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戒赌碑文最短人物传碑文

蔡邕碑文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蔡邕碑文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古代预言家刘伯温的碑文怎么解析_百度知道
中国古代预言家刘伯温的碑文怎么解析
我有更好的答案
民间传说,瞎编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雾灯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河北古代百名爱国人物小传·第六集·魏征、宋璟
河北古代百名爱国人物小传
&&&&河北作为华北腹地,京畿重镇,历来人杰地灵,“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自尧帝迄今,河北大地上曾涌现出无数且将不断涌现出可歌可泣的爱国风云人物,他们每个人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爱国忧民、无私奉献、矢志进取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笔者作为河北人,自然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似乎被人们淡忘了。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些先贤、先烈们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激励后人不断进步,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此,本博根据华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百名河北爱国人物》,分期刊载这些爱国风云人物的小传,敬请各位博友关注,并请河北的博友们提供线索,进行补充。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有识之士斧正。
&&&&&&&&&&&&&&&&&&&&&&&&&&&&&&&&&&&&&&&&&——逸梅轩主
魏&&&&&&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魏征告诫唐太宗的金玉良言。
& 魏征,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晋州市)人(公元580—643年)。
魏征出身于世宦家族。他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都以为官清正廉明而闻名,被誉为“三代遗直”。这种家风对魏征产生了深刻影响。不幸幼年是丧父,家境贫苦。早年出家当过道士。魏征喜好读书,尤其注意钻研战国纵横家的学说,从小立下了远大志向。他说:“愿事明主,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表达了想在政治上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隋朝末年,他参加了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后来投奔到唐高祖李渊的太子李建成的门下,做了洗马。魏征看到太子的弟弟李世民才高功显,估计将来要争夺皇位,劝太子早日将他除掉,太子不听,后来果然李世民先发制人,杀了李建成,夺得了皇位,魏征也成了阶下囚。李世民责问道:“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不慌不忙地说:“建成要是早听了我的话,就不会出事儿了。”李世民喜欢他的直率,欣赏他的才华,选拔他为詹事主簿。不久,又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多次向他询问朝政得失。魏征总是有什么就说什么,从不忌讳,太宗也能虚心接受。魏征感谢太宗的知遇之恩,也就更加尽心尽力了。仅在任谏议大夫期间,魏征就给唐太宗提了两百多条意见。贞观元年,魏征任尚书左丞,总辖吏、户、礼三部,位高权重。
魏征曾对太宗说:“希望陛下使大臣们成为良臣,而不要让他们成为忠臣。”太宗问:“良臣、忠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良臣不但使自己赢得好名声,而且使君主受到人们的尊重,国家长治久安;忠臣则不但自己遭受杀身之祸,而且使君主受到世人的唾骂,天下大乱。”意思是,作为大臣,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不能君主说什么就听什么,有了错误也不指出来,那样不但害了自己,而且害了君主,还使国家遭受灾难。太宗认为他的话很深刻,很有道理。太宗问道:“君主怎样才会明哲,怎样就昏暗呢?”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举出一系列事实,说明君主之所以明哲,是因为听取了各种不同意见;之所以昏暗,是因为只相信某一方面的看法。这也是魏征积极进谏的原因。
郑仁基的女儿才貌双全,皇后建议选为“充华”,册封的诏书都已经写好了,但听说郑仁基的女儿已经订了亲时,魏征谏道:“陛下身居亭台楼阁,应该想到让老百姓有房子住;品尝美味佳肴,应该想到让百姓吃饱饭;考虑左右的嫔妃,也应该让百姓及时成家立业。现在,郑仁基的女儿已经定了亲,陛下却要把她夺过来,怎能符合做父母的心意呢?”太宗深感内疚,立即停止了册封。
魏征经常劝说太宗借鉴隋朝灭亡的教训,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子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等等。有一次,太宗到洛阳,中途住在显仁宫,官吏侍奉不周到,太宗大发脾气,把他免职。魏征谏道:“隋炀帝以地方官吏所献食物的多少作为赏罚标准,结果众叛亲离,这是陛下亲眼所见,怎能效法他呢?如果仅仅因为官吏侍奉不周就把他赶走,我担心这样下去,会闹得民不聊生。”太宗听后很吃惊,说:“我从别人那里是听不到这种意见的。”
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秘书监,参与朝政。七年(公元633年),任侍中。后来受命总管周、陈、隋、梁、齐诸史的编写工作,亲自撰写了《隋书》的序论和《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这些史书由于编撰质量好,被人们誉为“良史”。书成后,魏征加官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敢于犯言直谏,太宗善于纳谏,这对贞观年间的政治风气无疑大有裨益。唐太宗之所以成为一代明君,与魏征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一天,太宗宴请群臣,说:“帮助我平定天下,历尽艰险,数房玄龄的功劳最大;辅佐我治理国家,犯言直谏,匡正违失,数魏征的功劳最大。”说罢,当即将自己的两口佩剑赐给他俩。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享年63岁,太宗亲自吊孝,放声痛哭,停止上朝5天。出殡那天,又令百官送出郊外。他还亲自为魏征的墓碑写了碑文,并亲自书写。
魏征去世后,太宗思念不已。他对大臣们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后,我就失去一面镜子了!”
