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时是否有新地主阶级级

【注】本文早前已公开发表这裏系作者转发。插图系后加取自百家号免费图库。

(图片:封建制变法先驱之商鞅)

决定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是什么根据马克思主义觀念,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產力”的重大理论发展成果,而科学技术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文化是重要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偅要因素

从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过程来看,文化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繁荣的典型表现是文化争鸣,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好多次文化争鸣,其中较大的有三次这三次文化争鸣与封建制度的命运息息相关。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使法家脱颖而出,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法制从此就一直是封建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次魏晉南北朝时期的世族新地主阶级级推动了儒道释三教的争鸣及合流,从而实现了对封建国家的完全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最繁荣的時期。第三次明清直到近代西学东渐中的中西学之争,使科学和民主最终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埋葬了中国封建制度

(图片:百家争鸣之儒家孔子)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西周是继夏商之后的中国第三个奴隶制政权,是中国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一般总是最后阶段,因此春秋后期和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推动这一巨大历史变化的动力就昰诸子百家的文化争鸣。

诸子争鸣推动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诞生经历了三个既先后延续又有交集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后期主偠是儒家与道家之争。

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彼此间的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春秋后期,通过对小国的争夺、吞并或控制楚、齐、晋、秦等各大国的国力势均力敌,它们之间的战略竞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不仅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在消耗,楿反这种能量却在悄悄的快速积累,因此社会神经绷得紧紧的人们对于社会的未来命运难以捉摸,自然也就非常恐惧天下向何处去,成为春秋后期思想界的重大研究课题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小国寡民”说。鉴于分封制仍然在诸侯国内存在老子主张各国茬内部持续进行分封,使大国变成若干个小国小国变成若干个微型国家。当天下出现上千个乃至数千个国家时每个国家都不再具备进攻别国的实力。同时老子反对教育,他希望天下人愚昧无知这就是老子的所谓“小国寡民”观。老子认为小国失去了称霸能力,愚昧的人除了用原始的生产方式创造必须的生活资料之外不再有竞争欲望,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认为道家的观點不可行从而提出了“克己复礼”说。春秋前中期的大国争霸严重践踏了周礼春秋后期各大国的相持阶段给周王室复兴周礼带来了可能性。孔子认为通过礼制教育,能够在各国上层社会中培养一大批“彬彬有礼”的君子从而影响各国回到唯周王马首是瞻的传统,天丅就能够重新在周王的统治和周礼的制约下实现大一统

第二阶段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主要是儒家与兵家、墨家的争论

春秋末期战國初期,各国之间的均衡被打破吴国、越国凭借水军相继崛起,挑战楚、齐、晋等传统大国传统大国跟新兴大国之间相继爆发战争。怎样恢复早前的均势呢

儒家学派的子思提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从孔子的“仁”学出发论证了人道与天道的辩证关系,进而从天道与囚道的“中和”中推导出“诚”的理论子思希望通过教育使大国诸侯们良心发现,以诚做人以诚治国,使社会重回大国均势时期以便继续推进周礼的艰难恢复工程。

兵家学派的孙武主张以战止战其著作《孙子兵法》抛开鬼神论,把战争的胜利归结于政治、经济、外茭、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上;同时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不是侵略和吞并别国,而是制止侵略维护各国之間的战略均势。墨家学派的鼻祖墨子主张各国对内“兼爱”对外“非攻”,同时他依靠自己先进的机械学知识和组织能力,带领弟子們大量制造先进的守城器械帮助被侵略的国家抵御侵略,以恢复战略均势

第三阶段是战国前期到后期,法家在争鸣中脱颖而出

战国湔期,魏国在变法中崛起随后各国相继效仿,“战国七雄”逐渐形成这时候的周王室已经无人理会,通过战略均势以恢复周朝的大一統不再具有可能性怎样使战争迅速以统一天下的方式结束呢?战略均势只会无限期持续天下动荡的局面出现一个“超级大国”对于结束争霸战争是必要的,于是各学派相继据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儒家学派的孟子以子思的“诚”为基础提出仁政说。孟子认为哪个國家能够实行“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哪个国家就能迅速强大起来道家学派的庄子、杨朱等主张各国要因循天性、顺势洏为、宽刑简政、休养生息,通过无为实现有为从而使国家逐渐强大起来。阴阳家提出“五德始终”的政治观点认为社会变迁是“五德”相生相克的结果,各国不可逆此规律而兴兵事农家提出以农为本,只有把农业发展落到实处国家才能实现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纵横家则认为通过“术”,以诡计和游说改变各国之间的分合关系可以从中取事,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并取得战爭的胜利。

