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位齐鲁圣三国志英杰传人物人物

双百人物名单和部分人物事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双百人物名单和部分人物事迹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郝全智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郝全智,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
郝全智,现任一中党总支付书记、副,由于在教学工作中业绩突出,今年被评为山东省特级教师,原来先后被评为鄄城县首届“十大高考名师”、菏泽市拔尖人才、菏泽市优秀、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班主任系列)等。
郝全智从教20载,送走了8届近万名毕业生。他培养的学生后劲十足,成绩卓著,像“道德观察”栏目的编辑王东红、《南方周末》著名记者石磊、《齐鲁晚报》著名记者、山东十大杰出青年智、赴美国留学并就业的张莉等,都是郝老师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代表。  他出版了一部与高三师生心灵沟通的书信集  最近,山东友谊出版社为郝全智出版了一部《——一位副校长和高三学生的互动》的书信集。这是他在担任副校长之后,针对新时期学生思想思想工作的特点,为了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坚持每周给学生写的一封书信的结集。整整高三一年,共写了37封计二十万字的书信,像《把自我的状态当作系统工程来调整》、《明明白白过高三》、《你的潜力到底有多大》等,这些文章郝老师同时也发到网上去,全国各地的同行纷纷借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他的学生,更是从中受益无穷。  北师大管理学院的教授这样评价:“全智君的这本和孩子们交流的书信集,虽名为书信,实乃一本小型百科全书。其中既有作者长年思想的沉淀,人生的修养,又有作者知识的积累,智慧的修炼。这些书信,受傅雷家书启迪,无居高临下之势,有舐犊情深之感;无教师爷的指指点点,充满了父兄般地心对心交流。封封书信,每周不辍,设身处地地从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捕捉孩子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容易迷失的瞬间,小中见大,寓“传道”于“知识”之中,“教化”于“交心”之间,借网络这一现代化平台,娓娓道来,和孩子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效果甚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  他推出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四大工程”  郝全智1990年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成为的一名教师。在20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时刻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将自己绝大部分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凭着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教书治学的理念是: 做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知识,这是优秀教师永葆活力的妙方。他把学习的发条拧得紧紧的,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又继续登攀,取得了中文硕士学位,而且还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校长MBA培训和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班的学习。他常年订阅《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努力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提炼出了语文教学的“四大工程”——“演讲工程”、“书法工程”、“读书工程”、“日记工程”,全方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同时,他还善于对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如何进行课文预习》等十余篇论文都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合作讨论式教学法实证研究》正处于结题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开始尝试教学改革,把布鲁纳“课堂教学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理论运用于教学中。作为全市一名站在教改前沿的语文教师和主导学校语文教学方向的教研组组长,他一贯实行民主教学,充分相信学生。