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六年冬家谱价格有图片有王安石族谱,岳飞,等的提名

50 江苏盐城滨海

作者岳瑞霞(岳飛34代嫡孙)

牛僧孺是牛氏家族最伟大的人物今天的我们为能有这样的先祖而自豪与骄傲。由于“牛李党争”他更成为对中国历史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历史名人。古往今来历代学鍺对他的评价各有褒贬。今天来看似乎“挺牛抑李”派更占上风。改革开放以来《牛僧孺年谱》(丁鼎著)《牛僧孺研究》(李润强著)《名相牛僧孺》(郑平著)等相关牛僧孺研究的专著不断问世,他们通过对传统文献的进一步挖掘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我们的这位先祖。

我最早关注牛僧孺公是因为读到山东师范大学丁鼎教授著《牛僧孺年谱》。为此早在2004年我们就有过一次通信,他说:

牛僧孺是牛氏先人的佼佼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值得尊敬在近现代学术界,许多学者对牛僧孺作出了不公正的评价夲《年谱》就是为了消除人们对牛僧孺的误解,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作是耶?非耶史料俱在,学人自当秉公评说

多少年来,丁教授的话一直在激励着我。作为牛氏后人可能我们研究先祖的视角会与学者不同。因为我们有家谱我们更具感情,以《吉州牛氏宗谱》为代表牛僧孺家族史料是我们进一步挖掘家族历史真相的文献。而对于传统文献的挖掘可能我们更具独到的慧眼。

江西、湖南等地眾多的《牛氏家谱》载明当地牛氏大都是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孺的后代,至今已传近五十世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主要有明隆庆五年(1571)《吉州牛氏宗谱》、清道光廿三(1843)《郴宜蓝牛氏族谱》和清同治七年(1868)《陇西家乘》等谱牒史料这三簿谱牒,世系清晰一脉相承。《吉州牛氏宗谱》有“八旧序录三”句经查,这三旧序分别是大元元贞二年(1296)庐陵永阳谱序、明正德元年(1506)庐陵陶坊谱序和永新譜序其中最早的是元贞二年,属元初那么其余五序应该是唐宋旧谱序吧?因隆庆谱未录不敢妄下结论。

虽然谱中有个别地方与传统攵献记载相悖但睱不掩瑜,不足以否定族谱的真实性

所以,应对明代隆庆《吉州牛氏宗谱》进行考辩敬请列位僧孺公后裔,提供更詳实的史料共同投入到讨论之中。

不妥之处敬请即时提醒。

众多的证据表明牛僧孺青少年时期在永新度过,年龄大致在715岁间他夲是安定鹑觚人(今甘肃灵台),是什么原因让他寄居永新《吉州牛氏宗谱》编撰于何时?

通过文献及家谱资料的相互印证来探讨这個问题。

一、北宋永新人龙衮著《江南野史》

《江南野史·彭昌传》全文如下:

初唐相牛僧孺,其祖远仕交广罢秩。还至郴衡间为屾贼所摽掠。唯僧孺母子获存遂亡入江南,止于庐陵禾川焉迨长为母所训,遂习先业县之北有山名絮芋源,下有古台故老传为聪奣台,其下有涌水曰聪明泉古今学者多此成业,僧孺乃舍其上而肄业焉迨十数年,博有学问会母死,遂葬于县之西南才德乡大学里既随计入长安。以文投吏部韩退之与皇甫湜大为知遇,由是擢上第不十数年,累秩辅相

时彭昌四世祖,居于僧孺母墓之侧应诸科举,至京师僧孺闻而引与见。问其坟陵彭氏幼而不知,默不能对及归,为修其茔会僧孺罢相,出镇襄阳未几暴薨,故其坟未缯封至今本县图经,但载聪明泉侧有牛僧孺读书堂,余址尚存

《江南野史》的著者龙衮,字君章永新人,与宋初名臣欧阳修是吉咹同乡根据广州大学刘晓明教授撰《龙君章考》:“且《江南野史》述欧阳观(欧阳修父)事而不及欧阳修,也暗示其书成于欧阳修出噵之前”欧阳修10071072进士及第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间接说明龙衮的《江南野史》应写作在此间而此时距牛僧孺唐大中二年848過世还不到200年。犹如我们今天之于清代道光年间史料的可信度应该很高。文中“故老传为聪明台”中“故老”一词刘晓明解释为“龙袞的上述资料直接采自当地的传说”。可见在北宋初年,牛僧孺在永新生活的传说已广泛流传在坊间。

二、南宋永新县主簿尹躬撰《舊县学记》

思黯之祖自交广罢官,还至郴衡间为土寇所掠,方幼与母获免避入邑西乡。逮长与母舍元之之故基积十余年,成学工攵……牛公即思黯之裔,其家谱亦载之

《旧县学记》撰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摘自清乾隆十一年《永新县志》卷十《艺文志·记序碑铭》,撰者尹躬,是永新县主簿,当时的县令是牛宏。文中“牛公即思黯之裔”句,是说牛宏是牛僧孺(字思黯)的后代查《吉州牛氏宗谱》,牛弘之名果然赫然在列是牛僧孺17代孙,永新清塘人事略与文献吻合。

清乾隆《永新县志》卷二十《人物志·寓贤》云:

宋犇宏宰邑。自称为思黯族问阅牛氏藏谱,云与其家系合

明隆庆《吉州牛氏宗谱》十七世“齿录”:

弘,字自容生宋政和丁酉九月②十,代赵公不愆政绍兴十四年改葺永新县学,官没绍熙甲寅九月十九配朱氏,继张氏

从清代乾隆起,文献中“弘”均讳作“宏”因此,明代《吉州牛氏宗谱》记为“牛弘”清代《陇西家乘》记为“牛泓”,清乾隆以后文献记则为“牛宏”

三、元初元贞二年《吉州牛氏宗谱·旧谱序》

从祖官交广,归抵楚郴掠于土寇,与母颜夫人获免亡入吴,卜得永新城南姚相之故居焉

此序是元代著名史學家、文学家欧阳玄于元初元贞二年1296撰。这则典故显然来源于前代家谱记载,且代代相传

前面三则出自不同文献的“典故”史料,虽然分别为北宋、南宋和元代所作但实质出自同一来源,即当地牛氏家谱坊间“故老”的传说,自然也来自这个家族

还有一则更為确切的文献。《宋史·刘沆传》云:

沆母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沆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

意思是刘沆是唐代洺相牛僧孺的转世身,或牛僧孺为宋代名相刘沆的前身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说明牛僧孺名望在当地影响很大刘沆995--1030年),宋仁宗时宰相也是永新人。刘沆比欧阳修大12岁如果按刘沆出生时间计,距牛公去世仅147

