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大冶马鸣寺庙家里该供奉什么神仙哪位神仙

佛教起源分类供奉及寺院介绍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佛教起源分类供奉及寺院介绍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13.4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登封最古老的寺院――马鸣寺
发表时间: 05-11
来源:郑州晚报
[浏览次数:]
登封最古老的寺院&&马鸣寺(图片来源:登封播报摄影:高鹏敏胡建邦)
  傍晚入古寺,晚霞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11月12日,踩着夕阳的余韵,记者追随着登封最古老的寺院踪迹,沿着山间曲折小路,驱车来到了登封市大冶镇石岭头村凤凰岭顶的马鸣寺脚下。&
  绵延千米的古寨墙
  映着傍晚的余晖,在马鸣寺脚下,块块红石垒砌的寨墙孤独落寞地躲在丛草中,绵延不绝,好似看不到尽头。站在东北方的寨墙下,寨墙的部分红石已被打下。&你看,这些打下的寨石都用于马鸣寺的重修了。&鲁玉亭正是负责寨墙的重修,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寨石堆砌的地基映入眼帘。&寨墙约2000米长,你们可以顺着寨墙去岭上的老马鸣寺感受下。& 在鲁玉亭的建议下,我们一行人站在东南方的寨墙口下,顺着已经枯败的杂草,几经艰难地爬上了寨墙。红石寨墙约4米厚,6米高,经日晒风吹,岁月洗礼,寨石已明显风化,绵延的寨墙两边杂草丛生,好似无人问津,已被世人遗忘。
  &清朝中期,兴打寨,那时土匪流寇横行霸道,土匪一旦打进来,山下的村民就都躲到寨墙里抵御外寇。早些年,村下的孩子还常跑到这寨墙上玩耍。&住在寨墙下的释行丰,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谈起当年的寨墙,滔滔不绝。
  据说,马鸣寺周围的石寨墙,系清同治年间人氏化溥率众修筑,以避匪患。门上化溥题有&马岭之寨&,至今尚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大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所用图片除本站原创以及有确切来源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且均注明来源为资料图,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Tel:010- Email:
<版权所有 京ICP证090195
京公网安备
ALL Rights Reserved中岳庙_百度百科
中岳庙,即嵩山中岳庙,,的遗产点之一。世界道教主流的圣地。中岳庙位于河南嵩山南麓的脚下,距河南省城东4千米。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中岳庙前身是太室祠,最迟在西汉时已经存在,原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场所,随着祭祀山岳制度的消失,中岳庙后来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但仍保留着礼制建筑的特点。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地区活动最早基地。时期,道教在中国形成,太室祠易名为嵩岳庙,成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主殿峻极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公元前221-207年),为祭祀神的场所。
西汉时期,对于
建设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因时代的局限,到了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说,渴望自己能够同传说中的轩辕皇帝一样,成为神仙。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游览和礼祭嵩山,在登上太室山时发生了奇迹:随从的官员在山上听到好像有呼“万岁”的声音,其实,这是方士们为博得汉武帝欢心,投其所好而设的一个骗局。但晚年好大喜功,贪恋长寿的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叫祠官增建太室神祠,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以山下之百产封给神祠作为供奉之用,使中岳庙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太室山也被封为“”,简称“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岳并列,称为“”。[1]
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
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
