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姚村教师申鹏亮历史人物故事

林州史话·劈山凿渠铸丰碑
劈山凿渠铸丰碑
“久闻红旗渠,今朝喜得见。劈开太行山,引漳人林县……静随渠道行,蜿蜒绕芳甸。支干如网布,伸展通八面。水库蓄其余,如瓜系藤蔓。电站藉其力,能源供不断。高山树木茂,梯田遍葱茜。工矿牧副渔,群星光灿灿……红英汇流处,登高俯银汉。举手礼英雄,纵目红旗遍。事业新又新,满天霞彩焕。”这是著名社会活动家、宗教领袖、书法家、诗人赵朴初先生《赞红旗渠》中的句子。
1977年4月,赵朴初在安阳市、林县相关领导陪同下参观红旗渠。时年已届70高龄的赵朴初,参观时显得极为高兴。他一路上参观特别认真,观察也很仔细。仔细询问了解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后,他被深深感动,欣然命笔,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写下这首豪情激荡的50行长诗。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勇的林县人艰苦奋战十个春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依靠一锤一钎,克服千难万险,修建了绵延1500公里的红旗渠,灌溉了54万亩土地,彻底改善了林县艰难干旱的生存条件,扭转了林县人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命运轮回,书写了中华民族挑战自然、掌握命运的历史壮举。红旗渠被誉为“人工天河”、“地球上的蓝色飘带”、“世界第八大奇迹”。周恩来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讲道:“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1974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到纽约参加第六次特别联大,带去了10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和生活风貌的电影,在联合国总部放映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红旗渠》,反响巨大。在修渠过程中孕育而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也名扬四海,享誉世界。
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
每一个到过红旗渠的人,都会对施工的艰险和工程的庞大而感慨、而赞叹,而后自然而然地追问,“林县人为什么硬要修建这条渠?”这个问题,会触痛林州人千百年来悲苦的历史记忆——
林县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灾害年年有,十年九不收,是个山穷、地穷、水穷、人穷的贫瘠山区县。全县1771个自然村,多数分布在深山峡谷、垴尖沟边。尽管县内有淅、洹两河穿境而过,但水量很小,作用有限;周边有淇、漳两河蜿蜒环抱,但均地势地下,且处太行深涧,难以开发利用。但民国33年(1944)林县解放时,全县98.5万亩耕地中,仅有1.24万亩水浇地,其余全是“靠天收”的瘠薄耕地,遇到旱灾,不是播不上种子,就是田苗被旱枯死,造成颗粒不收或严重减产。因此,在一些贫瘠山区,很少种小麦,秋季也不过只种些谷子、豆子、马铃薯等。产量也是微薄,麦子每亩仅有30公斤左右的收成,秋粮每亩产量也不过50公斤。广大群众生活十分苦寒,终年过着“早上糠,中午汤,晚上稀饭照月亮”的贫困生活。
民国《重修林县志》载:“林境山多水少,居民苦汲,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每逢亢旱,居民悬釜待炊,欲救瓶之罄,不择溲勃之污,渴既为灾,秽亦生疾,南乡尤甚,山后类然。”“或凿地为窖,以储雨水,名日旱井。然大旱则旱井亦涸,且不能家家皆有,于是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女抱瓮蹀踱,生活之难,水火几与菽粟等矣。”这是历史上林县缺水干旱的真实写照。历史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其间514个春秋,林县曾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达30次,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悬釜待饮,人相食5次。解放后,在河顺镇塔子驼村发现一通石碑,碑载:“光绪三年,春雨连天。浸地三尺,苗长齐全。以后大旱,秋景可怜。谷不见籽,豆苗旱干。麦子未种,抢劫多端。四年春夏,粮长价钱……柿叶甘土,具当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
2012年,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的《一九四二》公映,勾起了整个民族对那场自然灾害的苦难回忆。其实,偏居于太行山一隅的林县人当时所受的苦难,一点也不亚于影片中的豫中平原。民国31年至32年()连年大旱,林县人受饥,外逃荒,卖儿女,饿殍遍野,十室九空,惨不忍睹。据统计,当时全县逃荒外出达一万零八百户,占总户数的14%,饿死1650口人,占总人数的4.3&。赵老庵村41户,就有31户背井离乡逃荒外出。马鞍山村500
