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玉帝垃圾焚烧厂服务时间时间

春节怎么过?春节的习俗&过年的风俗
原料:面粉二○○克,鸡蛋二个,虾仁三十克,瘦猪肉馅五十克,葱、姜各少许,酱油遁量,盐二克,香油少&&&
制法:1.将葱、姜洗净切成沫,鸡蛋打入碗中。
炒锅上火,热后放油少许,倒入鸡蛋液,炒锅转动将鸡蛋摊成蛋皮,出锅后用刀切碎,放入肉馅、虾米、酱油,,葱,姜沫及少许的盐,最后淋入香油几滴,搅拌均匀即成三鲜肉馅。
3. 同肉菜水饺3、4方法制作。
特点:咪道鲜美,营养丰富。
剁菜:选择家人喜欢的蔬菜,一般用大白菜加少许韭菜。大白菜先在开水里烫一下,捞出切碎后倒入锅中,浇上食油,洒上切成细粒的韭菜一起拌匀。再倒入肉馅搅拌,最好浅尝一下味道咸淡,如有必要再加点盐搅匀,饺子馅就做好了。
注意:有人习惯于把蔬菜挤汁后再拌馅,这样营养和鲜味都会大减。在菜汁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只需在剁碎的菜里拌上油,被一层油膜包裹,遇到盐就不易出水了。
擀皮:取出醒好的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几份,先拿一份,剩下的放回盆中,用盖子盖好,或者用毛巾盖也成,防止水分蒸发。将这一小份面团,揉成长条状(圆柱型),用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宽度2.5cm左右),将每段搓成扁平状。拿擀面杖擀的时候,注意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厚防止饺子馅漏,边缘薄吃起来口感好。
注意:饺子皮不要一下擀很多,看包饺子的速度,一般富余5、6个即可,要不时间长皮干了就不好包了。
煮:锅中放清水,旺火烧开后,放入生饺子,一边放一边搅动,以防粘锅。沉在锅下部的饺子层的高度与其上面的水层的厚度,以不超过3:2为宜。饺子过多,易破。加锅盖。整个过程保持旺火。水又开锅,此时饺子应当都漂在水面,加少许凉水,使翻滚的汤终止翻滚,搅动。水又开,再加少许凉水,搅动。水再开,即可用漏勺把饺子捞出。判断是否煮熟的方法:用手指按一下皮儿没有破的饺子肚,离开后又鼓起,熟了。年年有余
原料:黄鱼、番茄酱、糖、醋、茹粉、葱花、蒜米、笋丁
制法:将黄鱼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捞出,锅留底油,下上述调料,勾芡,淋在鱼身上即成。
原料:红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制法:将红、白年糕改刀成长方形块状,沾上茹粉下过油,捞出摆放在盘中。锅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时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什锦太平燕
原料:鹌鹑蛋10粒,肉燕、香菇、胫花、冬笋、西芹、肚片、萝卜、盐、味精、绍酒、麻油
制法:将鹌鹑蛋、肉燕调好味倒入碗中,将上述原料切片、飞水后捞出,淋上绍酒、麻油,摆在原料上即成。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芥菜寓意发财。
原料:胫花、虾仁、鲜鱿、海蛎、青蛾、生鱼片、鲟条、芹菜丝、香菇、粉丝等
制法:将调好味的火锅烧开,随心所欲,涮入锅中即可。
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准备这顿盛宴的家庭成员,因为,从准备到制作需要几天的时间,而且在除夕夜当天,这些家庭成员为了其他人吃得开心、吃得热闹仍然在不停的忙碌。新年十日歌
年初一,一寤觉(音告)来太阳照东窗,起身忙换新衣裳;家堂君亲天香点,祖宗尊像挂中堂。九子果盘装齐整,预备客人来来往;今朝叮嘱佣人莫扫地,小儿吃饮莫淘汤。
年初二,儿童更欢喜,昨口初一不出户,今日要到亲眷人家去拜拜年。哥哥弟弟手相牵,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临到走,还有二百压岁钱。
年初三,去拜丈母哉。姑爷带仔姑娘———同来,人得门。笑口开。拜见文人权道恭喜。拜见丈母说发财。茶又好,酒又好,隔壁伯婆含笑问姑娘。啥时候。踏月养个小宝宝。
