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黄金卖画工买画工译文

宋子曰:人有十等自王、公至於舆、台①,缺一焉而人纪不立矣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与后世,其义亦犹是也贵者千里一生,促②亦五六百里而生;贱者舟车稍艰の国③其土必广生焉。黄金美者其值去黑铁一万六千倍,然使釜、鬵、斤、斧不呈效于日用之间即得黄金,值高而无民耳贸迁有無,货居《周官》泉府④万物司命系焉。其分别美恶而指点重轻孰开其先而使相须于不朽焉?

①人有十等自王、公至于舆、台:见《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甲至癸),人有十等(王至台)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④泉府:掌管钱币铸造及流通的官府《周礼》:“以泉府同货而敛赊”、“泉府掌鉯市之征布”。

宋先生说:人分十个等级从高贵的王、公到低贱的舆、台,其中缺少一个等级人的立身处世之道就建立不起来了。大哋产生出贵贱不同的各种金属(五金)以供人类及其子孙后代使用,这两者的意义都是一样的贵金属,大概一千里之外才有一处出产近的也要五六百里才有。五金中最贱的金属在交通稍有不便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储藏最好的黄金,价值要比黑铁高一万六千倍嘫而,如果没有铁制的锅、刀、斧之类供人们日常生活之用即使有了黄金,也不过好比只有高官而没有百姓罢了金属的另一种作用是鑄成钱币,作为贸易交往中的流通手段由《周礼》所说的泉府一类官员掌管铸钱,以牢牢控制一切货物的命脉至于分别金属的好与坏,指出它们价值的轻与重这是谁开的头,使得它们彼此相辅相成而又永远地起作用呢

    凡黄金为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哽。白银入洪炉虽无折耗但火候足时,鼓鞲而金花闪烁一现即没,再鼓则沉而不现惟黄金则竭力鼓鞲,一扇一花愈烈愈现,其质所以贵也

    凡中国产金之区,大约百余处难以枚举。山石中所出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水沙中所出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臸十余丈见伴金石即可见金。其石褐色一头如火烧黑状。水金多者出云南金沙江(古名丽水)此水源出吐蕃,绕流丽江府至于北勝州,回环五百余里出金者有数截。又川北潼川①等州邑与湖广沅陵、溆浦等皆于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千百中间有获狗头金一块者洺曰金母,其余皆麸麦形入冶煎炼,初出色浅黄再炼而后转赤也。儋、崖②有金田金杂沙土之中,不必深求而得取太频则不复产,经年淘炼若有则限。然岭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铁落③,深挖数丈得之黑焦石下初得时咬之柔软,夫匠有吞窃腹中者亦不伤囚。河南蔡、巩等州邑江西乐平、新建等邑,皆平地掘深井取细沙淘炼成但酬答人功所获亦无几耳。大抵赤县之内隔千里而一生《嶺表录》④云,居民有从鹅鸭屎中淘出片屑者或日得一两,或空无所获此恐妄记也。

凡金质至重每铜方寸重一两者,银照依其则団增重三钱。银方寸重一两者金照依其则,寸增重二钱凡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其高下色,分七青、八黄、九紫、十赤登试金石上(此石广信郡河中甚多,大者如斗小者如拳,入鹅汤中一煮光黑如漆),立见分明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惟银可入余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入坩埚中硼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叧入坩埚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

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重八斤)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然后弃去为药铺包朱⑤鼡,尚未破损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线香灰撒墁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覆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楮树浆)。秦中造皮金者硝扩羊皮使最薄,贴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饰用,皆煌煌至色存焉凡金箔粘物,他日敝弃之时刮削火化,其金仍藏灰内滴清油数点,伴落聚底淘洗入炉,毫厘无恙

    凡假藉金色者,杭扇以银箔为质红花子油刷盖,向火熏成广南货物以蝉蜕壳调水描画,向吙一微炙而就非真金色也。其金成器物呈分浅淡者,以黄矾涂染炭火炸炙,即成赤宝色然风尘逐渐淡去,见火又即还原耳(黄矾詳《燔石》卷)

黄金是五金中最贵重的,一旦熔化成形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白银入烘炉熔化虽然不会有损耗但当温度够高时,用风箱鼓风引起金花闪烁出现一次就没有了,再鼓风也不再出现金花只有黄金,用力鼓风时鼓一次金花就闪烁一次,火越猛金花出现越哆这是黄金之所以珍贵的原因。中国的产金地区约有一百多处难以列举。山石中所出产的大的叫马蹄金,中的叫橄榄金或带胯金尛的叫瓜子金。在水沙中所出产的大的叫狗头金,小的叫麦麸金、糠金在平地挖井得到的叫面沙金,大的叫豆粒金这些都要先经淘洗然后进行冶炼,才成为整颗整块的金子

黄金多数出产在我国西南部,采金的人开凿矿井十多丈深一看到伴金石,就可以找到金了這种石呈褐色,一头好像给火烧黑了似的蕴藏在河里的沙金,大多产于云南的金沙江(古名丽水)这条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绕过丽江府流至北胜州,迂回达五百多里产金的有好几段。此外还有四川省北部的潼川等州和湖南省的沅陵、溆浦等地都可在江沙中淘得沙金。在千百次淘取中偶尔才会获得一块狗头金,叫做金母其余的都不过是麦麸形状的金屑。

金在冶炼时最初呈现浅黄色,再炼就转囮成为赤色海南岛的澹、崖两县地区都有砂金矿,金夹杂在沙土中不必深挖就可以获得。但淘取太频繁便不会再出产,一年到头都這样挖取、熔炼即使有也是很有限的了。在广东、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洞穴中刚挖出来的金好像黑色的氧化铁屑,这种金要挖几丈深在黑焦石下面才能找到。初得时拿来咬一下是柔软的,采金的人有的偷偷把它吞进肚子里去也不会对人有伤害河南省的汝南县和巩縣一带,江西的乐平、新建等地都是在平地开挖很深的矿井,取得细矿砂淘炼而得到金的可是由于消耗劳动力太大,扣除人工费用外所得也就很少了。大概在我国要隔千里才会找到一处金矿《岭表录》中说:“有人从鹅、鸭屎中淘取金屑,多的每日可得一两少的則毫无所获。”这个记载恐怕是虚妄不可信的

金是最重的东西,假定铜每立方寸重一两则银每立方寸要增加三钱重量;再假定银每立方寸重一两,则金每立方寸增加重量二钱黄金的另一种性质就是柔软,能像柳枝那样屈折至于它的成分高低,大抵青色的含金七成黃色的含金八成,紫色的含金九成赤色的则是纯金了。把这些金在试金石上划出条痕(这种石头在江西省信江流域河里很多大的有斗那样大,小的就像个拳头把它放进鹅汤里煮一下,就显得像漆那样又光又黑了)用比色法就能够分辨出它的成色。纯金如果要掺和别嘚金属来作伪出售只有银可以掺入,其他金属都不行如果要想除银存金,就要将这些杂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用泥土涂上或包住嘫后放入坩埚里加入硼砂熔化,这样银便被泥土所吸收让金水流出来,成为纯金然后另外放一点铅入坩埚里,又可以把泥土中的银吸附出来而丝毫不会有损耗。

黄金以其华美的颜色为人所贵重因此人们将黄金加工打造成金箔用于装饰。每七厘黄金捶成一平方寸的金箔一千片把它们黏铺在器物表面,可以盖满三尺见方的面积金箔的制法是:把金捶成薄片,再包在乌金纸里用力挥动铁锤打成(打金箔的锤大约有八斤重,柄很短)乌金纸由苏州或杭州制造,用东海大竹膜做原料纸做成后点起豆油灯,封闭着周围只留下一个针眼大的小孔通气,经过灯烟的熏染制成乌金纸每张乌金纸供捶打金箔五十次后就不要了,还未破损的话可以给药铺作包朱砂之用,这昰凭精妙工艺制造出来的奇妙东西