为此,魏征作为一代著名的谏臣而流芳百世。&
&宋璟,邢州南和(今邢台市南和县)人(公元663—737年)。从小耿直,有气节。知识渊博,文章写得很漂亮。调露元年(679年)考取进士,年仅16岁。累官至御史中丞、得到武则天的重用,睿宗时升至宰相,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整顿吏治,政绩卓著。因与姚崇奏请太平公主到东都洛阳去住而遭贬。先后担任过楚州刺史、幽州都督、广州都督等职。开元四年,姚崇辞去宰相职务,推荐宋璟担任。
宋璟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和魏征一样,敢于犯言直谏,纠正皇帝的过失。武则天时,宋璟任左御史台中丞,掌握御史台实权。有人告宠臣张易之兄弟谋反,他奏请武则天一定要追查到底。武则天说他们已经自首,宋璟认为当依法处斩,请求让御史台收审他们。武则天只好让张易之兄弟接受御史台的审问。唐中宗复位后,听信谗言,把告武三思奸乱后宫的韦月将判处死刑。宋璟请求复查。中宗大怒,说:“我已经说了杀,你还请求什么?”宋璟坚持依法办事,不奉诏令,终于免除了韦月将的死刑。他敢于与权贵宠臣进行斗争。武三思侍宠专权,多次请他帮衬,他正色给予警告。他在贝州(今河北南宫县东南)任刺史时,正遇上水灾,而武三思的封地就在贝州。武三思不顾百姓饥馁,派人征敛租赋。宋璟坚决抵抗,使百姓避免了更重的灾难。宋璟任地方官期间,还为当地百姓办过不少好事。他在广州任都督时,看到人们用竹子、茅草盖房,常常发生火灾,便教会他们烧瓦,避免了火灾,得到人们的赞扬。
宋璟接替姚崇任宰相之后,想方设法恢复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局面。大力革除武则天时遗留下来的弊政,选贤任能,严格依法办事。皇后的父亲死了,皇后要求筑坟五丈一尺。宋璟奏请依法办事,玄宗答应了。不料过了一夜,玄宗又答应了皇后的要求。宋璟把诏书退给玄宗,上书说,简朴是一种美德,厚葬为前代所戒,所以古墓都不筑高坟;制度不能因人而异,必须按制度办事。终于将玄宗说服。
鉴于玄宗喜好武功,为了国家安定,他不重赏边将,以免好事者挑起事端,助长边将的骄气,造成大乱。宋璟执政期间,广州百姓请求为他立遗爱碑。为了革除谄谀之风,他主动请玄宗下令禁止,使其它州县也不敢立。开元六年五月,他下令禁止恶钱,拿出太府钱两万串,以平价购买老百姓销售不了的物品,充作官用,使得良钱流入民间。又下令官府拿出粮食十万石,向百姓出售,收回恶钱,交少府统一销毁。他劝玄宗奖励农桑,减免赋税,制止后妃干政,放逐进谗献媚的奸臣。他还亲自到监狱巡查,平反冤案,释放无辜数百人。这些举措得到老百姓的一致称赞。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意思是,他走到哪里,就如同春天的阳光一样普照到哪里。他在百姓中的印象由此可见一斑。
开元八年,宋璟罢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病逝于家中,谥号文贞。
开元年间,姚崇、宋璟相继出任宰相,对于中唐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姚崇、宋璟功不可没。史称:“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宋璟是一位有胆魄、有见识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的,但在客观傻女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因而是值得肯定的。
&&&&&下期河北古代名人为一行、李若水。
【待&&续】
&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 百度百科
&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是199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书,作者是陈兰村。
内容介绍本书精选中国古代名人所写自传35篇,起自汉代,迄于清末;其作者上自帝王、臣僚,下至隐士、僧侣,而以文学家居多。由于作者为传主本人,因而便于自明心迹,或述志抒怀,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事业追求,或记述自己的道德情操,总结人生经验。又由于各人的社会地位、人生道路和写作风格不同,有的直陈其事,慷慨激昂;有的胸怀坦荡,无所忌讳;有的幽默风趣,寓庄于谐;有的命运多舛,悲愤凄恻,各以生动传神的笔墨,刻画传主本人的不同性格。每篇附有作者小传、注释、译文和评析,可供阅读参考。作品目录自传,简要地说是个人自叙生平的一种写作样式。能够  真实地而且艺术地记叙自己的实际人生的作品,可称为自  传文学,它属于传记文学的一类。由于作者、时代与国情的  不同,尤其是时代的不同,古今中外的自传在内容与形式上  有很大的差别。中国古代的自传,一般篇幅短,生平材料不  全,多述志抒情,语言较精美。