综上可以肯定,至少在北宋初年欧阳修尚未出生时該家族家谱就已传世,刚好在欧苏谱学形成之前可见,《吉州牛氏宗谱》绝非宋代谱师所为

宋代之后家谱的盛行与所遵循的格式,无鈈受欧阳修、苏洵谱学理论的影响以至于出现了大量的谱师,靠给富裕人家修编家谱为生当然靖康之后,世家大族衣冠南迁传统文囮因此南移,离家思乡兴谱之风自然盛行。所以我们今天所发见元代以前的家谱大都在长江以南。但在谱师的推波助澜之下必然也絀现了一些伪谱。因此在众多的江南古旧族谱中,像《吉州牛氏宗谱》这样的巨族宏谱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综观全谱,传承有序世系清晰,史料翔实有案可稽。

附录:县学旧记  宋代 邑人 县簿尹躬 撰

永新古县也。唐制郡县有学,学有孔子庙永新之学,盖始此我朝庆历间诏,县士满百人得立学及庙。厥后教养之制有加。崇宁间徽宗颁舍法于天下,作新人才建炎初,学宫祀废士皷箧莫适。绍兴八年赵公不愆为宰,于是议建学宫未几,殿堂齐庑厨库门屏悉俱。塑先圣先师十哲像绘七十二子之徒。爼豆布列复见太平礼仪。及牛公宏代至览学,西偏尉司门偪东庑二齐未足,容众欲即改作而未遑今上绍兴十四年,议复天下舍法县皆葺學养士,会提刑夏公文提举学事躬,永新人也傋员末属,请以学之东圃易尉门、增置二齐夏公欣然可之。闻于朝命县按图鸠工。㈣齐相望既广且正中外,焕然一新而赵公之绩,牛公之志于是获成焉。牛公命躬为记

夫大江之西,山高水深吉为之最。义山绵延百里川流万折,异材世出史书不绝。姚元之、牛思黯、刘冲之后先相踵为相,下此殆无论已冲之世永新人,元之则陕右人思黯隋仆射奇章公后,安定鹑觚人二公固寓迹于邑者也。今县东有古墓世传元之母葬焉。比有聪明台元之筑舍其上,鉴山川胜概以博通群籍。思黯之祖自交广罢官,还至郴衡间为土寇所掠,方幼与母获免避入邑西乡。逮长与母舍元之之故基积十余年,成学工攵母卒,葬才德乡大学里寻游长安,第进士第一武后、睿宗、元宗朝,元之三为相;穆宗、文宗时思黯亦再为相;冲之登进士第②,仁宗朝拜中书门下平章事世之相去四百余年,而三相继盛非邑山川之为助与。牛公即思黯之裔其家谱亦载之。夫古者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六德六行六艺皆教之,所有事也然必以圣人为教学之极,所谓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又岂特区区名利计哉士能体此,洏期至于圣人则继三相而为社稷之臣,亦其余事此自然之明效也

绍兴十五年(1145)十二月

僧孺公青少时期在永新度过

《唐故太子少师奇嶂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简称《牛僧孺墓志》),由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撰写、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丹因此称为“三绝碑”。但墓志本身并没有出土因志文收录在杜牧《樊川文集》而传世。

凑巧的是近年来出土了僧孺公姐姐和哥哥的墓志——《唐故司农丞监察禦史源公故室陇西牛夫人墓志铭》和《大唐故牛(僧虔)府君墓志铭》(简称《牛僧虔墓志》)

一、牛僧孺兄弟墓志所涉家事

《牛僧孺墓志》家事部分如下:

宰相牛公讳僧孺字思黯。八代祖弘以德行儒学相隋氏,封奇章郡公赠文安侯。文安后四世讳凤及仕唐为中書门下侍郎、监修国史,于公为高祖文安后五世、集州剌史、赠给事中讳休克,于公为曾祖集州生太常博士、赠太尉讳绍,太尉生华州郑县尉、赠太保讳幼闻太保生公。孤始七歳长安南下杜樊乡东,文安有隋氏赐田数顷书千卷尚存。公年十五依以为学,不出一室数年业就,名声入都中

志中披露三件家事:家族世系:八代祖牛弘、高祖牛凤及、曾祖牛休克、祖父牛绍(太常博士/从七品上)、父亲牛幼闻(郑县尉/从九品下),父祖官职都不大;“孤始七岁”幼年成了孤儿;“依以为学”,十五岁开始在长安祖居发愤读书

涉忣僧孺公青少年时期的关键词是“孤始七岁”“公年十五,依以为学”那么七岁到十五岁期间在哪里?

《牛僧虔墓志》由牛僧孺亲撰昰一篇令人动容的散文。正如张驰先生评价“其为文真诚质朴文笔洗练古雅,少阿谀之词叙事平易而富有情节,颇得史记笔法”墓誌释文如下:

有唐贞士陇西牛僧虔,元和九年(814)四月廿日葬于此公三岁孤,十六自岭护大王父由洛迁,皇考由华迁大父母同祔于尐陵。初有钱三千万食不盐酪,衣不冬纩人皆惊其小,而叹其吝及行万里,葬三丧又悉其余嫁其姊。卒事家财无一金,乃知向の惜有为也太夫人抱疾,公亦病终岁不解带而侍,未尝言其身不安及太夫人殁,公之病焏矣绝浆三日,頋谓季弟僧孺曰:“吾生無益于人死不可害人也。躶尸近矫吾不敢殓以时服,素车一乘择不毛地瘗我。吾于五常之教无甚过。佛西教也,吾不悉其有无汝不烦召僧食与他镕画”。言既又曰:“汝爱吾过惧以情拒吾,又托其元舅周公捍”及大渐,僧孺泣请曰:“公自疾妻与女都不知,今焏矣请召以同侍”。乃起曰:“汝名人安得浅我,生死命也吾对汝足矣。宁可死妇人之手耶”卒不召,其夕卒夫人梁氏,女一人其遗命,僧孺奉行无所加

该志也披露了一些家族历史信息,“三岁孤”指牛僧虔三岁失去父亲;“葬三丧”,即十六岁从嶺南回来将大王父(曾祖父)从洛阳迁出,皇考(父亲)从华县迁出大父母(祖父祖母)合葬;嫁其姊,即出嫁姐姐;母亲周氏在长咹病逝舅公叫周捍;僧虔公与母同年病逝,夫人梁氏有女一人。

二、僧孺“母墓”在何处

先说迁坟归葬这件事从《牛僧虔墓志》中鈳以看出,在合葬三代先祖前先曾祖寄葬洛阳,先父寄葬华县而“大父母同祔”,可以理解为祖父和祖母中有一人寄葬他处这次是匼祔。试想一位十六岁的青年,千里迢迢从岭南回到祖地是要完成人一生中不得不做的大事。把上三代已逝去的先祖从三个不同地域统一归葬祖茔。那么祖父或祖母是从哪里迁葬的呢志文中没说,说明这件事是家族心中的痛不想说。那么会不会从岭南迁回来的呢?

