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一位大诗人,怎么弄成当代黄安的

中华辞赋网◆中国辞赋网◆中华辞赋报◆中华辞赋家联合会◆1号台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alt="" src="http://www.tc168.net/168285/uploadpic/5996431.jpg" align=center>
◆竭诚欢迎您访问全球最大的辞赋电子文库――收录辞赋骈文5万篇!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赋帝司马呈祥雷氏率[中赋]团队800人,向全球热爱创作辞赋与古文的朋友问好,向广大同仁致敬!
 当前位置:&&&&&&&&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内容
按文章作者
最新上传文章查询视窗
用户名:密 码:
《赋苑琼葩》(千家赋选)
中国新赋运动第一发起人
中赋主席?赋坛领袖?赋帝
&&&○- 今日文章:0
&&&○- 文章总数:28863
&&&○- 今日访问:9652
&&&○- 本周访问:172363
&&&○- 本月访问:629188
&&&○- 访问总数:
双击自动滚屏
◆浙江东阳学者吴立梅二次致函中赋总裁潘承祥
发表日期:日&&出处:浙江?东阳&&作者:吴立梅&&本页面已被访问 6381 次
见到“中华辞赋网中”潘姓文化名人,我可补充几个。
《辞海》1999版缩印本1183页上有您的同乡、安庆人、桐城吴]生的弟子、书法家潘伯鹰,法学家潘念之,工艺美术家潘秉衡,清代诗人潘德舆,水利专家潘镒芬等。我未翻过《中国人名大词典》,上面也可能有未列入的潘姓文化名人。
我对科举比较感兴趣。潘姓有文状元一人,武状元二人。
文状元为潘世恩(),吴县人,其先徽州人。乾隆五十八年状元,他和于敏中、戴衢亨一样,都是24虚岁夺魁,为清代最年轻的状元。历事四朝,官至大学士而军机大臣,荣衔由太子太保至太傅,位极人臣,重赴鹿鸣、恩荣二宴,卒谥文恭。
潘世恩家族称为苏州“贵潘”,科甲鼎盛,人才辈出。潘世恩之堂兄弟潘世璜,乾隆六十年探花。潘世恩之孙潘祖荫,咸丰二年探花,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潘祖荫之孙媳潘达于(本姓丁)向国家捐献价值连城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
善始善终、集荣华、富贵、寿考于一身的,清代状元中首推潘世恩。(参见周腊生《清代状元奇谈?清代状元谱》及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
武状元有潘云腾(?~1644),汉中卫人。崇祯七年甲戌武举第一人。官至延绥参将,甲申之变,与其兄潘国奇俱战死。清朝特谥潘氏兄弟“节愍”。
另一状元潘涛,光绪廿一年乙未科武举第一人。字号、籍贯、生平均不详。(武状元资料见王鸿鹏等编著的《中国历代武状元》)
关于潘柽章,我在《南浔行》一文中曾提及,附上供一粲。
俗云人杰地灵,说的是一方的人才撑起了那里的人文。南浔凌驾于f直、同里、周庄、西塘、乌镇之上,成为江南六镇之首,正是由于人文气息的浓重,人才的炳炳麟麟,跄跄济济。
站在嘉业堂藏书楼前,那性情不羁的贵介公子刘承干似翩然而至,向我们叙说他的荦荦人生。身为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长孙,刘承干既不热心举业,如他的父亲那样金榜题名,也不事产业,使财富日孳,更不像许多身处末世的富家子弟那样,沉迷于声色犬马不能自拔。这个读书种子,一头钻进了浩瀚的古籍之中,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这座楼内藏书13000部,18万余册,60万余卷。经营着常人看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藏书事业。其中多数来自江南藏书家的累世钟聚,宋刊前四史可谓镇楼之宝,珍本、善本、孤本之多,为海内学人所艳羡。据称,刘承干用于购书、刻书、编校、鉴定及建楼的开销计80余万元,约当目前市值人民币5000多万元。在校勘过程中,一批当代名流、中国文化史上泰斗式的人物参与其事。他们是吴昌硕、叶昌炽、王国维、张元济、罗振玉等,这些名字百年前就蜚声学界,百年后依然如雷贯耳。正是这些人的参与,使校勘之善无以复加,再辅以遴选之严、刻印之精,嘉业堂的藏书就非同一般了。
在这藏书楼里,书才是真正的主人。而一代书痴刘承干,则是它们的父亲。与这两者相较,那末代皇帝“钦若嘉业”的题匾(实则帝师――同治十三年状元陆润庠所书),郑孝胥题的堂联,堂前小园中清代名臣乾嘉学者阮元题名、曾被林彪属意的“啸石”,肃穆而清寂的刘氏宗祠,以及祠前巍峨的“钦旌节孝”、“乐善好施”两牌坊,这些其实都不那么平凡的东西,统统成了藏书楼的点缀。而近在咫尺、刘镛刘锦藻父子悉心经营的宏大园林――“小莲庄”,也不过是藏书楼的附庸。虽然那“净香诗窟”内曾有俞樾、王国维、吴昌硕、梁启超、蔡元培这些文化昆仑们的吟唱酬和。
在文字仰赖纸质媒介保存传播的时代,一缕书香弥漫在中国最富文化气息的江南腹地,中华文明的一脉得以在此延续,而倾其大半生心力于浩繁卷帙,孜孜LL,坚毅不挠,更具一种人格的力量,刘承干树立了一座丰碑!
