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粱一梦是谁的故事故事的梗概。

《红楼梦》闺阁故事的创作素材来源--逄冠卿的博客:介绍土默热教授的红学新说--凤凰网博客
凤凰博报 百年红学拐点 红楼文化愿景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红楼梦》闺阁故事的创作素材来源
土默热著《三生石畔勘红楼》第一章: & & 《红楼梦》闺阁故事的创作素材来源《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作者交待的创作主旨是为了使“闺阁昭传”,防止与自己“一并湮灭”。显然,《红楼梦》是一部以描写女人、特别是青年女子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书中主要塑造了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贾探春等十二个贵族出身、聪明美丽的主子女儿,同时还描绘了晴雯、袭人、鸳鸯、司棋、紫鹃、平儿、尤二姐、尤三姐等一大批微贱出身、各具性格的奴才女儿。书中这一大批女儿每个人都个性鲜明、绝无雷同,一个个活灵活现,简直可以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作者不仅极其熟悉众多女儿的音容笑貌,并且非常了解女儿的心理活动,明白女儿的语言举止。对每一个女儿的刻画都可谓恰到好处,绝无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之弊端。一部小说中能有这么多活生生的女儿跃然纸上,作者如果没有深厚的素材积累,没有长期的生活体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作者在《红楼梦》楔子中就明白告诉读者,这“一干女子”都是根据自己的“亲历亲闻”创作出来的,显然作者是一个“淌过女人河的男人”,具有长期与女儿“厮混”的生活积累和感情酝酿。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我国封建社会,这种生活积累的条件不是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阶层的男人都可以领略得到的,只有为数不多的特定人物方能有此“艳福”。我们可以暂且不谈这个“艳福不浅”的《红楼梦》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转而去探寻分析书中这些女儿的生活原型和故事素材。当你知道了这些女儿是按照谁的形象塑造的,这些故事是按照谁的生活描写的,那么谁具有接触这些创作素材的条件,谁具有描写这些女儿生活的能力,也就一目了然了。这个人当然是《红楼梦》的原始作者,你举出一百条证据把著作权交给没有生活基础的另一个人也不行。 第一节林黛玉身上有冯小青的影子《红楼梦》书中第一女主人公是林黛玉,她的“情情”灵窍不知曾博得多少读者的击节赞赏,她的哀哀悲剧也不知曾博得多少读者的同情眼泪。林黛玉的气质形象从哪里来?林黛玉的生活素材取自谁人?我国著名《红楼梦》版本收藏家杜春耕先生,多年来倾注大量心血研究冯小青悲剧故事,并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林黛玉身上有冯小青影子”的结论⑴。笔者在《土默热红学》之《〈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关系之考证》等文章中,亦曾对林黛玉取材冯小青进行了专题研究。杭州西湖孤山苏小小墓侧的玛瑙坡旁,原有一个小小的石坟,墓碑上刻着“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冯小青(1595~1612),明末扬州人,嫁与杭州冯生为妾,受大妇幽禁虐待,年十八忧郁而亡,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同情和关注。历史上关于冯小青事迹的史料很多,明清时期著名文人张岱、张潮、施闰章、周亮工、陈文述等人的著作中均有记载。据《西泠闺咏》⑵记载:“小青名玄玄,容态妙丽,通文翰,解声律,精诸技。家广陵,年十六归武林冯生千秋,以同姓故讳之。见嫉正室,徙居孤山别墅。冯姻杨夫人爱怜之,劝之归,卒以抑郁病卒。” 另据《蠖斋诗话》⑶记载,“予至武林,询之陆丽京,曰:‘此故冯具区之子云将妾也。所谓某夫人,钱塘进士杨廷槐元荫妻也。杨与冯亲旧,夫人雅谙文史,故相怜爱。及夫人从宦北上,小青郁无可语,贻书为诀,书中所云,皆实录也’。”冯小青祖居扬州,祖上曾为朱明王朝的建立过战功,后因故被朝廷抄没㈠。小青从小被发卖青楼为“瘦马”,后出落得亭亭玉立、多才多艺,也养成了多愁善感、自爱自怜的性格。后经杭州冯生赎出,遂嫁冯生为妾。冯生的大妇悍妒异常,将冯小青幽禁在杭州孤山别业。冯小青由于生活抑郁,整日对影自怜,不到二年便病体支离,最后焚稿留影,孤凄地死去。《蠖斋诗话》中提到的冯具区,即晚明著名官僚文人冯梦祯。纳冯小青为妾者,一说冯梦祯之子冯云将,一说冯梦祯之孙冯千秋,迄无定论,但冯小青的故事发生在明末杭州的冯家则是无疑的。冯小青临终前的《与杨夫人永诀别书》如下:元元顿首,沥血致启夫人台下:关头祖帐,迥隔人天。官舍良辰,当非寂寞。驰情感往,瞻睇慈云,分燠嘘寒,如依膝下。糜身百体,未足云酬,秭秭姨姨无恙?尤忆南楼云晓,看灯谐谑,姨指画屏中一凭栏女曰:“是妖娆儿倚风独倚,恍惚有思,当是阿青?”妾亦笑指一姬曰:“此执拂狡鬟,偷近郎侧,毋乃似秭?”于是角来寻欢,缠绵彻曙;宁复知风流云散,遂有今日乎!往者仙槎北渡,断梗南楼,狺语笑声,日焉三至。渐乃微词含吐,亦如尊旨云云:窃揆鄙衷,未见其事。夫屠肆婆心,卧狸悲鼠,此直快其换马,不即辱以当垆。去则弱絮风中,往则幽兰霜里。兰因絮果,现业谁深?若使祝发空门,洗妆浣虑,而艳思绮语,触诸纷来,正恐莲心虽胎,荷丝难杀。又未易言此也。乃至远笛哀秋,孤灯听雨,雨残笛歇,唧唧蛩声。罗衣压肌,镜无干影,朝泪镜潮,夕泪镜汐。今兹鸡骨,殆复难支,痰灼肺然,见粒而呕。错情易意,悦憎不驯。老母姐弟,天涯问绝。呜呼!未知生乐,焉知死悲?憾促欢淹,毋乃非达?至其沦忽,亦非今日。结缡以来,有宵靡旦,夜台滋味,谅不如斯;何必紫玉成烟,白花飞蝶,乃谓死哉!或轩车南旋,驻节维扬,老母惠存,如妾所受;阿秦可念,幸终垂悯。畴昔珍赠,悉令见殉;瑶钿绣衣,福心所赐,可以超轮劫耳。小六娘先期相俟不忧无伴。附呈一绝,亦是鸟死鸣哀。其拙集小像,托陈妪好藏,觅便驰寄。身不自保,何有于零膏冷翠乎?他时放船堤畔,探梅山中,开我西阁门,坐我绿阴床,纺生平之响像,见空帷之寂?