年初四。夜不眠,家家接财神,处处放吉鞭。五路正神当中坐,招财利市分两边。斤头腊烛煌煌亮,齐供羊头元宝鱼。回家拜跪忙碌碌,一心奉敬办至矣。呜乎,哪有千万财神爷。分身到你店堂里。
年初五,伙友要吃开张酒。酒酣快猜拳;五对八马不离口。有个朋友聊下去,有个朋友要分手。来来去去各自忙。来者心欢喜,去者心悲伤。劝君莫悲伤,以后须要巴巴结结争个好面光。
年初六。仍穷新衣服。锣鼓声喧震耳聋。预借元宵习练熟。元宵闹花灯。各处有风俗。龙灯身袅袅,虹灯芒族族;叮嘱小儿勿买糖。省下钱来买蜡烛。状元及弟旧名词。要换共和称五族。
年初七。人生日。早餐餐毕取秤来,称出轻重最划一。哥哥称了六十斤,弟朗称了四十七,开口向哥道,休发诩。明年弟弟多吃肉。发个大块头超过你。
年初八。麦生日,农户家家祈丰年。世间一日没了麦。将有何物柬充饥。一粒麦,种下田,待到秋成九秋天,不知费了气力几多许,才得摔掼稻吃新米。
年初九,天生日。世间人人都靠天。做事先求弗欺天。婆婆拜佛好修行。新华无事都念经,修得百年无毛病;交好运,退灾星,好行方便发善心。
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春节怎么过?春节的习俗 过年的风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金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是来源于桃符的。"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才将桃符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
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大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拜年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期间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传统的串门送祝福,而出现了新的拜年形式,如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这些拜年形式除丰富了春节的拜年传统之外,还因其简单方便、快捷、无时空无国界阻碍、生动活泼、费用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统计,每年春节,通过手机拜年的短信都达到几十亿条,而通过网上传送贺卡、拜年网页的参与人数更是不可胜数。
  春节的诗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春节看花市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中国人,年底要做些什么?&
在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受老百姓重视的一个,每年这个时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忙上来,年轻的伙子忙于订车票回家,年长的,就忙搞卫生,送旧迎新。今日,笔者跟大家聊聊年底如何迎接好运的到来。
&中国人(尤其南中国、港澳台、新加坡)传统习惯每年农历新年前都有岁晚还神谢灶等仪式,以答谢神灵过去一年的护佑以及迎接新的一年好运。
&(一)还神
年头许愿(又叫许福),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后会到寺庙、家中祖先神坛前还神,所谓还神,又叫酬神,是属于答谢神灵的一种仪轨。还神的日子并没有严格规定,只要没有相冲还神者生肖及不是凶日即可。
&为方便读者,笔者做了一个表, 供大家参考:&
&一般来说,还神会用三牲,而笔者建议改用素食、水果。
&(二)尾禡
&做生意的人,都会在店铺/办公室/工厂供奉土地神/地主神,传统是每月的初二及十六进行祭祀,而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后一次的祭祀,故又称尾禡。据说一地一主,一店一神,拜了地主,酬谢他们的护佑,来年生意兴隆,东成西就。
