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沂水县长陈永生简历黄榜荣 简历

人民网―龙州:红八军故里看巨变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特别报道
龙州:红八军故里看巨变
本报记者 刘光金 庞革平
&&&&&&&&追寻小平足迹,记者从百色来到龙州。&&&&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后,小平同志来到龙州,直接领导龙州起义。在起义前期的紧张工作中,小平同志还在“红军楼”(红八军军部旧址)前栽下了两株柏树。日,是龙州人民胜利的日子,劳苦大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诞生了人民的武装部队―――红八军,邓小平同志任红七军、红八军的总政委。从此小平就与百色、与龙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据龙州县的有关同志介绍,小平同志还曾两次问起这两株柏树的生长情况。&&&&小平同志对红军楼前的两株柏树念念不忘,也是对龙州革命老区念念不忘。如今,这两株柏树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依然葱郁遒劲,生机勃勃,它见证了龙州革命,也见证了龙州历史的沧桑巨变。走在龙州的红色土地上,一座座漂亮气派的新房、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一所所设施齐全的乡镇卫生院、一处处标准卫生的饮水工程……清楚地告诉人们,南国边陲的红八军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致富&&&&红土地的龙州,是广西28个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之一,多少年来,老区人民一直为脱贫而努力。&&&&龙州的扶贫攻坚战从开展治旱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网、农业科技推广、农民素质教育等项目建设入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多方筹集注入建设资金,使多项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顺利建设。1999年,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将该县列为“九五”第二批蔗糖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县。现在,龙州已经建设了1600多亩甘蔗高产示范提水灌溉工程,完成了良种科研和繁殖体系建设及农技推广建设等;先后完成了18076座沼气池的建造;恢复了峒桂水利自流灌溉面积3.2万亩。&&&&与此同时,龙州县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的路子。在龙州县特色水果之乡“山黄皮村”―――水口镇沿山村陇因屯,屯内屯外一棵棵山黄皮树上都挂满了累累的金灿灿的果实。村民谭盛进说,他一家种山黄皮树300棵,按每棵年收成10公斤、每公斤4元计,果树收入就达到1.2万元。预计今年仅山黄皮一项,全屯人均收入可达1044元。&&&&在抓好传统优势农产品甘蔗、剑麻、特色水果的基础上,龙州县进行了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农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尝试。2003年,龙州与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合作,成功种出了广西第一代乌龙茶,其经济效益将龙州原来种植的绿茶由1500元/亩提高到元/亩,龙州县的3个农场共有1.5万亩茶园,如今已开始大面积推广乌龙茶种植,一些乡镇也开始引进乌龙茶。据了解,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还将在龙州投资30多万元兴建一条生产加工线,一旦龙州的乌龙茶产业形成,其产值有望超过1亿元。&&&&在摆脱贫困生活的同时,老区人民也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2002年,龙州县创建了“四位一体”的小康文明示范村(生态农业示范村、边境文化长廊示范村、庭院经济示范村、拥军优属模范村)。为了早日创建农村小康文明新村,龙州县领导多次到农顿屯与群众“三同”,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号召村民发扬红八军精神,积极创建文明示范村。农顿屯的群众当年积极参军支援革命的热情,如今又重现在积极创建文明示范村的工作上。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建房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创建小康文明新村的方案、土地协议、新房选址、贷款协议等一系列问题。如今,走进农顿屯文明新村,三条宽敞的新村大道环绕着整个新村,造型新颖的56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村道两旁。整个新村规划科学,环境优美。&&&&龙州在建设小康文明示范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县长黄榜荣介绍,现在全县已有500多个自然屯安装了卫星广播电视设备,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超过95%和90%,并获得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县称号。此外,龙州县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2003年,全县完成科技培训人员33527人次,共引进水稻、甘蔗等新品种15个,试验推广牛品种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15项。&&&&延续红色之旅,拓展旅游品牌&&&&龙州,因为与世纪伟人邓小平联系在一起而引人注目,红军楼成了这里的著名景点。龙州起义在某种意义上给龙州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推动龙州旅游经济的发展,龙州县委、县政府今年开始大力开发“红色之旅”旅游资源,红八军纪念馆目前已经收集了600多幅(组)珍贵的图片、300多件文物,全面介绍了龙州起义、红八军的来龙去脉。