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珍 余姚 简历郑华章简历

余党发〔2014〕12号
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去年10月,&菲特&台风引发的特大洪涝灾害重创余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在中央、省委和宁波市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解放军官兵、武警部队的紧急驰援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取得了抗洪救灾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同时,在抗洪救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授予凤山街道剑江村等50家单位&余姚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戴晓洋等135名同志&余姚市抗洪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在各自岗位上作出新的贡献。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坚定信心、昂扬斗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1.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名单
  2.市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名单
  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
&&&&&&&&&&&&&&&&&&&&&&&&&2014年2月13日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2014年2月14日印发
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名单
  凤山街道剑江村
  凤山街道凤山社区
  阳明街道办事处
  舜宇集团
  梨洲街道办事处
  梨洲街道雁湖村
  兰江街道丰杨河村
  兰江街道四明社区
  朗霞街道新南王村
  低塘街道西郑巷村
  泗门镇环卫站
  马渚镇斗门村
  陆埠镇政府
  陆埠镇兰溪村
  陆埠镇江南村
  梁弄镇正蒙社区
  牟山派出所
  丈亭镇龙南村
  三七市镇民防大队
  河姆渡镇民兵应急分队
  小曹娥镇朗海村抗洪救灾志愿者队伍
  临山镇志愿服务团队
  黄家埠镇十六户村
  大隐镇防汛防台指挥部
  大岚镇大岚村应急分队
  四明山镇梨洲村
  鹿亭乡&清纯鹿亭&志愿服务队
  余姚市吉龙五金有限公司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市公安局
  市民政局社救社福科
  市路灯管理处
  市环境卫生管理处
  市国土资源局
  市水利局
  市商务局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广播电视台
  市海创会
  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
  阳明街道团工委
  市公路管理段
  市畜牧兽医局
  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
  市城市天然气有限公司
  市民中心
  中国移动余姚分公司
  中国联通余姚分公司网建部
  余姚农村合作银行
  人保余姚支公司
市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名单
  戴晓洋凤山街道城建城管办主任
  黄狄青凤山街道水利管理和服务站站长
  冯尧吉凤山街道胜一村党总支书记
  袁伟强凤山街道蜀山村村委会主任
  唐靖君阳明街道派出所教导员
  鲁国华阳明街道城管中队队员
  陈定学阳明街道六安小学校长
  鲁意珍阳明街道舜北四小区居民
  施永建梨洲街道农经办干部
  唐志先梨洲街道姜家渡村支部书记
  黄法林梨洲街道古路头村经济合作社社长
  劳玲玲梨洲街道白云社区书记、主任
  任国煊兰江街道城建城管办副主任、环卫所所长
  余东芳兰江街道卫生院执业药师
  李秀敏兰江街道舜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鲁仁裕兰江街道郭相桥村党总支书记
  邵百权朗霞街道农经办水利站站长
  郑杰低塘街道郑巷村党总支书记
  徐忠伟低塘街道镆剑山村党总支书记
  洪伯安浙江长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纪兆泗门镇自来水厂职工
  鲍建波泗门镇夹塘村党员
  杨毅马渚镇人武部副部长
  施兰芳马渚镇瑶街弄村党总支书记
  潘游南马渚镇下叶社区党员
  杨海其余姚市四联采石场场长
  褚奇斌陆埠镇城建办副主任
  方家龙陆埠镇洪山村党总支书记
  罗益明陆埠镇石门村党总支书记
  赵志革余姚市捷宇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建海梁弄镇党政办主任
  唐高勇梁弄镇村镇建设办主任
  陆国良牟山镇湖山村村民小组长
  朱奇奇牟山镇狮山村村民
  陈红洪牟山镇牟山湖村村民
  胡沛源丈亭镇胡界村党委书记
  王满飞丈亭镇三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主任
  王剑峰丈亭镇寺前王村村民
  陈和军浙江银河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芳洪三七市镇总工会主席
  付伟三七市镇人武部武装干事
  郑宇凯三七市镇农经办干部
  张国君三七市镇联合执法中队中队长
  罗怀水河姆渡镇综治办主任
  宋晓玲河姆渡镇车厩小学校长
  郑晓胜河姆渡镇车厩村村党总支书记
  宋泉军河姆渡镇翁方村村委会主任
  严邦夫小曹娥镇农经办干部
