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_穆罕默德二世-牛bb文章网
[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 穆罕默德二世
所属栏目: &
网友陈家豪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关注这个问题好久了,这几天终于把两本有关君士坦丁堡战役的书看完了,特此过来回答问题-------------------------------------------内含多图---------------------------------------------------------首先,西欧是有援助的,有自发的,也有国家援助。威尼斯支援船只和武器,热那亚还允许拜占庭将铁链绑在其塔楼城墙上。两位威尼斯船长:加步里?特莱维森、阿维索?狄多,6艘威尼斯船与3艘克里特船改装为战舰加入了拜占庭舰队。还有部分热那亚人自发招募军队,增援君士坦丁堡,其中著名的人士有毛里西奥?卡塔内奥、格罗尼姆与莱昂纳多?迪?兰加斯科(两兄弟)、保罗、安东尼奥及特罗伊洛,他们并称博基阿尔多三兄弟。热那亚名将,年轻的杰奥瓦尼?朱斯提尼亚尼?隆哥,他还带来了700名装备精良的士兵。还有部分战士来自更遥远的国度:加泰罗尼亚租界在其领事佩雷?朱里奥的动员下也组建了一支军队,甚至一些加泰罗尼亚水手也加入其中。卡斯蒂亚王国的志愿者中包括著名贵族唐?弗朗西斯科。在朱思提尼亚尼的队伍里包括一名德意志工程师约翰内斯?格兰特,不远万里加入了保卫拜占庭的队伍。而自幼在君士坦丁堡长大的奥斯曼流亡王子奥尔汗,连同整个家族,也表示愿意为守城尽一份绵薄之力。还有冲破苏丹围攻的4艘救援船,这是教皇尼古拉五世自费的。当然,也有小部分人没那么英勇,彼得罗?达万佐乘着夜色乘船逃离了君士坦丁堡,船上搭载着700名意呆利人= = 一、东西方教会的长期分裂和交恶11世纪,宗教分歧加剧了东西方基督教国家的矛盾。两教的分歧主要在礼拜方式、神学理念等方面,最尖锐的矛盾是关于圣灵如何产生以及对“和子说”的态度,这也是1054年双方革除对方教籍的神学原因之一。到12世纪,天主教会与东正教会已经明显地处于分裂状态。而1204年,十字军攻占并洗劫君士坦丁堡事件,导致拜占庭人永远无法完全原谅天主教西欧。特别是普通民众,极其仇视天主教会,习惯将教皇称为“恶狼、毁灭世界者”,他们还给自己的狗取名叫“罗马教会”。对于东西方教会联合协议,非常反对。历代皇帝曾多次改变信仰方式,但平民一直予以阻挠,死守自己的古老信仰,这种执拗和固执已见已经成为拜占庭历史这块马赛克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尼科堡战役的失败,导致西方无力再发动十字军东征尼科堡战役是十字军所能召集的当时西欧国家中最好的军事力量,结果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战役的失败。尼科堡战役中的十字军可以说是“最后一次跨国骑士精神的联合”。这之后欧洲四分五裂,非常贫困,内斗争斗不休,再加上黑死病的肆虐,大大削弱了战力。三、西欧人没想到君士坦丁堡这么快沦陷1)拜占庭帝国能够生存那么久,都城固若金汤一直是个主要原因。首先我们来看下地图城市周界总长度为12英里,其中8英里面向大海。城市南面被马尔马拉海偎依,此处海流极其迅猛,风暴常常骤然降临,因此从海上登录进攻的风险极大。1000年中,没有一个侵略者认真地尝试从这个地段进攻。城市周界总长度为12英里,其中8英里面向大海。城市南面被马尔马拉海偎依,此处海流极其迅猛,风暴常常骤然降临,因此从海上登录进攻的风险极大。1000年中,没有一个侵略者认真地尝试从这个地段进攻。再换张图来看,君士坦丁堡的海岸得到一道延绵不断的城墙的防护,城墙高度至少有50英尺,沿线分布有188座塔楼和一些较小的设防港口。这道城墙受到的主要威胁不是敌船的攻击,而是海浪对其地基无休止的侵袭。水流湍急的大海绕过这一线海岸,一直到古卫城处,然后北上进入较平静的金角湾。金角湾本身为帝国舰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安全锚地。