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嘉话 pdf的感想

【ZT】一个人的祭礼 作者:天涯在小楼一个人的祭礼多年之后,我想我还会记得这天,记得那天籁般的韶音雅乐,记得稚嫩童声颂出的论语,记得寒风中庄重的祭文,记得那盛大的表演。不过今天,阳光下、人群中,虽满眼繁华、满耳嘈杂,我依然只是捧着一颗孤独的心,去赶赴那场——   
  一个人的祭礼   
    公元两千零四年,天津建卫600周年。     这一年,天津市政府着实搞起了不少文化活动,杨柳青、妈祖节、考试展,到现在的祀孔大典。拯救传统文化,即使是最爱塔台唱戏的政府,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崛起,似乎注定要靠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明。     中国眼看国将不国,文化复兴迫在眉睫,但是他们似乎忽略了最最表象的东西,忽略了身上的“衣”。     一件衣衫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常常慨叹老祖宗造字的神奇,一人一衣是为“依”,倘使失了衣冠,也便身无所依,宛如飘萍了吧。     这一件衣与那一件衣果有那么严重的区别吗?     人与人的区分,除了肤色,恐怕就是衣了。衣,除了用来蔽体,也用来装扮,更用来表达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衣不同,人便不同。     记得汉网的万壑听松写过一篇服饰美学论文,讲到西服追求立体美、满服追求繁复美,而汉服追求的是取法自然,天人合一之美。这种美渗透于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祭孔,祭的当然不是一堆白骨,而是一种思想。礼,不是为了矫揉造作,而是为了表达崇敬之情。倘若不是汉服祭孔,那么这祭礼不也就沦为一种形式,那文化的感召力也就空如一纸诏书,在没落皇朝的淫威下,欺骗着那些懵懂的人们。     我坚信,西方思潮泛滥的今天,只有汉文化能承担扭转华夏命运的历史使命,而汉服,就是续接那被斩断文明的纽带。     所以我去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无法解释,也无从解释,那是一个人的祭礼。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我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很多人给我拍照,不用解释,普通人的眼睛总是能看到美的。有许多伤痛无法平复,可喜的是,我已能够用澄澈的心把他们包容下来,我依然只是做着我自己——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个人。     多年以后,我想我会记得这天,一场盛大的祭礼,一次对儒家文化的呼唤,一群崇尚传统的中国人。只是,我依然坚持的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祭礼——白衣胜雪、不染纤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曲阜举行首次官方祭孔 大型祭孔乐...
群众演员心不在焉天涯在小楼默默的看着这一切当“满式”祭孔礼结束小楼了,虽然只是一件深衣,虽然寒风凛冽中略显单薄,虽然有种单刀赴会的悲壮意味,但小楼依然微笑着面对周遭投来的诧异目光。
  当一干花花绿绿散尽后,小楼固执的站到祭台前,没有音乐、没有祭文、没有舞蹈,有的只是一颗真正崇拜孔夫子的心。
  这个背影一直让我觉得很悲壮  以前就看过  今天在这个帖子里再马克一次
  方芳在汉服爱好者中应该是小有名气的。生活中方芳在天津一家媒体工作,平时她的爱好广泛,国学、户外、摄影、助学、民生等等方面,她都非常关注。在网上. 她用的网名是”天涯在小楼”。不只因为她身着汉服楚楚动人的飘逸身姿让人过目不忘,更因为她笔锋犀利情真意切的文字,总是能深深打动人心。对中国传统文化那份炽热的爱,她先是爱上汉服.对于方芳来说.不需要理由,似乎是埋藏在她身体里的一颗种子,只等着某一天破土发芽,开花结果。一切似乎都是循着一条既定的路线顺理成章地进行着,无论过程中遇到怎样的错愕和惊诧.抑或灿若霞光的惊喜,对于她来说,都是平静的。“我们古代有一千多项影响世界进程的发明;我们曾经是一个能歌善舞、个性张扬的民族.可是今天有许多中国人向往西方的文明国度,却忘记了我们也曾经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度。难道我们不该找回曾经属于我们的辉煌和高贵7我们应该为弘扬和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如此简单——成年的时候按照中国古礼行成人礼,结婚的时候穿上美丽大方得体的汉服礼服.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更加丰富业余生活.何乐而不为呢7这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有益还是有害.是前进还是倒退.不是显而易见的么7”谈到汉服,方芳充满激情。弘扬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芳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这是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和义务。