&&&&除了“红色”的龙州,这座有着1290多年历史的古城,“绿色”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龙州古城曾有“小桂林”的美称。&&&&说起旅游,一直在龙州从事宣传工作的黄德尤对记者说,左江龙州段的景色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阳朔到桂林段的漓江,这里欠缺的只是品牌和完善的旅游设施。&&&&左江上游的龙州河段,风光美丽,当地人称之为“丽江”。沿江两岸的凤尾竹、木棉树、奇峰怪石,使这里的丽江有一种原始、古朴的风味,沿途的观音岩、酒壶山、神影山、妹仔滩、情人山、朝船山、陇娘山、宝剑山等景观,瑰丽奇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不禁赞叹:“阳朔画山,竟逊一筹。”如今,丽江风景区的旅游开发项目正在洽谈中,而位于龙州与宁明县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也在开发中,总投资8000万元的项目正在紧张实施。&&&&与此同时,龙州还加强了与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与往来,促进边关旅游、跨国旅游的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龙州接待自治区内外游客6.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80多万元,旅游业对龙州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善用地理优势,力推口岸经济&&&&龙州位于广西的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184公里。这里有国家口岸1个、地方口岸1个、边民互市点5个,对越通商历史悠久,发展边贸得天独厚。&&&&近年来,龙州县大力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深入外贸企业调查研究,与海关部门一起帮助企业解决通关、征税、外汇核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边贸管理行为和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一票收费、内部分流;用足用够用活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如采取补偿方式,输出采矿设备和技术,提高越方采矿能力,采取以货易矿方式,扩大矿产品出口量。&&&&如今,龙州境内的一类口岸―――水口口岸已发展成为我国水果对越出口的重要口岸。经过这个口岸的卡车,运出去的是水果、大蒜,运进来的是矿石、干果。2003年我国对越出口水果总值4615.5万美元,而经龙州水口口岸出口越南的水果总值达2221.1万美元,占同期该类商品对越出口总额的48.1%。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水口口岸进出口货运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77.6%,龙州县的进口商品由原来的19个增加到28个,出口商品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现在的98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给龙州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使口岸经济成为龙州新的支柱产业。前不久,在广西陆路边境线上四个一类口岸(水口、凭祥、友谊关、东兴)中,水口第一个全面开通了国际运输线,一系列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把龙州推到了前沿。龙州加强边境线上各口岸和边民互市点间的合作,用3-5年的时间,在边境一线建设形成以水口、那花口岸为中心的“那花―布局―水口―科甲―横罗”口岸经济带,成为广西对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南地区的货物出口东南亚提供一个便捷的通道。届时一个崭新的老区龙州将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华南新闻》&(日&第一版)
热门评论文章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或反映。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龙州:红八军故里看巨变--时政--人民网
龙州:红八军故里看巨变
本报记者 刘光金 庞革平
】【】【】【】【】
  追寻小平足迹,记者从百色来到龙州。  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后,小平同志来到龙州,直接领导龙州起义。在起义前期的紧张工作中,小平同志还在“红军楼”(红八军军部旧址)前栽下了两株柏树。日,是龙州人民胜利的日子,劳苦大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诞生了人民的武装部队―――红八军,邓小平同志任红七军、红八军的总政委。从此小平就与百色、与龙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据龙州县的有关同志介绍,小平同志还曾两次问起这两株柏树的生长情况。  小平同志对红军楼前的两株柏树念念不忘,也是对龙州革命老区念念不忘。如今,这两株柏树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依然葱郁遒劲,生机勃勃,它见证了龙州革命,也见证了龙州历史的沧桑巨变。走在龙州的红色土地上,一座座漂亮气派的新房、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一所所设施齐全的乡镇卫生院、一处处标准卫生的饮水工程……清楚地告诉人们,南国边陲的红八军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致富  红土地的龙州,是广西28个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之一,多少年来,老区人民一直为脱贫而努力。  