这一地段的城墙上设有110座居高临下的塔楼,还有数量众多的水闸以及两个相当规模的港口,但此处的防御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薄弱的。在战时,只要得到热那亚人的支持,就可以将铁链的一端固定在金角湾对岸加拉塔城海墙的一座塔楼上,封锁金角湾的入口,使敌船无法进入(在刺客信条:启示录可以看到金角湾的铁链)注:著名的狄奥多西城墙注:著名的狄奥多西城墙城市的西边(也就是三角形的底边)得到长4英里陆墙的保护,也就是所谓的“狄奥多西城墙”。这道城墙横亘从马尔马拉海到金角湾的狭窄陆地,保护君士坦丁堡,使它免受任何传统的陆路攻击。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很多最重大的事件就发生在这座非同寻常的城墙沿线。它的历史几乎和城市本身一样悠久,在地中海世界一直是个亘古不变的传奇。关于城墙,《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有这样一段描述穿过色雷斯平原前往君士坦丁堡的商人或朝圣者、从巴尔干某个宫廷前来的使节,或者有着征服野心、四处劫掠的军队,从远方看到巅峰时期的君士坦丁堡的第一个迹象就是那阴森森的巨大陆墙。它横越轻微起伏的大地,从一道地平线到另一道地平线,壁垒和塔楼连绵不绝。在阳光照耀下,石灰岩打造的城墙的表面化为一片灿烂的雪白,罗马红砖的接缝构成连续不断的水平线条,城墙上还有外形形似、带有穹顶的射箭孔。众多塔楼有的呈方形,有的是六边形,还有的是八边形,偶尔也有圆形。它们互相簇拥,间距极近,据一位十字军战士说:“一个七岁男孩能够把一个苹果从一座塔楼投掷到另一座。它们分成若干层,崛起到内墙最顶端的高度,皇帝的鹰旗就在那里骄傲地迎风招展。城墙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重兵把守、阴森森的城门。和平时期,人畜就从这些城门出入。在城市西端,靠近马尔马拉海的地方,一座饰有金板和大理石与青铜雕像的大门在阳光中熠熠生辉。这就是”黄金们“,一座庞大而华丽的拱门,两侧各建有一座磨光大理石打造的恢弘塔楼。在拜占庭的鼎盛时期,得胜归来的皇帝们会带着胜利的象征物――身披枷锁的被征服的外族国王、重新夺回的圣物遗迹、大象、身着奇装异服的蛮族奴隶、堆满战利品的马车,以及威武雄壮的帝国军队――从这里盛装经过。到1453年,黄金门的黄金和很多装饰物都已经没了踪影,但城门作为一座伟大的纪念碑,仍然昭示着罗马人的光荣。君士坦丁堡城市西部的防御体系包括了192座塔楼,分为5个独立防区,纵深200英尺,从壕沟底部到塔楼底端的高度为100英尺。构建成熟的狄奥多西城墙凝聚了火药时代之前希腊-罗马世界关于城防的军事工程学的全部智慧。防御体系的核心仍然是安特米乌斯建造的内墙:内墙的内心是混凝土,然后在内外两面都覆上附近采石场出产的大块石灰岩,并插入砖块,以便让整个结构更加巩固。城墙顶端的作战平台得到城垛的防护,从下面有阶梯通往顶端平台。按照罗马人的习惯,塔楼并不是与城墙连为一体的,这就可以保证塔楼与城墙可以各自稳固沉积下来,而不至于破裂。内墙高度是40英尺,外墙要低一些,只有大约27英尺,所以外墙上的塔楼要比内墙塔楼要低。内外两道城墙之间有宽60英尺的平台,防守外墙的士兵就集结在那里,随时准备与敌人短兵相接。在外墙脚下,还有一道宽60英尺的平台,任何越过壕沟的侵略者都将在这里惨遭屠戮。砖砌的壕沟又是一道宽60英尺的屏障,内侧沟边有一道护墙;防御体系的纵深之大和复杂程度、城墙的坚固以及居高临下的优势使得狄奥多西城墙几乎坚不可摧,中世纪的只拥有传统攻城武器的军队奈何它不得。除了圣索菲亚大教堂之外,没有任何一座建筑能比城墙更强烈地体现君士坦丁堡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教堂是拜占庭人对天堂的憧憬,城墙则是他们抵御敌对力量攻击的盾牌,并且得到圣母的亲自佑助。或许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比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更能总结出古典时期和中世纪攻城战的真相。