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众佛排名是要善人还是恶人

第一百八十一篇:“对善人要善,对恶人要恶”
一位老同学告诉我,“对善人要善,对恶人要恶”。
这句话,无疑是他对事业和生活的理解,语言虽然浅显,但其中却不乏大道理、大智慧。
我们传承的做人之道是“与人为善”,是做一个“好人”标准中关于人品、人格的必备准则,这话无疑是对的,如果大家都能够“与人为善”,没有你争我夺,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没有相互伤害和残杀,那么其乐融融,天下大同。但是中国文化中绝大多数的哲人哲语,都是因为人们做不好、做不到、不愿做,才会千百年来不断的流传、张扬,来校正人们的行为。
“与人为善”,肯定是相互的,善善相报,达到一种人们相互内心和行为的平衡,但当“与人为善”不能成为相互的时候,那就出现了不平衡,就出现善和对立面的较劲儿。
人类发展了那么多年,这种较劲儿没有停止过,当“与人为善”制止不了恶的时候,各种抵御的措施应运而生,“对善人要善,对恶人要恶”就应该是其中一种。
说白了,“对善人要善”,就是对“好人”、“老实人”不要欺负,不要“捡软柿子捏”,更不要“见着怂人压不住火”,要帮助,要同情,不含糊,不敷衍,不势力,把“与人为善”切切实实做到家。
对恶人,当宽容为贵而不能得到回应,反而被认为是无能和软弱好欺的时候,以牙还牙似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能惧怕,不能手软,需要勇敢,需要果断,需要胆识,需要智慧,需要强大,当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时候,必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现实中,一个心地纯正的人,做到“对善人善”应该是他的行为准绳,原则规矩约束之下,热情、同情、帮助,尽力而为。“对善人要善”彰显的是一种原则,一种为人处事的根本,一种管和理的言行要素。
“对恶人要恶”做起来却是不易,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强大,对恶少了对付的思想和手段;也许,是因为我们看不清恶人的本质,把谁想的都是善良,判断的“弱智”,使自己成了“东郭先生”;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屑与恶为伍,觉得以恶对恶丢了自己做人的“范儿”;也许,是我们的软弱,放纵了恶人的猖狂;也许……,还可能有很多也许,使我们缺少了对付恶的思维和手段,因而让善良变得毫无力量。
简单的一句话,是宽容对待每个人?还是善恶有别?做起来真的很难!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两宋之争持续发酵 编剧是大善人还是大恶人?
两宋之争持续发酵 编剧是大善人还是大恶人?
相关阅读:
合作伙伴:
广告合作: 申请友链qq: |什么是恶人、什么又是善人。我是恶还是善。_百度作业帮
什么是恶人、什么又是善人。我是恶还是善。
什么是恶人、什么又是善人。我是恶还是善。
有意行为的是恶人;
真实的微卖笑就是善人
善待众生和一切是善人,反之是恶人。自己是善是恶,仅在一念之间。
世上没有恶善之分,恶善之分只是在利益上出了冲突而已,假如你家有人得病,需要大量的资金去治病,有个人为了你家去抢劫还杀了人,你觉得他是善的还恶的呢?
扫描下载二维码如何对待恶人恶行_光明佛坛-爱微帮
&& &&& 如何对待恶人恶行
寒山问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此段如何对待恶人恶行的对话在佛教中流传甚广,似乎成了经典。而这种处事方法和思想古往今来也影响了相当多的修行中人。至今大有市场。作为一个心理学爱好者,今天细品这段对话,却觉得如鲠在喉,问题多多。这句备受推崇看似蕴含大智慧的回答我却觉得明显有致命弱点,境界很低,而且有误导之嫌。下面我就说说我的看法,供网友以及学佛的朋友参考。前面不说了,忍让耐敬,谁能不赞同呢?以恶对恶,冤冤相报,确为不智。可是后面的尾巴就有问题了,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从这几句话里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潜藏于答者内心的恶人自有恶人磨的幸灾乐祸心理。你且看他--你看他什么?你看他的悲惨下场呗!还能看什么?难道看他趾高气扬么?这种心理,不是幸灾乐祸,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拾得不敢明说而已。那么,为什么再待几年他就可能会有悲惨下场呢?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多行不义必自毙,恶人自有恶人磨”呗,无非一个因果报应而已。恶人得到恶报,有什么奇怪的呢?又有什么可看的呢?哦,原来恶人曾经“谤欺辱笑轻贱恶骗”于你啊!