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盛氏有关的历史上的赵氏孤儿人物,

盛氏家族兴衰始末_百度百科
盛氏家族兴衰始末
盛氏家族兴衰始末内容介绍
本书是自传体回忆录,内容涉及中日两国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政治经济形势、文化教育、道德修养、人生观与处世哲学、生活方式、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等方面。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20:36:51]
企业信用信息盛氏起源及名人录!
「盛」源出:&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后汉书》及《万姓统谱》所载,西周初年,召公奭建立燕国,其支子受封于盛(在今河南省境内)为燕国附庸。《穆天子传》云:盛,姬之国。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为奭氏。至汉代,为避汉元帝刘奭之名讳,改姓为盛氏,复以祖先封国名为氏。
家族名人&:根据续谱惯例,都要有本族名人录。现以《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及其它资料,列名人如下。借以激励后人,以其为模范或以史为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争取为人民、为祖国多作贡献,以光耀门楣。
&&&&召公姬奭&(前十一世纪)&&姓姬名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召公把他的辖区搞得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传说他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为了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就是为此而写的。(中华人网站)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史记》第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记载: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正义今之棠梨树也。括地志云:“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後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迫蛮貉,内措齐、晋,○索隐措,交杂也。又作“错”,刘氏云争陌反。崎岖彊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後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记载:黄帝者,姓公孙,名曰轩辕。○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於寿丘,长於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又索隐旧解破四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案: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阳与苍林为姬姓”。是则十四人为十二姓,其文甚明。)
&&&&奭伟&&(《辞海》:奭,姓。汉代有奭伟,因避汉元帝讳,改姓盛。
&&&&盛苞&&北海太守,因避汉元帝刘奭讳,改奭姓为盛《中国家谱网站》。&
&&&&盛吉&&字君达,东汉会稽郡人。官廷尉,每至冬节,囚犯当断,妻夜秉烛,吉持册笔。夫妻相向垂泪决断。视事二十年,天下称有恩无怨。因廉政而被百姓传说。晋·虞预《会稽典录》及《百家姓》、《百姓缘》等网站。
&&&&盛览&&东汉时期,跟名臣司马相如有过一段渊源的盛览,根据史载是叶榆人,也就是现在云南省大理县的人士。盛览是以问作赋之法于司马相如而在历史上留名。据说,他本来很自负,有一次向司马相如请教之后,竟然终身不复敢言作赋。《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盛允&&(《后汉书孝桓帝纪第七》记载:大司农黄琼为太尉,光禄大夫中山祝恬为司徒,大鸿胪梁国盛允为司空。初置秘书监官。秋七月,司空盛允为司徒,太常虞放为司空)《二十四史.后汉书.三国志》97页.98页,等。&