一步发展。于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为。武氏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它的声望日益兴盛,八方传播。
唐开元年间,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是中岳庙的鼎盛时期,为之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以后又绘饰壁画,遍植松柏,不断为之增添光彩。
元末由于战乱庙宇倒塌严重。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特别是时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又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从此,中岳庙飞甍映日,杰阁联云,梁画栋,金碧辉煌,整个庙宇的布局制式都与故宫相似。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诗二首,其一
嵩山中岳庙
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
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1-2]
2001年,中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景区全景
登封中岳庙,道教著名宫观。为世界道教主流的圣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东麓。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极盛时期;明代(1644)毁于大火。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经过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日审议通过,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群(常住院、、)、东汉三阙(、、)和中岳庙、、、、。
中岳庙古神库
中岳庙既是祭祀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传说是(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
名道士在此改革“”,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庙会[3]
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中岳庙在河南登封县城东四公里太室黄盖峰下。《大金重修中岳庙碑》云: “旧有庙在东南岭上,年
登封中岳庙
祀绵邈,莫知其经始之由。(北)魏(即太安,455~459) 中,尝徙于神盖山。唐开元(713~741)间,始改卜于此。”①清《说嵩》卷四 “中岳庙”条称:“岳之有庙,从来久矣。《汉书》:武帝礼登,诏令加增其祠,则庙 盖建于元封(前110~105)以前。《唐书》载:元魏徙庙于东南岭上,大安中迁神盖山。 今黄盖峰上之庙是已。”②现庙内存有《中岳嵩高灵庙之碑》,是该庙最古之碑刻。中 云:“天师寇君谦(缺四字)高(缺二字)志,隐处中岳卅余年,岳(缺二十字)是 (缺二字)降临,授以九州真师,理治人(缺四字)国(缺二字)辅导真君,成太平之 化,……以旧祠毁坏,奏请道士杨龙子更造新……”③一般认为此碑建于北魏,也有认为是唐碑者。
据《说嵩》载,该庙在唐代曾经修葺,有李方郁《修中岳庙记》记其事。④宋太祖 乾德二年(960),也曾修葺,有《重修中岳庙记》记其事。⑤最大的一次修葺在 金大定十六年(1176),黄久约《大金重修中岳碑》云:“遭宋靖康兵革之难,……庙 之基构仅存,而缮修不时,上漏旁穿,…… 殆不能支。”从金大定十四年起,即谋求恢复,大定十五年正式下达重修之命,于 是“诹日鸠工,众作。庙制规摹,大小广狭,位置像设,悉仍其旧。……总为屋二 百三十有八间,其西斋厅以待每岁季夏遣使祭祀之次舍不与焉。始事于十六
登封中岳庙
年四月丁未, 绝手于十八年六月戊子。”⑥承安五年(1200)所立之《》刻石, 记载此庙重修后之规制,计有:“、东偏门、西偏门、中三门、东P门、西P门、 火池、钟楼、府P殿、土P殿、南岳殿、西岳殿、山灵公、二郎殿、井亭、,门、上三门、东P门,西P门、PP房、PP位、亭子、亭子、P食门道P、九子夫人之殿、玉 P圣后之殿、玉仙殿、金P夫人之殿、王母殿、角楼、角楼(余漫灭)。”⑦《说嵩》卷 四云:据“金承安间图,廊房八百余间,碑楼七十余所,可以想见其盛”。⑧此后,金 正大五年(1228),又曾作过修葺,李子樗为作《中岳庙记》。⑨元代不见重修记载。 元末兵乱中曾遭严重破坏。明《中岳庙碑》云:“元末兵荒之后,仅存百数间, 余皆隳矣。
存者,累岁风雨震凌,濅殆于敝,惟寝殿七间尤甚。”又云: “(明)成化丁酉(1477),大风雨,寝殿之瓦坠几尽,栋榱亦多挠崩。”成化十 七年(1481),决定重建,“购材佣匠,悉撤寝殿而重构之,如旧间数,且加壮伟,其 余亦皆缮葺可久。
经始于壬寅(1482)五月朔,至癸卯(1483)十二月望日毕工”。AB清初也曾修葺。 景日昣《说嵩》卷十五云:“国初,邑人王贡募建正殿、寝殿、峻极门、左右廊、四岳 殿,余俱补葺。
历数十年,稍稍损落矣。康熙五十二年(1713)。中丞以祈醮贲此,捐俸重