但是,恰恰在15世纪,火药技术得到突破,改变了攻城战术注:现今的君士坦丁堡城墙注:现今的君士坦丁堡城墙注:现代人创作的最后总攻图。前景中是巨炮,士兵们用云梯爬城。注:现代人创作的最后总攻图。前景中是巨炮,士兵们用云梯爬城。2)火炮的发展带来攻城战术的演变防御工事在5世纪就已经很成熟,后来的变化很小,归因于攻城战术处于停滞状态,基本就是这么一套:封锁、挖地道和爬城、攻城锤、投石机、攻城塔、地道和云梯。所以守城一方永远占据优势,君士坦丁堡靠近海岸的地理位置更是一大优势。现有的攻城器械是无法突破君士坦丁堡的防御。但是到了14世纪末,欧洲全境已经开始制造火炮。虽然早期火药武器由于笨重、瞄准精度差等缺点,更多是给人一种震撼的心理效果。到1420年,除了攻城战之外,火炮对作战的贡献还是极小的,但是奥斯曼人开始对这种火药武器感兴趣。于是兴办了铸炮厂,开采铜矿,建立火药厂,还广泛吸收各种技术人才。也是在这个时候,欧洲的火药制造技术得到突破,火药的威力和稳定性增强。拜占庭人也认识到火药武器的潜力,开始储备相应资源。在此时,一个将在未来影响战局的人物来到君士坦丁堡,他是一名匈牙利的铸炮工程师,希望能在这里飞黄腾达。无奈此时的君士坦丁实在太穷了,这位叫乌尔班的匈牙利人生活越来越拮据,最后跑到了苏丹那边,受到穆罕默德二世的接见,并为他打造一门史上最大的巨炮还有其他小点的巨炮。正是凭借这些巨炮,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不再成为护佑拜占庭人的“圣盾”,改变了攻城战术,缩短了攻城时间。注:乌尔班的攻城巨炮已经找不到了,这是较小的巨炮,保存在伊斯坦布尔。这尊巨大的铜炮长14英尺,重14吨,发射的是重达500磅的石弹。注:乌尔班的攻城巨炮已经找不到了,这是较小的巨炮,保存在伊斯坦布尔。这尊巨大的铜炮长14英尺,重14吨,发射的是重达500磅的石弹。3)兵力的差距。14英里城墙的城市,只有不到7000人,而苏丹的军队超过十万大军(其中超过8万正规军)。到君士坦丁堡被占领的消息传到西欧后,西欧还不相信君士坦丁堡这么快被攻破。四、穆罕默德二世“无能”的印象麻痹了西方苏丹对穆罕默德二世早年的失败大加渲染,以至于人们认为这位“无能”的苏丹,不会成为西方基督教诸国的重大威胁。而穆罕默德二世也爽快地承认先皇与西方国家签署的条约,更加深了人们的错觉,甚至教皇国也认为新苏丹不足为虑。注:贝利尼的著名穆罕默德二世肖像,处在皇室穹顶的框架之下,文字是“世界的征服者”注:贝利尼的著名穆罕默德二世肖像,处在皇室穹顶的框架之下,文字是“世界的征服者”五、西方诸国受国内局势拖累,缺乏出兵干预的准备在中欧,哈布斯堡王朝的腓特烈三世忙于筹备即将在罗马举行的加冕礼。法王查理七世则忙于重建百年战争后满目疮痍的国土,同时还要防备国内诸侯。英格兰同样受到百年战争的拖累,此时的国王虽然道德高尚,精神状况却不稳定,也就无心派出军队参与冒险。斯堪的纳维亚诸国语苏格拉国王同样难以指望,而葡萄牙与卡斯蒂亚王国正忙于对方境内的异教徒,也无暇他顾。唯一表现出对东方事务兴趣的西方君主是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他在1443年还继承了那不勒斯王位。此人的确醉心于发动对东方异教徒的远征,然而,他要求以获得拜占庭皇帝头衔作为酬劳,这一漫天要价的行为自然得不到拜占庭支持,于是西方的援助就更加渺茫了。而且各国不再单纯为了宗教信仰而出战,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利益。特别是以商业著称的威尼斯,若与土耳其全面开展必然迫使威尼斯将部分商船改装为战舰,这意味着经济上的额外损失,而且威尼斯正陷于伦巴第的战事,与教皇的关系也不和睦(教皇还一直拖欠着1444年发动十字军时雇佣威尼斯舰队的费用)。拉古萨与土耳其保持着贸易关系,除非出现了一个强大的西方联盟,否则他们也不会以自身弱小的舰队独自与苏丹对抗。最后正如书中所说的,“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时恰好是一场革命的巅峰时刻――在西方,科学探索这列失控的火车开始加速,而宗教却日益衰落。