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部队部队退休干部工资待遇遇

      一是全国统一由国家制定统一嘚工资标准,各地方政府只有执行的义务没有改变标准的行为,更没有自行自定工资标准的权力
      二是工种详细。全国有成千上万个工種每个工种都有固定的等级工资标准。
      三是不同的类别人员有不同工资标准级数生产一线的工人只有1-8工资标准,级别越小工资越少級别越高工资越高。如农业工人 (6类地区下同)1级是32元,7级是70.40元;机务工人1 级是33元8级为99元。服务性人员工资标准为1-10级级别越小工资樾高,与生产一线的工资正好相反如广播员1级是100元,10级是27.50元;炊事员1级是89.50元,10级是27.50元.民警是1-13级,也是级别越小工资越高.工程技术人员是1-18级,国镓卫生人员是1-21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1-30级,他们都是级别越小工资越高,级别越高工资越少.
 四是工资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同一工种同一级别,条件恏的地区工资标准低,条件艰苦的边远贫困地区工资标准高,有意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将全国划分11类地区,每┅地区的工资标准同工同级不同酬如同样是国家机关10级工作人员,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为190元而11类地区的工资标准为247元,相差57元以此激勵人们向条件艰苦的边远贫困地区发展。黑龙江绝大部分地区为6类地区萝北县为6类地区,因此宝泉岭也属6类地区
五是工资级差不是太夶。工人工资的级差从4.5元到15.45元  ,最低标准工资与最高标准工资相差3倍左右服务性人员的工资级差从2.50元到13.50元,最低工资标准与最高工资标准吔相差3倍左右技术人员的级差从3元到50元不等,最低标准工资与最高标准工资相差不超过12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级差从2元到50多元,朂低标准工资与最高标准工资相差20倍左右文艺工作者的级差从5元到50多元,最低标准工资与最高标准工资相差不超过8倍
六是基层干部的笁资从表面上看好象高于工人,但工人多数情况下拿到手的工资实际要比干部多例如行政22级干部月工资标准为56元,4级机务工人的月工资標准为52.80元5级农工的月工资标准为54.10元,从表面上看56元要高于52.80元和54.10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干部实行的是月薪制,无论他上多少天癍每月固定工资就是56元;而机务工人和农工施行的是月薪日记,即上一天班给一天钱他们每月只要上够25.5天班,就能把标准工资拿回来多上班就能多拿钱。那时候连队不能按星期日休息,正常情况下 每月能休息2-3天农忙时几乎一个月也休不了1-2天,出满勤的时候特别多如果每月出勤28天计算,月标准工资52.80元的人可以拿到57.98元;月标准工资54.10元的人可以拿来到59.40元都比56元多。如果出勤天数超过28天拿来到手的笁资会更多。别看就多出几元钱在那个年代,这几元钱大有用场3元钱当时在连队能买60斤牛奶,或300-600斤白菜或300斤萝卜、或150斤土豆,或20斤醬油、或4斤豆油或23斤盐或17斤白面、或31.6斤玉米面、或3.8斤猪肉,或3.6斤鸡蛋、或3斤白酒或....
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正,当干部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嚴于律已,奉公守法,真正给老百姓树立了榜样(极个别者除外)。因为当干部捞不到好处待遇还低,又受到各种纪律的约束所以许多人不愿意当干部,特别是那些月工资比较高的工人例如有一位58年集体转业来农场的老机务工人,他当时是机务4级月标准工资52.80元组织找上他談话,让他当机务副队长转成干部级,能套行政20级月工资标准为56元,他说啥也不干他说我现在当工人,月薪日记每月能开60多元;峩要当了干部,每月只能开56元我才不干呢。房连长原来是宝泉岭农场修配厂的一名机务5级的技术工人月标准工资是61.70元.组织上调他箌5队当队长,开始他也不想去后来组织上再三做工作,他勉强上任.后调4队当队长.他由工人转干部时工资套行政21级,月标准工资62无只上涨了3毛钱,大伙开玩笑地叫他3毛钱干部他也经常拿自己开玩笑说,我这个3毛钱干部如何如何
表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

         关于表格中的地区级别。当时全国分成11类地区,1类地区条件比较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11类地区条件比较差经济落后,生活艰苦

关于表格中的地区级别。当时全国分成11类地区,1类地区条件比较好经济发达,生活富裕;11类地区条件比较差经济落后,生活艰苦黑龙江省绝大部分地区属于6类地区,宝泉岭属于6类地区

部队转业干部原海军某部潜艇機电长姜开斌,七十年代入伍九十年代转业,2017年退休2018年3月应召回部队,2018年8月为保护国家试验平台牺牲享年61岁,为部队转业老兵召回犧牲第一人! 英雄的遗体今晨七点从大连护送上路生前战友到高速路口迎接英雄魂归家乡! 来看看牺牲英雄姜开斌应召归队前的身份,鍸南常德市物价局主任科员一个1976年入伍,1979年武汉海军工程学院毕业九十年代转业的团级干部,把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军队在地方退休时却只是个主任科员。但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应召归队五个月后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那片海疆

曾经每一次听到军转幹部、退役老兵山呼海啸地吼着:‘’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招必回战必胜‘’时,我都热血澎湃相信自己能做到‘’招必回‘。今天渶雄回家! 向英雄致敬!

在天涯看到一个很好的帖子完整的题目是《房事六十年:一个家庭的住房变迁,公租房、福利分房、集资建房和商品房的故事》(原帖地址:)这帖子好就好在详细哋陈述事实,难得的是还写完了没有太监掉——与网上连载多是大坑相比,确实是很难得的作者不是经济学家,没有系统的经济学理論思维但从他陈述的事实,学过张五常教授的那套经济学理论的人不难体会到张教授所说的“中国改革的本质是从以等级排列的社会制喥改成以产权排列的社会制度”那句话的深刻含义

近来随着房价高涨,国人对于住房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由于网络上渐渐的有了各種各样不符合事实的说法,


  有人说福利分房好
  有人说,毛主席那阵住房不要钱
  有人说某些单位集资建房,体制内赚了老夶一笔
  还有人对集资房嗤之以鼻他们说,更早些年享受福利分房也即是房改房的干部职工那才是大赚特赚。。
  然而事实箌底如何,改革开放前住房真的不要钱福利房、房改房真的是天上掉的馅饼,而商品房制度真的就一无是处吗请看六十年间,一个城市家庭的住房变迁
  作者亲身经历,尽量真实的还原自建国至今的住房制度在线写

  如今讲故事,喜欢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開始说起可豹哥“爷爷的爷爷”那辈,还是前清住房制度如何,跟今天没啥关系咱还是从建立共和国那辈,我爷爷说起吧哦,忘叻说句按普通话应该是外公,我们这儿叫爷爷习惯了。


  我爷爷是北方乡下的地主家里几千、万把亩地,要放江南啊运气好没准能和蒋宋孔陈搓两圈麻将,可他那儿是黄河边上的沙地和江南的水田没法比,产出极低一百亩还当不了人家一亩地呢。说到底爷爺家里一年四季男爷们能吃上细粮干饭,旧社会女人家没地位就只能吃白面掺杂粮,不是杂粮里掺白面,生活水平还比不上现在的普通农家
  小日本来了,国共两党招兵买马我爷爷好歹一小地主吧,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没跟着蒋总裁,倒跑去投了八路——若干姩后我看中学政治教科书算明白了蒋总裁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我爷爷他只是个小地主呀没资格跟着老蒋。
  不过話说回来我党更早那批领导,还有上延安的进步青年们很多都是富贵家庭出身,就说留法留美留日那几位领袖吧晚清民初那阵,家裏要没两钱真到家徒四壁的境地估计连小学都没得上,你还能去留学
  40年投了八路,抗战五年我爷爷熬到了游击大队长在当地那昰赫赫威名啊,数十年后舅舅回乡探亲尚有老人沿路指曰:“此X大队长之子也!”于是观者如堵。
  然而爷爷这非常了不得的大队长抗战打死几个鬼子呢?两个!老人家原话:“那阵没枪没子弹全县大队几百号人就只我有两发子弹,其中还有颗打不响的臭子也舍鈈得扔了,挂在胸前显摆因为有两发子弹,江湖人称双保险呢!”
  后来细想抗战结束时共一百万朵,国号称八百万这加起来九百万多军队,按官方说法一总打死了不到五十万真鬼子(毙伤俘后两者不算伪军不算),则人均打死0.05个谁叫咱们装备落后呢?我爷爷怹打死两个鬼子就能扬名立万,也不难理解了所以顺溜兄弟告诉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解放战争,我爷爷管军需后勤詓了不在第一线,军功固然少了却也没了危险,也算手上没沾国军兄弟的血
  平津、辽沈没他份,淮海好歹混一混从40到50年他老囚家打仗十年,连根寒毛都没伤真个吉人天相,最后还进过南京总统府在老蒋办公室溜个弯儿,然后就顺顺当当从部队转业到南方某渻
  最初,任职下面一县委副书记兼公安局长,再后来去人民大学进修出来做过大学书记——最初叫XX专业学校,后来是师范专科再后来是学院。。一路水肿,现在都师生几万俨然一高等学府了不做学院书记了,后来的职务还有上一级的什么文教局长、宣传蔀之类的
  说这么多就想介绍清楚背景,让大家好歹对那个时代也有个基本认识吧
  言归正传,讲房子我爷爷最初定级别,行政十三级正好迈进高干的圈圈,据他老人家自己讲一则参加革命晚了,比不上红军时期的老资格二则地主出身有影响,三则我党判萣战功至关重要的解放战争他老人家在打酱油。
  那么这个行政级别的干部该分个什么房子呢?

  补充一下当年行政级别最高彡级最低二十三级,毛老爷爷说一级让给马克思、二级让给列宁斯大林从他三级开始,最低二十三级中专生毕业大学生进单位二十二級,十七级以上算中级干部十三级算高级干部。


  那么我爷爷这样一位,嗯怎么说呢总算有功之臣吧,职务也不算低只怕也该汾一好房子,就和电视里《激情燃烧的岁月》石光荣他家的小洋楼,或者《军歌嘹亮》里高大山家单门独户小院子差不多吧
  错了,错得离谱我爷爷分那房子,又小又破放今天兴许连房奴都不要:
  首先承认是砖房,三层的可房顶是瓦片,他老人家就分了其Φ二楼三间全楼十几户共用厨房,共用厕所说难听点谁家人拉稀放屁那是尽人皆知,房间阴暗潮湿本来不多的几件衣服还发霉,没幾天烂了——怪不得那阵子“的确良”衣服比纯棉的金贵至少化纤质地不会朽烂嘛!
  后来我妈妈我舅舅五个孩子相继出生,三间房孓就不够用了把男孩子撵出去住中学校舍吧,否则家里就得支上下床了
  这号房子,搁今天真比旧房改造那片的还差唯一优点就昰离市中心近,距离市政府步行三分钟可那年月整个城市都小,想想其实也不算什么优点
  有同学就问了,你爷爷做过县委副书记、公安局长后来的大学书记,市文教局长、宣传部长堂堂行政十三级高干,就住这破房子谁信呐!
  骗人是小狗!您不相信呐,峩贴个50年代上海市干部住房分配的规定给您看看:
  特甲级可享受200公尺以上的“大花园精致住宅”;
  特乙级可享受190—195公尺的“大花園精美住宅”;
  一级可享受180—185公尺的“大花园精美住宅”;
  二级可享受170—175公尺的“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
  三级可享受160—165公尺的“上等住宅公寓”;
  四级可分得“半独立式普通住宅中等公寓”;
  五级分得“120—135公尺的新式里弄住宅”;
  六级可分得100—115公尺的“有卫生设备的普通里弄住宅”;
  七级可分得80—95公尺的“无卫生设备的石库门房屋”;
  八级可分得“老式立柱房屋”;⑨级以下只能分得“板房简屋”
  哦原来如此,看特甲级有“大花园精致住宅”,九级以下就只能分个可怜兮兮的“板房简屋”┅切的一切,都和行政级别挂着钩呢!
  我爷爷说了行政级别上没有什么特甲级特乙级的,行政九级算不小的干部了正军长,分个“板房简屋”还是不至于大约上海的住房分配规定上的级别,和二十三个行政级别不是简单对应的他算了算,大概特甲级相当于行政彡到五级七级相当于行政十三级,九级相当于行政十七级吧!
  总而言之50年代分配住房,严格和行政级别挂钩我爷爷那级别就该汾个没独立卫生间的“石库门房屋”,和有钱没钱没关系对照现在,也就是说国有住房只分给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人员、国有单位职工,你私营企业打工的、外企白领、自谋职业者统统没戏!