是耶非耶,其人斯在。嗟乎夫人,明冥异路,从此永辞!玉腕珠颜,行就尘土;兴言及此,恸也何如!元元叩首叩首上。新妆竟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西陵芳草骑辚辚,内使传来唤踏春。 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何处双禽集画栏,朱朱翠翠似青鸾。如今几个怜文彩,也向西风斗羽翰。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脉脉溶溶滟滟波,芙蓉睡醒欲如何?妾映镜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谁多? 盈盈金谷女班头,一曲骊歌众伎收。直得楼前身一死,季伦原是解风流。 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见说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 百结回肠写泪痕,重来惟有旧朱门。夕阳一片桃花影,知是亭亭倩女魂。据传说,冯小青本有佛缘,十岁时便有一老尼欲度化其出家,她的父母当然不肯。小青也说:“若使祝发空门,洗妆浣虑,而艳思绮语,触绪纷来;正恐莲性虽胎,荷丝难杀:而未易言此也”。佛经内典有云:“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小青自知做不到绝情,坦然言之,正表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真挚感情的追求!在冯小青故事的真伪问题上,当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小青”二字,合起来乃是一个情字,或又言小青姓钟,合之成“钟情”二字,冯小青实无其人,乃文人杜撰。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钱谦益在所编《列朝诗集》中便谓小青实无其人。当然也有好多文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冯小青事实俱在,不容否定。当时杭州有个叫沈兰先的人便参疑云:“遗稿中寄某夫人书,为杨淇园夫人。杨氏子孙皆言幼时见小青手书,又小青之夫,实为冯生,似非乌有也。”因此钱谦益所说实为“以无为有,以有为无”之谰言。另《西泠闺咏》所载《妙楼山集》中亦云:“(紫云)扬州人,小青女弟,会稽马旄伯姬。姿才绝世,既精书史,兼达禅宗。惜与小青俱早殁。”这则关于小青女弟冯紫云的记载,也从侧面肯定了小青的存在。周亮工《书影》卷四:“当时或有其人,以夫在,今故讳其姓字,影响言之。其诗文或亦有一二流传者,众为缘饰之耳。”认为钱说是受人所托,编造而成的。陈文述更认为,“或妒妇扬焚图毁诗之余烈,百计以灭其迹。冯即旧家,妇应豪族。蒙叟受托,作此不经之语,未可知也。” 近人陈寅恪先生在他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中对钱说作了强有力的反驳,他指出:“殊不知牧斋与云将交益甚笃,故讳其娶同姓为妾,与古礼‘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之教义相违反也”。“是牧斋为云将之故,因讳小青之事,较合于情理也。”他认为钱由于私交原因即与冯云将交好,故为冯氏违背古礼之行为避讳,于情于理,是很说的通的。 冯小青的悲剧性格与诗人气质,在当时就引起了众多文人的创作热情,明末文坛上曾掀起了一阵“冯小青热”,以冯小青的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风行天下。主要有《春波影》、《风流院》和《疗妒羹》等杂剧和传奇八种,《》、《女才子书》、《》和《西湖佳话》等十多种文集中,也都收录过以冯小青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或小品文。这些作品中,以明末朱京藩的《风流院》⑷和吴炳的《疗妒羹》⑸的成就和影响最大。从冯小青瘦影自临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就直接运用到书中形容林黛玉。从“莫生西土莫生天”,“洒作人间并蒂莲”中,不难看出林黛玉对人间美好爱情的鉴定追求。从“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也依稀看见发现林黛玉思乡思亲的眼泪。从“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诗句中看,林黛玉冷雨幽窗读《西厢记》、品《牡丹亭》的行为跃然纸上。从“百结回肠写泪痕”,“知是亭亭倩女魂”诗句中,林黛玉愁肠百结、抑郁而终的悲剧清楚显现。《红楼梦》小说的创作,不仅直接受到冯小青故事本身的影响,并且深受明朝末期以冯小青故事为素材的传奇杂剧影响。《红楼梦》中曾描写了“疗妒汤”的故事,讽刺大妇夏金桂虐待小妾香菱的悲惨情景,显然与大妇虐待冯小青的故事直接相关,并深受明末传奇《疗妒羹》的影响。《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出生、家境、年龄、技艺、爱好、葬花及所作的一些诗词,都与《风流院》传奇描写的冯小青非常相似,《红楼梦》中关于“太虚幻境”的细节刻画,也与《风流院》传奇的刻画基本类同。《红楼梦》中某些情景的刻画,显然也深受当时文学作品的影响。如鸳湖烟水散人⑹的《小青》中描写小青重病将殁时云:“病益不支,水粒俱绝,日饮梨汁一小盏许。益明妆冶服,拥襟欹坐”。小青去世后,“直至傍晚,冯生始踉跄而来,披帷一视,只见容光藻逸,衣态鲜好,如生前无病时。不觉长号顿足,呕血升余,哀呼曰:吾负汝,吾负汝。”“妇闻,怒甚,趋索图,立焚之。又索诗卷,亦焚之。及再捡草稿,业已散失无存”。这与《红楼梦》中对黛玉临终的描写显见因袭关系。《红楼梦》作者对林黛玉形象刻画的感情出发点,与明末清初文人如出一辙。明末著名文人卓人月⑺曾在《小青杂剧序》中大为感叹:“天下女子,饮恨有如小青者乎?小青之死未几,天下无不知有小青者。”清初著名苏州女诗人张蕙来杭州拜谒小青墓,作有《题壁》诗一首:“重到孤山拜阿青,荒荆茅棘一沙汀。烟沈古墓霜寒骨,雪压残碑玉作铭。幽恨不随流水尽,香魂时逐蓼花零。劝君更礼慈云侧,莫堕轮回作小星。”从卓人月的序和张蕙的诗中,自不难感受到《红楼梦》作者的感情脉搏。 《曲海》云:“《相思砚》,钱塘梁孟昭撰。中有于坟祈梦事,又官衔有戎政尚书,乃明世宗时始置,而引小青、胥长公等在内,则更是近时人手笔也。”