龙州的扶贫攻坚战从开展治旱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网、农业科技推广、农民素质教育等项目建设入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多方筹集注入建设资金,使多项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顺利建设。1999年,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将该县列为“九五”第二批蔗糖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县。现在,龙州已经建设了1600多亩甘蔗高产示范提水灌溉工程,完成了良种科研和繁殖体系建设及农技推广建设等;先后完成了18076座沼气池的建造;恢复了峒桂水利自流灌溉面积3.2万亩。  与此同时,龙州县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的路子。在龙州县特色水果之乡“山黄皮村”―――水口镇沿山村陇因屯,屯内屯外一棵棵山黄皮树上都挂满了累累的金灿灿的果实。村民谭盛进说,他一家种山黄皮树300棵,按每棵年收成10公斤、每公斤4元计,果树收入就达到1.2万元。预计今年仅山黄皮一项,全屯人均收入可达1044元。  在抓好传统优势农产品甘蔗、剑麻、特色水果的基础上,龙州县进行了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农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尝试。2003年,龙州与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合作,成功种出了广西第一代乌龙茶,其经济效益将龙州原来种植的绿茶由1500元/亩提高到元/亩,龙州县的3个农场共有1.5万亩茶园,如今已开始大面积推广乌龙茶种植,一些乡镇也开始引进乌龙茶。据了解,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还将在龙州投资30多万元兴建一条生产加工线,一旦龙州的乌龙茶产业形成,其产值有望超过1亿元。  在摆脱贫困生活的同时,老区人民也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2002年,龙州县创建了“四位一体”的小康文明示范村(生态农业示范村、边境文化长廊示范村、庭院经济示范村、拥军优属模范村)。为了早日创建农村小康文明新村,龙州县领导多次到农顿屯与群众“三同”,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号召村民发扬红八军精神,积极创建文明示范村。农顿屯的群众当年积极参军支援革命的热情,如今又重现在积极创建文明示范村的工作上。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建房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创建小康文明新村的方案、土地协议、新房选址、贷款协议等一系列问题。如今,走进农顿屯文明新村,三条宽敞的新村大道环绕着整个新村,造型新颖的56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村道两旁。整个新村规划科学,环境优美。  龙州在建设小康文明示范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县长黄榜荣介绍,现在全县已有500多个自然屯安装了卫星广播电视设备,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超过95%和90%,并获得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县称号。此外,龙州县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2003年,全县完成科技培训人员33527人次,共引进水稻、甘蔗等新品种15个,试验推广牛品种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15项。  延续红色之旅,拓展旅游品牌  龙州,因为与世纪伟人邓小平联系在一起而引人注目,红军楼成了这里的著名景点。龙州起义在某种意义上给龙州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推动龙州旅游经济的发展,龙州县委、县政府今年开始大力开发“红色之旅”旅游资源,红八军纪念馆目前已经收集了600多幅(组)珍贵的图片、300多件文物,全面介绍了龙州起义、红八军的来龙去脉。  除了“红色”的龙州,这座有着1290多年历史的古城,“绿色”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龙州古城曾有“小桂林”的美称。  说起旅游,一直在龙州从事宣传工作的黄德尤对记者说,左江龙州段的景色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阳朔到桂林段的漓江,这里欠缺的只是品牌和完善的旅游设施。  左江上游的龙州河段,风光美丽,当地人称之为“丽江”。沿江两岸的凤尾竹、木棉树、奇峰怪石,使这里的丽江有一种原始、古朴的风味,沿途的观音岩、酒壶山、神影山、妹仔滩、情人山、朝船山、陇娘山、宝剑山等景观,瑰丽奇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不禁赞叹:“阳朔画山,竟逊一筹。”如今,丽江风景区的旅游开发项目正在洽谈中,而位于龙州与宁明县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也在开发中,总投资8000万元的项目正在紧张实施。  与此同时,龙州还加强了与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与往来,促进边关旅游、跨国旅游的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龙州接待自治区内外游客6.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80多万元,旅游业对龙州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善用地理优势,力推口岸经济  龙州位于广西的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184公里。这里有国家口岸1个、地方口岸1个、边民互市点5个,对越通商历史悠久,发展边贸得天独厚。  