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条件复句么

[转载]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高考文言文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3课时。其中讲练2课时,练习课1课时。
【考点简析】
年《考试大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考纲》规定的考查的句式为: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句。高考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的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主要是在古文题中出现。虽然《考纲》没提到定语后置句及状语后置句,但这两种句式都会在翻译题中有所涉及,所以也不能忽略。“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有关词类活用在实词我们已重点讲述,这里不再列举。
【知识梳理】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如1)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如2)3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形式为:“……者,……。”(如3)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4)
5.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5)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如:6—10)
7.用“是”“为”表示判断。(11、12)
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13—15)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判断句的辨识能力。答案C(A为无标志判断句;B
“者……也”表判断;D“非”“……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1、2)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3、4、8)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5—7)
4.用“被”表示被动。(如8)
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9、10)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被”读“pī”,同“披”,披散,散开;ACD为被动句)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被动句的能力。答案:B。(B项“见丁宁”的“见”是指代性副词,表动作涉及的对象,“见录”义为“记住我”。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三、倒装句
※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译文:“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7. 姜氏何厌之有?
8.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唯举才
9. 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王、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
1.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1—3)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这类疑问代词有“谁”、“何”、“奚”、“安”等。(如:4—6)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7、8)
2.介词的宾语前置:
(1)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9、10)
(2)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11)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判断句和宾语前置句的能力。答案A。 ( A
项是判断句,其余是宾语前置句)
※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悲哉,世也!——译文: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小结1: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6.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小结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3)
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2)用“者”的后置。(如4)
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用“者”煞尾。(如5、6)
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4)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如5)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申之以孝悌之义。(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应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小结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格式:(1)动/形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2)动十以十宾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定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C.“少年好事者”意为“好事之少年”,是定语后置。D.“马之千里者”意为“千里马”,是定语后置。
【答案】B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状语后置句式的能力。A.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B.乎舞雩风。C.“徙于南冥”即“飞到南海去”,没有状语后置的现象。D.请其矢,以锦囊盛。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我)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事)甚急!”
小结1.省略主语。
(1)承前省。(2)承后省。(3)自述省。(4)对话省。
5.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7.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 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1)省略谓语。如5
(2)省略动词宾语。如6
(3)省略介词宾语。如7
(4)省略介词“于”。如8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省略句式的能力。答案B.(A应为:沛公,C应是“为乐”
,D应是“以”)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孰与……”(跟......相比......),表疑问。B.何......为(为什么......呢),表示疑问。C.无以(没有......用来),表示陈述。D.不含固定结构。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解析:本题考查辨识文言含固定结构句式的能力。A.“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B.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不含固定结构。C.“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D.“一何”(这么),表感叹。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一、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项为动词,到任;
B项“之”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C项代词宾语。D项为助词,帮助使宾语前置。考句式判断,此题为本套试题变化之三。答案:B。
二、课堂精练: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 《阿房宫赋》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1.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也”表判断。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3.“为”表判断。
4.灭六国者六国也
4.“……也”表判断。
5.族秦者秦也
5.“……也”表判断。
6.赵尝五战于秦
6.介词结构后置,赵尝于秦五战。
7.多于市人之言语
7.介词结构后置,于市人之言语多。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为……所”表示被动。