来到刘承干三叔的刘氏梯号,却另有一番感慨。那块建有两幢西式建筑俗称“红房子”的土地,曾有着惊心动魄的经历。
那地方本是南浔富豪庄允城之家,其子庄廷x鉴于庶弟之无良,担忧家族衰败,欲著史书以名传后世。于是以千两白银买下邻居明相国朱国祯的《明史》遗稿,但庄廷x不久病死。其父为完成儿子心愿,遂聘请江浙名人将《明史钞略》编撰完成。
该书出自反清复明的江南名士之手,多有满清统治者犯忌之语。被告发“私编明史,毁谤朝廷”,于是引发一场惊天大案。与《明史钞略》相关的庄家及族人,为该书作序、参校、刻写、买卖的有关官吏士民,一并拘捕,涉案者达两千余人。杭州监狱人满为患,军营贡院都成了羁押之所。1663年5月26日奉旨处斩100余人,绞10余人,凌迟70余人。庄家和朱家的女佣丫环则在南浔的栅栏桥上被官卖,挑剩的全在圆通庵出家。而此前,主犯庄廷x已被开棺戮尸,截成三十六段。
令人唏嘘的是人犯抓捕过程中,距南浔仅几里之遥的吴江名士吴炎、潘柽章,儒巾蓝衫,依然故明打扮,从容面对差役。并召集家人仆役,一个不漏地让差役捆绑。面对此情此景,差役也不禁心软,劝其将幼子藏匿。潘柽章答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噩耗传来,吴、潘的挚友顾炎武在山西汾州旅邸遥为祭奠,长歌当哭云:“一代文章亡左马,千秋仁义在吴潘。”
读史至此,似五味瓶打翻在心头,是惋惜,是敬佩,是叹其迂腐,还是赞其豪气,思绪纷乱如麻。吴潘二人的嶙峋傲骨、凛然正气,足垂千古,不由使人想起被灭十族的浙东名士方孝孺。
更为可叹的是李令皙的四子。李令皙是故明礼部侍郎,曾为《明史钞略》作序。其幼子学业极优,时年十六岁。一位好心的官员因怜惜而暗嘱他瞒去一岁,这样可判流放而免处斩。岂料少年慨然说:“父兄已死,我为何要独生?”
三百余年后,我仿佛感到李家少年那澄澈而坚定的眸子里射出的目光,穿透历史的迷雾扫视过来,让清初以来多少蝇营狗苟、奴颜婢膝之徒战战兢兢,匍匐在他的脚下。
清代二百余年间,庄家故宅被视为不祥之所,成为一大片空地无人问津。清末,颇有眼界的刘家老三刘梯青,买下了这块地,建起了“红房子”。
庄廷龙“明史案”是清代文字狱之始,影响极为深远。它让有清一代的知识分子埋头于故纸堆,使得清代的考据之学空前繁荣。一大批如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父子那样的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得以彪炳千秋。而某种意义上,朴学的畸形繁荣难道不是大文化的悲哀?
从刘氏梯号出来,走进斜对面的张石铭旧宅。张系光绪甲午举人,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宅内有吴昌硕、康有为、郑孝胥等人所题的门额、堂匾、楹联,也有清末几位状元翁同和、陆润庠、张謇的墨宝,方丈之内,名家云集。
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张石铭的堂弟张静江。这位被孙中山称为“民国奇人”、“革命圣人”的“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人物,相当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轨迹和进程。
当孙中山奔走革命经费拮据时,张静江就是他的钱袋子。两人相约,革命如需用钱,电文以ABCD为代号,A一万元,B两万元,C三万元,余则类推。孙每次来电,张如数照付,俨然今日的取款机。孙得此助,于屡踣屡起中精神大振。某次,张的通运公司已举步维艰,当孙急需用钱时,张决定卖掉一处茶店。茶店未售出,起义已告失败。但张静江仍将款汇出。
辛亥革命前夕,张静江和宋教仁、廖仲恺、蔡元培、陈英士、庞青城、周柏年、周佩箴诸人在上海公共租界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
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张静江力荐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孙病危时叫张至身旁,以助蒋完成北伐相托。北伐期间,张以元老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此后,又亲自操办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事。倘若没有张静江,蒋介石的崛起则存在相当大的变数。
南京政府时期,张静江任全国建设委员会主席,发挥经济能人的作用,致力于基本建设。建南京电厂、戚墅堰电厂、长兴煤矿,创淮南煤矿、南京汽车公司、淮南铁路公司,办无线电台。
张静江去世,蒋介石称其为导师,倒是恰如其分。
一介商人,毁家纾难,投身革命,踔厉无前,并且带动一大批南浔富户支援革命。在20世纪的南浔史上,张静江可谓高标独立,功冠群彦。即使放到整部民国史上看,张静江也是一个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昔日的南浔商会,今日的南浔史馆,还是被南浔的人才之多而吸引。区区34.3平方公里的辖区,3.2平方公里的镇区,4.4万人口,若论仕宦,宋明清三代就出了42名进士、56名京官,57名州县官。明代后期,有董份(音“宾”)、沈淮、朱国祯、温体仁、沈演5人在朝为官,官居一品,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若论著述,有撰修辽宋金三史的著名史学家庞朴,著《西游补》的董说,著《涌幢小品》的朱国祯,著《水浒后传》的陈忱。有清一代,有学者450人,著作1200种。当代有著名作家徐迟。若论经商聚财,元明之际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就是从南浔走出到周庄的。晚清“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财富总值8000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总收入不过7000万两。其中四象之首的刘镛,就占了2000万两。若论科技人才,当今南浔籍的两院院士就有8名,平均5500人就拥有一名两院院士,比例之高当可雄视全国乡镇。
&走出史馆,冬日的和煦阳光洒在身上,南东南西两街所夹的河港水波不兴,古镇沉浸于一片肃穆静谧之中,而我的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浔河港纵横,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物产丰饶,遂使这儿的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也使人们有余裕倾力于文化教育,商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但地理条件如南浔者,放眼国内,不知凡几,即便在江南,也在在皆是,何以南浔之人才独盛?我以为可从“书”字上得到解释。爱书嗜书,乐此不疲,书即身,身即书,熏陶浸染,潜移默化,书培其情操,拓其眼界,养其胸中浩然之气。一地的俊彦又为后人树立了标杆,后人步武并不断超越,于是有了波浪竞逐之势。人才的相互交流及提携,于是有了南浔人才的群体优势。后先相继、层出不穷的济济人才又抬升了南浔的地位,人杰地灵的道理岂不昭然?
&&&&&&&&&&&&&&&&&&&&&&&&&&&&&&&&&&&& &&&&&&
&&&&&&&&&&&&&&&&&&&&&&&&&&&&&&&&&&&&&&&&&&&&&&&&&&&&&&&&&&&&& 《东阳日报》&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清明节快乐!