三国时吴国会稽人,字孝章,为人有器量。举孝廉,历官尚书郎、吴郡太守,与弟弟盛宏、盛仲都是一时名士。&
&&&&盛彦&&字翁子,广陵人也。少有异才。年八岁,诣吴太尉戴昌,昌赠诗以观之,彦于坐答之。辞甚康慨。母王氏因疾失明,彦每言及,未尝不流涕。于是不应辟召,躬自侍养,母食必自哺之。母既疾久,至于婢使数见捶挞。婢忿恨,伺彦暂行,取蛴螬灸饴之。母食以为美,然疑是异物,密藏以示彦。彦见之,抱母恸哭,绝而复苏。母目豁然即开,从此遂愈。彦仕吴,至中书侍郎,吴平,陆云荐之于刺史周浚,本邑大中正刘颂又举彦为小中正。太康中卒。&(《晋书》: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孝友)
&&&&盛彦师&&东汉会稽郡人。因斩李密功,封为葛国公,授武卫将军,平王世充,徐圆朗反,诏为为安抚大使,战败被执,令作书招其弟举虞城判,彦不从,徐圆朗称之为豪杰而置之,后平圆朗,得还,被高祖以他罪诛。(《旧唐书"李密列传》:遣副将盛彦师率步骑数千追蹑,至陆浑县南七十里,与密相及。彦师伏兵山谷,密军半度,横出击,败之,遂斩密,时年三十七。)(《旧唐书"列传之五中徐圆朗》载:“高祖令葛国公盛彦师安辑河南,行至任城。会刘黑闼作乱,潜结于圆朗,因执彦师举兵应黑闼,自称鲁王。黑闼以圆朗为大行台元帅,兖、郓、陈、杞、伊、洛、曹、戴等八州豪猾,皆杀其长吏以应之。太宗平黑闼,进师曹州,遣淮安王神通及李世绩攻之。圆朗数出战,不利,城内百姓争逾城降。圆朗穷蹙,与数骑弃城夜遁,为野人所杀,其地悉平。”)(《旧唐书"列传之十九中盛彦师》载:圆朗乃笑曰:“盛将军乃有壮节,不可杀也。”待之如旧。贼平,彦师竟以罪赐死。)
&&&&另盛武凯辑录:
&&&&盛彦师&&盛彦师传曰:盛彦师者,宋州虞城人。(隋)大业中,为澄城长,拜银青光录大夫,行军总管。遂斩李密,追?伯当。以功封葛国公,拜武卫将军。(唐)太宗讨王世允,遣彦师与万宝军于伊阚,?中,除宋州主管,会徐圆朗反,彦师为安抚大使,因战,遂没于贼。圆朗厚礼之,令作书报其弟。令举城降己。师作书曰:“吾奉使无状,为贼所?,为臣不忠,誓之以死。汝当善待老母,勿以吾为念”。贼平,(太宗)彦师竟以罪赐死。(《二十四史10卷,旧唐书》653页,盛彦师列传)
&&&&盛度&&字公量,余杭人,举进士第,曾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奉使陕西,因览疆域,参质汉书故地,绘为西域图以献,真宗称其博学。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善于作文,曾奉诏编续《通典》、《文苑英华》、著有《愚谷》、《沿革制置敕》三卷、《庸调租赋》三卷、《银台》、《中书》、《枢中诸集》等书。以疾致仕,卒溢文肃。(宋史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志第一百五十七,及中国家谱网站之百家姓氏)
&&&&另:盛武凯辑录:
&&&&盛度&&字公量,世居应天府,后迁余杭县,举进士第,补济阴尉,当光录寺丞,御史台推勘官,改秘书省秘书郎。?学士院,为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起知建?军,改起居舍人,知制诰。迁太常书卿,知筠州,更虔、滁、苏三州。加集贤院学士。景佑二年拜参知政事。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盛度一生好学,居家外出,手不释卷。仁宗称其博学。(《二十四史》16卷,宋史2493页)
&&&&盛陶&&字仲叔,郑州人。第进士。熙宁中,为监察御史。王安石为相,陶不少屈,出签书随州判官。久之,入为太常博士,考功员外郎,二部左司郎中,至侍御史。进权礼部侍郎、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待制知应天府、顺昌府。元符中,例夺职,卒,年六十七。
&&&&论曰:盛陶不屈于安石,其大节皆可取。(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
&&&&盛子充&
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官至朝奉郎。家富藏书,有阁曰万卷。少与王黼同舍,黼登相位,无所求,仕止朝奉郎。事见《舆地纪胜》卷三二《江南西路·兴国军·人物》。