口人,饿死280口人。大门村王秋保一家6口饿死5口。当时有首民谣令人心寒。“住在山里不提气,种着使死龙王地。弯腰弓脊干一年,临底逃荒上山西。饿死爹,饿死娘,卖了妻子和儿郎。丢下自己去讨饭,终究填到狗肚肠。”
任村区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跑到离村3.5公里远的黄崖泉担水吃。有一年天大旱,泉水只剩下香头那么粗,远道来这里担水的人越来越多。大年三十,老长工桑林茂起五更爬上黄崖泉,想趁早挑一担水过年,可是担水排队的人很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心痛公爹,摸黑出村迎接,由于天黑路陡、脚小,接过担子没有走几步被石头绊倒,一担水撒了个净光,儿媳妇又气又愧,回家悬梁自尽了。桑林茂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儿媳妇,大年初一领着儿子,在风雪交加中踏上逃荒路。
因为水缺贵如油,长期以来林县人民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传统习惯,许多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只有在过年过节、赶庙会、走亲戚等特殊情况时才洗手脸。洗脸也往往是全家共用一个盆,舀一点点水,大人洗了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刷锅洗碗水也是上顿用了下顿用,今天用了明天用,直到水成了浆糊状才肯让牲口喝掉。
因水源奇缺,闺女们跑下山,媳妇不上山,婚姻问题成了山区群众生活中一件难事。牛岭山村204户,因为没有水,闺女不愿在本村找对象,别村闺女更怕到山上来翻山越岭远担水。周围村群众流传说.“谁要嫁到牛岭山,就得翻山把水担,压得腰痛腿酸肿,一辈子熬煎受不完。”当时全村40岁以下未结婚的光棍汉就有30多个。河湾村集全村之力打了一口50多米的深井,终于见到了地下水,可村民打水却要用一搂粗的铁轱辘往上绞水,好半天才绞上一桶水。在该村周边就流传这样的一首民谣:“走东村,嫁西村,好女不嫁河湾村;辘轳大,水井深,绞水扭断脊梁筋;扶着辘轳骂媒人,坑得你奶奶可不轻!”
饱受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视水如命,盼水想水心切,许多村名都带与水有关的字眼,诸如张家井、李家池、洪河、柳泉、曹旺水、龙送水、砚花水等等。连给孩子起名也都带上个水字,如男孩子叫“水旺”、“水生”、“兴水”、“来水”,女孩子叫“水英”、“水莲”、“水娥”等。
在漫长的历史中,世世代代的林县人与命运进行着持续的斗争。从元朝至今,历任地方官吏也组织群众修建了众多引水渠道,像元朝的天平渠,明朝的谢公渠,清朝的桃园南渠、北陵阳渠、洪山南渠、峪门口渠、古城渠,民国的盘阳渠、益民渠、抗日渠、木家庄渠、爱民渠、荷花渠等等,但都因为水源有限、规模太小,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每遇旱荒,林县人还是照旧过苦日子。
林县人民就是这样世世代代的在这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他们在呐喊,在呼唤,“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一渠清凌凌的救命水呀!”望着南北两条被太行天堑阻隔的漳河、淇河,他们在憧憬,在期盼,“谁能带领我们劈开太行千重屏障,引来甘洌清澈的河水呢?”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解放后,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了主人。中共林县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充分认识到,要改变林县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必须重点解决水的问题。于是,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大力开展以修渠道、挖池塘、修水库、打旱井等兴修水利工作。到1959年底,全县已经建成中小型渠道1364条,水库36座,池塘2397个,旱井27120眼,水井5652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1万亩。林县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征途上不断加快步伐。日毛泽东主席在新乡火车站接见时年30岁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说:“……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有一套。”座谈时,毛泽东对大家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把农业搞上去,必须大搞水利。”
1959年,正当林县水利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时,大自然又给了林县人民当头一棒——这年发生旱灾又,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见天,已建成的水渠没水可引,农业生产严重损失,有些村庄群众依然还得爬山越岭远道担水吃。残酷的现实在考验着新的执政者: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才能彻底解决林县缺水问题?