《相思砚》写的虽然不是冯小青故事,但剧情中涉及冯小青。剧中相思二砚与《红楼梦》中之宝玉金锁,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相思砚》从牛郎织女被贬凡尘降生于尤、卫两家说起。织女幻化之身托生卫家,名唤兰森,姿容绝世,雅嗜诗书。其家尝生五色灵芝,上腾紫气,掘之乃获一宝石。石上有蝌蚪文,时人皆不识。其母邹氏,偶患重疾,有一道姑相救,遂愈。因未知道姑名,呼为异人姊。后来道姑携一女来访,女子美艳异常,托为义女,名唤兰生,系月中仙子也。异人见宝石云:“此乃思砚,为女娲补天石所化,尚有相同者,合为一对。”又识蝌蚪文曰:“惟此宝砚,彼相此思。欲谐凤卜,得相始施。”牛郎幻化之身托生浙西尤家,名唤瑞生,及弱冠,读闲书,未行婚聘。一日游西湖,适逢卫夫人携二女,亦到湖畔寻梅。瑞生与兰森,一水相望,目交心许,每忆甚苦。婢女孤鸿告之曰:“此须以相砚为聘”,又教其着女装,入兰森闺中,得见思砚。遂独往天台雁荡山以求相砚,其间被小人捉弄,婚姻每生波折。瑞生寻得相砚,自雁荡山持砚返回后,殿试中状元,与兰森成婚,相思两砚,始得偶合。女娲补天石所化”。其次,二者在婚姻问题上的功用一样,《石头记》中薛宝钗的“金锁”与贾宝玉的“通灵玉”是“天生的一对儿”,癞头和尚告知“金锁”必须与“有玉”的人厮配;《相思砚》中的“相砚”、“思砚”也是天生的一对儿,也有“异人”告知必须与“相同者合为一对儿”才可婚配。再次,也是最相仿的一点,就是二者上面都有天然的“蝌蚪文”,且文字内容及工仗相仿。《相思砚》中明确交代宝石上面刻的是“蝌蚪文”;《石头记》中虽然没有说“蝌蚪文”,但作者特意用篆文描绘了“蝌蚪文”形象。“相思砚”上镌刻的铭文:“惟此宝砚,彼相此思,欲谐凤卜,得相始施”与 当然,《相思砚》描写的是一个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其思想境界与故事内容与《石头记》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两部作品中描写主人公婚姻关系所用的信物方面,出现这些相同之处,不难看出两部作品互相之间的模仿借鉴关系。《相思砚》的创作时间在明末或清初,肯定早于《石头记》,《石头记》作者创作受了《相思砚》的明显影响,或者说,《石头记》作者有意借鉴了《相思砚》的创作手法,应是不言而喻的。 注:⑴.参阅杜春耕的《〈红楼梦〉对〈冯小青〉作品群的直接继承》一文,见《红楼》杂志1998年3月第一期。⑵.《西泠闺咏》4册16卷,清陈文述撰,有西泠翠螺阁刻本。⑶.《蠖斋诗话》一册,清施闰章撰,有世楷堂刻本。⑷.《风流院》传奇, 一名《小青娘风流院.》,明朱京藩撰。曾为《曲品》、《曲考》、《曲录》、《曲海目》、《今乐考证》著录。⑸.《疗妒羹传奇》,明吴炳撰。全文已佚,今保留《题曲》一折。⑹.鸳湖烟水散人,也作“古吴烟水散人”、“檇李烟水散人”、“南湖烟水散人”, 一般认为是浙江嘉兴人徐震的别号。清初引人瞩目的小说家,多才子佳人作品。⑺.卓人月(1606年~1636年),字珂月,塘栖镇人,明末著名文学理论家、戏曲家、诗人,著有《蕊渊集》十二卷、《蟾台集》四卷、《卓子创调》、《千字大人颂》、杂剧《花舫缘》、传奇《新西厢》,辑有《古今词统》。⑻.梁孟昭,明末女作家,字夷素,一说名夷素,字孟昭。钱塘人,茅九仍妻。生平身世皆不可考。性格贞静,不苟言笑。诗文自成一家,被赞誉为“一代作手”、“女士中之表表者”。绘画和书法也驰名一时,尤工花鸟、小楷。清诗人陈文述《闺咏》中有她的介绍。她是一位杰出的戏曲作家,所作《相思砚》传奇,颇具浪漫色彩。清女作家王端淑称赞此剧“情深而正,意切而韵”。又推崇说“夷素才敏英慧,女中元白,每拈一剧,必有卓识”。《相思砚》传奇已无传本,只有剧情尚载于《曲海总目提要》中。据著录,她的著作除《墨秀轩集》一卷以及《山水吟》、《相思砚》传奇外,还有《山水忆》。她的《遐愁赋》是一篇情辞婉丽,对仗工整,言简意赅,极尽愁思的作品。阮元《两浙輶轩录》有她的《题画》诗一首。释:㈠.潘光旦著《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冯小青心理变态揭秘》等文交代: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打下大明江山,建立了汗马功劳。明朝定鼎南京后,冯家享有高官厚爵,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广陵太守。冯小青的童年就在广陵的太守府度过,那日子可谓是锦衣玉食,呼婢唤奴。冯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冯小青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出身,善于舞文弄墨、抚琴弹弦,只有冯小青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自然是看得比眼珠子还重。从小对她悉心培育,一心盼望她长成一个才貌出众的姑娘。小青十岁。广陵太守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见了太守府唯一的宝贝女儿——秀丽端雅、聪颖伶俐的冯小青,转身对太守夫人小青之母说:“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小青之母当然不会让宝贝女儿出家,继续教她读书识字,打下多才多艺的基础。
第二节林黛玉行为有柳如是的痕迹当代红学专家刘梦溪先生,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研究。他在《〈柳如是别传〉与〈红楼梦〉》⑴一文中,以较大的篇幅,分析了《红楼梦》中的诸多女子与“明季南国名姝”“性格特点”的相同之处,指出,《红楼梦》中“女性更要胜过男性的思想倾向,”“很可能与明清易代所引发的思想冲突存在某种历史渊源。”土默热在《〈红楼梦〉与南明小朝廷关系之考证》、《林黛玉 林以宁 柳如是》等文章中,曾对柳如是与林黛玉形象塑造的渊源关系进行过系统研究。在明末清初,柳如是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江南艳妓、尚书夫人、风尘诗人、爱国侠女,集万种风流、千般才情于一身的响当当“花王”名流!她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改朝换代的动荡中度过的,饱尝了妓女的辛酸,也经历了贵夫人的荣耀;遭遇了战乱的痛苦,也显示了反抗的光辉;创作了辉耀千古的诗歌,也落得个投缳自尽的悲剧下场。