&尾禡的祭祀除了酬谢神灵外,亦是答谢员工的努力,因此,祭品方便比较喜欢选用鸡猪鱼,佛教徒普遍没有做尾禡的习俗。
&(三)谢灶
&东厨司命,厨神是管厨房,尤其是饮食业,台湾大多数家庭都会供奉灶神,同时习惯在农历二十四日(官职人士)、二十五日(民间老百姓)、二十六日(水上工作)谢灶,以酬谢灶神的护佑。
&谢灶祭品分二种:
&1)&&公务员等官职人士,选用甘蔗、糖、麦芽糖、红豆沙糯米滋、南枣、莲子糖水。
2)&&民间老百姓,选用甘蔗、糖、麦芽糖、红枣、汤圆、糯米饭。
&(四)大扫除
&大扫除的“大”是具有二个意义:1)全屋清洁;2)全家一起搞卫生。大扫除要注意三点:
&A 如果当年有人去世、做手术等严重问题,建议从厕所开始清洁, 把秽气清除,同时,可以把柚子叶加水煮沸,抹窗户家具等。
&B 做生意的人,如果当年财运欠佳,又或扛工人士遇上太多阻碍,建议房开始清洁, 把秽气清除,同时,可以把柚子叶加水煮沸,抹窗户炉灶等。
&C 如果当年有人犯官非、口舌、入狱等,建议在西方位开始清洁,把秽气清除,同时,可以把柚子叶加水煮沸,抹窗户、门框、睡床等。
&大扫除的当日,要注意当年的太岁凶方,凡东南偏南及东北偏北都是不宜钻孔。
&大扫除吉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
&(五)贴挥春、放贺年吉、桃花
大扫除后,家居清洁,最宜在年二十九,贴挥春、摆放贺年吉、桃花。贴挥春,必须在白天,同时贴的时候,口念几句吉详说话,才可大吉大利。如果贴「财神到」,就要把财神像面向屋内贴,千万不要相反,否则财神就走出户外,另外,如果贴「福」,就不要把「福」字倒过来,「福」倒,是不吉利。&
今年年三十是岁破日,建除十二神是闭日,日课并不好,幸而一年最后一天是年三十,尽年尽月尽日,又叫百无禁忌日, 因此,年三十,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是幸福之事,如果因工作繁忙或因居住地方不同,只要大家协商,我们都可以选任何一天吃团年饭。
&“年”,是中国最大的节日。历史上年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今天的年逐渐平淡。年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年成,这可以在古文字中找到根据,甲骨文中的“年”字写成“禾”,其形就像一把成熟的谷物,用来表示收成。《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在《左传》中也有“大有年”这个句子。“受年”是甲骨文中常见的语句,以表示全年的粮食收成,其中还有“求年”就是求得丰收的意思。年又是一个自然周期的表述字,在一个自然周期中,谷物是收成一次代表着一年,生长的初期,即为“春”,盛长的时期,即为“夏”,到了收成的时候,那就是秋,秋是金黄色的,是成熟的颜色。而到了冬,是收藏之期,还是休眠之期。在这一期的末端,人们用丰收的禾来进行祭祀,盼望着来年的丰收。
 腊月初八
进入腊月,年也一天天临近,过去有一个民谣是这样说的: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古人将腊八这一天作为年的头,而什么是“腊”?《礼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蜡”在先秦时期是一种祭祀活动,多在农历十二月开始进行,之后人们把十二月称之为腊月。腊月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就是腊八。而《西域诸国志》中说,天竺国十二月十六日为腊,《唐书&历志》说中土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八日为腊八。
关于腊八节来历,其历史久远。
宋吴自牧《梦粱录》是这样记载的:“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之为“佛粥”,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有一首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就是说的腊八节寺院舍粥的事。为什么腊八粥又称之为“佛粥”?