这下痛快了,替自己出气解恨了,不过如此而已。所以,拾得之“看他”,不是要警醒反思恶之不可为,因果之不爽,而不过是要出辱笑轻贱之气解谤欺恶骗之恨而已。由此可知抗拒怨恨的嗔念以及早晚你没有好下场的刻薄心理已经深藏在答者的心中了,亦可知前面的忍,让,由,避,耐,敬的行为,无非是权宜自保之计,并不是发自于内心出自于真诚的,而只是一种避免被损害并保持自我形象的高超应对手段而已,这种心理,甚至都有纵容作恶然后等待老天惩罚他的嫌疑。已经接近于阴暗恶毒了。不和恶直接对抗,避免被伤害和激起更大的恶,这自然无可厚非。可是任由恶行放纵,任由恶人掉进因果的陷阱而暗自得意,还要看他的下场以出气解恨,或者再说几句恶有恶报咎由自取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风凉话,这样之言行,何异于小人?有何可取之处呢?哪里像慈悲为怀的佛家之所为呢?不仅不厚道不宽容,更是显得缺少了悲悯之心。况且,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其实也是对自身嗔恨本能的一种隐性放纵,应是于修行不利的。这样的思想境界,看起来似乎脱俗难为,其实连世俗中的善良标准都达不到。俗世中之善者,看见伤害自己的恶人受难了尚且可能不计前嫌挺身相救,何况修行人呢?先“不理”再“去看”,活脱脱受了气假装不计较然后等老天爷替自己出气的阿Q式自慰心理,根本看不到一点点的大智慧大悲悯大境界的影子。我觉得,这种类似于阿Q式精神胜利法的思想和行为,只不过是世俗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的本能对抗方式的变种而已。对抗或逃避,这是连动物都具有的自我保护的本能冲动。把消极逃避的行为披上因果报应的智慧外衣,并不能改变思想上胆怯畏惧行为上只好消极退缩的本质。如果都这么提倡打完左脸再给有脸,唾面还要自干,那么正义感又怎么能培养出来呢?勇气和力量又从何而来?生命的尊严又放在哪里?面对小恶尚且躲避,面对大恶何能挺身?指望大恶或者老天来修理小恶,不是自欺是什么呢?这也就罢了,人间本就有善有恶,抗拒不了就需要忍耐承受。只是之后又要看人家的下场以佐证忍让的正确,为自己的消极处世寻找合理的理由,这就实属自欺无疑了。事实上,过去之所以有人说宗教是一种安慰与麻醉人民的鸦片,正是由于这种对消极避世方法的强调所造成的。这种回避矛盾一味躲进自己的世界里自修自行的方法,也许自保有余,但又与世何补?从个体来说,又真的能解脱被恶人恶行欺辱轻贱的痛苦吗?我看未必。面对恶行,采取一味退让的方法,不敢有礼有节的抗争,不但说明没有以弱制强以爱容恶的智慧,更难逃纵容恶人恶行的嫌疑。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绥靖政策,把祸水引向别人。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是不是一种恶?当时的英法国家是不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了?结果如何?一场更大更痛苦的浩劫降临了人类。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那么,什么才是面对恶人恶行的应有态度呢?我以为,爱来了,接受爱,恶来了,就处理恶,不怕不躲。这才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负责的态度。只有敢于面对,才能善于应对。不跟恶人对抗,要跟恶行斗争。沟通,抗议,反击,惩罚,以心谅恶,以爱融恶,等等等等,方法多多,不一而足。从个体来说,只有光明正大的自我维护,才能产生内心的安全感。从对方来说,也是对恶者负责。佛教教人向善,窃以为包恶融恶治恶惩恶正是真正的行善扬善。而不是“不理他,过几年再看他”这种消极态度。学佛的人都知道“弘扬佛法”这个词,见恶而躲不敢承担,谈何弘扬呢?虽然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思想基础,才能遇恶而不惧吧。时代不同了,民众也已经觉醒了,恶行遍地让人逃无可逃的黑暗时代也过去了。生活的质量已经取代生存本身成为更重要的个体需要了。可是,佛教,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似乎还在用消极躲避的方法来教导喜欢修行的民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对待恶人恶行,这不仅是学佛之人需要面对的,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欢迎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批评指正。——————————————————————【 恶还本身】 佛说,有人听见佛是一个修道的人,修行仁慈,他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默然不出声,不讲话.等他骂停止了.佛就问他了,说你用礼貌来对待人.