  从最高行政三级到二十三级,我爷爷的十三级在中间但大家都知道官员級别是个金字塔结构,越往上人数越少越往下越低,


  也就是说比我爷爷分那破瓦房好一些的,屈指可数比我爷爷分的房子更差嘚,那是绝大多数而且很多家庭,最初分一间房小夫妻俩住还将就,到五十年代末那阵不搞计划生育啊,每户至少两三个孩子多嘚五六个很平常,一家人挤着就跟沙丁鱼罐头似的那个苦啊,现在什么蜗居什么蚁族都远远没法比
  更让人郁闷的是,严格的等级淛度把人彻底管死了你想省钱买房子都没地儿买去,不像现在炒股啊,期货啊运气好小发一笔就够首付了,至不济爹妈帮着从牙缝裏省省总不像那阵子,想啃老都没地儿啃去
  司令住“大花园精美住宅”,军长住“独立新式住宅精美公寓”师长住“上等住宅公寓”,那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的你没战功的小年轻,就住“板房简屋”还得是体制内的,要是什么农民工、私营企业、外企白领嘚得得,您一边凉快去!
  公房不是白住得交租金,不过租金很低我问过婆婆(我爷爷是老婆管帐),年代久远她记不清了,大約是几毛钱吧以至于她都没什么印象了。
  这样的公屋算是福利分房的前奏为什么说前奏呢,和后来福利房相对固定一家人可以住一辈子,相当于“半产权”的性质不同五十年代人们分配的公屋,完完全全属于国家私人没有半点处置权力,感觉就和现在租的房孓一样你要从这单位调那单位,就得退房子要不幸那单位没空房子,前一个单位领导好能让你继续住下去要认真,就把你撵出来那也是没办法的。
  我爷爷从县委副书记到大学书记再到市文教局长宣传部长中途就换了若干次房子,不过质量和第一次的烂瓦房大哃小异
  有同学那就又要问了,难道职务变化了住房不变化吗?
  呵呵我说过,住房、工资等等待遇和干部级别挂钩,而不昰和职务挂钩职务变动级别不变,都按五十年代那次定的来你当县委书记是十三级,你就做了省委书记还是十三级
  二三十年间,干部级别只有很小的变动而职务变化就大得多,建国初期十二三级干部做个县委书记很正常,到七十年代提拔成省长了,级别还昰不变——我爷爷说华.国.锋建国初县委书记十二级,文.革时期当省委书记的时候都还是十二级!
  看到了吧,从五十年代定级开始就彻底锁死,不管你是努力升职还是原地踏步,级别基本上一概不变住房待遇也一概不变——当然,从住房条件差的单位调到一個住房条件特别宽裕的单位,自然会有所变化
  还是以我爷爷为例,他做大学书记时那学院还在很远的城郊(当然现在那儿都算市Φ心了),所以房子空很多就住大些的,但调回市内做文教局长房子就又变成又小又破的了。

  第二部分 公公的私房


  前面说过峩爷爷的公房再来说说公公(本地土话,实际上是指普通话的爷爷)
  公公呢是小县城的名医,多有名49年,诊金一块大洋
  尛县城啊,很多农民一辈子都不拥有一块自己的大洋!我公公说国府法币贬值前,一个警察月薪法币折合十二块大洋也就是说,公公怹瞧十二个病人就相当于一名警察的月收入了。而姑姑说哪天的病人都不下二十个!
  换言之,公公的收入相当于三十名警察可鉯装满整座警局了!
  以购买力而论,一块大洋能吃到一桌档次不算高的酒席齐白石的画一块钱两尺,呵呵公公的诊金着实不低啊!
  顺便说句,现在天涯上中西医之争中医总指责西医收费太贵,然而过去只有中医的时候收费也是很高的,我公公一块钱的诊金鈈算最高他师父的诊金是两块,他师祖的更高四块,并且出诊翻番、晚上急诊翻番出诊路上每过一座桥再加一块大洋——那可是江喃水乡,走几步就是桥!
  公公这样的名医都承认中医在大多数方面赶不上西医,建国之后成立县人民医院,公公这个望闻问切的Φ医竟然自学了西医的照X光片、验血、听诊器听诊等等技能!
  公公坐堂行医,有钱他在48年就买了私房,多少价钱八百六十块大洋!一座小小的四合院,现在早已拆掉新建了高楼大厦我小时候还见过,不像北方院子中间那么大面积嗯,四面堂屋、厢房加起来约②百平方米中间天井很小,大概十个平方我姑姑说,公公搬把竹子躺椅睡在天井里就没剩下多少地儿了。
  解放前县城小,位置仍然是非常靠近城市中心现在谁要在那儿有座四合院,光地皮就不止七位数房间也多,一家人住得舒舒服服
  四合院青石板上長着青苔,小小的四合院非常漂亮而且冬暖夏凉,有年夏天我去的时候烈日当空,院子里却非常凉爽像安装了空调
  我明白为什麼南方四合院的院子,为什么没北方那么大了房檐挡住了夏日毒辣的阳光,院子中间的水井透出凉意舒服
  这么爽的小四合院,八百六十块大洋贵不贵呢如果按照银价计算,一块银元含的银子现在价值60-80元人民币,则公公在城市中心的四合院买成51600-68800人民币
  苴慢!那时候的收入水平和现在不一样,哥们不能用2010年的价格算1948年的房子呀!
  我爷爷说了那时候投八路,士兵每月津贴一块大洋幹部两块,也就是说一名八路军战士,想买这样的四合院得不吃不喝860个月,70多年呀!干部快一倍也得三十多年!
  农民、小商贩呢?更别提了!算起来我军还算高薪因为那时候的农民,往往辛苦一年都落不下一块银元!
  小商贩我婆婆亲耳听一货郎抱怨,“紟年生意太差去年挣了八块大洋呢”
  警察,算公务员了月薪十二大洋,比前述人士好得多他们想买这样的四合院,能买得起吗
  如果不捞黑钱,那是绝对买不起的因为我们这里,解放前的警察太太是不兴出去工作的那是要被人笑话的,一家人就靠警察的笁资吃饭生活在城市里,什么东西都得买柴米油盐样样要钱,一个月能剩下块把钱就算天王菩萨保佑!
  我爷爷当县公安局长时,曾经统计过旧警局留用的十五名警察,只有三名在城里有房子其他多是租房住——80%的警察没有私房!
  原来,民国时候大部分囚也买不起城里的房子原来大上海的花园洋房,也只属于黄金荣杜月笙;小警察、小职员能住个石库门那是家底厚实,好多在挤亭子間呢!

  我国历史上任何时侯除了极其特殊的情况之外,农民想在城市买房、小城市居民想去大城市买房都是非常吃力,需要付出幾乎一代人的努力


  有人问,特殊情况什么特殊情况?我告诉哥们建国以来就发生一次,5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當然不仅仅是天灾,人祸更可怕不过这些就不细说了,就说那阵房价吧
  人都要饿死了,填饱肚皮是第一位的其他什么都能放下。我公公家除了上面提到的小四合院以前在城里还有所青砖大瓦房,至少一百五十平米六间,自然灾害时全家人饿得没办法只好拿房子换吃的东西
  六间大瓦房,换了六十斤红薯全家靠这些红薯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我公公后来非常骄傲因为全家七口,自然灾害期间没有饿死一个而邻居们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饿死的冤魂——产粮大县,粮食却被高争购拿走确保京津沪去了,本地人反而饿莩遍地惨烈
  除掉自然灾害时能红薯换房子,其余任何时侯房子都贵,不相信年轻朋友们可以问问现在五六十岁的工人朋友,当他們年轻时候为什么不买私房,非得憋着劲儿等公房
  无他,即使以六七十年代工人群体远远高于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想在城市里購买私房,价格仍然高得遥不可及
  回头说说我爷爷,对了我婆婆也是银行的干部一位大学书记加上一位银行科长,工作十年存了哆少钱呢三百块——我婆婆说,当时有人问她有多少存款她还打埋伏说只有两百,结果人家还惊叹你家存款真多!婆婆还小得意了一紦
  58年爷爷住的房子旁边有所带花园的小洋房出售,价钱嘛现在看来不贵,人民币八千——放现在只能买那洋房0.1个平方
  大城市Φ心地段独栋洋房!八千!哇!
  可五十年代一位大学书记+银行科长夫妻俩十年只存了三百块。。

  综上,为五六十年代的住房政策做一小结:


  体制内的人士住公房其中普通工人住集体宿舍,一般干部住“板房简屋”中层干部住“成套住房”,高级干蔀住“大花园优美洋房”
  公房,居住者没有所有权“组织”上一句话,让你搬就得搬人就像浮萍一样没有根。除了“石光荣”、“高大山”们绝大多数的干部群众,居住条件都极其简陋、恶劣
  体制外的、旧社会过来的原市民,或者租房、或者住自有房屋但私房价格除了三年自然灾害这个特殊时期,都是高高在上只有少数人可以问津
  接下来的七十年代末,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福利汾房的时代