2004年,在天津建卫600周年庆典仪式上.方芳身着一袭白色汉服,在现场引来无数关注目光。而她以”天涯在小楼”为网名在网上发表的《一个人的祭礼》,字里行间是对汉服灿烂过去的深深怀念以及让她时常感到悲哀的现状.字字发自肺腑.在网络上赢得赞美无数。她身着如雪深衣.飘逸洒脱的照片,更是赢得跟帖无数。“其实之前并没有想太多,觉得穿汉服祭祀孔子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自古的祭祀都是依据周礼,即使在自己,而后,感动他人。“推广汉服.其实并不是为了汉服,而是希望找回我们这个民族自古的那种飞扬洒脱的气质.海纳百川襟,一种自信。自尊和自豪。热爱,也不单单是热爱汉服本身的美丽,热爱我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曾世界瞩目的灿烂文明。”这是方芳的心声。宋代、明代,祭祀的时候也要穿周礼中所用的祭服。周礼由周公制定,由孔子传播,传统礼仪随着汉服的中断而中断.是对祖先极大的不尊重。我相信明天的果缘自今天种下的因,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只要问心无愧,只要力所能及.就尽量去做。我们当初复兴汉服,也没有想到短短3年的时间,就已经发展得这么迅猛。我记得当时刚上汉网的时候,还有人说,这事情肯定不行的,可是现在怎么样呢7所以不要怀疑自己的力量。”一副柔弱的肩膀,却自愿为弘扬汉服、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尽心尽力。方芳的举动让很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人.在击掌赞叹的同时进而竞相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感动!!!
  巾帼不让须眉,好女子,赞一个。
  出了成都这事再看小楼的背影,不由得泪流满面,自03年起多少仁人志士呕心沥血的  付出,就只是为了找回那个永志不忘的华夏,可是现实是何等的残酷.......    附:致在成都胁迫一女孩脱掉汉服肇事者的公开信  /f?kz=
  《为汉服的浅吟低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   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  逸宛如仙人模样。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  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吗,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尖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  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  叫汉唐,曾经有一条河流叫长江,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名叫霓  裳!
  《汉服——艰难的文化复兴之路》   作者:蒹葭从风   首发:2005.5,天汉网         近些天看了不少关于汉服之路及引申出的文化复兴意义的帖子,感触颇深,感动不已。分析一下,我认为当前问题的核心主要围绕着这样2方面:一是汉服复兴在文化复兴的深远意义,二是今后汉服复兴之路将何去何从。     先谈第一方面。     服饰为什么对汉文化的复兴显得如此重要?因为从黄帝垂裳制天下以来,服饰对我们汉民族已经不限于蔽体及美学意义了。上溯到三千多年前,周取代了商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的延续者——我们的祖先逐渐从崇鬼祭天的蒙昧走向了人文气息浓郁的时代,周公制礼作乐,开创了我们特有的“礼乐文明”,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源头,怪乎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服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特有而重要的载体之一,“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仪礼之大谓之夏”,这是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其他文明鲜见的特征。     我们汉民族又是个失落了自己文化的民族。扪心自问,现在,有几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几人能清晰地了解五千年基本的历史路线?有几人在看历史故事的时候切实体会到祖先们的心境、理解他们的行为?有几人能在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从容地、发自内心地热爱?那些平时说惯了的口号 “悠久历史”“泱泱大国”、掌握一两样民族文化瑰宝的手艺,甚至如数家珍地清点历史事丨件……都不代表对自己文化的理解,真正的文化复兴应该是一种风气的濡染,华夏之风的仁爱、和谐、积极进取、含蓄、谦和、尊严应该渗透到我们现代生活的举手投足中,成为下意识的行为,不能取其形而忘其神。     