,也许就是对梵文Tathāgata的一种解读,那样得去了(tathā-gata)——虽然后世习惯理解成那样来了(tathā-āgata),也即如来。无论如何,朱士行是有记载的汉地第一位受比丘戒的出家人。想来他的内心也有许多的凄苦,或许他早已找到了解脱?他的事迹也成为汉地佛教的一个新的开始。当然,这只是猜测了。整个蜀汉,为了这个秘密,始终没有建立完整的史官制度。太多往事随风散去,幸而,终有一些蛛丝马迹,长存在史料之中,穿梭在评话与戏剧之间,最终通过罗贯中的笔,汇聚到了《三国演义》之中。有一天,一定有人会找到这些真相。不!自始至终,都有人坚守着真相,坚守着这大汉的秘密。他们,是汉的意志的继承者——譬如,他们中的一个人,我们在电视上早就见过了。而我,真的遇到过一位。十年前,我流落交州,招贤馆里就有一位和我投缘的在野武将。他自云姓胡,名说之(读为“悦之”,博君一笑的意思),号八道山人,大汉宿将胡车儿之后。有一天深夜,说起献帝在许昌的际遇,我痛哭流涕,不能自持。他有所不忍,就把这个故事交给了我。他说,本来,这事只有在“乙未”之年才能讲与人听——“以”(“乙”)成大汉“未”竟之事业。他还对我说,这个故事认真想下去是很恐怖的,因为他时刻提醒我们这样一件事:“许多时候,我们自以为读了许多史料,勾稽系联了许多史实,解释了一些前人不能解释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一开始就是错的——完完全全就是错的。明白通达的人,见之放声大笑;但陷入其中的人,终其一生或许都不能自拔——转眼间,书册已黄,鬓发已白,他的一生就这样毁了。这是读历史的可怕之处。少年,你细细体会吧。”个人转载请分享知乎日报链接。商业转载请私信我。哪位有视频化意愿,随时与我联络!
谢邀。&br&&br&罗贯中描述姜维文能运筹帷幄、武能上阵单挑,文武全才,是这么安排戏份的:&br&&b&识破诸葛亮计策,然后单挑赵云,还用计策袭了诸葛亮的营。&/b&&br&之后历代三国游戏,他是少见的武力、智力双90的了。&br&&br&&b&但是,其实《三国演义》隐藏着两个真正文武全才的怪物。&/b&&br&&blockquote&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 司马懿。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b&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 &/b&&b&懿随后赶来。&/b&&/blockquote&&br&张郃死后,魏延已是当时三国第一猛将了。司马懿居然挺枪去战?还真打了几个回合?&b&如果司马懿武力不济,魏延早就一刀斩了,何必还诈败,说明确实战司马懿不下啊!&/b&&br&魏延拨马而走,司马懿还敢追?要知道司马懿比诸葛亮还谨慎小心,若对自己武力没有十足的信心,可不敢啊。&br&&br&但更伟大的是这位:&br&&blockquote&朗遂引兵会合白虎,同陈兵于山阴之野。两阵对圆,孙策出马,谓王朗曰:“吾兴仁义之兵,来安浙江,汝何故助贼?”朗骂曰:“汝童心不足!既得吴郡,而又强并吾界!今日特与严氏雪仇!”孙策大怒,正待交战,&b&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b&,朗将周听,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听交锋。&b&两下鼓声大震,互相鏖战。&/b&忽王朗阵后先乱,一彪军从背后抄来。&b&朗大惊,急回马来迎:原来是周瑜与程普引军刺斜杀来,前&/b&&b&后夹攻,王朗寡不敌众&/b&,与白虎、周听杀条血路,走入城中,拽起吊桥,坚闭城门。孙策大军乘势赶到城下。分布众军,四门攻打。&/blockquote&&br&&b&王朗,王司徒。&/b&&br&&b&拍马舞刀,大战东吴三大猛将之一太史慈(另两位是周泰和甘宁)。货真价实的单挑。&/b&&br&&b&而且还“互相鏖战”,那是打了一会儿的。&/b&&br&周瑜与程普夹击,王朗才寡不敌众而去。&b&可见勇猛如太史慈,也无法把王司徒怎么地。&/b&&br&王司徒不止是经史精通、能生儿子(王肃)、善养孙女(王元姬),刀法也了得。跟太史慈打居然不败,游戏里不给他80+的武力,不能够啊!&br&&br&&b&三十年后祁山相见,如果不是出于礼貌,王司徒早就拍马舞刀冲过去,活捉诸葛亮了!&/b&&br&&img src=&/6be6aa0e5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3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6be6aa0e5_r.jpg&&
