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风流女人吧哪里有

帖子主题:古代史上从军帐走上皇帝龙床的风流女人!(图)
共&111577&个阅读者&
军号:6918855 头衔:铁血第一混 工分:1366678
/ 排名:14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古代史上从军帐走上皇帝龙床的风流女人!(图)
文章提交者:今复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从起义军军帐走到皇帝龙床的这个风流女人却只有姓无名,人们称她为刘氏,只因为她不凡的人生经历,才使她载入春秋。说起来,刘氏原来也是书香门第,大家闺秀,只因为一场战乱,才使她陷入放荡纵欲、难以自拔的深渊。她的父亲原是时的蓝田县令。“蓝田日暖玉生香”,蓝田的山水将这个县令千金小姐养育得面目艳丽,体态妖娆。但由于当时黄巢率领军打到蓝田后,刘家一门大都死的死,散的散,而颇有姿色的刘氏则被黄巢的部将尚让所得,成了起义军军帐中的女主人。后来,黄巢战败,尚让便唐将时溥。这时溥也是色中饿鬼,一时见色起意,便杀了尚让,将刘氏纳为宠妾。时溥死后,刘氏又被朱温看中,得到朱温的宠爱。这朱温又是何许人也?朱温,砀山人,最初曾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降唐,被唐僖宗赐名全忠,在称帝建立后梁时,又改名为晃,取如日之光的意思,庙号太祖。其实,朱温能够称帝多年,全靠唐末的一位名叫敬翔的著名文人支撑。敬翔是唐朝平阳郡王敬晖的后裔。唐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敬晖联合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拥戴唐中宗复辟。因功被唐中宗封为异姓郡王。后被武三思所害。唐睿宗即位以后,复敬晖“王”爵,赠敬晖为秦州都督,谥曰“肃愍”。敬翔曾祖父敬琬,做过绥州刺史,祖父敬忻,做过同州掾,即刺史的属官,父亲敬衮,官至集州刺史。敬翔年轻的时候就聪明过人,酷爱读书,尤其擅长于写文章。按照读书人的历来传统,博取功名是最好的出路。他也曾经赶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未能金榜题名。此时黄巢的攻占了长安,时世纷乱,敬翔只得逃奔他乡,投靠同乡王发,王发当时在宣武朱温手下任一名小官。敬翔在军中“为人作笺刺”,也就是给军中一些文墨不通的将士代写书信,有时有欲写公文向上级报告,也来找敬翔代笔,敬翔写完后,开始还要向人家解释,文绉绉的别人听不懂,也不爱听。敬翔是个聪明人,以后干脆用大白话来写,还在公文中,加入当时流行的俚言俗语,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将严肃枯燥的公文作了通俗化、情趣化的处理,使文章增色不少。 朱温出身草根,对那些文绉绉的“之乎者也”也感到头痛,他也喜欢敬翔创造的生动活泼的文风,在军中有一次他看到了敬翔的文章,看后居然爱不释手。于是朱温令王发将敬翔召来,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洽。朱温立刻任命敬翔为负责起草文书奏章的馆驿巡官。当时朱温正在汴郊与人交战,敬翔时时为朱温谋划,每事必中,而且敌我双方,“机略之间,翔颇预之”,“每征战举动,必随时或军书聚委,翔则处鞍麾之下,运毫洒落,有如风雨”。朱温欣然,“恨得翔之晚,故军谋政术,一以谘之。”朱温在后来一步一步篡夺皇帝之位的行动的过程中,少不了要敬翔提供计谋,无论是《新旧五代史》还是《资治通鉴》都称“梁之篡弑,翔之谋为多”。还有史书上说他,“怀抱深沉,有经济之略“,“三十余年,扈从征伐,出入帷幄,庶务丛委,恆达旦不寝,惟在马上稍得晏息”。但从敬翔的角度来看,最大的遗憾是他没有遇上“明主”,朱温是个恶人,敬翔对他贡献出的聪明才智,实际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以敬翔的眼力,未必看不出朱温是个寡廉鲜耻的无赖、恶棍,但仍然投其帐下,为其出谋划策,明珠暗投,让后人看来甚感惋惜。那么,朱温是如何回报敬翔这位功臣谋士呢?朱温当上皇帝后,授敬翔为“检校司空,依前太府卿勾当宣徽院事。寻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翔知院事。”后来,他迁兵部尚书、金銮殿大学士,坐上了宰相之位,并兼任兵部尚书。敬翔为相十余年,在五代时期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宰相。敬翔做了宰相不久,原来的妻子便因病而撒手人寰。于是,朱温很快将自己的宠妃刘氏赐给他为妻。作为人称“明主”的朱温关心属下的婚事,原本是件美事,不过敬翔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件美事,非但不美,而且很丑。当时,刘氏虽然嫁给敬翔后,却仍然常常与朱温厮混在一起,不分日夜地经常出入朱温的内宫寝殿,“出入卧内如平时”,不仅白天陪侍朱温,甚至有时就留在宫中,经宿不归,这使敬翔十分难堪,不免露出愤懑之色。但是,这位经过男人多手的刘氏根本不在乎此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说,“尔以我尝失身于贼乎?尚让,黄家宰相;时溥,国之忠臣。以卿门地,犹为辱我,请从此决矣!”(《新五代史》)。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以为我曾经失身于贼吗?告诉你,我昔日的男人,尚让当过黄巢的宰相,时溥也算是国家忠臣,以你的门第做我的丈夫,就像是对我的羞辱?今天你不称心,那就休了我,让我离开好啦!对于如此毫无羞耻之心的女人来说,敬翔担心她到朱温那里胡言乱语生出事端,只得忍辱向她致歉,刘氏有恃无恐,从此更加骄横,还私自交结朝中大臣和藩镇将领,一时朝中权贵争相攀附,地位显赫无以复加。这样的妻子还能算是妻子吗?这种明目张胆的举动,这种没有任何顾忌的无耻行径,已经并非是“红杏出墙”那么简单了,多少有些卧底、奸细的味道。与其说这个女人是敬翔的老婆,倒不如说是朱温公然安插在敬翔身边的钉子,担负着朱温对自己的宰相的一举一动实施严密监视的任务。这样的妻子哪个男人能够接受?如此奇耻大辱谁能蒙受?敬翔生性机敏,城府深沉,无奈遇上了朱温这样的恶人作为自己的主人,碰到刘氏这样的荡妇作为自己的妻子,他思忖再三,不得不抑制心中的悲愤,咽下这杯苦水,忍受这常人无法蒙受的耻辱。敬翔一生谋略过人,能辅佐朱温成就霸业,但无力管住自己骄横的妻子。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作为敬翔来说,碰到刘氏这样的荡妇,只能是一种无奈。被历史所遗忘比武则天更有成就的高端女人导读:提起一代女皇武则天,人人都知道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二手女人,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比武则天成就更高的二手女人。然而,这位女人在朝中大臣推举她效仿武则天做女皇的情况下,却不愿意坐上女皇的宝座,被人称为胜过武则天却不做武则天的高端女人。这个高端女人就是北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位临朝摄政的皇太后刘娥。刘娥是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人,虽然她出身于虎捷都指挥使得家庭,但后来不幸家道中落,母亲庞氏无力抚养,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刘娥自幼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却学会一手击鼗的谋生技艺,善说鼓儿词。她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庞家就把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刘娥嫁夫随夫,跟着丈夫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不想在京城里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襄王,而这个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不久,这位远道而来的街头卖艺女就和大宋王朝的皇子坠入了情网。刘娥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很快如胶似漆。然而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看不起刘娥的出身,认为刘娥勾引赵恒上邪路,劝赵恒赶跑刘娥不果,只好报与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来,命逐刘娥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此时赵恒被封为韩王,新娘为忠武军节度潘美的八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然而,赵恒虽迫于皇命把刘娥送出王府,却不愿离开刘娥,把刘娥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不时私会。这样偷偷摸摸,刘娥过了十五年。