我们民族文化的失落却不是从近几十年才开始的。实际上,虽然国力渐强,但今天的中国人在文化上并不自信,不客气点说,并没有完全从近代的屈辱中找回自信——尤其是当今的汉人——汉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在三百六十年前剃发易服中已经被重创了一次,第二次是1864年以后西方“传道者”用更先进“方式”的叩门。自此,我们这个本来就够沧桑的民族又多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自卑随后就是否定自己。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革命就是一次严重自卑下的迫不及待地“自身否定”,尽管在上世纪20-30年代,那场著名的文化之争异常剧烈,但传统文化还是被一点点鄙视和遗弃;加上文革,所剩无多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和荒漠化……在今天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漠视——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人多批判我们搞汉服活动是“吃饱了撑的”。但漠视来源于无知,无知却不是他们的错。
    漫漫几千年,汉族虽然传承至今,虽然民族认同感还在,但文化的失落已经相当严重了。民族文化是用来维系民族认同感的的支柱,它如果腐朽了那这一个民族就岌岌可危了,没有民族文化滋养的民族是单薄的自卑的,就像风中的蓬草一样,在当今世界占主流的异族文化强大的冲击下只可能随波逐流——尤其是在其他强势文化的冲击下。     当今在世界上占主流的是西方文化的意识形态,它有两大文化源头,一是“古希腊文明”,一是“基督教文化”。古希腊文明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一般的海洋文明都带有侵略特质。我们汉民族有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基督教文化的内核是“拯救”,他们往往会带着救世主的姿态,理直气壮地“己所欲,施于人”——包括用他们认为的先进文明置换他们眼中的落后文明。当然,现在的时代虽然已经不是几百年前西班牙殖民者血腥屠丨杀印第安土著的“拯救”方式了——可人家还是始终在坚持不懈地传播他们的文化事业——一种更温和更人情味的文化侵袭浪潮在蔓延。没有发现——越是文化越落后的地区和国家,那些“KFC”“大M”的标志越是铺天盖地吗?……如果没有坚实的文化土壤滋养,那么这个民族还怎样在异域之风的吹拂中屹立于天地?     在明确了汉服在文化复兴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再转回来看它的发展道路。     小时候,我每次画民族大团结的时候,就总是烦恼该给汉族小朋友穿什么样的衣服——相信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     
  虽然我不是汉服运动的先锋者,没有全程经历这段不平凡的活动,但觉得,眼下的发展路线和最初相比应该有所调整。如果说前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点燃意识的火种,吸引目光的话,接下来的目标就该是普及。宣传应该更趋于平和,如果搞得过于激烈,只能带给自己孤立。     天风环佩兄在百度汉服吧对某网友的耐心回贴给我们立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了真的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因为,确实还有很多同胞兄弟姐妹根本没有意识到汉服复兴的意义,不理解、摇头叹气、甚至嗤之以鼻、恶语相加……都存在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最应该注意这样一个原则:不要把自己和广大群众孤立起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广大群众,要避免自己成为群众眼中一群“标新立异”的小群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有阶段地进行:     1. 有章法地宣传。赶快练好口才和修养吧,顺便学点心理学也是有必要的,对不了解的人态度要好,切忌急功近利。标准是天风兄那样不愠不火,心平气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有,有网友建议平时准备好汉服的宣传词,在各种问题下可以有针对地应答——这是针对初级阶段的基本策略,也是汉服先导者们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2.有对象有重点地宣传。不管什么时候都无法否认,社会总是存在一群带动群体,这些人包括:学生、文化界的名人、常在电视上露脸的明星等。商家是个非常好的途径——这些都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捷径。     3.如果以上两阶段进行顺利的话,那下一步就是及时自省了——在取得一定进展后人往往容易迷失了原来的动机——我们的目标不是仅仅停留在服饰上。