谢邀。罗贯中描述姜维文能运筹帷幄、武能上阵单挑,文武全才,是这么安排戏份的:识破诸葛亮计策,然后单挑赵云,还用计策袭了诸葛亮的营。之后历代三国游戏,他是少见的武力、智力双90的了。但是,其实《三国演义》隐藏着两个真正文武全才的怪物。魏延在谷…
关公死于赤兔马的年迈。&br&&br&马在5—10岁期间适合作为战马使用。过了这个年龄段就没有什么速度和爆发力可言了。&br&&br&而赤兔马从&b&公元189年首次出现,到公元220年关公败走麦城,活跃了30多年。这几乎相当于一个120岁的老人还在参加马拉松。&/b&&br&&br&在《三国演义》中,董卓将赤兔马赠与吕布发生在&b&公元189年&/b&,可见赤兔马当时已可上战场,年龄姑且算做&b&5岁&/b&,开启了赤兔马的“吕布时代”。也正是这一时期,赤兔马经历了三英战吕布、李傕郭汜之乱、兖州徐州之战等高强度、大规模的战斗,直到&b&公元198年&/b&吕布被擒,共度过了9年的时光。&br&&br&关羽乘赤兔马斩杀颜良发生在&b&公元200年&/b&,那时赤兔马&b&15岁&/b&左右,正式进入“关羽时代前期”。虽然马到中年,但脚力还是不错的。此后赤兔马一直活跃,“关公马快”成为关羽开挂最合理的解释:&br&&br&“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b&关公赤兔马快&/b&,早已跑面前,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br&&br&“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b&关公马快&/b&,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br&&br&“孟坦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孟坦只指望引诱关公,不想&b&关公马快&/b&,早已赶上,只一刀,砍为两段。”&br&&br&一直到赤壁之战,赤兔马还在故人曹操面前露了一脸。不过那时已是&b&公元208年&/b&了,赤兔马已有近&b&25岁&/b&的高龄:&br&&br&“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b&跨赤兔马&/b&,截住去路。”&br&&br&赤壁之战后,赤兔马逐渐进入“关羽时代后期”,很少再露面。但字里行间多少能看到赤兔马年迈体衰的征兆:&br&&br&“战不到三十余合,忠诈败,&b&云长赶来&/b&。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b&云长又赶&/b&,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b&放心赶来&/b&。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br&&br&黄忠好整以暇地拈弓搭箭射了三次,关羽居然没赶上!想当年颜良连说一句话的功夫都没有,文丑刚转身就被追上。赤兔的体能下降可见一斑。赤壁之后,赤兔马再也没有赶上过任何人:&br&&br&“斗至五十余合,庞德拨回马,拖刀而走。关公随后追赶(没赶上,被射中)。”——公元219年,赤兔马35岁左右&br&&br&“拍马舞刀,直取蒋钦。不三合,钦败走。&b&关公提刀追杀二十余里&/b&。”——公元220年,赤兔马36岁&br&&br&在关公败走麦城之际,赤兔马已经连普通战马都赶不上了。“&b&提刀追杀二十余里”&/b&这种景象根本是无法想象的,可见赤兔马已经相当不堪用了。果不其然,关公最终被绊马索绊倒受俘,赤兔马绝食而死:&br&&br&“关公既殁,坐下赤兔马被马忠所获,献与孙权,权即赐马忠骑坐。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br&&br&一匹老马骑了十几年,关公就死在了糊涂上。