宋太宗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岁的宋太宗赵光义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继承大统,登上皇位,是为宋真宗。当时,宋真宗虽有后宫三千佳丽,但却并未忘情于刘娥。他很快把刘娥接入宫里。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的正月,封刘娥为四品美人。这时候的刘娥,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刘娥虽然已经是三十六岁的二手女人,但她聪慧温柔,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很快被封为二品修仪,不久又晋封为一品德妃。此时的刘娥,已非昔日击鼗的小妹,她长年幽居,博览群书,研习琴棋书画,早已才华出众。而宋真宗天资聪悟,前期也算是有一番作为,可到了统治的后期变得日益荒唐和昏聩,算不上是合格的皇帝,让史家为之惋惜,所幸的是宋真宗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为大宋培养了杰出的女政治家。 出身贫寒的刘氏凭借警悟的天份,通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住本末。宋真宗退朝,还要应付繁多的密奏,常常批阅到半夜,皇后都参与其中。宋真宗不加以阻止,宫闱事有疑问的,刘后就以效法旧事应答。劳劳的奏章密报让人费神,有红袖添香的美人于旁协助,宋真宗早就把牝鸡司晨的危言扔到九霄云外了,乐在其中了。刘皇后在无数个深夜枯坐中,明白了大宋的国家机器是如何运转的,只消将纤细的御笔轻轻一挥。开禧四年,宋真帝龙体欠安,大事多由刘后决断。她永远忘不了那个露冷风高的七月秋晚,受先帝亲近,权势日炽的宦官周怀政纠集他的党羽,在皇城司密谋,约定在本月二十五日废掉身为皇后的自己,诛杀宰相丁谓,同时尊病中的皇帝为太上皇,重新起用寇准为相,辅佐让太子继位为皇帝。若不是周怀政集团中有人暗中报告给丁谓,呈告病中的先帝,果断地将周怀政斩首,阻止了这场政变,那么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皇城司的密谋之夜,当时她并不知情,未遂的政变让她真正体验到宫廷政治的变幻莫测,沉沉的夜幕下还涌动着多少的鬼谋等着吞噬她?扫灭周怀政党羽,内廷中再无和刘皇后抗衡的势力了。连老病缠身的宋真宗也清楚,周怀政政变事件的矛头直指刘皇后,朝中隐然有分裂对抗之势,对儿子他也有一丝牵拖。不久,宋真宗宣布皇太子设立资善堂,和大臣决断政事。宋真宗想让儿子尽早熟悉政事,将来顺利实现权力更迭。可怜宋真宗死前的苦心,可惜了天不与寿,宋真宗两年后驾崩于延庆殿,留下年仅十一岁的遗孤赵桢。与其说是宋仁宗时代的到来,毋宁说是刘太后时代的降临。然而丁谓想独揽大权,欺上瞒下,以为刘娥是女子无见识,刘娥虽然当初因为后位不稳培植他,多年下来早已查知丁谓的不法举动,此时更是怒不可竭,决心除掉他。当年六月,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被诛,丁谓罢相贬谪。丁谓被贬后,刘娥开始和仁宗赵桢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摄政。刘娥治国有方,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刘娥在后宫的生活也非常简朴,当初身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宫中侍女见皇帝侍女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报与刘娥,刘娥不为所动,“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尽管刘娥掌权日久,不愿把权柄交给仁宗,但她却依然是个慈母,仁宗少时体弱多病,刘娥忙于政务,让杨淑妃照顾着小皇帝。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 虽然刘娥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朝中大臣程琳曾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娥亲掷于地,大声喝斥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刘娥的明确表态,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天圣七年,即公元1029年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明道二年二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娥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群臣大哗,却只得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娥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为了将这场典礼搞得功德圆满,亚献者为皇太妃杨氏、终献者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娥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彻底还政于儿子仁宗。三月,刘娥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然而却无法挽留刘娥的命,几天后,刘娥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参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给刘娥换上皇后冠服。仁宗正自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娥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说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来到刘娥牌位前拜谢自责:“从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而上谥号之时,刘娥谥为四字:庄献明肃皇后,后改章献明肃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生母李宸妃谥为庄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半年后,仁宗下诏,刘娥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娥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刘太后晚年的时候问大臣李迪:“卿向来不想我干预国事,有些过了。我十几年保养天子之至,卿以为何如?”李迪性格风烈,大半生都是刘太后的政敌,终于说了句公道话:“臣蒙受先帝厚恩,今天看到天子的圣明,臣以前不知皇后的盛德,乃至于此。”二人从此冰释前嫌。《宋史》给予刘娥高度的评价:“当天圣、明道年间,天子年轻,母后临朝称制,而内外肃然,纲纪得以树立,朝政没有大的缺失,奸邪的人不能肆意妄为,是谏官用人得到的结果。”也算是对刘太后临朝摄政期间的盖棺论定。这个评价应该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所难能达到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背后的女人:守寡不安分的冯太后冯氏(442—490年),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文成帝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浚死后,冯氏操纵政权。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生平大事记:北燕灭亡后,其伯父与父亲归附北魏,其父官至魏秦雍二州刺史,后因罪被杀,冯氏因而被没入后宫为奴婢,但得到姑母冯昭仪的提携和照顾。太安二年(456年)正月二十九日乙卯,14岁的冯贵人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献文帝时,冯氏杀死专权大臣乙浑,开始临朝听政。孝文帝时,冯氏以祖母身份继续执政,督促孝文帝拓跋宏实行****,制定汉化政策,俸禄制、均田制等都是她临朝时颁行的。死后,谥文明太后。两次临朝称制和平六年(465年)五月,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由于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欺凌这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中枢政治又面临严重的危机。天安元年(466年)二月间,乙浑三番五次地对安远将军吏部尚书贾秀说:“你应该要求朝廷给你妻子加封公主的名号。”乙浑的僭越用心昭昭。贾秀却说:“像我们这样的庶姓哪配称公主?我贾某宁愿死在今朝,也不会自不量力,贻笑后世!”乙浑大怒,恶狠狠地骂道:“老奴官,真是不识相的东西!”