中国现代或外国的自传,篇幅  一般较长,生平经历较详细。各种自传尽管有千差万别,但  相同的一点都是作者自述生平经历,作者与传主是同一个  人。这是它不同于他传的独特性  根据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完整意义上的自传内  涵应包括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生平事迹要真实,这也是  一般传记首先具备的特点;第二,材料有多少的不同,但都  要写出自我的性格,尤其要画出自己的灵魂。当然材料全  面,更便于读者对自己“全人”的了解;第三,对自己所处的  人际关系及自身在所处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  作用有较客观的公允的评价;第四,要有文学性,尤其是语  言要精美。这四个方面中,第三点是尤其要重视的。如欲对  自己作出客观而公允的评价,必须超越本身主观的局限才  能达到,而写自己的传一般很不易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人很  难有自知之明。  由于自传在传记体中的独特性,即自传中存在程度不  同的主观因素,使自传呈现更加复杂、更加丰富多彩的色  调。每个生活过来的人,都有其生命哲学。事情做得如何,  都有一套为之辩解的原由。曹操可以在《让县自明本志令》  中坦率得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政治追求;刘禹锡、王韬都  在自传中对自己的政治生活作了自我辩护;曹丕、文元发在  自传中只讲自己的长处;陆羽、梁启超都在自传中对自己的  一段人生经历作出极为认真的自我总结。尽管作者的艺术  技巧有高低,但都从不同角度给自己的心灵作了自画像。  中国的自传起源于战国,形成于汉代 唐代刘知几《史  通?序传》指出了自传的渊源: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案屈原《离骚经》,  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  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  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  蔑尔无闻。至马迁,又征三闾之故事,放文园之近作,模  楷二家,勒成一卷。于是扬雄遵其旧辙,班固酌其余波  自叙之篇,实烦于代。虽属辞有异,而兹体无易。  刘知几所称的“自叙”即自传。他认为战国时代屈原的  《离骚》,开头一章就是自传的发迹;而汉代大赋作家司马相  如始作自传,但他的自传没有流传下来;司马迁在《史记》中  的第七十篇列传《太史公自序》,成了古代自传形成的代表  作。从此以后,自传历代不绝。  中国古代自传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历代许多名人多重视自传的写作,因而自传作者的  面较广。其中以文学家为多数,这与他们掌握文学的手段密  切相关。但自传作者不限于文学家,上至皇帝,如明太祖朱  元璋,下至一般文人学者,如清代平步青;有大小官吏,如明  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有当过县令的文元发;有僧人如  法显,也有隐士如杨维桢等。自传作者一般一生只写一篇自  传,但有的作者也有写两篇以上的,如唐初王绩写过《自撰  墓志铭》,又写了《五斗先生传》;晚唐陆龟蒙写了《甫里先生  传》,又作《江湖山人传》。作者写自传时的年岁不一,但多选  在重要的时刻。有的作者年轻时就写,如唐代陆羽二十九岁  时写了《陆文学自传》,近代梁启超三十岁时写了《三十自  述》,这都在人生经历转折时写的。较多的是写于晚年,如唐  代刘禹锡在七十一岁临终前写了《子刘子自传》,清代文字  学家段玉裁八十岁时写《八十自序》,都对人生作了自我总  结。还有一种是书序与自传相结合的自序,一般都在某一部  书完成后写的,如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王充的《自纪》。  作者们为什么重视自传写作,为什么要写自传呢?一般是为  了借自传而传名后世,怕没世而无闻。这种自传意识也直接  见于内容中。  二、古代自传在内容上多以述志自省为主。中国古典诗  歌历来有“诗言志”的传统,古代自传在述志上与诗骚一致  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有自省的说法,孔子的学生曾子云: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古代自传也往往有自我  反省的精神 述志与自省具体表现为:  1.自明本志,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古代自传中的述  志往往与政治理想相联系。唐代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记  述了有关永贞革新的内容。