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工作部傅自力去哪个部门年度工作总结?

倾心助老谱新篇
自力夕阳别样红
鹦鹉街自力社区地处汉阳腰路堤繁华的闹市区,属于混合型老城区,辖区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居民3018户,人口5618人,其中退休老年人1020人...
&&& 鹦鹉街自力社区地处汉阳腰路堤繁华的闹市区,属于混合型老城区,辖区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居民3018户,人口5618人,其中退休老年人102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778人,空巢老人30人。多年来,自力社区一直高度重视服务居民工作,尤其是老年工作方面更是苦下功夫,创新工作思路,以空巢老人为突破口,创建的空巢老人俱乐部平台为空巢老人提供了一个温馨家园,自2005年成立以来,运作管理不断规范,服务内容不断健全,积极效应不断显现,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 丰富活动变空巢为满巢
&&& 社区靠群众、群众靠发动、发动靠活动。社区在原本并不宽裕的社区用房中整合110平方米,按照老年的活动特点及需求,设置了文化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健身房等。多年来,坚持开展空巢老人月末交流座谈会、季度联欢会、&游江城爱武汉&外出探访等系列活动,空巢老人京剧沙龙歌友会、书画队、象棋队、舞蹈队等兴趣小分队更是活动频繁,日日有动静、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演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了老人们单调的生活。
&&& 2012年端午节,30位空巢老人共聚社区参加&粽香飘自力,线系邻里情&活动,老人们虽然年龄偏大,但包起粽子来个个都是好手,湿润的糯米、修长的粽叶在老人的手里像变戏法似的很快变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粽子,红色的棉线、绿色的粽叶,好像艺术品一般。大家一起品粽香、话端午,欢声笑语伴随着浓浓的粽香传递出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谁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社区就是老人们的家,他们的心里满满的、暖暖的、乐乐的。空巢老人还将粽子送到了脑瘫儿童、军烈属及贫困居民家中,将他们的爱、他们的快乐传递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 张新莲老人膝下无子女,生活比较困难,住在汉阳区福利院,日是她九十岁寿辰,如何让她过上一个幸福、难忘的90寿辰?提前一个月,社区及空巢老人俱乐部的骨干就开始筹备了。生日当天,大伙儿一起接张婆婆回到社区,请专人上门为老人修剪头发,换上之前量身制作的大红色中式外套。张婆婆穿上新衣时才知道大家都是来为她祝寿的,她感动得流下了幸福的泪水。全体空巢老人俱乐部的成员发挥自己的专长,有的烧菜、有的煲汤、有的蒸寿包,不一会儿一大桌子好吃的摆到了老人面前,他们一边唱生日歌、一边吃生日蛋糕,度过了一个难忘的90岁生日。每当张新莲老人回想起当天的情形,她都会很激动的说:&我不是个空巢老 人,我不寂寞,不孤独,我有一社区的亲人。&
&&& 空巢老人俱乐部深得社区空巢老人喜爱,老人在一起回味快乐时光,交流生活经验、畅谈教育子女心得,社区青年志愿者经常参加活动,他们与老人间跨越年龄的交流更是让老人感受到了青春与活力,仿佛子女回到了身边。老人们底气十足的说:&虽然我们是空巢老人,可我们的生活很充实。&
贴心服务变空巢为暖巢
&&& 为了更好服务空巢老人,自力社区对空巢老人的现状进行全面摸底调查,为30名空巢老人建立基础台账,详细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居住情况、需要哪些服务,制作空巢老人楼栋地图、服务需求地图和联络花名册。有针对性的提供代购、帮做家务等生活服务;陪聊、读书读报等精神服务;助医、保健等健康服务;热线一键通等应急服务。按照就近帮扶的原则实行&一对一&、&多对一&的志愿服务模式,明确每名空巢老人的服务人员及服务时间。近8年来,共有以低龄老年志愿者为主体的近百人志愿服务队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累计服务时间已达近万小时。
&&& 每次下雪天,会长李秋芳、副会长梅贵都会挨家挨户上门看望、了解其他空巢老人的情况,嘱咐提醒他们出行时防滑、取暖时注意安全,他们还自费为特困空巢老人送鸡蛋、包子、青菜、电取暖器和棉被。八十高龄的余永茂老人,退休后潜心研究健康养生之道,为了让更多老人分享到养生保健知识,他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编印了一批宣传手册,分发给所有老人,并手把手的教大家,给大家&上课&,简单实用的保养方法不仅仅锻炼了老人们的身体,更温暖了他们的心里,将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播撒给每位老人。&