侍中拓跋丕(后改为元丕)听到这一消息,知道乙浑谋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早已胸有成竹的冯太后立即进行秘密布置,定下大计,下令拓跋丕、陇西王元贺和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镇压叛乱。很快,令朝野上下怨声一片的乙浑便被捕杀,夷灭三族。平定乙浑之乱,稳定政治局势,冯太后表现出果敢善断的政治才干。接着,她再露锋芒,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以杜绝因皇帝年幼再发生朝廷遭奸臣欺凌的事情。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18个月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皇兴元年(467年)八月戊申,京师平城的紫宫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原来是献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个儿子——拓跋宏。冯太后喜得长孙,十分惬意。时隔不久,她就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由已经14岁、初为人父的献文帝亲政,转而担当起抚养皇孙拓跋宏的责任。献文帝亲政以后,颇想有所作为,贬斥了不少冯太后宠重与信任的人,并试图提拔重用一些对冯太后不满的人,以结成自己的心腹。一开始,冯太后对献文帝的所作所为虽然感到心中不快,但也没有立即发作。到了皇兴四年(470年),冯太后再也忍无可忍了。事情是从李弈身上引起的。自文成帝死后,年轻的冯太后不耐守寡的孤寂与冷清,再加上北魏乃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一时期的拓跋氏在婚姻关系上尚保留着许多原始婚姻形态与遗风,冯太后就很注意那些美貌男子,以便选来做伴。李弈是官宦子弟,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兼之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因而深得冯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宫中。皇兴四年(470年)秋天,李弈的兄长——尚书李敷的好友——相州刺史李?因罪被告发,主持审理此案的官员提示李?牵连李敷兄弟。李?为了自保平安,竟无端捏造、罗列李敷所谓不可告人的“隐罪”二三十条。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这年冬天,李弈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李弈死后,冯太后失去了一位甚是投缘的情人,心中极难平静,据《北史·后妃传》载,献文帝诛李弈,“太后不得意”。后来,献文帝又把李?擢为尚书,参决国政,使冯太后更无法容忍。于是,她利用自己的声威与势力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重压之下,献文帝以笃信佛教,对尘世事情没有兴趣为托词,主动请辞。他不想禅位给太子,理由是:太子拓跋宏才5岁,还不能够驾驭国家,因此要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大臣们都表示反对。其实,献文帝请辞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受制于文明太后,做不了主,他想禅位给一位年长之君,由其来制约太后。太后当然明白这里的缘由,她没有让献文帝遂愿,最后,大臣们按照太后的意思,让献文帝禅位给了太子。无奈之下,献文帝只得在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正如《魏书·天象志三》所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他只有18岁,恐怕是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了。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宫的太上皇并没有完全放弃手中的权力。不仅朝廷上重要的国务处理都要向他奏闻,他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亲自率兵北征南讨。延兴五年(475年)冬十月,已为太上皇的献文帝在平城北郊对蠕蠕遣使朝献贡物,举行了大阅仪式。这一切,使冯太后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再次出面执掌朝政,太上皇已经有碍手脚。就这样,又一场宫廷事变悄悄引发了。承明元年(476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不久,太上皇应召前来拜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拿住,强行软禁起来。随后,冯太后将其鸩杀于平城永安殿。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也就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此时的冯太后,已年过而立,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献文帝死后,政局又动荡起来,不仅如此,官吏贪残刻剥,民众反叛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兼施,充分施展了她高超的政治智能和政治才干。首先,冯太后对当初诬死李弈的李?下了杀手,既给心上人报了仇,又除掉了一个人人痛恨的贪官,树立了朝廷整顿吏治的良好形象。其他的不法者,如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为贪赃被处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一些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到不同程度的表彰和赏赐。 为了大权独揽,她还以谋叛罪诛杀了孝文帝的外祖父南郡王李惠。李惠的弟弟、儿子和妻子也同时被杀。为了清除隐患,冯太后不惜大开杀戒,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不过,冯太后对那些明显没有政治野心者,往往能加以安抚笼络。如献文帝的亲信任内三郎的娄提,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冯太后不仅不怪罪他,反而下诏嘉奖他的节义。有些心怀不满的大臣被她的举动所感服,这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冯太后为了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特别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集团。在这个领导集团中,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而其中的汉族名士,不少又是她的宠幸之臣。李弈被杀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冯太后对其中的才干之士,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如出身太原(今山西太原)的王叡,自幼传承父业,精通天文卜策之术,承明元年(476年),因姿貌伟丽得到冯太后宠幸,一下就被越级擢升为给事中。不久,又被拜为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其后,王叡还曾勇退猛虎,保护了太后与孝文帝,因而更受器重。另一位是陇西李冲。李冲虽然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重用,但因其风度不凡,姿貌丰美,也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冯太后常常将一些珍宝御物赠给他,素称清贫的李冲,因而成为富室。冯太后临朝时期,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缜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一时名士也都颇得委重。每当褒美王叡等人,冯太后也会对拓跋丕等一同表扬,以示无私。这些人,成了冯太后临朝时期的心腹集团。 此外,冯太后还对宦官大加委任。宦官本来供事宫中,生活在帝妃周围,冯太后临朝听政,对其中有才干者也引为亲信。所以像杞道德、王遇、张佑、苻承祖等皆由底层小宦官得到提拔,一岁之中而进至王公。冯太后利用他们出入禁闱,预闻机要,形成了“中官用事”的局面。但是,在她临朝听政的时期,并没有发生宦官专权、胁迫朝廷的现象。这是因为冯太后虽然利用宦官居中用事,但对其行为做了严格的限制。《魏书·皇后列传》称:“(冯)太后性严明,对阉官虽假以恩信,待以亲宠,决不放纵自流。左右之人虽有纤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责,多者至百余,少亦数十。不过太后生性宽豁仁裕,不计前嫌,事后仍待之如初,有的还因此更加富贵。