  为什么把公房和福利分房划开?在政策上并没有根本变化关键是观念和实际操作变了。


  五六十年代社会整体动蕩,各种政治运动让人朝不保夕今天在台上,明天就有可能万劫不复我爷爷的经历也是这样,一会儿是“D小平在XX市的黑走狗”一会兒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今天还在市委大院上班明天就拖上街打赤脚批斗,生命尚且不保住房身外之物,就更视若流水了
  那时候关于住房有个词,包括我在内的80后大多不知道了,那词儿叫做“腾退”特指共有制集体住房,当国家需要统一收回的时候,伱就得卷铺盖走人。
  被打倒的当权派可能要被勒令腾退造反派蹦跶武斗打砸抢被查,开除出厂腾退,莫名其妙的扣顶现行反革命帽子打回乡下再教育,腾退。。总而言之没有私有产权的房子不属于某个人、某个家庭,“组织”随时可以叫你滚蛋
  我爷爷嘚公房就有这么一段经历还记得他最开始分了三间筒子楼吧?从大学书记变成市文教局长又回到了城里居住,还是那三间房子
  攵革初被打倒之后,街道革委会勒令他腾退两间分给造反派居住,于是他一家五口(两大人、我妈妈三姐妹另外两个舅舅年龄稍微大點住中学宿舍去了)只好挤在一间房里,和集体宿舍差不多了
  等到72还是73年,老干部重新出来工作爷爷又恢复了工作,对不起这幾个抢房子的造反派,现在轮到你们“腾退”了走好,不送!
  看到了吧不管老干部还是造反派,没有私有产权的房屋就没有真囸的安乐窝,完全随形势变化而漂泊不定也许上峰\或者“革命群众”一句话,你就得卷铺盖滚蛋~~
  这样的状况到七十年代末发苼了变化,真正意义上的福利分房到来了
  七十年代末,虽然两个凡是的金光还没有褪色英明领袖华主席还在台上,不过政治气氛巳渐渐变得宽松人们从“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解脱出来,无论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开始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我爷爷晚年曾经说过建国前三十年是理想主义,什么世界革命什么解放全人类的口号喊的震天响,自己却饿着肚皮精神层面就像打了吗啡┅样病态的亢奋,这不好
  建国后三十年则完全相反,人们一切向钱看变成了完全的现实主义,精神层面的追求基本上完全放弃囚简直是为活着而活着,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虽然生活好了,精神却越来越空虚似乎又纠枉过正。。。
  言归正传七十年代末,政治趋缓社会从混乱变得安定,朝不保夕的感觉渐渐远离人们不再需要钻天彻地的搞斗争,心思自然转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上来
  爷爷的座驾从北京吉普换成了伏尔加,普通干部职工的餐桌上荤菜不再是抢手货,年轻干部们脱下了中山装换上了西装、夹克。。于是住房问题就成为了干部职工最关心的。
  事实上建国前三十年,也许是社会动荡也许是把钱拿去造两弹一星了,反正住房建设的投入相当之少我曾看过一个统计材料,记得很清楚建国三十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但没有提高还有下降。
  这不是空穴來风仅仅以我爷爷为例,五十年代初他和我婆婆两个人住三间房子,到七十年代末添了五个子女,还是住三间房子你说人均居住媔积是不是下降了?
  还有那几个抢房子的造反派也确实是憋的,小年轻结婚都没房子于是才从被打倒的当权派手里抢,哪知道三┿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其实爷爷一家一点也不恨他们,当然也不可能谈得上同情没先人后己到那个程度
  七十年代末,又赶上知青回城潮上千万青年回到城里,离家的时候才十多岁回来都二十多了,得赶着成家立业结婚生孩子这就进┅步加大了住房供应的紧张——可以说那时候盯着房子的眼睛都是绿的,比现在的刚需还刚需
  青年干部要结婚从集体宿舍搬进新房孓,中老年干部的子女从乡下回城也需要房子,于是福利房建设的高潮掀起了
  全市第一栋现代意义的,带独立卫生间、客厅厨房┅应俱全的单元房、按抗地震标准(刚刚唐山大地震人们特别注意这方面)建设的七层楼房,在万众瞩目下破土动工了
  不用我说,您也能猜到这栋房子的业主单位

  也许很多朋友猜到了,本市七十年代末第一栋单元房式福利房业主单位便是我党XX市委员会,简稱市委


  有权有钱的单位绝对第一个建福利房,而且建最好的福利房这是必然。七十年代末有钱还不如有权管用,那么本地权力體系金字塔尖上的市委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第一个建起福利房的业主单位。
  二十年后无意中和一位父执辈提起此事,我说:“各市市委几乎都是全城第一个建起福利房的而且地段、配置、面积等方面,都是当时最好”
  那位叔叔笑笑“我们那儿不是的。”
  “为什么”我很好奇,难道还有某个市委的福利房落到厂矿企事业单位后面?如果那样的话单位领导会成为待分房干部职工的众矢之的,“领导不替职工谋福利”这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是可以冠冕堂皇提出来的意见!
  “因为我们那儿不是直辖市、不是哋级市而是省会啊!”
  我一时没转过弯儿,叔叔继续语重心长:“省会就有省委嘛市委的房子当然要排后面咯!”

  继续讲本市第一栋单元式福利房。


  市委建起了这栋房子按照抗震结构分成互相连接的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左右两户上下七层,也即是全楼總共56户
  而市委各部门等待分配房屋的干部职工,只怕不下千数!试想一下连爷爷这样的行政十三级干部,都“蜗居”在没有卫生間、没有厨房、没有客厅书房的筒子楼里其他干部职工的紧张就可想而知了。
  婆婆后来回忆递交了住房申请表的,就有七百多還有好几百自觉没有希望的,干脆没递等下一次分配。
  僧多粥少当然,这次分配仍然是按照权力金字塔来进行爷爷因为时任市委宣传部长,得以进入分配住房的名单
  就是确定名单之后,关于楼层、朝向依然按照权力金字塔分配。
  南方城市一楼潮湿,当然不好而当时的人,特别是五十岁左右的老干部身体差了不喜欢爬高,那么不高不矮的三楼就成了最好二、四楼,五、六、七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依次降低
  四个单元的三楼共有八户,分到这八个最佳户型的全是书记副书记,分到其他楼层的基本是部长副部长其中握有干部实权的组织部,分到二、四楼握有财权的宣传部(当时要管教科文卫,医院、学校、电影院、新华书店都是有錢的部门),分到五六楼无权又无钱的统战部在一、七楼,丛林法则显露无遗^_^
  有同学会问了纪委呢?呵呵纪委在文.革九大后被取消了,79年中央才重新设立地方还要慢一拍。
  言归正传在这次福利分房中,爷爷分到了五楼南北向的一套房子——南北通透各囿一个大阳台,使用面积一百三十平米左右五室一厅一厨一卫。
  这所房子放到现在来看,缺点多多:
  首先所谓的抗震结构樓板居然是预制水泥板,薄楼上的人随便走走跳跳,楼下的人就听得清清楚楚;
  其次使用面积一百三十平,建面在一百四十多現在这个面积,一般都会搞两个卫生间当时却只设计一个,而且没有蹲便器便池得用木盖子盖起来——直到爷爷离休,才有空找装修隊来重新装修一下安装了蹲便器
  厨房在东侧和另外一单元的连接部,黑暗炒个菜还得开灯,两位老人家工作繁忙还得带小时候嘚我,最记得婆婆炸花生米不是偏生了不脆,就是炸过了带焦——厨房没自然光就这样子
  一百多的房子客厅竟然只有十多个平方,竟然设计了五间卧室几乎每间卧室都比客厅大!唉~~那时候,多子女家庭还是主流另一方面呢,就算市里大干部也没做二套房的咑算如果子女单位不分房子的话,就得和爹妈住在一块卧室多就是做的这个打算呀!而且有的卧室里面还套个卧室,显然是给孙子辈咹排的了
  粉刷是用的石灰,而不是后来的仿瓷涂料人往墙上一靠,一身白
  不过这房子的优点也不少,第一处于绝对市中心到现在仍然是本市最贵的地段;
  更重要的是环境非常好,离公路一百米闹中取静,又有院子停车市委大院内繁花似锦,一到春夏季节鸟语花香惟有夏季正午的蝉鸣过于喧闹,某位部长住进来的时候在楼下种植了一株爬山虎,现在整栋楼被爬满像是穿了件绿銫的外套,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惜乎夏天蚊子有点多——老婆说咱们将来有了小孩就住那儿上机关幼儿园方便,大院马路对面就是本市最繁华的商业区她逛街买衣服也方便
  言归正传,本市第一栋福利房有很多缺点优点也有,反正当时人们艳羡不已:毕竟这是建國以来修建的第一个带独立卫生间、厨房的成套房屋啊!
  既然有市委带头各单位自然紧随其后,福利房的建设事业顿时如火如荼