恢复的汉家衣冠理应是神圣而庄重的,是重大隆重的场合代表我们民族的标志,不能为了商业利益降低了汉服的档次,不能为了纯美观而舍去了许多规范,我不反对改良的汉服,但改良形式绝不能成为未来汉服的主流,那样,我们的复兴运动就是一次失败的运动。     切记汉服的文化象征意义。所以,除了形制上要规范外,着汉服的礼仪等也得强调。     4.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共进。目前,汉文化服复兴之路上已出现了分歧。比如不同的汉文化网之间竟然也存在一些芥蒂。有的眼中揉不的沙的网友对自己的“同道中人”恶语中伤、乱扣帽子,什么“伪中华主义”都出来了,把自己搞的跟红卫兵一样,看谁都是“藏在革命队伍里的间谍分子”。不说是殊途同归,至少也有着一致的远大目标,那么,在对待有争议的问题,对待没有完全“觉醒”的同胞,为什么不能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计较与尖刻呢?如果我们内部都搞得水火不容,不光让外人看笑话,对我们的事业也没有任何好处。     天汉算是汉文化服饰论坛的新秀了,以服饰和文化的宣传为主,有人指责我们对于服饰之美强调多了些,而对民族及历史意义的强调少了一些,无视血泪史,只是一群穿着汉服没有汉心的人。当然,天汉宣传的方式是比较平和,因为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能给尽可能多的朋友启蒙,力争以最自然和平和的态度使汉服的概念深入人心。我们的论坛更应该像课堂而不是战场,何况我们根本就没有要遮掩和回避什么敏感问题。     总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天汉的一名管理员,我本着最真诚的愿望,由衷希望:所有的汉文化服饰网,携起手来!所有的汉文化复兴者,携起手来!    
  ----华夏精神:廉耻与勇气
    汉服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至少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不够请补充):
  其一 自信与认同
  其二 尊严与气节
  其三 责任与忠诚
  其四 廉耻与勇气
  其五 仁义与智慧(在后面)
  除此以外,还有汉服天然就承载的“美学与礼仪”。
    综上所述,经历了历史上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汉服文化,早已超越是美学、艺术、礼仪、制度……这些形式文化的范畴,更凝集了华夏(汉)民族的精魂。具体的说,汉服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勇、廉、耻、节”等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承载。     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很大因原因,就是我们丢掉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
    三百多年前,虽然经历了抗争,汉族服饰却还是在异族铁蹄下断流了。如今,山河依旧,岁月无情,昔日浪花淘尽,任是忠烈也好、虏寇也好,尊严也好,耻辱也罢,早已归于尘土。几曾何时,历史的天空在人们眼中悄悄褪掉了颜色?
    翻开史书,人们很少还能够理解当时汉人的心情。在今人看来,抱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轻易毁伤”的教条,为了保头发而掉脑袋的汉人,只怕是最愚腐不过的封建老古懂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的权宜想法占据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更有甚者,打着:“识实物者为俊杰”妙想,嘲笑当年英勇抗清的民族英雄。《我来剥***的皮》等等的文章层出不穷,华夏的传统道德变得如此黯淡无光。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今天的中国,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难道这与华夏传统道德理念和价值观念缺失没有直接关系?
    试想: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自信,还会有那么多人崇洋媚外人吗?
  如果不是缺乏民族认同,还会有那么多人钻出国门、一去不返吗?
  如果不是缺乏尊严气节,还有哪个国家敢对中国人趾高气扬呀?
  如果不是缺乏忠烈之志,还会有大批卷着公款逃亡国外的民贼吗?
  如果不是缺乏诚信之意,还会屡屡出现坑蒙拐骗、学术腐败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责任之感,还会有那么多粗制滥造的垃圾商品吗?
  如果不是缺乏廉政之识,还会出现贪污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吗?
  如果不是缺乏羞耻之心,违法乱纪、不讲公德的行为还会越来越多吗?
  如果不是缺乏义勇之气,见义不为、纵容犯罪的现象还会蔚然成风吗?
  如果不是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西方的文化垃圾怎么会乘虚而入?