在经过认真论证的基础上,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县委书记处书记周绍先分别带队到山西省平顺县、陵川县、壶关县实地考察,最终提出了从平顺县石城镇引浊漳河的“引漳入林”的方案。在向新乡地委(林县当时隶属新乡)、河南省委等有关方面逐级汇报请示,并与山西省委主要领导沟通之后,林县县委决定与1960年开春启动“引漳入林”工程。
日(农历正月十四)晚,中共林县县委、林县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召开全县引漳入林广播誓师大会,县委和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动员令》号召全县人民说“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为了彻底改变林县面貌,为了1960年工农业全面丰收,发扬我们光荣的伟大的历史传统而勇往直前的战斗吧!”2月11日黎明,浩浩荡荡的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窝铺同时出发。修渠社员自带干粮、行李,赶着马车、小平车,推着手推车,拉着粮食、炊具、锨、镢、钢钎,冒着早春寒风,踏着霜冻,迎着朝阳,红旗招展,人欢马叫,雄纠纠、气昂昂地行进在通往漳河岸边的道路上。
总干渠全线开工后,一场男女老少齐上阵,干军万马战太行的战斗打响了。修渠大军在太行山峦、浊漳河畔,摆开劈山引水“长蛇阵”,这是林县盘古治世开天辟地头一次,是林县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一场大决战。由于山路狭窄,崎岖不平,甭说走车,有些地方连人都难行走,建渠大军每天吃的粮食、蔬菜,烧的煤就需15万公斤,各种工具、建筑材料也得及时供应,交通运输成为修渠工程的首要问题。引漳入林总指挥部办公室里,电话声此起彼伏,总指挥周绍先四五个夜晚没睡好觉,两眼充满血丝。
日至7日,中共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在盘阳村召开。会议针对开工一个月内发现的战线太长、调度不灵、信心不足等问题,决定调整战略部署,变全线开工“长蛇阵”为分段施工、集中攻坚,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并把红旗渠主干渠全线施工分为四个工段逐段部署。在长达70余公里的主干渠修建过程中,施工队伍遭遇了无数的险工险段,也用聪明才智书写了英勇的胜利篇章:
渠首截流。任村公社民工承担了修筑拦河溢流坝这一艰巨任务,要把奔腾不羁的浊漳河拦腰斩断,使河水乖乖地爬上太行山峦。战斗在拦河大坝工地的全体民工,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劳动,完成了一、二级截流工程,青一色的大石坝出现在河床的两侧。只剩第三级截流合拢工作。河水分布在整个河床看着不算大,这时两边让大坝堵住,挤在仅有10米宽的低谷中,奔腾咆哮,合拢截流成为一大难关。计划先向激流中投掷沙袋、石头,把水挡住。结果,喊着号令把一块块石头,一筐筐石碴,一个个沙袋同时投下激流,都被河水冲跑,100至200公斤重的石头抛下急流,也无影无踪。干部群众围在一起思索有效的截流办法,有人提出,渠首截流在河两岸栽上木桩,木桩间扯上铁丝,也许能把沙袋石头拦住。照这个办法,在河两岸栽上木桩,扯起数道铁丝绳索,然后喊着号令,同时把一筐筐石碴,一块块巨石,一齐推进水里,还是无济于事。总指挥部办公室段毓波琢摸着用人墙挡水的办法。用这种办法究竟行不行?当时天气还很寒冷,漳河峡谷更是冰雪未消,河水寒气扑人,一怕民工受不了,二怕水流湍急出危险。指挥人员把这一想法让广大民工讨论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由40多名青年带头脱衣跳进冰凉的急流,臂挽臂,肩并肩,手拉手,排起道道人墙,使激流打起回旋,狂暴的气焰霎时大减。热血沸腾的青年们站在河里,顽强抗拒激流,时而喝几口分指挥部送来的烧酒,增点热量,互相勉励着:“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负责垒堰的民工们手疾眼快,急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在人墙下游垒起一块块巨石,贴上一个个沙袋,填下一筐筐石碴,截住了急流。日,拦河大坝及渠首枢纽工程胜利竣工,浊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进红旗渠渠源隧洞。
征服石子山。石子山下部是20至30米的石英岩层,上部是130多米高的鹅卵石堆积层,石缝间夹有细沙,胶结度很差,缺树少草,孤独阴森的座落在浊漳河南岸。这里山势陡,石质松,人要上去,连个脚踩手攀的地方也没有,若是滑下悬崖,摔死连尸首都不能保全。民谣云:“石子山,鬼门关,腰系白云峰触天。大风呼呼绕山转,飞沙走石往下翻。猴子不敢上。禽鸟也难沾。风沙弥漫漳河岸,尘烟滚滚把路拦。吼声震得山谷响,登山好比上天难。”东岗公社从民工中找了几个胆大心细的青年当突击队员,共青团员原文才把鸡蛋粗的麻绳十字捆在身上,带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挪,接着第二个、第三个……,都学着他的动作,来到打炮眼的地方,抡锤打钎,坚持轮班苦战10个昼夜,打成一个药室直径3.5米,纵深18米,往下直拐6米的大炮眼,装进炸药2125公斤,安放260个雷管,一声巨响,山崩地裂,石子山开肠破肚,倒进深谷。放炮之后,沙和卵石不时的坠落了三天,到第四天,风一吹鹅卵石还往下淌。大家就一起动手,上山割来马荆条,编成四道防护墙,然后在80度的陡坡上开挖了一道道深沟,拦住滚石,进行紧张的开挖、出碴、清底、运灰、打水、和泥、垒砌。心急嫌手慢,大家又在山腰与河滩之间扯起空运线,沙筐、灰斗来往穿梭,上下飞舞,进度一日比一日加快,终于征服了石子山险段。