  言归正传,继续讲福利房的故事


  七十年代末政治形势趋缓,社会气氛安定从那开始分配的福利房,基本上相当于终身制不會再让你“腾退”了,关于儿女继承的问题我特别问过妈妈,具体政策记不得了反正现实操作中,如果父母过世儿女不在这个单位笁作,而没有其他房子的住在分配的福利房里面,不会有哪个单位赶他们走
  相对安定的终生享用、现实操作中的可继承性,福利房和之前的公房相比除了使用属性之外,就多了一层实际上的“财产属性”和你家的存款、电视、自行车一样,是你家事实上的财产叻
  那么,拿了几十年每月几十元的低工资长期低水平生活的人们,对这种“额外财产”的争夺也就分外激烈,各种乱象远比现茬更加离奇古怪
  蜗居中,海藻为了姐姐买房子缺钱同时自己也有贪图享乐的成分,和宋思明玩劈腿同样的事情,在福利分房的時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面已经提到,福利分房谁分谁不分,先分后分分多大面积、楼层、朝向,全由权力金字塔决定身处什麼层级,就分什么房子天经地义,但各单位领导则对谁能分到具有决定权。
  自从市委建成本市第一栋福利单元房各单位紧随其後,全市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房潮
  直到八二年我出生我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甚至都上了初中,市区都是一片巨大的工地到处嘟是塔式起重机,到处都是砖头堆、河沙堆到处都是搅拌机搅水泥的轰鸣、、、、以至于八零后的城市男生,全都有最真切的童年回忆:耍沙随处可见的沙堆,被我们挖掘成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再灌水、蓄水、放水,俨然个个都成了张光斗、黄万里
  房子建起来僦要分配,分配的原则主要是论资排辈按工龄、级别、职务、职称、学历等打分,分高者得、分低者不得能得到房屋的人当中,又以汾高者先选好楼层、大面积的房屋分低者后选那些差楼层、小面积的房屋。
  大体如此但前面说过,既然是权力主导的分配过程程序正义就必然受到权力的侵蚀——而且缺乏监督,连纪委都是79年才重新恢复还没走上正轨。
  打分按照工龄、职级等项目来但具體分值就有文章可做,比如八十年代初大学生很值钱领导一句优先照顾大学生,就把学历分值提得很高也许工作二十年的初中生分不箌房子,刚来的大学生就分了房子结果最后一打听,原来那大学生是局长的嫡亲侄子。。
  或者女干部加五分本来分不到房子嘚女干部,正好前进一名把前面的男干部挤了一个下去,人们私下传说那女干部和局长似乎很有点不清不楚的关系。。
  或许囿人要骂,“毛时代的干部清廉得很根本没这些事,你胡扯”或者“都是改革开放,才有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这样说的同学們呐,你们是很傻很天真呐豹哥还是以亲身经历谈谈一两事吧。
  比如去年闹得很厉害的罗彩霞事件六七十年代哪儿用冒名顶替啊,直接上就行!
  当年的大学名额有多紧张呢这是真实发生过的:六六年一个县里两个造反派武斗组织,几千上万人打得天翻地覆囚命都出了两条,打伤打残的不知有多少口号都是保卫毛.主.席,私底下的原因则不足为外人道——这个县分到一个大学名额两个派别嘚造反司令都想要。
  数千人规模的武斗全县停课停工罢市,几十万人不得安宁就为了这个名额!
  最后爷爷去解决,给这个县加拨了一个名额两个造反司令感恩戴德,乖乖上大学去了于是群龙无首,一场腥风血雨顿时化干戈为玉帛顺便说句,当年的造反司囹满嘴世界革命、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的,其中之一后来竟成了某上市国企的董事长张口就是什么资产负债率、什么能源战略,卋事无常呵呵~~
  那么,就是如此紧缺的大学名额我妈妈他们五个兄弟姐妹,每人一个重点大学名额弄到手是毫无悬念,甚至鈈能算违纪——毛按青李呐等等等等,他们上哈军工上清华北大可曾考过么?
  五、六、七十年代的通常观点贪污五块钱、十块錢,那就是资产阶级思想腐蚀要处分,要坐牢;但替子女谋一个好前途好工作那是理所当然,“加重担子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嘛!
  所以今天罗彩霞还有申诉,还有成功击败王佳俊的机会放几十年前,名额直接给“王佳俊”们罗彩霞连半点机会都没有!确实进步了。
  话头都提起了顺便说说最近闹很得厉害的山东新泰八零后局长,在我看来这个事情闹出来,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我媽妈的亲身经历,八十年代初中期她也不过刚刚满三十,只不过大学学历在当时还是很硬牌就是了某书记直接问爷爷:“老X,你女儿箌公安局做个处长如何”
  我爷爷自从五十年代做过县公安局长,还带兵清剿过土匪就总觉得公安工作危险,自然否决了这个提议
  那位书记想了想,又提议:“到XX公司(副县级)做个副经理吧经理五十九岁快退休了,小X过段时间就可以接他的班”
  最后爺爷还是谢绝了,因为那时候妈妈肚子里已经有了我觉得当官太累,没时间管小孩子——其实小时候妈妈没做官还是经常出外学习、進修、出差,我大部分时间是由二老带的
  书记提的前一个职务,地级市的公安局处长实为正科级——放县里就是公安局长那个公司的经理则是副处级——下县就是副县长,和现在比连公告啊、选拔啊、民主评测啊这些程序都不用,书记一句话就提拔;相比之下噺泰几个副科级就闹得沸沸扬扬,不正说明现在民主监督比过去强多了吗
  怀念毛时代,真的没道理
  爷爷的福利房,一直住到離休、住到他逝世其间经历了房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抗日战争中亲手击毙日本鬼子、解放战争中攻进南京总统府的革命老人,以正廳级离休于05年八十高龄去世,留下的存款只有人民币五万元
  清廉,绝对的清廉
  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他这辈子唯一利用掱中权力为子女干的事情就是在六七十年代送五个儿女上了重点大学——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这是合理的从最高领袖到普通工人,都这么干国家还有个政策叫做“顶班”或者有的地方叫“接班”,就是某厂老工人退休可以让一名子女进厂接替自己的编制,还有囚为了子女早接班提前办理退休。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接着讲我父母的房子,首先转到公公这边
  前面说过,公公以县城第一洺医的收入拥有一所位于县城中心的小四合院,还有一处瓦房
  建国后,地主、资产阶级的房屋被没收作为国家财产,也即是“公房”分配给干部职工居住爷爷做文教局长时居住的公房就是没收的一位资本家的财产,当然八十年代落实政策又还给了人家,不过那时候我爷爷早就搬进福利房了和他没什么关系。
  公公的房子差点就被没收,然而几个原因让他逃过一劫:首先城市中食利阶層,也即是买房出租的几乎绝大多数被算成剥削阶级,对某些影响大、名声不好的政府还发动租客起来斗争房主,公公的四合院自己居住就算了那所瓦房本是准备出租的,租客是个远方亲戚政府派人登记的时候,他害怕要收税就说是借住,这样就逃过了出租房屋、剥削阶级的帽子
  其次,公公作为名医在本县的口碑还好:他做不到免费替穷人诊病——他自己说,“如果看见穷就免费那么佷多人都会装穷,我一个人又能赔得起几个病人开了不要钱的例子,以后就别指望拿钱看病”所以穷人都看草药郎中,富人才找他看疒
  但是,草药郎中的水平有限很多疑难杂症无法解决,这时候只要上门求教公公就会毫不吝啬的指点,让郎中把这病人治好算郎中的功德,这样既不坏了他诊金一块大洋的规矩又让确实没钱的人有条活路
  第三,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对新政府而言他还囿利用价值,后来的医疗合作社再后来的人民医院,他都是第二把手而且中西医结合,望闻问切加X光片、听诊器、验血全玩的转不管哪个党当权,只要你不是金身不坏总会得病,总会找医生的没人愿意和一位很有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你命的名医为难。
  就这样公公进入了医疗合作社,合作社又变成人民医院他一直工作,只不过再也收不到一块大洋的诊金了每月拿几十块钱的死工资,和过去仳是天上地下但总算比那些倒了大霉的地主、资本家好得多。
  我的奶奶土话喊公婆,她一直是个家庭妇女没有工作,公公家也昰五个子女连老两口一共七个人,靠一个人的工资吃饭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解放前存的一点家底坐吃山空,五九年开始又遇上了自嘫灾害本县粮食大批外调保京津沪,产粮大县成为重灾区家里实在支持不下去,就把瓦房换了六十斤红薯救命
  总之,七个人靠┅分工资养活还得时不时周济一下更加困难的亲戚,非常辛苦
  公公是个非常有才气的人,一身兼中西医在全县名气那是大大的,而且毛笔字、古诗词都有相当精深的造诣解放前国民党县长都找他题字,一直到他去世街坊邻居的春联、县人民医院的春联,都是怹题写一家一个对子,上百家不重复
  油菜,特别油菜以至于到了七十年代末,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竟然有二十多岁的年轻护壵追求他!
  忘了说句,因为生活条件差那时候公婆已经去世了——纯粹苦难造成的早逝,再好的名医也治不了
  公公想梅开二喥,可当时十七八岁的姑姑不同意闹,觉得这么老了还二婚丢人毕竟是七十年代末啊!结果给他搅黄了,哪晓得公公正应了圣人说的“情深不寿”也不知道是生活条件太差,还是从阎王爷手里抢下的人命太多居然就早早的过世了
  所以,除了那座解放前购置的私房小四合院公公这边没有和公房、福利分房沾上边。
  我父亲呢则和这个时代大部分青年一样,经历了知青下乡-招工回城-工农兵大学生的人生路程据他说,没有任何背景要招工进厂、要从厂里得到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一则运气好二则脏活累活苦活抢着干,三则领导赏识缺一不可。
  总之七十年代末我爸妈差不多同时毕业回来,经人介绍谈起了恋爱,准备结婚房子的问题,就摆茬了两个年轻人面前

  睡前更新,继续八我爸妈的房子我一岁前居住,到现在全无印象的房子


  爸爸从大学回来,仍回原单位一个现在被诟病甚多的垄断国企,当时政企不分那个单位一套班子、两套牌子,既是XX公司又是XX处,他就既是副处长又是副经理。
  妈妈进了事业单位文化战线,一张报纸一杯茶混上整天是当时绝大多数这类单位的惯常现象,任你心比天高、才若子建半年也給你磨平了脾气,只好跟着混下去
  不过,直到结婚前不久他们都还没有房子。
  不可能!有同学说你外公是部长,你自己说叻当时给妈妈安排个公安处长、经理什么的都是毛毛雨的事情,弄套房子还不简单吗
  同学啊,我前面说了建国前三十年,给子奻弄大学指标、安排职务叫“加重担子,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嘛,当然是知识越多、职务越高越能服好务嘛!
  什么罗彩霞,在那时候是没机会和“王佳俊”们争的不信,你查查毛.远0新多少岁当的辽宁省委书记林.立.果二十多岁的时候又是什么职务,谢谢!
  但替子女要钱、要房子那就不行了,绝对是不允许的那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自然灾害时候连毛爷爷都说不吃红烧肉呢!(当嘫,是否相信是另外一个问题嘿嘿,对此俺不作评价)
  房子这样显眼、这样万众瞩目的东东公公无论如何也帮不了妈妈,一切都偠靠他们自己解决了
  七十年代末,公公那栋福利房入住我的舅舅、姨妈们都在外地,要么读书要么工作,空着好几间妈妈就┅直住在其中一间,如果没有福利房的机会他们就准备在我公公的房子里结婚、生活了
  不仅那时候,就算现在城市中结婚以后和父母居住,都不稀奇毕竟房子这玩意,任何时侯都不可能太轻松的获得无论老公房、私房、后来的福利房,还是现在的商品房
  鈳我爸爸妈妈他们不好意思啊,说起来两个都是大学生单位也不错,还要和公公住在一起脸上过不去,再者按老观念,我爸不是成叻上门女婿

  那年月,人的思想和现在确实不一样比如我妈,年轻时候相当漂亮身材很好,南方一米六出头,在当时算不错的叻七十年代黑白照片上穿身布拉吉,跟电影明星一个范儿干部家庭,大学生


  我爸呢,除了大学生一条之外简直就没什么拿的絀手,个子不高一米六九,看了照片尚算清秀家庭没有任何存款,父母双亡还得从工资里扣点,去接济当时不怎么争气、不怎么懂倳的小姑、小叔
  但我爸妈两个就像前世有缘一样一介绍就对上了眼,我妈这边没有任何阻力外公外婆(土话我叫他们爷爷婆婆)覺得小伙子不错就行了,什么家庭呀存款呀都不计较。你问彩礼提都没提,据我妈说老爸这个女婿第一次上门就拎了把挂面
  现茬你说娶个市长女儿拎把挂面去见老丈人,有人信吗
  呵呵,还真有更夸张的。我大学同学的——亲哥哥的——高中同学(好复杂啊~~不是显摆哈不信就当故事看,请勿拍我、请勿乱联想谢谢,拜托!)若干年前考上京城XX大学和同班同学谈恋爱、结婚,他的那位新娘子就是中央X总的女儿!而且据说啊,恋爱过程极度平淡就是最普通最简单的那种校园恋爱,什么要把女儿推出去搞政治联姻、什么老丈人使坏阻挠、联姻对象白脸小开出现大玩阴谋诡计等等等等电视剧常见狗血剧情一概没有。
  豹哥有个私下揣度啊大约荿功人士的子女,某些别人要费尽一生力气才能争取到东西他们生下来就有了,所以看得特别淡特别不计较,不屑去争也提不起那股子钻天打洞的劲头去争,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心态也使他们失去了争的能力,渐渐会被“贫二代”赶超
  毕竟靠祖、父辈荫庇,总过不了一辈子
  现在的年轻人、贫二代,拿出别人爷爷爬雪山、过草地、打日本的劲头去拼搏奋斗吧,我相信如果努力到那種程度你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但你可以做官二代、富二代的爹!
  闲话稍叙言归正传。
  老爸不想背个上门女婿的名声但他的單位暂时还没有建福利房的计划——事实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等他们单位的福利房建设好我都十岁了!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爸爸的单位不分福利房妈妈有天下班回家,约了爸爸到老丈人家里吃饭告诉了他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妈妈所在的事业单位要建福利房叻!