那个人不接受你的礼貌.那个礼是不是还回到你自己那儿去呢?还归到你自己身上吗? 骂佛的这个人说,不错!是还回来到我这儿.对方若不接受我行这个礼,这个恭敬,我就把它拿回来. 佛又说了,就是你.你现在来骂我,我不接受你这个骂.你骂我,我不为所动;你不骂我,我也没有一回事,我是不被你这个骂的境界转变,我不接纳你的,你的骂与恶就会回到你自己那里。你骂我,你是不对的,而且你一定有祸患的.把这祸归到你自己身上去了.就好像你打一个响,就有个声.好像身影随着形似的,这个祸一定是跟着你跑的.你没有法子脱离你骂我的这个祸.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不要做恶事. 【尘唾自污】 佛说,恶人就是做种种坏事的人,贤者就是贤而有德的人.这没有道德的恶人,想要害有道德的贤人.就好像仰起面,对天吐口水一样.这口水不会到天上.这也就是说恶人想害贤人,是害不了贤人的.你这口水还要慢慢落到自己的脸上.你做恶人,害贤人,你虽然用方法来害他,到时候,还是害自己.因为世界上始终是有公理,有真理的,你害人是不行的. 你对着风来扬尘.这个尘不会到前边去,到对面去.这尘还是都落回到自己身上来. 贤人是不可毁谤的.你害贤人,将来还是害自己,你给人家祸患,也就是给自己祸患,将来自己是会受果报的.因必果,果必因;空必了,了必空。·诽谤人,可怜人诽谤人时要付出很大的心理成本、精神压力和良心谴责,同时,也会为此付出代价的,比如会受到报复,同样的诽谤,以及所有听者的轻视和嘲笑,当然常常是不表现出来,但大家都很聪明,都会知道这是个失败的可怜人。你想啊,他把你说得一无是处,可是,他却居然败在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手里,那他是什么人啊?·诽谤者的心理但如果诽谤者在不断的造谣生事,那其实说明他还并没有在内心认同你真的如他所言那么坏,因为,人们说话给别人听时,其实也是在说服自己。他一次次的出去说,也是一次次的想要说服自己,帮助自己在心理上度过被打败的这一关。·爱你的敌人从心理的角度,我们要给诽谤者一份理解与关爱,如果通过诽谤的方式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内心的安慰,我们又何必在乎这一点点奉献与牺牲?人总是要行善积德的,与其去做一些大型的慈善活动,有时还莫不如把这份善融入自己生活的点滴。善待关爱你的人,也善待伤害你的人,与其去烦恼痛恨,不如把这时间用来替诽谤者祈祷命运的宽厚与救赎。用一句话,改变你对待诽谤者态度,把你的气愤变成真诚的祝福:“愿伤害我的人,得到宽恕吧……”是的,如果驴踢了你一脚,难道你也会反过来踢那畜生一脚吗?人不能和畜生一般见识!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面对这种人的胡搅蛮缠以至诽谤,我们应以居高临下的心态去鄙视他们,把他们当作真空忽视他们的存在.当他们以挑衅的眼光激怒我们时,我们也应以自信和坚定的眼光勇敢地看回去!因为,懦弱得不到同情,只会让他们更猖獗。微信号:gmfotan公众号:光明佛坛腾讯微博号:gmfotan往期精彩文章:请在进入光明佛坛界面,输入“目录”查询。以下是按读者转发量统计的最近受欢迎文章,可以通过“查看历史消息”检索,或者回复红框内数字,即可阅读与收藏。【524】大宝法王:众生痛苦乃恶业累积所致【523】一法打通人体经络【522】东方药师佛净土(见者获大福报)【521】一个日本弱智儿,抄经成为著名书法家【520】虚云老和尚最后20年的珍贵照片【519】佛说:有四种“善事”做了没有功德,还招恶果【518】开春多吃五大排毒菜【517】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佛教是整个人类的佛教【516】《金刚经》的十大威力与持诵事迹【515】佛法中神奇梦境,梦兆预示修行进度【514】佛说前世今生夫妻缘【513】邪淫会带来十二种惊人危害【512】佛眼看爱情 | 探索自心宝藏【511】佛说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一切都可能如愿【510】六世达赖喇嘛-民歌诗人-仓央嘉措【509】布施供养别人实际是在为自己存钱【508】宣化上人:善人有白光,恶人有黑气,瞒不了鬼神佛菩萨【507】18张殊胜吉祥图——一切悉圆满【506】盘点九个轰动全球轮回转世案【505】宣化上人:一切事情不顺利,为什么【504】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503】为什么五点钟要起床(答案让人真吃惊)【502】纪晓岚:人间所有的阴谋暗行,鬼神全部知道【501】一个小和尚的人生观【500】漫画 |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499】12位出家法师的新年心愿【498】年初一:恭迎弥勒菩萨圣诞日【497】特蕾萨修女—我心目中的佛菩萨【496】今天恭迎华严菩萨圣诞【495】星云大师羊年新春贺词【494】南怀瑾:如何静坐(附视频)【493】星云法师:运气不好时如何转运【492】海涛法师 | 