&&&&&&&&&&&&&&&&&&&&&&&&& &&&&&&&&&&&&&&&&&&&&&&&&&&&&&&&&&&&&&&&&& 吴立梅
&&&&&&&&&&&&&&&&&&&&&&&&&&&&&&&&&&& &&&&&&&&&&&&&&&&&&&&&&&&&&&&&&
◆潘史?百度百科
发表日期:日&&出处:百度百科&&本页面已被访问 537 次
&&浏览词条
[潘史注解]潘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潘氏、潘姓、潘”的全部涵义学术的诠释。关于“潘”字,《》(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注解是: 1.潘 希腊文Pan的音译。中的畜牧神。人身羊足,头上有角,住在山林中保护牧人,猎人。爱好音乐,创制排箫,常常领山林女神舞蹈。(在最近大片《那密娅传奇》里那个半羊人的外貌于辞海中所给出的图片相同) 2.潘(Pan):牧神,之子;长着一对羊角和一双羊蹄。是个出色的作曲家和笛子演奏家。快乐和顽皮好色的神,经常和山林的女仙们跳舞。然而,由于他丑陋的外表,总找不到老婆。[历史来源]「潘」源出:一 :「潘」出自「」姓。以国名为氏,据《》和《》所载,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其子孙以邑名为氏。二 :出自「芈」,以字为氏。春秋时,楚国的潘氏是公族子弟的后代,在楚国是很有势力的家族。据《通志*氏族谱》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氏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 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姓氏寻源》记载,潘姓是“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并举出楚穆王之大臣潘崇为代表人物,但对于潘姓起于何时,以谁的字为氏都没有说清,只知出于潘崇之前。三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① 南北朝时,曾有一支少数民族被赐姓潘。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单姓。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四 :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潘崇。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潘氏名望]家族名人:潘氏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知名人士。三国时有名将潘璇、,皆为东吴猛将,战功彪炳史册。西晋文学家,工诗赋,与陆机齐名,同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美男子,后人常用“貌似(岳)”来形容俊俏男儿。其侄,亦为有名的文学家,世称二人为“两潘”。潘安(?~300),字安仁,西晋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人。美姿仪,出洛阳道,妇人尝萦绕投果。为文词藻绝丽,尤长于哀诔,有悼亡诗,为世传诵。后孙秀诬以谋反,族诛。亦称为潘河阳p潘安。,字仲询,大名人,为宋初名将。从石守信平扬州p定金陵p北伐太原皆有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封韩国公,卒谥武惠。他跟随宋太祖灭南汉、南唐、北汉,官至忠武军节度使,负责北方边防。雍熙三年(986年)进攻辽国时,他因指挥失当,致使名将杨业陷敌重围战死,败归后被朝廷降职。明代水利家潘季训、文学家潘之恒、大臣潘臣是此时的潘姓名士。清代,则有博学多才的大学者潘来、史学家潘柽章、学者潘耒等。现代画家也是潘姓人中的佼佼人才。按人口数量来计算,潘姓为中国第五十二大姓。(),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少将。(1945.10-――),浙江省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潘姓迁徙]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潘姓早期在河南发展,唐代扩展到河北、陕西等地。第一次进入广东是在西晋年间,后又发展到湖北、江苏、浙江。第一次进入福建是在唐代(现福建省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后又迁居广东、云南.四川也有一支,清康熙年间,潘姓第一次移居台湾。由于载有潘崇的事迹,故潘氏大多以潘崇为始祖。潘崇之子潘[wāng]为楚大夫;孙子潘党,继为大夫。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晋时,有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时又有潘姓迁入 今湖北随县及浙江杭州等地。唐宋时,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历史上另外两个郡望。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国南方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南迁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明清时期,潘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地望分布]:潘氏属地--荥阳郡,今河南省荥泽县;河北广宗郡,河南河南郡。 [潘姓典故]〖满城风雨〗,字老,(湖北省黄冈)人。著有《柯山集》二卷,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画,并擅长于书法,与其弟潘大观都以诗闻名。潘大临家境不好,但写的诗却优美动人,受到名家的称赞。据记载,有一年重阳节,窗外下着绵绵细雨,秋风吹动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面对此景,正在家中研诗的潘大临忽然诗兴大发,构思了一首好诗,拿笔写了起来,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门外响起“砰砰”的敲门声,原来是收租税的来了。待打发收租税的人走后,他却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诗句了,于是就把这一句诗送给了朋友,以后就有了“”这个成语。&&[阴阳玄机]有水有米又有田--,潘字可以这样解释。而的地理环境是“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桐城,在山之东南,为八卦之阳;之北,为太极之阳。水,代表了一种灵性。桐城,在历次历史动荡中迁徙来的北方望族中,在桐城得到了一种天地和谐。因此,在之后,桐城文化名流---先生,历史性地开创了。[郡望堂号] 1.: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2.郡望:广宗郡: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潘姓?百度百科
发表日期:日&&出处:百度百科&&本页面已被访问 778 次
姓氏源流& & 潘(Pān)姓源出有四:& & 1、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 4、出自他族改姓:& &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迁徙分布& &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F,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氵睿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历史名人& &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 潘自中:字时V。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m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红七军集中河池整编,任连长,随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湘赣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进入中央苏区,他历任红七军副营长、营长、红三军团某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调任某师特派员。1935年夏,在四川过草地途中牺牲。& &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未几,焦达峰在湖南联络大举,被委驻守岳州。辛亥长沙光复,他组率义军攻入华容县城,旋率部驰援武汉。南北议和成立时,任共进会及湖北同盟会干事。“二次革命”时,任讨袁军总司令部代理参谋长。事败,再亡日本。护国战争时回国举兵讨袁,被授予陆军中将、二等大缓嘉禾章。后转入报界,在天津任《泰晤土报》华文版主笔。曾出任东北边防军驻热河特别党部政治部主任兼参谋长及热河省政府秘书长,遭软禁,被救后定居北平,闭门读《易》。“七七”事变后,将幼子送赴抗日前线,他遭日军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狱后病卒家中。& &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1928年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先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党组书记。1933年任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1935年起在香港、广州、武汉、上海等地领导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郡望堂号& & 1、郡望& &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 2、堂号& &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宗族特征& &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潘姓宗祠通用对联】〖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源自姬姓;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友文佛子;世长天才。