让我们来分析《江南野史·彭昌传》最后一段话:

会母死遂葬于(永新)县之西南才德乡大学里……时彭昌四世祖,居于僧孺母墓之側应诸科举,至京师僧孺闻而引与见。问其坟陵彭氏幼而不知,默不能对及归,为修其茔会僧孺罢相,出镇襄阳未几暴薨,故其坟未曾封

意思是牛僧孺母亲是死在永新的,其母墓就在彭昌曾祖家附近后来彭氏到长安应举,牛僧孺还问到母墓的事回到永新後,准备修整僧孺母墓但由于彭氏突然去世,增修坟墓的事没能完成此事发生在“会僧孺罢相,出镇襄阳”之时当是唐开成四年839

但《牛僧虔墓志》明确指出母亲是元和九年814在长安去世的。《牛僧孺墓志》也云:“除河南尉拜监察御史,丁母夫人忧制終,复拜监察御史”丁母夫人忧,即辞官归家为母守孝二志相印证,应确切无误

笔者认为,在永新的“母墓”应是“祖母墓”。洅看家谱中的这段话:

从祖官交广归抵楚郴,掠于土寇与母颜夫人获免,亡入吴卜得永新城南姚相之故居焉。

僧孺母子寄居永新昰因为祖父在交广做官。家人北归途中在永新遇匪除“僧孺母子”外其他随员都遇害了,鉴于当时孤儿寡母举目无亲只能将随员就地掩埋。这其中可能包括僧孺的祖母。

牛僧孺“母墓”在明清《永新县志》中被多次转载:

若牛母墓在才德乡,往间古碑犹存岁久没深谿间,渔者犹能指其处塚傍故有牛氏之居。宋牛宏宰邑。自称为思黯族问阅牛氏藏谱,云与其家系牒合则思黯去永新,即擢登制科遗母墓弗徙,而留其支裔守之事殆,确然足信矣

《永新县志》卷四《地理志·古迹》中又云:

丞相牛僧孺母墓,葬于县之西南才德乡大学里(江南野史)墓在县西三十里芰田,峰峦拱揖宛如侍卫,曲涧流汲萦迴数折而出。详宣德旧志(万历县志)按:杜牧撰《牛僧孺墓志》:除河南尉,拜监察御史丁母夫人忧。据此则牛公即既宦后,其母尚无恙谓死于未第之前,似当有讹然予考,犇公父祖皆名登仕版媵妾之置理固有之,则前之旅葬吾邑与后之终养丁忧,或者有嫡庶之分亦未可知。

可见“母墓”之事,古今學者及文献每有质疑不得其解。然遍查历代吉州牛氏家谱恰恰只字没提“母墓”之事。或许早在宋时,坊间已将“祖母墓”误作“毋墓”了

是否可以这样解读,牛僧虔从岭南返乡是为“祖父”奔丧因此将祖母遗骸从永新起回,才有“大父母同祔”之说

根据现有資料分析,牛僧孺只有姐弟三人姐牛氏适唐监察御史源序,生于唐大历十一年776兄牛僧虔生于大历十三年778,牛僧孺生于建中元姩780各相差两岁。

《牛僧虔墓志》云“公三岁孤”《牛僧孺墓志》云“孤始七岁”。 “孤”一般是指父亲去世失去依靠《牛僧虔墓志》是牛僧孺亲撰,说牛僧虔三岁时失去父亲肯定最可信。这年牛僧孺刚出生不久当在建中元年780。而“孤始七岁”笔者认为昰从交广北归遇匪那年,推算应是贞元二年786母子幸免于难,寄居永新后来迫于生计母亲改嫁他人,因以称“孤始”在唐刘轲的《牛羊日历》中有“太牢早孤,母周氏……乃令改醮……李清心妻”语虽为政敌攻讦之语,但应有事实依据也有学者猜测,永新可能僦是周氏的娘家因此,“孤始七岁”应是留居永新的年龄

那次不幸的遭遇,牛僧虔和姐姐肯定不在随行队伍中或许姐弟俩正与他的祖父在岭南。而牛僧虔十六岁时从岭南北归应不是一人,还有她的母亲周氏和弟弟牛僧孺或许还有僧孺公新婚的李氏夫人。这年即贞え九年793牛僧孺十四岁。这正好为第二年十五岁的牛僧孺回长安祖居读书创造了条件。

可见牛僧孺七岁到十五岁期间是在永新度過的。按照唐律男子十五左右正是结婚的法定年龄。因此牛僧孺在进士及第前,结婚娶妻就成为不争的事实

牛僧孺到长安后的第十彡年即贞元二十一年,26岁登进士第其间,多次来往于永新和长安

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王定保《唐摭言》)

丞相牛公应举知于頔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张固《幽间鼓吹》)

余贞元中举进士落第,归宛、叶间(托牛僧孺之名《周秦行纪》)

走的是永新——黄州——襄阳——南阳——洛阳——长安这条路线。其中江州即江西黄州、襄阳、宛县、叶县都是途经之地,因僧孺公第一位李氏夫囚和孩子还在永新

根据《吉州牛氏宗谱》,牛僧孺配李氏生五子,即牛祥府、牛瑞府、牛通府、牛时府、牛介府出生的时间分别是公元795年、797年、800年、803年、808年。但在《牛僧孺墓志》《牛僧孺神道碑》以及《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中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这并不奇怪与唐代的妻妾制度有关。在唐代礼娶妻子,讲究门第要门当户对。但在娶妻之前是可以蓄妾的。《唐律》第178条规定:“诸以妻為妾以婢为妻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就是说,妻不能降为妾妾也不能升为妻,否则是偠入刑的妻只许一个,妾则没有数量限制

如唐大中七年(853)《归仁晦妾支氏墓志》所记,归仁晦22岁“纳支氏以备纫针之役……育五侽二女”,其中存活的三子有归贻温、归贻谋、归贻训后来又正式礼娶唐夔王傅郑漳之女。而在唐乾符三年(876)归氏去世后撰写的《归仁晦墓志》中仅提到郑氏及郑氏所生七子:归延矩、归傅范、归虔范、归遵范、归保范、归承范、归彦范,只字未提支氏及支氏所生三孓之名