修, 增饰补葺,糜三千金,属予记其梗概,观察使张伯琮书,立碑于崇圣门外东庭。”AC较 之金元,“壮丽稍减,规模犹存”。AD其后,历经二百余年,又有废损。现存之中岳庙, 较之清初,已有所缩小,但规模仍然甚大。人们可以看到,从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 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到御书 楼,共十一进,长达里余,面积十余万平方米。现存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 筑四百余间。其中中岳大殿占四十五间,红墙黄瓦,气势雄伟。为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
此庙坐北朝南,东毗牧子岗,西邻望朝岭,前对玉案山,背靠黄盖峰;自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
登封中岳庙
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至御书楼共十一进,长达一点三华里,共有楼、阁、宫、殿、亭、台、廊等各种建筑四百余问,面积十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中岳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顶覆黄色琉璃瓦,庑殿式建筑,朱墙黄瓦,气势雄伟,素有“台阁连天,甍瓦映日”之称,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珍品,殿前两侧各立有亭,一曰御香亭,一曰御制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结构精良,造型优美。庙内古柏森森,碑石林立,碑石之中最为著名的是北魏高灵庙碑,该碑碑文记述了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456),著名道士寇谦之修复中岳庙及在此传播道教的经过,是研究的重要金石资料和古代书法艺术之珍品;庙中还珍藏有铸造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的四大铁人像,四尊铁人铸像为我国现存镇库铁人之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铸造较佳的艺术精品,属道教文物。该庙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中岳庙现为河南道教协会所在地,由全真道士主持庙务。[2]
日,中岳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位于中岳庙天中阁南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始建于安帝元初五年
(公元118年),为当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与、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太室阙的位置和神道一直未变,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阙是建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面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因中间没有横额,所以叫“缺”,古时候“缺”和“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阙的作用其实就是象征性的大门,代表着威严。1961年太室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室阙是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刻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铭文,记述了建阙的缘由及赞颂中岳神的灵验,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阙身雕刻有斗鸡、车骑出行、人物、龙、虎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汉代建筑史、绘画艺术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中岳庙中轴线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高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死后铸像于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
嵩山中岳庙
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有一,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游人至此,举目四望,东有牧子岗,西临望朝岭,南接玉案山,北依黄盖峰。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文昌殿也称化三门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大定年间(),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中岳庙峻极门