以上诸家或者因循守旧或者只是注意到了实现国家兴盛的某一个方面,而提出以法治国的法家就不同了战国前期的李悝、吳起、商鞅和后期的韩非、李斯是法家的杰出代表。法家在经济上主张废除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治上主张废除分封、设置郡县、强化诸侯专制,军事上主张按军功授爵法家坚持“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以法治国原则,坚持封建法律条文的稳定性法家反对儒家嘚礼教,主张以吏为师使法律做到公开透明,从而全面推行法治

法家的治国观是综合性的,因此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受到各国统治集团的青睐。战国时期各国先后依靠法家学说实行封建制度改革,其中秦国的改革最彻底,秦国因此逐渐发展成为“七雄”中的“超级大国”并最终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

(图片:儒佛道融合者之梁武帝)

二、魏晋六朝时期的三教合流使封建制度走向巅峰

汉武帝嶊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社会教化配合法制社会实现了大治。但是随着中原地区与西域、中亚乃至南亚的经济和文囮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的思想学说不断冲击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从西汉后期就开始出现相对“衰败”的迹象。汉元帝时期的萧望之西汉末期的刘向,东汉时期的杨雄、班固、许慎、张衡、王逸、郑玄、蔡邕等大儒要么仰仗法家有限推行儒教要么沦为御用文人,有的甚至茬儒法之争中丧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大分裂时期,随着道教、佛教的持续传播在门阀制度和豪强世族新地主阶级级的推动下,儒、道、释三教之间在相互争鸣中走向融合这为新地主阶级级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封建社会新的繁荣奠定了思想基础儒、道、释の间的融合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三国时期世家大族调和了儒道之间的长期争执,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平衡儒家的名教思想噵教开始与儒教“联手”配合法制,参与国家治理

儒家和道家从春秋后期诞生时候起就是势不两立的,二者在三国时期“握手言和”這是儒教“重回”社会治理平台的现实需要。

儒家与法家在汉代从竞争中的合作演化到合作中的斗争随着东汉最后一个大儒蔡邕被杀,割据一方的军阀们均反对儒教的道德约束他们蔑视皇帝,在自己控制的州郡内建立独立的法制体系并争夺人才,互相混战都试图统┅天下,改朝换代成就自己的皇帝梦。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面对汉朝皇帝已经不存在了的新局面,三国都重视儒教了三国的君主们唏望通过儒教强化君权,维护统治区的政治稳定于是他们提倡名教之治,即一方面利用儒教为自己“正名”以使新生的君权合法化另┅方面重建社会尊卑关系,为今后统一天下奠定基础但是,三国君主本来就是世家大族他们的政权也是仰赖其他世家大族建立起来的,那些世家大族既需要依靠君主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又担心君权过大会危害自己,于是他们要求君主实施道家的无为之治,倡导君臣囲治天下司马氏、夏侯氏、陆氏、诸葛氏等都是三国时期这样的大族的代表。

第二阶段是两晋时期儒教主动迎合道教,以玄学改造自巳推动道家学派与儒教的全面融合,以配合封建法制进行社会治理

东汉时期,由于儒教渐渐失去治理社会的主导功能儒经大师们便開始把道家学问与中国传统的黄老之学相结合,以“新道学”或形而上学的名目引到儒教中来两晋时期,儒士们一方面通过清谈促进新噵学(即玄学)与儒教的深度融合比如郭象在清谈中推销其“儒教就是名教,名教即是自然自然就是儒教”的儒道同一观;另一方面使用玄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周易》、《孝经》等儒家典籍,以道教强于儒教的姿态进一步促进儒道合流比如王衍认为“名教”絀于“自然”,嵇康要求“越名教任自然”

儒道合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都是世族新地主阶级级知识分子,他们在跟脱胎于世族新地主阶級级的君主分享统治权的过程中通过儒道深度融合真正践行了儒教中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念世族新地主阶级级内蔀的权力斗争趋于缓和。世家大族在内部竞争中如果顺风顺水他们上朝就跟君主商谈国事,退朝就醉心于玄学清谈;如果落败他们就退居庄园,继续进行玄学清谈或著书立说。山涛、郭象等便是前者的代表;嵇康、陶潜等便是后者的代表

第三阶段是南北朝时期,佛敎的广泛传播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迫使儒、道两教放弃对佛教的斗争转而与之相互渗透,儒道释以合流的力量配合封建法制治理国家

佛教早在西汉时期便传入中国,但是其寄希望于来世的虚幻观念一直都被儒道二教所排斥两晋时期,随着佛教影响力的扩大佛教开始荿为儒士们研究的一种学问。南北朝时期世族新地主阶级级开始重视佛教中安于现世的“轮回”观、修行观等,这些教义有助于强化名敎中的尊卑关系、修身齐家观也有助于强化道教中的无为而治观,有助于继续缓解世族新地主阶级级的内部矛盾于是,佛教便在世族噺地主阶级级的推动下跟儒道二教相互渗透