9.洎牧以谗诛
9.主语“牧”是受事,是意念上的被动。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lO.“为……所”表被动。
11.戍卒叫,函谷举
11.“举”,被攻下。
12.聚之咸阳
12.省略句,聚之(于)成阳。
13.尝以十倍之地
13.省略句,(六国)尝以十倍之地。
1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14.省略句,(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 《赤壁赋》特殊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则又何羡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1.……也,表判断,判断句。
2.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3.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4.宾语前置句,应为“羡何”。
5.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6.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
7.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之万顷”。
(三) 《逍遥游》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5.之二虫又何知
6.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奚以知其然也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蓬蒿之间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1.……者,……也,判断句。
2.动词“为”,表示判断。
3.……者,……也,判断句。
4.……者,……也,判断句。
5.“知”的宾语“何”前置。
6.夭阏之,宾语前置。
7.适奚,宾语前置。
8.以奚,宾语前置。
9.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
10.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
11.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句。
(四) 《陈情表》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而刘夙婴疾病
4.急于星火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1.用“非”表否定判断。
2.判断句。
3.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4.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5.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五) 《报任安书》特殊句式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声闻邻国
3.韩非囚秦
4.灌夫受辱于居室
1.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
2.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
3.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
4.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
5.无益于俗
6.请救于魏
7.重为乡党所笑
8.韩非囚秦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于俗无益,状语后置。
6.于魏请救,状语后置。
7.“为……所……”。表被动。
8.“囚”,被囚之意。
9.“拘”,被拘之意。
10.“拘”,被拘之意。
11.称,被称颂。
(六) 《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制,崴邑也
3.郑武公娶于申
4.亟请于武公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7.敢问何谓也
1.省略句。
2.判断句。
3.状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5.状语后置句。
6.宾语前王句。
7.宾语前置句。
(七)《项脊轩志》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日过午已昏
5.使不上漏
6.读书轩中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8.其制稍异于前
9.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语气词“也”,表判断。
2.判断句。
3.(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于庭”介宾后置。
4.日过午(室内)已昏。省略句。
5.使(之)不上漏。省略句。
6.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
7.于此居,介宾后置。
8.于前稍异,介宾后置。
9.“不焚”,即不被焚毁。被动句。
(八)《孔孟二章》特殊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5.无乃尔是过与
6.何以伐为
1.判断句。
2.判断句。
3.介词结构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4.介词结构后置,季氏将于颛臾有事。
5.宾语前置句,即“过尔”。
6.宾语前置句,即“以何”。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判断句。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九)《师说》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者,……也,表判断。
2.……,……也,表判断。
3.介词结构“于弟子”后置。
4.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5.“不拘于时”的“于”表被动。
6.“爱”前省略主语“人们”。
(十)《劝学》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者,……也”,表判断。
2.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也”,表判断。
3.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4.介词结构“于蓝”后置。
5.介词结构“于水”后置。
三.课堂小结
2014届专题文言文句式学案
第一、二课时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一)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南冥者,天池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今臣亡国贱俘。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9.且相如素贱人。
10.臣本布衣。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4.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5.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神仙之说,所谓画蛇添足。
B.夫天者,人之始也。
C.然是说也,余常疑之。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二)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吾属今为之虏矣。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而刘夙婴疾病。
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练习3: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A.近日见辱问于长者。
B.君既若见录。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倒装句
※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三)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 秦人不暇自哀。
2. 时人莫之许。
3.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4. 而今安在哉。
5.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6. 吾谁敢怨?
7. 姜氏何厌之有?
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才是举
9. 一言以蔽之。
10.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1.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练习4:找出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
D.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 除宾语前置外,主要还有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甚矣,汝之不惠!
2. 悲哉,世也!