――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嘉定年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栽花满县;画墨成仙。――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栽花满县;置田给族。――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名高吴将;位列楚卿。――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诗称老;赋重安仁。――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三中省试;七秉文衡。――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功推武惠;绩著司空。――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系承季孙;望出河南。――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射穿七札;立定五溪。――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F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诗称老;赋重安仁。――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宋?潘大临,下联典指西晋?潘岳。德传花县;馨衍荥阳。――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潘氏宗祠联& &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殉节碎玉石;舍身拼娥眉。――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桃焕千门晓;花栽一县春。――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四任治河总理;三源支系一宗。――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祖德高深开大业;网形雄耸育英才。――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为广东省梅县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典籍淹通,赋成华岳;丰姿秀美,果满香车。――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春发其华,秋结其实;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附录:【潘姓典故、趣事】〖满城风雨〗& & 潘大临,字老,黄冈(湖北省黄冈)人。著有《柯山集》二卷,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画,并擅长于书法,与其弟潘大观都以诗闻名。潘大临家境不好,但写的诗却优美动人,受到名家的称赞。据记载,有一年重阳节,窗外下着绵绵细雨,秋风吹动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面对此景,正在家中研诗的潘大临忽然诗兴大发,构思了一首好诗,拿笔写了起来,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门外响起“砰砰”的敲门声,原来是收租税的来了。待打发收租税的人走后,他却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诗句了,于是就把这一句诗送给了朋友,以后就有了“满城风雨”这个成语。& &--------------------------------------------------------------------------------潘姓迁徙史& & 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 &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 &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 晋时,有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时又有潘姓迁入 今湖北随县及浙江杭州等地。& & 唐宋时,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历史上另外两个郡望。& & 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国南方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南迁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 & 明清时期,潘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国人民解放军潘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 潘峰少将& & 潘峰(),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政治部干事,红4军10师29团连指导员,红30军267团营政治委员,第267团总支书记。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第12支队政治处副主任,第4团政治委员,挺进军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8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任冀东军区司令员,接到上级指示,保障四野进入冀东地区。11月和冀东区委书记兼冀东军区政委吴德到遵化晋见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向四野首长汇报说:冀东军区有两个独立师,一个参加锦州战役,一个参加平北战役,只剩下八九个团,集中在铁路沿线阻敌,军区本身只掌握一个团。罗荣桓要求冀东军区机关随东总行动,负责后勤支援保障工作,林彪要求冀东军区接受平、津的俘虏。潘峰和吴德按照林彪和罗荣桓的指示,筹集了1.3亿公斤军粮,40万公斤食油,出动了70万车工,70万驴工,保障军粮供应;动员200万民工拓宽、碾平、新修公路5000公里,翻修、加固桥梁500余座;组建了6个补训师和4个野战医院;动员了30万人,组成了270个担架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防空军干部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 潘焱少将& & 潘焱(),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5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 &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第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参谋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军长。1958年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任编辑室副主任,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后又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5年8月任解放军海军顾问。197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8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潘世征少将& & 潘世征(),湖南省宁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军医处卫生队队长,红6军团卫生部医生,第17师野战医院医务科科长,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卫生队队长,旅后勤部卫生部政治委员,旅卫生部部长,南下支队卫生部部长。& &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2军卫生部部长,第1兵团卫生部部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兼卫生部部长。1951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入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特别系学习,1956年回国,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日逝世,终年仅45岁。著有中篇回忆录《忆陈东尧》,用质朴、流畅、简洁的语言,记述了自己的老战友――在抗日中牺牲的英雄团长陈冬尧的生平。《忆陈冬尧》在他去世三年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 潘寿才少将& & 潘寿才(),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9团参谋、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31军93师组织科科长第277团政治处主任,278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在四川阿坝地区率领团直和一个营掩护红四方面军转移,受到红31军政治部通令嘉奖。1936年在四川灌县率一个团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被敌军包围,经叁昼夜激战,突出重围,穿过100余里无人区,找到主力部队。