作者对永贞革新领袖王叔文的  活动作了明确肯定,认为“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而对  所谓顺宗“内禅”作了揭露,所谓“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  归贵臣”,暗示顺宗李诵是被政敌所迫而退位的,反革新的  宫廷政变是在宦官的操纵下进行的。刘禹锡当时积极参加  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活动,革新失败后遭贬。但刘禹  锡在自传中为王叔文辩护,表明他并未放弃革新的政治理  想。他在自传的铭文部分对自己也作了恰当的评价:“天与  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既因自己的政治抱  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可  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在《指  南录后序》中自叙出使元营被扣至脱险归来的经历,表明  “将以有为也”的忠贞心迹,也具述志性质,表现其坚定不移  的爱国精神。至于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也是述志,表  明自己无代汉的野心,实际上只是一种政治手段。  2.自我回顾,总结人生经验。有的自传是某一阶段的  人生小结。如陆羽的《陆文学自传》,自述了从幼年到二十九  岁的生活历程。他从一个弃儿,成为寺院一个小和尚,再成  为民间戏剧演员、导演,又再成为一个诗人和学者。由于他  能与命运不断抗争,因而逐渐成熟起来。他回顾自己从小所  受的不幸遭遇,自学成材的顽强意志,与社会上各种人的交  往,创作上取得的多种成果,这自然是对以后生活的有力激  励,可以对生活更具有信心。东汉的王充在《自纪》中也回顾  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提出他的处世态度:“处逸乐而欲不  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游必择交,不好苟交。”有的作者在  晚年写自传,给自己一生作总结作评价,同时也为了教育子  孙后代。清代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八十自序》中  对自己的评价很谦虚,认为“回首平生,学业何在也?政绩何  在也?”“养亲未之能力也;而读书竟无成也。”又明确告诫子  孙要“不虚其年”,“苟能不虚其年,则永短皆幸也。”即子孙  只要不虚度年华,那末生命长短都是可庆幸的。  3.自我解嘲,描述生活情趣。唐初的王绩作《自撰墓志  铭》,借自传发政治上不得志的牢骚。说自己“才高位下,免  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  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  坐若无所据。”又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欧阳修的《六,  居士传》,都写晚年的生活情趣。表面上看来,白居易暮年,  一天到晚生活在醉酒吟诗之中;而欧阳修晚年则与五个  “一”生活在一起,即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  棋一局,酒一壶。透过这些表象,不难发现作者深层的人生  感慨和自我解嘲,实际上是抒发了他们晚年的失意心情。  4.自白心秘,流露出自忏意识。有的自传作者内心长  期抑郁,往往与他们难言的隐痛有关。他们的内心秘密平时  不易轻易表示,但却在自传中流露出自我忏悔的深层意识。  如清代王韬的《?园老民自传》反映了一个近代较早面向西  方资本主义现实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心情。他的  内心还有一个特殊的秘密,即他曾上书太平天国表明心迹  的事。他在自传中既骂太平军是“贼”、“寇”、“匪”,又对清政  府以“通贼”罪名通缉他深表不满;又因作者遇此“奇祸,母  氏竟以忧殒其生”,这使他“积惨终身,痛欲剜心”,忏悔不  及。再如近代文学家林纾的《冷红生传》,自述了曾三次拒绝  女性向他表示爱情的浪漫经历,揭示了意识深层结构中理  与情、灵与肉的冲突。他三次拒见女性,表现了个性外表上  的冷和内心的热。他对性爱的欲望不轻易表现在与女性的  交往中,却表现在写作上。他在这篇自传中,实际是流露了  他对三位女性的自我忏悔。以上四种情况,自明本志,自我  总结,自我解嘲,自我忏悔,目的都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心灵,  让别人了解自己。从这个角度说,自传实际上大都是自省意  识的产物,自我心灵的画像。那末如何才能画得既形似又神  似呢?