小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 楚人有涉江者。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6.僧之富者不能至。
小结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 申之以孝悌之义。
9.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小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5:下列各句中没有定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村中少年好事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练习6:下列句子中没有状语后置现象的一句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风乎舞雩。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D.请其矢,盛以锦囊。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分析下面的句子,请找出它们的规律并作小结。
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7. 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8.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练习7: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五、固定句式
古文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搭配形式,我们称之为固定结构。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孰与/孰若(跟......相比......)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掌握一定数量的固定结构,对我们阅读和古文会有很大帮助。
练习8: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练习9:下列句子不含固定结构的一项是 (
A.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回顾:(2008年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三、课堂精练: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式特点。
(一)《阿房宫赋》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灭六国者六国也
5.族秦者秦也
6.赵尝五战于秦
7.多于市人之言语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洎牧以谗诛
10.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戍卒叫,函谷举
12.聚之咸阳
13.尝以十倍之地
1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 《赤壁赋》特殊句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而今安在哉
4.则又何羡乎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6.游于赤壁之下
7.凌万顷之茫然
(三) 《逍遥游》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齐谐》者,志怪者也
4.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5.之二虫又何知
6.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奚以知其然也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翱翔蓬蒿之间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四) 《陈情表》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而刘夙婴疾病
4.急于星火
5.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五)《报任安书》特殊句式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声闻邻国
3.韩非囚秦
4.灌夫受辱于居室
5.无益于俗
6.请救于魏
7.重为乡党所笑
8.韩非囚秦
9.文王拘而演《周易》
10.西伯,伯也,拘于羡里
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六) 《郑伯克段于鄢》特殊句式
1.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2.制,崴邑也
3.郑武公娶于申
4.亟请于武公
5.有献于公
6.姜氏何厌之有
7.敢问何谓也
(七)《项脊轩志》特殊句式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4.日过午已昏
5.使不上漏
6.读书轩中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8.其制稍异于前
9.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八)《孔孟二章》特殊句式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非我也,岁也
3.申之以孝悌之义
4.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5.无乃尔是过与
6.何以伐为
7.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九)《师说》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师不必贤于弟子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5.不拘于时,学于余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十)《劝学》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
古代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中,谓语的位置也和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五、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被……)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休(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
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
何......为(为什么......呢
古汉语特殊句式统说 14:42
┌①……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卧之所好者,道也。
│②……,……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千金,重币也。
│③……,……。刘备,天下枭雄。/
│④……,……耳。田横,齐之壮士耳。
肯定判断 │⑤秦汉后,有少量含判断词“是”句。巨是凡人/不知木兰是女郎。
基本句式 │⑥某些副词在主谓间,起“是”相等作用
│“即”(就是)梁父即楚将项燕。
│“则”(便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乃”(却、原来是)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
     └“为”如今人为刀 我为鱼肉。
否定判断句-在主谓间加否定词。予本非文人画士。
   ┌意念被动形式与主动句同-宠辱皆忘/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二)被动句│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兵不克,执至白下。
      └有词语、句式为标志被动
 ┌①主语+动词+于+名词
君幸于王。/不拘于时,学于余。
     │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②主语+助动词(见、被 、为、受)+动词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厚者被戮,薄者见疑。
│③主语+助动词(受、被、见、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其印为予从所得。
     └④为……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者,皆且为所虏。
(三)省略句
     ┌对话中省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①省主语 │承上句省 秦无亡矢遗簇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蒙下句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承上句省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也。
②省谓语 │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蒙下句省
└诗词中省
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省“以”
死马且买(以)五百金,况生马乎?/又试之(以)马。
③ 省介词 ┤省“于”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省“自” 韩信亡(自)楚归。
*省介词现象广泛,上面3个介词要特别注意。
 ┌动词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
④省宾语 │介词宾语(通常是“以、与、为”常用)
  │“以”的宾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与”的宾语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为”的宾语
今为(之)奈何/于是赵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⑤ 省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⑥省定语 以(汝)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⑦省中心词 伐无道(的君主),诛暴秦。
⑧省量词 如:蟹六跪而二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
(四)倒置句
之一:主谓倒置句(多用于感叹、疑问句中加强语气一般为强调谓语)
如:小人哉,樊须也! 谁与,哭者谁?(哭的是谁呀?)
惜乎,子不遇时!甚矣,汝之不惠!
之二: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提前 古之人为余欺也/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在动宾句中 大王来何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提前│ 沛公安在?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介宾句中 何以战?