学生们说,我们从郝老师的课中尝到了语文的乐趣!2004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试行。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教育理论根底,他大刀阔斧投入改革实验。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撰写的教学改革论文《心悟、口诵》,获得了中华圣陶杯中小学教师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所写论文《课前演讲的意义》《如何进行课文预习》等多篇论文在《现代语文》《中学生导报》上发表。  他唱响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育生育师之歌  他担任了17年高中部班主任。十几年来,一天四晌,早晨5点半到岗,带操、晨读,上午下午上课、备课或者批改作业,晚上集体备课、批改作业,放学后还要到学生宿舍去检查就寝,一般情况下回到家都到11点甚至更晚。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四个周才能有一天时间的间歇。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了健康,到医院检查,医生多次通知他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医院发出的住院手术通知一推再推。直到假期别人都享受休假时,才躺在病床上接受手术。  作为高三级部主任,对级部里的每年来的新教师,他总是积极指导,悉心培养,从思想上进行敬业精神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师德。组织他们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他的指导下,年轻教师很快成熟,成为业务骨干,其中吴昌卦、郭洪涛、、陈明亮等还获得市级教学能手或者市优质课一等奖。  日,菏泽教育局主办的菏泽市首届骨干班主任培训班上,作为主讲专家,以《》为题以给全市骨干班主任授课,得到高度评价。在市县不同场合的报告和演讲数十场,均反响热烈,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04年走上副校长的工作岗位,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经过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制定了《学生量化管理方案》,坚定推行实施。执行过程坚强有力,人性化和严格管理紧紧结合,迅速改变了原来疏放、混乱的管理方式,校园变得活泼而又有序、高效而又安宁,校园文化也变得丰富多彩,整个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1]
[引用日期]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张慧萍:一位新闻人的坚持与本真 - 德周深度 - 德州新闻网 - 权威媒体 德州门户 德州日报,德州晚报,兴德论坛,德州论坛,兴德微博
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张慧萍:一位新闻人的坚持与本真
编辑:夏玉艳 来源: 时间: 09:19 []&[
关键词:齐鲁周刊社社长 张慧萍: 张慧萍,齐河县人,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2005年以来,以“关注主流人群,关注精英人物”为理念,挖掘、报道了时政、文化、财富、娱乐等领域的热点人物,山东第一人物周刊深入人心。
张慧萍(中)与本报记者合影
个人简历??张慧萍,县人,齐鲁周刊社社长、总编辑。1999年创办《齐鲁周刊》,在办刊思路上,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先以“批判、建设性”见长,发表了一系列引起强烈反响的报道,如《谁抛弃了济南》、《三峡大移民》等,获得了广泛的公信力和美誉度;后以“厚重、文化味”为重,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策划专题,如《进城第一代》、《七七级毕业二十年》等,提升了品牌价值,创造了话语权,形成周刊独特的文化积淀;2005年以来,以“关注主流人群,关注精英人物”为理念,挖掘、报道了时政、文化、财富、娱乐等领域的热点人物,山东第一人物周刊深入人心。??济南贡院墙根街,一条长约400米的小巷,北接大明湖,东临文庙,西靠省政府。想当年,来自全省的秀才们,拜过文庙后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进入考场。科举废除后,这附近相继建成济南府中学堂、省立第一实验小学、省立一中等,可谓文化一条街。而到了新千年前夕,这里又被贴上一个新的文化标签——《齐鲁周刊》。??前几日,记者来到这里时,张慧萍正敲打着键盘,专注而用力,她在为《齐鲁周刊》15周岁生日写贺词。15年前,她也是这样专注而用力地,不过是用纸和笔,写下创刊词《觉醒与顿悟,相约九九》,宣布了《齐鲁周刊》的诞生。??这些年来,《齐鲁周刊》有过几次定位的调整,内容与版式也在变化,而有些东西,却好像未曾变过。如质疑批判、本色独行的性格气质——这是张慧萍为其注入的基因。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张慧萍藏在镜片后的眼神如刀片,语速飞快,伴随着“不是这么回事”、“这不一样”等词句,让记者分享了她的故事与观点。