正因如此,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由于培植起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太后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所谓“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回顾冯后的出身,家庭动荡后,冯后在姑母的照料与抚养下长大成人。终日的耳濡目染,使她逐渐熟悉了北魏皇宫内的礼仪和其间的微妙。在还是妃子时,政治风云的变幻莫测,残酷的宫廷斗争现实,使冯后深为触动。联想到父祖以前大起大落的经历,个人由不谙世事到没入宫掖,一桩桩,一件件,不免使当年年仅10余岁的清纯少女对政治斗争多了一些更直观的感受。她开始体会,开始观察,开始明白了这九重天隔、戒备森严的皇宫内院常常隐藏着的无穷争斗与杀机,到处充斥着刺鼻的血腥味。这种早年经历,孕育了冯后的人生观、价值观,造就了她复杂的感情、性格,对她临朝专政后的所作所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太和新制及其背后的主角北魏从建国到灭亡长达140多年,为后来隋朝统一中国,出现隋唐大繁荣,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保障。而文明太后掌权的20多年,正处于北魏承上启下的时期,正是由于她指导献文帝拓跋弘和孝文帝拓跋宏,进行大量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才使得北魏的国力达到鼎盛的阶段。太和,是孝文帝的年号。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改革称为“太和改制”。由于旧史的记载,人们往往在习惯上把这一功劳归于孝文帝,甚至直接称为“孝文帝改革”。其实,在太和十四年(490年)之前,冯太后一直临朝听政,作为北魏的实际执政者,她是“太和改制”真正的主持人。其政绩有目共睹:一是实行官员俸禄制。自从拓跋珪开国,北魏政权各级官吏皆无俸禄,平日都要依赖贪污、掠夺和皇帝随意性的班赏来获取财富。这在北魏初建之时,作为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采取这种方式不足为奇。但当北魏政权逐渐在中原地区确立统治地位,这种以掠夺为主的财富分配方式日益给北魏政治带来严重的问题。特别是随着战事的减少,战时掠夺的机会有限,各级官吏为了满足私欲,便毫无顾忌地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导致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统治的危机。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从文成帝时朝廷就曾数次下诏禁贪,献文帝时也做了严格规定,并有人提出了给官吏班禄的建议,可惜并未能实施。太和八年(484年)六月,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品秩高下确定其俸禄的等次。俸禄确定之后,再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法的实施,对普通百姓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由此引起了以淮南王拓跋他为代表的鲜卑贵族的反对。冯太后召令群臣讨论。论辩中高闾驳斥了鲜卑贵族的反对意见,力主改革,这不仅代表了当时一批具有远见的官僚的意见,而且也符合冯太后的心思。于是,冯太后下诏依从高闾所议,仍旧实行班禄。 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使者分巡各地,纠举食禄之外的犯赃者。太和八年九月间,孝文帝的舅舅,时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因贪暴无度,被令在家自裁,地方官员坐赃处死者40余人。经此整饬,北魏吏治大有改观,贪赃受贿者也大大收敛。班禄的实施,为冯太后进行其他方面的改革创造了条件。二是均田制。太和九年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均田令”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农民。均田制度使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流亡无居者和荫附于豪强名下的佃客也摆脱了束缚,成为政府的编户齐民,从而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制度,使北魏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向先进的封建化的经济结构过渡,同时为新经济结构的灵活运转补充了新鲜血液。均田令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北魏统治者开始转向接受汉族的封建统治方式。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到隋唐约300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奠定了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显然,冯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既对北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三是三长制。太和十年(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三长制”。自西晋灭亡后,居于北方的豪强世家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自给自足。北魏建立后,任命坞主(豪强地主)为宗主,代行地方行政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宗主督护制。在这一制度之下,户口隐匿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把豪强隐匿的劳动人口编入国家户籍,既增加政府编户,又抑制豪强势力,大臣李冲提出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三长制”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任三长者,可优复免除一至二人的官役。冯太后冲破层层阻拦,全力支持李冲的建议。这样,北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地方基层组织,既便利清查荫附户口,又确定了课征赋税的统一准则,防止那些企图逃避赋役者再钻空子,从而削弱了地方豪强的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迷倒六个君主的奇女子萧皇后隋文帝历史上迷倒君主的美艳女人不计其数,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总是让九五至尊的君主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女人,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屈指可数。萧皇后就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萧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身份是公主,她的父亲是南北朝末期西梁孝明帝萧岿。萧公主出生时,著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然而,因为萧公主出生的年份是二月,而当地的风俗认为二月出生的子女不吉利,所以萧岿就把她交给堂弟萧岌收养。不久,她的养父萧岌过世,她的舅父张轲不得不收养自己的外甥女。隋文帝杨坚即位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封次子杨广为晋王。这位隋朝的开国皇帝希望从一向关系良好的西梁国挑选一位公主作为晋王之妃。萧岿得知此事后就去占卜,但占卜的结果是,自己身边的女儿皆不宜,最后,萧岿不得已接回了由舅父收养的女儿,占之结果是大吉大利。于是,只有九岁的萧公主便嫁给了年已二十一岁的杨广,被封为晋王妃。因为萧公主年纪尚小,所以接入宫后并未马上成婚。杨坚的独孤皇后对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妇十分喜爱,把萧公主当成是自己的女儿抚养,为她请了许多师傅,传授她读书、作文、绘画、弹筝等。聪明过人的小媳妇学什么像什么,而且往往是一点就通。四五年下来,萧公主不但出落成一个雪明花艳、亭亭玉立的美人,而且知书达礼、多才多艺。转眼到了开皇十三年,受命镇守扬州的晋王杨广回到京都长安和小媳妇萧公主完婚。这一年,杨广二十五岁,小媳妇才刚满十三岁。杨广是出了名的好色之徒,见到容貌秀丽、风姿绰约的小媳妇自然喜欢得不得了。且杨广得知占卜奇人袁天纲早年曾说过自己的这位小媳妇“母仪天下”的话,他更为高兴。把这位小媳妇视为自己命中的福星。 完婚之后,杨广就立即拉拢权臣杨素等人开始了夺储行动。偏偏此时,太子杨勇正为妻妾争宠而烦恼。原来,杨勇不喜欢太子妃元氏,把一门心思都花在偏房云昭仪身上,结果元氏受不了冷落之苦,一时想不开便上吊自杀了。隋文帝一怒之下就废掉了杨勇的太子位。杨广则乘虚而入,在其母独孤皇后的极力支持下,坐上了太子宝座。这样,做了七年晋王妃的萧氏女当上了太子妃。不久,杨广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策划密谋,提前登上了皇帝宝座,萧氏女也就成了大隋朝“母仪天下”的萧皇后,印证了袁天纲说她将“母仪天下”的预言。