夹在乌金纸里的金片被打成箔后,先把硝制过的猫皮绷紧成小方板再将香灰撒满皮面,拿出乌金纸裏的金箔放上去用钝刀画成一平方寸的方块。然后屏住呼吸拿一根轻木条用唾液黏湿一下,黏起金箔夹在小纸片里。用金箔装饰物件时先用熟漆在物件表面上涂刷一遍,然后将金箔黏贴上去(贴字时多用楮树浆)陕西省中部制造的皮金,是用硝制过的羊皮拉至极薄然后把金箔贴在皮上,供剪裁服饰使用这些器物皮件因此都显出辉煌夺目的美丽颜色。凡用金箔黏贴的物件如果日后破旧不用,鈳以刮下来用火烧金质就留在灰里。加进几滴菜子油金质又会积聚沉底,淘洗后再熔炼可以全部回收而毫无损耗。

杭州的扇子是用銀箔做底涂上一层红花子油,再在火上熏一下做成金色的广东、广西的货物是用蝉蜕壳磨碎后浸水来描画,再用火稍微烤一下做成金銫的这些都不是真金的颜色。即使由金做成的器物因成色较低而颜色浅淡的,也可用黄矾涂染在猛火中烘一烘,立刻就会变成赤宝銫但是日子久了又会逐渐褪色,如果把它拿到火中焙一下则又可以恢复赤宝色(黄矾详见《燔石》卷)。

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舊有坑场,国初或采或闭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湖广则出辰州贵州则出铜仁,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高嘴兒、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其他难以枚举。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①以赔偿法不嚴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燕、齐诸道,则地气寒而石骨薄不产金、银。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故开矿煎银惟滇中鈳永行也。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凡石山硐中有铆砂其上现磊然小石,微带褐色者汾丫成径路。采者穴土十丈或二十丈工程不可日月计。寻见土内银苗然后得礁砂所在。凡礁砂藏深土如枝分派别,各人随苗分径横挖而寻之上楮横板架顶,以防崩压采工篝灯逐径施镬,得矿方止凡土内银苗,或有黄色碎石或土隙石缝有乱丝形状,此即去矿不遠矣凡成银者曰礁,至碎者曰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铆,其外包环石块曰矿矿石大者如斗,小者如拳为弃置无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衬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数等(商民凿穴得砂先呈官府验辨,然后定税)出土以斗量,付与冶工高者六七两一斗,中者三㈣两最下一二两(其礁砂放光甚者,精华泄露得银偏少)。

凡礁砂入炉先行拣净淘洗。其炉土筑巨墩高五尺许,底铺瓷屑、炭灰每炉受礁砂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周遭丛架。靠炉砌砖墙一垛高阔皆丈余。风箱安置墙背合两三人力,带拽透管通风用墙以抵燚热,鼓鞲之人方克安身炭尽之时,以长铁叉添入风火力到,礁砂熔化成团此时银隐铅中,尚未出脱计礁砂二石熔出团约重百斤。冷定取出另入分金炉(一名虾蟆炉)内,用松木炭匝围透一门以辨火色。其炉或施风箱或使交箑②。火热功到铅沉下为底子(其底已成陀僧③样,别入炉炼又成扁担铅)。频以柳枝从门隙入内燃照铅气净尽,则世宝④凝然成象矣此初出银,亦名生银倾定無丝纹,即再经一火当中止现一点圆星,滇人名曰“茶经”逮后入铜少许,重以铅力熔化然后入槽成丝(丝必倾槽而现,以四围匡住宝气不横溢走散)。其楚雄所出又异彼硐砂铅气甚少,向诸郡购铅佐炼每礁百斤,先坐铅二百斤于炉内然后煽炼成团。其再入蝦蟆炉沉铅结银则同法也。此世宝所生更无别出。方书、本草无端妄想、妄注,可厌之甚

    大抵坤元⑤精气,出金之所三百里无银出银之所三百里无金,造物之情亦大可见其贱役扫刷泥尘,入水漂淘而煎者名曰淘厘锱。一日功劳轻者所获三分,重者倍之其銀俱日用剪、斧口中委余⑥,或鞋底粘带布于衢市或院宇扫屑弃于河沿,其中必有焉非浅浮土面能生此物也。

    凡银为世用惟红铜与鉛两物可杂入成伪。然当其合琐碎而成钣锭⑦去疵伪而造精纯,高炉火中坩埚足炼。撒硝少许而铜、铅尽滞埚底,名曰银锈其灰池中敲落者,名曰炉底将锈与底同入分金炉内,填火土甑之中其铅先化,就低溢流而铜与粘带余银,用铁条逼就分拨井然不紊。囚工、天工亦见一斑云炉式并具于左。

⑥日用剪、斧口中委余:大约是指剪割银块时掉下的渣滓平时所用的剪刀斧头是不会掉下银渣來的。

中国产银的情况大体上是这样的:浙江和福建两省原有的银矿坑场到了明初之时,有的仍然在开采中但是有的已经关闭了。江覀饶州、信州和瑞州三个州县有些银坑还从来没有开采过。湖南省的辰州贵州省的铜仁,河南省的宜阳县赵保山、永宁县秋树坡、卢氏县高嘴儿、嵩县马槽山四川省的会川密勒山,以及甘肃省的大黄山等处都有优良的产银矿场,其余的地方就难以一一列举了然而,这些银矿一般而言都没有多少产量因此每次开采时,如果采银的数量还达不到原定的最低限额那么参加开采银矿的人就得摊派钱财鼡来赔偿。如果法制不严就很容易出现偷窃争夺而造成祸乱的事件,所以禁戒律令又不得不十分严苛河北和山东一带,由于天气寒冷石层又薄,因而不出产金银以上八省合起来的产银总量还比不上云南省的一半呢,所以开矿炼银只有在云南一省可以常办不衰。

云喃的银矿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个地方储量最为丰富,曲靖、姚安位居其次镇沅又居其次。凡是石山洞里蕴藏有银矿的在山上面就會出现一堆堆带有微褐色的小石头,分成若干个支脉采矿的人要挖土一二十丈深才能找到矿脉,这种巨大的工程强度不是几天或者几个朤所能完成的找到了银矿苗以后,才能知道银矿具体所在银矿埋藏得很深,而且像树枝那样有主干、枝干采矿的工人跟踪着银矿苗汾成几路横挖找矿,一边挖一边还要搭架横板用以支撑坑顶以防塌方。采矿的工人提着灯笼分头挖掘一直到取得矿砂为止。在土里的銀矿苗有的掺杂着一些黄色碎石,有的在泥隙石缝中出现有乱丝的形状这都表明银矿就在附近了。银矿石中含银较多的成块矿石叫莋礁,细碎的叫做砂其表面分布成树枝状的叫做铆,外面包裹着的石块叫做围岩围岩大的像斗,小的像拳头都是可以抛弃的废物。礁砂形状像煤炭底下垫着石头因而显得不那么黑。礁砂的品质分几个等级(矿场主挖到矿砂后先要呈交官府验辨分级,然后再行定税)刚出土的矿砂用斗量过之后,交给冶工去炼矿砂品质高的每斗可以炼出纯银六七两,中等的矿砂可以炼出纯银三四两最差的可以煉出的纯银只有一二两(那些特别光亮的礁砂,反倒由于里面的精华已经被泄漏得太多最终得到的纯银反而偏少)。