柳如是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逝世于清康熙三年(1665),年仅四十七岁。柳如是本姓杨,名云娟,从小就被卖进妓院做了侍女。明崇祯二年(1629),刚刚十二岁的杨影怜,被罢职的宰相、吴江豪门周道登买去做妾,改名为朝云。崇祯四年(1631)末,由于家庭中别人的挑唆,刚刚十四岁的朝云,又被周家赶了出来,卖到苏州妓院。从此艳帜高张,并按照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义山)的诗句“对影闻声已可怜”,为自己改名“影怜”。崇祯五年(1632)十一月初七,在松江名士、当代大儒陈继儒⑵庆祝七十五寿辰的“佘山大会”上,杨影怜与著名才子陈子龙,发生了那种传统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陈子龙(1608——1646)字卧子,号大樽,松江县人。文武兼备,学识超群,胸怀大志,慷慨激昂,曾组织了一个带有政治性质的诗社——几社,杨影怜从此成了几社中唯一的女成员。他们在松江城南门外南园的“小红楼”里同居,这是陈子龙向朋友借来的一处空闲别业,既作为几社的聚会场所,也作为陈杨的鸳鸯爱巢。然而,陈子龙毕竟有他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妻子,自己的难言之隐,他要投入到扶助大厦将倾的事业中去,不可能长期沉湎于卿卿我我。两个人同居了二年之后,崇祯八年(1635),杨影怜神色黯然,痛苦地离开了小红楼。分手后,陈杨二人的爱情之火不仅没有熄灭,反而在两地相思中越燃越旺。两个人都写出了大量思念歌颂小红楼的诗作。杨影怜无时无刻不想到“醒时恼见小红楼”,陈子龙也在天南地北怀念“角声初到小红楼”。他在《春日早起》⑶诗中写道:“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为了出版自己的诗集,杨影怜来到了杭州,下榻在古道热肠的大盐商汪然明建在西溪的横山别墅。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和孤山兰因馆的冯小青墓,是影怜经常拜谒徜徉的地方。当时冯小青的丈夫冯云将尚健在,在他筑于孤山的别业中与影怜时相酬唱。在这里,影怜写下“神女生涯倘是梦,何妨风雨照婵娟”磊落诗句!自从与陈子龙分手后,影怜总是按照自己在小红楼热恋时的形象打扮自己,蛮腰弓鞋,粉面黛眉,柔媚中透出一股英气,成熟中显得那么年轻。惹得江南文人学子,无不投以艳慕的目光,引来了无数赞美的诗篇。文人们有的把她喻为芙蓉,形容其美貌;有的把她譬为蘅芜,形容其馨香;有的把她称为仙子,形容其飘逸;有的把她赞为精灵,形容其聪敏。经友人介绍,影怜又结识了一个大人物并决定托付终身。这个人就是东林党领袖、雄踞诗坛盟主地位五十年的当朝“宗伯”(礼部尚书)钱谦益!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苏州常熟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逝世于清康熙三年(1664),享年八十三岁。在明末清初,钱谦益作为东林党的领袖,才学出众,向孚众望,故吏门生满天下。从社会地位上看,钱谦益足以依靠;从学识知识上看,钱谦益堪为良师。虽然钱杨二人年龄相差三十六岁,但杨影怜还是在内心接纳了钱谦益。几经周折,崇祯十四年(1641)六月初七,钱谦益用迎娶嫡夫人的礼仪,凤冠霞帔迎娶了杨影怜!须知,在那个时代,钱谦益的陈夫人和其他姬妾尚在,用嫡夫人礼仪迎娶一个风尘女子,钱谦益也是要付出极大的勇气的!婚后,钱谦益根据钱柳二姓郡望河东,建议杨影怜改姓柳,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为了安置柳如是居住,钱谦益先筑一我闻室,后又另筑一座美奂美伦的三层楼房,取名“绛云楼”,这个名字是柳如是自己取的,并亲自手书镌匾的。为什么如此取名?大家不要忘记,柳如是的原名是杨云娟,与陈卧子同居地是小红楼,从自己名字中取一个“云”字,从小红楼化出一个“绛”字,合起来正是“绛云”,以示不忘自己在小红楼中的美好爱情。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延续276年的大明王朝灰飞烟灭!此时钱谦益赶往南京,成为南明小朝廷的礼部尚书。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十四日,在清军兵临城下,皇帝和将军纷纷逃跑,城中已无将士防守的情况下,钱谦益与一群南明大臣,冒着瓢泼大雨,向清军统帅跪献了降书顺表!城破之前,柳如是十分镇定,她亲手做了一席好酒菜,恭敬地举起酒杯,劝丈夫自杀殉国,留下一个青史好名声。但钱谦益贪生怕死,以自小怕水为由,不肯投湖。柳如是激愤之下,撩起衣巾,自己向湖中投去,但又被仆人湿淋淋打捞上来,欲死不能。一个风尘女子,能在国破家亡时毅然自杀殉国,比起西方苟活的《羊脂球》来,不知要高尚多少!南明小朝廷覆亡后,几社领袖陈子龙,在嘉兴的水月庵托身为僧人,暗中开始了反清复明活动,被隆武政权封为兵部尚书,节制七省漕运,总督江南义军。顺治四年五月十三日,陈子龙不幸被俘,经历严刑拷打始终威武不屈,在押解南京的途中,乘守军不备,跃起投水,自尽殉国,成为一名著名的民族英雄。柳如是病倒了。她过去就有咳嗽发烧的病根,那年在杭州无地容身的困窘中,她曾经病得九死一生,几次吐血,在汪然明的精心照料下,方才脱离险境。这次,她吞咽下了自己亲手酿下的苦酒,如何能不病。昔日的红楼之恋带给她的是陈子龙的杀身成仁,而今天的绛云婚姻带给她的却是钱谦益人生大节的丧失!钱谦益降清后,被带往北京。顺治三年(1646)正月,被清廷封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作为降臣,他的日子很不好过,外部的屈辱和内心的自责时时折磨着他,当年六月,他便名为请假,实为辞职,回到了家乡常熟。柳如是看到丈夫的民族正义感尚未完全泯灭,就用冷嘲热讽来规劝丈夫,希望他重新做人,投入反清复明大业。钱谦益也幡然悔悟,以花甲之年,暗中开始了与各地义军的联络和筹划。顺治四年(1647)三月,由于一次起义失败,钱谦益被叛徒供了出来,被官府缉拿下狱,解往南京。正在病榻上的柳如是,蹶然而起,陪着披枷戴锁的丈夫,迈着两只三寸金莲,徒步前往南京。她立誓要把丈夫营救出来,如果不成,她可以代丈夫赴死,最起码,也要和丈夫一起去死。她巧妙地周旋于当时江南总督洪承畴和兵部尚书梁清标的母亲吴太夫人面前,终于取得他们的帮助,将钱谦益无罪开释。钱柳夫妻终于又回到了家乡的绛云楼,重新开始了编撰《列朝诗集》的旧日生活。有柳如是的帮助,诗集的编撰顺利快捷。诗集中有一卷名为“香奁”,收集的是有明一代女才子的文学作品。