&&&&盛均&&&字之才,大中十一年(857年)进士,官昭州刺史。博闻强记,曾因《白氏六贴》疏略,广为增补,成《盛氏十二帖》,颇为时人所称赞。
&&&&盛昭&&字克明,归德人。由儒学官累迁淮南行省照磨。会诏使往高邮,不得达而还,谬称贼已迎拜,但乞名爵耳。行省不虞其欺,乃遣昭入高邮,授所与士诚官。士诚拒不听,拘诸舟中。昭语所从吏曰:“吾之止此,有死而已。”既而官军逼高邮,士诚授昭以兵,使出拒官军,昭叱曰:“吾奉命招谕汝,汝拘留诏使,罪不容斩,又欲吾从汝为贼耶!”大骂不绝口。贼怒,先剜其臂肉,而后磔之。(元史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八十一,忠义二),《二十四史》18卷《元史》1130页。
&&&&盛时泰&&元代画家,字仲交,上元人。才思敏捷,为诗古文辞,下笔数千言。工书,善山水,兼精竹石。文征明为题其小轩曰:“苍润”。盖棌其诗有“墨踪要是存苍润、画法还应入有无”之句,可谓得画家三味矣。
&&&&盛懋&&&&元代画家。字自昭。嘉兴(今属浙江)人。侨居嘉兴魏塘桥。盛洪甫之子,继其家学,超过其父。工画山水,人物、花卉、亦学陈仲美,略变其法。运笔精劲,布置邃密,名著一时。作品留存至今的有《溪山清夏图》、《秋溪垂钓图》、《山水》、《寒林图》、《秋林高士图》、《囊琴怀鹤图》、《秋林渔隐图》等。(摘自《世界美术史》,其它见楹联注释)
&&&&盛昌年&&字元龄,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人,画家。工花鸟,简雅清淡、不事雕琢是其特色。传世作品有&&杨柳春燕图&&。
&&&&盛庸&&不知何许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挥。建文初,以参将从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炳文,遂隶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败于白沟河,走济南。燕师随至,景隆复南走。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寻命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陈晖、平安为左右副总兵,马溥、徐真为左右参将,进铉兵部尚书参赞军务。时吴杰、平安守定州,庸驻德州,徐凯屯沧州,为犄角。是冬,燕兵袭沧州,破,擒凯。掠其辎重,进薄济宁。庸引兵屯东昌以邀之,背城而阵。燕王帅兵直前薄庸军左翼,不动。复冲中坚,庸开阵纵王入,围之数重。燕将朱能帅番骑来救,王乘间突围出。而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大将张玉死于阵。王独以百骑殿,退至馆陶。庸檄吴杰、平安自真定遮燕归路。明年正月,杰、平安战深州不利,燕师始得归。是役也,燕精锐丧失几尽,庸军声大振,帝为享庙告捷。三月,燕兵复南出保定。庸营夹河。王将轻骑来觇,掠阵而过。庸遣千骑追之,为燕兵射却。及战,庸军列盾以进。王令步卒先攻,骑兵乘间驰入。庸麾军力战,斩其将谭渊。而朱能、张武等帅众殊死斗。王以劲骑贯阵与能合。庸部骁将庄得、皁旗张等俱战死。是日,燕军几败。明日复战,燕军东北,庸军西南,自辰至未,互胜负。两军皆疲,将士各坐息。复起战,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燕兵乘风大呼,左右横击。庸大败走还德州,自是气沮。已而燕将李远焚粮艘于沛县,庸军遂乏饷。明年,灵璧战败,平安等被执。庸独引军而南,列战舰淮南岸。燕将邱福等潜济,出庸后。庸不能支,退为守江计。燕兵渡淮,由盱眙陷扬州。庸御战于六合及浦子口,皆失利,都督陈瑄帅舟师降燕,燕兵遂渡江。庸仓卒聚海艘出高资港迎战,复败,军益溃散。成祖入京师,庸以余众降,即命守淮安。寻赐敕曰:“比以山东未定,命卿镇守淮安。今铁铉就获,诸郡悉平。朕念山东久困兵革,惫于转输。卿宜辑兵养民,以称朕意。”永乐元年,致仕。无何,千户王钦讦庸罪状,立进钦指挥同知。于是都御史陈瑛劾庸怨望有异图。庸自杀。(明史:列传第三十二,明史一百四十四),《二十四史》19卷,《明史》1059。
&&&&盛应期&&字思徵,吴江人。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出辖济宁诸闸。太监李广家人市私盐至济,畏应期,投盐水中去。会南京进贡内官诬应期阻荐新船,广从中构逮应期及主事范璋下诏狱。璋筦卫河,亦忤中贵者也。狱具,谪云南驿丞。稍迁禄丰知县。正德初,历云南佥事。武定知府凤应死,其妻摄府事,子朝鸣为寇。应期单车入其境,母子惶怖,归所侵。策凤氏终乱,奏降其秩,设官制之。寝不行,后卒叛。与御史张璞、副使晁必登抑镇守太监梁裕。裕劾三人,俱逮下诏狱,璞竟拷死。