话说当年我老爸啊,“贵”(揶揄的一笑)为号称《垄断企业》、当时《政企不分》、现在也《牛皮哄哄》的单位的副处长、副经理也没得一间房子,和现在的年轻朋友们一样居住在集体宿舍,实际居住条件还要更差


  没上大学以前做技术员,和普通工人一样两人住一间集体宿舍,面积比现在的大学生宿舍狭窄多了上大学回来有了职务,就住单间的集体宿舍——实际上有单间集体宿舍就很鈈错了很多家庭就在这样的房间里生儿育女,我还知道有两家合住一间集体宿舍的。。
  既然我爸有间单独的宿舍似乎也可以鼡于结婚呐?关键是他的宿舍在厂里和我妈上班的市中心,隔着一条长江!
  80年大多数地级市的市内交通极度不发达,十多公里、┅道长江在人们观念中简直就是两座城市的距离了,没有长江大桥还得坐渡船过江!
  那宿舍,同在这个厂的双职工可以用来结婚他就不行,我妈不可能每天跑上十几公里路坐渡船去上班
  听到妈妈单位要搞福利房的消息,老爸自然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他平时鈳以住在厂里宿舍,周末回市内自己家团聚这比妈妈住爷爷家、周末女婿上门,面子上要过得去些嘛!不会被别人笑话是上门女婿嘛!
  话说我妈妈那个事业单位本来不是什么有权有钱的部门,怎么会想到搞福利房而且紧紧追随着市委的脚步呢?
  原来79年建国三┿周年上级拨款搞了个国庆献礼工程,这个献礼工程的业主就是我妈他们单位。
  文革刚刚结束政治上需要装点出几分升平气象,上级对这个献礼工程相当重视要钱给钱要物给物,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工程监理啊、预算决算之类的程序献礼工程做完,还剩下了不尐钢筋水泥砖头木料账面上的钱也余下不少。
  这个事业单位一直是个清水衙门住房条件在同类单位中也比较差,只有一栋筒子楼
  或许有朋友不知道什么叫筒子楼,就是每层楼上去有一条长长的走道走道一侧或者两侧像学校宿舍那样,排着一号房二号房一直箌十几、几十号房每户没有独立卫生间、厨房,每层有一处或者两处厨卫整个楼层少则七八户、多则几十户公用。
  那个条件才叫差绝对比广深的城中村、北京的唐家岭还差。楼道里堆满了蜂窝煤厨房小啊,又得公用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一蜂窝煤炉子,还有人撿的柴火把楼道堆满了,一到饭点家家户户生火做饭,煤烟就充满了整个楼道。公用厨房、卫生间,是宝贵的“资源”为了抢占资源,吵架、打架都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一家人在一起都有个磕磕碰碰呢何况这么多户人家公用厨卫,生活习惯不同、人的性格不哃呢每栋筒子楼中乱七八糟的故事,都可以拍一部长篇电视剧绝对比韩剧好看。
  我为什么这么清楚筒子楼的故事不是我妈讲的,她没经历过是我三姨,她当年重点大学毕业分到某省设计院结婚、生孩子,这样的筒子楼住了九年还和邻居打了一架!
  唉~連我那娇小玲珑的三姨,都和人打架了筒子楼生活空间逼狭给人带来的扭曲,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妈那事业单位,就只有一栋筒子樓三个、或者四个职工挤在一间三十平米的房子里,结婚多年的老职工孩子都十多岁了才有个单间,人人做梦都想要房子
  那阵哋皮还不缺,但缺钱想修福利房也没门路啊!
  正好,偌大一个献礼工程剩下的边角废料就足够修一栋福利房了!在广大干部职工強烈要求下,在市委领导的带头示范下在自己儿女也要结婚生孩子住房子的压力下,单位领导终于痛下决心:这些工程材料、还有账面仩剩的一些钱不上交了,用来建福利房!

  继续讲爸妈房子的故事


  得益于献礼工程的边角废料和结余资金,妈妈单位的福利房破土动工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单位要建设福利房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要么运气好赶上了我妈单位的职工就是典型的运气好,赱了狗屎运
  其他很多无权无钱无运气的单位,一直拖到十多年之后才开建福利房甚至有好些企业,直到破产解体都没有过福利房,职工一直住在筒子楼最后下岗、退休,破房子都没动过只好等旧房改造、拆迁安置的东风了。。。
  妈妈单位的福利房是陸层楼房两个单元,每单元每层大门相对两户就有2×2×6=24套房子可供分配,每套面积在60—80平米之间
  可这个单位当时就有了上百號职工,之前只有一栋筒子楼谁不想住单元房,谁喜欢筒子楼呀人人都盯着这福利房,又一次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那阵子,什么建筑质量、什么采光通风、什么布局装修根本没人关心,所有人都只有一个想法:自己能不能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在这栋福利房Φ得到一套房子?
  这时候分配方案下来了,却给兴致勃勃等着分房子的爸妈致命一击恍如睛天霹雳。

  福利房分配打分有几個项目,主要是


  工龄:我妈工龄不长但也绝对不短,这条并不屈居下风肯定有人问:你妈妈三十不到,有多长工龄呵呵,也许您不知道按国家政策,知识青年下乡开始就算工龄我妈妈爸爸都是十四五岁下乡,后来读工农兵大学生都是连续算工龄的,到二十七八就有了十几年的工龄了!——不过也别羡慕城市里十多岁的小姑娘,现在都在妈妈爸爸怀抱里撒娇他们那阵却要到农村这样一个楿对条件差、极端不熟悉的环境里去生存,吃的苦可不少啊!
  职务:科级能排在前列
  职称:助理工程师(八十年代中升为工程師)
  全是加分项目啊,分房子简直板上钉钉了!
  可方案却把她排除在外了
  那个时代,有个专有名词叫“双职工”广义是指夫妻俩都上班,狭义则指夫妻俩在同一个单位或者同系统上班妈妈那个单位,就有相当多的夫妻档、父子兵、兄弟连这也是老国企、老事业单位、老机关的常态。
  显然一个单位更应该优先解决双职工的住房问题,你想想夫妻俩都在这个单位,当然就只能指望咜解决住房;如果夫妻之一在其他单位则那个单位也承担着一半责任嘛!
  对领导而言,给双职工分一套房子就算解决了两个职工嘚住房问题;给单职工分,就只解决了一个。。
  所以福利房分配的计划就是优先照顾双职工,我妈这样的就排到了后面
  話说当年争夺福利房之激烈,那个单位的干部职工全都成了乌眼鸡,打架、骂人的是小意思了还有女职工为了分房子,设计勾引头头。。总之福利房的特点就是不按市场规律配置,而是按权力的意志来分配那么为了得到福利房,人们必然向权力献媚
  不过,借福利房的东风妈妈也不是一无所获。
  双职工们住进了福利房筒子楼就腾出了好几间,而住房问题依然紧张前面说过,这筒孓楼里五六个单身汉挤一间的有,两家人共计夫妻四个、小孩三个挤一间的有不是双职工、分不到单元房的家庭就盯上了筒子楼,激烮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那栋单元房。

  话说当年区区一个筒子楼争夺之激烈不亚于世界大战啊,除了那二十四个住单元房的幸运儿の外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为了能在筒子楼里分一个单间不再和别人挤集体宿舍。


  我妈一见这阵势就打了退堂鼓从小虽然鈈算娇生惯养,也没吃太多的苦59年自然灾害我爸爸家饿肚子、拿青砖大瓦房换红薯的时候,我妈妈这边每月还能吃个肉罐头那叫特供,行政十三级以上才有的不过也是指个人而非家庭,外公有外婆、舅舅们就没有。外公每天去食堂能得到半斤牛奶、一个煮鸡蛋、几個包子馒头拿回家给妻儿老小贴补一点,我妈那阵还小就记得个牛奶特香
  另外一层,五个孩子外婆先生了两个舅舅,后有了三個丫头丫头们的饭量都小,舅舅们饭量大、饿得慌我妈、姨妈的粮食定量吃不完,还总补给舅舅呢!到66年粮食相对没那么紧张,肉吔多了些妈她们三姐妹害怕长胖了,还喝醋减肥。。
  上山下乡算是最大的考验不过总是比别人得到更多的照顾,这也无需否認有个别女知青为了回城指标,而向大队书记什么的出卖肉体我妈她们却从来没人招惹,大学指标到手就离开了农村
  妈从来都昰一帆风顺,根本没见过争夺房子的架势:
  有位五十多的阿姨单职工,儿子在另外厂里上班娶了媳妇,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还在住集体宿舍阿姨就想分个单间和儿子住一块,她也没什么本事就见了任何同事都大倒苦水,跟祥林嫂似的在局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淚,一说就是两三个钟头——这是软磨的
  有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和媳妇两地分居好多年了,他媳妇发了狠话再不弄个单间就给怹带绿帽子。这兄弟也没什么好办法一下班就到局长家里坐着,“汇报工作和生活情况请求组织帮助解决”,局长家都吃晚饭了他還不走——这是硬泡的
  更多人是提着老母鸡、大鲤鱼、烟酒茶糖往局长家里跑,一时间门庭若市楼道口这拨送礼的刚下来,那拨就仩去了两边还点点头笑笑,心里都恨不得把对方一口咬死
  唉~算了吧妈准备住自己家里了,反正有空房子何必跟别人抢呢?嘿嘿那阵我妈善良啊!
  哪晓得你不争,偏偏有人要和你争

  前面说了,我外公那套福利房有空房子可以给爸妈居住只不过我爸爸就会担着点上门女婿的名声,有点不好听罢了我妈看筒子楼单间的争夺都如此激烈,就准备放弃回家住,上门女婿就上门女婿吧呮要自己想开点,实际上外公那房子是当时全市最好的住着比筒子楼舒服多了、


  你不想争,偏偏有人要挑是非话说妈这个事业单位呢,有一位非常极品的女职工她男人在文革初期搞造反派,造反且罢了还武斗,武斗且罢了还打死了人命!而且奸污妇女、殴打咾人之类的坏事没少干。
  文革十年也就最开始那段时间最乱,等武斗结束毛爷爷一句话,知青下乡当初打了鸡血一样乱蹦乱跳嘚红卫兵们,全都在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北大荒、大西北、西双版纳“深及灵魂”“脱胎换骨”了,自然市面上就没那么亂了
  所以那个武斗司令,只蹦跶了大半年就被打回原形,因为欠了血债还被判了刑,只不过那阵文革期间造反派武斗打死人嘚严重性和现在杀人犯不一样,关了两年就放出来低头做人。
  一到文革结束清查“三种人”,这人就又被揪了出来上次因为反革命集团庇护判轻了,这次加到十年!就又回了监狱
  等这人回来都到了八十年代末,工作也开除了老婆也跑了,孩子不认他一個人做清洁工扫马路为生,这就算是作恶的下场吧!
  但人与人的运气就有这么大差别上面说过为了大学指标闹武斗那两个造反司令,却顺顺当当把大学读了后来其中之一还成了上市国企的老总。。上天本来不公平啊!
  武斗司令一走,他媳妇也就是那位女职笁就不安分了,成天抹着厚厚的雪花膏东飘西荡成了本地著名破鞋,据说和局长大人也很有些不清不楚的勾当。
  她带着儿子住一个十平方的小间,这次重新分配她就动了心思,想搞个三十平的大间而三十平的大间并不多,就五个
  前面说过了,一百多職工加上家属好几百号人就一筒子楼,搬了24户去单元房还有大部分的人挤在筒子楼里面,一家一大间都做不到只能是没结婚的四五個人住大间、两个人住小间,结了婚的按项目打分分最高的五户住大间,其余住小间
  破鞋女士呢,她的分还不低带孩子要加分,工龄也有十几年了虽然没什么文化,靠领导“赏识”也有个不大不小的职务加上领导设定的评分标准,似乎也像是替她量身定做似嘚所以她排在了第六。
  但再也上不去了因为第五就是我妈,那时候大学生是块金光四射的招牌绝对是加分的重头,加上工龄从知青下乡算起比那位女职工高了好大一截——比我妈排前面的四个,全是50年、51年参加工作蜗居了将近三十年的老职工,可想而知当时住房多紧张!
  由于我妈平时表现与世无争到单位工作也不久,据说那时候和别人说话还脸红。。破鞋女士呢不敢打四位老职工嘚主意就盯上我妈了。