其中一些力量已经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表现了出来:火药的威力、帆船的优势、中世纪攻城战的寿终正寝。”参考资料:《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网友匿名用户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1.宗教争议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大本营,自从东西教会正式分裂,双方就矛盾不断。尤其在东罗马国民看来,君堡才是蒙耶稣基督祝福之城,然而当时天主教开出的条件却是东方教会向西方称臣。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多方求援,苦苦支撑,达成了这一协议,却被国民和教士认定是屈膝投降,以至于玷污了圣索菲亚的荣光,一时之间这座曾经唱经声不绝的圣堂变得门可罗雀,而这又反向刺激了天主教会,认为异端果真不可相信,给本就渺茫的出兵雪上加霜。2.威尼斯和热亚那的争斗威尼斯和热亚那当时正在展开地中海航线的争夺,更何况两家都与东罗马帝国这个曾经的地中海霸主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使得这场战争所牵扯各方中最有实力的两家在出兵问题上相互推诿。同样的,其他西欧封建国家也在这个问题上你推我让。3.奥斯曼帝国兵锋太利与我们现在的印象不同,当时的突厥人穆斯林帝国与西欧天主教国家相比正处于上升期,要文明开放很多,反映在军事上就是战斗力的差距,当时奥斯曼帝国积极引入火药和大炮,并在地中海沿岸建立新堡垒,当时有一艘运载物资的西欧商船想依靠快速航进躲过土耳其人的进攻,却被大炮炸了个粉碎,类似的事情更浇灭了西欧诸国东进的决心。4.天主教国家与穆斯林的秘密外交奥斯曼帝国巧妙地利用了基督教诸国间的矛盾,通过外交恫吓等手段,最大限度地迟滞了这些国家达成一致的进程,等到发现这座蒙上帝洪恩之圣城,卡在穆斯林喉咙里的骨头,西方世界的大门马上就要陷落之时,再准备出击已经无力回天了。5.君士坦丁堡城防坚固君士坦丁堡的依天险而建,并且使用的是古罗马帝国的城防技术并不断重修改良,这是古典时代的建筑巅峰,除了被自家基督教兄弟卑劣洗劫的那次,这座城市的城墙从未放进一个敌人,阿拉伯人也曾经濒临城下,却久攻不下,并最终被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豪雪冻成了冷冻肉,所以当时没有人想到这座受到神圣加持的城市会陷落,至少不会那么快陷落,这才给了这些国家悠哉游哉,互相扯皮的自信。另外,当时并非没有救援,威尼斯等国还是支援了武器和其他资源,西欧也有不少人自发的突破保卫前来援救同宗兄弟,东罗马也想尽办法雇佣了一批佣兵,当然了这些人大多是民间行为,在奥斯曼的铁骑面前就是螳臂当车的歹徒而已。而教会和王公们还在衡量利弊,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上帝算个屁,利益排第一。网友暗黑历史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当时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公开说:宁可看见穆斯林的头巾出现在君士坦丁堡,也不想看见罗马教皇的法冠。在土耳其人统治下,东正教会还能苟延残喘,在罗马教皇统治下,只怕东正教会的神父都被当成异端送进宗教裁判所了。网友红白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穆罕默德二世攻克之前,君士坦丁堡只被攻陷过一次,不是被七世纪开始就围攻君士坦丁堡的穆斯林,而是被十字军,也就是自己人攻克的。13世纪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天主教和东正教已结为世仇,不共戴天。对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徒来说,天主教和穆斯林没有区别,在穆罕默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最后时刻,君士坦丁十一世试图联合两教会以换取罗马教廷的支援,结果遭到城内百姓的强烈反对,双方都弄得很不愉快。