&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政治教导员,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参加了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斗,烧毁敌机24架。同年底,参加了129师在晋中地区粉碎日军的“六路围攻”战役。1938年1月,参加了平定以东的柏水井伏击战。3月,参加涉县、黎城间响堂铺伏击战。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工作。& & 解放战争时期,任4纵1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着名的塔山阻击战,后升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步兵学校政委。1952年,以第23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第3防空学校训练处,第4军军直一部组建防空学校,任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校长王智涛少将对潘寿才评价很高,说他“对党忠诚,老实正派,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后升任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 潘振武少将& & 潘振武(),湖南省常德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常德县秋收暴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常德县第5区的5名共青团员决定发起暴动,潘振武是这5人之一,成为暴动的组织者。暴动开始时有数百人参加,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戴修文担任总司令,潘振武担任总指挥。暴动队伍捣毁了区团防局,处决了团防大队长、印花局长和当地有名的土豪劣绅。这次暴动历时3天,由于孤军作战,没有外援,未能坚持下去,也没有按照上级的答复拉上山去。曾到国民党18师张辉瓒部去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司令部副官处副官,第11师政治部俱乐部主任,红1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第1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民运部部长,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西满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西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武官,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外事局局长,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70年8月担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3月担任湖北省委书记,1977年底退出省革命委员会班子,1983年退出省委班子。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中国人民解放军潘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 潘瑞吉中将& &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 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陆军某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后入解放军政治学院深造,毕业后,历任陆军第12军某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南昌陆军学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陆军第12集团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2000年12月调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2005年8月调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 &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著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冲出人口困境》、《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与实践》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潘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 潘虎烈士& & 潘虎(),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1927年5月,因不满国民党右派在北伐军内清查共产党,辞官返回家乡。&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4月在家乡组织一支农民武装,自称“红军游击队第1大队”,任队长。同年6月,错把中共党员邓洪作为国民党奸细抓获,后经邓教育,游击队接受浏阳共产党组织领导,仍任队长。不久,游击队与南乡游击队合编为浏阳赤卫第5师,担任副师长兼机枪连连长。10月奉命率部由浏阳西乡转入南乡,执行扩军任务。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浏阳苏区发动的军事“围剿”,带领一个加强连,将居守西乡镇头市的敌军一个营歼灭。同年秋奉命率一个武装连,护送2000名新兵从浏阳去中央苏区。12月初到达芦溪至宜风一带山区时,突然遭到大队敌人阻击。为掩护部队转移,带头冲杀,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0岁。& & 潘涛烈士& & 潘涛(.23),福建省仙游县人。少年时入县立中学读书。1928年春,积极参加农民反抗烟苗捐斗争和县立中学学生罢课、示威游行活动。1929年中学毕业后,到坝下小学执教,向学生介绍进步思想,并积极联络革命同志,支持农民抗捐抗税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31年11月被选为互济会县总会常委。1932年10月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负责城区和南区工作。不久被调到莆田,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兼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政治委员。1934年春率领游击队在莆田忠门地区发动农民1000余人冲入区署,斗区长、开仓分粮,受到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表扬。9月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任中心县委委员兼任莆田游击队政治委员。12月率游击队潜入常太地区,奇袭国民党枫叶塘乡公所常备队,缴枪20多支、子弹数千发,拔掉了常太地区的反动堡垒,打响了闽中3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为创建闽中游击区立下首功。1935年5月,莆田中心县委与福清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中特委,任委员。莆田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任政治委员。与第1支队协同作战,主动出击,四处袭扰敌人,闽中游击区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在莆田洪度村举行会议,由于叛徒出卖被捕。6月23日英勇就义于福州西门外,牺牲时26岁。& & 潘骥烈士& & 潘骥(),江西省余干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排长、连长等职,后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解职。&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波阳县警卫团任连长。1930年5月因筹划率部起义事泄被捕,关押于乐平监狱,被判处死刑待决。6月红10军攻克乐平时获救出狱,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10军教导团第1营营长,后任第84团团长,参加了攻打景德镇等重要战役。1931年1月任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5月在福建崇安作战时牺牲,时年35岁。& & 潘一福烈士& & 潘一福(),安徽省金寨县人。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 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后调任225团政治处宣传委员、红7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随军南下蕲(春)、黄(梅)、广(济)地区,在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战役中,屡建功绩。1932年6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在霍邱作战时牺牲,时年21岁。& & 潘月明烈士& & 潘月明(),湖北省阳新县人。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1928年在煤矿区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28年任七约赤卫队队长。