“我的人生在逆生长”??在县城东北的表白寺镇,有个张举人村,因村中曾有24人中举而得名,张慧萍就在这里长大。这是个地道的文化村,在张慧萍的记忆中,村里打算盘打得好的,毛笔字写得漂亮的,文章写得文绉绉的人比比皆是。然而,这种熏陶并没有持续太久。到了张慧萍上小学时文革便开始了;到她读中学时,“学工学农”风潮兴起。这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时代,村中的文化氛围不再,学校教育更是被摧残割裂。对此张慧萍体会颇深,后来总结出“文革最差劲的地方,就在于它切断了我们民族的文脉”。??不过对张慧萍个人来说,破坏之外,文革还是给了她一些“补偿”:这期间,一些名师被“发配”到这里,如来自清华的宋高岭、来自北大的朱天娟、后来成为一中校长的王景良等——这是她的第一批启蒙恩师。??打那个时候起,张慧萍就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一般小学生写作文,母亲都被概括以勤劳,父亲都被概括以朴实,而她却不提这两个词,只是去写父母亲做的事儿,勤劳朴实与否,读过的人说了算。这种“不正常”的写法反而得到了鼓励,朱天娟老师经常把她的文章定为范文,王景良老师则将每一期 《解放军文艺》拿给她读——这是当时唯一能见到的文学报刊,这个习惯甚至持续到张慧萍离开后。??中学毕业,考大学无门,安排工作却又遇到 “农村户口”这个拦路虎,无奈之下,张慧萍只好回到老家干起农活。但这绝不是张慧萍想要的生活。于是,在无数个难眠之夜,她趴在一张老榆木长条桌上,铺开一张张用镰刀割开的粉连纸 “爬格子”。写完之后到处邮寄,常常是一篇刚寄走,那一篇就被退回来,但她仍然相信,回应一定就在不远处。??她的努力最终收到了回报。一天,张慧萍收到了来自县文化馆的信,信中说:“馆长要见见你。 ”??这封信中的每一个字,都被她看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做梦都笑醒的一夜后,她骑着借来的破自行车赶到县文化馆。而后,她被安排在图书整理的岗位上,每月能拿到16块钱。那年,她刚刚16岁。??后来张慧萍才知道,当时在文化馆这幢全县城最漂亮的建筑里集结了全县文化艺术领域最好的人才,包括后来成为山东省美术馆高级美术师的刘德润和中国国学学会副理事长汪壮等。??然而就在这个“桃花源”中,人还是被分开了“等级”——正式干部与临时工,张慧萍就是一名临时工,阻碍她的还是农村户口。后来张慧萍曾想过去当兵,但又被一纸户口挡在了门外。 30年后,张慧萍写下了一篇《户口,你这个王八蛋》的文章来记述这段岁月。??不过,当时的她还顾不上指责户口,只是开始明白,打开未来的钥匙只有一个词: “自我奋斗”。??所幸,整理图书的工作给她提供了便利,在这里,她与《茶花女》、《约翰·克里斯朵夫》等被称为 “禁书”的名著相遇。此前,外国文学作品她只看过《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是同村在外地工作的人带回来的,两本童话曾让她迷得不吃不睡。而此时,她更是拿起任何一本书都舍不得放下,经常躲在角落里一看就是大半天,只觉得书就是她的整个世界。??不知不觉中,这些书滋补了她的青春年华,也在悄悄改变着她的命运。文化站有一本油印杂志《文艺》,馆长见张慧萍文学功底扎实,就让她协办,后来她又唱起了主角。办杂志的同时,张慧萍又重拾起“爬格子”的爱好。 1978年,她创作的组诗《欢腾的黄河渡口》发表在文革后复刊的首期《山东文学》上,地区文化局局长王成山看到这组诗后,将她调到了文化局创作室。“当时也没觉得去地区跟留在县里会有多大区别,只是单纯地觉得即使做临时工也要做更高一级的。 ”??于是,张慧萍如愿从一名县级临时工“升级”为地区级临时工。不过到半年后,通过地区文化系统人才选拔,张慧萍才甩掉了多次“拖后腿”的农村户口。
&& 1 [] [] []&&&共4页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德州新闻网 电话: 电子邮件:
&&& 您可以用智能手机扫描左侧的二维码,直接打开本网页您现在的位置: >>
>> 信息正文
我与齐鲁书风
  □ 陈锡山  俗话说,文有文韵,画有画骨,诗有诗魂,书有书风。这在文艺界早已成为定论。我致力于书法翰墨近60年,却断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门宗、哪一流派。人以书传,书以人传。随着拙作的不断推向社会,也吸引了诸多行家里手、专家学者甚至大师领军们的视线。他们大多在褒誉之后冠以风格、流派之词。中国国学院大学校长弘二先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贯通中西、贯通诸门派宗师绝学的学者、教授,也是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文物鉴藏家和传承教育家。他曾不止一次地称赞我融古铸今、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是“齐鲁书风第一人”。青岛华严寺住持性修法师说:“陈先生的书法既有泰山的雄强,又有大海的宽博;既有黄河的奔放,又有沂水的清媚;汇儒、释、道之境界,集兵法、书法之精华,是齐鲁书风的典型代表。”通过名人的金口把我的书法艺术与“齐鲁书风”联在一起,让我感到有些愕然和担当不起,但后来经过细推细想细琢磨,深感此言确实是把我的书法艺术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我生在齐鲁,长在齐鲁,工作在齐鲁,今生今世也算是与齐鲁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长期受到齐鲁文化的熏染和浸透,我的书法艺术风格显然与齐鲁文化成了“异形同构”。  