别的皇帝是三宫六院,而杨广一口气在西苑修了景明院、迎晖院等十六院。然后,他从应征而来的天下美女中,选出十六人,封作四品夫人,分别入住各院。另外挑选三百二十名美女学习吹弹歌舞。此时的萧皇后才了解了这个风流的皇帝丈夫。但她只能调整心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随遇而安了。也正因为萧皇后的忍让大度,让沉湎于酒色的隋炀帝对她一直十分礼敬。萧皇后和隋炀帝共同生活了二十多个年头。公元618年春天,觊觎皇位和萧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领禁军造反,率兵进入离宫,刚满五十岁的隋炀帝在烟花三月的扬州被勒死了。这样就使虽半老徐娘、但风韵犹存的萧皇后成为了一名寡妇和乱世女俘。 宇文化及早年曾对萧皇后心存暗恋,干掉杨广之后,立即以萧皇后儿子的性命相要挟,逼她做自己的偏房。此时萧皇后的处境可想而知,想活命就只有逆来顺受。这个仪态万方的女人成了宇文化及的囊中之物,大隋皇后的威仪顿时烟消云散。但是,宇文化及的狂妄行为很快就招来了杀身之祸。此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节节胜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及,一败再败,最后,他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并自立为许帝,改称萧皇后为淑妃。然而不久,魏县又被攻破,宇文化及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一路追击,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
作为胜利者的窦建德不仅收缴了宇文化及的金银珠宝,还收缴了风韵犹存、魅力不减的萧皇后。窦建德本也是好色之徒,从此纵情于声色之娱,几乎忘记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之前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也就是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终于打听到了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了使者。突厥番王处罗可汗初见萧皇后,顿感天下之美都集于此女一身。当天夜里,蒙古包中,萧氏女便由大隋的皇后变成了塞外番王的爱妃。后来,老番王死了,由他的弟弟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二人就被新任的番王接纳。虽说萧皇后比义成公主年长,但由于她绰约迷人的少妇风韵,以及拥有刚到塞外的中原女人的新鲜汁味,这使颉利可汗对她更为钟情。公元630年,即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了突厥大军,迎回了曾是前朝皇后的萧氏女。这时萧皇后已是四十八岁。萧皇后入朝时,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脸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杨柳、仪态万千,依然诱人眼目、动人心弦,三十三岁的李世民一见倾心,不禁为之心旌摇曳。唐太宗封萧皇后为昭容,萧皇后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爱妃。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十八年平静的岁月,贞观二十一年,六十七岁的萧皇后溘然而逝。李世民以皇后礼仪将萧皇后葬于杨广之陵,上谥愍皇后。综观萧皇后的一生,真可谓历尽千般沧桑,展尽万种风流。一个女人竟被6个皇帝疯抢了60年 她究竟有何魅力?她出身于南朝梁的皇室,曾是母仪天下的隋炀帝皇后,也曾做过重臣宇文化及的淑妃,更曾伤心地离别战乱的中原——远嫁异域,成为突厥番王的王妃。几番波折、几许坎坷,最终叶落归根,以唐太宗昭容的身份逝于长安凤辉宫。
她不是政治上能建立显赫功名的女人,也不是一个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女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中,她以她的美貌、她的聪慧、她的贤淑常伴君王侧,享受着生命的无奈与可贵,谱写着命运的无常与奇特。
她,就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女儿萧氏,人们一般称她为萧皇后。
萧皇后是历史上一位奇女子,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却总是让那些君王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样的女人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萧皇后一生共经历了5次婚姻,隋炀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小妾,两代突厥可汗的爱妃。如果李世民真的纳她为昭容,就是6次,这些正史上并没有记载。
第一次婚姻:萧皇后当时嫁给隋炀帝的时候,隋炀帝是晋王,后来隋炀帝当了皇帝,封她为皇后。第二次婚姻: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了,萧皇后要求宇文化及按帝王的礼仪安葬隋炀帝,宇文化及满足了她的要求,在一切妥当之后,萧皇后无可奈何地成了宇文化及的偏房。宇文化及自己登基当皇帝,封萧皇后为淑妃。
第三次婚姻:窦建德把宇文化及杀后被萧皇后的美貌深深吸引,霸占了萧皇后,把萧皇后纳为小妾。
第四次婚姻: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萧皇后到了突厥后,突厥可汗也被萧皇后的美貌深深的吸引,娶了她。
第五次婚姻:这个突厥可汗死后,按突厥人的风俗,老番王的妻妾——义成公主与萧皇后姑嫂两人又被新任番王接纳,成为他的妻妾。
第六次婚姻: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派大将李靖打败突厥,要回了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是48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33岁。野史上有记载,李世民也被萧皇后貌美深深吸引,纳她为昭容。女人的魅力是否可以对岁月免疫?
答案是肯定的,萧氏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从13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6位丈夫,虽然身上的标签从少女、熟女、大妈一直换到大娘,但是她的魅力从未打折,直到67岁那年快快乐乐地病死在大唐的皇宫。在萧皇后生活的时代,连变化相对缓慢的国号都换了梁、陈、隋、唐四个,而她本人作为魅力女人的代言人身份却能长盛不衰,古今中外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唐太宗深为她的明晓事理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萧皇后在唐宫中又过了18年的皇后生涯,67岁才寿终正寝。
萧皇后在做皇后之前的身份是公主,她的父亲是南北朝末期的西梁孝明帝萧岿。因为出生的年份是2月,根据当地的风俗认为2月出生的子女不吉利,所以萧岿就把她交给堂弟萧岌收养。实际上,从后来的经历来看,萧皇后确实是天煞星下凡,不过她命中要克的是自个儿丈夫而不是老爹,这说明封建迷信偶尔也能撞到她之类的个把死耗子。话归正题,养父病死之后,萧皇后辗转由舅父张轲收养,早年过了一段贫困的生活。在她8岁那年,命运之神对她露出了微笑。当时,隋文帝杨坚发动了对陈朝的战争,带兵的是他的二儿子晋王杨广。陈国君主陈舒宝本着昏庸到底的精神,对隋朝大军视而不见,反而鼓动大臣们陪自己一起腐败,结果被杨广顺利消灭。至此,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为了表彰杨广,杨坚除了给儿子加官晋爵外,还下诏天下名门世家,统统将家中未出嫁女儿的生辰八字呈报朝庭,以便为年方21岁的杨广选一命理相配的王妃。谁知挑来送去,年龄相当的姑娘们这个不合,那个又相克,最终唯独刚满9岁的萧皇后的的八字与杨广的八字合在一起才是大吉,于是选定了她。因为女方年纪大小,接入宫中后并未马上成婚,独孤皇后对这位稚嫩可人的小媳妇十分喜欢,把她当成是自己的女儿抚养,并为她请了许多师傅,教她读书、作文、绘画、弹筝。聪明过人的萧氏女学什么象什么,往往一点就通,四五年下来,她不但出落成一个明艳秀丽的小美人,而且知书达礼,多才多艺。
转眼到了开皇13年,受命镇守扬州的杨广到长安和萧皇后完婚。这一年,杨广25岁,萧皇后虽然刚满13岁,但是作为美女她已经达标了。杨广好色是出了名的好色,对新婚妻子自然喜欢得不得了。更让他高兴的是,早年有个水平还算凑合的大仙给萧美眉算过一卦:母仪天下!萧美眉既然会母仪天下,那么作为丈夫的他不就是皇帝了吗?