  王建林小曹娥镇人和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
  刘峰临山镇党委委员
  周旭明临山镇农经办主任
  王煊荣黄家埠镇杏山村村委会主任
  沈其岳黄家埠镇回龙村党总支委员
  毛立义大隐镇治安巡逻中队队长
  徐如锋大隐镇芝林村党总支书记
  徐国东大隐镇云旱村村委会委员
  俞东升大岚镇大俞村党支部书记
  王才良大岚镇阴地龙潭村党支部书记
  唐后法四明山镇政府干部
  卢和平四明山镇北溪村党支部书记
  方建刚鹿亭乡晓云村党总支书记
  龚陆军余姚市松立五金公司总经理
  邹立明余姚经济开发区城管中队中队长
  孙龙权余姚经济开发区穴湖村党总支委员
  阮坚定市委两新工委副书记
  柳科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
  邵亚辉市档案局副局长
  胡建团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
  宓海森凤山街道团工委书记、党政办副主任
  刘敏&爱心之家&成员
  郑雅芬&爱在余姚&成员
  孙河军市科协副主席
  俞红市发展和改革局物价监督检查分局局长
  陆军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
  陈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办公室主任
  赵宁桥市公安局监管大队大队长
  陈光初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教导员
  吴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副主任
  周海江阳明街道派出所所长
  蒋玲玲市检察院行装科科长
  朱月娟市民政局副局长
  胡蔚波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
  金海江市民政局殡仪馆职工
  邵列明市财政(地税)局行政事业科副科长
  吴久林市地税局低塘分局局长
  杨建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主任
  王登国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主任
  钟春东市安监局办公室主任
  刘宏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发展科科长
  杨挺市园林管理处督查科科长
  张剑森市交通运输局行业管理科科长
  谢坤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潘文杰市城乡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职工
  罗立伟市城管执法局办公室主任
  徐利明市环境卫生管理处主任
  黄斌市城管执法局阳明街道中队中队长
  金武昌市农林局副局长
  郑华章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副站长
  周凌云市渔政管理站干部
  毛洪翔市水利局副局长
  周洪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
  戴泗君梁辉水库管理局局长
  方浙东蜀山大闸管理处主任
  刘检生四明湖水库管理局副局长
  任萍市农机局购机办主任
  黄功铭余姚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总经理
  彭涛余姚市民用爆破物资有限公司仓库副主任
  徐惠银陆埠镇市场管理员
  邵黎明市供销联社副主任
  王胜战余姚中学校长
  马思一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武海彬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
  周凌宏市广播电视台节目部主任
  陆朝辉市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朱晨杰 市卫生监督所所长
  高望望市中医医院副院长
  许燕青市红十字会秘书长
  孙长宏余姚首创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韩海龙&&余姚城投集团有限公司职工
  邬立辉市气象局气象减灾科科长
  鲁强宇国网浙江余姚市供电公司副经理
  徐晓进国网浙江余姚市供电公司配电运检班班长
  魏巍市电信局网运部经理
  符俊杰中国电信余姚分公司管理员
  杨磊中国移动余姚分公司网络部副经理
  毛基宏中国移动余姚分公司职工
  黄迪中国联通余姚分公司公众固网营销中心总经理
  沈晓灵中国联通余姚分公司综合支撑部经理
  龚柏新人民银行余姚支行行长
  励嘉青建设银行余姚支行安保部副经理
  徐樱萍余姚农村合作银行城区金库管理员
  劳建国太财保余姚支公司副总经理
  姚伟达中华联合财险余姚支公司查勘定损员
  邵霞天安财产保险余姚支公司业务主管
  吴静中国人寿财保余姚支公司高级客户经理
抄送: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日曲敬宇_百度百科
曲敬宇,中国著名游泳运动员,参与多个国际游泳赛事,并获得奖牌,为中国赢得了荣誉。
曲敬宇个人资料
个人爱好:音乐
出生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最好成绩: 2003年第5届城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亚军 2005年全国运动会男子200混合泳冠军并打破200米混和泳的全国纪录
运动经历1995年在深圳体校开始游泳训练,教练是雒义国。2001年进入海军
游泳队,教练是。2003年入选国家队,教练是。
曲敬宇主要成绩
2003年 第5届全国城运会200米自由泳亚军
2003年 第3届世界军人运动会400米混合泳亚军
2003年 全国锦标赛100米、200米混合泳、100米蛙泳冠军
2004年 全国游泳冠军赛200米自由泳第三名
2005年全国锦标赛100米混合泳、200米混合泳冠军