鸻鹉崖大会战。鹉崖工段,位于林县与平顺县交界处的山西境内渠段,地势险恶,这里有谷堆寺、鸡冠山、崖三个险峰耸立于浊漳河南岸,是红旗渠要通过的又一段天险。城关公社分指挥部接受这一渠段任务后,在山顶打上3根钢钎组成的绳桩,人系绳索,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立足之地的峭壁上,凌空施工,抡锤打钎。苦战一段时间,在鸻鹉崖打出39个20多米深的大炮眼,分四层切下去,把200米长、250米高的鸻鹉崖从上直劈80多米,揭了鸻鹉崖的一层脑盖。炮声隆隆,山石被炸酥松,浮石嘎嘎作响,不停地坠落。大家眼巴巴地看着,急得直跺脚,上不去人,不能动工。为了保证安全,总指挥部抽调12名爬山能手,组成一支除险队。他们身系大绳,手拿锤、钎、勾撬等工具。一个个溜着大绳飞下悬崖,凌空飞荡,直扑崖壁,犹如一只只雄鹰,翱翔在险石丛中。随着除险队员的飞荡,一块块浮石被勾撬掀落下来。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负责下崭除险,为建渠大军开路。一次,一个石头砸在他的嘴部,用手一摸,三颗牙横在嘴里,流出鲜血,疼痛难忍,他随手把牙扔掉,继续战斗,直到作业完毕。有一次除险时,他跌在山凹圪针丛里,当他挣扎着爬起来时,他的脊背扎了许多尖尖的枣刺,忍着疼痛,坚持作业,晚上回到住地,请房东老大娘给他挑刺,任羊成的脊背上扎了一大片,老大娘忙叫来儿媳妇,两人挑了足足一手窝枣刺。由于每天拴腰下崭,他腰间被下崭绳磨的皮破出血,留下一道红一道紫血痕,慢慢的变成了一层白皮茧子。有人说:“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摔不死也要被哈檐里的石头砸死。”经过50多天艰难会战,一条雄伟的大渠通过了鸻鹉崖。
凿通青年洞。青年洞西侧是鬼斧神工的“小鬼脸”,东面是巨石累累的狼牙山,上边是金鸡垴,是红旗渠的又一艰险工段。工地团委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横水公社组织320名青年民工施工。青年们为增加工作面,加快工程进度,在隧洞外壁开出五个旁洞,增加10个工作面,共12个工作面。1960年11月,工地党委执行上级“百日休整”指示后,改从全县修渠民工中抽调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在漳河库渠管理所干部岳松栋带领下继续施工。石头坚硬如钢,一锤下去,只能打个白点,工效太低,从洛阳市借来一部风钻机,只钻了0.3米深,就毁掉40余个钻头。从外地买回来的钻头不是硬就是软,唯独洛阳产的钻头勉强能用。为了解决钻头困难,从横水公社机械厂调来两名技工,琢磨洞子岩石特性,研究洛阳钻头优点,经多次试验,研制出既不软又不硬的钻头,供给风钻机使用。然而风钻机移动不便,也不能满足工程需要,不久停止使用,全靠人工抡锤打钎,一捶一钎,强攻硬打。他们抡背锤,舞圆锤,站着打,跪着敲,手震得麻木,胳膊酸疼,谁也不叫苦喊累。开凿青年洞时,正值严冬,缺粮少菜,缺钱短物,任务繁重,生活艰难,很多人得了浮肿病。大家吃不饱饭,就上山采野菜,下漳河捞河草,佐以主食充饥。1961年2月,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来到红旗渠工地视察,鼓励青年们一鼓作气,打通青年洞。总指挥部干部和青年们并肩战斗,日以继夜,加班加点,还创造了“三角炮”、“瓦缸窑炮”、“连环炮”、“立切炮”、“抬炮”等爆破凿洞新技术,使每个工作面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1米、l.4米直到2.8米。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奋战,日终于凿通了。
红旗渠的修建,背后也有许多波澜曲折的故事,县委主要领导还曾经承担着政治风险。1961年,我国自然灾害严重,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苏联赫鲁晓夫乘机逼债,是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的第三个年头,工程建设经受着严峻考验,资金、物资供应紧张,基于对红旗渠建设的不同认识,出现的议论甚至指责越来越多,给县委带来很大压力。有人向领导反映:“林县群众没有饭吃,把树皮都剥光了,县委为了高举红旗,不顾群众死活,还在大搞红旗渠建设”,林县工作先进,是“‘左’的阴魂不散,碰到南墙也不知回头”。领导同志误认为林县情况严重,批评林县县委“左”的阴魂不散,死抱着红旗不放,生活这样困难,还在继续修建红旗渠,县委书记杨贵是个死官僚,要撤销他的职务。杨贵专门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得到了与会同志的理解;领导又派人到林县作了调查,认为杨贵和县委反映的情况真实,提出的意见正确。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又专程到林县实地考察,对红旗渠工程给予了肯定;21日,杨贵到省里开会,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和省长吴芝圃向他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对林县红旗渠工程的关心,划拨专项资金支持红旗渠工程建设,并勉励杨贵自立更生,做好工作。在红旗渠建设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图家拨给林县的“一平二调”退赔款,该给群众退赔的全部兑现后,县里将剩余的一部分退赔款集中使用,十万、二十万元地拨给红旗渠工地用于燃眉之急。对此,有些人又有不同认识,向上级反映说:“林县违犯了财经纪律,犯了严重错误”。日,上边派来联合调查组,找县委第一书记杨贵谈话,说:“有人揭发县银行行长路明顺未经批准,随意动用县里退赔款,是个严重错误。”调查组要进行调查。同时,又出现“林县县委又犯了错误,上边来调查了”的议论。当时,调查组将问题看得很严重,要撤销路明顺银行行长的职务,县委不同意。后来,给了个党内警告处分。为此,在随后历次政治运动中路明顺受到批判。调查组的报告报送中央,主管财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阅后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了。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只不过有点不合乎当时的规定。”直到时隔7年后的日,财政部党组向党中央的报告中写到:“河南省林县不顾条条的限制,集中了可能集中的财力、物力,大搞群众运动,经过10年的奋战,建成了长达二千余里的红旗渠,还兴办了水泥、煤窑、机械等小型工业,全县农业大翻身,工业蓬勃发展。如果按老规矩,那就根本办不成。”这个长期被人非议责难的问题,才算有了定论。