这就要看作者的艺术才能和创造能力了。  三、古代优秀的自传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往  往以刻画鲜明的自我形象和个性,抒发真情实感,创造性的  结构和朴素隽永的语言,吸引读者。  1.古代自传注重对自己的精神面貌和个性的描写,而  对自己的外貌直接描绘的不多,偶而有之,淡淡几笔,如素  描而已 如明初宋濂的《白牛生传》开头一段,写自己“尝骑  白牛往来溪上,故以白牛生目之。”自己“躯干短小,细目而  疏髯。”虽只几笔,给人的印象却是较深刻的。胡应麟的《石  羊生小传》中对自我外貌也有生动的描绘。古代自传对自我  形象的描绘,主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个性的刻画,  从而写出自己的精神面貌。如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开  头一段,用漫画式的笔调给自己作了一幅自画像:“贱而懒  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免袒裼似玩,人多病之。”给  人的印象作者是个超然于世又玩世不恭的人。下文他又说  自己“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已不为动。”他  八次乡试都未中举,并非他无才,而是当时科举制度不合  理,所以他并不因落榜而惭愧。他“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  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  争愚而危之,而已深以为安。”这种态度正是他“惮贵交似  傲”的具体表现。作者在自述坎坷的生活道路及生活志向  中,充满了个性精神,突现出一个无视封建礼教、蔑视权贵  的反传统的奇士形象。而清初张岱的《自为墓志铭》,则写出  了个人生活、思想性格随明亡清立的社会巨变而发生了大  起大落的变化。作者原生长在一个世代富贵的家庭,青少年  时代过的是纨?子弟的生活,而到晚年已沦落为一般平民,  甚至到了“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地步。这是由于“年至五  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造成的。但这也表现了他与清统治  者不合作的态度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写出了自己鲜明的精  神面貌。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记叙丈夫赵明  诚编撰《金石录》的由来和作者夫妇早年的生活志趣,以及  所藏金石聚散的经过。这篇作品既可作为李清照的自传看,  也可作为赵、李二人的合传读。作品中写夫妇猜书品茶、途  中离别的几个典型事例,二人的形象都非常鲜明。他们热爱  金石书画的个性刻画得尤为深刻感人。  古代自传在刻画自己个性时,较多直接运用心理描写  的手法。因为自己写自己,对自身的经历、当时的内心活动,  总比别人要了解,写起来较方便。这是自传写心理活动的优  势。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多次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如  途中与丈夫分别时说:“余意甚恶。”听到丈夫卧病时说:“余  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见到丈夫病危时写道:“余悲  泣仓皇,不忍问后事。”流落到会稽,文物被盗,她写道:“余  悲恸不已。”后来丈夫死后重读《金石录》,自然又会想起亡  夫,她写道:“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回忆起丈夫在东莱  静治堂整理古籍的情景。由于这些真实细致的内心活动的  描写,把作者对亡夫的爱、对金石书画的珍重都展示在读者  的面前。又如朱元璋的《皇陵碑》是一篇为自己的父母陵墓  写的碑文,但其中却侧重记述自己的苦难身世、参加反元起  义和定都南京的经过,实际上是一篇自传。作者多次流露了  自己的内心活动,如写到父母、长兄死后说:“余亦何有心  惊若狂。”当作者与二哥分别时写道:“兄为我哭,我为兄  伤。”当离开寺院去外地时说:“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  乎沸汤。”而当淮河流域农民开始起义时,作者“于是思亲之  心昭著,日遥盼乎家邦。”当他守滁阳时,“思亲询旧,终日慨  慷。”这些心理描写都写出了朱元璋做皇帝前对家属亲人的  深厚感情  2.古代自传的艺术魅力不仅来自于人物形象和个性  的刻画,还来自于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文学作品中的情  感既是作品的内容,也是作品的艺术,而写什么样的情感便  是内容问题。