    如果不是我们自己放弃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忘记了“忠、孝、仁、义、礼、智、廉、耻、节”的真正价值,只知物质利益、眼前利害,怎么会有这么多丑陋的社会现象存在?
    三百多年前,汉族服饰虽然在异族的铁蹄下消亡了,但是在那个惨烈的故事中,华夏先祖的精神却永远的刻在了历史的年轮上,这本是比文物珍宝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之精魂所在。如果不是某些自作聪明人与别有用心的人亲密合作,循着所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为逻辑,打着“为了****”的幌子,刻意歪曲、抹杀历史事实;仅以成败论英雄,歌颂屠夫,忽视人民的鲜血与痛苦,愚民、愚国、愚世界(虽然未愚成功)、愚自己,挑衅、否定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鄙夷、颠倒华夏的民族文化精神,又怎么会造成这个道德缺失、思维混乱、价值失衡的中国社会!!!
    复兴汉服、澄清汉服历史,尊重华夏人民为了保存民族衣冠而付出的血与泪,尊重生命的价值,还原那些刽子手们应得的评价,正是“仁”德观念具体体现。
    我们复兴汉服,不是为清算旧时恩怨,更不应怨妇一样,只知躲在角落里痛苦啜泣。我们需要的是去发掘、弘扬汉服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那个我们祖先用鲜血与泪水支撑起来的华夏脊梁。这种精神,正是华夏衣冠文化灵魂所在;弘扬这种精神,再铸泱泱华魂,强大中华民族,才是我们复兴汉服的核心目的所在。
    同时,也是华夏崛起过程中智慧与远见的实践。
    ----华夏精神:仁义与智慧    
  [转帖]少数民族舞蹈流行的背后:汉舞的死亡      当今中国的各类盛典之上,少数民族舞蹈和外来舞蹈几乎占据了大半江山:新疆舞、藏族舞、拍着生殖崇拜的木鼓跳的原始舞蹈,成了庆典的“例行程序”。此外,就是来自拉丁美洲的舞蹈、来自欧美的街舞,种种“胡旋之舞”不一而足,这些舞蹈占据了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国大舞台,且全体国民“木知木觉”。拥有数千年灿烂文化、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庞大民族,居然没有自己的传统舞蹈,确是世界舞蹈史上一大奇观。    这时有人会说,你乱讲!陕北的秧歌、京剧里的诸多动作,不都是传统舞蹈?    我所说的汉族传统舞蹈,和这些完全不是一回事。    17世纪中期满族入关后,汉族传统舞蹈被彻底斩断。此后不论是京剧还是秧歌,都是原有的汉族乐舞体系死亡后,自行出现的没有传承的舞蹈类型。如果对比一下莫高窟壁画中北魏至盛唐的那些舞蹈图画,你就知道现代的所谓“传统舞蹈”与汉族飘逸雅致、神魂激荡的古代舞蹈的差距所在。    其实,不仅是舞蹈,当今的黄梅戏、京韵大鼓等所谓的中国地方戏曲、传统音乐,也都是传统音乐死亡后派生出来的庸俗之音。西方古典音乐诞生时间比汉族传统音乐晚许多,但毕竟有近千年的传承体系,中间未被斩断,中国的所谓“民族音乐”与之相比,显得缺乏人文积淀,难以登上大雅之堂。这也是我国任何盛大庆典都难以出现庄严肃穆的殿堂效果的主要原因。    其实,汉族传统舞乐,曾经有极严密的乐理、礼仪体系,曾经成为中原王朝傲视四夷的文化瑰宝之一。曾几何时,汉乐舞与中原的瓷器、丝绸、书法等一起,是众多落后民族仰视的文明硕果,但这一切,已随着元以来的戎狄之乱而丧失殆尽了。    汉族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的泾渭分明,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窥之一二。    大唐建国后,北方边患那是相当的厉害。李世民派出凌烟阁猛将们东征西讨,不出几年就灭了东突厥,把曾经不可一世颉利可汗捉回长安。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颉利可汗的舞蹈,就是属于少数民族舞蹈,他经过这一奇耻大辱,不久就气得一命呜呼了。    