3.有结构助词(之、是、唯、焉、斯、之为)
  “之”: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是”: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父母唯其疾之忧(“惟……之……”的格式)
  “焉”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斯”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享用斟上的两壶酒来,杀几只肥壮羔羊)
   “之为”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他一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的话,必定会受害)
4.方位名词和时间作介词宾语时提前 沛公安在?/夜以继日
5.“以”的宾语强调提前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6.为强调宾语,无条件提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之三:定语后置句
1.中心词+数(量)词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铸以为金人十二
2.中心词+定语+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者皆是也。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据意分析 复为慷慨羽声(又发出慷慨的羽声)
之四: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要是“于”“以”两个介词的情况)
1.“于”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以” 乃取蒙冲斗舰千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
(五)否定句 含有否定词“不、毋、弗、未、勿、否、非、无、莫”句子
┌含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句
(六)疑问句 │含疑问语气词 “乎、诸、与、欤、邪、耶、哉”句
└含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的句
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
在了解古代与不同的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疑问、表反问、表感叹、表揣度、表选择、表方式、表因果等七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③奈何、若何(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④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呢、拿……怎么办)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⑤孰与……(与……相比,哪个……)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黄宗羲《原君》)
  ⑦几何(多少)如:“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段玉裁《戴震难师》)“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安……乎(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何……为(……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殽之战》)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如何、如之何、奈何(怎么、怎么能……呢、为什么……呢)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三国演义&失街亭》)“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荷蓧丈人》)奈何忧其坏?(《列子&杞人忧天》)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柳宗元《捕蛇者说》)“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采草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左传&殽之战》)
  ⑥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⑦不亦……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述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⑧……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⑨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袁牧《祭妹文》)
  ⑩独……哉、独……耶、庸……乎、顾……哉(难道……吗、不管……啊)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②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梁启超《谭嗣同》)
  ④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⑤亦……哉(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②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若辈得无苦贫乎?”(崔铣《王忠肃公翱事》)得无教我猎虫耶?(蒲松龄《促织》)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④……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孟子&庄暴见孟子》)
  ⑤……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⑥其……邪?其……也(真的……吗?大概是……吗)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知……)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徐珂《冯婉贞》)
  ②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如:“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耶,抑……耶(是……,还是……呢)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金祖望《梅花岭记》)
  ④其……邪?其……邪(是……呢?还是……呢)如:“天色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①无以、无从(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荀子&劝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师无以应。”(段玉裁《戴震难师》)
  ②有所(有……的人事物、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史记&鸿门宴》)
  ③无所(没有……的人事物、没有什么)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鸿门宴》)
  ④所以(用来……的、……的方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⑤以……为……(把……作为[当作]……)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①是故、是以(因此、所以)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余是以记之。”(韩愈《师说》)
②所以(……的原因)如: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8、其他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
5、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6.是故(以),“所以,因此,因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
7.以故(是):可译为“所以。”
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
8.有……者。译为“有个……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10.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11.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2.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3.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4.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1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16.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7.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19.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20."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形式:
 1&词语:
(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
 (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  例:此沛公之参伔嗾咭病
(3)…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   例:戴进,锻工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 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句子。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一)形式
a) 谓语+于+主动者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苛政猛&于虎& 沛公军&于霸上
b) 见(被)+谓语
例: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教 见谅 君既若见录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zha3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主语同谓语的关系:辨析: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2004年上海卷)
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c) 为+(主动者)+谓语 
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为+(主动者)+所+(谓语)(…为所…) 
例: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见+(谓语)于+(主动者)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于+(主动者)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无标志(意念被动句):
  例:(1)1廉颇为赵将,2伐齐,3大破之,4取阳晋,5拜为上卿。
对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王之蔽甚矣。
(3)文王拘而演《周易》。
(4)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
(5)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甚矣,汝之不慧!
(二)翻译:去掉,在谓语前加“被”。
(三)练习:
(1)指出被动句类型,并句子。
1、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3、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
4、惠连幼有奇才,不为父方明所知。
5、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
6、季布留邸一月,见罢。
7、有备则治人,无备则治于人。
8、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9、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10、汝可疾去吴,且见禽。
11、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12、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1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14、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
15、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1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19、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20、屈平既黜。
21、王欲行之,何反其本矣。
2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23、屈原行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
24、闻左公被炮烙。
25、戍卒叫,函谷举。
26、厚币委质事楚。
27、不拘于时,学于余。
28、(苏秦)乃得富贵,以白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29、人皆一见侮为辱,故斗也。
3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理解文段,指出被动句的句子及类型,并句子。
钱若水为同州推官①,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
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祎之饯于郊外。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
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使还,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
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三、宾语前置
 (一)形式: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莫&无2/否定动词:无/否定代词:莫)
例:(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名词)。2[三岁]贯女,3[莫]我(代词)[肯]顾。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疑问代词作宾语 (疑问代词:何&安&孰&谁&曷&胡&奚&恶&焉&乌)
(1)谓语(动词)的宾语
○1沛公安在?……
○2大王来何操?