峻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
殿、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屹立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中岳庙大殿峻极殿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高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1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东为“御捍亭”,内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离。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从前,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坏了材料,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叫他去锛。老头天天锛锛砍砍,谁也没理会他做的什么。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头心想:一个柏木疙瘩能做个啥,有什么看头!准是这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不过看看也没啥,就跟着老头去了。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走到跟前,工匠头用脚一踢,“哗啦”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舯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9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便可到达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龙王庙,其建筑在中岳庙院外,整个建筑仿古而庄严,现是在唐代古庙的基地上建成一座具有现代与古代建筑特色的道观,位于中岳山脉之首,上接天宇,地连龙脉。整座龙王庙,呈龙形与道家八卦象位而建,庙中龙王、龙太子形像栩栩如生,威严逼真,是求神求财灵验之道场。[4]
龙王庙中设立道家养生院,辟谷养生研究中心,道家内丹研习研究中心,易经与风水研究会,道家养生餐馆。此地龙气健旺,灵气充溢,气场强大,风光旖旎,风水极佳,正能量强大。在此清静心灵,修养身心,放松身体,吸收灵气,休闲养生,理疗疗养,修身养性,让人如在世外桃源。玄机问题道处,经常邀请全国著名各类大师,专家,学者研究道家文化,整理古典秘籍,品茗论道,研究道家养生文化,聘请高深莫测的太极拳高手,道长,为世人指点迷津,教授功夫,传授养生长寿之法,还为世人消灾祈福。
在登封市乘坐2路公交车,在“中岳庙”站下车即到,2路公交车也可以到。
.中国登封中岳庙&#91;引用日期&#93;
.道教之音&#91;引用日期&#93;
.新浪旅游&#91;引用日期&#93;
.百度.&#91;引用日期&#93;登封大冶 -
  大冶镇位于中岳嵩山脚下的东南边陲,登封市区东南25公里处,总面积98.7平方公里,全镇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总人口7.8万,57000亩耕地。乡镇企业达到3420个。98年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315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61000万元,为登封市经济发展的龙头镇。92年被省民政厅命名为“乡镇之星”。93年被国务院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94年被省政府授予发展经济先进乡镇,95年被省体改委等11个部门定为河南省五十个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之一,95、96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发展经济强镇、三星级镇、四星级镇。
  大冶是全国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中国乡镇投资潜力500强、中国20佳和谐小城镇、中国最佳新农村建设示范名镇、全国生态文明先进镇、全国创先争优示范单位、之星。
登封大冶 -
  大冶镇有34个行政村,190个自然村,其名称由来分述于下:
  一、冶南村:地处大冶镇区南部而得名。先为大冶南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南沟:因在镇区南边沟内而得名。古称薄税沟。
  上炉拐:古时冶遗址,久而居民成巷,以而得名。
  郝家拐、吴家拐、王?:以居民姓氏定名。郝家拐还是古时冶铁铧炉场遗址。郝家拐又名李拐,清时为李姓聚居之地。
  二、冶东村:地处大冶镇区东部而得名。先为大冶东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桥沟:沟处广济桥下而定名。