由于情感力量的大小,抒情效果如何,直接关  系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怎样抒情也是艺术  自传作者抒发的感情只有真实的、出自肺腑的,才有感  染力,否则弄虚作假,还是骗不过读者。如南朝陈诗人江总  仕梁、陈、隋三代,于陈后主时任尚书令,不理政务,日与后  主及众狎客游宴后宫,君臣昏乱,终使陈亡。江总所作《自  叙》却弄虚作假,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管锥编》第四册  “江总《自叙》条”指出:“江总权臣狎客,一人两任,而此篇志  明淡泊,义契苦空,遁词绮语,更为有忝面目。”可见江总用  尽苦心,仍逃不过后代学者的慧眼 古代自传中,许多作者  抒发了真挚的感情,不仅对自己的亲人,而且对宾客、朋友  都表示真挚的感情。如北宋散文家柳开在《东郊野夫传》中  自述:“与其交者,无可否,无疑忌。贤愚贵贱,视其有分;久  与之往还,益见深厚。’“或有宾客自远方至,即倾产以待之,  遽与之宴笑寝处,无少间矣。”‘‘宾客既告返,即解衣质钱以  赆之。”可见真挚的感情确能感动人。  古代自传作者抒发感情能运用多种方式。如前述李清  照的《金石录后序》、朱元璋的《皇陵碑》都运用了心理描写  的手法,直接写自己的内心感情。有的自传作者还通过直接  抒情与记叙事实相结合,使所抒之情具体充实。如明朝艾南  英的《自叙》以亲身所见所感,揭露明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腐  朽与黑暗,抒发了自己身心所受的痛苦与愤恨。文中有三次  以“嗟呼,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呼应,同时对考试  前、考试时、考试后考生所受之苦作了具体描写,让读者如  临其境,引起对作者的同情与共鸣  3.结构上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也是古代自传的艺术魅  力所在。自传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自叙生平经历,但除此之外  尚有多种结构方法。解说自己名号的由来或围绕名号自述  生平,如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杨维桢的《铁笛道人自  传》、应?谦的《无闷先生传》等。再是将自己的生平与别人  比较异同,这是南朝梁刘峻《自序》所首创的。刘峻先总说自  己与汉朝冯敬通有三同四异,再一一比较说明。清代汪中  《自序》也用此法,将自己生平与刘峻相比,有四同五异,相  比之下,更显出自己一生经历的坎坷、生活的不幸。还有一  些自传在全文或某些段落结构中运用了主客问答的方法,  如北宋初柳开的《东郊野夫传》间或采用“或曰”与“野夫曰’  这类主客问答或对话的方法来组织内容;欧阳修的《六一居  士传》,则全文用“客有问曰”、“客笑曰”、“客曰”、“客复笑  曰”与“居士曰”的问答方法,叙议结合,安排材料。这种方法  避免了自传只由作者一个人单纯自叙的模式,可使气氛活  跃,更便于生动地表述作者的生活情趣。  4.古代自传因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文学修养不同,语  言自然呈不同的风采,但一般以朴素隽永见长。司马迁的  《太史公自序》全文语言朴素简洁,整散错综,灵活多变。叙  述自己的壮游过程,运用十几个动词和方位词加上不同的  地名,仅百余字就交代完了,既简洁又清楚。叙司马谈遗嘱  一段,先写“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再写“迁俯首流涕曰”  父子同泣,情意感人。而司马谈遗嘱内容的记录,更是含义  隽永,令人想到司马迁后来写成不朽的巨著《史记》,不只是  他父亲个人对司马迁的要求,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  求。《太史公自序》中叙述发愤著书一段,则用了整齐的排比  句,列举古人身心受挫后发愤著书的成功例子,文句气势强  盛,表达出作者对发愤著书极强的自信心。  朴素隽永的语言也常体现在有些古代自传对日常生活  的描述中。如清代平步青的《楝山樵传》,写到他爱好校刊古  籍而不为其妻所理解的事:“盛暑汗浃竟体,天寒皲裂,不以  为病。妇笑之曰:‘空费日力,胡不自著书,而耘人田为?’笑  而不答。”作者“笑而不答”四字,写得真切含蓄,令读者也会  发出会心的笑声。  朴素隽永的语言还体现在古代自传作者的一些名言佳  句中。有的是说出了作者的真心话,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  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  王。”