2006年第七届亚洲游泳锦标赛200米自由泳亚军、200米混合泳亚军、4X200自由泳接力冠军
2006年5月全国游泳冠军赛4x100混合泳接力冠军
2006年9月全国游泳锦标赛200混合、4x100混合泳接力冠军
2006年多哈亚运会4x100自由泳接力亚军
2007年9月全国游泳锦标赛200混合、50米蛙泳、4x100米混合泳接力冠军
曲敬宇主要记录
2003年 上海全国锦标赛以1:57.58的成绩创200米混合泳全
2005年全国运动会男子200米混合泳第一名[1]
曲敬宇个人赛事
全国游泳冠军赛暨全运会预选赛第四天堪称“破纪录日”,北京名将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半决赛中,成为中国第一个突破49秒大关的选手,并打破了亚洲纪录;湖
北选手赵菁和海军选手曲敬宇分别让女子50米仰泳和男子50米蛙泳全国纪录作古。
作为冠军,陈祚是中国第一个冲破50秒关口的选手,当日他又在半决赛中“攻克”49秒大关,以48秒89的成绩排名榜首进入决赛。前亚洲纪录48秒91由日本选手佐藤久佳保持。在400米和200米自由泳中创造了世界最好成绩的奥运亚军张琳也顺利晋级。
陈祚说:“这个冬训我的训练很系统,我对自己很有信心。今天我前50米还没有特别使劲拼,希望明天决赛能有更好的表现。”
海军选手曲敬宇在男子50米蛙泳中力克群雄,以27秒81打破了前世界亚军曾启亮保持多年的全国纪录,提高幅度为0秒02。北京小将薛佳佳和广东选手龙发中获得银牌和铜牌。
在女子50米仰泳半决赛中,湖北选手赵菁以28秒02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这个成绩可列世界第二。前纪录28秒09由解放军选手杨礼创造。
浙江名将杨雨在女子200米自由泳中以1分57秒08夺冠,是世界第三好成绩;同为19岁的上海选手朱倩蔚和北京选手刘京名列第二、第三。
由于世锦赛亚军吴鹏受伤缺席本次比赛,河北选手陈寅终于“扬眉吐气”,夺得男子200米蝶泳桂冠,成绩为1分56秒84。辽宁选手郑华章和河北选手陈彦龙收获银牌和铜牌。
自北京奥运会后,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刘子歌和亚军焦刘洋就再也没有同池竞技,因此她俩在8日晚半决赛中的表现备受瞩目。结果在100米蝶泳中创造亚洲新纪录的焦刘洋以第一的身份进入决赛,刘子歌暂列第二。
9日全国游泳冠军赛将进行5个项目的决赛,分别是男子200米混合泳、100米自由泳以及女子200米蝶泳、50米仰泳以及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2]
.新浪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更多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回复排行李准 简历 - 名人简历
李准,人名。比较著名的有清代水师提督李准和现代作家李准。
李准,人名。比较著名的有清代水师提督李准、现代作家李准。
清代水师提督李准
李准&(1871年-1936年),派名新业,亦名木,字直绳,又字志莱,号恒斋,默斋,别号任庵。四川省邻水县柑子乡(现柑子镇)活水沟桅子湾人。生于清同治十年(即1871年),官清廷南澳镇总兵、广东水师提督。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李准亲率船舰巡视西沙诸岛,先到西沙群岛林岛(今永兴岛),鸣炮,升大清黄龙旗,并刻石立碑,书「&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同年,李准航舰经东沙群岛时,发现日人私自侵入东沙岛,开采鸟粪,捕捞海产,并修筑码头、轨道、厂房等,经由向日本领事抗议,日人乃退出东沙岛。稍后,李准再巡西沙,勘查岛礁,凿井造屋,并协助定居渔民放养家畜、捕捞海产以示固守岛屿海疆之决心。李准返回广州后,在水师提督府,亲自举办了一个南海诸岛展览会,展出巡海照片、地图、及南海珍贵海产等,是近代中国海防教育中的一次重要活动。因为他不辱海防使命,据理争回国家领土和主权,现在西沙群岛仍有一个小岛用他的名字命名。
现代作家李准
李准()编剧、小说家,本姓木华梨,后简化成李,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河南洛阳人,蒙古族。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之一。1953年因为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触及到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这一尖锐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中国三十多种报纸、十多家刊物加以转截,从此一举成名。之后共发表五十多篇小说,近二十部电影文学剧本、两部散文集。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李准是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条战线上作战并取得比较突出成就的作家。
李准乳名铁生,排行第三,祖上是蒙古族,姓木华黎,后简改为李准,1928年农历五月十七日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县麻屯镇下屯村(今属洛阳市孟津县)一个乡村教师兼小地主的家庭里。
李准的祖父李祖莲,教书达40年之久。伯父李明昭(俊华)曾任洛阳第四小学校长;叔父李明善当过小学教师;父亲李明选(俊人)靠自学粗通文墨,长年在外经商;母亲杨氏,出身于乡村医生家庭,虽不识字,但熟悉和掌握丰富而生动的农村语言。李准自幼从母亲那里受到了农村语言的影响。