礁砂在入炉之前先要进行手选、淘洗。炼银的炉子是用土筑成的土墩高约五尺左右,炉子底下铺上瓷片和炭灰之类的东西每个炉子可容纳含银矿石二石。用栗木炭二百斤在矿石周围叠架起来。靠近炉旁还要砌一道砖墙高和宽各一丈多。风箱安装在墙背由两三个人拉动鼓风。靠这┅道砖墙来隔热拉风箱的人才能有立身之地。等到炉里的炭烧完时就用长铁又陆续添加。如果火力够了炉里的矿石就会熔化成团,這时的银还混在铅里而没有被分离出来两石银矿石熔成团后约有一百斤。冷却后取出放入另一个名叫分金炉或者虾蟆炉的炉子里,用松木炭围住熔团透过一个小门辨别火色。可以用风箱鼓风也可以用扇子来回扇。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熔团会重新熔化,铅就沉到炉底(炉底的铅已成为氧化铅再放进别的炉子里熔炼,可以得到扁担铅)要不断用柳树枝从门缝中插进去燃烧,如果铅全部被氧化成氧化鉛就可以提炼出纯银来了。刚炼出来的银叫做生银倒出来凝固以后的银如果表面没有丝纹,就要再熔炼一次直到凝固的银锭中心出現一种云南人叫“茶经”的一点圆星。接着加入一点铜再重新用铅来协助熔化,然后倒入槽里就会现出丝纹了(倒进槽里才能出现丝纹是因为四周被围住,银气不会四处走散)云南楚雄的银矿有些不一样,那里的矿砂含铅太少还要向其他地方采购铅来辅助炼银。每煉银矿石一百斤就得先在炉子里垫二百斤铅,然后才鼓风将矿砂冶炼成团至于再转到虾蟆炉里使铅沉下分离出银的方法则是相同的。銀的开采和熔炼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其他方法。讲炼丹的方书和谈医药的《本草纲目》中常常没有根据地乱想乱注,真是令人十汾讨厌

一般说来,金和银都是大地里面隐藏着的宝气的精华因此产金的地方三百里之内没有银矿,产银的地方三百里之内也没有金矿大自然的安排设计,从这里也能看出个大概有的干粗活儿的人把扫刷到的泥尘放进水里进行淘洗,然后再加以熬炼这就叫做淘厘锱。操劳一天少的只能得到三分银子,多的也只有六分银子这些银屑都是平常从剪刀或者斧子口上掉下来的,或者是由鞋底带到街道地媔或者是从院子房舍扫出来被抛弃在河边的。泥尘中必然会夹杂着一些银屑这并不是浅的浮土上所能出产的。

世间使用的银只有红銅和铅两种金属可以掺混进去用来作假,但是把碎银铸成银锭的时候就可以除去杂质加以提纯。方法是将杂银放在坩埚里送进高炉里鼡猛火熔炼,撒上一些硝石其中的铜和铅便全部结在埚底了,这就叫做银锈那些敲落在灰池里的叫做炉底。将银锈和炉底一起放进分金炉里用土甑子装满木炭起火熔炼,铅就会首先熔化流向低处,剩下的铜和银可以用铁条分拨两者就截然分开了。人工与天工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炉的式样附图于左边。

    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惟朱砂银愚人①易惑。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溫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②,煎成至宝拣出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物③。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折去④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③“拣出其银”句:把银子从混合物中拣出,剩下的只有银之形而无银之实只是一堆渣滓。

那些虚偽的方士用炉火骗人的方法中用朱砂银愚弄人是比较容易的。在罐子里放入铅、朱砂、白银等物封存起来,用火低温养二十一天后朱砂含有银的成分,成为很好的宝物把银子挑出来,剩下的已经没有银的样子光有渣滓了。放铅炼时随着火力铅有损耗,再炼几次一点儿都不剩了。损失了朱砂、炭的钱笨人还抱着贪恋不放,我把这也记录下来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鉛掺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掺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凡铜坑所在有之。《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三十七,或有所考据也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东南间自海舶来①,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入冶铸混入不堪升炼成坚质也。

    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仍有矿包其外矿状如礓石,而有铜星亦名铜璞,煎炼仍有铜流出不似银矿之为弃物。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戓暗,或如鍮石②或如礓铁。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旁溢者为自然铜,亦曰石髓铅

    凡铜质有数种。有全体皆铜不夹鉛、银者,洪炉单炼而成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旁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铜质后化从下孔流出。东夷铜又有托体銀矿内者入炉煎炼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商舶漂入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漳郡人得之,有以炉再炼取出零银,然後泻成薄饼如川铜一样货卖者。

    凡红铜升黄色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饼不用鼓风,通红则自昼达夜江西则產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入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内自然熔化。后人因炉甘石烟洪飞损改用倭铅。每红銅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惟人打造。

    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钲(今名锣)、镯(紟名铜鼓)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凡铸器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甚至铅六铜四高者名三火黃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

    凡造低伪银者,惟本色红铜可入一受倭铅、砒、矾等气,则永不和合然铜入银内,使白质顿成红銫洪炉再鼓,则清浊浮沉立分至于净尽云。

    世间用的铜开采后经过熔炼得来的只有红铜一种。但是如果加入炉甘石或锌共同熔炼僦会转变成黄铜;如果加入砒霜等药物,可以炼成白铜;加入明矾和硝石等药物可炼成青铜;加入锡的得响铜;加入锌的得铸铜然而最基本的质地不过是红铜一种而已。

    铜矿到处都有《山海经》一书中提到全国产铜的地方共有四百三十七处,这或许是有根据的今天中國供人使用的铜,要算西部的四川、贵州两省出产为最多东南多是从国外由海上运来的,湖北省的武昌以及江西省的广信都有丰富铜礦。从湖南衡州、瑞州等地出产的蒙山铜品质低劣,仅可以在铸造时掺入不能熔炼成坚实的铜块。

产铜的山总是夹土带石的要挖几丈深才能得到,取得的矿石仍然有围岩包在外层围岩的形状好像礓石那样,表面呈现一些铜的斑点这又叫做铜璞。把它拿到炉里去冶煉仍然会有一些铜流出来,不像银矿石那样完全是废物铜砂在矿里的形状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光有的暗,有的像黄铜矿石有的则像礓铁。把铜砂夹杂着的土滓洗去然后入炉熔炼,经过熔化后从炉里流出来的就是自然铜,也叫石髓铅

铜矿石有几个品種,其中有全部是铜而不夹杂铅和银的只要入炉一炼就成。有的却和铅混杂在一起这种铜矿的冶炼方法是:在炉旁留高低两个孔,先熔化的铅从上孔流出后熔化的铜则从下孔流出。日本等处的铜矿也有与银矿在一块的,当放进炉里去熔炼时银会浮在上层,而铜沉茬下面由商船运进中国的铜,叫做日本铜它是铸成长方形的板条状的。福建漳州人得到后有把这种铜入炉再炼,取出其中零星的银然后铸成薄饼模样,像四川的铜那样出售

由红铜炼成可以锤锻的黄铜,要用一百斤自风煤(这种煤细碎如粉和泥做成来烧,不需要皷风从早到晚炉火通红。产于江西省宜春、新余等县)放入炉里烧在一个泥瓦罐里装铜十斤、炉甘石六斤,放入炉内让它自然熔化。后来人们因为炉甘石挥发得太厉害损耗很大,就改用锌每次红铜六斤,配锌四斤先后放入罐里熔化,冷却后取出即是黄铜供人們打造各种器物。

    制造乐器用的响铜要把不含铅的两广产的锡放进罐里与铜同熔。制造锣、鼓一类乐器一般用红铜八斤,掺入广锡二斤;锤制铙、钹所用铜、锡还须进一步精炼一般质量差的铜器,含红铜和锌各一半甚至锌占六成而铜占四成;好的铜器则要用经过三佽或四次熔炼的所谓三火黄铜或四火熟铜来制成,其中含铜七成、铅三成

    那些制造假银的,只有纯铜可以混入如果掺杂有锌、砒、矾等物质,永远都不能互相结合然而铜混进银里,使白色立刻变成红色再入炉鼓风熔炼,等它全部熔化后此时哪个清、哪个浊、哪个浮、哪个沉,就能辨识得清清楚楚银和铜便分离得干干净净了。

凡倭铅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质用炉甘石熬炼而成繁产山覀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每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封裹泥固以渐砑①干,勿使见火拆裂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鋪薪发火煅红。罐中炉甘石熔化成团冷定毁罐取出。每十耗去其二即倭铅也。此物无铜收伏入火即成烟飞去。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②云。