柳如是对这一卷情有独钟,亲自担负起了采集和评论工作,她不仅收录了很多大家闺秀、淑女贤媛的诗作,也收集了大批风尘女子的酬唱诗篇。顺治七年(1650)年十月初二日,一场突发灾难降临了。与钱柳夫妻相依为命的文学乐园——绛云楼,不慎被一场大火完全烧毁了!那雕梁画栋的精美楼寓,连同里面存储的万卷珍贵古籍,以及钱谦益倾半生精力写出的二百五十卷《明史稿》,一起化成了灰烬!钱谦益极度悲痛之下,写出了一首题名《蕉园》的诗。诗中说,“蕉园焚稿总凋零,况复中州野史亭!”“东观西清何处所,不知汗简为谁青?”其后,在《金陵杂题绝句》中又写道:“人疑(立人)阳秋家汗青,天戈鬼斧付沉冥。赤龙重焰蕉园火,烧却元家野史亭”。顺治十一年(1654),钱柳夫妻搬到了常熟城东三十里的“芙蓉庄”居住。就在这年,一件奇迹发生了,庄中那株已经二十多年不开花的老红豆树,忽然之间竟花发满枝,香飘数里!九月钱谦益华诞前,居然结下了一粒红豆,而且仅仅一粒!在钱谦益的寿礼上,妻子献给他的礼物,就是这颗代表着相思的红豆,令钱谦益激动不已,在席上口占十首绝句,歌咏红豆,歌咏爱情!康熙三年(1664)五月二十四日,八十三岁老翁钱谦益,带着几多荣誉、几多愧悔、几多留恋、几多牵挂、几多悲哀、几多愤怒、几多遗憾、几多满足,静静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与他后半生须臾不离、相濡以沫的夫人柳如是!钱谦益尸骨未寒,钱家就发生了“家难”!钱家的一些家族无赖,在钱朝鼎的唆使支持下,强夺钱家的土地,变卖钱家的庄园,私分钱家的钱财,砸毁钱家的灵堂。钱谦益的儿子钱孙爱懦弱无能,女儿女婿还不便出面,维护“宗伯”后裔是重任就落在了柳如是一个弱女子身上。面对那些如狼似虎的凶徒,一个弱女子又能怎么样呢?柳如是刚毅的脸上闪过一丝冷笑,她写下了痛快淋漓的遗嘱㈠,并代女儿、女婿写好官府诉状,又给钱翁生前好友写下几封求助信,然后平静地走进钱家正室荣木堂,用三尺白绫,把自己吊在正堂中央!一代才女、侠女、烈女、奇女柳如是,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去了,年仅四十七岁。柳如是的死,有“家难”的原因,其实“家难”也只是导火索而已。陈子龙自杀殉国时,她就产生过殉死的念头,由于钱翁对自己一往情深,又到了暮年,要人照顾。现在,钱翁也化碧西归了,自己的余生还有什么意趣?也赶到天国去,同自己一生两个知己去会面,了结“红楼之恋”和“绛云婚姻”的感情纠葛吧。注:⑴.见《中国文化》第二十二期载刘梦溪先生《陈寅恪与红楼梦》一文,收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之《陈寅恪与红楼梦》一书。⑵.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与同郡董其昌齐名。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人。著述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画作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⑶.见清嘉庆八年(1803)刊行的《陈忠裕公全集》。
第三节宝玉与钗黛湘三角爱情婚姻关系有对吴吴山三妇的模仿《红楼梦》大旨言情,书中与贾宝玉发生情愫的不仅有以木石前盟为象征的林黛玉,也有以金玉良缘为象征的薛宝钗,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另据周汝昌先生研究,最终与宝玉白头厮守者,既不是林黛玉,也不是薛宝钗,而是那个以金麒麟为象征的史湘云。如此说来,红楼爱情故事就不仅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对垒,而是宝玉与钗、黛、湘之间的三角恋爱关系。据周汝昌先生对“古本”《红楼梦》研究,钗黛湘三人的结局与今本后半部分不尽相同:黛玉未婚而泪尽夭亡;宝钗婚后因产难而逝;宝玉在穷愁潦倒之际,与同样穷愁潦倒并新寡的史湘云相遇,最终结成白首双星。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描写一夫多妻的作品多多,但真正写男女之间三角、四角恋爱婚姻关系的,却是凤毛麟角。这种在那个时代相当独特的爱情故事描写,倘若没有现实生活素材来源,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土默热在研究《长生殿》创作评点过程时,发现“吴吴山三妇”的故事,很可能就是《红楼梦》钗、黛、湘三角恋爱婚姻故事的蓝本。吴山名又名吴人,吴逸,字瑹符,又字舒凫,号吴山,又号芝坞居士。清初钱塘人。关于吴吴山生平的史料不多,据洪昇的老朋友的《霞举堂集》⑴记载:吴吴山出生于钱塘松盛里,少年时居住在大螺獅山巷,于著名文人毛先舒为邻。中年时曾遭家难,“居士同产七人,小妹下殇两兄,仲嫂嫁,姊妹相继夭亡,父丧半月,妻亦亡。丁人伦之惨。”“辛酉,营宅兆于青芝坞,同日葬五棺。”吴吴山幼即聪慧,及长为国子监上舍生,工诗词,陈维崧曾称其词为天下第一。妻丧后曾浪游天下,长期在关外盛京姜定庵幕府。晚归杭州,结吴山草堂居住,沉溺佛法,著有《易大象随录》。另据《今世说》记载:“吴名仪一,浙江钱塘人。髫年入太学,名满都下。二十为人师,经史子集一览成诵,古文去欧阳永叔王荆公,诗宗杜子美。性善饮,饮醉直市井子辄谩骂之。姜定庵京兆重其才,延之幕中,历边塞,诗文益工。”另据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诗中记载:“稗畦乐府紫珊诗,更有吴山绝妙词,此是西泠三子者,老夫无日不相思”。于此可见“西泠三子”之一吴吴山在当时文名之盛。吴吴山不仅是性情中人,而且是个不可救药的异端思想的先驱。据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⑵记载:“松窗笔乘云:当时魏叔子古文负重望,舒凫(吴吴山字——笔者注)独面折之。谓规友笞婢细故也,而曰省刑书,刺刺千余言不已,失事之权衡。论岳鄂王事,而曰宜铸高宗像,跪于墓,乖君臣之义。用字如以肱触其背,类非史家法。座客以为狂,叔子独叹服也。然则舒凫又能为古文者与。”从这则故事中不难看出吴吴山具有强烈的不合流俗的异端思想。吴吴山自己的文学创作也很多,尤其以词称绝妙,著《吴山草堂词》,可惜多失传了,流传至今最为世人器重的作品是《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后人称之为“三妇评本《牡丹亭》”。这部历史上唯一由女子评点的《牡丹亭》上,有吴吴山前后三个妻子陈同、谈则、钱宜几十年中陆续作的批语。