天主教对这件事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嘴上做做姿态,根本不愿意为了东正教徒而与土耳其人作战。囿于宗教偏见,坐视东罗马灭亡。几次小规模的支援也是威尼斯部分人的志愿行为,几百人的力量在土耳其面前根本杯水车薪。君士坦丁堡的军民在抗击侵略面前表现出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君士坦丁十一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战死。其实最终的结局早已注定了,几代土耳其皇帝以消灭东罗马,占领君士坦丁堡为夙愿,不断蚕食东罗马,最终到君士坦丁十一世继位时,君士坦丁堡已成孤城,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东罗马和天主教廷心理上已经接受了早晚要失去君士坦丁堡的现实,毕竟双方的实力差距太悬殊了。网友zero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题主是在问为什么混乱黑暗的中世纪西欧不去援助被如日中天的奥斯曼攻打的腐朽没落的东罗马帝国吗?这个问题好难回答啊=_=网友蔡惠贤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具体原因前面已有答案解释得差不多了,主要是宗教与各国内部忧患,即使有心,也无力救援,更何况根本无心。这里主要补充说明一点,西欧曾有援军前往或打算前往君士坦丁堡。1.当时的教皇尼古拉五世自费于1453年3月雇佣了3艘热那亚的商船,并为其提供了粮食、人员和武器,最终这支援军――尽管数量可怜――成功突破了奥斯曼人的拦截,进入了金角湾,抵达君士坦丁堡,并在今后的围城战中浴血奋战。2.热那亚名将,乔瓦尼?朱斯蒂尼亚尼(Giovanni Giustiniani)亲自带领着700名来自热那亚和当时热那亚的领地卡俄斯岛的士兵前往君士坦丁堡,并在守城战役中担任陆上城墙守卫的指挥官,是君士坦丁堡攻防战中的关键人物。3.除了朱斯蒂尼亚尼外,还有许多人,比如说威尼斯人,热那亚人,甚至加泰罗尼亚人自发招募军队增援君士坦丁堡。4.当时的那不勒斯国王阿方索曾排除了一支10艘船的舰队前往爱琴海声援拜占庭,不过后来因故召回了这支舰队。5.威尼斯议会早在日就通过投票决定派出增援――两艘装载800名士兵的运输舰以及另外15艘战舰。但是,由于种种事物延宕,直到君士坦丁堡陷落,这支舰队还在等待适宜的风向。参考资料:1.《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罗杰克劳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斯蒂文朗西曼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网友蒙面大侠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有个电影《 fetih》,完整的描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是威尼斯援军===============================梵蒂冈教皇君士坦丁堡鸟瞰君士坦丁堡鸟瞰苏丹苏丹的老婆苏丹的老婆东罗马朝廷东罗马朝廷拉铁链军舰军舰两军对垒苏丹军苏丹军罗马军网友Children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还是增援了一下的,但是十字军都干过君士坦丁堡一次了,本来天主教就看东正教不顺眼,所以能意思意思都不错了。网友李穆惟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推荐题主看《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对这个问题回答得很详细,还有一本《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可以对比着看,前者中细节描写,能很好回答你的问题,后者重宏观,资料有据可靠,可以两者补充看。