1929年七约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金龙区赤卫纵队七约大队大队长。不久改任纵队鼓动部长。1930年7月率30多名赤卫队骨干参加红3师第7团,任2营4连副政治指导员,8月任营副政治教导员。1931年红3师三个团的建制建成后,任红9团副政治委员。7月在木石港玉岭山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任务。战后任红3师政治委员,主持新兵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 潘心元将军& & 潘心元(),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6月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在浏阳北乡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2月又在浏阳建立了济阳工农武装――浏阳工农义勇军,并兼任党代表。4、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8月31日参加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的地方党组织和军负现人会议,按照中共关于举行秋收暴动的指示,作了起义的部署。浏阳工农义勇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兼任团党代表。会后与毛泽东同赴铜鼓,直接指挥第3团的战斗。到达济阳境内的张坊时,遭到十几个“团防局”团丁的拦截。他勇敢机智地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敌人抓住 ,在被押解去浏阳县城途中,机敏脱逃。&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日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3团党代表。15日第3团攻克浏阳县城,遭到敌军的包围,部队被打散,经与党联系,返回浏醴平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同年冬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农民部长,专门负责农运工作。1929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被中央任命为中央巡视员。日被派回江西,当选为红4、5、6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红3军代理政治委员,红4军政治委员,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半年多未被分配工作。1930年8月下旬,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的干预下恢复工作,被中央派到浙南视察,帮助整顿浙南特委和红13军组织,发展红13军队伍。巡视了瑞安、温州、海门(今椒江区)等地,调查了浙南党组织和红13军的情况后,于9月下旬到上海,向党中央写了《关于浙南的党务工作困难情况》的报告,对发展浙南地区的党务工作和建立敌后根据地,结束李立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被党中央任命为红13军政治委员,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10月19日到温州,与浙南特委书记王国祯一起,召开了浙南特委紧急会议,决定红13军2团会合黄岩、临海游击队,发起攻打玉环、温岭、黄岩等县城。会后偕同浙南特委委员、第2团政委赵胜来玉环县苔山岛,帮助二团整顿。为2团开展海上游击斗争建立营地。到达苔山岛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创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训练部队,并争取伙苔山乡乡长改邪归正、投身革命。12月上旬接上级通知,从玉环县苔山岛坐船去温州参加特委会议,与前往温州治病的2团1战士同行。因奸人告发,两人在乐清湾九眼港洋面遭到拦截,与该战士在芦浦分水山惨遭枪杀,时年仅27岁。 & & 潘心元牺牲后,红13军2团领导即派战士从分水山抢回尸体,第二天在苔山兴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并把烈士安葬在苔山岛的最高处。党中央得知消息,向全党发了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烈士举行了一次的秘密追悼会。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先后载入《中国革命英名录》、《中共党史人物传》和《红军将领传》。苔山岛的潘心元烈士墓,已于1995年重新修葺,并被于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潘世雅烈士& & 潘世雅(.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1935年后历任鼎平上东区、藻溪区肃反队长。1936年任鼎平游击队队长兼指导员,先后率队在浙闽边区与敌战斗十余次。1937年2月率队参加红军挺军师在泰顺峰文训练,受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6人,到马站南关岛山洞中隐蔽。又因叛徒告密,19日与妻子王玉英同时被捕。敌人施用各种酷刑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红军的消息,转而想从他妻子王玉英口中获得,王玉英毅然剪断自己的舌头。28日敌人将潘世雅押到桥墩溪滩,将他手脚砍断,全身烧上煤油烧死,牺牲时34岁。& & 潘永阶烈士& & 潘永阶(),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30年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参加革命,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长期转战于大别山区,参加过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军西征到达四川后,任红军某部副团长。1934年在通江与敌作战中,率部奋力抗击敌人,遭到敌军大部队的反击,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24岁。& & 潘幼卿烈士& & 潘幼卿(),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 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红9军25师副师长等职。1933年8月,率红9军25五师74团在攻打仪陇战斗中,以小的代价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俘敌数十人,为营渠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率部参加了仪南、营渠、宣达三大战役。1935年1月,在四川广昭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牺牲,时年23岁。& & 潘兆麟烈士& & 潘兆麟(.9),湖北省兴山县人。早年因家境清贫,勉强读完高等小学堂,到古夫许成商店当学徒。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大革命时期,到秭归县天生煤矿公司当店员。1927年初,在大革命高潮时,兴山籍在外求学的知识青年刘子和、白海泉、徐大孝等从省党务干部学校毕业后,回县筹建县党部,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经白海泉、钱文林介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组建了中共兴山县委,任了县委宣传委员,领导平邑口一带发展党组织和武装建设工作。迅速建起了平邑口区委会,发展党员25人。&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中共巴兴归县委会成立,当选为宣传委员,积极开展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同年10月1日,反动县长万日藩勾结国民党宜昌正规军罗少波连,伙同金泰和和地方团防,共1000余人,大肆围捕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破坏党群组织,革命力量受到摧残。县委书记张华甫在转移途中被捕牺牲后,率兴山县的游击武装转移到巴东,与黄大鹏会合,组成了鄂西游击大队,游击在巴兴归三县边界,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己。日,刘子泉、黄大鹏率鄂西游击大队首次攻克兴山县城,参加了战斗。战斗中不畏艰险,英勇杀敌,部队回师滩坪休整,根据鄂西特委指示,鄂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9师,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第二次攻打兴山县城,率领战士冲锋陷阵,攻入东门城角,一枪击毙保卫团3中队队长郑立三,余敌狼狈溃逃。入城后带领政治部的同志张贴标语,宣传红军是肃清社会乱源的人民军队。10月又参加和领导了第三次攻克兴山县城的战斗。回师在滩坪、深渡河一带,没收了邱、吴、严、陈当地四大家族的部分财产,分给了穷苦百姓。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组织政治部的人员编写歌曲在红军中教唱、演出,以鼓舞红军士气,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日,贺龙率红3军从长阳出发北上,长驱直入巴东,挥师东进秭归、兴山,一路势如破竹。在巴东过江后,贺龙接见了巴兴归苏区负责人胡云本、宋文明和他,听取了汇报,并代表红3军前委将49师改编为红3军教导第2师,任命黄大鹏为师长,涂美中为政委,周英为参谋长,他为政治部主任。为了保证红军东下洪湖,教导2师奉命留下牵制敌人,与敌周旋于兴山、巴东、房县一带,多次粉碎敌人“围剿”,击溃了盘踞在巴兴归地区长达半年之久的川军戴天明部一个旅。5月初教导2师在兴房边界遭敌“追剿”,部分人员冲出重围,东下洪湖找主力,另外部分与敌鏖战数十次,两次突围未成。受县委派遣,冒险越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取道巴东,返回兴山县平邑口,重建革命队伍。