相传: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一日仅食一麻一米,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到了这一天,纷纷将自己的米谷拿出来,投入锅中煮粥,分舍给僧侣和民众们食用以做纪念。也有说,这一天寺院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众人。
腊八粥有说成于宋代,也有说成于唐时。成书于唐元和九年(年)前后的《百丈清规》一书,是佛教禅宗所制定的丛林清规,即为禅宗寺院(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寺众(清众)日常行事的章则。其中就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一天举行诵经等法事活动,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由上可知,寺院里舍煮腊八粥最晚也形成于宋代,宋人所著《梦华录》中记载说:十二月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同时也说,十二月八日,民间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多者为胜。元代人对此也有记载,孙国敕《燕都游览志》记载说:“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清人李福有一首《腊八粥》诗,说几句是这样写的:“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腊八粥又称“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过腊八后来成为我国的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一直流传至今,邢台大开元寺自开光之以来,每年腊月初八举行法会并恢复传统的腊八粥,并成为一种惯例。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腊八过后,又迎来另一个重要的节日,这就是腊月二十三,进入腊月二十三就正式进行了大年,在这一天,传统的习俗是祭灶神。
灶神,民间称为"灶王爷"。灶神的全称为“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又称“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烟主、护宅天尊等,为厨房之神。祭祀灶神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先秦时期,灶神与门神、户神、井神、中雷(土地神)合为传统的五祀。这五祀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也就是传统的五路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在陕西的周原地区曾出土《五祀卫鼎》,这件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周原董家窖藏,器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柱足,折口沿,立耳,腹部下垂而外侈,器腹较浅。口沿下装饰一周雷纹填底的窃曲纹。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并写明了是恭王五年的事情。铭文中说有“井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等人参与,主持五祀之事。其中的井白即邢伯,为当时的邢国在畿内伯侯。
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五神是日常生活有关神灵,与人的福祸有关联,需要倍加的敬重。在殷商时期,朝内立有五祀,而到西周,以朝内立七祀,而诸侯立五祀。《五祀卫鼎》就是几位侯伯进行五祀的事,是符合当时的礼制一种祭祀礼仪。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到了后来,灶神的原型在不同的地区代表着不同的人物,中原一带以黄帝为灶君,陕晋一带以炎帝为灶君,南方一带以祝融为灶君,还有的以供张奎、高兰英为灶君。
为什么在这一天祭祀灶王爷?
传说,灶神除了掌管人间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还有另一个职责,就是玉皇大帝派遣他到人间,兼任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在传统的灶神年画中,在灶神左右两侧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每年年终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离开灶位到天庭向玉帝报告人的善恶。所有在这一天,“辞灶”和“祭灶”成为每家每户大事,为了让灶王爷上天美言以迎来年的福报,所以在一天,大家纷纷买来糖瓜粘住灶神的嘴巴,并祭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
传统的祭灶神,在这一天先在灶位上摆上供品,供品有纸马,代表灶神的坐骑,还有干草和黄豆,为灶神的坐骑的干粮和草料,纸帛代表着灶神途中的花费开销。送灶神时还要抓几把稻草灰撒在灶前地面上,然后焚香祭拜,进行三进酒,每次进酒时都要行大礼,并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将灶位上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神上天,并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之后祭灶神的仪式便结束。