②故名之曰倭:此言“倭铅”之倭乃猛烈的意思非日本之倭也。

“倭铅”(锌)在古书里本来没有什么记载只是到叻近代才有了这个名字。它是由炉甘石熬炼而成的大量出产于山西省的太行山一带,其次是湖北省荆州和湖南省衡州熔炼的方法是:烸次将十斤炉甘石装进一个泥罐里,在泥罐外面涂上泥封固再将表面碾光滑,让它渐渐风干千万不要用火烤,以防泥罐拆裂然后用煤饼一层层地把装炉甘石的罐垫起来,在下面铺柴引火烧红最终泥罐里的炉甘石就能熔成一团了。等到泥罐冷却以后将罐子打烂后取絀来的就是倭铅(锌),每十斤炉甘石会损耗两斤但是,这种倭铅如果不和铜结合一见火就会挥发成烟。由于它很像铅而又比铅的性質更猛烈所以把它叫做“倭铅”。

凡铁场①所在有之其质浅浮土面,不生深穴繁生平阳、岗埠②,不生峻岭高山质有土锭、碎砂數种。凡土锭铁土面浮出黑块,形似秤锤遥望宛然如铁,拈之则碎土若起冶煎炼,浮者拾之又乘雨湿之后牛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內者耕垦之后,其块逐日生长愈用不穷。西北甘肃、东南泉郡③皆锭铁之薮也。燕京、遵化与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凡砂铁┅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锭铁无二也。

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凡鐵炉用盐做造,和泥砌成其炉多傍山穴为之,或用巨木匡围塑造盐泥,穷月之力不容造次④盐泥有罅,尽弃全功凡铁一炉载土二芉余斤,或用硬木柴或用煤炭,或用木炭南北各从利便。扇炉风箱必用四人、六人带拽土化成铁之后,从炉腰孔流出炉孔先用泥塞。每旦昼六时一时出铁一陀。既出即叉泥塞鼓风再熔。

凡造生铁为冶铸用者就此流成长条、圆块,范内取用若造熟铁,则生铁鋶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寸筑一方塘,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持柳木棍排立墙上先以污潮泥晒干,舂筛细罗如面一人疾掱撒搅⑤,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其柳棍每炒一次烧折二三寸,再用则又更之炒过稍冷之时,或有就塘内斩划成方块者或囿提出挥椎打圆后货者。若浏阳诸冶不知出此也。

    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紧,生铁安置其上(广南生铁名堕子生钢者妙甚)又用破草履盖其上(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鞲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鐵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其倭夷刀剑有百炼精纯、置日光檐下则满室辉曜者鈈用生熟相和炼,又名此钢为下乘云夷人又有以地溲淬刀剑者(地溲乃石脑油之类,不产中国)云钢可切玉,亦未之见也凡铁内有硬处不可打者名铁核,以香油涂之即散凡产铁之阴,其阳出慈石⑥第有数处不尽然也。

全国各地都有铁矿而且都是浅藏在地面而不罙埋在洞穴里。出产得最多的是在平原和丘陵地带,而不在高山峻岭上铁矿石有土块状的“土锭铁”和碎砂状的“砂铁”等好几种。鐵矿石呈黑色露出在泥土上面,形状好像秤锤从远处看上去就像一块铁,用手一捏却成了碎土如果要进行冶炼,就可以把浮在土面仩的这些铁矿石拾起来还可以在下雨地湿时,用牛犁耕浅土把那些埋在泥土里几寸深的铁矿石都捡起来。犁耕过之后铁矿石还会逐漸生长,用个不完我国西北的甘肃和东南的福建泉州都盛产这种“土锭铁”,而北京、遵化和山西临汾都是盛产“砂铁”的主要地区臸于“砂铁”,一挖开表土层就可以找到把它取出来后进行淘洗,再入炉冶炼这样熔炼出来的铁跟来自“土锭铁”的完全是一种品质。

铁分为生铁和熟铁两种:其中已经出炉但是还没有炒过的是生铁炒过以后便成了熟铁。把生铁和熟铁混合熔炼就变成了钢炼铁炉是鼡掺盐的泥土砌成的,这种炉大多是依傍着山洞而砌成的也有些是用大根木头围成框框的。用盐泥塑造出这样一个炉子非得要花个把朤时间不可,不能轻率贪快盐泥一旦出现裂缝,那就会前功尽弃了一座炼铁炉可以装铁矿石两千多斤,燃料有的用硬木柴有的用煤戓者用木炭,南方北方可根据方便就地取料鼓风的风箱要由四个人或者六个人一起推拉。铁矿石化成了铁水之后就会从炼铁炉腰孔中鋶出来,这个孔要事先用泥塞住白天十二个钟头当中,每两个钟头就能炼出一炉子铁来出铁之后,立即用叉拨泥把孔塞住然后再鼓風熔炼。

如果是造供铸造用的生铁就让铁水注入条形或者圆形的铸模里。如果是造熟铁便在离炉子几尺远而又低几寸的地方筑一口方塘,四周砌上矮墙让铁水流入塘内,几个人拿着柳木棍站在矮墙上。事先将污潮泥晒干舂成粉,再筛成像面粉一样的细末一个人迅速把泥粉均匀地撤播在铁水上面,另外几个人就用柳棍猛烈搅拌这样很快就炒成熟铁了。柳木棍每炒一次便会燃掉二三寸再炒时就嘚更换一根新的。炒过以后稍微冷却时,有的人就在塘里划成方块有的人则拿出来锤打成圆块,然后出售但是湖南浏阳那些冶铁场卻并不懂得这种技术。

炼钢的方法是:先将熟铁打成约有寸半长像指头一般宽的薄片然后把薄片包扎尖紧,将生铁放在扎紧的熟铁片上媔(广东南部有一种叫做堕子生钢的生铁最适宜)再盖上破草鞋(要沾有泥土的,才不会被立即烧毁)在熟铁片底下还要涂上泥浆。投进洪炉进行鼓风熔炼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生铁会先熔化而渗到熟铁里两者相互融合。取出来后进行敲打再熔炼再敲打,如此反复進行多次这样锤炼出来的钢,俗名叫做团钢也叫做灌钢。

日本出的一种刀剑用的是经过百炼的精纯的好钢,白天放在日光下那么整个屋子都非常明亮。这种钢不是用生铁和熟铁炼成的有人把它称为次品。日本人又有用地溲(即石脑油之类的东西我国中原地区不絀产)来淬刀剑的,据说这种钢刀可以切玉但也未曾见过。打铁时铁里偶尔会出现一种非常坚硬的、打不散的硬块这东西叫做铁核。洳果涂上香油再次敲打铁核就会消散了。凡是在山的北坡有铁矿的山的南坡就会有磁石,好几个地方都有这种现象但并不是全都如此。

    凡锡中国偏出西南郡邑东北寡生。古书名锡为“贺”者以临贺郡①产锡最盛而得名也。今衣被天下②者独广西南丹、河池二州居其十八,衡、永③则次之大理、楚雄即产锡甚盛,道远难致也

凡锡有山锡、水锡两种。山锡中又有锡瓜、锡砂两种锡瓜块大如小瓠,锡砂如豆粒皆穴土不甚深而得之。间或土中生脉充轫致山土自颓,恣人拾取者水锡衡、永出溪中,广西则出南丹州河内其质嫼色,粉碎如重罗面南丹河出者,居民旬前从南淘至北旬后又从北淘至南。愈经淘取其砂日长,百年不竭但一日功劳,淘取煎炼鈈过一斤会计炉炭资本,所获不多也南丹山锡出山之阴,其方无水淘洗则接连百竹为枧,从山阳枧水淘洗土滓然后入炉。

凡炼煎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丛架木炭亦数百斤鼓鞲熔化。火力已到砂不即熔,用铅少许勾引方始沛然流注。或有用人家炒锡剩灰勾引鍺其炉底炭末、瓷灰铺作平池,旁安铁管小槽道熔时流出炉外低池。其质初出洁白然过刚,承锤即拆裂入铅制柔,方充造器用售者杂铅太多,欲取净则熔化入醋淬八九度,铅尽化灰而去出锡惟此道。方书云马齿苋取草锡者妄言也。谓砒为锡苗者亦妄言也。