1965年3月,全长70多公里的红旗渠主干渠终于胜利竣工,哗啦啦的漳河水顺着在太行山沟壑之间蜿蜒延伸的渠道流过了坟头岭总分水闸,又沿着一干渠临时渠道和英雄渠斗渠汇合,缺水、盼水千百年的林县人欣喜若狂。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在分水岭隆重举行。这天辰星未尽,东方刚出现鱼肚白,林县山庄窝铺已经沸腾起来,四面八方成群结队的人群向分水岭汇集。公路上、山道上车水马龙,人流滚滚。人们唱啊、跳啊,感情难以抑制。老年人眼流热泪,千年想万年盼的漳河水,今天就要流来,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就要结束,实在令人有说不出的高兴。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杨甫、农业厅副厅长张青山,中共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崔光华、安阳专员公署专员李炳源,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县委副书记兼县长李贵等;应邀出席大会的有中共山西省平顺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毓银、安阳县副县长郭运德等;应邀出席大会的还有在林县拍摄《红旗渠》电影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河南省话剧团、安阳专区豫剧团等单位的演职员。会上,杨贵代表县委作修建红旗渠总结报告。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杨甫、中共安阳地委第一书记崔光华、中共山西省平顺县委宣传部长张毓银分别致辞。会议举行授奖仪式,表彰了74名建渠模范。下午2时30分,杨贵宣布:“开闸放水!”崔光华剪彩。顿时,红旗渠水波涛滚滚,通过分水闸,流进第一干渠。一位70余岁的老大娘,高兴地用绳子系着茶缸从渠里舀了一缸水,“咕咚”、“咕咚”喝了下去,感慨万分地说:“这是毛主席送来的幸福水,好甜啊。”会场上气氛沸腾到了高潮,鼓乐齐鸣,鞭炮响彻一片。千百年来,引漳河水灌溉良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4月18日,《河南日报》在第一版发表题为《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的长篇报道,并发表社论《贺红旗渠通水》。第四版在“英雄的人民,伟大的工程”通栏标题下,整个版面刊登红旗渠建设的照片。7月21日,中共林县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每年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届时在分水岭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借以教育全县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牢记红旗渠水来之不易。
渠道绕山转,家乡变江南
1965年4月到10月,林县又遇大旱,190余天中仅7月落了半场小雨,淇、洹、淅、露四河断流,库塘干涸,许多村庄吃水困难。唯独红旗渠总干渠、临时一干渠和二干渠申家岗以上漳河水源源不断,任村、姚村、城关等公社的17.8万亩耕地得到灌溉。渠水流到之处,一片绿洲;渠水未到之处、禾苗枯焦。有水无水两重天。严重的旱灾,更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决心加快修渠速度,让水流到自己家门前。总干渠建成通水的胜利喜悦及抗灾效益,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县委顺势利导,及时对三条干渠的修建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组织推进。三条干渠施工的特点是人数足,速度快,质量高。据1966年3月统计,上渠劳力达40659人,其中一干渠27098人,二于渠7471人,三干渠6090人。另外,还有参与运输等后勤服务的约3万人,共计7万人,占受益社队劳力总数的59%。红旗渠所要通过的山山岭岭,人山人海,红旗招展,到处可以听到锤钎声、放炮声,一派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壮观图景。