&&&&会乾清宫灾,应期得复职,四迁至陕西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讨平天全六番招讨使高文林。会泉江僰蛮普法恶作乱,富顺奸民谢文礼、文义附之。法恶死,指挥何卿等先后讨诛文礼、文义。应期赉银币,以忧归。嘉靖二年,起故官,巡抚江西。宸濠乱后,疮痍未复,奏免杂调缗钱数十万,请留转输南京米四十七万,银二十万,以食饥民。又令诸府积谷备荒至百余万。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将行,籍上积谷数。帝以陈洪谟代,而奖赉应期。后洪谟积益多,亦被赉。应期至广,偕抚宁侯朱麒督参将李璋等,讨平思恩土目刘召,复赉银币。朝议大征岑猛。应期条上方略七事,言广兵疲弱不可用。麒等恚。会御史许中劾应期暴虐,麒等因相与为流言。御史郑洛书复劾应期贿结权贵。应期已迁工部侍郎,引疾归。
&&&&六年,黄河水溢入漕渠,沛北庙道口淤数十里,粮艘为阻,侍郎章拯不能治。尚书胡世宁、詹事霍韬、佥事江良材请于昭阳湖东别开漕渠,为经久计。议未定,以御史吴仲言召拯还,即家拜应期右都御史以往。应期乃议于昭阳湖东,北进江家口,南出留城口,开浚百四十余里,较疏旧河力省而利永。夫六万五千,银二十万两,克期六月。工未成,会旱灾修省,言者多谓开河非计,帝遽令罢役。应期请展一月竟其功,不听。初,应期请令郎中柯维熊分浚支河,维熊力赞新河之议,至是亦言不便。应期上章自理,帝怒,诏与维熊俱夺职。世宁言:“新河之议倡自臣。应期克期六月,今四月,功已八九。缘程工促急,怨讟烦兴。维熊反覆变诈,倾大臣,误国事。自古国家偾大事,必责首议,臣请与同罢。”帝不许。后更赦,复官致仕,卒。应期罢后三十年,朱衡循新河遗迹成之,运道蒙利焉。(明史:列传地一百一十一,明史二百二十三)(《二十四史》20卷《明史》1512)
&&&&盛以恒&&潼关卫人。崇祯十三年举人。知商城县。视事月余,流贼突至,却之。明年,张献忠陷襄阳,邻境大恐。以恒已迁开封同知,将行,士民恳留之,乃登陴,与乡官杨所修、洪胤衡、马刚中、段增辉共城守。二月中,贼奄至,适雨雪,守者冻馁不能战。以恒督家众射贼十七人坠马,贼怒,并力攻,矢中以恒右额,犹裹创拒敌。贼登北城,家众巷战死且尽,乃被执,骂贼不屈,为贼支解。孙觉及典史吕维显、教谕曹维正皆死。(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一,明史二百九十三,忠义五)(《二十四史》20卷《明史》1925)
&&&&盛以弘&&字子宽,潼关卫人。父讷,字敏叔。讷父德,世职指挥也,讨洛南盗战死。讷号泣请于当事,水浆不入口者数日,为发兵讨斩之。久之,举隆庆五年进士。由庶吉士累官吏部右侍郎。与尚书陈有年、左侍郎赵参鲁共厘铨政。母忧归,以笃孝闻。卒,赠礼部尚书。天启初,谥文定。以弘,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庶吉士累官礼部尚书。天启三年谢病归。魏忠贤乱政,落其职。崇祯初,起故官,协理詹事府,卒官。明世,卫所世职用儒业显者,讷父子而已。《二十五史》卷二四三列传一百三十一。(《二十四史》二十卷《明史》1624)
&&&&盛寅&&字启东,吴江人,曾受业于郡人王宾,得其友金华戴厚礼医术之学,复讨究内经以下诸方书,医大有名。后被明成祖授御医,医术甚高,常出奇效。至正统六年卒。两京太医院皆祀寅。寅弟宏亦精药论,子孙传其业。(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明史二百九十九,方伎)
&&&&盛世佐&&字庸三,秀水人。乾隆时官,官贵州龙里知县。撰仪礼集编四十卷,集众解而研辨之,持论谨严。又杨复仪礼图久行於世,然其说本注疏,而时有并注疏之意失之者,一一是正,至於诸家谬误,辨之尤详焉。(《词源》2000年修订本,2188页、《清史》列传二百六十八)
&&&&盛成&&字挹轩,本荆州驻防。同治初,金陵克复,调江宁,由骁骑校累擢镶黄旗佐领。民军攻江宁,知城不可守,约知交城破各挈孥就火药库,谋同死。十月十一日,城破,有言缴械免死者,众要盛成往,不应,率子妇赵,孙国瑞,女三,赴药库,携酒痛饮,炷香以待炸发。并感染他人炸而同死。(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三,清史稿:四百九十六,忠义十)
&&&&盛汇黄&
清代画家,字子潮,嘉定人。号鹤汀。善画,说者谓其父兄皆善六法。汇黄屡试不售。乃亦究心绘事云。
&&&&盛年&&清初年的围棋高手,被人誉为“国手”,著有《弈府秋阳》、《仙机武库》等围棋书.