这几年内天看过比较好看的历史类著作。这段时间做的《1453》书摘,分享一下。主 要 内 容 摘 要 1、君士坦丁堡--穆斯林的渴望互相混战的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信条的匡正下,成群结队的游牧劫掠者变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他们依次攻克了拜占庭边境的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埃及、亚美尼亚、波斯帝国。逐渐强大的伊斯兰军队分别于669年和717年发动了对君士坦丁堡的战争。其中第一场战争打了五年,君士坦丁堡是一个易守难攻,三面环海的城市,678年,拜占庭军队采取了一种能喷射液态火的新技术,阿拉伯军队的船只被烧毁殆尽,伤亡惨重,只能放弃围城,返回故乡。717年,伊斯兰世界进行了第二次,也是更坚决的一次尝试,一心要克服这个阻碍伊斯兰信仰向欧洲传播的障碍,军队甚至他们带来了小麦种子,他们做好了长期围困的决心。最后阿拉伯人还是失败了,败于外交。当时的拜占庭国王利奥三世用突出的外交欺骗手段蒙蔽了他的敌人,他说服阿拉伯军队统帅,如果阿拉伯人能销毁自己的储粮,并给守军一些谷物的话,他就能让城市投降。当统帅照办之后,奥利三世不肯出来谈判。上当的阿拉伯军队被严冬摧残,第二年春天,一支庞大的阿拉伯舰队运载粮食和装备抵达,但是也未能挽回败局。2、突厥人粉墨登场突厥人和蒙古人一样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每隔一段时间,天性好动、不安分的突厥人便从中亚出发,去掠夺远方的定居名族,到了9世纪,他们已经与伊朗和伊拉克的穆斯林居民建立了联系。巴格达的哈里发认识到他们卓越的战斗技能,招募他们进入军队,作为奴隶士兵,后来突厥人迅速崛起,在短短200多年的时间里,由奴隶变为了统治者。积极进取的伊斯兰精神和突厥人的好战天性水乳交融,对劫掠的渴望得到了为真主效劳的合法化,这一时间里,拜占庭被分裂为很多个小国家,帝国摇摇欲坠,一些地区被突厥人占领,得益于对占领地区采取的宽松包容的宗教政策,突厥人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平静了几百年的君士坦丁堡,再次成为突厥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的渴望。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穆拉德二世在位时期,就零星发动了一些对君士坦丁堡的战争,但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新苏丹上任后的两年。3、战前准备情况在君士坦丁堡平静的几百年内,奥斯曼帝国暗潮涌动,这暗潮随着老苏丹(注:苏丹为伊斯兰国家的统治者)的去世,17岁的新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继位而逐渐爆发。新苏丹雄心壮志:他要举着伊斯兰的旗帜进入欧洲,逆转历史的大潮。他说,世界上应当只有一个帝国、一个信仰和一个君主。对奥斯曼国家来说,苏丹的驾崩是一个危险时刻,因此穆罕默德二世上台后小心地隐藏自己得野心,他极力让其其他国家的统治者认为,新苏丹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他在隐忍的两年里,为攻打拜占庭运筹帷幄,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准备。刚上任初期,穆罕默德二世让纷至沓来的使节们得到了和平得保证。他对君士坦丁十一世(拜占庭末代皇帝)说,将和君士坦丁堡和君士坦丁十一世永结盟好,并给后者支付了数目可观的年金。和一些周边小国签订合约、进行政治联姻。等待发起战争的契机。