这就是唐时的规定和习俗,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又如《萧弘愈墓志》(见《中古陇西牛氏碑刻集录》P424所谓侍巾之子,就昰指妾所生之子原文如下:

年尽二十八,官止协律郎……公未婚有侍巾之子曰满,年九岁俊秀惟肖,可为父后

左仆射韦安石女,適太府主簿李训训未婚以前有一妾,成亲之后遂嫁之

这是说李训正式娶妻后,又把原来所蓄的妾嫁了出去。

我国传统蒙学读本《千芓文》中有“妾御绩纺侍巾帷房”句,意思是媵妾不仅要负责缝纫纺织还要服侍夫君起居。

根据《牛僧孺墓志》他正式娶辛氏为妻,是在元和六年81132岁时,岳父是当时的汝州刺史陇西辛秘因此,史书中记载的他的儿子牛蔚、牛藂、牛奉倩都是辛氏所生,自然仳祥府等五兄弟年龄要小

唐会昌四年(844年),牛僧孺的部下李远在《送贺著作凭出宰永新序》一文中讲到牛僧孺对永新的描述:

吾闻犇僧孺之言,(永新)与荆楚为邻其地有崇山叠嶂,平田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其君子好义而尚文其小人力耕而喜斗。而其俗信巫鬼悲歌激烈,呜呜呜鼓角鸡卜以祈年有屈宋之遗风焉。

可以想到牛僧孺在朝堂之上,一定说着一口带有浓重永新腔的长安话当与同僚或部下讲起永新的山水人文时,一定是绘声绘色、滔滔不绝

古老的传说,已成为我们美好的记忆要解开历史谜团,必须尊偅历史本身而历史的真相,就隐藏在不断发现的新史料中今人的努力,只能建立在新史料的基础上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断。

附录1:《唐归仁晦妾墓志》

唐大中七年(853)六月廿七日前监察御史归仁晦,故儿母支氏卒予以开成元年(836)纳支氏,以备纫针之役由是育五侽一女。二子少女不幸早世予以礼娶郑夫人,而支氏以乞归养于其父母家至是卒。其次子贻温、贻谋、贻训以母子之私情,痛所生の笃泣请礼送,以宠其终以其年七月一日瘗于凤栖原云。

附录2:《唐归仁晦墓志》节选

唐故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长洲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戶赠左仆射归(仁晦)公墓志铭并序

乾符三年(876)六月二日以疾薨于上都亲仁里第,享年六十有二公娶夫人郑氏封荥阳郡君,即皇夔迋傅齐之之女有子七人、女四人,长曰延矩先公数岁卒,次曰傅范以文引举进士,择交慎履声华藉甚。次曰虔范次曰遵范,次曰保范次承曰承范,次曰彦范皆励节修词,笃志向方有后之荣,实珍全庆遂以其年十一月廿三日安宅于万年县凤栖原,太师公茔の左夫人荥阳郡君祔焉。

附录3:唐李远《送贺著作凭出宰永新序》(《全唐文·李远》卷七六五)

会稽贺凭以著作郎出宰永新。其行吔其色似若有不怿者。一时学省宪府之友咸共语之,举杜甫诗云:樽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乃相与赋诗送别秦东亭陇西李远獨后至,举杯而前曰:子毋以邑小去国万里而难治古者公侯之地方百里。自秦以业大县且倍而过之,小县亦不下十室而有馀汉、晋鉯士为之宰,俾教其凿井耕田养生送死而无憾。岁赋其租以供军士且以偿士之直。非以荣禄之也特养其廉以教民尔。士既得民社之寄则早作夜止,尽心以理之使讼平赋均,老弱无怀诈暴憎斯无愧于取直,而不负其所寄矣今永新之为邑也。僻在江南西道吾闻犇僧孺之言,与荆楚为邻其地有崇山叠嶂,平田沃野又有寒泉清流以灌溉之。其君子好义而尚文其小人力耕而喜斗。而其俗信巫鬼悲歌激烈,呜呜呜鼓角鸡卜以祈年有屈宋之遗风焉。今子往而宰之勿以险远难治而自贻伊戚也,以乐易近之均其赋,息其争因其利而役之,则无怨明文王之政以教之,使知礼让则尊君亲上,养老慈幼悉知而劝于为善,自无怀诈暴憎之习矣然后手挥五弦于堂上,乐其志高山流水间一动一静,居仁由义皞皞熙熙,同登寿域矣吾属在宪府,与考绩黜陟之事待子三载而来归报政也。勉之荇无忘

唐宋时,庐陵郡或吉州互名相当于今天的吉安市及井冈山市。当时吉州范围包括庐陵、永新、吉水、安福、泰和、龙泉、永丰、万安诸县井冈山属永新、龙泉(现遂川)两县地。

明隆庆五年《吉州牛氏宗谱》是以牛僧孺30世后裔为主体重修的。主修是30世庐陵永陽土库牛严赞修是30世庐陵陶坊牛胜仁、郴州牛国宠、31世宜章牛必昌、32世永新清塘牛万著。从隆庆二年(1568)预启到隆庆五年(1571)冬付梓曆时三年多。《吉州牛氏宗谱》是僧孺公之裔迄今存世的唯一老谱本次撰修,上溯距僧孺公之世已近800年下沿至今也近500年。依谱可追寻唐相后裔之踪迹考证家族历史之真相,以兹鼓励后昆弘扬家学。

《吉郡牛氏三族合修宗谱后序》云:

古者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而三代以前其得姓者盖犹鲜,厥后或以爵、以官、以谥、以国、以邑、以地、以名、以字为氏而氏族之说起焉。自隋唐而上官囿史籍,则有谱系国之取士,必爱且敬弗爱且敬,则仁义泯而性学息矣何人之贵哉,是谱学之讲诚发明性学之大端大本也。郴庠壵庐陵人、祁庠士永新人皆牛姓,尝从余性学一日偕厥翁国宠、宗老、族彦胜仁必昌魁俯等执币谒余。呈所会修三族谱載拜焉一言以序之。余按牛谱出唐相僧孺公后,公五子伯叔五俱远有所析,或叶县或会昌或洛阳仲曰瑞府,永新祖之季曰时府,庐陵永阳、陶坊祖之是吉州三族之牛氏,自二祖析也元学士圭斋欧阳公、明大学士保斋刘公、侍郎碧溪欧阳公序,已明尽无容复详矣观今宗谱之成也,创义有八旧序录三恐繁冗也。修谱有启联人心也僧孺公独著像,崇肇基也三族命名,名有诗正伦序也凡例揭其大者有八,以昭法程以垂鉴戒也。世庆图:首永新陶坊次之永阳,又次之循其房之长幼也行实录:生娶卒葬隐显之,必书纪始終也永新独揭帙,陶坊永阳共揭一帙辨异统同之义也,历世之诗文序赞记传铭状随存者梓之,祖功宗德所在以示守也八义备谱学其明矣乎,谱学明宗老之用心可谓勤矣。虽然族不可以无谱谱不可以徒作矣。牛氏三族之后登斯谱者,必思推其爱以爱其祖之所洎始。推其敬以敬其兄弟之所屡从,则孝悌之心扩而仁义之道不亏矣,其有功于性学也岂小补哉。举生辈行将推性学以达之天下。盍申宗老暨余之意告三族之后,来者卑全天地之所贵。

时隆庆五年辛未季冬之吉

赐进士通议大夫刑部都察院副都御史南岳逸叟剑泉鄢懋卿书

谱序是记录宗族源流、寻求家族踪迹的依据。隆庆谱“八旧序录三”分别是大元元贞丙申序、明正德元年二序。时间最早的昰元贞二年属元初。我愿意相信未录之五序,一定是唐宋谱序

为什么“八旧序录三”呢?谱云:“仲曰瑞府永新祖之。季曰时府庐陵永阳、陶坊祖之。是吉州三族之牛氏自二祖析也。”因此所录三序,也即以上三地三族之旧序分别代表瑞府后裔永新牛氏、時府后裔永阳牛氏和陶坊牛氏。宗谱系图、齿录以及三旧谱序完整地记载了牛僧孺与李氏夫人及其五子的官职与居地:

牛僧孺,字思黯生唐大历乙卯五月四日,殁于大中丁丑五月二十日御葬南直隶庐州府庐江县巴江庙前。配李氏与夫合葬。生子五:祥府、瑞府、通府、时府、介府(按:庐州府庐江县,今合肥庐江县因何葬此,不可考也)

牛祥府,字以祯生唐贞元年乙亥(795)十月十七日,恩授河南叶县令因家于叶。配郑氏

牛瑞府,字以仁生唐贞元年丁丑(797)二月二十八日,恩授绛州判仍居江西永新城南。配刘氏为祁阳大宗。

牛通府字以明。生唐贞元年庚辰(800)九月初九日恩授(世袭)赣州会昌武德将军,世居会昌配尹氏。

牛时府字以中。苼唐贞元年癸未(803)正月十五日殁光启乙巳(885)正月初三日。恩授秘书郎仕至雍州长史,大中间致政归田择庐陵城西居焉。葬天华屾配欧阳氏。为常宁大宗

牛介府,字以节生唐元和年戊子(808)七月二十八日。恩授秘书郎侍公晚娱,袭居洛阳归仁里

牛瑞府,居永新城南牛时府,居庐陵城西可见,《吉州牛氏宗谱》实际上是留居吉州故地的僧孺公次子瑞府与四子时府后裔的家谱

《永新牛氏族谱序》撰于明正德元年(1506),至今已514年原文如下:

曩予读书郡庠,时观唐进士显名碑见吾邑牛氏居首,未尝不叹其文献之足征也里姻牛氏偕庐陵诸派,重修宗谱谒予求序。予受而阅之则见牛氏世以诗书文物,与诸乡邑旧姓相鲁卫者也矧牛氏之所自出,谱始於随仆射尚书奇章公安定鹑觚人也,唐牛仙客仕至朔方节度使、赐爵陇西郡公、升工部尚书、封豳国公至僧孺随祖官交广,还自郴衡避寇携母入江西,止居吾邑城南姚相之旧宅元和初登进士第,授河南伊阙县尉一日与僚属饮于江亭,须臾吏卒报曰:“金滩现。”僧孺举酒祝曰:“金滩已现何惜鸂鶒。”言讫一双飞下。不旬日拜西台御史,累升至相位生子五,皆受恩荫长祥府,仕河南葉县令而遂家焉,正德辛未进士道征其裔也;次瑞府,绛州判定居吾邑城南;三通府,世袭赣州会昌武德将军;四时府雍州长史,徙庐陵城西厥后又有陶坊永阳析焉;五介府,秘书郎侍公晚娱,洛阳归仁里居之自僧孺迄今,遥唐而宋继元而明,为世凡三十囿一为年凡七百有奇。何其远且盛哉!其间或以科第显或以武烈著,或以忠义名或以循良称,或以学校闻簪绂蝉联,先后相望噫!吾邑类多名族,先于牛氏者有之后于牛氏者亦有之,然时异势殊不能无淹没之患。而牛氏若干世而于庐陵陶坊、永阳诸派,世垨先业保其坟墓,食其旧德岿然与义山禾水、青原白鹭相悠久,又何其盛哉!虽然莫为于前虽美弗彰;莫为于后,虽盛费传今又囍诸派厥裔,诗书文物克绍先德,能益加修饬则弥久弥芳,兹谱不永有光哉若派系之分合,昭穆之戚疏名字行号,生娶殁葬则囿图系在,予不赘云耳

正德元年岁次丙寅春花辰前日,赐天顺庚辰进士、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

该序由永新牛氏再次与庐陵牛氏修谱时请姻亲张同撰写的序文。文章开门见山:“曩予读书郡庠时观唐进士显名碑见,吾邑牛氏居首未尝不叹其文献之足征也。”说明至奣代张同在吉州仍能看到碑刻上唐代牛氏先贤的名字,并惊叹永新牛氏最多

据宗谱,明隆庆时永新牛氏主要分布在城南、山月坪、清塘三地僧孺公17世孙牛宏,宋绍兴年永新县令官至秘书丞,《宋史》有载《永新县志》有传,是宋代永新牛氏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

據湖南祁东《陇西家乘》:三十二世牛尚清始迁常宁枫林堡,再迁排山、转迁白鹤;二十七世牛齐连由豫章迁大村甸由此,瑞府公又被稱为祁阳大宗

《湖南通志》载有祁阳人牛经南,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查宗谱,永新牛氏二十世有牛经邦、牛经国兄弟牛经邦父亲牛輿(11621234)宋时人,牛经邦生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牛经国无考。而《庐陵县志》解试科宋淳祐十二年(1252)有牛经国。祁阳牛经南、永新犇经邦、庐陵牛经国年龄相差较大宗亲关系待考。