  菜园:因居民多开菜园而得名。
  东地:以方位定名。
  三、:地处大冶镇区西部而得名。先为大冶北街、西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马庄、冯家沟、王?:以姓氏定名。
  栗子沟:因村内古有一棵大栗树定名。
  四、火石岭村:在镇区西1.5公里处。其岭产一种黑色石头,质坚细脆,用钢铁器具击之,火花飞溅,可引燃棉絮和软纸,民称火石;上古黄帝巡视到此,见用石取火,比钻木取火容易,遂让人用之,后岭上居民成村。定名火石岭,至今无改。
  太古城:此村为唐城遗址的一部分。
  白土坑:因村头有一白矸土坑而得名。
  西三里庙:因东距镇区3华里处一庙得名。
  双坑:村头有两个大坑而得名。
  茶庵:古时路边设一庵无偿供行人用茶水而得名。
  石老婆:其处一石,如老婆状而得名。
  上、中、下烟坡沟:以地势定名。
  五、松华村:由来有二,其一:古时此处松、桦树并茂,有居民后定为松桦村;其二:古时此处沟壑纵横交错,地凹而多松树,起名松凹,觉名俗,以嵩山之势,定名嵩华,今称松华。在镇区西南4公里处。
  石洞沟:有一石洞通向西北,传说和川口村的扁担眼相连,以洞定名。
  铁匠炉:以前此处有一铁匠炉而得名。另,此处有一牛王洞,故又称牛王洞。
  官井:因有一公用水井而得名。
  砦沟:位于砦下沟内而得名。
  孙家?、于家?:以姓氏定名。
  六、老井村:在镇区西南5公里处。因有一眼古老深井得名。井口用青石板券成,供周围村民用水,用坏多少井绳不可知,何时挖成亦无考,绳磨井沿石成沟儿,深寸许,井口四周比比皆是,足以证明井的古老。
  东沟、寨根、西沟、上坡:以地势方位定名。
  胡家?、杨家?:以姓氏定名。
  七、温沟村:在镇区南稍偏西3公里处,以姓氏和地势定名。
  高崖头、过洞庄:以地势取名。
  赵家?、刘家?、温沟、景家?、宁家岭:以姓氏定名。
  八、:在镇区南1.5公里处。古时有两文人到此春游,见此处沟深林茂,鸟语花香,彩蝶飞舞,景色宜人,一曰“真乃幽雅处”,一曰“山秀景色新”。居民觉好,各取一字,定为雅山。据《上下五千年》载:有史家考证,此地为夏族起源地之一。
  古路套:此处为两道沟汇合处,形似葫芦,取名葫芦套,年久音转,成为现名。
  桑园:因古时有一盛产桑树的大园,嫘祖曾在此地教民,故称桑园,沿用至今。
  里湾:因村在温沟河湾以里而得名。
  南三里庙:因村头有一神庙,距镇区南3华里而得名。
  小南顶:位于村南一小山顶上而得名。
  九、南五里庙村:村有一庙,北距镇区2.5公里。俗称南五里庙。
  赵井沟:古时有一老人早起拾粪,见一束光从西而来,直照入沟内一口井中,甚觉奇怪。查其源,此光来自东刘碑南岭,又究不出其因,猜疑有宝镜隐现,遂定岭名为南镜岭,沟名照井沟。久传变成现名。
  杏山坡:因坡上多种杏树而得名。
  大堰滩:此一滩地筑有一大堰而定名。
  湾:地形像秤钩,村在钩湾里,因此得名。
  杨家?:以姓氏定名。
  杨树沟:以树定名。
  密岵沟:以靠岵山而得名。
  十、桥:因古时此处河上架板成桥而得名,在镇区东南部,与镇区毗邻。
  明朗寨、后河、南坡:以地势方位定名。
  桐木沟:以桐树多定名。
  谢家?、王家?、董家?、景家?、阎家沟:以姓氏定名。
  瓦背:地势像覆瓦,中间高两边低。又曾名扁担村,因此处距古集、窑场近,村民农闲,多用扁担挑窑货、陶瓦器具进行交易而得名。
  十一、:在镇区东1.5公里处,村在沟湾之处,又有古塔一座,因而得名。
  关帝庙沟:因沟口建有高大的关帝庙而得名。
  坡寨:因寨建在山坡上而得名。
  冶窑:从古至今冶陶业兴盛。陶窑林立,初为挨窑,后改称为冶窑。
  车湾:初建一车坊,后成村落,因而得名。
  石道:村西一砂石崖,长年滴水,水流成石道而定村名。
  大滩、东庄、西庄:以地形地势方位定名。
  十二、:以姓氏定名。在镇区东2.5公里处。明时从密县口迁来一户周姓人家,初经商后定居,而得村名。
  白岗泉:此处有一白石岗,岗上清泉溢流,终年不断,水凉而沉,面浮油花,人畜常饮,壮体提神,当地人多食此水。
  杨树沟、槐树口、栗子沟:以树定名。
  南地、里河:以周山庄为中心以方位定名。
  十三、弋湾村:在镇区东偏北3公里处,因在洧水河湾建村而得名。据传,唐代前此处设为青石镇。
  庙湾:因河湾处有一古庙得名。
  东河、河南、后沟:以地势取名。
  张庄:以姓氏定名。
  十四、粉坊?村:原名砂锅洞,在镇区东北4公里处,以居民从业定名。1964年,此地因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堰之事被《河南日报》刊登时,当时开有一粉坊,故报纸刊登为粉坊?,后沿用至今。
  郭家?、谢家?:皆以姓氏定名。
  十五、吴庄村:在镇区东3公里处,以姓氏得名。
  椿树嘴:以树木定名。
  刘湾:以姓氏定名。
  上?、下?:以地势定名。
  洧源沟:因古人误为洧水源泉之一而得名。
  马沟:为麻道沟下端,因此沟内沙岩中长年流泉水,水冲痕迹如披麻而得名。又继白居易在香山发现煤炭后,有人在大煤窑沟挖煤,用马拉煤筐,上下工时,马皆从此往井而得名。
  大平:因郑州煤业集团大平煤矿在此而得名。大平二字,大字取于大冶,平字取于平陌。
  十六、陈家沟村:镇区北2公里处,以姓氏得名。
  陈前河:以地势和姓氏而得名。
  高门台:初居一户弋姓,门台较高,久呼成名。
  十七、沁水村:在镇区东北4公里处。大沟村南沟口,有井深三、四尺,井中一石,四周沁出泉水,饮觉甜凉爽美。村中高寿人很多。传说:古时一南蛮游此,见一百岁老人,向其求钱,回说:需问祖父。甚觉惊奇,查询其因,始知民饮井中水之故。细审,原来井内有一大石缝,缝内一棵,遂取走,井水味减,后人以井泉水定村名、河名。