在平邑口,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农户楼上研制炸弹,被叛徒朱正品出卖,于8月被捕。当天被押到兴山县城。敌人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9日在赴刑场途中沿街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他被刽子手刘洪依惨无人道地剖腹,挖出了心肝,壮烈牺牲,时年24岁。& & 潘寿德烈士& & 潘寿德(),河南省新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农民土地革命运动的影响,向往革命。1928年10月,参加弦南革命红学会。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日,配合红军主力攻克白沙关。11月编入弦南赤卫队,任分队长。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打击反动地主武装。1930年7月,任光山县独立师2团连长。8月15日提升为营长。配合红军主力粉碎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2月在攻克新集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冲进城内,与敌人白刃厮杀,荣立二等战功,并提升为团长。3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反革命“围剿”。率部对国民党进犯之敌第30、31师不断进行侧击、尾击和袭扰,使之不敢久停。随后攻克多处地主围寨,给反动民团以有力打击。同年底,因抵制张国焘“极左”错误路线,惨遭杀害于光山县徐畈。& & 1952年,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 潘克忠烈士& & 潘克忠(),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作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参加黄安县赤卫军,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 & 1929年的一天,赤卫军领导正在他家开会,他担负放哨任务。不料进剿的敌人突然包围了潘家河村,见敌人冲到自己家门口,给室内开会的人送信已来不及,便机智地与敌人大吵大闹进行周旋,以掩护同志们撤走。敌人发现他的意图后,猛地向他冲来,他竭尽全力,几次将敌打退。赤卫军领导从后门安全撤走了,敌将他捉住捆绑起来,用刀砍断手脚,然后开枪扫射,当场英勇牺牲,时年47岁。& & 潘伯成烈士& & 潘伯成(),福建省福安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32年,参加秘密游击队,在家乡发动群众,组建贫农团,开展抗捐抗税斗争,并参加了中共福安县委发动的“兰田暴动”和攻打溪尾民团等战斗。1933年后,先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游击第1支队班长、政治委员。1934年1月率领第1支队参加著名的“赛岐暴动”、“兰田缴枪”。不久,闽东工农红军第2独立团成立,历任排长、连长。同年6月闽东独立团扩编为3个营,任1营营长,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同年9月底,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成立,任第2团团长。11月在收复闽东苏区首府柏柱洋战斗中,率2团攻打溪柄,当部队遭到敌人交叉火力夹攻时,高擎战旗,身先士卒,猛冲敌阵,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 & 潘忠汝烈士& & 潘忠汝(),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15年入私塾读书。1918年后转入本县高小继续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 大革命时期,1924年考进由共产党人董必武、陈潭秋等创办的武汉中学学习。1925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宣传革命思想,成为学校里的活跃分子之一。1926年中学毕业后到广州,考入黄埔军官学校。1927年夏于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到黄安县担任公安局军事教练。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和郑位三等抵制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粉碎了国民党收编劝降的阴谋,完整地保存了黄安的革命武装,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7月下旬奉中共黄安县委指示,到武汉寻找上级党组织。后遵党指示留在黄安坚持斗争,任黄安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率黄安农民自卫军,粉碎了麻城农民自卫军中旧军官熊振翼等发动的叛变,后兼任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统率黄安、麻城两县的革命武装。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黄安、麻城县委决定共同行动,实施武装暴动的计划。率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驻防鄂豫边界,阻击河南光山反动红枪会的多次进攻,保证县委“九月暴动”计划的顺利进行。10月下旬鄂东特委成立,并重组了中共黄安县委,担任县委委员。11月3日中共鄂东特委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黄麻起义指挥部,任总指挥。13日举行黄麻起义,次日夺取黄安县城。18日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任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由黄安县农民自卫军编成)司令。同年12月5日遭敌围攻,率部由黄安突围,先后六次杀进城门,7次护送战士们冲出突围。大腿负伤后,仍坐着指挥战斗,接着又背部、腹部中弹,肠子冒出来仍在向敌人射击。最后因伤势过重,被战友们抬出城门后壮烈殉职,时年21岁。& & 潘河瑜烈士& & 潘河瑜(),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积极参与组建七里区防务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 1928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手枪队队长。在反敌三次“会剿”的斗争中,勇猛顽强,后升任红4军第10师28团1营营长。敌人对鄂豫皖进行“围剿”时,带领全营,先后在黄安、商潢、苏家埠、湟光四大战役中歼敌数千,受到军部的嘉奖。后升任红4军第10师28团团长。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途经枣阳时,遭敌重兵围追堵截,率领全团指战员与敌激战,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1岁。& & 潘荣初烈士& & 潘荣初(),安徽省金寨县人。出生豪门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变卖部分田产,在家乡白塔畈小街上开设“天元公”商店,作为革命联络点,筹措革命经费,购买武器,准备武装暴动。&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2月和汪映西率领农民武装300多人,夜袭王家老楼,在内应的配合下,一举攻破水圩子。同时率队挺进白塔畈伪警备营,收缴王子敬全部枪支弹药和财产,取得了白塔畈武装暴动胜利。后被调到皖西道区工作。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某营政治委员,后在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9岁。& & 潘遐林烈士& & 潘遐林(),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当过学徒。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27年以做裁缝为掩护,宣传革命主张,发动农民革命,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11月带领农民自卫队参加“黄麻起义”。起义胜利后参加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黄安县城失守后,随部队转战到黄陂木兰山进行游击战争。1928年7月,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任1大队(91团)大队长。1929年4月率部在黄安县华河戚家湾与敌作战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到胜利,后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20岁。
◆潘承祥家谱?百科
发表日期:日&&出处:百度百科&&作者:雷池赋翁辑录&&本页面已被访问 957 次
■潘承祥家谱