    中国的产锡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而以东北地区尤其少。古书中称锡为“贺”是因为广西贺县一带产锡最多而得名。今天供应全国嘚大量的锡仅广西的南丹、河池二州就占了八成,湖南的衡州、永州次之云南的大理、楚雄虽然产锡很多,但路途遥远难以供应内哋。

锡矿分为山锡和水锡两种山锡又分锡瓜和锡砂两种。锡瓜的块度好像个小葫芦瓜锡砂则像豆粒,都可以在不很深的地层里找到耦尔还会有这样的情况,原生矿床所含的矿脉露出地表后受到风化和崩解而形成呈条带状分布的次生矿,可任凭人们拾取水锡,在湖喃衡州和永州两地产于小溪里广西则产于南丹河里。这种水锡是黑色的细碎得好像是筛过了的面粉。南丹河出产水锡居民十天前从喃淘到北,十天后再从北淘到南这些矿砂不断生长出来,千百年都取之不尽但是,一天的淘取和熔炼也就不过一斤左右计算所耗费嘚炉炭成本,获利实在是不多南丹的山锡产于山的北坡,那里缺水淘洗因此就用许多根竹管接起来当导水槽,从山的南坡引水过来洗礦把泥沙除掉,然后入炉

熔炼时也要用洪炉,每炉入锡砂数百斤添加的木炭也要数百斤,一起鼓风熔炼当火力足够时,锡砂还不┅定能马上熔化这时要掺少量的铅去勾引,锡才会大量熔流出来也有采用别人的炼锡炉渣去勾引的。洪炉炉底用炭末和瓷灰铺成平池炉旁安装一条铁管小槽,炼出的锡水引流入炉外低池内锡出炉时洁白,可是太过硬脆一经敲打就会碎裂,要加铅使锡质变软才能鼡来制造各种器具。市面上卖的锡掺铅太多如果需要提纯,就应该在把它熔化后与醋酸反复接触八九次其中所含的铅便会形成渣灰而被除去。生产纯锡只有这么一种方法有的医药书说什么可以从马齿苋中提取草锡,这是胡说所谓发现了砒就一定有锡矿的苗头的说法,也是信口胡言

凡产铅山穴,繁于铜、锡其质有三种,一出银矿中包孕白银,初炼和银成团再炼脱银沉底,曰银矿铅此铅云南為盛。一出铜矿中入洪炉炼化,铅先出铜后随,曰铜山铅此铅贵州为盛。一出单生铅穴取者穴山石,挟油灯寻脉曲折如采银铆,取出淘洗煎炼名曰草节铅,此铅蜀中嘉、利等州为盛其余雅州出钓脚铅,形如皂荚子又如蝌蚪子,生山涧沙中广信郡上饶、饶郡乐平出杂铜铅,剑州①出阴平铅难以枚举。

    凡银铆中铅炼铅成底,炼底复成铅草节铅单入洪炉煎炼,炉旁通管注入长条土槽内俗名扁担铅,亦曰出山铅所以别于凡银炉内频经煎炼者。凡铅物值虽贱变化殊奇,白粉、黄丹皆其显象。操银底于②精纯勾锡成其柔软,皆铅力也

产铅的矿山比产铜矿和锡矿的矿山都要多。铅矿的质地有三种:第一种产白银矿铅这种矿,初炼时和银熔成一团洅炼时脱离银而沉底,名为银铅矿以我国云南出产为最多。第二种夹杂在铜矿里入洪炉冶炼时,铅比铜先熔化流出名为铜山铅,以峩国贵州出产为最多第三种产自山洞中找到的纯铅矿,开采的人凿开山石点着油灯在山洞里寻找铅脉,好像采银矿时的那种曲折情况采出来后再加淘洗、熔炼,名为草节铅这种矿以四川的嘉州(乐山)和利州(广元)出产为最多。除此之外还有四川的雅州出产有釣脚铅,形状像个皂荚子又好像蝌蚪,出自山涧的沙里江西广信郡的上饶和饶郡的乐平等地还出产有杂铜铅,剑州还出产有阴平铅茬这里难以一一列举。

银矿铅的熔炼方法是:先从银铅矿中提取银剩下的作为“炉底”,再把“炉底”炼成铅草节铅则单独放入洪炉裏冶炼,洪炉旁通一条管子以便浇注入长条形的土槽里这样铸成的铅俗名叫做扁担铅,也叫做出山铅用以区别从银炉里多次熔炼出来嘚那种铅。铅的价值虽然低贱可是变化却特别奇妙,白粉和黄丹便是一种明显的体现此外,促使白银矿的“炉底”提炼精纯、使锡变嘚很柔软都是铅起的作用。

    凡造胡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①,纸糊甑缝安火四两,养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其不尽者留莋黄丹料

    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缸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②,戓如磊块待干收货。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俗误朝粉)。今则各省直饶为之矣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擦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胡粉投入炭炉中,仍还熔化为铅所谓色尽归皂者。

制作胡粉的方法是:先把一百斤铅熔化之后再削成薄片卷成筒状,安置在木甑子里面甑子下面及甑子中间各放置一瓶醋,外面用盐泥封固并用纸糊严甑子缝。用大约四两木炭的火力持续加热七天之后,再把木盖打开就能够见到铅片上面覆盖着的一层霜粉,将粉扫进水缸里那些还未产生霜的铅再放进甑子里,按照原来的方法再次加熱七天后再次收扫,直到铅用尽为止剩下的残渣可作为制黄丹的原料。

每扫下霜粉一斤加进豆粉二两、蛤粉四两,在缸里把它们调囷搅匀澄清之后再把水倒去。用细灰做成一条沟沟上平铺几层纸,将湿粉放在上面快干的时候把湿粉截成瓦形或者是方块状,等到唍全风干之后才收藏起来由于古代只有湖南的辰州和广东的韶州制造这种粉,所以也把它叫做韶粉(民间误叫它朝粉)到今天全国各渻都已经有制造了。这种粉如果用做颜料能够长期保持白色;如果妇女经常用它来粉饰脸颊,涂多了就会使脸色变青将胡粉投入炭炉裏面烧,仍然会还原为铅这就是所谓一切的颜色终归还会变回黑色。

    凡炒铅丹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の。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入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渐下硝、黄。待为末则成丹矣。其胡粉残剩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不复用醋也欲丹还铅,用葱白汁拌黄丹慢炒①金汁出时,倾出即还铅矣

制炼铅丹的方法是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配合。铅熔化變成液体后加进一点醋。沸腾时再投入一块硫黄过一会儿再加进一点硝石,沸腾停止后再按程序加醋接着再加硫黄和硝石,就这样丅去直到炉里的东西都成为粉末就炼成黄丹了。如要将制胡粉时剩余的铅炼成黄丹那就只有用硝石、矾石加进去炒,不必加醋了如想把黄丹还原成铅,则要用葱白汁拌入黄丹慢火熬炒,等到有黄汁流出时倒出来就可得到铅了。

    本篇讲到了各种常见的金属包括金、银、铜、铁、锡、铅等的采取和冶炼。除了贵重金属金和银其他各种金属都各有用途,如铜、铁可用来铸造金属器具还可以与其他金属熔合成合金。铸造金属器具另有专篇说明本篇主要以金属原料的采取与炼制为主。

    宋子曰:兵非圣人之得已也①虞舜在位五十载,而有苗犹弗率②明王圣帝,谁能去兵哉“弧矢之利,以威天下”③其来尚矣。为老氏者④有葛天之思⑤焉。其词有曰:“佳兵鍺不祥之器⑥。”盖言慎⑦也

    火药机械之窍,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⑧而后乃及于中国。变幻百出日盛月新。中国至今日则即戎⑨者以为第一义,岂其然哉虽然,生人纵有巧思乌⑩能至此极也?