1934年,当他6岁时,到离家半里路的麻屯小学读书,取学名李准。放假在家,读过《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一类的启蒙书。12岁小学毕业。考入洛阳县常袋镇达德中学读书。在初中只读完一年级,因河南大早,家境贫困而辍学,并随河南逃荒难民到西安度过了近半年的流浪生活,虽于当年秋天返家,但从此告别了学校生活,在家随祖父读《史记》、《古文观止》、《乐府诗选》、《唐诗合解》、《古文辞类纂》等一类史书和文学作品,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15岁时被送到洛阳车站恒源盐栈当学徒,期间,受其师兄李宝才的影响,经常到洛阳“聋子书店”租书读,开始接触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鲁迅、茅盾、巴金等中外大家的名著,开阔了艺术视野,培养了对文学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17岁开始,他在家乡麻屯镇邮政代办所当邮递员,在送报送信之余,坚持刻苦自学。凡他经手发送的报刊,都要仔细阅读一遍,平均每天要读五六份报纸,每月要读两三份杂志,这就进一步扩大了他的思想和艺术视野,并通过这个渠道广泛接触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物和生活。他经常代替镇上目不识丁的农民写信,因而熟悉了几百个农民家庭,也熟悉村镇上各职业、身份的人,理发的、卖豆腐的、更夫、屠户、吹鼓手、算命先生等都是他熟悉的人物。他曾告诉友人:“我没进过高等学校,社会生活就是我的大学。”可以说这个小村镇,就是他最初的生活基地,就是他的“人间大学”。他所熟悉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成了后来他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从19岁开始,李准参加了村镇上的业余剧团,涉足文坛,开始编些旧戏演唱,除编写戏曲剧本外,还在洛阳的报纸上发表关于岳飞之死的历史小说《金牌》和散文《中国最早的报纸》,这成了李准最早的文学活动。这一时期,他受其在洛阳地下工作的表侄石黎明的影响,开始阅读一些马列主义的理论著作和新文艺作品。《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成了他经常阅读的书籍。赵树理的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生动、幽默的语言,使李准受到很大影响,产生了学习农民语言的兴趣和创作文学作品的愿望。
1948年,洛阳解放,经过李准表侄石黎明的介绍,李准到豫西中州银行当职员,参加了革命工作。23岁那一年,他当了银行货币计划股股长,不久又调到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任语文教员。
1953年是李准的成名之年。这一年他25岁。在语文教员任上,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文学创作,写了《婆婆和媳妇》、《卖西瓜的故事》、《我没有耽误选举》等小故事,均在《河南日报》发表。9月李准创作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11.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引起争论,受到文艺界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12月,河南人民出版社为这篇小说出版了单行本。日《人民日报》转载了《不能走那条路》并加了编者按。按语说:“这篇小说,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几个不同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思想对自发倾向进行斗争的胜利。这是近年来表现农村生活的比较好的短篇小说之一。”此后,全国40多家报刊均以整版篇幅相继转载。4月,《不能走那条路》单行本重版,通俗出版社同时出版单行本,到1959年先后印刷4次。这篇轰动一时的小说,并没使李准陶醉,他没有为自己的创作划句号,而是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1954年初,他被调到河南省剧改会(郑州)工作,随后,就到开封县黄河农业社体验生活,并参加改编话剧《不能走那条路》。当年8月,他带领妻子和4个孩子第一次到荥阳县司马村落户当农民。在此期间,在他落户的农村与著名作家赵树理相见,在一起生活十多天,相谈甚密。自此,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文学创作上,李准受到赵树理很大的影响。不久他又到登封农村落户,60年代到郑州郊区祭城公社和屈庄黄泛区落户,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先后发表了有影响的短篇小说《白杨树》、《李双双小传》、《耕云记》、《信》、《西匹瘦马》、《清明雨》、《两代人》、《野姑娘》等。
1954年11月,话剧《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文艺》第22期发表,单行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55年,他被调入河南省文联,开始从事专业文艺创作,并当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大代表。作为电影剧作家,他的创作是从1956年开始的。当年,他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赴东北12个大中城市采访,并在黑龙江酝酿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1957年他在上海修改《老兵新传》,并同时创作《小康人家》电影文学剧本。1958年1月,《老兵新传》在《收获》第1期发表,《中国电影》第8期转载,中国电影出版社8月发行单行本,1959年12月再版。李准的创作情绪高涨,此后一连创作了《小康人家》、《冰化雪消》、《耕云播雨》、《李双双》、《吉鸿昌》、《龙马精神》等。
1958年,是李准三十而立之年。这一年,继元月电影文学剧本《老兵新传》发表后,9月电影文学剧本{小康人家》单行本,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2月,短篇小说集(不能走那条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集收录了他的《不能走那条路》、《白杨树》、《孟广泰老头》、《雨》、《林业委员》、《陈桥渡口》等。卷首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的《出版说明》。