&br&&br&(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关公死于赤兔马的年迈。马在5—10岁期间适合作为战马使用。过了这个年龄段就没有什么速度和爆发力可言了。而赤兔马从公元189年首次出现,到公元220年关公败走麦城,活跃了30多年。这几乎相当于一个120岁的老人还在参加马拉松。在《三国演义》中,董卓将赤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之前看到有人提问关于《红楼梦》和《水浒传》的,由于很喜欢《三国演义》,想知道其中细思极恐的那些细节。
按时间排序
357 个回答
忽探子来报:“引铁骑,用长竿挑着孙太守,来寨前大骂。”绍曰:“谁敢去战?”背后转出骁将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曰:“吾有上将,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每次想想『又』字,潘将军实在是顽强啊。。。。。。
一开场给桃园三兄弟打造神兵利器的良匠到底是谁?一个人打了雌雄双股剑、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后来再无出场过。。。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
长坂坡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接过赵云怀中的孩子,往地上一丢。说道:“为此竖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我们都知道大耳贼手长过膝,所以当时其实阿斗离地面也就几厘米。完全不会受伤,估计连地上的灰就溅不起来。大家看,大耳贼太tm有心机了。
《三国演义》中的使者实在是一个极为恐怖的差事。是死是活,使者自己多半都莫名其妙。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里:
  那军士告说是张将军差来的,把张飞言语依直便说。严颜大怒,骂:“匹夫怎敢无礼!吾严将军岂降贼者乎!借你口说与张飞!”唤武士把军人割下耳鼻,却放回寨……飞指而恨曰:“若拿住你这老匹夫,我亲自食你肉!”一言不合,耳鼻被割。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里:
  刘封览书大怒曰:“此贼误吾叔侄之义,又间吾父子之亲,使吾为不忠不孝之人也!”遂扯碎来书,斩其使。连话都没说一句,直接脑袋搬家。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
  却说周瑜送了玄德,回至寨中……忽报曹操遣使送书至。瑜唤入。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瑜大怒,更不开看,将书扯碎,掷于地下,喝斩来使。肃曰:“两国相争,不斩来使。”瑜曰:“斩使以示威!”遂斩使者,将首级付从人持回。连信都不看,直接脑袋搬家。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曹操看书,大骂:“刘备何人,敢以书来劝我!且中间有讥讽之意!”命斩来使,一面竭力攻城。郭嘉谏曰:“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操从其言,款留来使……操闻报大惊曰:“兖州有失,使吾无家可归矣,不可不亟图之!”郭嘉曰:“主公正好卖个人情与刘备,退军去复兖州。”操然之,即时答书与刘备,拔寨退兵。脑袋搬家,还是获赏款留,全在别人的一念之间
看了很多人对曲阿小将的分析,感觉所有人都预设了一个前提:孙策带的12个人不去一起打太史慈的原因是无法去,不存在其他可能,然后就推导出一定是曲阿小将挡住了他们。
我无法理解。
孙策和太史慈打架,一直不落下风,12人参与打斗也是刘繇带了几千人来,为什么一定要参战?
孙策在领导人和将领这两个身份之前,首先是一个武人。太史慈来要求单挑,不是作为一个将领,而是另一个武人,来挑战他。如果12上来就参战,我想孙策只会觉得屈辱,要是真的发生了,孙策的内心台词肯定是“你们这帮孙子都觉得我不行是吧?”