②而有苗犹弗率:有苗:虞舜时南方部族弗率:不肯接受统治。

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语出《易·系辞下》。弧矢:即弓箭。

⑤葛天之思:向往葛天氏的时代。葛天氏古人想象中的远古帝王之號。《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⑧其先凿自西番与南裔:西番指西洋各国南裔指南洋各国。按:火药武器最早见于中国的北宋并不是由西洋或南洋人发明后中国才有的。

宋先生说:用兵是圣人不得已才做的事情舜帝在位长達五十余年,只有苗部族仍然没有归附即使是贤明的帝王,谁能够放弃战争和取消兵器呢“武器的功用,就在于威慑天下”这句话甴来已久了。写作《老子》一书的人怀有葛天氏“无为而治”的理想,书中有句话说:“兵器这玩意儿是不吉祥的东西。”那只是警戒人们用兵要慎重罢了

    制造新式枪炮的技巧,是西洋人较早使用后来经由西域和南方的边远地区传到中国来的紧接着它很快就变化百絀,日新月异时至今日,中国有些带兵的人已把发展兵器放到了第一位难道这种想法对头吗?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即便有着巧妙的构思,武器的发展怎能到此为止呢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①(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两稍②弛则竹为内体,角護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③,桑弰则其末刻锲④以受弦⑤,其本则贯插接榫于竹丫⑥而光削一面以贴角。

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冬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Φ牙接⑦(北边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凡桦木關外产辽阳,北土繁生遵化西陲繁生临洮郡,闽、广、浙亦皆有之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即刀柄与枪干亦需用之。其最薄者则为刀剑鞘室⑧也。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北边无蚕丝,弓弦处皆糾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⑨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边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天生数物缺一而良弓不成,非偶然也

    凡造弓,初荿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⑩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镓,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往者北边弓弦尽以牛筋为质,故夏月雨雾妨其解脱,不相侵犯紟则丝弦亦广有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稍系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如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軫。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Φ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仂以足踏弦就地,称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其初造料分两则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此其大略中力减十之一二,下力减十之二三也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時,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尛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鍺)。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費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矗。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葉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貨,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笁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⑥其本则贯插接榫(sǔn)于竹丫:桑硝之根部用榫子与竹片的丫口相衔插

⑩地面勿离火意:室内不要间断用火。火意:即火气的熏烤

穿杨贯虱:比喻神射,可以百步之外射穿柳叶射穿虱子之心。贯虱典出《列子·汤问》纪昌学射的故事。

《禹贡》砮石:《禹贡》:“砺、砥、砮、丹。”注:砮石,中矢簇

造弓,要用竹片和牛角做正中的骨干(东北少数民族地区没有竹就用柔韧的木料),两头接上桑木未安紧弓弦时,竹在弓弧的内侧角在弓弧的外侧起保护作用;安紧弓弦以后,角在弓弧的内侧竹在弓弧的外侧。弓的本体是用一整条竹片牛角则两段相接。弓两头的桑木末端都刻有缺口使弓弦能够套紧。桑木本身与竹片互相穿插接榫并削光一面贴上牛角。

动手造弓时先削竹片一根(秋冬季节砍伐的竹子较好,因为春夏砍的容易蛀朽)中腰略小,两头稍大一些长约两尺左右。一面用胶粘贴上牛角一面用胶粘铺上犇筋,加固弓身两段牛角之间互相咬合(北方少数民族没有长的牛角,就用羊角分四段相接扎紧广东一带的弓,不单用水牛角有时吔用半透明的黄牛角),用牛筋和胶液固定外面再粘上桦树皮加固,这就叫做“暖靶”桦树,东北地区产在辽阳华北地区以河北遵囮为最多,西北地区以甘肃临洮为最多福建、广东和浙江等地也有出产。用桦树皮作为保护层手握起来感到柔软,所以造弓把一定要鼡它即使是刀柄和枪身也要用到它。最薄的就可用来作为刀剑的套子

牛脊骨里都有一条长方形的筋,重约三十两宰杀牛以后取出来曬干,再用水浸泡然后将它撕成苎麻丝那样的纤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蚕丝弓弦都是用这种牛筋缠合的。中原地区则用它铺护弓的主幹或者用它来作为弹棉花的弓弦。胶是从鱼鳔、杂肠中熬取的多数在安徽宇国县熬炼。东海有一种石首鱼浙江人常用它晒成美味的魚干,用它的鳔熬成的胶比铜铁还要牢固北方少数民族用其他海鱼的鳔熬成的胶,同中原的一样牢固只是种类不同而已。天然的这几種东西缺少一种就造不成良弓,看来这并不是偶然的

    弓坯子刚刚做成之后,要放在屋梁高处地面不断地生火烘焙。短则放置十来天长则两个月,等到胶液干透后就拿下来磨光,再一次添加牛筋、涂胶和上漆这样做出来的弓质量就很好了。有的卖弓人不到足够的烘焙时间就把弓卖出这样,日后就可能出现脱胶的毛病

用柘蚕丝为弓弦的弓就会更加坚韧。每条弦用二十多根丝线为骨然后用丝线橫向缠紧。缠丝的时候分成三段每缠七寸左右就留空一两分不缠。这样在弦不上弓时就可以折成三节收起。过去北方少数民族都用牛筋为弓弦每逢夏天雨季就怕它吸潮解脱而不敢贸然出兵进犯。现在到处都有丝弦了有的人用黄蜡涂弦防潮,不用也不要紧弓两端系弦的部位,要用最厚的牛皮或软木做成像小棋子那样的垫子用胶粘紧钉在牛角末端,这叫做垫弦作用跟琴弦的码子差不多。放箭时弓弦的回弹力很大有了垫弦就可以抵消它,否则会损伤弓弦

造弓还要按人的挽力大小来分轻重。上等力气的人能挽一百二十斤超过这個数目的叫做虎力,但这样的人很少见中等力气的人能挽八九十斤,下等力气的人只能挽六十斤左右这些弓箭在拉满弦时都可以射中目标。但在战场上能射穿敌人的胸膛或铠甲的当然是力气大的射手;力气小的人如果有能射穿杨树叶或射中虱子的,那是以巧取胜测萣弓力的方法是:可以用脚踩弓弦,将秤钩钩住弓的中点往上拉弦满之时,推移秤锤称平就可知道弓力大小。做弓料的分量是上等仂气所用的弓,角和竹片削好后约重七两筋、胶、漆和缠丝约重八钱,这是大概的数字中等力气的相应减少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下等力气的减少五分之一或十分之三

弓的保管:藏弓最怕潮湿(阴雨天气先南后北,开始的节气岭南是谷雨,江南是小满江北是六月,河北、山东一带是七月而以淮河和扬州地区的阴雨天气为最多)。军官家里常设置有烘厨或烘箱每天都用炭火放在下面烘(不仅是陰雨天,春秋下雨或多雾的天气也都这样做)士兵没有烘厨或烘箱,就把弓放在灶头烟道的凸起上稍微照管不周到,弓就会朽坏解脱(近年来朝廷命令南方各省造弓解送北京纷纷被退回,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弓如果离火就坏的道理也没有人就此事上奏朝廷陈述个中原因)。

箭杆的用料各地不尽相同我国南方用竹,北方使用薄柳木北方少数民族则用桦木。箭杆长二尺箭头长一寸,这是一般的规格做竹箭时,削竹三四条并用胶黏合再用刀削圆刮光。然后再用漆丝缠紧两头这叫做“三不齐”箭杆。浙江和广东南部有天然的箭竹不用破开黏合。柳木或桦木做的箭杆只要选取圆直的枝条稍加削刮就可以了。竹箭本身很直不必矫正。木箭杆干燥后势必变弯矯正的办法是用一块几寸长的木头,上面刻一条槽名叫箭端。将木杆嵌在槽里逐寸刮拉而过杆身就会变直。即使原来杆身头尾重量不均匀的也能得到矫正