慈悲咒语收藏合集(70种)【491】善人、善书、善言、善行(请收藏)【490】新加坡113岁最大寿星徐哲一生【489】图说睿智人生:贵在自制,重在宽容【488】查查你自己来自六道中的哪一道【487】印光大师:论回向(佛子必读)【484】人善人欺天不欺【483】看风水能够改变命运吗【482】美国历史博士:佛教比起基督教更超于科学【481】佛陀教你看前世【480】金刚经与极乐世界【479】怎样礼拜供养观音菩萨【478】教你轻松背诵大悲咒【477】唵嘛呢叭咪吽:字字如玑 神妙通菩萨【476】改变命运大法:诵经拜佛【474】24岁女孩的漫画《素食七年》【473】终身受益 | 让您和家人远离灾祸的真正原理【472】毛泽东与五台山方丈激辩:你们修行 我们革命【471】佛说怎样做一个好女人【470】上等风水在自己身上【469】来自美国的六个长寿习惯【468】药师经是一部冥阳两利的佛经【467】梦参法师:密宗的修行【466】念佛念的一心不乱的要诀【465】壮观 | 泰国千僧徒步修苦行 穿越七省沿途行乞【464】殊胜的准提陀罗尼法门【463】雍正帝书法《金刚经》【462】在高原上修炼:一个法国和尚的故事【461】黄念祖:《金刚经》精华讲解【460】孙俪 | 心中有佛,生活美妙快乐【459】素食 | 德国研究证明 吃素者能量层级最高【458】南怀瑾谈真正的修行【457】恭迎莲花生大士圣诞 今日参拜增福千倍【455】儿女的好坏关键看父母的德行修养【454】2015年中国佛教节日一览表【453】如果有一天,生你养你的两个人都走了【452】高僧大德关于堕胎危害的开示【451】8岁童女向佛陀提出十大问题,震惊全座【450】2015元旦大祝福【449】性学硕士出家前后照片引热议【448】学佛是怎么一回事【447】元音老人:学佛是为了了生死,不是谈什么功德【446】从民国县长到当代高僧【445】珍贵 | 高僧大德们的临终开示【444】佛教中夫妻相处守则【443】佛陀的醒世格言【442】李炳南老居士:学佛首先要掌握这些最基本知识【441】拜佛要诀
点击展开全文
学习、交流、参悟智慧人生,研习佛法,修持大乘密法,实践究竟实相,圆满无上菩提。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佛教是消除一切差别,什么意思。难道苦与乐,天堂与地狱,善与恶是无差别?难道我做善人与恶人无所谓_百度知道
佛教是消除一切差别,什么意思。难道苦与乐,天堂与地狱,善与恶是无差别?难道我做善人与恶人无所谓
舒心3:你的意思,外物本无差别,是因为人有分别之心,旦範测既爻焕诧唯超沥才显得差别? 烦恼即菩提:圣人已无分别之心,那他看到是什么?是混然一体?
心的意识对各种思维和造作,依据自我的感受产生有无、对错、好坏等等判断和归属意义上的认知,这是分别心。而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正,什么是邪……这些是从正见而来的分辨,是知道世间诸法相的表现和运行,是明白正常生活的道理,因此属于正思维。善与恶、好与坏、正与邪等的延伸,演变成非此即彼的截然对立,则成为分别心的错误了。一切事物都是需要通过中道来理解应化,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分辨”能力,知道如何保证“中观”而不落入“分别”的边见和邪见,而生起错误的执著。比如说个例子:我们知道饭菜种种形式种类的不同,知道哪些能够吃,能够维持生命,而哪些不能吃,不能维持生命,知道哪些是好的可以使人快乐,知道哪些是不好的可以使人烦恼,这就是正常的思维分辨;而如果去执旦範测既爻焕诧唯超沥著于饭菜的滋味、数量、品质等表象上的东西,不知道丰美的食物的饭、粗鄙的食物也是饭,这就是由于自我的贪欲、爱欲而来的分别心了。佛法不是说消除差别,而是说认识“差别”这种区分的心是如何产生的,是如何运用而不产生自我的执著和烦恼的。佛法讲不执著,不分别,不是不去做,而是不去想做的目的。时时为了某种目的而生活而做事的,才是妄执,只有放下欲望的约束执著,做事只是做事,而且做事不为达到什么得到什么,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只做应该做的事,这才是简单而实际的觉者生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1条回答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并不是消除一切差别,说消除一切差别的人,是没有弄清楚究竟谛与世俗谛的适用范围。
从世俗谛上来说:
努力精进修行并不是贪欲,是善欲。
追求出离、解脱的心,这样的心是善的。
没有精进努力追求解脱的心,是无法最终证悟涅盘的。
从究竟谛来说:
没有你我他的区别,都是色法、名法不断生灭的相续流,佛陀的色身本身也是色法而已。
要分清世俗谛以及究竟谛。
世俗谛以及究竟谛适用于不同的范畴,这一点是学习佛法的贤友最容易弄错的,以致经常在善与不善、无欲还是有欲、有还是无等概念上纠缠。
在佛法的修行上,戒定慧三学中,戒、定都是建立在世俗谛的概念上的,包括日常生活也是世俗谛,这些都是必须运用世俗谛的范畴。
而究竟谛只是适用于佛法戒定慧当中的慧学...