 在他32岁的这一年的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22日至8月13日在北京参加了第三次中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接见。在这次大会上,李准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
1963年,在李准的创作生涯中也是闪光的一年。这一年5月,《大众电影》杂志社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评选结果于22日揭晓,影片《李双双》获最佳故事片奖。郭沫若为其题词说:这部剧作“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村面貌,表现了大公无私、敢于斗争的集体主义精神,生活气息浓厚,喜剧色彩缤纷,赢得大众喜爱,是一首农村集体经济的颂歌。”作为《李双双》的编剧,李准获得了最佳电影编剧奖。当年8月他的文艺论文集《情节、性格和语言》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作为工农通俗读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0月,电话文学剧本《走乡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64年9月再版;收有《老兵新传》、《小康人家》、《耕云播雨》、《李双双》。当年,短篇小说《耕云记》(维吾尔文版)单行本,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李准进入不惑之年的1968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使中国“动乱”了三年,他不仅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而且被划为“黑帮”分子,遭受批斗。他的作品不仅被禁止,他的长篇小说《沧桑路》的手稿约15万字也被“造反派”抄走。他先是被关押在被称之谓“牛鬼蛇神”的“牛棚”,继而被当时的批斗改团带到周口地区看管劳动。在这种气氛下,第2年,李准带领全家下放到西华县公社屈庄生产队“劳动改造”。这一年从8月26日到10月11日的47天里,《河南日报》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批判李准的《信》和《龙马精神》的文章约20篇。
在“炮火轰轰”的批斗声中,李准在农村,了解了600多户人家的家史,为一些寿终的农民写了不少祭文。在创作有罪的年头,他还创作了《三打钟》、《榆树记》等几个小戏,供农村剧团演出。其中的《榆树记》,成了他以后创作《大河奔流》的雏型。就是在“四人帮”肆虐的年代,李准开始酝酿写作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开始酝酿写作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为了这部巨著的创作,在1974年2月,他沿黄河到济南,再到人海口,搜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和地方风情等资料,并先后到烟台、威海等地采访。为了搜集“花园口决堤”时河南逃荒难民的情况,1975年3月,他先后赴武汉、四川、西安、咸阳、延安等地,直到5月份才回到北京,在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他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的第二稿,1978年搬上银幕,1979年在全国上映。
粉碎四人帮后,李准精神焕发,以勤奋的耕耘和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一部又一部震世惊俗的巨著和产生更大影响的电影文学剧本。短篇小说有《王结实》等;中篇小说有《冰化雪消》;长篇小说有《黄河东流去》(上、下部)。其中《王结实》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李准和存葆同时赢得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成为我国第一个曾经获得“百花”、“金鸡”双奖桂冠的电影剧作家。
1964年李准当选为中国人大代表和全国青联委员,1980年,李准当选为河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选为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分会主席,电影家协会河南省分会主席。第二年,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协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此前,1990年,他担任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由于创作《黄河东流去》所付出的巨大心血,80年代初,李准被累倒了。高血压、糖尿病,然后到1985年夏天,他患脑血栓住院达半年之久。此后,他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困扰,不能正常上班,一向强壮的身体成了“问题”。如果按照医生的要求和生命的规律,他应当颐养身体。可在他病好后,他的电影新作一部接一部。就是在1985年年底他住院半年出院后,12月,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抒写民族之魂》发表在21日的《文艺报》上,1992年,他所编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老人与狗》投入拍摄。日李准在北京辞世。