&&& 为了给老人们更多的关爱,社区在挖掘内部服务资源之余,更是积极争取社会支持。&重庆火辣辣火锅城&专程派车安排社区空巢老人开展游江滩活动并提供午餐;华师心理学会免费为社区空巢老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心连心&药房和&百姓&药房为老人们送医送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空巢老人俱乐部的服务能力得到空前加强。
&&& 这些志愿者及社会热心人士帮扶和空巢老人间互助的事例在空巢老人俱乐部不胜枚举,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群尽心尽力、心系老人冷暖的志愿者在积极行动,才让空巢老人心里踏实,感受到幸福,更产生了对社区高度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一位空巢老人深有感触地说:&空巢老人俱乐部使我们的生活从黑白变成了彩色,志愿者的悉心关照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热心互动变空巢为爱巢
&&& 自从空巢老人俱乐部这个新家成立后,享受周到服务的老人们也总想找机会为社区发挥余热,他们希望将爱传递出去。社区的文明劝导宣传队、治安巡逻队、家庭纠纷调解队等各类志愿者队伍里,不断有空巢老人加入。
&&& 为响应市政府倡导节约环保意识、限制使用购物塑料袋的号召,会长李秋芳老人&一声令下&,老人们纷纷拿出了家里的旧衣物布料,搬出闲置已久的缝纫机,兴致勃勃地做起了环保购物袋,老人们把做好的六十多个购物袋分发给街坊邻里,并向他们推荐使用,老人们还率先示范,买菜时都纷纷拾掇起早已丢置一边的菜篮子、环保购物袋。
&& 空巢老人张哲清师傅退休前从事电器维修工作,有一手修理家电的好技术,常常为其他老人义务修理电器。80多岁的张家梅老人说,自从与60多岁的张哲清结为互助对子,她家再也没有坏的电器了。2012年夏天,家里厨房的灯坏了,电扇也坏了,清晨7点打电话请张哲清师傅帮忙修理。张哲清放弃晨练,立刻赶了过去,厨房的灯在炉子正上方,他站在炉子上要碰头,坐在上面又够不着,只好弯着腰,累得汗流,又去汉阳商场帮买配件,张哲清师傅忙了大半天,修好了灯和电扇,水都顾不上喝一口。
&&& 从2010年夏天开始,自力社区退休老人李春英在自力二街自办了一个茶水站,自带茶水,还煮了降温消暑的绿豆汤,摆了一张桌子和几个小板凳以及茶具,在高温酷暑中无偿服务过路群众,喝过她茶水的居民累计已有近千人次,居民笑称看到了李老就想到了清凉。
&&& 杨雪,一个身患严重残疾没上过一天学的姑娘,凭着顽强的毅力自修了大专哲学课程,并开办了免费心理咨询热线。5年来,她为上万人次进行了心理咨询服务,回复了3000多封咨询信件,咨询问题涉及人际关系、婚姻恋爱、事业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杨雪利用专业知识和个人的特殊经历感悟为咨询者答疑解惑,她柔弱但又坚定的声音像和风细雨般滋润心田,增强了犹豫者的信心,清晰了困惑者的思路,端正了偏激者的态度,&&这个热线电话号码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关爱老人、奉献社区的行列中来,社区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愈发浓厚。
&&& 空巢老人俱乐部分别被中国老年报、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武汉金报、武汉电视台等媒体报道30多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近八年来,空巢老人俱乐部在为老人提供舒心服务方面社区不曾停下探索的脚步,几年的实践丰富了老人晚年生活,俱乐部的记忆里满载空巢老人的满意神情、欢声笑语、积极行动,正所谓倾心助老谱新篇,自力夕阳别样红!&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转载]傅天虹策划《中外汉语新诗一千部》系列工程
《中英对照汉语新诗一千部》系列工程
向北师大珠海分校赠送已出版的近600部中英对照诗集
&该诗歌工程由傅天虹创立统筹,坚持逾十年,步步艰辛,至今已出版二十套,达六百部中英对照诗集。傅天虹工作室期望诗友们群策群力,争取今后五年再出版400部,