刘备长臂及膝,刘玄德摔儿收买人心。
一大波大开的脑洞啊
日更新:评论区出现了无脑喷,我希望大家勇于发表自己的论点,关于战不数合问题我在评论区又解释了一下。------------------------------------------------分割线----------------------------------------------------实名反对第一高票回答 有几点错误:1、 就魏延、司马懿的问题,此为断章取义,诸葛亮命魏延引司马懿上钩,所以魏延并未下杀手,战三回很正常,司马懿毕竟是武将敢上去拼很正常(骠骑大将军、大都督等职全都证明有一定武力但未必很高)。2、就王朗的问题,文言文里面有很多断句和多音字,因为古人词汇量少不能够很好体现当时情况,战不数(shǔ)合的意思是上去就跑回来了,都没来得及去数(shǔ)回合的意思,和大家理解的战不数(shù)合是有根本意思上的区别的,希望大家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多上几年语文课(北大中文系教授如是说)。至于两相鏖战是指最起码前军已经混战在一起很有可能是去救他们“老大”了。至于周瑜的部队为什么要从刺斜杀出第一、是要削弱敌军的士气,第二、是要将敌军的主力部队与其他部队分割形成与友军的夹击之势(敌军主力部队),第三、也充分证明了周瑜部队与友军在兵力上并没有与王朗军有实质性的数量差距,有可能兵力不如敌军或伯仲之间,所以王朗帅众突围是很有可能的并不证明他的武力有多高。纠正答主一个武将名字的错别字,王朗手下周昕不是“周听”。请问答主看明白三国了么在这里误人子弟,最后的古风一篇背的下来么。----------------------------------------------我是分割线-------------------------------------------------------------关于文言文里多音字与断句的问题,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譬如: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姿之易为工也。在阅读上是“此言多姿之易为工也”,在断句当中是“此言多姿之——易为工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和阅读与实际意思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
1.新郎喝的大醉发现新娘的侍女随从提刀佩剑站在新房门口2.大将死而不倒,无人敢进前3.不论是出山之初、火烧赤壁还是火烧藤甲兵,几次用火,都让人胆寒心跳,可能很多人觉得大快人心,我却觉得残忍至极。可能苍天有眼,最后司马懿被火围困,天降及时雨……好像之后再没用过火攻了吧4.如果不是赵云及时赶到,孙尚香已经带着阿斗过江回了东吴:为什么能追的上?为什么又是赵云?5.二叔被困,竟敢在没有父亲丞相名文暗喻的情况下听从一个孟达的话?关二爷自守一城无依无靠纯属巧合?和刘备称帝前前后后没有关系?6.凤雏……岂能消亡?!
诸葛亮是刘表的外甥女婿
这个算么?。。。
1) 刘备,"每与操反", 是个火种,每到一处,都挑拨军阀和曹操干仗,好从乱捞好处. 先挑了吕布, 后挑袁绍, 后挑刘表,再挑孙权... 最后终于在赤壁之战后, 才捞了一块立足之地.2) 刘备,"每与操反", 曹操以智力权谋取天下, 多次唯才是举. 估计那些注重名声的人才或士兵,大抵不愿意跟随曹操的.
刘备就"专攻仁义", 整个三国演义都可以看出来, 和二哥三弟这种散而复聚可歌可泣的"真人秀节目", 在当时恐怕也起到了巨大的反响作用...
所以刘备虽然多次履败,但始终有个部队跟随. 3) 刘备骑的卢死里逃生, 逃过蔡瑁的暗杀, 然后柳暗花明,竟然发现荆州的乡下很多人才.
刘备之前在刘表的多次酒宴上,可是英雄气很足的, 投靠刘表的人物大抵也看不上,许汜的故事就是典型. 但走投无路之后, 发现, 人才在民间, 我也只能挑还在民间的人才了, 徐庶诸葛亮庞统,恐怕还有很多没有留名的....4) 刘备让庞统做的卢马, 然后庞统就被人射死了... ---- 这是&三国演义&极其暗示又不明说的细节. 庞统其实是让刘备干掉的! 因为刘备素以"仁义取天下", 但取西川的整个过程, 又离间又声东击西形形色色的计谋, 一点都不仁义! 当时很多人应该也知道, 所以必须有个替死鬼, 而庞统又是整个取西川的总设计师, 必死无疑的了! 这里也看出, 刘备对诸葛亮是真爱, 他一开始就知道取西川设计师的位置是必死无疑的, 所以用了庞统,留着诸葛亮.....同时, 也看到刘备用人用得很尽. 没办法, 打着仁义打着各种高大上招牌的团队, 就是没事做也得在公司赖加班, 很晚才敢走啊.