  大沟:以沟大定名。
  磨河:沁水河在此弯曲回转,好似推磨,因而得名。
  荆木岭:岭上荆林丛生,石家?有山神庙一座,梁为荆木,庙前还有一高大荆树,因而得名。
  砦根、东庄、西庄、东坡、石嘴、南沟等,以地势定名。
  巴河:村处沁水河尾巴之处。
  杨家庄、景家庄、董家沟等:以姓氏定名。
  十八、王家庄村:以姓氏定名,在镇区北6公里处。
  赵家庄、孔家庄、景家庄、郑家坡、刘家?等,以姓氏定名。
  石坡、石楼沟、、太岗:以地势定名。
  十九、石岭头村:古时一王姓在此建一楼(实为上下两层土洞),遂叫王楼。又因此村在山岭之首,又称石岭头。在镇区西北4公里处。
  柿树林:因满坡柿树而得名。
  木兰洞:传说古时此处沟内有一天然土洞,洞内长年居一母狼,民称母狼岗、母狼洞。又因沟内多木兰树,民多以木烧炭冶铁,觉母狼为村名不雅,改为现名。
  赵家庄、赵家?、景家?、王家?、郝家?: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新兴沟村:以前此处有一座星星庙,村在沟中,民称星星沟。后改名为新兴沟。在镇区北偏西2公里处。
  油坊沟:因村中开有油坊而定村名。
  土桥沟:村东有一土桥而定村名。
  全神庙:村中有一座天地全神庙而得名。
  鬼推磨:村头两巨石相叠,其形似磨,两边各有一传说中的鬼形石头,状如推磨;民传半夜还会听到巨石处有推磨之声。久呼成为村名。
  赵家?、景家庄、秦家?、董家?、李家?等: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一、东施村:在镇区西北2公里处。因在西施村之东而得名。
  随家?:以姓氏定名。
  煤窑沟:因沟内曾开办煤窑而得名。
  西沟、北坡:以地势方位定名。
  二十二、炮坊沟村:在镇区西1.5公里处,因村内开设鞭炮作坊得名。
  太古城:因此村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所设的洧源县古城遗址一部分而得名。
  董家沟:以姓氏定名。
  川沟:村在通往刘碑川的沟里而得名。
  南坡、东南沟:以地势方位定名。
  二十三、西施村:在镇区西3公里处。村名来历传说有二,其一为战国时,范蠡以西施为饵设美人计,灭吴后,携西施隐居于此,西施女常在紫罗池裙,后葬于此地而定名。又一传说,村民多种善地,有施主专为寺收租,和东施村相应称西施村。
  狮子口:村东南路口处建一阁,前立一石狮,久呼成名。
  水泉:又名牛蹄泉。传说古时此处缺水,村民多到马鸣寺内担水,甚为艰苦。有一头神牛从此经过,踏地成坑,终年有水渗出,人们掘地成泉,因而得名。
  上河、下河、坡尖、坡根、山怀、凤凰岭、石板道、中一节等:以地势定名。
  刘?、徐庄、张砦、翟家?、尤沟、尤家沟、张东、张西等:皆以姓氏定名。
  二十四、大路北村:在镇区西北6公里处。古时有从大冶通往登封城一条官道,民称大路。因村在大路之北而得名。
  大路南:村在上述大路以南。
  刘子沟:初沟内多柳树,称柳枝沟。后因民多刘姓,改名为“刘字沟”;1927年被该村名士刘敬昆改为刘子沟。古代“子”为尊敬之意。
  炮楼?、辘辘坪、寨?:皆以建筑、地势称名。
  二十五、沙沟村:古代冶铁业兴盛,称为铁冶谷。因居民多姓史,定名为史家沟。后来因铸铁翻砂炉子多而定为沙沟。在镇区西6公里处。
  张家?:以姓氏定名。
  寨北沟:以地势定名。
  老泉里沟:有一古泉,供方圆数里村民食用,村又在泉的里沟而得名。
  老君台:因台地上建有老君庙而得名。
  二十六、:在镇区西偏北8公里处。原名曹村,又名,以姓氏定名。传统曲剧《卷席筒》即出自该村。1957年河南剧作家杨兰春在此体验生活,编写的现代豫剧《朝阳沟》,引起反响。1974年改村名为“朝阳沟”。
  冯窑:以姓氏定名。
  盆窑:因烧制瓦盆而得名。
  黑鹿沟:古时沟内林木茂盛,有一对黑鹿出没于此,民称黑鹿沟。后有民居成村。
  二十七、垌头村:原称洞头,位于镇区西7公里处,因村旁有一大土洞而得名。
  南河:因方位而得名。
  二十八、前柿杭村:位于镇区西7.5公里处。从前此处为集场,设有柿子行,称作柿行。因此村在柿行前,古称前柿行。村有文士感觉不雅,改名为前柿杭。
  西沟: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二十九、后柿杭村:与前柿杭对称,地名来历相同。位于镇区西7.5公里槐下公路旁。
  三十、:位于镇区西7公里处。明时村名为上徐庄。明末李际遇起义,火烧此村,民众逃亡,只剩庄东头姓徐的一家老婆和两个孙子幸免,民称庄头徐家。后又成村庄,呼村名为庄头。又因位于登封市东部,定名东庄头。
  三十一、:距大冶西偏南7公里处。因村在刘碑寺西南而定名。
  、刘家?、杨家?:皆以姓氏定名。
  三十二、东刘碑村:在镇区西偏南6公里处。因村在刘碑寺东南而定名。
  大桥沟:因沟口有一大桥而定村名。
  白家沟:以姓氏定名。
  三十三、川口村:在镇区西6公里处。因村建在刘碑川东北出口处而定名。
  塔庙:原建一小庙,后建一大庙套着小庙,初称套庙,久成塔庙。
  川沟、东坡:以地势定名。
  尖山:村在一上尖下圆的石山下,传说杨二朗到此,倒鞋内积土而成山。
  焦家岭、陈家?、景家?、董家?、胡家?等:皆以姓氏定名。
  三十四、新村:1973年大冶修建时,将库区内张家?村油坊?第五生产队村民迁此建村而定名。在镇区西6.5公里处。
登封大冶 -
登封大冶 -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赋予了大冶镇灿若群星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东有唐代诗人隐居的“香山庙”,南有闻名与世的中原胜景,素称“天下小桂林”的,西有名扬全国的“朝阳沟”,北有西施美女浣沙的“紫罗池”。