吴吴山吴吴山最早相聘的妻子是黄山女陈同,这位少女酷爱读书,尤其喜爱读《牡丹亭》。但她体弱多病,静卧病榻,百般无聊时就读书,而且喜在书中加评论。吴吴山说她“病中犹好观览书籍,终夜不寝。”又说她的评本“上卷密行细字,涂改略多,纸光冏冏,若有泪迹,评语亦痴亦黠,亦玄亦禅,即其神解,可自为书,不必作者之意果然也。”从中可见陈同在病榻上长期含泪阅读评点号称言情“圣经”《牡丹亭》的情景。就在即将与吴吴山拜堂成婚前,陈同不幸病逝了。吴吴山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并保存了由她加评注的《牡丹亭》。吴吴山续娶清溪的谈则为妻。谈则也是一位具有情本思想并喜爱舞文弄墨的女子。嫁到吴家后,一日偶然翻到陈同的《牡丹亭》上卷评本,竟爱不释手。反复阅读之后,竟能完整地背诵出陈同的评注。谈则决定继续完成陈同未完成的《牡丹亭》下卷评注。她在评注中写道:“南楼多暇,仿阿姐(陈同——笔者注)意,注语一二,悉缀贴小签,弗敢自信矣,积之累月,纸墨遂多。”对谈则的评注,吴吴山道“爱玩不能释,所评语杪芒微会,若出一手,弗辨谁同谁则。”可见谈则的评语,在风格和语气、观点上与陈同如出一辙,分不出出自两人谁何之手。三年后,谈则不幸因产难亡故,吴吴山痛失两妻。若干年后,迫于母命,又续娶西溪古荡女子钱宜为第三任妻子。一日,钱宜偶翻书柜,发现了陈同、谈则两位先妇的《牡丹亭》评注本,不禁欣喜异常,手捧朗读,不分昼夜。吴吴山说她“尝欹枕把读,怡然解会,就如同谈氏初见陈氏评本样。”而对两位阿姐的遗稿,她继续承担起了整理补充工作。为了将这个三妇评注本流传于世,她毅然典当了陪嫁来的金钗玉佩,请印刷工匠精心锲板刊刻,并邀请蕉园诗社众姐妹作序跋文字刊于卷首。陈同、谈则、钱宜三妇评注本《牡丹亭还魂记》刊发之年是康熙三十三(1694)年冬天。《红楼梦》作者在创作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三个人物形象时,很可能借鉴了“吴吴山三妇”的事迹。林黛玉身上有陈同的痕迹;薛宝钗身上有谈则的影子;史湘云身上有钱宜的影响。陈同与黛玉均未婚而亡,死前均曾“焚稿”;谈则与宝钗均已成婚,但婚后不久即死于产难;钱宜与湘云均得嫁“才貌仙郎”,实现“白首双星”的愿望。吴仪一感慨自己与三个妻子的感情经历时说:“女三为粲,美故难兼。徐淑苏蕙,不闻继美,韦丛裴柔,亦止双绝。子聘三室而秘思妍辞,后先相映,乐乎何遇之奇也。”从这段话中体味《红楼梦》中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与“兼美”柔情缱绻,而“兼美”的形象又是“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则不难体会出吴仪一“女三为粲,美故难兼”的意境。《红楼梦》三个才女与一个才子的婚恋过程,与吴吴山三妇之婚嫁过程几乎完全相同,不过作者将吴吴山三妇之前后相继关系加以扁平化,一起放在大观园中而已。这也是文学创作三一律的需要,可以理解。据《三妇评〈牡丹亭〉杂记》记载,陈同病逝后,吴仪一“感于梦寐。凡三夕,得倡和诗十八篇。人作《灵妃赋》,颇泄其事,梦遂绝。”意思是,吴仪一曾连续三夜梦中与未婚妻陈同缱绻唱和,共赋诗十八首。于是,吴仪一作了一篇《灵妃赋》宣扬此事。吴仪一的《灵妃赋》未见传世。在古典文学中,灵妃一词一般指宓妃或娥皇女媖,即所谓“潇湘妃子”,《灵妃赋》就是《潇湘妃子赋》,可见吴仪一是把陈同比喻为潇湘妃子加以歌颂的。这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别号潇湘妃子必然产生意义上的关联。陈同死后焚稿之余,曾捡拾出临终诗九首。从这些诗稿中,不难看出《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时痰喘细细、嘱婢托嫂、焚稿断情的情景。其文云:也曾枯坐阅金经,不断无明为有形。及到悬崖须撤手,如何烦恼转婴宁。 屐子裁罗二寸余,带儿折半里犹疏。情知难向黄泉走,好借天风得步虚。 家近西湖性爱山,欲游娘却骂痴顽。湖光山色常如此,人到幽扃更不还。 簇蝶临花绣作衣,年年不著待于归。那知著向泉台去,花不生香蝶不飞。 尽检箱奁付妹收,独看明镜意迟留。算来此物须为殉,恐向人间复照愁。 爷娘莫为女伤情,姊嫁仍悲墓草生。何似女身犹未嫁,一棺寒雨傍先莹。 看侬形欲与神离,小婢情多亦泪垂。金珥一双留作念,五年无日不相随。 口角涡斜痰满咽,涓涓清泪洒红绵。伤心赵嫂牵衾语,多半啼痕是隔年。 昔时闲论牡丹亭,残梦今知未易醒。自在一灵花月下,不须留影费丹青。陈同去世后,谈则在自己的诗集《南楼集》中,载补陈姊缺文一首云:北风吹梦欲何之,帘幕重重只自垂。一缕病魂消未得,却如残醉欲醒时。钱宜后来亦有补句云:北风吹梦断重吹,一枕余寒心自疑。添得五更消渴甚,却如残醉欲醒时。吴仪一与第三任妻子钱宜评点《牡丹亭》过程中,夫妻二人曾在一天夜里作了同一个梦:“适梦与尔同至一园,仿佛如所谓红梅观者。亭前牡丹盛开,五色间错,无非异种。俄而一美人从亭后出,艳色眩人,花光尽为之夺。”“须臾大风起,吹牡丹花满空飞搅,余无所见。汝浩叹不已。”予遂惊寤,所述梦盖与予梦同。” 夫妻二人感慨梦境的真假,“若士言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何谓也?”曰:“梦即真也。人所谓真者,非真也。形骸也。”“ 梦之中又有梦,故曰:天下岂少梦中之人也。”读了以上故事,与《红楼梦》之意境似不无共通之处。需要指出的是,为《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作序跋的,除了吴吴山自己外,还有林以宁,冯娴,李淑,顾姒,洪之则五人㈠。这五个人均为女性,同时为此书作序跋绝不是偶然的,其中洪之则是洪昇的女儿,其她四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蕉园诗社”女诗人,并且都是洪昇的表姐妹。林以宁乃是前“蕉园五子社”的成员,后“蕉园七子社”的发起人和社长。洪昇和她的女儿、吴吴山和他的三任妻子,蕉园诗社诸多女诗人同时出现在评点《牡丹亭》同一文学活动中,与《红楼梦》的创作评点活动有什么联系,殊堪注意,后文再论。 注:⑴.王晫〔1636——?〕初名棐,号木庵,一号丹麓,自号松溪子,浙江仁和人。顺治四年秀才。旋弃举业,市隐读书,广交宾客。工于诗文。所著有《遂生集》十二卷、《霞举堂集》三十五卷、《墙东草堂词》及杂着多种。王晫的《今世说》共八卷,以记清初四十年间文人学者生平言行为主。⑵.吴衡照(1771——?),字夏治,号子律,浙江海宁人,籍仁和。性萧淡,精倚声按谱之学。嘉庆进士。官金华教授。著有《莲子居词话》及《辛卯生诗》,并行于世。