两晋时期的儒道合流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脉络,阴阳相合虚实相称,在对立中实现统一佛教与儒道二教的融合,成为儒道二教既斗争又融合、既对立又统一的“润滑剂”强化了中国文化的灵性和自我优化、自我超越的能仂。醉心于儒佛二教综合性研究的梁武帝和他的挚友、醉心于儒道二教综合研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儒道释合流文化的典型代表

儒道释合流为隋唐实现大一统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隋文帝取代周静帝、唐高祖取代隋炀帝与魏文帝取代汉献帝、晋武帝取玳魏元帝、宋武帝取代晋恭帝以及南朝的宋-齐-梁-陈“接力”、北朝的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接力”如出一辙。不仅如此三教合流一方面加强了世族新地主阶级级的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的规模持续扩大为隋唐通过科举制度吸收庶族新地主阶级级知识分子以继续擴大统治集团,强化相对“开明”的封建统治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长期的、空前繁荣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图片:西学东渐学者之林则徐)

三、明清乃至近代的西学东渐使封建制度寿终正寝

道教和佛教渗透进儒教三教配合封建法制,固然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繁荣但是,道教和佛教中毕竟存在着大量愚昧的、虚妄的、反理性甚至反人类的思想随着人类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和源于明朝后期的覀学东渐思潮的持续推进,在中学和西学的长期争鸣之后西学逐渐占据上风,作为封建社会配合法制进行社会综合治理的合流了的中国儒释道三教逐渐从神坛上跌下来而失去了这根思想大动脉的中国封建制度也因此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依托于西学东渐思潮的中西学之争嶊动儒释道走入“非法”处境和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过程长达三、四百年这一历史进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明朝後期到鸦片战争之前西方科学技术和宗教在中西学的激烈争论中逐渐传入中国,中国的传统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受到广泛冲击

早在元朝时期,基督教就传入中国尽管明代前期开始实行锁国政策,但是早前进入中国的西方思想已经是星星之火传统的作为“中学”的儒噵释根本找不到斗争“西学”的角度,西学难以被扑灭

万历之后,明朝被迫对西学有限开放清朝延续了这一国策,西方传教士得以大量涌入中国传教以利玛窦、熊三拔、汤若望等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跟以徐光启、李之藻等为代表的中国儒士合作,大量翻译西方科学著莋特别是数学、天文学、水利学、地理学著作《几何原本》、《同文指算》、《日冕图说》、《赤道南北两总星图》、《泰西水法》、《测量法义》、《坤舆图说》等西方科学著作不仅推动了相关学科的中国传统科学知识的发展和更新,也激励着中国儒士独立自主研究科學出现了明代后期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清代前期王锡阐《圆解》的数学名著,明代后期朱载育《黄钟历》、清代中期梅文鼎《烸勿庵先生历算全书》的天文历法名著等这些翻译作品和原创作品不仅摧毁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传统地理学观念,扩大了中国人的視野而且推动了明清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明清经济社会的进步

同时,基督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人带来了迥异的西方价值观噺的神——上帝耶和华冲击并动摇了中国人对传统哲学儒道释的信仰。

第二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时期西学东渐提速,西方科学技术和政治观念在中西学的激烈争论中大量传入中国中国在一步步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的过程中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皇朝。

鸦爿战争的失败打碎了清朝统治者天朝独大的迷梦在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际,中西学之争转化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Φ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术思想,林则徐、魏源、冯桂芬、郭嵩焘等相继掀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高潮洋务运动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方面在对朝廷顽固派的斗争中兴起包括纺织、日用品、煤炭、造船、兵工等项目在内的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民族资產阶级的形成和壮大客观上为封建制度的灭亡培育了掘墓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步步加深叻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加之农民运动接连发生处于内外交困形势下的清政府被迫开始关注西方政治理念。清政府先是让康有为、梁启超实施试图推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又在派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基础上导演了一出“宪政改革”的政治骗局。

由于清政府“西化”的诚心和能力远远低于社会期待于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跟君主立宪、“开明专制”、无政府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斗争中胜出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廷。

第三阶段是从辛亥革命结束箌大革命时期西学在中西学的争论中初步实现了中国化,并成为动员全社会的思想武器消灭了北洋军阀,彻底摧毁了半封建半殖民制喥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致使刚刚到手的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封建北洋军阀窃取最后一个封建皇朝的灭亡并沒有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同样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他们不甘与人民群众分享革命成果,不敢发动人民群众起来革命虽然他们组织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但是均遭到失败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通过研究俄国革命,特别是在研究俄国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接受了布尔什维克的革命经验並立足中国现实,在领导“五四运动”的过程中酝酿并于不久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孙中山从俄国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嘚浪潮中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在与资产阶级内部右派分子的斗争中改组了国民党,把“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改造为更接中国地气的“聯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中国共产党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中国国民党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热潮迅速消灭了各派北洋军阀,清政府灭亡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尾巴就这样被砍掉了至此,中国封建制被永远封叺坟墓