登封大冶 -
  大自然的厚爱不仅给大冶留下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也慷慨赐予了大冶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大冶镇境内蕴藏有14种矿产,其中煤炭储量3.2亿吨,铝矾土1.1亿吨,石灰石1.6亿吨,白矸石2.2亿吨,蓝矸石6500万吨,铁矿石、磷矿石及稀有金属镓等也有可观的储量。
  丰富的矿产资源给大冶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把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兴办工矿企业作为全镇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的突破。目前,先后已有24个行政村达到了小康标准。然而,依靠资源富起来的大冶人民也深知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把投资的目标转向资源深加工、高、精、尖等项目上去。目前,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耐材、冶金、机械、加工为龙头的门类较为齐全的乡镇工业体系,并相继形成了11个集体公司。其中,该镇的第二耐火材料总厂先后研制新产品20多项,其中4项填补国家空白。向阳实业总公司滚动发展,实施煤变电战略,新建坑口电厂一座,计划投资1亿元,即将投入运行。
登封大冶 -
发展历程  “经济要发展,交通、通讯是先行”。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投放巨额资金,先后建造了影剧院、俱乐部、溶食宿、娱乐于一体的宏达宾馆、敬老疗养院、电视差转台、有线电视台等基础设施。开通了4500门程控电话,1200门移动电话,传真业务相继走入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境内大小铁路两条,与国铁接轨;四通八达的公路村村相连。镇政府94年又投资3160万元,用于境内的槐下公路扩宽工程,在登封修路只上创出了奇迹。95、96两年又修村级柏油公路30公里,投资2亿元的镇区建设,按照武汉设计院的设计,已进入实施阶段。
  2011年以来,大冶镇多措并举,全面促进经济强劲发展。大冶镇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5家,其中第一季度开始生产运营的有50家,占全镇规模以上企业的91%。截至4月底,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6177亿元,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3077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44.5388亿元;实现利润107792亿元,同比增长47.6%;财政收入实现4586万元,同比增长14.8%;人均纯现金收入达到4700元,同比增长17%;实现利税11.5627亿元,利税率26.5%。同时,积极做好外贸出口工作,第一季度,完成外贸出口52万美元。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大冶镇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磨料磨具、耐火材料、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月份:大冶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28.5%;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95.2%;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2581亿元,同比增长59.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85元,同比增长20.8%。 “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进程,努力构建和谐大冶。”大冶镇党委书记这样告诉记者——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冶镇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
登封大冶 -
  改革开放的春潮在大冶富饶美丽的沃土上浪激涛涌,勤劳勇敢的大冶人民正用智慧的双手编织着希望和未来。大冶,也终将成为中原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神州大地上的一面红旗。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3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01:0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封大冶镇塔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