以一千部原创自选的中英双语诗集铺就一条辉煌的纯民间传承的汉语新诗史迹,并精选三百部,以史无前例的《中英对照汉语新诗三百部》选粹文本,向新诗百年诞辰献上厚礼,造福後人。&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一直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汉语新诗经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倡导,新诗体建制,至自由派、格律派、象征派三家争鸣,“七月派”和“九月派”诗群的崛起,再因战争分流两岸四十年,到八十年代末的重聚和交流发展至今,已渡过了九十多年的光阴。但是,我们不容讳言,在物欲横流,精神生活枯竭,庸俗的次文化肆无忌惮地取代了精致文化的今天,诗人们探索的道路是艰难的。诗坛历经权势和功利的侵害,由于语言机制的失序,派系斗争的失控,使泡沫和渣滓浮起,令人不堪回首和四顾,所幸海内外一代代汉语新诗的传人们始终坚持耕耘、坚持探索,勇士形象历历在目,一年年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诗的果实,已形成民间传承的奇观。
汉语和英语是全球性的两大语言世界,诗是语言的艺术。为了促进中外诗坛的沟通和了解,也为了以诗存史、正本清源,体现出汉语新诗的价值和尊严,经傅天虹先生发起策划,新千年伊始,由当代诗学会主办,香港银河出版社决定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诗学系列丛书(THE
WORLD CONTEMPORARY POETRY
SERIES),至2011年底出书总数超逾六百部,引起海内外诗坛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逾一百五十位著名诗人、教授为诗学工程写来了推荐信。
台湾诗丛五十部首发式在台北举行,《联合报》通版报导
该社邀请在中外诗坛享有盛誉的诗人、诗评家牛汉、文晓村(台湾)、李瑛、向明(台湾)、余光中、阿红、邵燕祥、洛夫(加拿大)、犁青(香港)、周良沛、野曼、绿原、屠岸、张默(台湾)、雁翼、谢冕、简政珍(台湾)等担任顾问、主编,喜获多位诗坛名家纷纷加盟合作,到目前已出版由犁青主编的“诗世界丛书”、屠岸主编的“夕照诗丛”张默主编的“台湾诗丛”,史英主编的“新加坡华语诗丛”,吴岸主编的“马来西亚华语诗丛”,傅天虹、李智主编的“短诗选萃丛书”,傅天虹主编的“短诗自选集丛书”,傅天虹、向明、柯原、纪鹏联合主编的“短诗精选丛书”、张诗剑主编的“龙香诗丛”、杨克主编的“犀牛诗丛”、野曼主编的“华夏诗丛”、桂汉标主编的“红三角诗丛”、北塔主编的“锦瑟诗丛”、旭宇、简明主编的
“河之北诗丛”
简政珍主编的“中生代诗丛”、李清联主编的“河洛诗丛”、张铭远主编的“歌谣诗丛”、傅天虹、路羽主编的“经典诗丛”顾振仪主编的“海上诗丛”等二十套。
澳门在举办中英对照系列诗丛的展示
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保存一份诗的纯净,让诗的本身说话,也就是以作品说话,成了这套丛书系列作品的一大特色,编者采用以作者自选作品的方式结集,不加任何评论或附言。台湾诗丛50部联合发布会在台北就开得非常成功,诚如《联合报》记者李令仪小姐在次日的报导中所述:(台湾诗丛)集合了蓝星、创世纪、现代诗、葡萄园、笠等各诗社诗人,由诗人自选代表性短诗,集结成一人一部的中英对照诗选,不论是诗人阵容、诗坛各诗社合作,以及编辑效率,都可说是华语世界史无前例的一项诗学工程。
香港九龙中央图书馆馆长在接受赠书
现已跨入2012年,傅天虹和他的工作室同人们渴望能于今後五年,努力挖掘民间潜力,争取民间资源,诗人们自力更生,再出版400部中英诗集,尽可能完善《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系列工程,在新诗100周年诞辰纪念时,能以一千部中英双语诗集铺就一部辉煌的汉语新诗史迹,并精选三百部,以《中英对照汉语新诗三百部》选粹文本,向新诗百年诞辰献上厚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倾情科教事业 铸造“恒志”精神――国际著名材料冶金学家傅恒志院士
&&加入日期:&&浏览次数:773
倾情科教事业 铸造“恒志”精神――国际著名材料冶金学家傅恒志院士&&& 《科学中国人》报道:&&& &&& 今年适逢著名材料冶金专家傅恒志院士的八十岁寿辰,我们特意去探望了他。谈到傅院士的八十大寿,傅院士告诉我们“八十大寿没有什么特殊的,只要你活到八十,就人人都有八十大寿,如果非要来做个什么东西的话,就来纪念一下我从事教育事业六十年吧。”&&& 听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讲,傅院士很忙,采访他的人也很多。当我们走近傅院士的时候,他慈祥的面孔,清晰的思路,动听的话语,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他那坚毅的性格和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无处不感动着我,让我越来越渴望去接近他,了解他……&
&&& 风华正茂,踏上“铸造”之路&