李准是个重感情的人。作为擅长写农村生活的作家,李准对他写作对象,对农村和农民情有独钟,感情炽热而深厚。在河南洛阳他的老家有他最初的生活基地。他成名之后,曾多次带着全家到荥阳、到登封、到郑州郊区、到周口西华县、到黄泛区农村落户,和那里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代,他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他也不改初衷,冒着被批斗的风险,依旧和农民和睦亲近,默默地走家串户,深入了解黄泛区农民的家史,积累生活,为日后的长篇创作作准备。这期间,他还为许多亡故农民写祭文,为农民服务。他以河南不同地方为生活基地,把对农村、对农民的热爱都倾注到他的作品中,许多读者对他的小说和电影文学剧本塑造的人物都是耳熟能详。其中有些小说和电影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作品中的人物诸如李双双、孙喜旺、李麦已是家喻户晓。
李准常说他很喜欢河南的先师先贤,他很注意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见到他的家乡人,他往往要问河南文坛的老前辈。提起谢瑞阶,他就会因某个细节而激动起来。他说:“在郑州,我对谢老是以父辈相待的。我们原来住在一起。我调到北京后,他常在上午上班时,在门前怔怔地站上半个小时。问他干啥?他说我在这儿站一会儿也好受!他的意思是站着看我去上班已习惯了。但过去是实际,现在是想像中。”他说:“苏金伞去世前,我去看他,我们抱头痛哭。我是个一辈子不说假话的人。谢瑞阶、李蕤等等都是这样的人。”
对于河南文坛老前辈他尊如父辈,对于河南的先圣先贤,他常引以为骄傲。说到洛阳的贾谊,他说:“在古代,我们河南最好的文章是贾谊的《过秦论》,把秦始皇放在手掌心上分析。一个年轻人竟然有那样大的热情和气魄!”1997年5月下旬,他为《牡丹》创刊40周年题辞,一幅是“雄文过秦论,华章两都赋”;另一幅是“苏秦六国都丞相,贾谊洛阳大作家”。苏秦、贾谊都是洛阳人,李准的两幅联句,既赞美了洛阳悠久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是对当今洛阳文坛的祝福和期望。
家乡的人听说他准备创作剧本《唐玄奘》,问到他时,他感慨地说:“玄奘这个人太可爱了!”“他是我们偃师人,也算是洛阳人。我们洛阳就常常出这样的人。”他常常为他的乡梓而自豪。他说,“这个玄奘,第一是雄辩家。不论见到谁,他都能把他说服。第二是漂亮。我们洛阳地区就出这种气派的人,高大、茁壮、潇洒,如玉树临风。第三是执著。他的性格与《西游记》上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对河南文坛的关注,不只是所谓乡党、乡情,而是体现了他对当代文学的总体思考。
1997年上半年,李准在京参加《河南新文学大系》座谈会上,就“揭开河南作家群产生的秘密”为题作即席发言。他提出这个话题后接着追问:“河南过去那么穷,那么落后,现在名声也不那么好,但是作家却一群一群产生。为什么?”他说:“我看,这同黄河大有关系。黄河,对河南害处很大,但我还要歌颂它。黄河带来了无数苦难,但却给了河南人乐观与大气。”他看着坐在旁边的魏巍说:“50年代初,魏巍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振臂一呼,全国应和。魏巍的皮肤摸着也是烫人的呀!”“是黄河给了我们热烈的性格。谢天谢地!这是第一条。而热烈的情感,是创作的基本条件。最近二月河的出现说明河南大地确实有很多东西,河南还要出大作家。”说到河南外号叫“侉子”,他说:“什么叫‘侉’?我琢磨就是:看上去笨笨的,脸黑黑的,实际上内心透亮。外表有点傻,有点笨,却是内藏狡黠,有的简直是绝顶聪明。茅盾文学奖,一次有3名河南人,为什么?这还得感谢黄河。黄河的性格里有一个变字,黄河是多变。变则通,以变看问题,看文学,这其中的奥秘不得了!”他关心河南文坛,不只是说河南的好处,他也尖锐指出河南的问题,甚至包括他自己创作中的问题。他说:“我们河南也有缺点”,“这就是一个‘躁’字。”他说:“戒骄容易,戒躁难。大作家产生不出来,就是因为这‘躁’。”他问道:“我们经常说我们中州古代出过多少人才,但是北宋以后以至近代呢?’’他以自己亲自考察的常熟市为例说,常熟只有10万人口,可是元朝以后出过7个宰相,8个状元,465个进士,现当代又有一批国家级教授、学部委员、院士,究其原因,得益于那里的读书风气浓厚,学风正派,学问做得扎实,读书方法也得当。“和人家比,我们河南不能骄傲,应当向人家学习。我们现在还是沉默不起来,沉不下去。因而,不是厚积薄发,深思熟虑,不可能出大作品大作家”。
李准分析河南的问题,同时也毫不掩饰地解剖自己的作品。他说:“我过去的一些作品不值一提了。”“现在回顾我的创作,有三个人的三句话令我不能忘记。”“一个是胡风,他在监狱里读了我的全部小说,后来他对我说:‘李准呀,你把生活写得太甜!’是啊,说得准啊。”“再一个是沈从文。……他读了我的小说后说:‘李准,你写得太少了……”“第三个是栾星。……粉碎‘四人帮’以后,有一次他见到我说:‘李准,再也不要写那些速朽的东西了。文学不能老是紧跟政治。”’李准总结:“这三句话只有四个字:甜、少、速朽,从教训的角度,可以说很切合我。”文艺圈里的人都知道,李准曾反复总结过他前期创作的经验教训,最著名的就是对五六十年代的所谓“运动文学”的概括。他尽管为此惹得不少人不快甚至批评,但绝对是痛陈时代弊病的箴言。
对家乡的关注,不只是他栖身文坛,而且对家乡各种事业的发展都寄以深情。1995年,在洛阳玻璃厂,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书写了“风樯阵马,勇往直前”的题辞。在偃师,他对偃师市制鞋业的蓬勃发展甚感兴趣,他建议偃师生产的鞋子可以推出“玄奘牌”,并挥毫写下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题辞。1997年12月洛阳大学成立河洛文化研究院,他应邀担任该院顾问。期间,他得知《洛阳市志》出了《牡丹志》,回京后,于1998年写下了“明艳澹雅,超群绝伦”的题辞,并挂号寄来。