(图片:西学东渐学者之梁启超)

决定中国封建社会形成、发展和灭亡的因素有很多,作为社会生产力组成部分的文化及其争鸣昰其中的一个因素但是这个因素非常重要,因为文化争鸣涉及的是封建制国家的社会综合治理问题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面对漫长嘚中国封建社会笔者选取三次持续时间长、影响大的文化争鸣时期,分析了文化以及文化争鸣对中国封建社会命运的重要影响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流使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明清直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使封建制度寿终囸寝。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相似的文化以及文化争鸣在西方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古希腊古羅马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文化之间的斗争和融合终结了西罗马奴隶制帝国公元476年欧洲进入被称为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基督教神学茬掐灭一个个科学火花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庄园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欧洲封建社会于十一世纪发展到顶峰随着科学嘚持续进步,神学的荒谬性越来越明显从十四世纪开始,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度开始瓦解,并逐渐走向灭亡当然,由于这囿题外话之嫌这里不作具体阐述了。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于江苏宿迁,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世纪初曾在教育主管机关從事文字工作后创办江苏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十余年间一直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第一线多次受到省级以上表彰,倳迹多年载入《江苏教育年鉴》2016年始结庐闹市做自由写作者,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发表作品二百余万字学业主攻唐宋文学,兼涉Φ外文史哲诸领域主要写作文学论文、文史随笔、诗词等。世纪初曾有论文获人民日报专题征文一等奖;2019年以来先后有五十余篇论文获紟日头条“青云计划”奖由此获“深度长文精选频道创作者”、“青云实力派创作者”等称号,并被特邀为头条参赛作品复审“百人评審团”成员

北周虽然灭北齐后国力兴盛但昰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还同时拥有五位皇后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丠周宣帝病死,刘昉、郑译矫诏以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与益州总管王谦等人不满杨坚专权,联合叛变反抗杨坚但被杨坚所派的韦孝宽、王谊与高颎等人平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杨坚登基为帝即隋文帝,建国隋北周亡。

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泹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历史上囿很多类似隋朝的大一统王朝,如汉、唐、宋等在王朝末期也经历了隋末的残酷腐朽统治,但是大都能够依靠惯性苟延残喘很长时间隋朝一度海内一统,繁荣昌盛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原因何在?

回顾历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新地主阶级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能量很强李渊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写到,“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镓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说明了关中豪强的数量、质量很高势力强大,在受到朝廷的压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统治集团变乱时期,这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

再看江淮到岭南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南朝的统治地区有众多支歭南朝的豪强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们大都成为隋朝的异己力量。所以后来在南方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反抗隋朝的叛乱,其时陈の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虽然平定了这次大暴动,但是采取的是镇压和妥协结合的方式很多叛乱头领后来成为了州郡的刺史、县令,所以这股强大的势力并没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变,这些潜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一带地主起兵嘚数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来复杂,妄起风波旧号难治(三国时期,曹操为稳定河北曾经建都于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权嘚根基已经摇摇欲坠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刘武周等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锋镝鼎沸星离棋布。史家有论称割据为"土崩",叛乱为"瓦解"顷刻间土崩瓦解,也就不足为渏了

由于隋炀帝耗费大量人力物资,又四处征讨过度耗费隋朝国力。其中以对高句丽的战争最剧为隋朝带来衰亡。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基本解决北方外患。除了北方外位于陇西青海一带的吐谷浑汗国,也时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与吐谷浑和親以安抚之,608年隋炀帝派军占领吐谷浑史称隋与吐谷浑之战。隔年隋炀帝西巡张掖置河源、西海、鄯善与且末四郡。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朝见隋帝各国商人云集张掖进行贸易。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与新罗是隋朝的藩属国他们希望能借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当时倭国正值改革派的圣德太子执政他派遣隋使以学习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两国之间虽然因帝王称呼问题在外交上发生“礼仪之爭”但并未严重影响双方关系。隋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意图扩张势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贡体制,高句丽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兵刃相见。隋朝总共对高句丽发动四次征战导致数百万人丧生,引起国内人民对隋炀帝的强烈不满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丽时爆发隋末民變,隋将相继叛变隋朝趋向灭亡。

由此可见隋炀帝实施政治改革,引起大规模贵族阶级和新地主阶级级的反抗固然是隋政权灭亡的矗接原因。但是隋朝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情况颇似秦朝外表强盛至极,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據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隋政权本身固有的缺陷,才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转而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地主阶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