我的书法艺术经过“认谱归宗”的齐鲁书风正名,着实产生了催我奋进的巨大动力。它迫使我重新对齐鲁历史、齐鲁文化、齐鲁风俗、齐鲁精神甚至文圣、武圣、书圣等许许多多的英杰人物进行更加深入认真的探究,并结合个人的品德修养、文化结构、操行秉性和书法风格进行了比照。比照中促使我对书法理论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对书法创作实践进一步努力和革新,从而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水平有了进一步升华和提高。&&&&一、齐鲁书风的内涵和界定  以齐鲁人的性情与心智创作书法艺术,又以其为载体来展现齐鲁人的风格特点及精神风貌,形成一个书法艺术的地域文化与书家“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高度融合的结合物。这个结合物聚集起来形成一股书风流派力量,这股书风流派力量我们则可以称之为“齐鲁书风”。  为了说明齐鲁书风,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书风?所谓书风,不言而喻就是书法艺术的风格或风貌。它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某一书家的书法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和精神境界。书风至少涵盖风骨、风神、风韵三个基本要素:风骨,指的是书法作品的骨架、姿态或骨力,此为力感;风神,指的是书法作品的神彩、气息、气势或气象;风韵,指的是书法作品的润味或韵律。风神、风韵为美感。  那么,齐鲁书风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认为,其主体应以雄强为风骨、以奔放为风神、以儒雅为风韵。如果把书法作品比作人之躯体,我们则可以认为,风骨为魄,风神为魂,风韵为血肉。  作为我本人的齐鲁书风,已有不少书界权威从不同侧面作出了高度评价。著名学者、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欧阳中石先生说:“陈锡山的书法浑朴苍劲,一尘不染,功力深湛,风格独特,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尉天池先生说:“陈锡山的书法植根于中国的书法传统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很好的功底,以自己的情感、心智注入书法,体现出生动、洒脱、富有激情的特点而且非常文雅,是正宗书法,因为它在传统的基础上发挥着自己的个性。”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常务副主席、中国版协原主席王琦先生说:“陈锡山的书法艺术既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具有个性张扬的现代审美精神。行云流水般的行草书中显现出其充盈的才情和潇洒的气质,点画精到,出规入矩,且挥洒自如。重师承法度而又不妨碍感情流露,已经达到性道一体、道法自然的境界。”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协美协资深评委张道兴先生说:“锡山书法得益于博学博取、碑帖结合,得益于综合思考和系统思维,以系统思维求学求书,是锡山的正路与捷径。我以为锡山书法探求的重点与突破口应在楷书上。在他的正楷、行楷中,可见颜柳与碑的成功融合,时有以碑写帖,时有以帖写碑。他的楷书有理数、有品质、有性情,且毫不动摇地自楷入、由楷出,以楷的结字与笔法推动其他书体,所以在继承与创新的路子上必有大成。”中国书协原理事、北京市教育学院书法系主任、著名书法家薛夫彬先生说:“锡山先生手书长卷通四体,精八法,兼容二王与于右任,行笔之间挥洒自如,率意灵动,法度谨严,风神自出,非行家里手莫能至也。”著名书法家、书法评论家杨乃瑞先生说:“观陈锡山草书展一种壮美感令人难忘。陈氏寄情笔墨,积学乃成,桀骜不驯,字如其人。其书比对当下书坛有三气存焉:气魄、气象、气势,书写出了当下书坛的正大气象。洒脱如草原牧马;劲健如截铁断臂,生气如绿茵争霸,峻伟如黄山客松。是当下草书展的精品力作。”著名书法家、书画评论家、中国书协刻字委员会委员李庶民先生说:“锡山先生胸怀既高,眼界既阔,故于书法风韵自别,往往于町畦之外,逸趣横生,律度严而天机在,才力丰而神气完。其于篆、隶、真、行、草多方取法,取精用闳,尤工于楷书与行草书。楷书源自魏晋而接续唐法与赵子昂神韵……在格调与意境的营构上,使人有岳峨山峙,崛出崖立,英华积蓄,红叶烂漫之感,而于刚正坚毅之中,又有谦谦君子之风。……行草书寄兴整雅,神度秀朗,冲淡流丽,气完体充。……营造了一种气势连绵、激流飞瀑的气象,使人联想起浩浩黄河,荡荡水流,发自天际昆仑,急湍而至积石,跌荡过壶口而下,阔然漫岩至孟津,汇九河之波澜入海。”  综合众多的褒奖之词,我把它凝炼概括为四句话16个字:浑朴苍劲,雍容儒雅,豪情奔放,超然洒脱。浑朴苍劲体现了我的书法艺术的风骨;雍容儒雅展示了我的书法艺术的风韵;豪情奔放、超然洒脱则透露出我的书法艺术的风神气息。说得再具体一点,我的各类书体在齐鲁书风的体现上又都有所侧重。像楷书的“雄强宽博、雍容儒雅,书卷含金石,形立而神行”,可以说这是我的齐鲁书风的基石。我写行书和草书不纯,多以“草行书”出现,之所以称为“草行”是因为以草为主,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便于赏书者顺认,二是便于调节气韵,三是解决重复字过多的矛盾。