诸葛亮本来还打算干几年就回老家种种地享享晚福的, 最后都不好意思不死在工作岗位上(不得不北伐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黄忠,赵云,活到老,干到老; 二哥三弟也死在岗位上了......(我好像总在黑刘备, 其实,我是皇叔粉,个人觉得皇叔才是三国的最大英雄,也是最大的励志哥,哈哈)
一百零四回。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精确到个位的计数!这104112的数据莫非是一个个数出来的?细思极恐。
东吴早已不是孙氏的天下,而是全新的太平道。《三国演义》中记载南华老仙的样貌是这样的: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而孙权则是: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于吉也是太平道的,那么于吉陷害孙策,是不是为了让孙权上位呢?东吴江山,竟早已落于太平道之手。
就是孙小妹要回东吴她居然还要把阿斗带回去~还有刘备差点被吕蒙一刀砍死不过幸好孙小妹即使吹响了玉笛~
刘安杀妻。该书卷之四,第三十七回“吕布败走下邳城”一节中写到:“却说玄德匹马往山中逃难,正行之间,背后一军来赶,回头视之,乃孙乾也。相抱而哭。玄德曰:“吾今二弟不知存亡,老小失散,吾将自尽矣!”孙乾曰:“不可。何不投操,以图后计?”玄德依其言,寻小路投许都,路上绝粮,于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忽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后生出拜,问之,乃猎户刘安也。闻是同宗豫州牧至,遍寻野味不得,杀其妻以食之。玄德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二人饱食。天晚夜宿,至晓辞,去后院取马,见杀其妻于厨下,臂上尽割其肉。玄德问之,方知是他妻肉,痛伤上马,欲带刘安去。”只是想为刘备献上一道野味,就杀死妻子,他这种自私的杀人犯怎么不割自己的肉给刘备吃啊,简直泯灭人性,杀妻求荣,居然还备受刘备感激。
在《三国演义》里,众多人物的死亡时间与原因都是和历史对不上号的,其中原因很多,待我细细讲来。第一种情况叫经验包死,代表人物有麹义、吕旷和吕翔先说麹义,他本是袁绍帐下一员猛将,最后是因为受到袁绍猜忌而被杀,但在演义里,他被罗菊苣果断当成了经验包送给了刚刚出场的赵云——麴义马到,先斩执旗将,把绣旗砍倒。公孙瓒见砍倒绣旗,回马下桥而走。麴义引军直冲到后军,正撞着赵云,挺枪跃马,直取麴义。战不数合,一枪刺麴义于马下。而吕旷、吕翔两兄弟更倒霉,本来以为投降曹老板之后就可以从此老婆孩子热炕头不用发愁了,结果没想到罗菊苣大笔一挥,他俩就在新野被当成经验包投喂给了要闲得长毛的张飞和赵云——吕旷出马曰:“吾乃大将吕旷也。奉丞相命,特来擒汝!”玄德大怒,使赵云出
马。二将交战,不数合,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玄德麾军掩杀,吕翔抵敌不住,引军便走。正行间,路傍一军突出,为首大将,乃关云长也;冲杀一阵,吕翔折兵
大半,夺路走脱。行不到十里,又一军拦住去路,为首大将,挺矛大叫:“张翼德在此!”直取吕翔。翔措手不及,被张飞一矛刺中,翻身落马而死。如果说麹义他本来就死在了袁绍和公孙瓒的战争期间,罗菊苣只是给他换个死法来衬托下主角,还不算太冤的话,那吕旷吕翔两兄弟简直就是冤比窦娥了,本来投降之后啥事没有,结果生生被罗菊苣拖出来写死……第二种情况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死,代表人物有甘宁、潘璋、马忠、吕蒙、太史慈(我真不是黑吴国- -先说甘宁,这员东吴虎将的事迹自不必说,在历史上他在夷陵之战之前就死了,而且是病死。但罗菊苣可能觉得刘皇叔那仗打得太惨了,读者读起来会太憋屈,所以就将这员东吴大将复活,之后让他死在了蛮王沙摩柯的箭下——为首乃是番王沙摩柯,生得面如-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威风抖擞。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宁带箭而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树上群鸦数百,围绕其尸。