虽然现在太子是他的哥哥杨勇,但身在帝王家的他自然怀有当皇帝的志向也是很正常的,因此他把萧美眉视为自己命中的福星,对她珍爱备至。可惜的是,他听话只听半句,算命先生在“母仪天下”四个字之后还有四个字——命带桃花,意思就是说萧美眉是当皇后在前,桃花劫在后,迟早要克死个把“采花人”。杨广完婚后,很快拉拢宰相杨素等人开始了夺储行动。偏偏太子杨勇又是个天生找死的主儿,爹妈花大价钱给他娶的大老婆太子妃元氏他爱理不理,却把心思都花在偏房云昭仪身上。结果元氏受不了气,上吊自杀了。杨坚和独孤迦罗眼看自己省吃俭用攒的嫁妆钱打了水漂,一怒之下要废掉杨勇的太子之位。杨广则乘虚而入,故意在母亲面前极力装出一副仁孝正派的样子,还有意作出疏远萧美眉专心政务的姿态;而聪明识体的萧美眉也一本正经地与他配合,还不时到独孤皇后那里哭诉杨广只顾政务冷落了自己。他们夫妻的一唱一和终于打动了独孤皇后的心,终于废除杨勇太子之位,把杨广推上了太子宝座。这时距离杨广与萧妃完婚已经七年了,也就是说,这对颇有心计的小夫妻,在母亲独孤皇后前面整整演了七年的苦情戏。之后,杨广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密谋,干掉了几个兄弟和老爹,提前登上了皇帝宝座。有了美女,自然就会疏忽国事。杨广在位的十几年间虽然征服了无数美女,却没有征服李渊等几个美男。在他第三次游兴扬州之时,天下已经大乱。李渊、李密、窦建德等人纷纷举兵,心灰意冷的杨广决定迁都南京,不再回北方。这时,窥视皇位和萧皇后已久的宇文化及率领禁军造反,率兵进入离宫,刚满50岁的炀帝在寝殿西阁被缢杀。
宇文化及早年曾对萧皇后心存暗恋,干掉杨广之后,立即以她的儿子性命要挟,逼她做了自己的偏房。
这时,在中原一带起兵的窦建德,节节胜利,直通江都,宇文化及抵挡不及,一败再败,最后带着萧皇后退守魏县,并自立为许帝,改称萧皇后为淑妃。不久,魏县又被攻破,仓皇退往聊城,窦建德率军一路追击,最后攻下聊城,杀死了宇文化及。作为胜利者的窦建德除了收缴宇文化及的金银珠宝,还收缴了魅力不减的萧皇后。虽说已经作了两次寡妇,失去了两任丈夫,但是萧皇后的美艳姿容和高贵气质却从没失去。窦建德本着不要白不要的思想,把宇文化及的淑妃变成了自己的王妃,在乐寿地方纵情于声色之娱,几乎忘记了自己逐鹿中原的初衷。幸亏窦建德有个醋缸级的原配夫人曹大嫂,她常在他们两人黑灯瞎火“共赴巫山”的时候,突然顶着超大号灯泡冒出来撒泼发怒,弄得窦建德大失情趣。这时北方突厥人的势力迅猛地发展起来,大有直逼中原之势。原来远嫁给突厥可汗和亲的隋炀帝的妹妹、萧皇后的小姑义成公主,听到李渊已在长安称帝,又打听到萧皇后的下落,就派使者来到乐寿迎接萧皇后,窦建德不敢与突厥人正面对抗,只好乖乖地把萧皇后及皇族的人交给来使。萧皇后在几番转折后,不想居然会移民到突厥。在国外,她的魅力依然是把无往不胜的利剑,一举戳穿了突厥父子两代元首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的心。
萧皇后在几番转折后,不想居然会移民到国外——突厥。天生丽质难自弃,颠沛流离不枉情。在国外,她的魅力依然是把无往不胜的利剑,一举戳穿了突厥父子两代元首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的心。时势至此,命运已经不能由她自己掌握,反正当初就预言她命带桃花,在劫难逃,那也就只有听天由命吧!无可奈何中,萧氏便由隋天子的皇后变成了番王的爱妃。
后来,老番王死了,由颉利可汗继位,按突厥人的风俗,萧皇后又被新任番王接手。然而,萧皇后不是一般的红颜祸水,而是骨灰级的红颜祸水。十年后,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大将李靖大破突厥,索回了萧皇后。这时萧皇后已是四十八岁的半老徐娘了,而唐太宗李世民才三十三岁,但萧皇后入朝时,李世民见她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完全没有年事已高而应有的老态,比一般的少女还多一份独到的成熟果实般诱人的风韵,才华盖世的李世民不禁为之心旌摇曳;再加上萧氏饱经离乱而孕育出来的楚楚可怜的情态,更加令人由悯惜而生爱意。
这可爱煞了李世民,或许是他从小就缺少母爱的缘故,他顾不得年龄的悬殊,更不在乎外人的品评,大唐天子李世民在萧皇后身上体会到一种成熟女人的风韵,更感受到一种类似姐姐与母亲般的温馨,使他为繁重国事所累的心得到稍许抚慰。这就样,萧皇后被唐太宗封为昭容,转了一大圈回来又成了大唐天子的爱姬。
为了欢迎萧皇后来到宫中,李世民破格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宴会来欢迎她,四处张挂着华丽的宫灯,歌女舞姬们献上轻歌曼舞,桌上堆满山珍海味,唐太宗以为这种场面已经够豪奢了,因此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这点排场距离隋宫的豪奢情形还差得远呢!隋宫夜宴时并不点灯,而是在廊下悬挂120颗直径数寸的夜明珠,再在殿前设火焰山数十座,焚烧檀香及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昼,又有异香绕梁,如入仙境,每晚烧掉的檀香就有二百多车。对此,萧昭容不便明说,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开基立业的君王,何必要与亡国之君相比呢!”