&&&&盛昱&&是清朝的王族,那时满人很重视学习汉族文化,王族中有些人从小受名师指导,对汉文化有极深的钻研,不但学哲学、政治,也研究汉文化的艺术史,盛昱就是对汉文化艺术史极有研究的人,他对古代字画、铜器、瓷器都能鉴别、欣赏,他的鉴赏很有道理、使人叹服。
&&&&盛延棋&&字白沙,江苏仪征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考入南洋水师学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下关海军起义。民国2年(1913年)在烟台参与海军讨袁起义密谋,事泄未遂。民国4年冬,在上海参加中华革命党人发动之夺取肇和军舰,炮击江南制造局之反袁起义。民国5年5月,孙中山自日本回国,在沪谒孙中山。被以索晌为名闹事之鲁籍水兵伐击,蹈海殉义。年29岁,民国13年12月,大元帅帅令追赠为海军中将。1985年江苏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最厉害,能够长盛不衰?
看到三国夏侯氏的问题想到,前读后汉书,耿翕一族累汉不衰,至汉末犹有耿秉这种能入传的人物,不过再后为就没什么事了。历史上有没哪个家庭能跨代很牛的,有三百年乎?(除了孔圣人)
按时间排序
227 个回答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家族莫过于秦水刘家,赫赫有名的花都刘家只不过是秦水刘家的旁支。在距今五万年前的五少帝时代,五少帝逐鹿中原,天下日崩离,绿林豪杰、侠士异人自空门出。花都刘家一世刘太狐,出山之时,便惊绝天下。一抡长剑斩东少帝左右于大河渡,善事骁勇一时无能可及,时以剑扬名。及争霸日炽,各路阴谋阳术层出不穷,将庭门阀相倾轧,草民赖何以生?太狐初自命非凡而以为藉己之力可平乱天下,然谋相远矣。五少帝末年,南少帝姬氏边陲一隅,蓄锐东南。北帝谢氏携巨阀陆氏联于北境,狼烟囤于秦水城。秦水城,荒淫东主宋氏之京畿。宋氏将亡。西帝张氏起于市井,聚义太阴山,始称帝。莽苍太阴,绵伏千万纵,俱为下拢。盘身东望,如猛虎窥囚。中庭雄主秦氏,继以正统之名,号令宵小,成一霸方。局乱矣,然太狐投身于南帝姬氏,拔为一朝之将。初入将,门阀意不喜太狐,而太狐入营修军整齐、捷报不迭,入朝巧计奇谋、屡建奇功。时东南世家竞相结交。入朝一年,东主宋氏亡于东洋,太狐阴以大义名留之。三年,后与北帝谢氏暗合,横扫中原,放秦氏于太阴。四年,北帝弃盟,姬氏封东主宋氏为东留侯,东主旧部竟归降。五年,西帝薨。绿林起于一人,撒手于一人。坊间有言,此为太狐匕剑刺之。六年,北帝携巨阀陆氏归降。南帝初平天下。间或有言,太狐乃登仙之士,非人力可抗。太狐入将五年,起战不过数回,其人面若星岚,望顾而不知。后南帝登基,论功于太狐,太狐但请食一邑。见封花都,刘家起兴,花都刘家由异祖而盛。待续
江西张家,山东孔家
张家 张起灵
陆氏家族,千年官运。
唐朝陆贽为陆氏祖先,其家族历经唐、五代、南北宋、辽、夏、金、元、明,明朝出了一位猛人:陆炳(明朝唯一一个拥有三公和三孤职衔的人)
陆炳死后,其子继承爵位,使陆氏千年官运变成传奇……(明后陆氏的为官人物就不清楚了,从唐到明连续六百多年,代代为官,从不间断,还没算上陆炳之后的人物,觉得挺牛的。)
若说时间长,传承稳定的家族还是有很多的,比如播州杨氏:播州杨氏,是历史上的一个政权。自三年(876年),,形成世袭土司政权,直到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被所灭。十三年(639年),废置,改原为(在今境),作为播州州治。后来属于。此后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于。三年(876年),人率军击败占据播州的,自立为主,成为一个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三年(965年),献其地归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别置播州和,仍以杨氏为其首领。