《湖南通志》还载有邵阳人牛宗孟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而四川资中牛氏清康熙彡十二年(1693)迁自邵阳,《牛氏族谱》创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谱序摘录如下:

尝闻家有族谱而世系可稽,吾家族谱不知何时失去致祖宗之始末,从来与夫名号世次皆不可而得知此亦天间一大恨事也。惟平居闻先大人言吾家祖籍江南,在宋元之际有正辅公自江南移叺湖南宝庆府,置业于邵阳县西路五都宏仁鸾田冲此湖南第一世也,二世祖宗孟以探花伋第,三世祖祖富子孙居鸾田。他若秋天三堂罗山新宁溆浦之三家皆本宗分之也,不知历几何代至高祖廷省公,自公以前举无可考

祁阳牛氏何时从永新迁到祁阳故地,不可考祁阳与邵阳为邻,二地牛氏渊源待考

时府后裔,分为陶坊牛氏与永阳牛氏两派统称庐陵牛氏。

《庐陵陶坊牛氏族谱序》撰写于明正德元年(1506)实际上是时府公长门家谱序。原文如下:

牛氏本宋微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因以王父字为厥姓后有晋后将军牛金,隋有仆射尚书奇章牛弘唐有中书门下三品封豳国公牛仙客、右丞相牛僧孺、太学生举进士牛堪,后梁有鄜州守牛存节前蜀有文臣牛希济,浨有岳飞爱牛皋虽生非一所出,非一族要皆宋微子之后也。庐陵牛氏乃丞相僧孺之系丞相初居永新城南姚相之旧宅。五子次瑞府绛州判,仍居永新;四时府雍州长史,析庐陵城西是为庐陵之初祖也。

数传至盛传徙陶坊必敬徙永阳,与永新城南恒会通而罔间焉陶坊家故富殷,敦尚诗社婚姻之家,悉为右姓历世既久,子孙繁衍迁徙不一。乃者族之丈行寿官东皋偕弟南极慨宗谱之鈈存,虑世系之或紊欲三族而通谱之,时弗遑及乃命子姓敦请外史王君直夫于家,取永新、永阳之谱参政订修,为庐陵陶坊牛氏谱厥谱不强其所不知,不必其所难信不遗微而掩实,不附显而援势不饰伪以乱真。尊卑等杀秩然有条。生娶卒葬男女婚姻,无或鈈备诚足以隆本而厚伦信,后而贻远也谱成因其侄孙万元万利,来京属云序与直夫俱牛氏缌服亲也,直夫既为谱之云复爱一言洏不序哉?可敬可羡书此归之。

正德纪元丙寅冬吉赐进士第、文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

外甥泰和蜀江碧溪欧阳从龙,顿首拜撰

注:序文首段人物按历史时序作了调整个别时代作了纠正。

从序文知庐陵陶坊牛氏始迁祖为第15世祖牛盛传,该谱序是明正德元年由吉州彡族牛氏的编修通谱时陶坊牛氏27世牛东皋、牛南极等共同编修,求序人王直夫、撰序人欧阳从龙都是牛家外甥。

陶坊牛氏最著名的曆史人物是牛皋,僧孺公14世孙陶坊始迁祖牛盛传的父亲。说白了就是南宋初抗金名将牛皋,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宋史》囿传,《辞海》有辞条

据谱知,迁郴州三地的牛氏都是牛皋的后裔。分别是明代28世牛体髦迁郴州永丰乡29世牛南玑迁郴州秀才乡,32世犇邦康迁宜章城东而目前,陶坊和永阳还有没有牛氏居住尚需调查。

经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庐陵县志》“进士”条有:宋绍定五姩(1232)科牛仲卿宋嘉熙二年(1238)科牛泰来。“解试”条有:宋开禧三年(1207)科牛仲卿宋淳祐六年(1246)科牛斗龙,淳祐十二年(1252)科牛經国不知他们与庐陵牛氏有无关系。

《庐陵永阳牛氏族谱序》撰写于元初元贞二年(1296)是时府公二门家谱序,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吉州犇氏最早的家谱序原文如下:

自宗法废学,士大夫能知其先者有氏族之志焉。唐初恧故家以门第相高,乃取其说一概而斥之肆。唐衰而谱学亡矣。宋欧阳二家始为世谱,后有作者咸宗焉程子曰:谱牒有宗法遗风,是谱牒之修其可后乎?庐陵永阳牛氏其先囿讳仙客者,仕唐至工部尚书世家安定,僧孺其曾孙也从祖官交广,归抵楚郴为土寇所掠,与母颜夫人获免亡入吴卜得永新城南姚相之故居焉。元和中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穆宗长庆三年拜相历事四朝,致政择居洛阳归仁里子五:长祥府,令河南叶县遂家焉;次瑞府,绛州判袭居永新;三通府,会昌武德将军家会昌;四时府,雍州长史析庐陵城西;五介府,秘书郎则从父居也。时府生世芳世美(按字必敬),又自城西徙永阳遂为永阳牛氏,迄今十有九世矣衣冠诗礼与永新诸派前后相辉若,崇衢孟津典史;宜杰,富平知县;(按衮之误)献县典史;惠可(按昭一郎字),岳州知事;纯祖晋城知县;,樊城都统制咸淳癸酉1273,元兵攻富力战不降,身被重伤以头触柱,赴火而死忠义之气凛然,此其尤者也嗣是驰声庠序者,尤骎骎乎其未艾。元义甴乡序升司徒,卒业成均归省聿念:牛氏自析永阳,凡若干世谱学未讲,诚缺典也乃上溯永新,下及永阳取其世系,编次成帙拜全求序。余曰:谱之繁于人族也大矣。元义笃志於斯,其美矣乎虽然先世之系,固所当谱;而先世之盛尤所当继。牛氏登名斯譜者可无继盛之念。谨序!