我的草行书“庄严大气,雄媚兼备”,鸿篇巨制多气势磅礴,豪情奔放;书卷手札若行云流水,超然洒脱。&&&&二、齐鲁书风的来源  齐鲁书风因齐鲁而得名,所以在分析它的产生与发展时,首先应当看到这是一个书法文化的地域性。众所周知,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极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戏剧方面,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山西的晋戏、陕西的秦腔、山东梆子、河北评剧等等;音乐方面,如内蒙古的草原牧歌、青藏高原之声、陕北民歌、沂蒙山小调、黄土高坡的西北风,还有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康定情歌、原生态唱法等等;美术方面,如海派、浙派、岭南派、西北画风等等。纵观书法历史长河及书法流派的演变,我们通常说的南帖北碑就带有极为强烈的地域特色。南帖流派以阴柔隽秀名世,北碑流派则以阳刚粗犷著称。其实在南北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这个中间地带既有南帖的浸霪,又有北碑的渗透,其书法艺术反映出来的风格——雄强而不失儒雅,端庄而不失潇洒,既有阳刚壮美之旋律,又有娇柔隽逸之气韵。这种书法艺术风格既是独特的,也是必然的,是天地造化、地域使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很形象地诠释了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深刻道理。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然依赖一定的地理环境。作为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环境的地域,往往是滋养、培育人才的圣地。地域的,可能是民族的,民族的可能是世界的。地域文化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文化范畴,就像一个人永远走不出母亲的怀抱一样,艺术家和书法艺术也不可能脱离出他所赖以生存的地域。齐鲁大地东临大海,西接中原,北傍燕赵,南依徐淮,是连接华东与华北、大海与中原的纽带。其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平原、湿地、湖泊应有尽有。其气候特别,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这里有巍巍泰山,滚滚黄河,浩瀚大海;这里是英贤辈出的沃壤,是文圣孔子、武圣孙子、书圣王羲之的诞生地;这里又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培育齐鲁书风的摇篮。这块圣地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所展现出来的“张力”是无穷无尽的。  齐鲁书风不是现代品,所以在分析它的产生与发展时,就不能不追根溯源来研究书法艺术的传承性。艺术发展的规律总是将自己的艺术深深植根于历史和时代中而得以发展,书法艺术自然也毫不例外,其表现形式是:师法古人,传承创新。千百年来,名家辈出,流派竞相,强手如林,佳作纷呈。但不论怎样的发展和变化,一代跟着一代学,一辈胜比一辈强,这是书法历史的主流特征。仅就书家而论:  晋朝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将军,世称“王右军”。其文学修养很高,他早年曾向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博览李斯、蔡邕、钟繇等人的书迹,兼习众法,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不仅继承父传,而且还学习张芝的章草,擅长行草书,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隋朝书法家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是山阴永欣寺的和尚,人称“永禅师”。据说当时求他书法的人很多,连住处的门限都踏破了,因此裹以铁皮,号称“铁门限”。相传他曾手写《真草千字文》800多本,分送给附近的寺庙,甚至还流传到了日本。他的书法得王羲之书法精髓,圆厚遒劲,对初唐影响较大。  唐王李世民非常崇拜王羲之的书法,他还亲自为《晋书·王羲之》写了传赞。他的书作《温泉铭》和《晋祠铭》是最早以行书写碑的碑书,其书风和王羲之的几乎没有区别。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他学识渊博,曾负责编著过《艺文类聚》这部古代的大类书。唐太宗很喜欢他的书法,让他为皇帝的行宫“九成宫”写一篇碑铭,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欧体楷书范本《九成宫醴泉铭》。他传世的作品还有《化度寺碑》、《皇甫诞碑》等,其碑书的最大特点是结构十分严谨,笔划安排动之分毫就有不稳的感觉。他的行书帖深受王羲之书法影响,而峭峻的风骨,又说明其中还融入了北朝书法的遗意。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安史之乱”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后世称颜鲁公。