&&& 1929年,傅恒志出生于河南开封市。1937年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时间,风雨飘摇,时局动荡,为了躲避战乱,许许多多河南人背井离乡,逃难西安,其中也包括当时年幼的傅恒志。这段动荡不安的日子,在傅恒志年幼的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似乎那时候,傅恒志就决心用知识强国。&
&&& 在西安时,傅恒志的父亲在西安大街上开了一家电料行,取名“华强”。他希望通过实业救国的道路,实现“华强”的理想。因此除经营小店外,他还和几个朋友联合在铜川、陇县到处勘探、开采煤矿。那时的中国社会黑暗、民生凋敝,国民党军警特务早就觊觎着这个外乡人的店铺。1947年,他们买通一个特务,诬告父亲“贩毒”,敲诈勒索,使傅家几乎倾家荡产。再加上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父亲的事业举步维艰,最后以失败告终。
&&& 渐渐长大的傅恒志看到了父亲事业的兴衰过程,越来越明确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一定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积贫积弱的中国。
&&& 父亲长期的言传身教使傅恒志很小就懂得要努力学习。为了两代人的理想,17岁的傅恒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焦作工学院,学习矿山机械专业。一年以后,傅恒志转入了西北工学院。在焦作工学院学习时,傅恒志已经开始接触了一些进步的思想,也阅读了许多学生运动的书籍和传单,这对傅恒志的触动非常大。到了西北工学院,傅恒志结识了一批思想进步的同学,他把年轻胸膛里的一腔热血全部投入到学生运动的洪流中,与同学们秘密组织了“马克思列宁活动小组”,学习了许多革命理论书籍。傅恒志懂得,没有社会的变革,就无法实现科学救国。&
&&& 刚解放,傅恒志就加入了尚处地下的青年团组织,团公开后又光荣地当选班里的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并且管理全校助学金的评定。1950年,傅恒志大学毕业留校,组织上派他去校工厂带领实习。由于工厂里的工人文化水平有限,傅恒志每天主动给工人们上课、读报,启发他们的觉悟,并组织建团。久而久之,年仅21岁的傅恒志被称为工厂“政委”。在采访中,傅院士总说,是时事造就了他,让他必须学会做这样的事情。&
&&& 1952年,傅恒志开始真正踏上了“铸造”专业之路。此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欧美式的。傅恒志读的工科大学,课本全部都是英文,就连习题都是英文的,而且解答的时候也必须用英文,教育上西化很严重。解放以后,毛泽东提倡“一边倒”原则,倒向苏联,进入社会主义阵营。这一原则也体现到了教育上。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人知道苏联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那时候,哈尔滨工业大学是唯一一所按苏联模式组织教学的学校,并请来了一大批苏联专家,于是我国就把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基地,学习苏联的教学模式,并组织全国高校派教师来学习、进修。傅恒志就是这样,在1952年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
&&& 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傅恒志顿时眼界大开,他知道了机械系还可以分为设计、制造、机床、铸造、焊接等多个专业。通过三年的学习,傅恒志慢慢了解了“铸造”专业,发现了“铸造”中有那么多深奥有趣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讨。&
&&& 留学苏联,发明新型合金&
&&& 解放初期中国铸造业的水平,相对国际先进水平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为了迅速提高我国铸造业的水平,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考取的留苏研究生,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名望的权威聂亨齐教授,进行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
&&& 那时,用于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的镍基高温合金性能优良。但在世界上,此种合金都以高含量的铝钛作为主要强化元素,必须在真空下熔化和浇铸,否则极易氧化。而在五、六十年代初,国内这样的真空冶炼设备极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傅恒志想:能不能搞出一种既不含铝、钛,又不需要真空熔炼,而其性能又与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相当的高温合金呢?如果有了这种高温合金,不就解决了国内对这一高温材料的急迫需求吗?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大胆设想!&