干渠建设过程中,也有几处较为艰难的大型骨干工程。在修一干渠桃园渠段时,被一条百米宽的桃园河谷断了去路,民工们就按照这里的地势,设计了一条槽下走洪水,槽中流渠水,槽上跑汽车的渡槽。为解决、桥高沟深、木料不足的矛盾,采桑公社分根据“立木顶千斤”的原理,改接双梁搭架为通梁搭架、石头代替顶梁柱减少肋条,发明了“简易拱架法”,节省木料2000多根,并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成为一干渠上的经典工程。二干渠夺丰渡槽位于河顺公社东皇墓村附近,是红旗渠干渠中最长的渡槽,全长413米,宽4米,高14米,50个孔眼,要通过3.5立方米/秒的流水量。工程需要上万立方米的石料,河顺镇就发动群众,男女老少齐上阵,大车小车齐开动,牲口驮,肩膀扛,运输线上车水马龙,仅用了一个月,就全部完成备料任务,确保了工程快速推进。1965年12月着手备料,翌年2月14日始砌,4月5日竣工,前后只用了50天时间。建成后的夺丰渡槽设计宏伟、威武雄踞,堪称红旗渠上工艺精品,展示了人民群众的高超技艺和改造自然的博大胸怀。曙光洞是三干渠上的大型隧洞工程,全长3898米。这里地质非常复杂,岩层石质软硬不均,是三干渠向具境东北方向伸展的严直障碍。分指挥部在卢寨岭洞线上,沿途布设了34个竖井,然后从每个竖井里向两头凿平洞,这样把打洞工作面增加到70个,加快了整个隧洞的进度。方案确定后,东、中、西三个卢寨和其他18个村的民工立即在卢寨岭上二摆开战场。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民工们克服了种种困难,4月5日钻通隧洞。东岗公社分指挥部又因钻通“曙光洞”而名扬全县。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全部竣工,如巨龙象银带,南去北往地盘绕在山地丘陵之间。20日,举行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参加大会的有12万人,收听广播的有21万人。12点20分,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省长文敏生在“红英汇流”处的桥上剪彩后,奔腾的红旗渠水和英雄渠水汇流而下,溅起一道道雪白的浪花。欢呼声、爆竹声、锣鼓声,响彻云霄;人们欢乐的心情达到了顶峰。4月21日,《河南日报》发表社论《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4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赞扬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建设红旗渠工程中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1966年到1969年,林县又相继开展了红旗渠总干渠加高加固工程和支渠配套工程。1969年7月,红旗渠全线竣工。6日,林县革命委员会召开庆祝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大会。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军区、安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安阳军分区负责人参加大会。日,《河南日报》发表《规模宏伟的林县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的文章,报道红旗渠全面完成的情况。日,《人民日报》以《林县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红旗渠工程已全部建成》为题,报道红旗渠竣工喜讯,并配发社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一曲凯歌》。
红旗渠修建的十年来,林县人先后建成1条总干渠、3条干渠、10条分干渠、290条斗渠、4281条农渠,再加上沿渠长藤结瓜的48座大小水库、346座塘堰,成百个水电站和提水站,使红旗渠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功能齐全、完整配套的大型灌溉体系。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的建成通水,使全县14个乡镇、410个村政村受益,60多万人口和3.7万头牲畜吃水有了可靠保障,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林县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干旱山区,变成了“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的北方江南,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群众生活水平连年提升。
修了红旗渠,林县一切发展因素都被激活了:林县农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以耐旱的秋作物为主,转变为夏秋并重,并逐步发展了各类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农业效益不断提升;林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千年荒山披上绿装,万年荒滩变成果园,大地林网化、山区造梯田,花椒、核桃、柿子、红果、板栗大面积种植,形成林茂粮丰的绿化景观;工业发展增添了活力,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后,林州新上煤机、铝业、光伏材料、油井管、汽配等高附加值工业项目,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对外开放迈开了新步伐,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万名外宾到林州参观红旗渠。千百年来缺水干旱的林县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嬗变,林县,这个在地图上原本十分平常的地方,从此迈开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不忘愚公志,精神万代传