近年来,龙州县大力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深入外贸企业调查研究,与海关部门一起帮助企业解决通关、征税、外汇核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边贸管理行为和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一票收费、内部分流;用足用够用活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如采取补偿方式,输出采矿设备和技术,提高越方采矿能力,采取以货易矿方式,扩大矿产品出口量。  如今,龙州境内的一类口岸―――水口口岸已发展成为我国水果对越出口的重要口岸。经过这个口岸的卡车,运出去的是水果、大蒜,运进来的是矿石、干果。2003年我国对越出口水果总值4615.5万美元,而经龙州水口口岸出口越南的水果总值达2221.1万美元,占同期该类商品对越出口总额的48.1%。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水口口岸进出口货运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77.6%,龙州县的进口商品由原来的19个增加到28个,出口商品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现在的98个。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给龙州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使口岸经济成为龙州新的支柱产业。前不久,在广西陆路边境线上四个一类口岸(水口、凭祥、友谊关、东兴)中,水口第一个全面开通了国际运输线,一系列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把龙州推到了前沿。龙州加强边境线上各口岸和边民互市点间的合作,用3-5年的时间,在边境一线建设形成以水口、那花口岸为中心的“那花―布局―水口―科甲―横罗”口岸经济带,成为广西对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南地区的货物出口东南亚提供一个便捷的通道。届时一个崭新的老区龙州将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华南新闻》&(日&第一版)
(责任编辑:徐星瀚)
精彩推荐:
热点新闻榜
互联网搜索
镜像: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龙州:红八军故里看巨变
龙州:红八军故里看巨变
.cn 日01:10 人民网-华南新闻
  本报记者 刘光金 庞革平
  追寻小平足迹,记者从百色来到龙州。
  1929年12月,百色起义后,小平同志来到龙州,直接领导龙州起义。在起义前期的紧张工作中,小平同志还在“红军楼”(红八军军部旧址)前栽下了两株柏树。日,是龙州人民胜利的日子,劳苦大众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诞生了人民的武装部队―――红八军,邓小平同志任红七军、红八军的总政委。从此小平就与百色、与龙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据龙州县的有关同志介绍,小平同志还曾两次问起这两株柏树的生长情况。
  小平同志对红军楼前的两株柏树念念不忘,也是对龙州革命老区念念不忘。如今,这两株柏树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依然葱郁遒劲,生机勃勃,它见证了龙州革命,也见证了龙州历史的沧桑巨变。走在龙州的红色土地上,一座座漂亮气派的新房、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一所所设施齐全的乡镇卫生院、一处处标准卫生的饮水工程……清楚地告诉人们,南国边陲的红八军故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民致富
  红土地的龙州,是广西28个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之一,多少年来,老区人民一直为脱贫而努力。
  龙州的扶贫攻坚战从开展治旱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网、农业科技推广、农民素质教育等项目建设入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他们多方筹集注入建设资金,使多项农业基础设施得以顺利建设。1999年,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将该县列为“九五”第二批蔗糖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县。现在,龙州已经建设了1600多亩甘蔗高产示范提水灌溉工程,完成了良种科研和繁殖体系建设及农技推广建设等;先后完成了18076座沼气池的建造;恢复了峒桂水利自流灌溉面积3.2万亩。
  与此同时,龙州县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的路子。在龙州县特色水果之乡“山黄皮村”―――水口镇沿山村陇因屯,屯内屯外一棵棵山黄皮树上都挂满了累累的金灿灿的果实。村民谭盛进说,他一家种山黄皮树300棵,按每棵年收成10公斤、每公斤4元计,果树收入就达到1.2万元。预计今年仅山黄皮一项,全屯人均收入可达1044元。
  在抓好传统优势农产品甘蔗、剑麻、特色水果的基础上,龙州县进行了调整种植结构、培育农业新经济增长点的尝试。2003年,龙州与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合作,成功种出了广西第一代乌龙茶,其经济效益将龙州原来种植的绿茶由1500元/亩提高到元/亩,龙州县的3个农场共有1.5万亩茶园,如今已开始大面积推广乌龙茶种植,一些乡镇也开始引进乌龙茶。据了解,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还将在龙州投资30多万元兴建一条生产加工线,一旦龙州的乌龙茶产业形成,其产值有望超过1亿元。