腊月三十是除夕夜,为什么称为除夕?在很古很古的年代时,传说有一种神兽叫夕,是一个四条腿并长着四个角的动物,此兽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每逢腊月时出没给百姓带来了很大伤害。大家为了避开夕到了这个日子就到外面躲避,有一次,大家又要出门避夕时,突然来了一个孩子叫“岁”,“岁”说大家不要避了,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夕不再伤害大家,请回家每家门前都刷成红色,这样夕就不会再来了,结果乡亲半信半疑的,有的刷了红色,有的没有刷而跑到村子外面躲着,夜里外面和村里的人都不敢睡觉,大家守着“岁”在空地等夕,子夜来临,夕又来了村子里,看到有的家门前的红色,便不敢前去,乡亲们很高兴就跳起来,夕便找没有红色的家,到处乱撞,这时“岁”抱来一捆碎的竹节用火点燃,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就跑,天亮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的初一日,乡亲彼此相互问候和祝福没有受到“夕”的伤害,但因为“夕”死,所以每到腊月底的这一天,大家还用同样的方式来除“夕”守“岁”。后来,墙上的红颜色成了对联,放爆竹改成放鞭炮。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夕即为夜,《诗·王风》:“日之夕矣。”《尚书·大传》有“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谓腊为岁夕,晦为月夕,日入为日夕也”的解释。过年的习俗最早形成于先秦时期,那时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因正值春日节气,所以大家还称之为春节。《诗经》中有这样的话:“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用大白话就是: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藏进冰窖冷飕飕。二月里取出冰块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九月霜降天气爽,十月清扫打谷场。满斟美酒敬客人,宰杀羔羊共品尝。登上公堂同聚会,牛角大杯擎过头,高声齐祝寿无疆。根据古代历书的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以后每朝代都对历法有了新的测定,汉魏时期,随着二十节令的定型,慢慢形成农历腊月三十除夕过年,在这天,人们彻夜长欢以庆丰收祝福的方式来进行庆祝,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又把守岁过年习俗化,为此当时的文人写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唐宋时期,这种习俗进一步发展,从除夕、放爆竹、正旦朝会,又增加了贴对联、立门神、挂年画,官府与百姓间相互祝福参拜,在除夕夜里,还要把三代宗亲请回来过年,屋内挂上祖宗牌位,摆上供品烧香祭祀,意为是请祖宗过年。
现在过年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过年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今天少了鞭炮声,多了春晚的欢笑。
&初五破五送穷神
正月初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民间称之为“破五”,又称“破五穷”,在这一天的一大早大家争着干活,打扫自年三十到初四之间垃圾,街上的市也热闹起来,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一天是一年当中送“穷”的节日。送“穷”是中原地区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相传姜子牙的老婆好气懒做,后来又背叛了他,到了封神的时候,这个妇人又跑到姜子牙面前讨封,姜子牙就封他婆为“穷神”,并敕令她“逢破即归”,于是在大年初五这天,用各种方式驱赶“穷神”。有的地方把屋内的尘土扫到袋中送到门外称为“送穷土”,有的地方把屋内的尘土送到门外并燃放鞭炮驱走,称之的炸“穷鬼”,还有的在这一天猛吃猛喝,称之的“填穷坑”。
为什么又称为“破五穷”呢?原来古人认为,人的穷是有五穷鬼带来的,这五穷鬼就是智穷鬼、学穷鬼、文穷鬼、命穷鬼、交穷鬼。唐代大文人有一篇《送穷文》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到了送穷的日子,大家要一送了之。
穷不能光靠送,还去迎,迎的不是穷神,而是财神,相传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是一个迎财神日子。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说:“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古人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就是迎财神。
“正月初五上柱香,一年四季财源广;正月初五摸元宝,大钱小钱用不了;正月初五请财神,家家户户财源滚;正月初五神进门,五谷丰登福满门。”根据民俗专家的研究,初五迎财神的民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财神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比干,武财神是赵公明和关羽。商家供奉财神以求“宜利和合”文财,还有的以“以义为利”以奉武财神;还有的文武齐供,以求义利又收。冀南地区有一个民谣流行于邯郸等地,即《正月初五迎财神》:爆竹一响把门开,&增福相公进家来。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相公是咱曲周人。阴阳两界都为神。左如意,右元宝,财也来,福也到。左青龙,右白虎,福禄寿喜进我府。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禄管财运。一撒金,&二撒银,&撒完摇钱树,&再撒聚宝盆。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无论是天南海北,还是山左山右,初五送穷的习俗,反映了百姓希望辞旧迎新,迎来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良好祈望。
&正月十五元霄节
元霄节是一个大节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夜、灯节。形成于汉代,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掌握了政权,刘室宗室深感愤慨但又惧怕吕后的残暴,后来吕后死了,吕氏一族又害怕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召集下,共谋作乱以彻底夺取刘氏江山,为了制止这场判乱,开国老将周勃对吕氏进行平判,杀了吕禄,并对吕氏家族灭族,平息诸吕之乱的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后来汉文帝将这日定为上元节,因时处正月,正月又称元月,霄即夜,为此又称之为元霄节。在这一日,人们点起万盏花灯,彻夜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人们男女老少纷纷走上街头,看灯展,猜谜语,跑旱船,踩高跷,舞龙、舞狮扭秧歌,形式多样异常热闹。