唐太宗立即明白了她话中的含义,深为她的明晓事理和言语得体而折服,对她愈加敬重和疼爱了。
就这样,萧皇后在唐宫中度过了18年平静的岁月,67岁才寿终正寝。李世民以后礼将萧皇后葬于杨广之陵,上谥愍皇后。
如此结果,是她——曾经的萧皇后所万万没想到的。她在大唐的宫殿中幸福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贞观22年(648年),她卧在病榻上气息奄奄,她梦到了许多事情,也回味了自己不同寻常的一生,最终安然地闭上了眼睛。
岁月峥嵘,往事悠悠。这个柔弱的女子走完了她不同寻常的一生。
时下有句话叫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可以在周围几棵树上多死几次。萧皇后从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一直换到颉利可汗,结果这几棵都累死了,她却始终没死成。正如那句广告语说的,年龄对她只是一个数字。综观萧皇后的一生,真可谓历尽千般沧桑,展尽万种风流。一个女人,竟被6个皇帝疯抢了60年,历史上还能举出第二例吗?在她的一生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也历尽了沧桑劫难。不说她风流至极,却也可说她福气不浅。
试问,女人的魅力是否可以对岁月免疫?答案是肯定的,萧皇后就是一个例证。正如有句广告语说的——年龄对她只是一个数字。她从13岁嫁为隋朝晋王妃开始,历经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和李世民等6位丈夫,虽然身上的标签从少女、熟女、大妈一直换到大娘,但是她的魅力从未打折,直到60岁那年快快乐乐地病死在大唐的后宫。
俗话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萧皇后的独特经历看,数风流人物,真的是难看今朝呀。垂涎庶母美色淫乱后宫的四大皇室大丑闻庶母,在古代的封建宗法制度下,子女对父亲妾室的称呼。中国关于婚礼的最早史书《仪礼士昏礼》中就记载: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庶母,在古代的封建宗法制度下,子女对父亲妾室的称呼。中国关于婚礼的最早史书《仪礼·士昏礼》中就记载:“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郑玄注:“庶母,父之妾也。”《朱子全书·礼二》也说:“庶母,自谓父妾生子者。”而在古代皇宫之中,作为皇帝的嫔妃无不是皇帝的妾室,她们应是非自己亲生的皇子们的庶母。作为皇子无疑应该对他们的庶母给予必要的尊重。而作为继承大统登基的新任皇帝更应该对这些庶母尊重有加。然而,一些好色成性、荒淫无度的新任皇帝却对其年轻美貌的庶母垂涎三尺,千方百计将她们占为己有,让她们成为自己龙床上的玩物。但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样有违天理人伦的恶行已经被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帝王史,擅长对美艳庶母下手的皇帝可以说是大有人在。下面说的就是历史上不顾天理人伦的四大流氓皇帝染指庶母的恶行。一、汉国隐帝刘粲将四位庶母占为己有汉隐帝刘粲,字士光,十六国时期汉国皇帝,昭武帝刘聪之子。刘粲即位后便沉醉于酒色,更与其父刘聪的靳月华,以及王氏、宣氏、樊氏等四位宠妃在后宫淫乱;同时大开杀戒,除掉辅政大臣,并将军国大事全交给靳准。最终令靳准权力欲膨胀,就在平阳发动叛乱,将刘粲杀害,谥为隐皇帝。月华和姐姐靳月光,都有天姿国色的美貌。对这一对姐妹花,史书上称“靳等年皆未满二十,并国色也!”原来,刘聪有一天去中护军靳准家里饮酒遣怀,看见了靳准的两个女儿秀色可餐,不由得欲火中烧,不能自已。而靳准早就有意凭借两个女儿谋取高位,便将两个女儿献给了刘聪。刘聪当夜将二女带入宫中。一夜春风,刘聪喜不自胜,第二天便封二女为贵嫔。刘聪感到姐姐靳月光尤其惹人销魂,过了十多天就将她册封为皇后。自从宠爱靳月光之后,两个刘贵嫔受到冷落,刘聪为了安慰她们,分别册封为左皇后和右皇后,加号皇后靳月光为上皇后。一下子刘聪有了三个皇后,真是前无古人。朝廷的纲常断然无存。校尉陈元达劝谏他三个皇后并立将来必有大患,让他收回成命。刘聪不肯听从,将陈元达明升暗降,调为右光禄大夫,一下子便夺取了陈元达的兵权。建元元年,即公元315年,靳月华被封为上皇后,靳月光被封为右皇后。靳月光不甘寂寞,红杏出墙被杀。靳月华比其姐持重。麟嘉三年,即公元318年,春暖花开之时,刘聪却病死了。刘粲身为皇太子,立即登基。靳月华被尊为皇太后。刘粲不顾其父尸骨未寒就逼迫庶母皇太后靳月华就范。靳月华从此变成了刘粲床上的玩物。靳准不满足已经掌握的大权,一心要夺取皇位,建立靳氏王朝。麟嘉三年的八月,靳准发动叛乱,准备招揽德高望重的金紫光禄大夫王延为左膀右臂。但王廷不肯与他一同叛乱,并立刻赶去向刘粲报告,但途中就被对方抓去。靳准及后便领兵入宫,在光极前殿命士兵去将刘粲抓来,尽数其罪后将他杀害,并自称汉天王。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被乔泰、王腾和靳康等人杀掉。靳月华一生侍寝两代帝王,沦为了其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二、南齐皇帝萧昭业和庶母双宿双飞萧昭业,字元尚,小字法身,是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母亲为文安皇后王宝明。祖父齐武帝萧赜即位,封萧昭业为南郡王。永明十一年,即公元493年,父亲萧长懋去世,萧昭业被齐武帝立为皇太孙。同年七月戊寅日,齐武帝去世,萧昭业即位,改年号为隆昌。同时由萧长懋的同母弟竟陵王萧子良与宗室西昌侯萧鸾辅政。追尊父亲为世宗文皇帝,母亲为皇太后,立妃何婧英为皇后,封弟弟临汝公萧昭文为新安王、曲江公萧昭秀为临海王,萧昭粲为永嘉王。萧昭业风华外美,工于隶书,获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同时,他还聪明敏捷,接待宾客恳切周到,行止谈吐为时人称赞。但是萧昭业生性好色,登基做皇帝之后便本性显露,与其庶母,也就是文帝宠妃霍氏私通。《南史》说是二人“淫通”同时,他亲近小人,滥发赏赐,奢侈无度,毫无一国之君的姿态,朝政都由宠臣萧鸾处理。后来疑心萧鸾有异志,曾与中书令何胤密谋诛杀萧鸾,没有成功。结果反被萧鸾派兵杀进皇宫,萧昭业死于非命,被废为郁林王,时年仅二十一岁。当时萧昭业虽然年已二十岁,但每日只知在后宫寻欢作乐。萧昭业看上了庶母霍氏,便利用下三滥的手段,将霍氏勾搭上手。萧昭业将其纳入宫中,双宿双飞。萧昭业知道这事不合人伦,便不敢过于张扬。为了避人耳目,改霍氏为徐氏氏深受萧昭业的宠幸,常伴随其游宴赏园,挥霍无度。隆昌元年,即公元494年,萧鸾发动兵变,萧昭业与徐氏正在后宫的龙床上游戏。萧鸾率兵抓住二人后,将她们一并处死。三、隋炀帝杨广要江山更要美貌庶母仁寿四年,即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驾崩,其次子杨广于七月继位,是为隋炀帝。第二年改元大业。册封梁武帝的曾孙、梁简文帝萧岿的女儿萧氏为皇后,史称萧皇后。萧氏年轻时生得花容月貌,温柔娴静,人们见之无不称赞。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就娶萧氏为妻,并立其为王妃。萧氏由王妃到被册封为皇后,其间已历经二十年与晋王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但是晋王杨广却性喜渔色,好大喜功,讲求享乐。后来当其父文帝病重卧床之时,他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美色的贪恋,竟在其父的病床之前对庶母宣华夫人百般调戏。后被其父发现怒声呵斥,杨广才恋恋不舍离去。其实,杨广垂涎宣华夫人已非一日。其父病重,宣华夫人奉诏侍疾。宣华夫人是南陈宣帝的女儿陈氏,容貌秀丽,风姿绰约。南陈灭亡以后被选入隋宫掖庭,在后宫充为妃嫔。独孤皇后过世后,陈氏被册封为贵人,专房擅宠,六宫难以比肩。不久又册封陈氏为宣华夫人。当时隋文帝病重,令宣华夫人和太子杨广前来侍候。一天清晨,宣华夫人出室更衣。太子杨广随后逼其就范。宣华夫人坚拒后便匆匆回来。躺在病榻的文帝见她花容失色,便问出了什么事?宣华夫人在逼问之下便道出真情。文帝如勃然大怒,斥骂杨广。并想废其太子之位,但为时已晚。文帝驾崩,杨广秘不发丧,随即入主隋朝皇帝大位。登基做了皇帝的杨广在其父杨坚身亡的当夜就逼迫宣华夫人就范,满足了自己膨胀已久的性欲。不久,他又将其父另一位爱妃容华夫人拉上了自己的龙床。杨广如此荒淫无耻,萧皇后便写了一篇《述志赋》用以规谏、劝导杨广有所收敛。谁知杨广读过此赋后,却一笑了之,并不以为然。大业十二年,即公元616年,杨广带领皇后嫔妃、文武百官第三次下江都。此时,隋王朝统治陷入分崩离析,杨广不得不长期滞留江都。两年后,掌握兵权的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隋炀帝杨广被缢而死,萧皇后被宇文化及挟持。下嫁突厥和亲的义成公主发誓要替杨广、萧氏报仇,便要求始毕可汗派使面见占据河北的窦建德,要他杀死宇文化及。窦建德杀尽宇文氏全家,将宇文化及首级呈送突厥。义成公主为杨广发丧致哀,又派使迎萧皇后北上。大唐贞观四年,唐军破灭突厥,唐太宗李世民以礼迎接萧皇后回到京师长安,居长安城兴道里。贞观二十一年萧皇后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隋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皇后,杨广被谥曰炀帝。四、唐高宗李治一招搞定庶母武则天唐高宗李治与庶母武则天的故事流传已久,与隋炀帝杨广染指庶母宣华夫人故事相同的是,李治也是在其父唐太宗李世民的病榻前对庶母武则天下手的。