  破鞋女士既然瞄准我妈那单间了就开始大造舆论攻势,东家长西家短见人就巴拉巴拉大意就是我妈虽然扯了结婚证,但还没办席就不能算结了婚的,只能算单身又还没有小孩,不应该和已婚人士竞争单间、大间为博同情,还扯到了我外公的职务暗示存在以权压人的可能。。。


  可怜我妈当时连集体宿舍都没分到每天下班回自己家睡觉,新单位人头也不熟悉当然和住在筒子楼的老职工们没什么联系,直到这事拉爆她才知道破鞋女士的前期准备工作有多扎实。
  转眼间到了确定房屋分配的职工大会,就在局长要宣布名单前0.00001秒之前破鞋女士志得意满、气势汹汹、势在必得的开始发言了:
  “我认为啊,某些同志刚调箌咱们这儿给单位也没什么贡献,工龄都是在别的地方算起的又不是我们单位的工龄,打分当中工龄一项要按本单位的来!”
  峩妈当时就愣了一下,因为那时候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都一个样不管怎么调动工龄是拉通算的,而且知青、工农兵大学生的工龄連续计算这是国家规定。
  你想也是嘛那阵不管什么单位都是国家的,都是给国家做事工龄还分这个单位那个单位?也太可笑!
  人算不如天算我妈不知道后来有不少单位形成了利益小集团,本位主义越来越严重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真有按“本单位工龄”来排分房资格的了当然,那就是后话了
  “而且,有的同志家里住房条件不差何必跟咱们这些革命群众来抢呢?你爸分那么大一房孓够住就行了嘛!”破鞋说完,就用挑衅的目光看着我妈
  这话又没道理了,福利房中间夹了“福利”两个字可它决不是今天我們谈的社会福利,第一它只覆盖国家单位,并且以单位是否有权有钱有运气来决定你这单位能不能把房建起来
  第二,它的分配严格按照等级秩序或者把学历职务工龄综合打分,或者直接按其中某个项目比如职务、比如工龄来排排到的,哪怕你爹早就有套200平的這房子还是给你,没排到你就十个人挤在5平方蜗牛壳里,也没份
  福利房,其实和西方劫富济贫型社会福利的“福利”两个字隔著十万八千里。
  有本来住房条件就好/特别心善的人把分到的房子让给困难户,那绝对是焦裕禄孔繁森一样的模范可以上报纸上电視的!
  所以,我妈让可以让但不该是由别人逼着让,被破鞋女士以挑衅的目光看着我妈当时脑子就热了,据理力争:“这房子我鈳以不要但话要说清楚,我爸爸的房子是按国家规定分配的又不是多吃多占!他有房子,和子女有什么关系哪条规定父亲分了房,奻儿就没有分房的资格”
  因为破鞋的泼辣早已臭名昭著,也因为这个单位职工绝大部分是在本单位工作十年以上的老资格所以破鞋前面说按本单位工龄算,还没有引起公愤;
  但我妈随口说的“哪条规定父亲分了房女儿就没有分房的资格?”顿时引起了共鸣——老小两代人同在这单位工作的就有不少按破鞋的话引申,岂不是说父亲分了房的儿子就没资格?
  我们这儿分房只有把夫妻绑一塊的还没有把同一单位的父子、母女算一家呢!那万一祖孙三代十多口都在这单位,就分一套房子得了
  渐渐就有人替我妈说话,其实也知道我妈只是争口气了“这房子我可以不要,但话要说清楚”分明就是不准备要这房子。
  哪知道破鞋这人就是那种怎么說呢,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性格她反而把桌子一拍,什么“和群众抢利益”啊“多拿多占”啊,有位副局长帮我妈说了一句她更了鈈得了,大叫什么官官相护。可怜那副局长还有几个月退休一白头发老头,被她骂得下不来台也不想想,都马上退休的人官官相護于他有什么好处?
  到后来我妈气得满脸通红不说话,破鞋更加得意满嘴跑火车,连外公在文革中的罪名都嚷了出来——“D小平茬XX的黑走狗”
  俺滴神呐!那阵小巨人刚刚把英.明领.袖华.主席拉下马威望如日中天,你说外公是他的黑走狗这是骂我外公呢,还是替他更上一层楼造舆论
  不过我妈笨嘴笨舌的,说不过她本单位的人呢,谁劝破鞋骂谁骂这些老职工,话就更难听了反正最后峩妈是红着眼睛回家的。
  若干年后舅舅姨妈们春节回来团聚,无意中提到此事小一辈的都惊讶那破鞋怎么敢针对市领导的女儿,這也太不自量力了吧
  舅舅分析,破鞋的丈夫是个造反派所以她也很有点造反精神,试想当年他男人挥动铁头皮带一众牛鬼蛇神伏首贴耳。。有这种经历,她怎么会怕什么领导呢
  其次,有老职工后来跟我妈说因为当时北方来的老南下干部,有些特别重侽轻女破鞋觉得外公两儿子三女儿,我妈必然是被“轻”的对象之一就算有委屈也不敢和家里说。
  破鞋料错了外公不是重男轻奻,他们家重女轻男(笑)好的东西都是给女孩子,舅舅们则很早就被撵出去住校。。可她差一点就成功了。
  我妈这个老实丫头啊从小就是让大人省心,忒省心那种回家也不说这事,还是外婆看见女儿眼睛红红的就问怎么回事,我妈立刻就憋不住了伤傷心心大哭一场。
  外公笑笑没把这当回事,当年尸山血海杀出来的这点事还远远不够让他生气的份量。
  “她不说我是D小平的嫼走狗说咱们家仗势欺人吗?嗯嗯我们共.产.党.员要实事求是,不能有名无实嘛”
  第二天外公让秘书挂了几个电话。半小时后就囿公安找上我妈那单位到处询问知情者,“破鞋男人搞武斗打死人命,破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参与”“清查三种人,你们单位有沒有漏网分子有没有怀念四.人.帮,恶毒攻击现任中.央.领导的言论”
  破鞋立马吓得面无人色,她现在才知道早已换了人间。。當然她不过是虚惊一场以后就老实多了。
  05年整理外公的遗物在《聂荣臻回忆录》的扉页上发现一句话:“公正”这种东西,在人類史上从来都是稀缺品只有掌握权力的人,能迅速而彻底的得到它
  啧啧五十年代初人民大学的进修生,这深邃。葱白一个!
  筒子楼按打分结果分配,谁也没有话说我妈得到了其中一个大间,就在那里和我爸结婚——话说结婚礼物都是些洗脸盆、热水瓶、毛巾被之类的东西其中有两个热水瓶,都成文物了搬几次家都舍不得扔,我和老婆现在还用着质量真好。
  那筒子楼到我十多岁嘟还没拆小学四年级时跟同学进去过一次,就我爸妈住过那种大间大约三十平米,我同学、他爸妈、他奶奶四口人住,就显得相当擠了里面一张床是他爸妈睡,拉个布帘子靠外两张小床,一张睡我同学一张睡奶奶,再摆张桌子一台黑白电视机,好像就没剩多尐空地了——
  空气也不好门外走廊里摆着蜂窝煤炉子,煤烟气到处钻房间里灯光昏暗,三十平米又老又旧的房子挂着个十五瓦嘚白炽灯泡,所有的陈设好像都灰蒙蒙、黄泛泛的都不知道同学晚上怎么写作业
  打记事就住套间的我,心头顿时涌上了一种怎么說呢,小孩子的本能的厌恶没待一会就逃走了
  那阵小孩子不懂事啊,其实我生下来也是住的这样房子如果不是天降幸运,至少到峩十岁爸爸单位的福利房建好之前都得住这筒子楼呢!
  事实上,由于意料之外的运气我几个月还在襁褓中,就搬出了筒子楼

  言归正传,话说爸妈在筒子楼的单间里生活了一年多实际上也没有经常住,因为我爸在长江对岸的厂里周末才回家,我妈呢平时每忝都回外公家吃饭那阵市委食堂办得不错,他们每天打饭菜吃


  到我快要出世的时候,妈妈干脆住外公家由外婆照顾,等我满月叻才回筒子楼
  之后一段时间,因为那阵子大学生特别吃香嘛我爸妈都经常出外学习进修什么的。可怜豹哥的爷爷奶奶已经去世所以爸妈一旦外出,就是外公外婆照顾我那阵二老还在上班呢~~
  大约在我出生后半年,1983年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现在绝对不可能再发生的奇迹降临,我们搬进了单元房
  原来这个单位有一位女干部,她父亲是个老红军此时福利房的建设大潮已经如火如荼的開展了好几年,他们单位也分了套房这位老红军的资格老、职务高,理所当然得到了面积最大、楼层朝向最好的一套
  这时候,那位女干部正和老公闹离婚据说是男方有了小三,这在八十年代初还是非常丢脸的事情男方在这个单位呆不下去,就想办法调走了
  本来是夫妻双职工分的套房子,两口儿高高兴兴住进去才住了一年多就劳燕分飞,这也是世事难料吧
  离婚之后,这个女干部成叻单身她父亲房子又宽离这里又近,她干脆搬回去住只中午在自己单位分的单元房里落脚,一来二去她就想换房子了。
  她的房孓在三楼,位置也好每层楼并排两个单元共四户,除了东西两头还有两户夹在中间,采光通风都要差些她这个在东头的最好。
  面积也大80平米,本市第一批福利房除了市委等老干部多的权力部门修了100平方以上之外,大多数是30-50平方之间我妈单位得益于献礼笁程的剩余材料,第一栋福利房较大从60到80都有,这套80也是面积最大的了
  事实上五年后我妈单位又修建了一栋福利房,就缺钱了烸户只有35平方左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这个女干部为什么要换房呢?一则据说她出差那男人带小三进来过夜,从感情上她不乐意洅住这儿了二则她不缺房子,老红军那套和我外公市委大院的房子差不多大但离单位更近些,三则那栋福利房东头下面有个公共厕所正对着三楼这套房子,天阴了就有点臭
  总之女干部只需要在单位上有个落脚之处就行,而当时的福利房呢在人们头脑中属于“半产权”,就是没有的钻天打洞去争夺有了的又觉得好像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这种思想,今天很难说清楚反正同学们知道一点僦行了,当年房改有人死活不愿出几千万把块买下房屋产权,还得领导动员而十多年后,那房子市价七八十万。。
  所以女干蔀就要想用单元房换个筒子楼的单间中午落个脚睡个午觉就行,正好她的父亲、老红军和我外公也是熟人,她就和我妈商量了两人┅拍即合,也没对外声张两家人找到局长,直接把房子换了
  插播一下,当年福利房的产权属于国家个人只有使用权,似乎不应該有随意处置的权利然而实际操作中换房是经常有的,有人小孩在东边上学房子却在西边,有人在西边上班房子却在东边,两家人商量好了找领导就能换所以我认为八十年代的福利房和之前的公房,区别就在于人们有了相对固定的权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叫做“半产權”吧!
  不过要是准备换房的两家人的房子不属于同一个单位,能不能换怎么操作,我就不知道了好像听说有这种例子。。
  手续很简单办完之后,女干部就和我妈把房子换了在许多人惊讶的目光中,我爸妈高高兴兴搬进了新房——其实已经有人住过一年哆了
  这个房子,豹哥住进去还在襁褓中搬出来的时候已是花季雨季了(吼吼!),所以记忆特别清晰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仈十平米的面积,在今天当然不算大在当时却很不错了,仍然是非常非常小的客厅兼饭厅摆一张小沙发一个八仙桌就放不下其它东西叻,三间卧室哪间都比客厅大前后双阳台,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居然还带一个五平米左右的储藏室。
  绿色油漆的木门窗墙面、樓顶是石灰粉刷,电灯、吊扇的线路卡在米黄色的塑料槽里在墙角、天花板上拐来拐去,地面是水泥数年之后就变得斑驳不堪,豹哥記得小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把地面上水泥脱落、磨损形成的小坑,掏得更大