元霄节历史久远并记录于史书中,在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初历就有记载。到隋唐之后,元霄节更为盛行一时,《隋书》音乐志说:“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
在这一日,人们还吃用糯米做成的团子,称之为“汤圆”,又因正处于元霄节食用,汤圆又名为元霄。
元霄是传统美食,以糯米为皮,加以丰富的馅料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又可油炸、蒸食,以象征百姓的生活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我国各地的元霄节内容各异,风俗不同,形式也有不同。中原一带以看灯展,猜灯谜、放社火,跑旱船,舞龙等为主要内容,又这一日,一些男女在灯市相会,私定终身,又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
&二月二龙抬头
到了二月二这一天,过年才从真正意义上算是过完。
到了二月二,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这是因为进入二月,阳气回升,大地复苏,春耕将始,所以有民谣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传说中的龙抬头的日子。这个节日相传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延续到唐尧虞舜时期;西周建立之后,在二月初二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使这一传统传之后世。又有说在唐后武则天时,由于武后立周称帝让玉帝大怒,便令龙王三年不雨,后因龙王不忍偷偷的下了场雨,被玉帝压于大山下,后来百姓向玉帝祈求,于二月二这天放了龙王,所以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在我市的各个县区,在二月二时祭祀龙王,特别是在沙河市西部,有盛大的祭龙活动,在柴关乡,以祭奠龙神,其中册井全呼村接龙爷,抬着龙王巡街后安座,吸引了各个村庄男女老少、大人小孩的参与,其场面宏大,热闹非凡,以祈愿当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龙文化也是我市不可多得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湾和大陆不同的春节习俗
如何正确的祭拜财神(台湾祭拜财神的风俗与方式)
拜拜报你知 正确祭财神
现在年轻人对中国传统习俗愈来愈不清楚,大多随着长辈有模有样的拜一通,但却不知其道理。民俗专家表示,祭祀财神有其正确方式,在家祭祀与赴庙宇祭祀方法有所不同,不能胡乱引用,反而招财不成。
台湾民俗命理专家赖国光表示,中国人农历新年迎财神可简单分为南北两种北方人习惯在正月初二迎财神、以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等,中午再吃元宝汤;而南方人则是习惯在初五迎财神,同样也是于清晨放鞭炮,「破五」送穷神、去晦气,迎接财神。
在家祭祀财神,赖国光建议,应谨记三大原则,首先看农民历找财神时辰、再来是财神方位,最后建议诵词如下,「弟子(信女)姓名、出生日期、家中地址,今日焚香并准备了供品(如有金纸包括金纸)恭奉财神,祈求财神可以帮弟子(信女)带来正财运(偏财运),让弟子可以运气越来越好。」
财神方位部分,赖国光指出,住家最基本之格局财位多位于进门斜对角,而流年风水财位则需年有所不同。而供品则宜包含红、青、黑、白、黄五色供品,最常见的供品为苹果、青苹果、木耳、白米、香蕉,加上金纸。此外,民众也可准备象征「钱到家」的三帝钱(乾隆、道光、嘉庆)做为求正财之物。
财神爷并非只单一神祉,可分为正财神、偏财神、文武财神,不同财神各有其管辖范围,除一般地方财神,如土地公外,赖国光也建议,可依照不同职业别祭祀不同的财神,如需要开疆辟土之业务可拜关公、寒单爷,而较为文静的内勤工作者可拜范蠡。
赖国光也表示,民众如到庙宇中祭拜财神庙,应遵守各庙之间不同的祭祀方式,现在几乎每间庙宇都会标明祭拜顺序,民众若还是有所疑问,建议最好直接询问庙方人员,以免以错误方式祭拜。
&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
、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请务必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2、大门上的“福”字,千万不要倒着贴。关于此可参看郑博士前两天的博文。
&&&&3、家中破损的家居要处理:该扔的扔、该修理的修理。千万不要届时坐在摇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灯要打开,一直开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点之前要烧香拜佛。具体内容,可参看郑博士相关博文。
&6、要穿红衣裳、挂红灯,放鞭炮。以图吉利。大年三十开运的具体方法,请参看郑博士相关博文。
&&&&7、大年三十这一天千万不要骂小孩,更不能争吵,否则来年不利。
&&&&8、自己单独过年的朋友,郑博士建议你将你的电视机全天全夜开放,以增加自己的“气场”。
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九、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一些地方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初四:猪日,祭财神。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大年初一&&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方法:向东方走,如果看见喜庆队伍、或有穿红衣服的人,马上双手合十,心中默默念吉祥语给家人、爱人,那么他们就托你的福了!