&&& 傅恒志小心翼翼地把这一设想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聂亨齐,没想到不但得到了导师的首肯,而且还得到了导师的大加赞赏:“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好!”&
&&& 所谓高温合金,当时是指工作温度能适应700℃以上的一些合金,其中就包括镍基高温合金。今天人们知道,镍基高温合金是加入铝、钛、铬、钨、钼、钽、铌、铼、锆、硼等元素及适量的稀土元素,制成适应于在700~900℃范围工作的一种高温合金。可是在当时世界上,镍基高温合金通常是利用钛铝在镍基奥氏体中形成细小而呈弥散状金属间化合物γ’相,即利用Ni3(Al、Ti)强化合金。若不用铝、钛这一镍基合金中最重要的合金元素来强化未知的高温合金,那么用什么元素来强化它呢?而且,无论选用什么元素来强化它的基体,都必须做到在非真空熔炼下不易氧化和腐蚀,并能真正提高这一未知高温合金的强度。在导师的支持下,傅恒志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先后设计了60余种合金方案,每一种方案的性能测试都在要800℃的高温下持续做6000小时的实验。为了实验,他常常废寝忘食,通宵不眠。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筛选,在对镍铬钼钨铌合金系列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终于研制出了“无铝、钛的镍铬基”这一新型高温合金系列。在研究中,傅恒志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还总结出了以难熔金属强化基体,以新有序化合物沉淀强化及以硼铈改善晶界状态的复合强化规律及合金成分与铸造性能的内在关系。
&&& 傅恒志把这些研究成果写在论文《镍铬基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里,在论文尚未答辩、合金尚未最后定型的情况下,他研制的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用在苏联某航空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上。为什么苏联航空专家特别喜欢这种新型合金呢?因为该类合金虽然不含铝、钛,不需真空熔炼,但却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的优良性能,即不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优异的铸造性能。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填补了国际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当之无愧地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苏联科学技术发明专利和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
&&& 在列宁格勒的日子,是傅院士最为紧张繁忙的。除了研究生的科研外,他还担负着留学生列城总支党的负责人之一的工作。1962年,他从列宁格勒工学院物理冶金系研究生毕业时,虽只30岁出头,却已髭发皆白,使馆留学生党委书记开玩笑地说:“这是红专结合的标志。”
&&& 当选校长,创建一流大学&
&&& 1984年,西北工业大学调整领导班子,第一次采用投票民意测验的方式选举校长。傅恒志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第一次民意选举的校长会是自己。傅校长上任伊始,中宣部、教育部、航空部又联合确定西北工业大学为校长负责制试点院校。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傅校长严谨认真地告诉自己,既然挑了这个担子,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就职那天,傅恒志校长讲的话不多,却铿锵有力,让教职工们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学校又大又穷。穷则思变,但怎么变?光是靠国家不行,靠我们几位学校领导也不行,要靠全体师生员工。我们学校不管领导干部,还是教职员工,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谁也没有特殊,连我这个校长也没有什么特殊。我的言行,请大家监督,让事实作证。”实践检验真理,实践也考验了傅恒志这番掷地有声的就任宣言。&