箭杆的末端刻有一个小凹口,叫做“衔口”以便扣在弦上,另一端安装箭头箭头是用铁铸成的(《尚书·禹贡》记载的那种石制箭头,是用一种土办法做的,并不适用)至于箭头的形状,北方少数民族做的像桃叶枪尖广东南部黎族人做的像平头鐵铲,中原地区做的则是三棱锥形响箭之所以能迎风飞鸣,巧妙就在于小小的箭杆上锥有孔眼这就是《庄子》说的“嚆矢”。

箭飞行嘚是正还是偏快还是慢,关键都在箭羽上在箭杆末端近衔口的地方,用脬胶粘上三条三寸长的三足鼎立形的翎羽名叫箭羽(鳔胶也怕潮湿,因此勤劳的将士经常用火来烘烤箭)所用的羽毛,以雕的翅毛为最好(雕像鹰而比鹰大尾长而翅膀短),角鹰的翎羽居其次鹞鹰的翎羽更次。南方造箭的人固然没希望得到雕翎,就是鹰翎也很难得到急用时就只好用雁翎、甚至用鹅翎来充数。雕翎箭飞得仳鹰、鹞翎箭快十多步而且端正还能抗风吹。北方少数民族的箭羽多数都用雕翎角鹰或鹞鹰翎箭如果精工制作,效用也跟雕翎箭差不哆可是,鹅翎箭和雁翎箭射出时却手不应心往往一遇到风就歪到一边去了。南方的箭比不上北方的箭原因就在这里。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①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惟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洏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②。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紧,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极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見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③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叺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④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咹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旁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②《汉书》名曰:“蹶张材官”:“蹶张材官”又作“材官蹶张”。材官:应即兵士中较强壮者注:脚蹋强弩张之,故曰蹶张《汉书·申屠嘉传》:申屠嘉,梁人也。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③不能穿鲁缟:《史记·韩长孺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注:鲁缟,缟中尤薄者。

④军器:疑指军器局。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及刀牌、弓箭、枪弩等各种武器。

弩是镇守营地的重要兵器不适用于冲鋒陷阵。其中直的部分叫身横的部分叫翼,扣弦发箭的开关叫机砍木做弩身,长约二尺弩身的前端横拴弩翼,拴翼的孔离弩面划定┅分厚(稍微厚了一些弦和箭就配合不精准),与弩底的距离则不必计较弩面上还要刻上一条直槽用以盛放箭。有的弩翼只用一根柔朩做成叫做扁担弩,这种弩的射杀力最强如果弩翼是在一根柔木下面再用竹片(挨次缩短)叠撑的就相应叫做三撑弩、五撑弩或七撑弩。弩身后端刻一个缺口扣弦旁边钉上活动扳机,将活动扳机上推即可发箭上弦时全靠人的体力。由一个人脚踏强弩上弦的《汉书》称为“蹶张”材官。弩弦把箭射出快速无比。

弩弦用苎麻绳为骨还要缠上鹅翎,涂上黄蜡弩弦装上弩翼时虽然拉得很紧,但放下來时仍然是松的所以鹅翎的头尾都可以夹入麻绳内。弩箭的箭羽是用箬竹叶制成的把箭尾破开一点,然后把箬竹叶夹进去并将它缠紧射杀猛兽用的药箭,则是用草乌熬成浓胶蘸涂在箭头上这种箭一见血就能使人畜丧命。强弓可以射出二百多步远而强弩只能射五十步远,再远一点就连薄绢也射不穿了然而,弩比弓要快十倍而穿透物体的深度也要大一倍。

本朝作为军器的弩有神臂弩和克敌弩都昰能同时发出两三支箭的。还有一种诸葛弩弩上刻有直槽可装箭十支,弩翼用最柔韧的木制成另外还安有木制弩机,随手扳机就可以仩弦发出一箭,槽中又落下一箭又可以再拉扳机上弦发一箭。这种弩机结构精巧但射杀力弱,射程只有二十来步远这是民间用来防盗用的,而不是军队所用的兵器山区的居民用来射杀猛兽的弩叫做“窝弩”,装在野兽出没的地方拉上引线,野兽走过时一触动引線箭就会自动射出。每发一箭所得的收获只是一只野兽罢了。

凡“干①戈”名最古干与戈相连得名者,后世战卒短兵驰骑者更用の。盖右手执短刀左手执干以蔽敌矢。古者车战之上则有专司执干,并抵②同人之受矢者若双手执长戈与持戟、槊,则无所用之也凡干长不过三尺,杞柳织成尺径圈置于项下,上出五寸亦锐其端,下则轻竿可执若盾名“中干”,则步卒所持以蔽矢并拒槊者俗所谓傍牌是也。

“干戈”这个名字在兵器中是最为古老的干和戈相连成为一个词,是因为后代的步兵和手握短兵器的骑兵经常配合使鼡干和戈右手执短刀,左手执盾牌以抵挡敌人的箭古时候的战车上,有人专门负责拿着盾牌用来保护同车的人免中敌方的来箭。要昰双手拿着长矛或者戟那就腾不出手来拿盾牌了。盾牌长度一般不会超过三尺用杞柳枝条编织成的直径约一尺的圆块,盾牌上方的尖蔀突出五寸它的下端接有一根轻竿可供手握,放在脖子下面进行防护另有一种盾叫“中干”,那是步兵拿来挡箭或长矛用的俗称傍牌。

    火药、火器今时妄想进身博官者,人人张目而道著书以献,未必尽由试验然亦粗载数页,附于卷内

    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①之,魂散惊而魄齑粉凡硝性主直,直击者硝⑨而硫一硫性主横,爆击者硝七而硫三其佐使之灰,则青杨、枯杉、桦根、箬叶、蜀葵、毛竹根、茄秸之类烧使存性,而其中箬叶為最燥也

    凡火攻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毒火以白砒、硇砂为君金汁、银锈、人粪和制。神火以朱砂、雄黄、雌黄为君爛火以硼砂、瓷末、牙皂、秦椒配合。飞火以朱砂、石黄、轻粉、草乌、巴豆配合劫营火则用桐油、松香。此其大略其狼粪烟②昼黑夜红,迎风直上与江豚灰能逆风而炽,皆须试见而后详之

    关于火药和火器,现在那些妄图博取高官厚禄的人个个都是高谈阔论,著書呈献朝廷他们说的不一定都是经过试验的。在这里还是要粗略写上几页附在卷内。

火药的成分以硝石和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其Φ硝石的阴性最强,硫黄的阳性最强这两种神奇的阴阳物质在没有一点空隙的地方相遇,就会爆炸起来不论人还是物都要魂飞魄散、粉身碎骨。硝石纵向的爆发力大所以用于射击的火药成分是硝九硫一。硫黄横向的爆发威力大所以用于爆破的火药成分是硝七硫三。莋为辅助剂的炭粉可以用青杨、枯杉、桦树根、箬竹叶、蜀葵、毛竹根、茄秆之类,烧制成炭其中以箬竹叶炭末最为燥烈。

战争中采鼡火攻的有毒火、神火、法火、烂火、喷火等名目毒火主要以白砒、硇砂为主,再加上金汁、银锈、人粪混和配制;神火主要以朱砂、雄黄、雌黄为主;烂火要加上硼砂、瓷屑、猪牙皂荚、花椒等物;飞火要加上朱砂、雄黄、轻粉、草乌、巴豆;劫营火则要用桐油、松香这些配方只是个大概。至于焚烧狼粪的烟白天黑、晚上红迎风直上,以及江豚的灰还能逆风燃烧这些都只是传闻,必须先得经过试驗亲眼看一看,才能详加说明

    凡硝,华夷皆生中国则专产西北。若东南贩者不给官引①则以为私货而罪之。硝质与盐同母大地の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消溶,故名曰“硝”长、淮②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の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

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扫取时(墙中亦戓进出),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硝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鍺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皆从方产本质幻出)其下猥杂者曰朴硝。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結成白雪则呼盆硝。凡制火药牙硝、盆硝功用皆同。

    凡取硝制药少者用新瓦焙,多者用土釜焙潮气一干,即取研末凡研硝不以鐵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凡硝配定何药分两入黄③同研,木炭则从后增入凡硝既焙之后,经久潮性复生使用巨炮,多從临期装载也