19日是农历羊年正月初一,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走亲访友,并举行各色活动以示庆贺,直至元宵节方告一段落。民俗专家王娟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介绍,春节庆祝活动已有几千年历史,但至汉代庆祝日期才固定下来,也积累了很多的民俗活动。文化学者胡野秋则称,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每天的庆祝内容并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人日’的说法来源于女娲创世。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
绵延数千年:汉代方有固定庆祝日期南北习俗有差异
作为绵延数千年的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极多。王娟介绍,在历史上曾有不少有意思的活动,如除夕的籸盆、插芝麻秸等等,初一的放鸠、画鸡、五辛盘、吞鸡子等等。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至于互相拜年宴请,则大致起自汉初。
“春节的庆祝活动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就有,但日期不定:古代中国由多个小国组成,文字、历法等均不统一。一直到汉代有了规范的历法,庆祝的日期才固定下来。”王娟解释道。
具体到饮食上,在新旧交替的时候,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饺子的形状颇似元宝,煮熟后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的好兆头;南方则多数做年糕,谐音“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方的新年习俗也会略有不同。胡野秋介绍,安徽芜湖一代,过年还是会吃米饭,“另外南方户外活动更多,北方则室内活动较多。”
王娟也表示,单就地区来讲,春节庆祝活动差异不是特别大,但进入新一年,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属相、情况有一些特别的行为,“比如本命年的人穿戴红色服饰辟邪、求子与求功名悬挂的年画、剪纸及供奉的神像会不同。”
“年味儿”变淡?“人日称重”无人过
“微信拜年”新民俗出现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习俗,但实际每天的庆祝内容并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不断演化。胡野秋介绍,春节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第七天“人日”是人的生日。在农耕社会,春节实际始于腊月二十三祭灶,到元宵节告一段落。
“‘人日’的说法来源于女娲创世。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胡野秋分析,俗语讲“七不出、八不归”,即讲明初七不要出门,在家陪父母、过人日,初八可以出门远行。
文字、年画中展现的古人过春节的情形,曾引得不少现代人向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春节古老的传统民俗消失:小年习俗基本上形同虚设,“人日称重”无人过;同时,一些新民俗出现:除夕看电视春晚、微信拜年、拜年送鲜花,但万变不离其宗,合家团圆、祥和吉利是永远的不变主题。用胡野秋的话来说,便是“文化就是这么增增减减地流动着”。
王娟则认为,就传统年俗来讲,变化多发生在庆祝方式上,比如拜年的形式,走亲访友的代步工具等等,“真正传统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
人类的生日&正月初七正月初八&接星神正月初九玉皇会正月初十
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确实是个值得忧虑的事情,“年味儿”变淡的说法便一直广为流传。胡野秋认为,近几十年以来,一些原因导致对传统文化的逐渐背离,但我们不能继续与传统隔绝下去,目前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便是一个好的开始,“端午、中秋等成为公众节日将会对民俗的恢复起到良好的作用,久而久之,人文传统至少能有部分回归郑博士提醒注意:中国结可以到任何商场购买。但是购买后的中国结需要挂在你家南边窗户7整天以后才能使用;当然如果需要尽快使用的话,你也可以用红布包好随身带上它到寺庙烧香方可。千万不要买回来后就立即放到手包里面或者挂在门上,切记
&&&除夕,按照中国位理学传统,除夕要终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谓之守岁。今天,郑博士特别说说除夕应特别注意的十大风水事项:&&&&
1、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请务必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
2、大门上的“福”字,千万不要倒着贴。关于此可参看郑博士前两天的博文。