颜真卿起初学习褚遂良的书法,后来又亲得张旭指授,他的书法作品以碑书居多,大家熟悉的有《多宝塔感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等。这些碑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虽用笔肥厚粗拙,但内含筋骨,仍显得劲健洒脱。他的行书《祭姪文稿》,笔墨磅礴迅疾,情感激烈,沉雄纵逸,开唐代新书风先河。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太师。其书早年学习过王羲之,后学欧阳询、颜真卿,他的字以骨力劲健著称,其楷书棱角分明、方折峻丽,因此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  明代后期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其书早年学颜真卿,后来转学晋、唐、宋诸名家。他善于体会和吸取古人书法的内在特点。比如,他的书法行间字距异常宽疏,字形以欹为正、富于变化,就是因为受杨凝式及宋人的影响;用笔瘦劲而湿润,则主要是从二王和柳公权笔法中来。  近代于右任(公元)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陕西三原人,官至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书法可谓碑帖结合的典范,有着强烈的中原之风,尤以草书,其布局用笔师自章草,草法及精神又师自今草,姿态能险中扣稳、劲气中藏、老而弥坚。  凡此等等,不胜枚举。  齐鲁书风传承若何?我以为师宗主脉乃“中原古法”,即北碑为主,博学博取。书家凭着齐鲁人特有的秉性和气质先师法古人,再仰仗从古人那里学来的本领(书艺技法和境界)依个人喜好和时代要求取舍,用个人性情的宣泄以求得书法艺术的新生。  齐鲁书风既不是“北风”,也不是“南风”,但它确实又兼容了北风和南风的某些特质,所以在分析它的产生与发展时,离不开书法艺术的兼容性。这种兼容性与齐鲁大地所处的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齐鲁大地位于黄河下游、兼有我国南方、北方、内陆和沿海的各种优势,这里既没有戈壁滩的荒凉、内蒙古大草原的旷野,又没有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炎热多雨的气候,但它却是南方多的、北方缺的都兼而有得,很适合人类居住和繁衍生息。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习性和影响着人们的气质秉性的形成。地域的融合带来了民族的融合,民族的融合又为文化的融合创造了条件。齐鲁大地孕育了齐鲁文化,从而也使齐鲁书风得以发展。齐鲁书风的这种兼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源于齐鲁人的生活习性和气质秉性。我们通常赞扬山东人忠厚纯朴、豁达豪爽、吃苦耐劳、乐施奉献、积极进取、热情好客、待人真诚,那么作为山东人的齐鲁书家毫无疑问在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上,一定会谦虚好学,海纳百川。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王羲之是山东人却书风俊逸隽秀,而颜真卿是陕西人却书风端庄雄伟?其实这并不难理解。王羲之虽然生在齐鲁,但他长期在江南做官,并久居浙江绍兴;而颜真卿虽然生在陕西,但他长期在仕地平原(太守),后又名世“颜鲁公”,自然他们两个的书风发生了变异。  齐鲁书风的兼容性表现在书法艺术的技法上,可用两句话含概:一句是中原古法兼江左风流,第二句是借古今中外为我所用。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我体会兼容的过程即是蜜蜂采花酿蜜的过程,功夫做到,自然天成。  毋庸讳言,我的齐鲁书风是齐鲁乳汁滋养的结果。齐鲁这片天,齐鲁这块地,齐鲁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人文精神长时间地给了我潜移默化的教化,使我养成了齐鲁人的秉性和思想品格,用这种秉性和气质学书习字,书风就自然深深地打上了齐鲁的烙印。毫无疑问,我的齐鲁书风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因为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所以在书法艺术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了一条传承创新的路子,坚持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理论导航,把在探索中或因自身经验契合而有所悟,或因书界时弊而有所感,或偶发所得,或深入思考所获,都一一用笔记录下来,系统起来,形成切合自己实际的书理观点;同时又用这些书理观点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正由于长时间地勤学苦练,才使得我师古不泥古、学古不守旧、敢于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系统思维、博采众长,非常自信地前进着,从学法(有他无我)、用法、破法、活法到至法(有我无他),持之以恒,一丝不苟。另外,我的齐鲁书风还是不断增强学识、加强人格修养的结果。因为我懂得“风格即人,风格即人格”的道理。