而安禄山初到长安后,也曾靠胡舞取悦唐玄宗和杨贵妃,据说安禄山虽然体胖腹大,但胡旋舞跳得非常好,转动起来像个大肉球。他在玄宗和贵妃面前跳舞,完全有取乐的意思。当时的华夏族高级统治者,是把胡舞看作娱乐的低等乐舞的,在国家正式的庆典中,也就是“大雅之堂”上,胡舞是作为娱乐花边出现的,最正式的庆典中,担任骨干的是汉族舞蹈。    大唐建国之初,曾经根据李世民的神武事迹,编制了《秦王破阵乐》。港台剧中曾经把乾隆皇帝描绘成武功高手,但在现实中,二十四史记载的武功最高的皇帝,可能非李世民莫属。在隋末起兵后,秦王李世民经常带领数十铁骑突入敌阵,来回穿梭却毫发无伤,对对方士气构成重大打击。李世民的弓箭技术非常高超,也是汉族政权皇帝中少见的。当然,他的神奇事迹,也与重多武功更高的将领辅佐关系巨大。以鄂公尉迟恭为例,《说唐》中对他的描写有些“近于妖”,但他的槊法在现实中是一流的。他最大的本事就是与对方单骑对挑时,不但不会被刺中,还很轻易就能夺下对方的长枪。《隋唐嘉话》记载,李元吉的槊法高超,但他与尉迟恭对练过一次,尉迟恭说:“虽然是对练,但您即使使用真枪刃我也没问题”。李元吉听了很怒,挺槊就刺,但尉迟恭在马上盘旋腾跃,就是没着一下,还轻易夺了元吉的枪杆。李世民曾夸奖尉迟恭“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而无奈我何。”上面扯远了,但秦王破阵乐,的确是根据李世民的事迹改编的庆典群舞。贞观初(627),唐太宗诏魏徵等增撰歌词7首,吕才协律度曲,订为《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後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3变,每变为4阵,计12阵,与歌节相应。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於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後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唐会要》卷三十二等)。  
  又如由唐玄宗李隆基创作乐曲、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曲》,综合了器乐演奏、声乐歌唱、舞蹈表演三大部分,是整体的大型艺术表演。其第一部分为散序,是由器乐独奏、轮奏、合奏组成。大诗人白居易曾有描述:“磬、筲、筝、笛递相搀,击、撅、弹、吹声迤逦”,“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其第二部分为中序,是抒情的慢舞。白居易描述曰:“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这段可能有歌。其第三部分为破,是展开发展部分,共有十二段,是无歌的长段舞蹈。白居易描述此部分时说:“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这部大曲中的舞蹈表演,不仅有杨贵妃的著名独舞,还有双人舞和教坊三百人组成的大型群舞表演。此外,还制有舞谱,供后世不断加工、整理、改编和演出。  在唐代,类似前述的大曲有很多,仅在唐诗中描述的就有《绿腰》、《柘技》、《春莺啭》等十八首还多,而且对其中的舞蹈己经有了明确的分类:快速钢健的称为“健舞”,如《柘技》(杨巨源诗“大鼓当风舞《柘技》”);柔婉抒情的称为“软舞”,如《绿腰》(《乐府杂录》将《绿腰》列为软舞)等等。可见唐代乐舞的繁荣、精制和完善。    实际上,唐代汉舞是将前代舞蹈发扬广大的一个时期。早在商周时期,汉族舞蹈就已经走出众多民族共同的原始踊跃,开始成为与礼仪密不可分的文明之舞。如《礼记》: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管象武示事也。是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有言也。以礼乐以相示,以是知乐皆示和也。乐之舞示事也。