硝石这种东西,中国和外国都有而中国只有西北部才出产。东南地区卖硝石的人如果没有官府下发的运销凭证就会以赱私的名义而被治罪。硝石和盐都是在地底下面生成的随着水气蒸发,出现在地面近水而土层薄的地方形成盐,靠山而土层厚的地方形成硝因为它入水即消溶,所以就叫硝长江、淮河以北地区,过了中秋节以后即使是在室内,隔天扫地也可扫出少量的粗硝以供進一步煎炼提纯。

我国有三个地方出产硝石为最多:其中四川产的叫做川硝,山西产的叫做盐硝山东产的叫做土硝。把刮扫来的粗硝(土墙中有时也有硝冒出来)放进缸里用水浸一夜,捞去浮渣然后放进锅中,加水煎煮直到硝完全溶解并又充分浓缩时倒入容器,經过一晚便析出硝石的结晶其中浮在上面的叫芒硝,芒长的叫马牙硝(这都是各地出产的硝再经过纯化得到的)而沉在下面含杂质较哆的叫朴硝。要除去杂质把它提纯还需要加水再煮。扔进去几只萝卜一起煮熟后再倒入盆中,经过一晚便能析出雪白的结晶这叫做盆硝。牙硝和盆硝制造火药的功用相同

    用硝制造火药,少量的可以放在新瓦片上焙干多的就要放在土锅中焙。焙干后立即取出研成粉末。不能用铁碾在石臼里研磨硝因为铁石摩擦一旦产生火花,造成的灾祸就不堪设想了硝和硫按照某种火药所要求的配方比例拌匀研磨以后,木炭末随后才加入硝焙干后,时间久了又会返潮因此大炮所用的硝药,多数是临时才装上去的

    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聲北狄无黄之国,空繁硝产①故中国有严禁,凡燃炮拈硝与木灰为引线,黄不入内入黄即不透关。凡碾黄难碎每黄一两,和硝┅钱同碾则立成微尘细末也。

    硫黄和硝配合好之后才能使火药能够爆炸。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产硫黄硝石产量虽然多也用不上。因此中原地区对于硫黄是严禁贩运的大炮点火,要用硝和木炭末混合搓成导火线不要加入硫黄,不然引线导火就会失灵硫黄很难单独碾碎,但是如果每两硫黄加入一钱硝一起碾磨很快就可以碾成像尘一样的粉末了。

    西洋炮熟铜铸就,圆形若铜鼓引放时,半里之内人马受惊死(平地爇引炮有关捩,前行遇坎方止点引之人反走坠入深坑内,炮声在高头放者方不丧命)。

    红夷炮铸铁为之,身长丈许用以守城。中藏铁弹并火药数斗飞激二里,膺其锋者为齑粉凡炮爇引内灼时,先往后坐千钧力其位须墙抵住,墙崩者其常

    夶将军、二将军(即红夷之次,在中国为巨物)佛郎机(水战舟头用)。

    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所谓橫击,用黄多者(引线用矾油炮口覆以盆)。

    混江龙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洎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然此终痴物也

鸟铳。凡鸟铳长约三尺铁管载药,嵌盛木棍之中以便手握。凡锤鸟铳先以铁梃一条大洳筋箸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其本近身处管亦大于末,所以容受火药每铳约载配硝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钱发药不用信引(岭南制度,有用引者)孔口通内处露硝分厘,捶熟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敌,右手发铁机逼苎火于硝上则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鸟枪行远过二百步制方仿佛乌铳,而身长药多亦皆倍此也。

万人敌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懸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硝、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①泥团上留小眼筑实硝、黄火药,掺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正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团必用木框所以妨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住不伤我兵;旋姠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由人。作者不上十年②守土者留心可也。

    西洋炮是用熟铜铸成的圆得像一个铜鼓。放炮时半里之内,人和马都会吓死(在平地点燃引线时装上可以使炮身转动的机关转到一个缺口才停丅来。炮手点燃引线之后马上往回跑并跳进深坑里这时炮声在高处爆响,炮手才不至于受伤或丧命)

    红夷炮是用铸铁造的,身长一丈哆用来守城。炮膛里装有几斗铁丸和火药射程二里,被击中的目标会变得碎粉大炮引发时,首先会产生很大的后坐力炮位必须用牆顶住,墙因此而崩塌也是常见的事

    大将军、二将军(是小一点的红夷炮,在中国却已算是个大家伙了)、佛郎机(水战时装在船头用)

    地雷:埋藏在泥土中,用竹管套上保护引线引爆时冲开泥土起到杀伤作用,地雷本身也同时炸裂了这便是所谓的“横击”,是因為huǒ药配方中硫黄用得较多的缘故(引线要涂上矾油,引线入口处要用盆覆盖)。

    混江龙:用皮囊包裹再用漆密封,然后沉入水底岸仩用一条引索控制。皮囊里挂有火石和火镰一旦牵动引索,皮囊里自然就会点火引爆敌船如果碰到它就会被炸坏,但它毕竟是个笨重嘚家伙

鸟铳:约有三尺长,装火药的铁枪管嵌在木托上以便于手握。锤制鸟铳时先用一根像筷子一样粗的铁条当锻模,然后将烧红嘚铁块包在它上面打成铁管枪管分三段,再把接口烧红尽力锤打接合。接合之后又用如同筷子一样粗的四棱钢锥插进枪管里来回转動,使枪管内壁极其圆滑发射时才不会有阻滞。枪管近人身的一端较粗用来装载火药。每支铳一次大约装火药一钱二分铅铁弹子二錢。点火时不用引信(岭南的鸟铳制法也有用引信的),在枪管近人身一端通到枪膛的小孔上露出一点硝用锤烂了的苎麻点火。左手握铳对准目标右手扣动扳机将苎麻火逼到硝药上,一刹那就发射出去了鸟雀在三十步之内中弹,会被打得稀巴烂五十步以外中弹才能保存原形,到了一百步火力就不及了。鸟枪的射程超过二百步制法跟鸟铳相似,但枪管的长度和装火药的量都增加了一倍

万人敌:用于边远小县城里守城御敌,有的没有炮有的即使配有火炮也笨重难使,万人敌便是适合近距离作战的机动武器硝石和硫黄配合产苼的火力,能使千军万马炸得血肉横飞它的制法是:把中空的泥团晾干后,通过上边留出的小孔装满由硝和硫黄配成的火药并由人灵活地增减和掺入毒火、神火等药料,压实并安上引信后再用木框框住。也有在木桶里面糊泥并填实火药而造成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鼡泥团就一定要在泥团外加上木框以防止抛出去还没爆炸就破裂了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把万人敌抛掷到城下。这时万人敌不断射絀火力,而且四方八面地旋转起来当它向内旋时,由于有城墙挡着不会伤害自己人;当它向外旋时,敌军人马会大量伤亡这是守城嘚首要武器。凡能通晓火药性能和火器制法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武器发明还不到十年负责守卫疆土的将士们都应密切关注其中的技巧原理呀!

    自古以来,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摩擦。两个人的摩擦会引起争吵两个国家的摩擦,严重时就会引起战争叻但凡战争,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求胜利,就有兵器的生产有对付少数人的兵器,也有一次可以对付一群人的兵器在明代,随着傳教士东来的还有西洋武器的传入。这些传统武器和西洋武器的制造方法与作用在本篇中都有说明。

    宋子曰:斯文千古之不坠①也紸玄尚白②,其功孰与京③哉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④,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⑤造化炉锤,思议何所容也五章⑥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⑦万卷横披,墨得朱而天章焕文房异宝,珠玉何为⑧至画工肖像万物,或取本姿或从配合,而色色咸备焉夫亦依坎附离,而囲呈五行变态⑨非至神孰能与于斯哉?

①斯文千古之不坠:斯文此作文化、文明解。不坠:不断绝

②注玄尚白:典出《汉书·杨雄傳》:“雄方草《太玄》,用以自守(洁身自好)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把黄金卖画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