红旗渠自1969年7月全部建成后,经过几十年的运行,风剥水蚀,工程渐趋老化,渠道渗漏严重,特别是分干渠砌石勾缝脱落,墙体变形倒塌,影响正常输水。再加上浊漳河水源日趋减少,红旗渠平时引水较小,汛期引水骤增,渠道安全无法保证。1992年,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沿浊漳河察看水利工程及水源利用情况,同意对红旗渠进行防渗治漏技术改造。同年4月5日,参加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中林县的王宝莲(女)、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文广等32位代表,联名提出红旗渠急需技术改造,要求国家给予扶持的议案,引起会议和水利部的高度重视。7月9日,省计委以豫计字[号文件批复,同意红旗渠进行技术改造,正式列入国家计划。整个技改工程工期为5年,预算总投资7224万元。1992年8月,红旗渠技改工程开工。按照省水利厅批复的年度计划,分期分批实施。渠内清淤工程,由受益乡(镇)利用劳动积累工完成;砌石及砼工程,由县统一供应材料,由受益乡(镇)组织专业队施工。济南军区得知红旗渠技改消息后,即从二十军、五十四军调遣五四六三九、五四七七六两个工兵团共1629名官兵参加了此次技改工程。日,红旗渠渠首军民誓师大会战拉开了技改工程序幕。来自11个乡(镇)的1.7万名民工、民兵和两部官兵,在红旗渠畔安营扎寨,摆开战场。国务院总理李鹏、省委书记李长春分别为军民共建活动和红旗渠技改工程题词:“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军民情溢红旗渠”。连续几年的红旗渠技术改造,有效解决了渠道渗漏问题,提高了灌区的引蓄水能力和管理手段,红旗渠灌区焕发了青春。
201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红旗渠工程部分渠段年久失修等实际情况,林州又专门实施了“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三年大会战:投资9.7亿元,对红旗渠支渠、末级渠和库塘全面修整,对其它灌区灌溉网络逐步进行完善配套,基本实现支渠条条通,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完成48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高质量治理有水源池塘170座;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技改斗、农、毛渠480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投资5500万元完成对4446名移民群众实行资金直补,完成大中型水库基础设施、小型水库和14部委移民安置任务;新建和完善9个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建成新增日供水能力5万吨的引南入城及第四水厂建设工程,城市日供水总能力将达到10万立方米,可保证未来城区40万人的供水需求,着力打造民生、生态、和谐“三大水利”,建成河畅其流、人水和谐、山清水秀的宜居生态体系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强劲态势三个目标。
红旗渠的修建投用,带给林县的不仅仅是生存环境的日益改善、物质财富创造方式的转变升级,更是精神面貌的蜕变革新。在十年艰辛修渠过程中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已经深深融入林县人的精神血脉,成为林县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勤劳智慧的林州人民,在青山绿水间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创业三部曲。综合经济实力位居河南省108个县(市)前十强,是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西部合作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近年来,林州市坚持精神立市、工业强市、福民兴市,突出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22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72元。河顺、城郊、姚村、陵阳、横水五个乡镇进入全省前百强。先后荣获“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等荣誉称号。进入“十二五”,林州人民持续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正在加快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谱写“美太行”壮丽新篇章。
与此同时,中央历届领导人也高度关注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有的前来红旗渠调研指导,有的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谋划、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1968年7月,周恩来在一次外事活动谈话中说道,“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让他们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1974年2月,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指示要认真总结林县经验。当年4月,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纽约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中央审定随团携带的10部影片在联合国公开播映,第一部就是中央新闻纪录片厂摄制的《红旗渠》。