传至无子,以族子为养子。三年(1121年)一度废播州、遵义军。三年(1239年)复设。南宋末年,播州军为抗元主力之一。十二年(1275年)下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降,元于其地仍置播州安抚司,以杨邦宪为安抚使。不久,杨邦宪卒,子袭。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统辖十九个长官司和诸峒寨,范围遍及今贵州东北部和。七年(1301年),杨汉英为元平叛有功,进封资德大夫。二十三年(1363年)杨氏附。五年(1372年),杨氏降明,此后被视为土司。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反叛朝廷,不久在中败亡。杨氏占据播州前后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年。
孔子家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不过因为是山东人,所以对孔氏还是有一些了解的首先在我们国内,孔氏是真的可以称得上传承千年的大贵族。历史上的诛九族灭掉了很多世家,例子就不举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田氏,秦氏,汉代刘氏,都没有传下来的样子。其次是长久以来的地位,孔府孔林在我的小的时候去过,大概记得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关于孔林的传说是说日军经过孔林的时候,不但方圆多少里以内不得鸣枪,还有人进去参拜(是否真的不可考,但是就日本人对文化的敬重程度上开看是有可信度的)其实“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一个家族想要长久地兴旺需要对下一代持久的教育,不宠爱不独裁,感觉历史上能够成功教育自己儿子的不多,苏洵算一个,曹操也算一个,康熙也勉强算吧。其他一下子没有想出来……当然孔氏子孙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像孔子一样特别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但是不能否认孔氏的影响力。比如孔子学院啊,孔子讲坛啊,依然在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抛开浮躁的功利性的内容不谈,孔氏应该算得上千年来的贵族。
必然是曲阜的孔府,只在近代遭受了两次劫难,然而并不足以撼动其树大根深,就像当年张宗昌去曲阜祭孔所说的一样,孔子今天又走运了。曲阜文管会和山东博物馆所藏的明清衍圣公及夫人画像,以及数不尽的服饰宝物,都是这个家族辉煌的见证
据说苏州的范仲淹家族一直兴旺了千年
来人亲,张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上海青浦,后至上海静安,嫡系后至山东泰安,我出生之后此系完结。
这个问题约略可以等同于另一个问题:为何中国没有贵族? 常言贵族需三代,陈寅恪曾说过,士族之所以为士族,不仅仅在于政治地位,更在于文化传承。中国自唐由于君权集中,加之屡遭厄难,文化传承大受打击,另外庶民阶层兴起,士族门阀对文化的垄断被打破,士族也就是贵族亦不复存在。 至于唐及以前,门阀世家传承不绝,政权实是皇族与诸大世家共同把持。可参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看王与马如何共天下。著名汉姓门阀如弘农杨,太原王,琅琊王,清河崔,范阳卢,陇西李,赵郡李,城南韦杜等等,都是数百年的传承。
怎么没人说现代的叶家?