有的是痛苦的自我安慰,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  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  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她与丈夫  生前一生心血所聚的金石字画在两宋之际的大动乱中大多  失散,这怎么不叫人心痛欲碎?但为了心理平衡,只得作以  上自我安慰语。  四、古代自传形式多样,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自传,主  要从其内容来确定。常见的古代自传从标题上看有以书序  形式出现的自序,有以自己的姓名或别号为题的自传,有自  撰的墓志铭,还有其他体裁的自传。以书序形式出现的自  序,实际上是书序与自传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自序由司马迁  的《太史公自序》所首创。该文原是《史记》中第七十篇列传。  作品前一部分自述祖先及自己的生平经历,后一部分则是  《史记》全书各篇的提要。前一部分是自传,后一部分相当于  后世的书序 这种形式将自传与书序结合,后人常用,如王  充的《自纪》、艾南英的《自叙》等。将自己姓氏名字加在  “传”或“自传”前作标题的自传,如晋代法显的《法显传》(又  称《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等)、唐代陆羽的《陆文学自  传》、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以自己的别号为标题的自传,  常用第三人称写传主,实际是自传。这种形式由陶渊明作  《五柳先生小传》开始,以后历代不衰。唐代白居易作《醉吟  先生传》,宋代欧阳修作《六一居士传》,明代有宋濂的《白牛  生小传》、胡应麟的《石羊生传》,近代有林纾的《冷红生传》  等。还有一些作者,生前就为自己预写了墓志铭,有的墓志  铭写了自己的生平简历,也具有自传性质,如唐代王绩的  《自撰墓志铭》、明代徐渭的《自为墓志铭》、张岱的《自为墓  志铭》等。用其他文体写的自传,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的体裁是令文,朱元璋的《皇陵碑》是墓碑文,但从它们的内  容看,应视为自传。自传一般用散文写成,但也有用骈文写  的,如清代汪中的《自序》;也有用诗歌体写的,如唐代骆宾  王的《畴昔篇》诗就具有自传意义。  五、篇幅短小,几无长篇,容量有限。古代自传一般在一  二千字左右,最短的只二三百字,万字以上的长篇极少。法  显的《法显传》有一万字以上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忠王  李秀成被曾国藩军队俘获后,在被害前所写的自述,据罗尔  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称,原稿全文应有五万多字,因被曾  国藩撕毁一部分,至今见到尚有三万余字,这是“五?四”新  文学运动前罕见的长篇自传。古代自传由于篇幅短小,又加  作者一般在主观上不重视详叙生平经历,所以容量有限,个  人生平多不完整、不具体,这是一个较严重的局限  笔者在开设古代传记文学研究选修课的教学中,接触  到不少古代自传,逐渐感到古代自传中有不少优秀作品,应  向学生推荐,让学生阅读。古代自传佳作因作者多为有文学  修养的人,文笔优美,值得鉴赏;作者自叙生平,自明心志,  自抒情趣,自言个性,值得后人借鉴;作品中所述的内容,是  文史爱好者、研究者有用的珍贵史料。所以从古代自传的文  学价值、史学价值说,都还值得今天的广大读者一读。但古  代自传分散在古代各种古籍中,要集中检阅颇有不便。1936  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郭登峰编的《历代自叙传文钞》,但  所选录的作品太泛,有的并不是自传;当然也选入不少自传  佳作,但无注释,今天的一般读者读起来文字上可能有困  难;而且该书久未重版,读者要看也不易找到。为此,我另选  了这本《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选文的标准是:一,思想内  容较为健康,对读者可能会有人生的启示。二,要有一定的  文学性,限于散文性作品。文人学者自订的年谱之类,虽生  平事实可靠,但质朴少文,不予选入。三,从中国古代自传实  际出发,选入一些自叙怀抱、志趣的文章。四,照顾到各个时  代和代表性。对每篇选入的作品,先有作者简介,再附以简  注、今译,后加评析。我希望能在传记文学书籍中补上古代  自传选的空白。由于本人学识所限,不足之处肯定存在,期  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教  陈兰村  于浙江师大传记文学研究中心
& & 中国古代名人自传选 版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之信条 古代碑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