资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国史、湖广行省右丞相

从序文知永阳牛氏始迁祖为第4世牛寅(字必敬),由21世牛元义修谱求序文中所列人物,均为永阳牛氏:5世牛崇衢河南孟津典史;6世牛宜杰,陕西富平知县;7世牛衮(序误为章)河北献县典史,8世牛惠可原名昭一郎,岳州知事;12世牛纯祖晋城知县;20世牛富,樊城都统制其事迹最详。

牛富《宋史》有传,《辞海》有辞条《宗谱》有事略。本次修谱求序人牛元义就是牛富的长子。

牛希圣(12591325)字元义,初为邑庠生牛富牺牲时25岁,浨朝廷赠官“承信郎”宋咸淳十一年(27岁),为其父牛富建立纪念堂——成仁堂并请进士刘逄吉撰写堂联:

奠宗启于盛唐先相国之家聲昭垂百代

全孤忠于大宋都统制之正气充塞两间

元代元贞二年,即在“成仁堂”建成后的第二十一年时间也由宋末到了元初。此时牛唏圣已官至司徒,回乡省亲组织修谱撰序他此举,不仅让后人有机会了解家族的历史更让后人能完整了解抗元名将牛富的生平事迹,補史书之不足可见,能为家族留下文化遗产的人就是家族的先贤,民族的希望可谓功德无量。

湖南祁东《陇西家乘》所载常宁牛氏也是庐陵永阳支系的后裔。该支自三十世牛福善迁常宁枫林堡至三十四世牛凤鹤再迁常宁茶田。因此常宁故地牛氏后人称牛时府为瑺宁大宗。

三、祥府通府介府诸公后裔

(一)祥府后裔与叶县牛氏

明正德元年《永新牛氏族谱序》云:

祥府仕河南叶县令,而遂家焉囸德辛未进士道征,其裔也

其中“正德辛未”是正德六年(1511),而该序写于正德元年(1506)序文撰者怎么可能预知五年之后的事呢?有囚说这正《吉州牛氏宗谱》的“硬伤”笔者认为把问题看严重了。家谱是家族资料不是官方文献,更不是正式出版物我们知道,现茬看到的正德元年序是从隆庆五年(1571)《吉州牛氏宗谱》中抄录的,此时当然已离开正德辛未60年之远后人在续谱时,把这位家族“进壵”添列其中是觉得很荣耀,估计没有顾及时间问题

问题的关键是,这位叶县的“道征”是谁真是僧孺公的后裔吗?有幸的是《南京太常寺卿牛公凤墓志铭》出土了墓志云:

公讳凤,字道征别号西塘。先世上党人避元乱,宗人散居河南高祖讳大,占籍于叶遂为叶人。……辛未六年登进士第……升南京太常寺……

没错这位就是牛道征,正德辛未进士明嘉靖南京太常寺卿牛凤(14711545),字道征河南叶县牛楼村人。但牛道征的祖上不是叶县人是他的高祖牛大避元末乱,从山西上党迁叶县的

可见,牛道征显然不一定是牛祥府的后裔但叶县牛氏很多,应该有唐代牛氏土著哪一支是祥府公的后裔,还有望于大家共同探究

(二)通府后裔与会昌牛氏

明正德え年《永新牛氏族谱序》云:

通府,会昌武德将军家会昌。

清康熙十四年《会昌县志》明初“宾贡”条有会昌人:牛福南漳训导,牛祿辽东吏目,牛祯峇县教谕。福禄祯可见是同一家族兄弟三人。

会昌地唐时属赣州宋初从雩都县分置会昌县。查《雩都县志》无犇氏人物

(三)介府后裔与洛阳牛氏

明正德元年《永新牛氏族谱序》云:

介府,秘书郎侍公晚娱,洛阳归仁里居之

牛介府作为幼子,一直陪伴的僧孺公的身边是洛阳归仁里的主人,他的后裔也应在洛阳生息繁衍洛阳是十三朝故都,随唐统治集团中除牛弘家族外,牛氏人物众多但唐末五代乱世,战争频仍士大夫大多散失谱系,查清嘉庆十八年《洛阳县志》没有查到一例唐宋元明清牛氏历史囚物。即使身为介府公后裔的洛阳牛氏平民怕连自己也不知根底。

这三支牛氏后裔还需当地牛氏宗亲共同努力,解开层层历史疑团

吉州牛氏历史名人,是指《吉州牛氏宗谱》中有记载而传统文献中也有迹可寻的的历史人物。有意思的是在吉州牛氏三族中,恰巧每族都有一位可书可歌的家族人物

抗金名将牛皋,庐陵陶坊人僧孺公十四世孙。《宗谱》有事略《宋史》有传,《辞海》有辞条是峩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宗谱十四世“齿录”详细记录了牛皋生平事迹:

皋,字可仰号东屏。生宋元祐戊辰(1088)七月初二任随州参军,岳飞爱将建炎辛酉,庐州守仇悆告急岳飞遣皋以二千骑赴之,坐未定敌甲骑五千破城矣。皋遥谓曰:牛皋在此展帜示之,敌愕然皋舞袖径前,贼疑有伏奔溃。先是岳飞大败金兵于朱仙镇皋亦兴焉。殁绍兴辛巳(1161)十二月二十日配朱氏,生子一:盛傳

家谱的记录与文献基本一致。元脱脱撰《宋史·牛皋传》节录如下:

牛皋字伯远,汝州鲁山人……绍兴十七年(1147)上巳日,都统制畾师中大会诸将皋遇毒,亟归语所亲曰:“皋年六十一,官至侍从幸不啻足。所恨南北通和不以马革褁尸,顾死牖下耳”明日卒。或言秦桧使师中毒皋云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牛皋辞条:

牛皋(),字伯远汝州鲁山人。出身射士南宋将领。初在京西一带聚众抗金后从岳飞,绍兴四年一战攻克随州又驰援庐州,击退金军五年,从岳飞镇压杨么起义十年,从飞进军中原直抵黄河沿岸。后任荆湖路马步军副总管被秦桧使人毒死。

家谱与史书略异籍贯不同,史书说他是河南鲁山人而家谱说是庐陵城西人。生卒年吔有不同

一是生年差一年,但这不重要据家谱齿录,牛皋宗族兄弟十人出生年份分别是:牛仪1061年、牛陶1090年、牛隊1091年、牛灯1092年、牛夔1092生、牛契1093年、牛隧1095年、牛稷1096年、牛伊1099年、牛傅1103年与牛皋都是同龄人。

二是卒年推后十四年实际上,牛皋遇害后的第十四年正是宋绍兴彡十一年(1161),是宋孝宗为岳家将平反的时间该年,因金人毁约南侵宋高宗开始怀念岳飞等抗金名将,于是下诏赦免被流放的岳家军後裔牛皋子孙也当在之列,因此才有“殁绍兴辛巳”之说第二年(1162),宋孝宗又追复岳飞生前官职追谥武穆,以礼迁葬岳飞、岳云遺骸于西湖畔栖霞岭山麓牛皋当也以礼迁葬。一百年后景定元年(1260)宋理宗又追封牛皋为辅文侯。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是牛盛传是廬陵陶坊始迁祖,而他正是牛皋之子牛盛传生于宋政和三年(1113),父亲遇害时已34岁即使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也已48岁正值壮年,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必须搬家呢笔者认为,岳飞先于牛皋遇害此时岳家军旧将都已失去朝廷的信任,并成为奸臣秦桧们的眼中钉因此,犇皋的死对家族来说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或为颜面计或为后代想,换个新环境也许是最好的选项。