李准的情结,钟情于农村,钟情于农民,钟情于乡音,钟情于文坛同道,更钟情于民族文化。大概是在1995年,李准带18名大陆作家到台湾访问。台湾海基会的焦仁和会见大家,和大家握了握手,就借口忙,要离开,让他的副手同大家谈。这时李准望着他转过身的背景说:“焦先生,你就要走吗?”焦仁和听到后转过身来。“请问一个问题:焦先生你的大名是谁起的?”“祖父起的。”焦仁和在焦急中有些不耐烦。“请问是什么含义?”李准又问。“老家是河北仁和县,就以县为名。”焦仁和再答。“恐怕不这么简单!”李准强调地说,然后又设了一问:“你知道这个‘和’字是什么意思?”这种挑战性的设问,用意当然是想留下他。于是李准自己回答说:“‘和’字的大写右边是‘禾’,左边是‘龠’。‘龠’字是‘人’字下边三个口,表示它是中国很古老的一种用竹管编成的乐器,叫作‘笙’。‘笙’在中国传统乐器中最不响亮,但他一吹起来就造成了和谐。笙的功能就是造成和谐,‘以和众声也。笙有两种:‘大者名巢,小者名和’。笙就是生。人和就是笙,也就是生。你在海基会负主要责任,常常有3亿人看到你的形象,你的佛光照耀。我希望你在两岸关系牛起到‘笙’的作用。”焦仁和站定了,眼睛看着李准,激动地说:“说得好!我一天平均接待6个大陆代表团,都是一看一握就走,想不到今天听你这番话,足见大陆作家文化底蕴深厚。”李准又说:“这是咱们中华文化比西方文化高明的地方。我们讲‘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才是人生目的,而不是‘争’。海峡两岸应当立足于‘和’,而不要再‘争’下去了。‘争’的结果对双方都不好。‘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德莫大于和”焦仁和听了这番话,表示赞同。并说,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多作贡献。李准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化自己,同时也融化他人。自此之后,李准每年都在生日前夕收到焦仁和寄来的“李准先生华诞贺卡”。
“文化大革命”中,李准是河南省仅次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第二号“文艺黑线人物”,曾“发配”黄泛区“劳动改造”。那时,他“夏天戴个破草帽,冬天捂个大口罩”,唯恐被人家认出来。但终于还是“现了原形”。原因是他舞文弄墨为邻居写了一篇悼词。那时提倡破旧立新,农村办理丧事的习俗也发生了变化,既有老的一套,也有新的内容,可谓新旧参半,土洋结合。大概是因为学“老三篇”,学张思德,人死了要开个追悼会,会上要念悼词,而黄泛区曾被人夸张地称为“文盲区”,能写悼词的人不多。李准这篇悼词在会上一读,与死者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大放悲声,痛哭流涕,真可谓“一悼惊人”。从此,四乡八镇都知道“从省里来的老李会写悼词”,来找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竟是从百里以外赶来,背着干粮坐等。李准来者不拒,而且烟茶招待,成了“写悼词专业户”。
通过写悼词,李准收集了大量的家史、族史、村史、镇史,其中不乏传奇人物,曲折的情节,独特的细节,生动的语言。李准原来并不熟悉豫东农民的生活,这回正好补上这一课。后来他对这些“原生态”素材进行整理、提炼、加工,成为《大河东流去》颇为出彩的重要章节。1989年意大利作家访问中国,诗人、翻译家冯至以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身份接待。邓友梅、李准和柳萌等几位作家陪同。地点就在外宾下榻的前门饭店。来访的时间正赶上胡耀邦逝世,整个北京城气氛异常凝重。由于同样的原因,当时主事的作协主要领导,没有一个人出席接待,跟外宾谈起文学交流时,接触具体事宜就不好接应了。谈到双方互访的事,如果不立即答应下来的话,对客人多少有点失礼,对中国作协声誉也不好,当时分管外事的书记邓友梅,征得冯至的同意后,让柳萌暂时先应承下。柳萌当时主持的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在中国作协算是一个独立实体,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的宗旨,就是向世界译介中国文学,对外交流按说是分内事,可是当时毕竟资金困难,万一答应下来兑现不了,同样会有个信誉问题。冯至和邓友梅两最后说:“你先应承下来,咱们把这台戏唱完,到时有什么情况,再找作协领导解决。”这样柳萌才勉强答应了。
会见结束后,李准对柳萌说:“你这个出版社(中外文化出版公司),是专门对外的,应该广泛结交朋友,尤其是外国朋友。我告诉你,有了朋友,什么事都好办。朋友就是财富。”对于李准的话,柳萌能够积极理解,也牢牢记住了。让柳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次接待外宾后的一天,李准给他送来两幅字,都写的是“朋友就是财富”。此后,读着李准苍劲有力的隶书大字,柳萌经常思索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这“朋友就是财富”的含义。
李准曾经说,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作为一门新生的艺术门类,电视有着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并因其自身所具有特点而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艺术门类。近年来,电视,特别是电视剧的创作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面对电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竞争,电视业不进则退。对于如何进一步提高电视剧的创作水平,李准认为关键在于创新。因为一部作品只有提供了别人没有提供的东西才能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才能有其独特性。李准认为,对创作人员来说,克服浮躁心态,注重增加平时的生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十分重要。只有这样,中国的电视剧创作才会更上一层楼。在电影编剧中,李准可谓是佳作频出,且都极具影响力。如:50年代的《老兵新传》,60年代的《李双双》,70年代的《大河奔流》,80年代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90年代的《清凉寺的钟声》和《老人与狗》,李准的电影都打动着每一个看过他的电影的心。