  在摆脱贫困生活的同时,老区人民也注重精神生活的提高。2002年,龙州县创建了“四位一体”的小康文明示范村(生态农业示范村、边境文化长廊示范村、庭院经济示范村、拥军优属模范村)。为了早日创建农村小康文明新村,龙州县领导多次到农顿屯与群众“三同”,挨家挨户找村民谈心,号召村民发扬红八军精神,积极创建文明示范村。农顿屯的群众当年积极参军支援革命的热情,如今又重现在积极创建文明示范村的工作上。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建房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创建小康文明新村的方案、土地协议、新房选址、贷款协议等一系列问题。如今,走进农顿屯文明新村,三条宽敞的新村大道环绕着整个新村,造型新颖的56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井然有序地排列在村道两旁。整个新村规划科学,环境优美。
  龙州在建设小康文明示范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县长黄榜荣介绍,现在全县已有500多个自然屯安装了卫星广播电视设备,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超过95%和90%,并获得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县称号。此外,龙州县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和推广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2003年,全县完成科技培训人员33527人次,共引进水稻、甘蔗等新品种15个,试验推广牛品种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15项。
  延续红色之旅,拓展旅游品牌
  龙州,因为与世纪伟人邓小平联系在一起而引人注目,红军楼成了这里的著名景点。龙州起义在某种意义上给龙州人民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推动龙州旅游经济的发展,龙州县委、县政府今年开始大力开发“红色之旅”旅游资源,红八军纪念馆目前已经收集了600多幅(组)珍贵的图片、300多件文物,全面介绍了龙州起义、红八军的来龙去脉。
  除了“红色”的龙州,这座有着1290多年历史的古城,“绿色”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龙州古城曾有“小桂林”的美称。
  说起旅游,一直在龙州从事宣传工作的黄德尤对记者说,左江龙州段的景色一点儿也不逊色于阳朔到桂林段的漓江,这里欠缺的只是品牌和完善的旅游设施。
  左江上游的龙州河段,风光美丽,当地人称之为“丽江”。沿江两岸的凤尾竹、木棉树、奇峰怪石,使这里的丽江有一种原始、古朴的风味,沿途的观音岩、酒壶山、神影山、妹仔滩、情人山、朝船山、陇娘山、宝剑山等景观,瑰丽奇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不禁赞叹:“阳朔画山,竟逊一筹。”如今,丽江风景区的旅游开发项目正在洽谈中,而位于龙州与宁明县的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也在开发中,总投资8000万元的项目正在紧张实施。
  与此同时,龙州还加强了与越南等东南亚各国的交流与往来,促进边关旅游、跨国旅游的发展。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龙州接待自治区内外游客6.3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80多万元,旅游业对龙州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
  善用地理优势,力推口岸经济
  龙州位于广西的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184公里。这里有国家口岸1个、地方口岸1个、边民互市点5个,对越通商历史悠久,发展边贸得天独厚。
  近年来,龙州县大力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他们深入外贸企业调查研究,与海关部门一起帮助企业解决通关、征税、外汇核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顺边贸管理行为和降低收费标准,实行一票收费、内部分流;用足用够用活国家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扩大出口的政策,如采取补偿方式,输出采矿设备和技术,提高越方采矿能力,采取以货易矿方式,扩大矿产品出口量。
  如今,龙州境内的一类口岸―――水口口岸已发展成为我国水果对越出口的重要口岸。经过这个口岸的卡车,运出去的是水果、大蒜,运进来的是矿石、干果。2003年我国对越出口水果总值4615.5万美元,而经龙州水口口岸出口越南的水果总值达2221.1万美元,占同期该类商品对越出口总额的48.1%。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水口口岸进出口货运量首次突破30万吨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77.6%,龙州县的进口商品由原来的19个增加到28个,出口商品由原来的78个增加到现在的98个。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给龙州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独特的区位优势将使口岸经济成为龙州新的支柱产业。前不久,在广西陆路边境线上四个一类口岸(水口、凭祥、友谊关、东兴)中,水口第一个全面开通了国际运输线,一系列的软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把龙州推到了前沿。龙州加强边境线上各口岸和边民互市点间的合作,用3-5年的时间,在边境一线建设形成以水口、那花口岸为中心的“那花―布局―水口―科甲―横罗”口岸经济带,成为广西对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西南地区的货物出口东南亚提供一个便捷的通道。届时一个崭新的老区龙州将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华南新闻》 (日 第一版)
】【】【】
新 闻 查 询
热 点 专 题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宁县长郭家满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