而与隋炀帝杨广染指庶母故事不同的是,宣华夫人开始之时严辞坚拒了杨广的不伦之举,后来被逼才不得不就范;而武则天对李治的染指却是一拍即合、甘心情愿的。更为不同的是,李治与武则天的情投意合最后将这一场有违天理人伦的“长安春梦”演绎到了极致,竟让武则天过了一把女皇帝的“瘾”。武则天进宫之初,因其妖娆妩媚,光彩照人,且聪慧机敏,知书达理,而被册封为才人,并赐名为媚娘,在书房之中侍候唐太宗李世民左右。但不久便被冷落一边。致使武则天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后来在唐太宗病重期间,下诏军国机务并委太子李治处理。此后,李治隔日前来其父病榻听政。每日下朝之后,李治都要入侍药膳,与武则天开始频繁接触,后来二人同在唐太宗身边侍疾。就是在这病榻之前李治与武则天一时缠绵缱倦,不能自拔,于是,便发生了不伦之恋。据《唐会要》记载,“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就这样,李治一招就搞定了庶母武则天。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被送到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但是新登基当上皇帝的唐高宗李治对她旧情难忘,一直藕断丝连。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李治在其父唐太宗周年忌日前往感业寺进香。据《唐会要》记载:“上因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武则天还将自己写的题为《如意娘》的七言诗送给李治用以传情。其诗曰“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第二年,武则天被召回宫,受到李治的无比宠爱,被册封为昭仪。在李治的支持下,武则天先后击败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等情敌加政敌,一举成为唐高宗的正儿八经的皇后。后经过垂帘听政过渡后,便在唐高宗李治驾崩后,坐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虽然,武则天善于治国,重用中兴名臣,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拥有“贞观遗风”美誉,但是,作为大唐皇帝李治与其庶母武则天的不伦之恋还是在历史上饱受千夫所指。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古代史上从军帐走上皇帝龙床的风流女人!(图)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54497 工分:41330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原帖已被删除若问谁最强?一定是网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01419 头衔:万里山河狼烟祭 工分:24231
左箭头-小图标
热回复背景
战乱中,有时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等到活过来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99078 头衔:左军师中郎将 工分:129481
/ 排名:9431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奇历五代十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常听戏的人,说某人资格老,便称他为“三朝元老”,冯道则三倍超越之外再加一朝,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二奇总换“明主”,却不被人当做“汉奸”。冯道的脾气,现在看来有点象墙头上的草,随风倒,谁硬,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寡廉鲜耻、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奇怪的是,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反封他在本朝连任太师。三奇没有气节的冯道却是个书虫。冯道虽然如此没有气节,但你千万不要把他当做一个老粗,冯道在当时是有了名的书虫。他饱读圣贤之书,几乎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他出身低微,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受其影响。冯道从小酷爱读书,对吃穿从不挑剔,既使是大雪封门时也要记着读书为重,因此满腹文章,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成了大江南北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为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这才没有得逞。四奇冯道虽无气节,却不是个贪官。别以为冯道奴颜媚骨,必是个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恰恰相反,冯道严于律己,体察民间疾苦,应该是个大大的好人。他的家乡闹饥荒时,冯道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他在家乡替父守孝期间,并没有在乡亲们面前摆官架子,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上山砍柴,对一些缺乏劳力的人家尽力帮助。南北战乱频仍,冯道从北方逃回,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心中不忍,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能可贵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希望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臣还记得近代举人聂夷中的一首诗《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五奇冯道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冯道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转兵部侍郎、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右仆射、司空、在中书、司徒兼侍中、太尉兼侍中、太傅、太师等等达四十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597954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5楼&若问谁最强?一定是网易!祝贺两位美狗网特在此贴顺利会师,此处应有掌声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499317 工分:5669
左箭头-小图标
6楼&战乱中,有时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等到活过来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么?说的太好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73317 工分:13996
左箭头-小图标
祝贺几位网特在此贴顺利会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634251 工分:27119
左箭头-小图标
这到底尴尬了谁?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34292 工分:298
左箭头-小图标
有些人,就是这么个性,比如说刘氏、定历史留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501419 头衔:万里山河狼烟祭 工分:24231
左箭头-小图标
战乱中,有时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等到活过来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是自己么?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2954497 工分:41330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若问谁最强?一定是网易!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9条记录]&分页:
&对古代史上从军帐走上皇帝龙床的风流女人!(图)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泉二矿最风流的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