开诚布公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书法家,又是一位领导干部书法家,所以我的人格修养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基的,同时为了增强学识,我还注意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儒、释、道思想,如儒家的仁爱、中庸道德观,释家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理念;在艺术风格的形成上取兵法、书法之精华;还努力汲取古今中外哲学、美学及书道边缘的学问,以丰厚扎实自己的学养、提高自身素质。&&&&三、齐鲁书风的培养锤炼  齐鲁书风受人尊重,齐鲁书风受人赞扬,齐鲁书风大有可为,齐鲁书风大有市场。我在培养锤炼齐鲁书风问题上所经历的路程足以说明:过程是成功之必须;在学书的漫长征程中,只有不辞艰辛的人才能打造出无愧于书家光荣称号的一代书风。  我自幼酷爱书法,一直以来视书法为生命,用心泼墨,用情耕耘,灵性随线条跌宕起伏,犹如灵光在心头永明不灭。我的学书历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广采博取,积学储宝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上学开始,到20世纪末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毕业止。这一阶段时间跨度大,学书周期长,师承转移多,以打牢根基为特点。  1990年拜著名书画家于太昌先生为师,学书找到了正确路子。从1993年开始,参加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书法函授高级班和研修班学习,5年间较系统地研习了《颜勤礼碑》、多种魏碑,《圣教序》、《兰亭序》、《祭侄文稿》、《十七帖》、《书谱》,兼及苏米、八大山人、赵之谦、于右任,石鼓大篆、汉隶“三杰”等,浸临诸帖,广采博取,尤其是薛夫彬教授对我关爱有加,给予了我悉心指教,为我形成现在的书法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鉴古裁今,培养风格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研修班毕业到2003年,大约5年多的时间。这一阶段我的书法经历了一个衍化蜕变的过程,风格面貌出现了较大飞跃,笔力遒劲豪放,落墨淋漓酣畅、气势恢宏凝重、意韵飘逸洒脱的艺术风格已具雏形。  在锻造自己书风的过程中,我牢牢把握传统的根基,真、行、草、隶、篆诸体皆工,但重点在楷书和行草书上下了番工夫。&&&&◆ 第三阶段:继续探索,巩固提高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我穿越了充满艰辛与欢乐、成功与失败的传统隧道,终于步入了书法创作的收获季节。从2004年初开始,先后在日本国岛根县、大阪市、松江市开展书法艺术交流活动,在山东艺术学院、香港、南京博物院、山东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东营等地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南京博物院、日本国书道协会等收藏。出版了陈锡山《孙子兵法》书法艺术一、二、三卷,撰写了《醉墨茁茁斋》、《茁茁斋畅想》等几篇文章。  山艺办展走出小斋,专家研讨茅塞顿开,中国美术馆举办陈锡山《孙子兵法》书法艺术展使我在书法艺术的提高上找到了新的方向。&&&&◆ 第四阶段:强化个性,树齐鲁书风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后,得到很多社会赞誉,同时也收到了不少有益的指导性意见。为了书法艺术境界的升华和提高,从2006年秋开始,我又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  1、采取碑帖揉合的办法,像张道兴先生所说“时有以碑写帖,时有以帖写碑”,边临边读边思考,揉合的结果是达到碑帖融合。取众家之长,再加入自己的心智感悟,在某些笔法点划、运笔技巧和字形结构上加以融合改造,使楷书的面貌强化了自我(另文说解)。我以写行书的性情写楷书,加强了点划的连贯性;突出了运笔的节奏感;变有行有列为有行无列,克服了铅字排版的僵死模式;点划结构力求多变,给端庄工整的字形增添了活泼的气息,因而显现出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气势,齐鲁书风算是基本定型。先后出版了《陈锡山书法集萃》和《陈锡山楷书作品集》。  2、遵照毛泽东同志“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进一步学习古代书理,系统归纳整理出自己在研习书法道路上的感悟和体会,撰写了《书法艺术的心灵与感悟》,发表了多篇书论,出版了我的书法自传专著《醉墨》。在《醉墨》这本25万字的书法自传中,提出了我对书法艺术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3、带着书法创作中的问题,先后游学杭州、温州、绍兴、西安,重登泰山、云峰山观石刻,重游三孔观碑廊,多次游井冈山领悟红色革命道路,如此等等。以毛泽东诗词为载体,创作了陈锡山《毛泽东诗词》草书艺术。在历时大半年的草书艺术创作中,充实强化了泰山的雄强、大海的宽博、黄河的奔放、沂水的清媚等诸多理念,使我的草行书风貌与楷书风貌一脉相承。  陈锡山《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系列作品(诗词39首、作品83幅),从日—7月2日在东营启动,先后到井冈山、韶山、济南等地举办了“红色经典”巡回系列展览。  