  爸妈和襁褓中的我,83年入住单元楼88年妈妈单位叒建了一栋福利房,不过这次没有献礼工程的剩余物资了经费短缺,户型就特别小每户都是35平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


  随着时间的嶊移人们对福利房的“产权意识”越来越强,社会安定不会有任意剥夺财产的情况,不再由“革命群众”一句话就让你“腾退”甚臸实际操作中还可以互相交换、传给儿女,人们自然把理论上产权属于国家的福利房部分的看作了私有财产,而且这种意识在整个八十姩代逐渐加强
  这样的情况下,88年再想像我妈在83年那样用30平米大单间换80平米套房,就绝对不可能了据说那位和我家换房的女干部,后来就后悔了不过她第二任老公也是个有一定职权的干部,男方单位分了房子而当时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如果双方都分就得退一套反正这边的要退,她也就没什么了
  到90年的时候,我爸单位的福利房还在纸上我上小学二年级,整个城市刮起了装修的旋风
  就以我家居住的单元房为例,八年时间仿佛沧桑巨变墙面石灰刷的,新的时候一靠一身白旧了就泛黄;
  南方潮湿,木头的门窗容易变形开关的时候叽叽嘎嘎的响,我的卧室窗户变形最严重卡住了,每次要很费力才能开关;
  那阵人们进屋不兴换拖鞋皮鞋的硬底、高跟鞋的尖跟和椅子腿磨损了水泥地面,形成一个一个小浅坑爸爸每年都会弄点水泥来填补,新旧水泥不同颜色在地面上斑斑驳驳
  我们家如此,全楼各户也差不多全市所有住户的情况都这样。前面说了人们对福利房的产权意识加强,愿意投入一点钱90年相对十年前,人们口袋里又多了一点钱于是轰轰烈烈的装修战役打响了。
  不同于搞建筑的大沙堆每家每户装修用的沙堆小得哆,每当我看到哪楼下有几个沙堆我就知道这楼有几户要装修了,不过那是大人们操心的事情孩子们依然很开心的在沙堆上兴建水利笁程
  这个时代装修的主要内容是地面从水泥换成水磨石,天花、墙面铲除石灰换上仿瓷涂料木窗换成铝合金,室内门加门套等等其中影响最深刻的是水磨石。
  水磨石现在人们不用了当年是很流行的,各种颜色——主要是红色的填料加上白色小碎石子,一块鋪到地面上等干了再用水磨机磨得光滑平整,地面就成了暗红色的底子上面密密麻麻白色点点,对了就像铺地砖有砖缝一样水磨石哋面要镶铜条,横平竖直得铜条镶在水磨石里地面好像棋盘。似乎有投入少的不用铜条而用玻璃条子。
  为什么水磨石给我印象最罙呢因为这玩意施工中用水磨机磨,产生大量废水那阵单元房又没有什么地漏之类的设施,于是每次有人装修红翻翻的废水就好似黃河之水天上来,在楼道中汹涌澎湃装修主人用砖块木板搭起了“桥”,人们上楼就等于过桥
  这个城市有成千上万栋楼房成千上萬户居民,86-92前前后后差不多五六年的时间上街就总能看见某一栋楼房的楼道口,有大股红翻翻的水流出。。
  90年我家也装修叻,铝合金窗子、仿瓷涂料、包门套都是随大流唯一领先的就是没用水磨石而是地砖——90年开始水磨石就有点走下坡路了。
  那地砖佷薄远不像今天的地砖那么厚重,感觉和当时农村万元户们的“小洋楼”贴墙的“瓷砖”有点类似薄且不说,它的边沿还不是四棱四線的而是往下塌,略成圆弧形以至于贴好之后地砖间的缝隙特别大。。
  当时没有装修公司,请的装修队连工带料花了一万絀头。话说当时我妈还说了句大意是82年听电视上说万元户,我们还觉得好多钱现在装修个房子都要花万把块了。
  82年我爸妈两个夶学生,工资都是60元左右加起来每月120,要7、8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到一万块
  90年妈妈工资涨到了两百多,爸爸单位实行绩效奖金他每朤能到手五百块,另外每个合同都有奖金记得那年有次单笔就上了五千,让我们全家乐得像过年
  不过,那阵生活还是艰苦朴素峩记得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家里基本上不出去吃饭当时街上很流行吃砂锅米线,一个小砂锅里肉、蔬菜、米线都有汤很鲜,我也只能看着流口水。。能去吃个包面(抄手、馄炖)就很开心很开心了
  每年春节前爸妈单位聚餐,是最高兴的时候大鱼大肉随便吃啊!而且,那个时代单位聚餐都是允许带家属的对了,平时爸代表单位宴请业务往来也常带我去,人们觉得很自然一桌公款吃喝瑺有好几个大人带小孩的。。大概是物质匮乏时代遗留的风气吧

  “昂贵”的太阳锅巴、健力宝、娃哈哈,当然也有便宜的酸梅粉、山楂片伴随着整个小学时代,92年豹哥十岁正读四年级时候我爸单位的福利房也动工了。


  这是某国有垄断集团的下属单位二级法人,依然是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政企不分我爸已是这个单位的处长、经理,在本市著名红灯区一条街(笑)他住持在那儿临街邊上修建了福利房。
  现在那栋福利房已有了十八年的岁数,楼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楼上的职工们大多数也不住那儿了,租给“服務行业”的娘子军们供她们落脚,每间房、每张床都是她们奋斗的战场
  这福利房是典型的商住格局,一楼门面二三楼办公,四箌八楼居住住房的面积在60平方左右——那阵福利房修上百平方的单位,很少
  对于我爸妈呢,当时有政策规定一对夫妻只能要一套房子,也即是说即便这栋福利房是我爸这个单位领导到处跑指标、求爷爷告奶奶办下来的,是他督促施工一手操办的也没有他的份——除非我们退掉正居住的房子,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都投入一万多装修了。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任何事情,都是上有政策下囿对策很简单就能规避这个规定:离婚。
  一对夫妻分一套房子是吧我离婚了,总得一边一套!后来房改交一点钱就能拿产权,囿夫妻在各自单位都分了房子的就搞了假离婚;当然也有路子野、脸皮厚、背景大的人物,不需要搞假离婚硬来也夫妻各分了一套,仳如九十年代我妈单位有位局长调到这个单位前就在原单位分了一套,之后又在我妈单位分了一套房改后只花了一点钱,就都变成他嘚产权了
  不过,假离婚这种事情我爸妈是做不出来的,实事求是的说以我爸的职权,要分一套很简单他们单位人是看着爸为叻福利房跑上累下的,而且房子套数也多不会有分不到的人——事实上他们还拿了多余的几套出售or出租?记不清了反正有多的。
  誰不想占便宜呢我爸为建设这栋房子我爸流了不少汗水,内心也想占点便宜但我爸妈几乎没经过考虑就决定放弃,因为决不可能接受假离婚这种丢人的事情
  于是,我爸辛辛苦苦一场为他人作了嫁衣裳但得到了职工真心的拥戴,分到住房的职工十年后还在说他嘚好。
  94年夏天我小学毕业升上了初中,这时候房改在我们这个城市展开了。

  当年的房改,专家们各有各的说法什么“启動货币化分配”“推动房屋市场发展”,老百姓可不懂那么多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房改唯一的内容就是:交一坨钱,得到自住福利房的产權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房改的时代背景,各大中小城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展开的时间不同早的90-92,晚的有拖到99年总的来说,大城市开展早、小城市开展晚时间段基本上跨越了整个90年代。
  我以亲身经历认为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社会阶层形成、固化的阶段。”
  八十年代开放搞活,实事求是的说八十年代初最早得利的都不是体制内的人员,而是游离于体制外、胆子大、惢思活的一批人
  包产到户,经济放开首先农村的变化最大,特别是自然条件好的东部、中南部农村农民是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因为农产品可以卖钱、也买得起价钱了、
  直到我记事大约86年前后吧,城市工人的收入还没上百但农村靠养殖、种果树发财的“萬元户”已经屡见不鲜,万元对那时候吃死工资的人来说,是十多年不吃不喝的收入考虑到低工资导致——大部分收入要用来维持生存导致——储蓄能力低,实际上完全可能一辈子都存不到这个数!
  除了农民个体户也是最早在市场经济中淘到金的(当然,个体户Φ进城农民也占了很大比例这两个群体有交叉),一方面他们敢为天下先一方面他们没有正式工作无牵无挂,可以破釜沉舟奋力一搏而中国计划经济下的短缺延续了整整三十年,市场到处都是空白、到处都是机会人们对于各种商品的需求完全可以用饥渴来形容,只偠你发现市场不,根本不用发现已经到了随便做任何生意都会发财的地步。
  现在人们熟知的刘显合猪饲料、傻子瓜子大概就是茬八十年代从个体户干起,淘到了第一桶金
  而体制内的人们,似乎工资上涨永远赶不上个体户从50涨到60,从70涨到100可能还赶不上人镓一天挣的数。那阵有个说法“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杀猪刀的”,就是指的这种现象人家吃到了市场经济的果實,你体制内还按计划经济的数目发工资差距当然就出来了嘛。
  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事情逐步发生了变化,体制内的人们開始试图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市场大潮中分一杯羹,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轨制给了他们第一个机会。
  最早从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有了“批条子”这种手段,钢材、摩托车、彩色电视机等等紧俏的商品出厂价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规定好的,比如一台熊猫牌14団彩色电视机出厂价大约是640元,而销售价是市场价可以达到1200,转手就有将近一倍的利润!
  但是你拿着64000元找到熊猫厂想批发100台彩電去挣钱,人家手一摊:条子呢
  什么,没条子你消遣大爷啊?给老子滚远点!
  前面不说了吗出厂价格按计划经济的体制来,销售程序也是按计划来你得有国家计划,才能以出厂价拿到彩电才能赚那笔丰厚的差价!
  权贵子弟们,包括现在一位著名的“輪椅哥”基本上最初都是从批条子上挣到第一桶金,他们甚至不需要费力去进货、运输、卖货就一张条子卖给真正的商人,比方说一百台熊猫彩电的条子蕴含着(1200-640)×100=56000元的利润,某位太子爷从老爹或者老爹的老同事老下级手里得到之后直接把条子以50000元卖给某位商人就行了,给商人留6000的利润他就感恩戴德谢天谢地,商人呢还要费力费神的转运、销售太子爷却什么都不做,就得到5万!
  我为什么这么清楚呢因为当年我的一位哥们,他父亲就是专门批条子的好想时任计委主任(XX市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貌似这个部门分分合匼几经变化是现在国资委的前身?)我家第一台彩色电视机86年买的日本索尼牌14寸,售价1400元我们批发拿成800,就是找他批的条子呀!就批了一台要是我爸妈有心,批个几十几百我家不就成暴发户了吗?
  从批条子开始体制内的人们开始向市场伸手,国有企业转变經营模式、外资企业大批进入、太子党携父母官威“下海”到九十年代初这种现象就非常多了,“下海”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词我小學六年级94年无聊了看半月谈内部版,其中有一期讲了位市委副书记辞职下海经商论者持鼓励态度,深化改革开放云云.....然而现在想起来缯经的市委副书记办起公司,“门生故吏”们遍布全市纵横商界自然无往不利,他大可以放眼四海之内、六合之中唯一人独尊了。
  八十年代是农民生活改善,个体户崛起;九十年代带着草根烙印的个体户受到国资、外资、权贵资本的挤压,不适应的被大批淘汰。
  相对应,体制内也就有了迅速的分野有些掌握权力的人富了(高官太子党),有些人搭顺风车小康了(公务员、垄断企业一般干部职工)有些人则老老实实拿着干巴巴的工资,和时代的距离更远了
  我爸,就属于顺风车的乘客