&&& 傅校长刚刚上任,找他要房的人络绎不绝。他经过调查,情况的确十分严峻:不仅科研用房和师生员工住房十分紧张,而且教学用房也缺几千平方米,而全校的教育经费每年只有1200万元,基建费每年300万元左右,真是杯水车薪啊。他还了解到,学校对一些用房曾做过适当调整,但有的部门好房不愿腾,旧房不愿要,许多工作难以展开。怎么办?傅恒志深思熟虑了几个晚上,和学校领导几经讨论,决定党政部门从宽敞、明亮、舒适的行政大楼搬到由教室改成办公室的旧楼,让近千名师生和科研人员搬到行政楼。接着,傅校长又向全体员工提出“自力更生,勤俭办学,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口号,要求大家发扬延安作风,艰苦奋斗,共同开创西北工业大学的新局面!&
&&& 1985年春,面对国家经济依然困难的情况,傅恒志向全校师生员工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在紧日子中奋进,在改革中发展。奋斗五年,把我校建成具有三航特色的多学科综合大学,创全国一流水平!”&
&&& 这个口号如春风般吹遍了校园,吹得人们心里暖融融的。傅恒志充满了信心,他认为,人心齐,泰山移。虽然就天时地利来说,西工大比不上北京、上海的重点院校,但“人和”是西工大的优势。傅恒志在用人方面“唯贤是举”。他上任后,打破以往用人的框框,不论资排辈,不分行业,只要有德、有才、有胆识,就大胆提拔、使用。他不搞行政任命,而是采取民意测验和组织考查相结合的办法。现任财务处长唐莽和西工大出版社总编辑张光慎,过去都被打成右派分子,但他俩都有才干,也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傅恒志力排众议,大力推荐,果然,这两位同志工作都特别出色。唐莽对财务严格把关,精打细算,被群众称为“好管家”。张光慎带领大家白手起家,几年来出版图书390种,印刷280万册,先后获省、部以上奖励29项,其中国家级奖6项。&
&&& 傅恒志还和其他领导同志用两个月时间,对全校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制定出五年规划和实施细则,并在学校管理体制、教师工作制度、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学生学籍管理体制、后勤管理制度、教育结构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归纳为“六改六转变”:&
&&& 一是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党政分工负责制,把党委包揽一切的旧观念转变为既发挥行政系统对教学、科研统筹、组织、指挥的功能,又发挥党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的新观念。
&&& 二是改革教师工作制度,实行教师责任制,把只教书不育人的旧观念转变为既教书又育人的新观念。&
&&& 三是改革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实行教学、科研并重,把两者相脱节的旧观念较变为两者相结合的新观念。&
&&& 四是改革学生学籍管理体制,实行全面学分制、一学年三学期制和中期选拔淘汰制,把学好学差都一样的旧观念转变为优升劣降、提倡竞争的新观念。&
&&& 五是改革后勤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后勤工作与育人相脱节的旧观念转变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
&&& 六是改革教育结构,实行多学科体制,把学科单一的办学观念转变为多学科综合体制的新观念。
&&& 秋去春来,5年后西工大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校基建面积增加9.9万平方,14幢楼房拔地而起;逐步形成较强的科技研究实力和先进研究方向,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00多项,获省部奖317项,国家奖26项;1989年获国家优秀教学奖6项,名列部属院校之首;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1992年全国10所名牌大学的排序中,西北工业大学科研成果数排名第一。&
&&& 如今,傅恒志依然在教育园地中辛勤耕耘着。他作为知名学者利用一切机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吁,不遗余力。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的发言振聋发聩:“如果教育优先的地位不能真正落实,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加大!”振兴发展祖国的教育事业,是他永远的追求和毕生的宏愿。