在穆罕默德二世上任后,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奥尔汉流亡在君士坦丁堡,在穆罕默德二世看来,这对他的王位是潜在的威胁,对拜占庭皇帝而言,这是他的一张王牌。此时的拜占庭已经风雨飘摇,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他们向穆罕默德二世要更多的年金,并且暗示,如果达不到要求,奥尔汗会不高兴的。这对穆罕默德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撕毁合约的借口,他终于等到了。决定攻打君士坦丁堡以后,穆罕默德二世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修建了一个喉堡,切断君士坦丁堡的供给。战争一触即发。4、被基督徒抛弃的君士坦丁堡作为基督教国家,君士坦丁堡对基督徒的未来十分重要。面对穆罕默德二世的野心,西方基督教会里炸开了锅。东正教和天主教、新教是基督教并列的三大教派,历史上,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正教和西方的天主教会之间,因为教皇的权利和信条阐释有所差异而发生过分歧,导致了分裂。天主教的教皇被阐释为上帝在人间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利,而东正教则认为各个牧首之间地位平等。随着时间流逝,双方隔阂越来越深。1204年,天主教的十字军打着圣战的旗号,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这使得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深。因此当君士坦丁堡陷入危机,拜占庭皇帝向西方各国寻求帮助时,天主教教会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更愿意把这看为上帝对不承认教皇至高无上权利的惩罚。君士坦丁堡被抛弃了,除了少数国家应付性的派出几只船以外,拜占庭皇帝没有等来他期待的基督教大军。因为特殊的地缘关系,拜占庭使得西欧免受波斯、蒙古、穆斯林的征服,但在最需要时刻,拜占庭却被西欧诸国抛弃。据史料记载,整个城市具有战斗力的人员只有8000人左右,而他们要抵抗的,是10万人左右的奥斯曼军队。5、君士坦丁堡陷之战日,奥斯曼军队从西面发动对君士坦丁堡的强攻,他们用火炮、攻城锤和投石器猛烈破击城墙。君士坦丁堡守卫军在原本就很坚固的城墙上铺上毯子,堆砌沙袋等,以降低炮弹的攻击力,奥斯曼军队并填平壕沟,架设云梯,然而冲过防线的奥斯曼人很快就被守军砍成肉泥,奥斯曼人还尝试在城墙下挖掘坑道,也被守军识破了。战争持续了快一个月,还没取得突破性进展。穆罕默德二世改变进攻谋略,他买通热那亚商人,借道热那亚人所控制的地区,潜入一个被称为金角湾内的腹地。金角湾的地理位置金角湾是君士坦丁堡防线最薄弱的地方,穆罕默德二世调动5万军队,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金角湾之间铺设一条长约1.5公里的圆木滑行道,然后在一夜间将80艘轻便帆船拖海峡岸边,用人、畜和滑车拉过山头,再从斜波上滑进金角湾。又在金角湾最窄处架设浮桥,在桥上配置了火炮。5月29日,奥斯曼军从海陆两面对君士坦丁堡发起总攻,君士坦丁堡的守军浴血奋,除了老人和儿童,几乎所有的君士坦丁堡人都参与到保卫家园的队伍,面对奥斯曼人的10万军队,君士坦丁堡的守军军力一点一点被消耗,终因寡不敌众,城堡被攻陷。延续了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至此灭亡。一些精彩片段1、10世纪,从基辅前来寻求真理的俄罗斯人目睹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礼拜仪式的壮美,最终导致了俄罗斯皈依东正教。东正教无比惊喜的繁华壮美与伊斯兰教的简单质朴形成了鲜明对照。