则所谓达灵成性,象德昭功者,非心相与言也。”    自周而唐2000年历史中,汉族舞蹈传承有序,不断完善,终于在盛唐达到顶峰水平。唐代灭亡,大批艺人和乐舞作品散失在民间。宋代兴起,宫廷 “傩礼”仍然保留。宋代宫廷每年按例举行 “傩礼”活动,由教坊伶工扮成门神、将军、判官、钟馗、灶君、土地爷等诸神形象,戴面具起舞。 “傩礼”带有当时 戏曲表演成份。明清时宫廷 “大傩”一直延续,但风格比较轻松。在戏曲发展的影响下, “傩礼”活动,逐渐向戏曲形式发展,成为 “傩戏”。     宋代以来,城市发展,商业繁荣,行会制度兴起。在这样新生的社会土壤中,民间舞蹈如异军突起,展示了舞蹈发展的另一景观。宋代出现了庞大的民间舞蹈表演队伍,叫 “舞队” (或 “社火”)。这种表演队伍将音乐、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技艺节目综合一起,以游行队伍的形式,展出表演。这种民间舞蹈演出活动,一般在新年、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日子举行。这时城市中已出现了专门表演场所 “勾栏” “瓦舍”。民间舞蹈活动一般在 “勾栏” “瓦舍”或广场中表演。在民间舞蹈活动中,有不少身怀绝技、技艺高强的节目,如可在数丈高的竿上列横木,并在横木上吞吐烟火,装神弄鬼,效果惊险。或缘数丈高竿而上抢金鸡。当时遇到宫廷节日时,民间舞蹈艺人,特别是那些容貌好技艺高的女艺人,被召进宫中表演。宋代著名的民间舞蹈节目有:表演农家生活的小型歌舞 《村田乐》,假面舞 蹈 《抱锣》,滑稽舞蹈 《舞鲍老》,表现乘舟荡漾的 《旱龙船》,表现骑马起舞的 《竹马儿》,讽刺滑稽舞蹈 《十斋郎》,哑剧舞蹈 《耍和尚》,表现钟馗打鬼的舞蹈 《舞 判》,表演舞旗的 《扑旗子》,表现军阵生活的舞蹈 《蛮牌》,表现战争生活的舞蹈 《讶鼓》,自娱即兴的舞蹈 《踏歌》,另外还有 《狮子舞》 《腰鼓》等。在民间舞蹈活动中,各个 “舞队”竞相表演,赛技艺赛水平。舞蹈节目演出,可以持续一整天也演不完。在节日里,民间艺人被组成社团表演,节日后就解散。舞蹈传授以师徒相传的形式,这种情形使不少民间舞蹈得以发展。     非常可惜,蒙古的南下,将汉族人口大量屠杀,社会体系完全崩溃,在痛苦流离的岁月,音乐和舞蹈难以生存。我不知道那些舞者是在怎样的潦倒之中结束生命的。即使有一些幸存者,也在满清的又一次屠戮中,将汉族的优雅彻底败坏。今天留给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庸俗不堪、道德沦丧的世界。对于舞蹈这种产生于民族内心的传统生活享受,我们今天已经体察不到它最本原的神韵。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没有舞蹈是不可能的,于是,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成为了汉族社会舞台生活的主角,流行舞蹈则以日尔曼民族的各类现代舞蹈为主。在舞蹈方面,汉族已经丧失了自我。         
  关注  喜欢bambook电子书,方便快捷
  嗯,小楼,为汉服复兴一直在努力的女子
  呼吁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逐步取消不合理的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  在各种庆典场合,  让国家的主体民族汉族人同少数民族一样,  能穿上汉族人自己的民族衣服,  让汉族人穿满族人的民族服装,  还伪称成所谓的唐装,是对华夏文明的无耻篡改,更是对汉族的犯罪。
  恩顶一下
  每次看到那张背影,就有一种想要哭的冲动,孔夫子他老人家,认识那些穿着旗装的人么?
  。。。
  顶一下
  原来曲阜的祭孔是穿满服,谁想出来的馊主意 孔老夫子地下有知要作何感想
  @blan78
19:10:55  原来曲阜的祭孔是穿满服,谁想出来的馊主意 孔老夫子地下有知要作何感想   -----------------------------  馊主意+1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