1990年12月,李先念为反映红旗渠精神的三集电视专题片《山碑》题写片名,该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1991年1月,又专门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93年8月,李长春在《河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让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在中原大地弘扬光大》;9月,温家宝在河南省委负责同志关于河南省委作出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决定的报告上批示,“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林县的经验值得重视”;10月,李鹏在陈俊生的报告《关于河南省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调查报告》上批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中国是否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林县人民作了很好的回答。”12月,宋平为反映林县创业精神的《再塑丰碑》在河南电视台播出。1994年3月,红旗渠技改工程开工,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的1620名官兵参加工程施工,李鹏题词“军民情谊深,红旗渠流长”,李长春题词“军民情溢红旗渠”;4月,刘云山对林州市艰苦创业精神进行了考察,撰写了《关于宣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调查意见》;7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座谈会在林州召开,刘云山作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主题报告,要求对林县精神广泛宣传。1995年4月,胡锦涛视察红旗渠,他指出,“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仍需大力弘扬”,他希望林州利用青年洞等,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再创林州辉煌;10月,温家宝到红旗渠调研视察。1996年6月,江泽民登上在壁立万仞的山崖间蜿蜒的红旗渠,他强调,“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现在物质条件比过去好了,但红旗渠精神永远不能丢。”江泽民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7年,乔石视察红旗渠,并题词,“发扬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推进林州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2004年,9月29日到10月16日,红旗渠精神展在北京举办,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参观了精神展,并分别对弘扬红旗渠精神提出具体要求;之后一年零两个月内,展览先后到广州、重庆、郑州、北大、香港、福州、杭州、苏州、天津、青岛、大连、沈阳巡回举办,每到一处都引起强烈反响。2010年7月,胡锦涛在河南考察期间强调,“中原大地孕育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是全党的宝贵财富。河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继承好、运用好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201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时指出,河南培育出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革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0月,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李长春批示“这篇通讯丰满厚重、气势恢宏,生动展现了林州人民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拓荒创业,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历史画卷和精神风貌,深刻挖掘和揭示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色,读了令人感动和振奋,是一篇充分体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要求的好报道”;刘云山批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背后依然是不熄的理想、闪光的信念,是足以让世人赞叹的林州人特有的精气神。”日,刘云山视察红旗渠,他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十分珍贵,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安阳市委、林州市委筹划、建设了红旗渠干部学院,日正式揭牌开班,为研究、弘扬红旗渠精神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随着时代的发展,红旗渠的影响力必将日益广泛,红旗渠精神薪火相传……
& &林州市史志办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