伊斯兰教提供的沙漠地带的抽象的朴素,一种在任何看得见太阳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膜拜,以及与神直接交流,东正教则富有形象、色彩和音乐,以及将灵魂引向天堂的神秘力量的令人陶醉的隐喻。两种宗教同样执着得要让全世界皈依他们的信仰。2、拜占庭人的宗教热诚在基督教历史上达到了鲜有匹敌的高度。“这个城市的工匠和奴隶个个都是神学家,”一个为此感到恼火的外乡人说道。“如果你找人兑换钱币,他会告诉你,圣子和圣父有何不同。如果你询问一块面包的价钱,他会争论说,圣子低于圣父。如果你问洗澡水准备好了没有,会有人告诉你,圣子由虚无而生。”3、十字军东征的初衷是遏制伊斯兰教突厥人的军事征服。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队伍乘坐威尼斯船只,名义上是出征埃及,实际上却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自世界开端以来”,一个十字军统帅写道,“从没有如此多的财富聚集在一座城市中”。这是难以抵制的诱惑。4、奥斯曼人丝毫不重视通过婚姻的继承。拜占庭皇帝就像欧洲所有王室一样,费劲心思地去安排门当户对的婚姻,通过足够尊贵、得到认可的血统延续皇朝,奥斯曼人却根本不管这一套。一位苏丹的父亲当然是前一任苏丹,但他的母亲却有可能只是个妃嫔或者女奴,或者只是个半路该宗的穆斯林,这种基因上的包容性将给奥斯曼人带来非同寻常的好处。5、既然你舍弃和平,选择战争,我无论用誓言还是恳求都无法让你重新回到和平道路上来,那么你就遵循自己的意愿吧。上帝是我的避难所。如果他已经决意将城市交给你,谁又能反抗他或者阻止这命运呢?如果上帝让你心生和平的意愿,我会很乐意地赞同。目前,既然你已经背弃了我为之起誓的合约,那么就让合约失效吧。从今天起,我将封闭城门。我将竭尽全力,为保卫市民而战。你可以随心所欲,直到公正的最后审判者裁决你我二人。――拜占庭皇帝给穆罕默德二世战书的回复。 网友陈天赐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确求援了,也谈妥了东西教会合并,但是臣民不服,最后不了了之。 教皇有呼吁发动十字军,但英法当时还在打,波兰匈牙利的十字军在1444年瓦尔纳之战覆灭,两国都陷入动荡,神罗各地贵族本就不服号令,而重登地位的哈布斯堡王朝因为阿尔布雷希特早逝也分家,致力于统一与镇压胡斯派起义,无暇东顾。伊比利亚还未统合,南部穆斯林依旧强大。。事实上热那亚人威尼斯人的支援源源不断,直到加拉塔被收买才中断,只能说穆罕默德二世太凶悍,罗马人算记错了,下错了注。网友公路旅行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补充一下,拜占庭并非不愿引进火药大炮,而是......没钱。铸炮的大牛转手就跑去向土耳其人推销,然后就有了巨型攻城炮。网友吴铭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中世纪西欧十字军的主力是英法和神圣罗马帝国三国,可是1453年英法刚刚结束百年战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已经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也就是说三国都属于无力出兵的状态。而且当时欧洲各国已经没有了中世界初期的那种宗教狂热,出兵拜占庭无利可图,大家为什么要出兵救援呢?网友匿名用户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首先西欧各国忙着内讧,没心思东顾。其次当时奥斯曼已经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周围的大片土地,拜占庭帝国几乎就剩君士坦丁堡一个孤城了,小规模的救援不起作用,大规模的救援也不可能组织起来网友潘宇杰对[穆罕默德二世]1453年,为什么西欧不救援君士坦丁堡?给出的答复:有一本书叫做1453,推荐。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士坦丁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