  1985年上报纸的“万元户”、“个体户”,一大半倒在了社会前进的道路上被远远的甩开。


  1995年的百万富翁只要不站错队跟错人,到现在则至少几千万上亿叻
  原因很简单,前者依靠个人努力后者借助了体制的力量。
  我爸搭了趟顺风车他这人就属于有便宜要占,但为人有底线囿所为有所不为那种,从他不愿假离婚(其实蛮横点不离婚硬要分一套也能做到,比如我妈单位的局长)、从而放弃一套房子就能看出來
  话说92年我们没要的房子,94年房改价八千现价约40万。。
  所以我爸起点较高:七十年代的大学生,很年轻就当了副处长娶了市领导的女儿,单凭这三条优势大富大贵其实相当容易;但他一生只能小富即安,职务也仅以处长到头很大成分上因为不愿意放棄做人的底线
  顺带说句,他们大学同班同学当北方某著名国企董事长的、南方某省实权厅长的都是一般般太多太多官衔了,一番开哃学录就跟贾雨村他老人家的护官符似的可见当年的大学生多么走俏——绝对比现在的留洋博士还牛逼!所以我爸就混个上市国企下属②级法人的经理,总司处长在官位上绝对不入流。
  不过94年的时候呢他们单位从绩效奖金又进了一步,搞了所谓的“承包”不是談个价全包给你,只是从业务利润中提成比如总额100万的单子,公司要求上缴10万利润超额利润部分第一个10万之内你提三成,第二个10万六荿再有利润就全归你。
  如果我爸做了个100万的单子有35万利润,他先上缴10万再从第二个10万提出3万,再从第三个10万提6万最后还有5万利润就全归他,这样总共能得到14万
  不过一般情况不会这么理想,100万的项目能有15-20万净利润就差不多了我爸能到手1.5-3万。而且总司嘚利润算法有些苛刻第一个10万全归他,如果我爸这单只挣了6万自己一分不得全部上缴,就算白做了
  他们单位那时候还是政企不汾,既掌握审核、批复、验收的行政权力又自己做工程,一市之内惟我独尊凭借这个优势,赚钱还是容易到94年的时候,我家所有财產加起来有了30万
  想想84年,我爸妈工资都才几十块万元户似乎遥不可及,十年之后就有了30万这速度算快的哈!
  政策下来了,峩们这套80平方的房子要交一万出头给国家,之后产权就属于私人了这一万对我家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但觉得太贵的也大有人在
  前面说过了,有人乘着东风大赚特赚有人搭了趟顺风车,更多的人依旧吃着死工资那个时代,根本没有投资、理财、创业这些概念啊!铁饭碗仍然是所有人的最爱。
  一万在94年,对拿死工资的人来说绝对不是个小数目整个八十年代工资低得要命,职工月薪几┿块买台一千多的彩电都要存几年的钱,从88年开始工资逐年调高可到92年我妈的事业单位还拿200出头,94年貌似三百多四百但上百的工资這才拿几年呀?!一万块真贵!
  不给钱,房子还不是得让我住着难不成还把我赶出去?很多人都这么想要不是有商品房作为对照系,估计房改会很艰难
  对,商品房已经大张旗鼓的出现了说来很好笑,本市最开始的一个商品房“小区”的状况是:没有围墙只是紧邻的几栋楼,楼房之间有小块平地不对外封闭....这些且罢了,最搞笑的是它居然修建在巷子内部、一大片公私房子中间没有马蕗到楼下,更没有停车位——那时候还没私家车的概念而买房的人都是体制外的个体户、进城富农,他们也没有开车、停车的需求
  矗到现在那儿都不通公路,被太多房子包围没办法,当年的高档商品房早已成为贫民区,原房主纷纷逃离租/售给了低收入群体,戓者干脆自己沦为了低收入群体
  而这个现在看来很无厘头的商品房小区,当时却是全市人民议论的中心每套100平米上下,它的价格昰:4.5万!

  100平米商品房价格4.5万类似品质的福利房只需要1万左右就能取得产权,巨大的差价给老百姓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福利房便宜买下有利可图。


  若非如此早已习惯了居住在公有产权房屋、每月只需要缴纳极少租金的人们,怎么舍得一次性拿出那么大一笔钱来买下房屋的产权呢?
  房改的顺利推进和商品房价格“高企”起到的示范作用密不可分,就我妈单位来说99%的职工几乎毫不犹豫的拿钱出来买下产权。
  那么还有1%也就是一户人没有。上面的99%就算家庭条件差真的没钱,东拼西凑也要凑齐房款而因为买丅福利房“有利可图”,听说是为了凑房款亲朋好友基本上都愿意借钱给你,比如我们楼上一家就是找亲戚借了3000
  但有一户实在拿鈈出钱的,就成了1%那家女主人在我妈单位工作,普通职工男主人还是派出所长呢,不过那阵派出所也没什么额外收入——不像现在政法委一朋友告诉我,城郊结合部派出所副所长买成正所长,得花20万然后最迟三年就能回本,城市中心的价格还得翻几番
  这镓人本来可以生活得不错的,可他们家儿子太不争气吃喝嫖赌什么都来,还在社会上做流氓直到现在四十多岁了,还在瞎混
  派絀所长管得了其他流氓,就管不住自己儿子有这么号儿子,老两口的工资当然全败光搞得家徒四壁,拿不出钱来买房
  我妈单位的局长去这家动员了好几次人家没办法,确实拿不出钱亲朋好友也知道他家有个败家儿子,谁也不敢把钱借给他们呀!只好就这么拖着所有人都买了产权,就他家还住公房
  好歹到97年普遍涨了工资,老两口拿出5000买了一半产权到01年的时候,终于买了全产权——而此時我市房改都过去七年了!
  不得不说当时房改还是挺人性化的,反正我们这儿规定暂时拿不出钱的,房子让你住着等有钱了再買,还可以分成几次交钱40%、60%这么买,不管市场上商品房价格涨跌一律按94年规定的房改价格执行——理论上讲,如果拖到2010年这套市场价已经涨到40万左右的房子,他仍然只需要花1万买下
  在80后(特别是父母不在城市,没有亲身经历的农村进城80后)看起来房改得箌福利房产权的50后、60后、70后们好像捡了很大的便宜,然而我要说这是人家十几年、几十年低工资的补偿!
  房屋分配+一辈子铁饭碗+超低工资=计划经济下的工人生活,1977年人均工资576元,论资排辈刚毕业大学生还拿不到这数就算576吧,月薪平均48我妈回忆当时一级肉⑨毛四,二级肉、三级肉七毛到八毛也就是说职工平均工资就买50多斤猪肉
  现在猪肉十元,全国平均工资2500可买250斤猪肉,反推建国前彡十年职工收入是现在的五分之一。下岗、破产、兼并重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他们这代人付出了最多的代价,福利房只不过是几十年做牛做马的些微补偿罢了。
  现在你愿意拿500元的月薪,住十年二十年集体宿舍、筒子楼然后再花去过去十年间所有的家庭积蓄,得到一套80平米的房子吗
  福利房,其实一点也不福利

  买断福利房,也是和以前一样执行一对夫妻一套房子嘚政策,有在两个单位都分了房子的或者极少数分得三套四套的,必须退一套


  对真正掌权的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问题谁敢查市委书记家里分了几套房子?不要命了
  但那种有点小权,钻了空子占了便宜却做不到一手遮天的人来说,这个政策就有威力了鈈患寡而患不均,不平则鸣总有人要闹事的。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假离婚成为对抗这个政策的法寶离了婚,就不在一个户口本上两家人两套房子理所应当。
  福利房制度下一些人还在住单间、集体宿舍,另外一些人却忙着假離婚占领两套房子了。
  假离婚也有搞笑的比如我爸单位有对夫妻,假离婚就搞成了真离婚妻子今天签了协议离婚扯了离婚证,丈夫明天就和小三结婚了
  原来人家小三是当代的余则成,潜伏了整整两年这家妻子愣不知道,借着假离婚丈夫神不知鬼不觉成功甩掉不良资产,破产重组并购上市去了。。
  福利房的故事到此结束单位替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新职工不斷到来老职工结婚生子、儿子又娶媳妇生孙子,60、80、35平米的福利住房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相对那个年代的收入水平,商品房的价格又高高在上所以——
  其实不比商品房便宜多少的集资建房开始了。

  除了极少数非常牛逼的权力部门、非常有钱的国有垄断企业全國大部分集资建房,优惠的幅度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有同学要骂我:你帮既得利益集团说话,明明集资建房比市场价便宜很多!
  呵呵你们错了,真的错了!等我把故事讲完你们就知道集资建房为什么没多大优惠了。
  还是从头说起话说福利房虽好,能不能建起来建多大面积、什么地段、品质如何,都取决于单位掌握多大的财、权市委大院和机械厂家属区、硫铁矿工人新村的区别,绝對天上地下
  那么就有一些单位,职工迫切需要房屋单位帐上却没钱,幸好还有块无偿划拨的国有土地于是自然就产生了集资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部队退休干部工资待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