(2)介词的宾语
○1君【何以】知之?
3、宾语+之(是)+谓语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餍之有?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4、唯+宾语+是+谓语
 例:(1)【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贤是用
   (2)【唯】(余)马首是瞻。
5、介词+宾语 (可提前,也可以不提前)
 例:(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启乃淫逸康乐,【野于】饮食。
 (二)译法:去掉,把宾语还原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三)练习:
(1)指出宾语前置类型,并句子。
1、谏之不入,莫之继也。
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4、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6、虽五尺童子之市,莫之或欺。
7、无故无亲,唯才是举。
8、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9、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曰…
10、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11、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
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13、微斯人,吾谁与归?
14、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15、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16、何以效之?
17、吾子未之恩也。
18、孔子云:“何陋之有?”
19、时人未之许也。
20、国【胡以】相恤?
2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22、一言以蔽之。
2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24、父母唯其疾是忧。
25、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6、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27、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甚矣,汝之不惠。)
29、惟(陈)言之勿去。
30、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定语后置句子及类型,并句子。
1、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2、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3、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4、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四、定语后置
 (一)形式
1、中心词(名词)+定语+者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中心词(宾语)+有+定语+者
(1)楚有(涉江)者。
(2)(宋)人有(耕)者。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二)译法:去掉,把定语放到中心词前。
(三)难点探析
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
1、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之”前表领属)
2、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如:
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语后置)
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四)练习:
(1)指出定语后置类型,并翻译句子。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3、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得平土而居。
4、其故人尝与之佣耕者闻之…
5、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
6、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8、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1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4、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1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8、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19、吏二缚一人诣王。
20、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
                                           
(2)理解文段,指出定语后置句子及类型,并句子。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五、省略句式
(一)形式
1、主语省略:
例:1成名遽扑之,2(蛐蛐)入石穴中3(成名)掭(之)&以尖草&,4(蛐蛐)不出,5(成名)以筒水灌之,6(蛐蛐)始出。
 2、谓语省略:
例:(1)1一鼓作气,2再鼓 而(士气)衰,3三鼓 (士气)而竭。
          (2)君之视 廉将军孰与秦王(厉)?
(吾孰与徐公美)
          (3)1杨子之邻亡羊,2既率(其)党(追之),3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宾语省略:
例:(1)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狄)也。
     
(2)齐桓公好衣紫,齐人皆好(衣紫)。
      
(3)“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4、兼语省略:
例:(1)郑穆公使(其)视客馆。
          (2)每字一印,火烧之令(其)坚。
 5、介词省略(于1、地点/2、被动 &以):
        例:(1)及太子即位,王居(于)别宫。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6、量词省略:
        例:(1)蟹(六)跪而(二)螯。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1)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
(二)译法:把省略的词语补出,翻译后加括号。
(三)练习
(1)指出省略句式类型,并句子。
 1、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疾。”
 2、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3、予将以其道觉之,非予觉之而谁也?
 4、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5、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6、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8、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白之。
 9、夫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
 10、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2、死马且买之,况生马乎?
 1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5、权以视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宛。
 1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8、(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9、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20、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心剌谬乎?
(2)理解文段,指出省略句式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六、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 1、介词短语作补语。
        2、必须放在状语位置上语句才通顺。
   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张良具告&以事&。
3、(陂池)之鱼入&于权家&。(不提前,不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4、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5、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介词短语在谓语之前,也不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二)译法:把介词短语放到状语的位置上才通顺。
 (三)练习
(1)指出介宾短语后置类型,并翻译句子。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
4、王语暴&以好乐&。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张循宪)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
8、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顿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9、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10、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
11、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1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15、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16、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8、皆不可限以时月。
1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理解文段,指出介宾短语后置句子及类型,并句子。
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勣(Jī)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勣亦年老,虽欲久为姊粥,复可得乎?”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斯人 吾谁与归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