元年(1102)忠惠公三年(1104)崇宁真君二年(1107)武安王五年(1123)义勇武安王二年(1128)壮缪义勇武安王十四年(1187)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八年(1335)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四十二年(1613)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三年(1630)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清世祖九年(1652)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三年(1725)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元年(1736)山西关夫子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7)灵佑二字清仁宗十八年(1813)仁勇二字清宣宗八年()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清德宗五年(1879)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说下我家的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沛丰邑中阳里人人, 今徐州丰县。 古谚云:“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鄙人刘**,徐州丰县人,刘氏高祖传于今日已近百世,两千年矣。曾祖父刘*,旧称地主,家道兴旺。铜板仓积,长工百余,方圆百里乡邻皆视为望族。然祖父刘*,少年纨绔,挥金如土,至此家道中落,于建国前沦为贫下中农。到现在,我家三代贫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唐]刘禹锡从诗句中就可以看出在南北朝时王谢两家权倾朝野的政治势力。下面主要说下王家的情况,王氏在秦朝时就开始崛起,在后世影响力最为巨大的主要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支,一说是这两支之间有直接的传承关系(琅琊王氏源于太原王氏),另一说是两支都源于周灵王太子晋公。王氏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实在牛逼到不行,尤其是在东晋时期,基本相当于皇帝背后的大boss了。后文内容引自百度百科,不再区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秦汉时期王翦、王贲父子是秦灭六国的关键人物,除了韩以外其余五国齐、楚、燕、赵国、魏均为此父子二人所灭,所以《史记·王翦传》中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秦朝统一天下以来,被秦始皇受封列侯者史籍中并不多见,然王氏祖孙三代(王翦、王贲、王离)皆受封列侯,可见一斑。王离长子王元的曾孙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览。兄弟二人虽同父异母,然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友悌便是关于王览的故事。魏晋时期王祥是魏晋时期的大孝子,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一次徐州刺史吕虔征召王祥起为别驾,此时王祥以年近花甲,固推辞不接受。弟弟王览劝他,王祥乃应召。吕虔委以王祥州事。当时州郡寇盗很多,王祥率励士兵,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孝子王祥因得到百姓的爱戴,年迈古稀的王祥仕魏晋,仕晋间先后担任重要官职,为朝中三老,德高望重。西晋泰始五年(公元268年)薨,策谥曰元。22年后,公元290年晋武帝刚辞世,便发生了贾后专权的局面,从而引发了一场西晋诸侯王之间长达16年的动乱,史称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5年后,即306年,便又爆发了永嘉之乱。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的兴盛时期是东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许多家族都举族迁居长江以南避乱,王氏家族也是衣冠南渡。 在建康(今南京)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建立了东晋王朝,中兴了晋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只有在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并被后人合称“王谢”。东晋100年后,司马氏被自己的一个将领名叫刘裕的取代了,刘裕自立国号为宋,同时期鲜卑拓跋氏统一了北方,自立国号为魏,历史进入南北朝。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四个小朝廷为宋、齐、梁、陈,皆偏居江左,南朝历时169年,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叫陈被隋朝所灭,继秦朝以来天下再次得到统一。在整个南朝间,琅琊王氏家族明显是声望高于实力。“王谢”也成为了当代后世名门望族的代名词。但是不乏文学名人,如齐梁时期的王俭就是一代儒学宗师,梁时的王融、王籍、王褒、王肃等是当时知名的诗人。王融便是永明体诗歌的几位创作家之一。隋唐时期隋唐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家族已经不复存在,虽然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别为王方庆、王睿、王与、王抟,这几个要是与两晋南北朝的琅琊王氏家族相对比,真是沧海一粟了!下面是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1.王诩:即鬼谷子,又名王禅。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2.王良: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3.王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领兵先后攻破赵国、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4.王贲:战国秦国人,秦代名将,通武侯王贲乃是王翦之子,与其父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5.王陵(公元前?年~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6.王昭君(公元前52年~公元前20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7.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8.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9.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论衡》等。10.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人。东汉大臣 。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11.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12.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13.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14.王叔和(210~280):名熙,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19.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山东寿光)人。十六国前秦丞相。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两个名臣贤相的身影,“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20.王通(584~617):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门人私谥曰“文中子”,隋哲学家。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基本立足点则为儒学。著有《中学》,亦称《文中子》。2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学家。麟德初应举及第。“初唐四杰”之一。其诗风格较为清新,其文以《滕王阁序》较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22.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祖籍太原晋阳,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23.王维(701~761):字摩诘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唐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24.王昌龄(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25.王建(约767~约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出身微寒。大历进士。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著有《宫词》一百首。有《王司马集》。26.王忠嗣:初名训(706~750),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大唐名将,一生屡立战功。27.王冰(710~804年):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8.王孝: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年)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著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年)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29.王彦章:字贤明(863~923) 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中国五代时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30.王建(847~918):字光图,无赖出身。唐朝时壁州刺史,后称帝。