&&&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回忆起自己的成长道路,傅恒志说:“自古学者两事,道德、文章。对知识分子来说,既要业务上精益求精,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既应是业务上的专家,又应该做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这就是他,一位对国家对人民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的毕生追求。
&&& 大爱无疆,桃李满天下&
&&& 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傅恒志非常慷慨大方。他在西北工业大学设立“崇德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并且做出一定贡献的在读博士研究生。2005年3月,傅恒志受聘于河南理工大学。之后,他每年从该校给他的薪酬中拿出20万元作为资金来源,设立“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用于奖励河南理工大学的师生,截止目前,已累计资助学生100余万元。&
&&& 傅恒志对学生们慷慨大方,但是对家里、对自己人,却吝啬小气。这些事情提起来似乎“不近人情”、“不可思议”,但是却成了特定年代西工大人难忘的记忆。1985年底,他到美国参观访问近半年之久,学校给他寄去400美元,但他回国时原封不动地还给学校,还把节省下来的150美元也给了学校。那个年代,作为访问学者出国的教师回国时,总爱“带大件”,而傅恒志连孩子们喜欢吃的糖果也没带回过一颗。1991年10月,他和4名教授组成访苏代表团,先后到6个城市7所学校参观访问,历时月余,行程2万公里,傅恒志自始至终自己打行李,没买过一斤水果,没买过一瓶饮料,没花国家一分外汇。
&&& 就凭着傅院士这样的精神,这样的作风,学校里的老一辈的领导们每每提起他,无不对他肃然起敬,赞叹有加。他的学生提起他也是滔滔不绝。已年过半百的博士生导师刘林教授回忆起傅恒志先生当年对他的“关爱、尊重、栽培、提携”的往事,仍是感动不已。刘林感慨地说:“我遇到傅恒志这样的良师,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和荣耀;作为一个过来的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师每一个期待的眼光,每一个亲切的微笑,都会温暖学生一辈子……至今,当我遇到困难时,我都会自我发问:在这种情况下傅老师会怎么做?这样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 刘林深情地回忆到,他做傅院士的博士生时正逢先生担任校长,期间先生非常忙碌,但他有事每次去找先生时,无论是登门还是去办公室,先生总是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与他探讨问题。“有一次,傅老师带我去厦门参加全国高温合金会议,这是我们从事的学科最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会议之前,他就决定要我在会上宣读他撰写的论文。当时我很紧张、压力也很大,他教我,鼓励我,当我宣读完毕走下讲台时,傅老师大声为我鼓掌,还把我大大夸赞了一番。我是那次会议唯一享受宣读导师论文待遇的博士生。这也体现了傅老师甘当人梯的崇高境界。”&
&&& “大师最初给我的熏陶,令我受益终身。”谈起恩师傅恒志,刘林有说不完的话,“傅老师研究领域高妙精深,讲课却能深入浅出,我辈至今难以企及;他虽然位高名重,却一点架子也没有,能与所有的人打成一片;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他将他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他所热爱的科研与教学之中;他爱惜人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科学新星――他是千里马也是伯乐。”&
&&& 年届八旬,坚持科学研究&
&&& 傅恒志院士今年已经是八十高龄了,凭着他对“铸造”的热爱、对教学的热爱,他仍然保持着充沛的经历和对新生事物的敏锐,依然坚持在学术第一线。