● [潘承祥家谱]此概念,顾名思义,是指当代赋名家、学、中国桐城派的创立者、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中华国学院安徽分院院长---先生的先辈和家族的世系关系、重要人物事迹,以及潘姓在桐城前后演变过程的书证。●[潘姓起源]出自「」,以字为氏。春秋时,楚国的潘氏是公族子弟的后代,在楚国是很有势力的家族。据《通志*氏族谱》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氏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 通志*氏族略三》 :“潘氏,芈姓,楚之公族,以字为氏。潘崇之先,未详其始或言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谬矣。潘岳家风诗自可见。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汉有潘瑾,后汉有潘勉。”《姓氏寻源》记载,潘姓是“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为先祖。●[起源变迁]楚成王时,潘姓有潘崇为太子商臣老师,楚成王预另立太子,潘崇支持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助商臣有功,封太师,穆王把任太子时财产赐他。潘姓在楚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尊他为潘姓始祖。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汉时,有潘姓北迁至河南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第一次进入南迁广东,是西晋,后又发展到湖北、、浙江。唐初,由江苏扩散到。唐至宋,在今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郡望。宋以后,江西是南方姓繁衍的主要地区之一。孙慧基(公元1868年)所撰《戴氏宗谱》序载:“戴氏之迁桐由婺源,分派距今二十世矣。桐之望族不下十馀姓,戴氏称极盛焉。”。其中,桐城派的启蒙人物戴名世也由江西婺源,迁徙至桐城。《戴氏宗谱序》云:“吾戴氏系出微子,为神明之胄,支裔最为蕃昌,蔓延于天下而莫盛于新安。吾桐之戴迁自新安,已三百馀年于今。家世躬耕读书,仕宦皆不显,而十馀世谱系皆存”。据戴其复康熙四十六年所撰《续修家谱说》云:“桐之始祖胜二公,则迁自徽之婺源,其为隆埠一源也,无疑矣”。《仓前墓记》云:“戴氏始迁居东郭之仓前,遂相沿曰仓前戴。仓前者,合族发祥之始基也。自二世祖仕谦开葬于兹,三世祖祯公及四世祖子璋,并子琼、子瓒、子珉、子□,五世祖文杰、文清诸公俱葬于兹,因为住城,而六世、七世补葬者,不可胜举”。清初云:“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元之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之一二耳。”。据考证,瓦屑坝、瓦西坝、瓦家坝,为现江西波阳莲湖乡西之古渡口瓦屑坝。元,瓦屑坝为鄱阳湖渡口。元以前徽州太平,人口膨胀,逐渐溢出,迁入富裕之饶州与九江郡。元末战乱频仍,为避战火,百姓迁移。安庆,经宋金对峙,长期处战争前沿,人稀地芜,至元末未复。安庆临长江,为彼时徽州、饶州移民首选之地。明初,政府对移民垦土合法化,享赋惠,吸引百姓;剥宗势而集中移民(民间称“赶散”,宗族人分而治之)。饶州瓦屑坝,时为官方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元末明初百余年,来安庆移民数32万之多,占同期安庆府人口近八成。明末,为躲避战乱,潘姓一支由江西婺源,自发地经官方渡口---饶州瓦屑坝,迁至桐城双港潘家祠。其世祖列表如下:一世祖曰潘江;二世祖曰潘维雄;三世祖曰潘章;四世祖曰潘纥;五世祖曰潘昆;六世祖曰潘素震;七世祖曰潘成临;八世祖曰潘鸿光;九世祖曰潘法昌;十世祖曰潘俊;十一世祖曰潘顾;十二世祖曰潘斯成;十三世祖曰潘相;十四世祖曰潘陛;十五世祖曰潘学固;十六世祖曰潘鸿富;十七世祖曰潘名杰;十八世祖曰潘承祥。●[潘姓家谱] 第一代:潘江:明末大儒,明末清初文学家、人,大家(字潜虚)、(字望溪)皆从其学。《桐城县志》载:明末,县内讲学论政之风更盛,钱澄之等结“泽园社”,潘江等组织文会。清代,桐城派崛起,力倡办教育。戴名世先祖以教馆营生,师从潘木崖,承继父业,设帐授徒。著有《木崖诗集》、苦心辑录《龙眠正雅》及与人合辑《龙眠古文》。桐城派“五祖”(潘江,戴名世,方苞,,)之一,桐城派之奠基人戴名世的老师。据何尊武《桐城派渊源探考》载:“潘江,字蜀藻,号木崖,人称木公,桐城人。”主宰文坛三十余年。潘季野搜其残稿十卷刊行。《桐城派先驱?戴名世评传》云:“戴名世青少年时代,深受其祖父辈与通博硕学隐逸之士以及前朝英烈之影响。同里博学隐士潘江者,予名世影响为最大。潘江,号木崖,尤专于诗、古文,与海内名流以诗文相交,明亡后,潜归桐城,吟诗论文,娱情山水,其后清廷曾两次征用隐逸文士,潘江有名在册,托故不就,仍隐居乡里,奖掖后学,培育人才。戴名世尤叹服钦佩潘公之高风亮节与学识情操,27岁师事潘公,尊为导师。潘公亦器重戴氏异常,赏识有加。”。潘江的兄弟:潘源、潘海、潘河、潘。潘江的妻子:孙氏,生二子,维信、维雄。潘海-无后传、潘-无后传。 第二代:潘维雄:妻曾氏,生三子,曰克、曰章、曰况(况,军旅战死,不知所踪)。  第三代:潘章:妻柳氏,彭氏(病卒)。柳生二子,曰纥、曰圭。章,曾讲学于乡里,后出家为僧人。第四代:潘纥:妻李氏,晚年得一子,曰昆。纥,继母业,经商于九江,道旺而返桐邑,富甲皖隅。第五代:潘昆:婚后,戎边新疆未归,生死不详。妻,生一子,曰素震。 第六代:潘素震:无实据资料,姑存待考。仅知其一子,曰成临。素震,晚年得怪癖而寿寝。第七代:潘成临:以教馆为业,授徒。妻刘氏,生一子一女,曰鸿光、曰如燕。第八代:潘鸿光:承袭父志,授业乡里,中年病殒。妻姚氏,生三男,曰:法昌、安昌、桐昌。第九代:潘法昌:生平不详。妻孟氏,生一子曰俊。 第十代:潘俊:妻周氏,生四子,曰:顾、氓、发、绪(发无后而绝)。 第十一代:潘顾:妻氏、赵氏,生三子,曰:斯成、潜成、桓成。均承父业。 第十二代:潘斯成:妻冯氏,生一子二女,曰:相、姗儿、巧儿(巧,未嫁绝嗣)。 第十三代:潘相:妻姓不详,其子,曰陛。第十四代:潘陛:号梦碑馆主。曾中解元(举人第一名),“诗书画”时称三绝,故有“江南才子”美称。1922年冬告老还乡的舒斯笏,应县长潘陛的邀请,担任《黟县四志》总编。潘淇:少有奇才,堪称标新立异之良材。然时运不济,命运多蹇,多次应试,皆不取。后以拔贡与乡贤许世英(静仁)(曾任皖省主席等要职)同科,发补江西某知县,因故未赴任。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欣赏淇书后,大加赞赏。道德文章是为传承有序。第十五代:潘学固:潘木崖之苗胄也,名重,亦字行,号老学,安徽桐城人,世代书香。享年九十,其儿孙满堂,或习文、或练武、或经商、或从军,皆闻人也。其三子曰鸿富。曾于抗战间暂避重庆。先生与书法名流、学者潘伯鹰诸贤相交甚厚。解放后奉母(潘母王仲淹老人善诗,乃名门闺秀,为上海虹口区政协委员。曾为解放一江山岛及欢送青年入伍,歌颂盛况呈毛主席斧正,即得毛主席奖谢,殁时九十又五)之命赴沪,久居上海,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馆内活动皆由潘先生主持。国画大师刘海粟,艺术名流赵朴初、方去疾以及日本名书家川上景年等皆与先生友善并对学固先生书刻艺术倍加推崇。潘田:堂弟兄,亦通儒也。第十六代:潘鸿富:字高台。有二子,曰名俊、名杰。第十七代:潘名俊:(略)。潘名杰:有三子一女,长子名承祥、中子名承觉、末子名承国。承国不幸,1969年遭遇特大水灾而早夭,寿3岁耳。一女名爱宝。第十八代:潘承祥:生于日,字龙凤,号文都狂人、雷池赋翁,笔名雷池龙。秉承家学,创立桐城辞赋派,桐城文派后裔。●[潘姓历史文化名人]1、 。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 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闲居赋》《悼亡诗》世传,辑有《潘黄门集》。3、 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与潘岳世称“两潘”。辑有《潘太常集》。 4、 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大名人。& & 5、 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 & 6、 潘大临 宋代诗人,黄岗人。从、、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 潘 阆(?-1009)宋诗人,大名人,官至滁州参军。著有《逍遥集》。& && & 8、 潘 翼 宋代学乾,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出其门。9、 潘季训()明代水利家,号印川,乌程人。有《两河管见》等。 10、()明清之际思想家,浙江慈溪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明清之际学者,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 12、潘 耒()清初学者,字次耕,吴江(今江苏)人。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将领,吴川人。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台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清广东番禺人。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17、潘龄皋,清末进士。河北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19、潘世忠() 江苏青浦赵巷乡人,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20、潘德明:1908年生于湖州市,我国第一个自行车旅行家,1976年逝世,终年68岁。21、()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著译有《会计学》等。 22、潘梓年()中国哲学家。宜兴人。建国曾任中南军政会教育部长等职。23、潘 菽()中国心理学家。宜兴人。创始人之一。24、()宜兴人。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上海解放任常务副市长等职。25、潘天寿()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浙江宁海人。有《中国绘画史》等。26、潘江:明末大儒,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桐城派大家。27、潘学固(年),潘木崖之苗胄也,亦字行,号老学,世代书香。28、潘承祥(1962-X),当代名家,大师,开山鼻祖,中赋联主席,中华辞赋网总编辑,网络辞赋运动先驱。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
联系地址:中国文都(中国古文之都)   联系电话:
交流QQ群号:   联系人:赋帝司马呈祥 赋后上官妍姝 投稿邮箱: 和
法律顾问:徐达全 网站维护:中赋公司 备案登记号:皖ICP备号 注册备案时间: 中华辞赋网创建于日 中华新辞赋运动由是嚆矢 发起人:潘承祥 孙继纲 谭杰 周晓明 黄少平 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一大诗人 黄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