4、多次在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等地举办书法讲座(讲座与办展相结合)。每次讲座都认真备课,认真听取多方意见,从而使自己的书法艺术境界不断提高。  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齐鲁书风的培养锤炼是一个复杂、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回顾自己走过的书路,有感慨也有遗憾,有惊喜也有痛苦,有经验也有教训,有感悟也有失误,值得庆幸的是,我走的是一条正路。重传统、随时代、求自我——是辛苦之路也是健康之路。  取其经验,舍弃教训。欲培养和锤炼齐鲁书风,总的看来,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碑帖融合,博观约取  从某种意义上讲,碑是筋骨、帖是血肉,若能达到碑帖融合,以情充气,则书法作品神足。我之所以用碑帖融合而不用碑帖结合,是因为我深刻地体会到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灵融会贯通,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作用,是一种在原来碑帖上的再创造。清·朱和羹《临池心得》中说:“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我们通常所说“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我想日常的具体做法应该是在广泛众多的观察上“约取”,在诸多碑帖的融合上“厚积”。正像一位评论家在评价我书法创作时描述的那样“心游万壑,以变为本,笔化千帖,百炼成家”。&&&&□ 系统思维、强化个性  古人云:思之思之,鬼神惊之。又说:多思多思多多思思中智来。书风的培养和锤炼也是如此,必须学会系统思维。当然,除了系统思维之外,还有综合思维、广泛思维、深入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了这些发散型的思维,才能审时度势,培养自己独到的东西,才能强化个性。强化个性就是要求与时俱进、与史俱进、与诗(文化)俱进、与事俱进。不间断地大胆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须知,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 因人施学、方法灵活  碑帖融合、博观约取,是研习书法的一般正常做法。但在不同的人和具体的环节中,还应视情况而定。如读帖与临帖各占几分?我以为不同的书家不同的学书阶段不可能一个模式。比如临帖有描红、对临、默临、意临、临创之说,我以为这诸多的环节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穿插使用、灵活掌握。要师古与鉴今相结合、室内研习与野外考察相结合……总之,方法灵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纸墨相发,不拘一格  所谓齐鲁书风并不是千人一面的书风,正如同是齐鲁人有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之分。同是齐鲁书家,由于秉性、气质、喜好不一样,在书风的神采、骨力和气韵表现上一定会各有千秋;即便是同一个书家,其作品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外地书家若醉心于齐鲁书风的研究和锤炼,他照样会得齐鲁书风。书家用笔(包括选笔、执笔、运笔)、用墨、用纸,重在纸墨相发,全凭个人习性,无须也不应该要求整齐划一。我们培养和树立齐鲁书风,旨在加强一方地域书风的研究,使之在发展和繁荣齐鲁文化中发扬光大,齐鲁书风是中国书坛中的一个流派,在这个流派中也应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之景象,应该允许个性张扬,不拘一格。  总之,齐鲁书风是一个完美的格式塔,我如此阐释可能会有“割裂”之嫌,但我相信这个完美的整体会因为每一部分都很精彩而精彩。弘扬和光大齐鲁书风,必然会有力地促进齐鲁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简介:陈锡山,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黄河口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席,中国国学院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书法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学院大学齐鲁国学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石油大学书法兼职教授,山东省书协特邀顾问,山东省东营市第四、五届政协主席。)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列表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Ctrl+Enter 快速发表)
共有评论 0 条网友评论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英杰传人物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