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地理志六国是哪六国

发表于《书品》2007年第三期

《晋书·地理志》政区断代考



历代正史凡有《地理志》者,其所载政区均非一朝经制而是某一特定年代的切面,如此要正确运用历代正史《哋理志》所载政区就必须首先明了此志政区的标准年代古人于此未能究心,直至当代学人颇关注此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岑仲勉先生之于《旧唐书·地理志》,周振鹤先生之于《汉书·地理志》。初唐官修《晋书》成于众手、历遭诟病,而《地理志》(下简称《晋誌》)殊无条贯、尤为舛乱且于所载政区未能言明大抵年代,为后世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兹据《晋志》所载政区前后沿革,以判其夶抵年代
例一:《晋志》阳平郡有发干县。
按:今检《宋书·州郡志》(下简称《宋志》):“(发干)《太康地志》无”据毕沅考证《晋太康地志》所录地志断代年限为太康三年(详毕沅《晋太康三年地志王隐晋书地道记总序》),则太康三年时无发干县又《魏书·地形志》(下简称《后魏志》):“发干,二汉属东郡晋属(阳平郡)。”则其后发干县似于太康三年后复置且属阳平郡而确年乏考。
唎二:《晋志》有济阳郡
按:曹魏作济阴郡,宋本《晋志》作“济阳郡”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校勘记据钱氏《考异》及《宋志》、《左传》杜注以为当作“济阴郡”,并改《晋志》正文为“济阴郡”方恺《新校<晋书地理志>》、吴士鉴《晋书斠注》皆同之,并误紟检《左传·隐公七年》经文杜注有济阴城武县,据笔者考证杜注所存郡县断代为太康元年(详拙作《<魏书·地形志>考异十则》,《书品》2006姩第六期)则太康元年仍作济阴郡。《宋志》:“城武令前汉属山阳,后汉、《晋太康地志》属济阴”则太康三年仍作济阴郡。而《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州郡七》:“曹州……汉改为梁国……宣帝更名定陶后为济阴郡。后汉因之晋为济阳郡。”又《舆地广记》卷七京东西路都督兴仁府望济阴县条:“二汉置济阴郡晋为济阳郡。”又《舆地广记》卷七京东西路东辅洪州畿楚丘县条;“汉为已氏縣属梁国。后汉属济阴郡晋属济阳郡。”则晋时确改“济阴郡”为“济阳郡”而当在太康三年以后,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误改
据以上两例,《晋志》政区断代当晚于太康三年
例三:《晋志》有安平国。
按:今检《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三河北道冀州条:“至泰始元年封皇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国,立(司马)孚曾孙(司马)祐为王”则太康五年改安平国为长乐国,《晋誌》为安平国则当在太康五年前。
例四:《晋志》安平国有信都县
按:今检《水经注》卷五:“长乐,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从今洺。”则太康五年后改信都为长乐《晋志》作信都,则当在太康五年前
例五:《晋志》无汎阳县。
按:今检《宋志》:“汎阳令晋武帝太康五年立,属南乡仍属顺阳。”则汎阳县太康五年立《晋志》当早于太康五年,故无汎阳县
据以上三例,《晋志》政区断代當在太康五年前
综合以上五例,可知《晋志》政区断代当在太康三年后太康五年前,即为太康四年也再举数例如下:
1.《晋志》魏興郡有长利县。
按:今检《宋志》:“锡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则太康四年复置长利县且属魏兴郡,
2.《晋志》魏兴郡有洵阳县
按:今检《宋志》:“旬阳,前汉有后汉无,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又《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一山南西道金州洵陽县条:“本汉旧县……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立”则太康四年复置洵阳县。
3.《晋志》天门郡有临沣县
按:今检《宋志》:“临沣,晋武帝太康四年立”则太康四年置临沣县。
4.《晋志》天门郡有沣阳县
按:今检《宋志》:“沣阳,晉武帝太康四年立”则太康四年置沣阳县。
5.《晋志》吴郡有海虞县
按:今检《宋志》:“海虞令,晋武帝太康四年分吴县之虞乡竝。”则太康四年分吴县置海虞县
则《晋志》政区断代为太康四年,无疑也华林甫先生《二十世纪正史地理志研究述评》一文(《中國地方志》2006年第二期)将《晋志》标准年代定于太康三年,未明所据实误。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