不叫消除一切差别。佛教本身认为: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然后因缘而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没有永恒不灭的事物。所以,世间万物都是假有的,或者是暂时存在的。佛家把这个叫做一切皆空,并称之为“缘生性空”。称佛教为空门也因为此。在缘生性空的观点下,所谓的苦乐、天堂地狱、善恶,其实都是无差别的一种修为方式。所以佛教认为,无论是什么人,不管他以前是善是恶,只要立志向佛那一时刻起,信守戒律、不再为恶,均可成正果。故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说法。所以,佛家哲学是非常有包容性的,也可以说非常有纵容性的。一切都看你自己怎么理解。以上!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七集)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17
什麼叫无相?无相是离一切虚妄之相。无相就是离相,这个要记住,不是离开这个相,不是这个意思,即相离相,相在面前,知道它是虚妄的,你不会去执著,这叫离相,并不是把相灭掉,那就错了。
所以底下讲,实相无不相,不是顽空,不是断灭。佛法讲无不相,如果你把它认为那是空的,空是什麼?什麼都没有,这就错了。
空有不二,就像我们刚才举的比喻,电视屏幕是空,什麼都没有,频道里面的色相是有,我们看电视立刻就要体会到空有不二。真空是什麼?真空,知道所有色相是假的,屏幕显的相是假的,屏幕上有没有染污?没有染污,丝毫不染污。怎麼知道不染污?你把频道关掉不就看到了吗?它痕迹都不留!然后打开之后,也了...
当然有差别,善恶的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佛陀当年都有马麦之灾呢,还是做大善人吧,守五戒,修十善业
首先楼主提出的这个对佛教的理解是不准确的。
佛教并不能消除一切差别,佛教也从来没有自称能够消除一切差别。
佛教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一切差别。
佛教是告诉你如何可以摆脱一切差别的影响。
佛教针对的是每个人自己对于差别的认识,而不是差别本身。
依照佛教世界观,本来就没有所谓“外物”,是因为人有了分别心,所以才有了“外物”。
这种哲学观念类似于洋人说的“我思故我在”。
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认为只有放下分别心才能得到解脱境界,
那是不是说解脱境界就意味着善恶不分?
从而为选择“恶”提供了借口?
当然不是。
善尚应舍,何况非善?
就好象黑白,你把黑白加在一起,是灰色。
但是非黑非白,是透明,是无色。
解脱境界就是透明,而不是灰色,当然更不是黑色...
从凡夫位看,有因果差别;从圣人位看,一切等无差别,都是心的显现。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因果还是有的。圣人也要遵循因果。
兄弟,那可不是这个意思,否则还要你做善事干吗。没有分别心是指悟道前尽量减少分别的念头才容易悟道。可别搞错了。
佛说众生平等,并不是说善与恶是一回事。在这点上面不要执着了。
大乘佛教究竟是真俗圆融,事理不二,但对初学者还是分开二谛容易理解。一切森罗万象千差万别叫俗谛,就是一切现象。而这些现相得本性是一味一体的无生空性。所以从相上讲,有善有恶,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但从性上讲,生佛平等,轮涅不二,烦恼即菩提,娑婆即极乐。故而学佛要先明白这一点,在读经时就像有了地图一样,不会疑惑。如百业、贤愚、报应、甚至小乘的四谛法门都是分开讲的(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大乘般若则说万法平等,四谛唯是一谛----诸法实相。《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消除内心之分别,不是消除外物一切差别
天堂与地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界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