他的笔拨动了中国亿万影迷的心弦,用自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李双双》,获1963年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李准同时还获最佳电影编剧奖。李准根据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改变的电影《牧马人》,1981年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1982年,54岁的李准第八次受著名导演谢晋之邀,与李存葆联合改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为电影文学剧本。在第八届电影“百花奖”中,该片列于最佳故事片奖之首;同时还获另外三项“百花奖”和五项“金鸡奖”。李老荣获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成为中国第一位荣获“百花”、“金鸡”双奖桂冠的电影剧作家。
“三句话叫人落泪”,这是作家李准的绝招。他常说:“没有几下绝招,难得当个作家!我看家本事是:三句话叫人落泪,三分钟进戏,把读者的心放在我手里揉,叫他噙着眼泪还得笑!”
常香玉舞台生涯50周年庆祝活动时,文艺界名流齐来祝贺,李准也来了。导演谢添一把拉住李准说:“老李,我想当众试试你!你说三句话,让常香玉哭一场,我才服你!”
李准略一思索,为难地对常香玉说:“香玉,今天是你的大喜日子,他偏让你哭,这不是难为人吗?”接着他又说:“香玉,咱们能有今天可不容易啊,说起来,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呢!我10岁那年,跟着逃荒的难民到了西安,眼看就要饿死了,忽然有人大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哗――难民们一下子都涌了去。我捧着粥,泪往心里流,心想,日后见到这位救命恩人,我给她磕个头。文化大革命中,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坐飞机’,我站在一边,心里又在流泪,我真想喊一句,让我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老李……别说了!”常香玉打断李准的话,捂着脸,转过身,早已泪流满面了。谢添服了。
李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表现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带着友善的微笑,批评农民身上传统的狭隘自私心理,满腔热情地歌颂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新人,成功地塑造了李双双、孟广泰、郑德和等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先进农民形象。像李双双这个人物,甚至被编在歌曲里一代代传唱,成为农民最崇尚的模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十分成功的范例。作为一个专业作家,自1953年11月,李准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开始步入文坛。几十年来,他出版的主要短篇小说还有:《李双双小传》、《两匹瘦马》、《农忙五月天》等小说集,共收集了50余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有:《冰化雪消》、《没有拉满的弓》、《瓜棚风月》、《王洁实》等;并著有《黄河东流去》长篇小说,该作品荣获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李准自己也认为,真正能代表他艺术上最高成就的作品就是这部小说。《黄河东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黄泛区人民的苦难史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黄河流域勤劳、质朴、侠义的农民的历史命运,热情地讴歌了他们那黄金般可贵的品质和纯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魂灵。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李麦、徐秋斋、海老清、蓝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艺术上作者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同外国小说的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描写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学习外国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长处,使这部小说成为杰出的土洋结合之作。
李准以处女作《不能走那条路》驰名文坛,其长篇小说《大河东流去》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同时,他也是一位重量级电影编剧,其《老兵新传》《李双双》《大河奔流》和《牧马人》等电影使他红遍大江南北。特别是《李双双》,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在越南、朝鲜、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妇孺皆知。在越南甚至形成一句口头禅:“你不能‘双双’一点儿?”
上一人物: 下一人物:
::相关人物简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姚生活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