而潘璋、马忠和吕蒙这三位联手害死关羽的家伙,死得就更是一个比一个惨了,潘璋被关兴砍了脑袋,马忠被刺杀了,而吕蒙是被关二爷索命而死——为了读者不被气出心脏病,你们三位一路走好吧!而太史慈其实属于另外一种喜闻乐见,他做为曾经和王一起并肩♂战斗过的男人,却在206年就早早去世了,这样的结局读者怎么可能接受!于是罗菊苣只能在209年的合肥之战里强行把已经入土三年了的太史子义给拉了过来,并最终战死沙场。望着被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的夕阳,太史子义说出了那番荡气回肠却又充满不甘的遗言——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第三种情况,叫做轻轻地,我走了死,代表人物有赵云和马超在五虎将里,真正描写了死亡细节的,只有关二爷、张飞和黄忠,而赵云和马超的死则只是由报信的人通报下就完了,虽然在得知死讯之后丞相也都是痛哭不已,但给人的震撼远远不及将死亡细节给写全了。从前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武将的死法是可以不按历史来的,那为什么罗菊苣不给赵云或者马超写一个壮烈的结局而是仅仅一句话就带过了呢?在我看来,这大概还是为了照顾读者的感受吧。从关二爷和张三爷的死,到黄老爷子的战死与夷陵之战的彻底失败,做为绝对正面和超级偶像的蜀汉遭到了一系列的巨大打击,名将一个接一个的凋零,万人崇拜的关二爷被砍了脑袋就够虐的了,之后万人敌、智(可能稍微差一点)勇双全的张三爷又被砍了脑袋,之后没多久老当益壮的黄老爷子也被吴狗杀了,作者也怕被读者约出来谈人生啊……于是,罗菊苣为了不被读者们寄刀片,只能给赵云和马超这两个拥有无数粉丝的超级偶像写了一个黯然离去的结局,让他们轻轻地来,轻轻地去,轻轻地招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演义里其实也有两个人的死是神还原的,一个是张郃,同样是因为追击诸葛亮,同样是在木门道,同样是膝盖中箭……罗菊苣尼故意的吧- - 另外一个则是董袭,此人是东吴武将,善水战,光荣的历代三国志里他都是水S,然后,在濡须口之战里,他,被淹死了……罗菊苣为了警示人们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这一真理,于是将这段内容分毫未改的写进了演义里。
刘备对诸葛亮一开始是很敬重的,尤其是火烧博望后基本言听计从,但是华容道设伏前诸葛亮没心没肺地把降服关羽的计谋告诉了刘备,于是刘备发现了诸葛亮的驭人之术原来比自己更高明,暗中心怀不满,当场回复道:先生神算,世所罕及。这句话可不是什么好话,它是很能体现刘备权谋等级的语言。因为以前刘备在另一个重要场合已经把这句暗含玄机的话说过一次了,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用天子之弓射猎,显现僭越之相,当时关羽马上就要出手干掉曹操,当然后果是玉石俱焚,于是刘备上前对曹操说: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明里恭维实际上点明了曹操别忘了你只是个丞相并不是皇帝!曹操不愧是奸雄,当即一语双关地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从此开始重点关注曾经三英战吕布的这几个家伙,不久就专门约来刘备当面直接说出攻击性爆表的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寻机把筷子吓掉了才得暂时脱身。刘备再次说这句话之时正值三分天下的关键时刻,但从此把诸葛晾在一边,直到白帝城托孤使出最后的帝王之术降服诸葛辅佐刘禅后,诸葛才终于得到授权执掌朝政开相府治蜀。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你以为只是一场出游,天下事弹指可定,兴尽便返,然而却再无归期……
曾看过亲王写的《洛神赋背后的惊世阴谋》,脑洞开的也是极大,但仔细研读确实有趣。传送门: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人物细节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