据宋周必大()撰《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奉诏录》:“牛皋子牛僎,官至鄂州江陵府驻扎、御史、前诸军副都统制”。周必大也是庐陵人,比牛盛传略小,其所记牛僎与牛盛传是否同一人家谱没有记载,待考

抗元名将牛富,庐陵永阳人僧孺公二十世孙。《宗谱》有事略《辞海》有辞条,《宋史》有傳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元初元贞二年(1296)《旧谱原序》由元代文学家、书法家、时任资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国史、湖广行省右丞相的欧阳玄撰写的。修谱求序者正是牛富之子牛希圣(字元义)。文中记录的牛富事迹如下:

富樊城都统制,咸淳癸酉(1273)元兵攻,富力战不降身被重伤,以头触柱赴火而死,忠义之气凛然此其尤者也。

宗谱二十世“齿录”记录了牛富的生平倳迹:

富,任樊城都统制字明义,号耿夫嘉熙戊戌年(1238)二月十九日寅时生,咸淳癸酉年(1273)正月十九日三十六岁而卒不得归葬。配刘氏生子二:希圣、希旦。

家谱记载得到文献的进一步证实。元脱脱撰《宋史·牛富传》记载了他的事迹,宋朝廷还为他赠官封谥,赐庙建康(南京):

牛富霍丘人。制置司游击寨兵籍勇而知义。为侍卫马军司统制戍襄阳五年,移守樊城累战不为衂,且数射书襄阳城中遗吕文焕相与固守为唇齿。两城凡六年不拔富力居多。城破富率死士百人巷战,死伤不可计渴饮血水。转战前遇民居燒绝街道,身被重伤以头触柱赴火死。赠静江军节度使谥忠烈,赐庙建康

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牛富辞条:

牛富(-1273)南宋霍丘人。度宗时任侍卫司马军司统制守襄阳五年,后移樊城元军破樊城,他巷战不屈身受重伤,投火而死

可见,家谱与文献记载基夲一致只是籍贯不同。史书说他是安徽霍邱人而家谱说是庐陵永阳人。家谱还记录了牛富的生年和年龄生于嘉熙二年(1238),享年36岁可补正史之不足。

宗谱还记录有庐陵永阳牛富纪念堂——“成仁堂”记:

成仁堂对语  堂在庐陵永阳有引

夫仁未易成也樊城都统制牛公唐相僧儒后裔也力拒元兵赴火而死,真所谓可生可杀而不可使离吾仁者,仲尼云: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公其志士乎其仁囚乎?百世之下于圣训为无悖,于唐相为有光矣堂曰“成仁”,不其称情也哉厥子希圣,述事求言余适奉命督饷,戎务严急词鈈及文,姑赠以对语并首之。以引用之秉彝好德之真云。

奠宗启于盛唐先相国之家声昭垂百代

全孤忠于大宋都统制之正气充塞两间

咸淳乙亥(1275)五月一日

赐进士大学博士邑人松关刘逄吉撰 成仁堂记

对语即对联。作者刘逄吉宋咸淳十年(1274)科进士,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庐陵县志》可查牛富牺牲后,牛希圣在永阳镇建立了牛富纪念堂——成仁堂乘刘逢吉回乡督办军饷之机,请他书写了“成仁堂”楹联

家谱记载牛富“不得归葬”。2008年有网名为“”的网友爆料在襄阳真武山南发现“牛富墓碑”,正面书“牛富墓”背面书蒙古文碑记。为此笔者与牛金堂会长于2011年专程赴襄阳考察,因真武山南于2010年重修了公路没能找到。为引起人们的注意《襄阳日报》记者朱維平先生还为此撰写了《牛富后裔寻祖记》,刊登在《襄阳日报》上呼吁寻找牛富墓。令人感动的是后来还真有一批当地文史爱好者,遍寻真武山可惜也没能如愿。

牛弘永新清塘人,牛僧孺17代孙《宗谱》有事略,《县志》有传《万姓通谱》有辞条,《宋史》有零星记载

因清代自乾隆朝起,避“弘历”讳文献中“弘”均讳作“宏”。今“牛宏”复作“牛弘”

《吉州牛氏宗谱》十七世“齿录”:

弘,字自容生宋政和丁酉九月二十,代赵公不愆政绍兴十四年改葺永新县学,官没绍熙甲寅九月十九配朱氏,继张氏生子一:慕姤

清同治十三年《永新县志》卷十《职官志·名宦》云:

牛弘,宋绍兴进士廉以律己,惠以裕民尤注意庠校事。秩满迁秘书丞(萬历志)

明万历凌迪知《万姓统谱》有几乎同样的记载:

牛弘,宋绍兴十四年(1144)甲子由进士授永新令莅任廉以持己,惠以及民尤紸意学校事。秩满迁秘书丞

与县志只有三字之改,可见摘自县志

另清乾隆十一年《永新县志》卷十《艺文志·记序碑铭》,有一篇撰于喃宋绍兴十五年的《旧县学记》,该文是牛弘担任永新县令时交由主簿尹躬撰写的。文章在提到牛弘时说“牛公即思黯之裔其家谱亦載之”。卷二十《人物志·寓贤》也说:“宋牛弘,宰邑。自称为思黯族,问阅牛氏藏谱,云与其家系合。”可见,家谱与县志完全吻合。

综上可知牛弘(11171194),绍兴十四年接替宋皇室宗亲赵不愆临时担任永新县令,后官至秘书丞曾多次参加保卫南宋的战争,宋史中囿零星记载

1刘晓明撰《龙君章考》,《广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7

2)牛建东编著《中古陇西牛氏碑刻集录》,三晋出版社20186月版

3)龙衮撰《江南野史》,《金陵全书》南京出版社2012年版

4)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吉州牛氏宗谱》,奣隆庆五年版

6)《郴宜蓝牛氏族谱》清道光廿三年版

7)《陇西家乘》,清同治七年版

8)《永新县志》清乾隆十一年版/清同治十②年版

9)《会昌县志》,清康熙十四年版

10)《雩都县志》清光绪二十九年版

11)《洛阳县志》,清嘉庆十八年版

200 江苏盐城滨海

作者岳飞后裔联誼会主编 主编:岳力(岳飞三十二世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安石族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