在位16年,病死,终年72岁,葬于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门外)。31.王审知:字信通(862~925),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分水亭乡王堂村)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32.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33.王旦:字子明(957~1017)。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相。王祜之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34.王曾:字孝先(978~1038年) ,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王文正公笔录》。35.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6.王柏:字会之() ,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37.王实甫:名德信(年) 。大都(今北京市)人。元杂剧作家。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38.王诜: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 北宋画家。居开封。妻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家有宝绘堂,收藏历代书画。工诗词,善书法,尤精山水。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评。39.王恂:字敬甫()。元代中山唐县(今属河北)人。精通历算之学,与郭守敬等编制《授时历》,提出“招差法”及“弧矢割圆术”等。40.王祯: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中国古代农学、农业机械学家。著作《王祯农书》。《王祯农书》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41.王冕:字元章() ,浙江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号煮石山农、放牛翁、梅花屋主等。出身农家。最爱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画迹有《三君子图》《墨梅图》。42.王蒙:字叔明() ,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朝画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题词:“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44.王鏊:字济之() ,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写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王鏊一生为人正直,时称“天下穷阁老”。45.王守仁:初名云,字伯安() 。因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思想家。弘治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侯,谥文成。在哲学方面,他是心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阳明学派,在明代影响极大,并流传到日本。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传世。46.王廷相:字子衡() ,号浚川。明朝潞州(今长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47.王世贞:字元美(年),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48.王锡爵:字元驭() ,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代内阁首辅,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员。任文渊阁大学士、又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王锡爵与独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称“父子榜眼”。任职以大局为重,勤政廉洁,敢于建言,勇于直谏。49.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思想家。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数学、地理、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遗著总称为《船山遗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50.王时敏:字逊之() ,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清初画家。王锡爵孙,翰林王衡独子。并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点。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清六家”之一。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51.王锡朋:字樵墉() 。直隶宁海(今天津)人。抗英将领。武举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二十一年,率兵千余人由吴淞增兵援定海,与葛云飞、郑国鸿协力抗击英军,扼守晓峰岭,血战六昼夜,英勇战死。52.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祖王安国为吏部尚书,父王念孙为直隶永定河兵备道,皆以治名物训诂著称。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53.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也。世好文法,父为郡决曹掾,霸亦少为狱吏。常慷慨不乐吏职,其父奇之,遣西学长安。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霸率宾客上谒,曰:“将军兴义兵,窃不自知量,贪慕威德,愿充行伍。”光武曰:“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还休乡里。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过颍阳,霸请其父,愿从。父曰:“吾老矣,不任军旅,汝往,勉之!”霸从至洛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54.王懿荣: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55.王国维:字伯隅 (),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56.王若飞():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57.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58.王荷波: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59.王亚南():著名现代经济学家。60.王树声():原名王宏信,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大将。61.王大珩():光学专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62.王希季(1921~ ):中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63.王震(年):中共政治家 ,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64.王栋:草原学家,国家一级作家。65.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66.王鼎昌():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华裔。67.王选():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68.王立君:金牌制片人、资深姓氏文化学者、中国红色传媒领军人物。具有跨行业营销经验,曾实现多领域的完美转身,在影视文化发展上见识非凡,一度占据文化产业制高点,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兵,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具备国际眼光的优秀制片人之一,始终代表并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 69.王晶: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导演。70.王家卫:香港著名导演,曾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71.王刚: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著名节目主持人,表演艺术家。72.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2] 73.王力():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其实历史上著名的世家大族非常多,尤其在魏晋时期,门阀大族更是非常普遍,如当时的王氏谢氏桓氏等等。到隋唐时期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等等。最后提一句,我国高层好多都是有世家大族背景的,只是进入现代后这种影响比古代肯定少的多了。譬如绩溪胡氏,族人包括胡宗宪、胡雪岩、胡适还有胡锦涛等。
区区三百年。也许再以后,你依然认为这叫家族。我会在此明确注明: 我来自家庭,我没有故乡。姓、性都在被缓慢而不可逆转的改变。商业关系正在进入家族之中。政治上的无视或是借台招风。文化上的断层与新文化的重塑。我觉得那个家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虽然时有春风,但是,除了同姓,你觉得我们还有什么共同点?你还会按辈分给孩子起名字吗?五服九族还叫得出吗?历史会往复,但有些东西只是看着美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布氏硬度计 历史196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