&&& 在接受《铸造》采访的时候,傅院士鼓励现在的年轻人“搞铸造材料与工艺研究的和搞铸件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者,要敢于和善于迎接现实的挑战,尤其对于有一定技术难度的东西,要敢于和乐于去‘碰’,不要躲开难题绕道走。试想,如果什么问题都由别人解决好了,那还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呢!当然,要真正解决问题,绝非头脑一时发热或者激动之时表点决心就能奏效的。需要的是真正的内心树立起科学技术兴邦强国的大志向,以及通过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一个一个地解决面临的具体问题,以求一步一步地缩短我们与别人的差距。万事抓关键,当前,我们要优先考虑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等部门所急需的优质铸件的自主研制和生产的问题。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万万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铸造生产中竭力降低能源消耗和保护环境。” 如今80高龄的傅院士已经培养了50余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
&&& 2008年8月,由傅院士主撰的130余万言的《先进材料定向凝固》一书终于面世了。为了这部书,年近80的傅院士花费大量的心血,他常年奔走于西北、东北和中原的几个著名的高等学府之间,对待科研的认真与执着始终不渝。他精心写下自己承担的数个章节,还逐字逐句的修改审核作者的文稿。&
&&&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欣然提笔为该书作序。在序言中,徐匡迪先生写道:“2006年中国工程院第12次院士大会期间,傅恒志院士向我提及拟组织相关同志撰写《先进材料定向凝固》一书,我当即表示十分支持,这不仅是因为我对傅先生在这一领域中斐然的学术成就早已十分敬慕,还深知他是治学严谨的领军人物,承担着这一学科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中青年科研、教学带头人。院士大会后,我曾听说傅先生患了眼疾,也着实为他挂念了一番,却不料今年的院士大会前夕,100余万字的书稿已请人送到我的案头。我对傅恒志先生致以诚挚的祝贺,并为中国材料科学工作者感到自豪!”
&&& 傅恒志凭着这股“恒志”精神始终没有远离科学前沿、远离自己的专业技术,始终站在学术发展的最前方,高瞻远瞩,不断地提出新的研究思路。“恒志”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恒志”的品格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做科学研究,没有“恒志”的精神,怎能有所创新;没有“恒志”精神,怎能有所作为。傅院士经常说,“处处都会有注意创造性,处处也都会有限制创造性,处处都会有排斥创造性,谈创造不容易。”创造性是建立在“恒志”精神的基础之上的。在科学上做出巨大成就的人,无不是那些拥有“恒志”优良品格的人。傅院士就是其中一位。&
&&& 采访中,当我和傅院士谈起他的“恒志”精神的时候,傅院士非常谦虚,他说“做科学一定要有韧劲。我还不是真正的‘恒志’,1995年的时候,我在西北工业大学,研究一个项目,已经完成了80%,但是没有继续下去,到现在也没有应用到祖国的建设中来,所以,我不算是一个真正‘恒志’的人。”&
&&& 傅院士的这番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样一位把一生都奉献给科学研究,奉献给教育事业的老人,却总是在强调自己“没做什么”,“做的不够好”。我想,或许也真是只有那些真正的学者,真正有所作为的人,才能有这样豁达的胸怀吧!&&
&&& 两个多小时的访谈很快就结束了,时间过的很快,透过傅院士的一字一句,我们都能看出本应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的他,在科学研究上仍耕耘不辍、在教书育人上仍诲人不倦,这不能不令人叹服。傅院士用60年的从教经历深刻的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他的思想、风范与业绩,他的人格魅力似久存的佳酿弥足浓郁,常饮常醉……
&&& 最后,让我们衷心的祝愿傅院士健康、长寿……
哈工大校友录
天府哈工大
哈工大校友会总会
哈工大深圳校友会
哈工大沈阳校友会
北京青年校友会
哈工大山东校友会
哈工大论坛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技大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理工大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威海哈工大分校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西安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90周年校庆网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官网
西安网站制作公司
陕西中水回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政治部有哪些部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