⑶.见清虫天子(张廷华)编纂的《香艳丛书》。《香艳丛书》是一套与女性有关的大型专题性丛书。“”“?” ??“”“”“” 第四节大观园诗社是按照蕉园诗社创作的顾启姬的别号为“静御堂”,诗集名《静御堂集》、《翠园集》。蕉园姐妹中最先去世的是张昊(字玉琴,号槎云)㈠。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邓汉仪在《天下名家诗观》中曰:“槎云,孝廉步青之长女也。孝廉贫苦,以授经糊口四方。母陈氏仅课以女红,而槎云喜读书,览典籍辄知其文理。所著诗词皆工”。传世有《虞美人》一首:枫林昨夜多风雨,篱菊欹新露。疏枝无力倚西风,这是断肠花瘦与人同。凭栏无语心何已,又见吟虫起。今年何事忽多愁。怪底凄凄风雨暗层楼。据《两浙輶轩录》记载:张昊于癸卯年十九归胡生文漪(字步青),夫妇倡和极谐。丁未步青赴春官试,卒于京师。讣音至,槎云痛悼欲绝,有“孤山何太苦,变作我亲邱”之句,读者怜之。踰年,槎云方晨起,与文漪论诗,语及关盼盼绝句,曰:“诗至此得无传乎?”既而晓妆毕,整衣临窗徘徊久之。凝眺云际,忽曰:“吾肠断矣”!侍儿扶至床,目已瞑。一代才女,就这样肠断而亡了。张昊之后,就是长期卧病后在痛苦中辞世。毛安芳,乃洪昇老师当代硕儒毛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病逝。毛《诗话》云:“安芳刻苦吟诗,积稿盈帙。时年逾三十,未有子。尝执其诗卷曰:此我之神明所寄,即我子也。殁年四十,终无子。”毛毛一病悽然愁到骨,满园秋色萧条。枝枝败叶带烟飘。虫声吟转苦,为其不辞辛劳。随意起来随意睡,西风削处如刀。梦魂飞过段家桥。茫茫云共水。西子或相招。晓起梳头,尘满了、玉台明镜。试推窗、东风却比,西风还劲。乱树爱听黄鸟语,小园懒步红芳径。最堪怜、半好半残花,春如病。寒共暖,相为政。蜂与蝶,应争胜。只青青帝子,坐来端正。芳草也能迎淑气,业兰别自成幽性。但小廊、一带曲阑干,间堪凭。毛媞去世后,蕉园姐妹纷纷作挽歌吊唁。顾启姬的《毛安芳挽歌》写道:忆昔当春时,寿君惭不文。未几闻君丧,奄忽如流云。流云过眼空悲怨,大火西流时倏变。玉楼金屋纲蟏蛸,西风叶落空深院。凄凉宝瑟掩余音,惨淡菱花冷钗钿。尚忆当年对镜人,鸾中鸾死悲娇面。织锦诗成那得闻?墨池寒浸琉璃片。不知何处吊君魂?草白辚青望中见。蕉园诗社公认的寡妇大嫂子,也是公推的诗社祭酒柴静仪,在寄予厚望的儿子沈用济长期功名不遂的凄楚心境下,也终于“昏惨惨黄泉路近”了。柴静仪卧病期间,顾启姬曾作《总是长相隔。说甚曾识。有限前期,无边离恨,浓愁如织。望妆楼何处觅伊人,只寒烟堆积。直恁消魂极。却称江淹笔。试问兰闺,春来病起,可还思亿。最难凭鱼雁到而今,故迟迟消息。柴静仪去世后,林以宁作《婆娑壁间画,手泽犹芳鲜。清夜发光芒,睨视不敢前。想见落笔时,气足而神全。非徒貌幽花,自写翠袖翩。每思弃尘务,从君事丹铅。岂期不我顾,倏忽长相捐。一恸云为愁,梁月藏婵娟。《红楼梦》中妙玉的生活原型徐灿,曾因丈夫陈之遴获罪而全家被发配尚阳堡。丈夫和两个儿子均客死异乡,徐灿晚年孤身一人回到故乡,在青灯古佛下打发孤凄的时光。徐灿晚年有大量回忆当年参与蕉园诗社活动,与女伴一起风雅生活的作品,多次提及对昔日“红楼”生活的回忆。她的《武陵春·春怨》说:“昨夜杨花飞几许,冷暖在心头。萍踪浪影且随流。切莫近红楼。未尽生前愁与闷,烟水古杭州。春魂黯黯绕兰舟。却是梦中游。”她的《西江月》也说:“剪烛闲□往事,看花尚记春游。侯门东去小红楼。曾共翠娥杯酒。闻说倾城尚在,可如旧日风流。匆匆弹指十三秋。怎不教人白首。”徐灿在《洞仙歌·梦女伴》中深情地回忆了当年的诗社姐妹:“月昏灯晕,向鸳鸯衾底。行尽江南数千里。见绿窗、女伴笑靥迎人,低宝髻,斜倚瓶花小儿。问羇人邸舍,风雨钟残,可忆吴门旧烟水。侬道九回肠,夜夜乡关,幸画舫、今朝归矣。正红袂分花喜还疑,怕者度相逢,又成梦裹。”回顾昔日不堪回首的日子,徐灿曾一连写下四首《如梦令》,词中生动地刻画了当日的诗社生活:贪看枝头红勋。飞到愁边如共。回首断桥烟,是处画阑朱栋。如梦。如梦。借阵好风吹送。杨柳丝丝青緃。烟护晶帘无缝。不信玉阑干,偏得月华珍重。如梦。如梦。梦到江南春仲。便别桃源仙洞。春到愁边谁共。肠断听阳关,珠靺玉骢催控。如梦。如梦。回首柳浓莺閧。隔叶黄鹂娇哝。惊起绮窗凄凤。阑槛半帘垂,晓镜春愁将共。如梦。如梦。一瞬水流春送。《红楼梦》创作关于十二钗的故事选材,除了取自蕉园诗社成员之外,还采用了一些虽未参加蕉园诗社,但与诗社也有密切关系的才女事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叶小鸾“葬花魂”悲剧。《红楼梦》在描写黛玉、湘云中秋夜池边联诗时,使用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诗句。红学家们一致公认,“冷月葬花魂”预示着黛玉的最终命运。小鸾名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人。父叶绍袁,母沈宛君,生三女,长纨纨,次蕙绸,小鸾其季也。从小寄居在其舅舅家长大。据清陈文述《西泠仙咏》介绍:小鸾幼慧工诗兼善写生,宛君谓:比梅花觉梅花太瘦,比海棠觉海棠少香。年甫十七未婚而没,父绍袁刻其遗诗。后相传从天台泐大师受戒,前生为月府侍书寒簧也。 叶小鸾夭折后,叶绍袁整理女儿的遗作,并将亲朋好友的悼亡诗文,合成一集,取名《返生香》。从叶小鸾寄住舅家,才华横溢,婚前夭折,死后成仙的故事,足见《红楼梦》中黛玉身上,也有着叶小鸾的影子。特别是林黛玉身上使用的“葬花魂”、“返生香”典故,直接来自叶小鸾故事,显然作者在创作《红楼梦》时,部分使用了叶小鸾的素材。注:⑴.见《国朝杭郡诗辑》卷三十:“是时,武林风俗繁侈,值春和景明,画船绣幕交映湖漘,争饰明璫翠羽、珠髾蝉縠以相夸炫。季娴独漾小艇,偕冯又令、钱云仪、林亚清、顾启姬诸大家,练裙椎髻,授管分笺。邻舟游女望见,辄俯首徘徊,自愧弗及”。释:㈠.商景兰《琴楼遗稿序》中说:偶于儿子案头,见《琴楼遗稿》,乃武林张槎云所作。槎云才妇而孝女,故其诗忠厚和平,出自性情,有三百篇之遗意。反覆把玩,不忍释手,因顾女媳辈言曰:“槎云之才,知汝辈能之;槎云之孝,知汝辈能之。槎云之才美,槎云之孝纯,汝辈其勉之。”女媳辈曰:“以槎云之才之孝,天胡不假之年,以富其学而副其德?”余笑曰:“此非汝辈能知者也。大抵士之穷,不穷於天而穷於工诗;女之夭,不夭於天而夭於多才。是盖有莫之为而为者。使槎云享富贵、寿耆颐,而无所称於后世,又何以为槎云者乎?”女媳辈咸悲惋不能自持。 