3、家中破损的家具要处理:该扔的扔、该修理的修理。千万不要届时坐在摇晃的椅子上。
4、检查家中所有灯泡,不亮的灯泡要换新。晚上所有的灯要打开,一直开它三天三夜。
5、晚上12点之前要在家或者其他适合的地方烧香拜佛。具体内容,可参看郑博士相关博文。
6、要穿红衣裳、挂红灯,放鞭炮。以图吉利。大年三十开运的具体方法,请参看郑博士相关博文。
&&贴在大门的“福”字必须正着贴,寓意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吉祥美誉,如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哟!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这才能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福气溜着了。
&&&&不过在屋子的内贴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里,福气也被关在自家屋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还有就是贴在马桶、垃圾箱、衣柜……上的小“福”字也必须倒着贴的,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在此,郑博士祝朋友们都家家有福气、好运自然来!初一聚财有讲究,郑博士说你听:民俗上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如果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时间:大年初一、初二 
方法:向东方走,如果看见喜庆队伍、或有穿红衣服的人,马上双手合十,心中默默念吉祥语给家人、爱人,那么他们就托你的福了!这是郑博士首先推荐朋友们使用的方法。
二、属猴、虎、蛇、猪犯太岁需化解
郑博士提醒猴年属猴、属虎、属蛇、属猪犯了太岁神,因此除了立春时拜太岁爷外,建议还要启用相应的吉祥物,如郑博士的平安旺运锦囊以及根据不同属相特别定制的化煞旺运吉祥物,同时郑博士提醒还要调理自家的屋宅风水和办公风水,如此,你才能化腐朽为神奇、趋利避害,安安稳稳好运来。
正月初二摆脱以往衰运
时间:大年初二、初三 
方法:如果2015年运气不好或很倒霉的人,可准备一张红纸,一面写2015年不如意的事,另一面面写“千灾万劫化灰烬、好运好事速速来”,至少念三遍:“六壬!六壬!迅速显灵、去我霉运。”
正月初五,初五这天是财神爷生日,华夏大地有迎财神习俗。财神爷是国人最为崇拜的神祇之一,初五如何正确迎财神呢,这是有讲究的,郑博士今天要仔细跟朋友们说说迎财神的习俗。农历正月初五,又称为“牛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一、初五要请好请对财神&&&正月初五是财神爷生日,财神爷最为“风光”的时候。财神,俗称财神爷,能保人发财。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要迎财神。
郑博士提醒朋友们注意:初五财神方位是:西南。注意:这一天冲猪哦。
&&&那么,“财神”究竟何许人也?&财神,
俗称财神菩萨, 是掌管天下钱财的。农历年初五是迎财神, 这天早晨, 雄鸡报晓的时候, 鞭炮声就响彻云霄,
黎明即起的人们相互作躬,说上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的话.据说, 在旧银钱行业, 更为隆重, 他们每逢旧历正月初四深夜,
就有迎财神仪式,商店全体人员都要向中堂张贴的财神像顶礼膜拜, 祝祷新的一年利市。 
(一)、财神分为“正财神”及“邪财神”
&&&&财神像大致上可分为“正财神”及“邪财神”二类:
&&&&1、正财神可分为二种:文财神;武财神
&&&&2、邪财神如四面佛、车公元帅等之类。   
 (二)、正财神种类
&&&&1、文财神种类
&&&&文财神有四,分为财帛星君、福禄寿三星以及公正无私的比干以及生财有道的智慧财神范蠢。大多数人都喜欢供奉此类财神,因若能放置在财位上,财源立刻滚滚而来。  
财帛星君:
&&&&也称“增福财神”,他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及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他的外形很富态,是一个面白长髭的长者,身穿锦衣系玉带,左手捧着一只金元宝,右手拿着写上“招财进宝”的卷轴,相貌厚重,让人一看就知是富贵之相。相传他是天上的太白金星,属于金神,他在天上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有求必应,最乐于助人;所以,很多求财的人,对他都非常尊敬,有些甚至日夜上香供奉。有正常生意的人士,可以供奉这一位财神。  
福禄寿三星:
&&&&“福星”
手抱婴儿,象征子女昌盛一团和气、福泽绵绵;“禄星”身穿华贵朝服、腰围玉带,手抱玉如意,一脸富贵容相。为人间信男信女加官进爵,添财进禄有求皆遂意。“寿星”手捧寿桃,面露幸福祥和的笑容,面上皱纹可以看出他寿与天齐,象征长寿无病无灾;象征安康长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过年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