第五节 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昭示着什么以上所提供的关于《红楼梦》中十二钗故事的四个方面创作素材来源,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个孤立的故事;但仔细加以分析,却不难看出这些故事背后潜藏着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些规律对于分析《红楼梦》的创作时间,理解《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解读《红楼梦》的思想主旨,感受《红楼梦》的文化源流,都是极其重要的。首先,这些《红楼梦》创作素材的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在明末清初,都是在改朝换代前后,也就是所谓的“末世”。明末清初时期具有民族气节的士大夫阶层,都把这一时期称为“末世”。《红楼梦》书中屡屡提及作品中故事发生在“末世”,并开篇就清楚交待此书主人公生活在“当日地陷东南”之后“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日子(应是明清易代之初的隐语),当非信笔涂鸦。在所谓的“末世”时期,由于“剃发易服”政策及男不及女,客观上造成女子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的相对提高,加之新入关的满清统治者忙于战争,尚来不及顾及文化统治,造成了一段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不仅造就了“清初三大家”、“江南三布衣”、“南朱北王”、“南洪北孔”⑵等思想文化名人,也产生了蕉园十二钗等一大批思想文化女子。其次,这些《红楼梦》创作素材故事的发生地点,都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杭州西子湖畔,也就是《红楼梦》书中交代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的发生地不仅在广义的杭州,并且还全部集中在武林门外、西湖山北的西溪一隅。蕉园十二钗的居所和活动地点在西溪秦亭山下、沿山河畔;柳如是在杭州时呕血吟诗的地点在西溪横山草堂(西溪水阁);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的最终完成者钱宜乃西溪古荡人;冯小青的故事虽然最终结局于西湖孤山,但冯梦祯父子的居家之处却是西溪二雪堂(西溪山堂)。叶小鸾的故事表面上看似乎与西溪无关,但她的母亲沈宛君的家乡却在西溪沈家湾,小鸾本人也是西溪的常客。关于西溪建筑群是《红楼梦》大观园创作原型的研究,后文再论。再次,这些《红楼梦》创作素材的故事,都与明末清初江南才女沉迷评点《牡丹亭》文学潮流有关。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明末清初红极一时,特别是在女性读者圈子中引起的反响,至今仍令人不胜唏嘘。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故事与闺中少女少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时娄江俞二娘,“酷嗜《牡丹亭》曲,断肠而死”⑵。内江一女子,“读还魂而悦之,径造西湖访焉,愿奉箕帚”⑶。特别是吴吴山三妇和蕉园十二钗,以庞大阵容的女性文人群体评点《牡丹亭》,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学盛事。最后,这些《红楼梦》创作素材所涉及的人和事,都与洪昇、吴仪一(即吴吴山)的文学创作圈子密切相关。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是《长生殿》,《长生殿》的创作和传播,却与吴仪一密切相关。《长生殿》创作当时,洪昇与吴仪一、徐灵昭结成了一个创作小圈子,吴仪一为其评点,徐灵昭为其审律。三人通力合作,才成就了千古名曲《长生殿》。《长生殿》演出期间,吴仪一还为洪昇改写了一本二十八集的节本,深得洪昇赞许。吴仪一和洪昇不仅是同乡关系,有通家之好,而且是长期的同学关系,曾共同师从毛先舒、王士祯等文学大家。王士祯在洪吴返回故乡后,曾写诗怀念自己的学生:“稗畦乐府紫珊诗,更有吴山绝妙词。此是西泠三子者,老夫无日不相思”。诗中的稗畦和吴山,便是洪昇和吴仪一的别号。吴吴山三妇乃是吴仪一的妻子,蕉园十二钗同洪昇与吴仪一都是表兄妹关系。洪昇的女儿称吴仪一为四叔。洪昇家族居住在西溪洪园,与柳如是寄居的西溪水阁、冯小青家庭的西溪山堂比邻而居,洪家与山堂、水阁的主人冯梦祯、汪然明及其后裔累世往来,对冯小青、柳如是的故事当系亲历亲闻。洪昇晚年在杭州孤山结庐稗畦草堂,与冯小青墓朝夕相伴,关于冯小青的悲剧,当然耳熟能详。至于叶小鸾的故事,由于叶母沈宛君(字宜修)乃西溪沈家湾人,沈宜修与蕉园诗社的顾若璞、顾之琼、徐灿等人均往来密切,与柴静仪的夫家乃本家。沈家与洪家乃是老亲,又相距甚近,洪昇知晓叶小鸾及叶氏三姐妹的事迹,亦应在情理之中。综上可见,通过对这些《红楼梦》创作素材的分析,时间都指向明末清初,地点都指向杭州西溪一隅,人物都指向这些同时同地的江南才女群,这些共同点难道都是偶然造成的么?古代不似现代,通讯手段发达,信息传播普遍。在那个原始的信息传播条件下,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的这些才女的故事,不是亲历亲闻者,很难搜集在一起作为同一部小说的创作素材。《红楼梦》作品中又刻意交代这是作者“亲历亲闻”的故事,故事中这些女子与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有意通过小说创作使之“闺阁昭传”。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红楼梦》作者当在洪昇、吴仪一这个文学创作圈子中,最大的可能就是与这些才女故事有过全面接触,一生热衷于创作歌颂才女文学作品的洪昇。以后章节中,我们将继续对这一推测进行全面证实。注:⑴.清初三大思想家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清初文章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江南三布衣指严绳孙、姜宸英孙与朱彝尊。南朱北王指朱彝尊和王士祯。南洪北孔指洪昇和孔尚任。⑵.见朱彝尊《静志居诗话》。⑶.见焦循《剧说》。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粱一梦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