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炼等级经过的50关

道教的基本修炼方法(上)——内丹之法又称之为引气之法
希求长期地、无限期地活于人间,饱享人世间的各种幸福。道教徒对人生、人间充满了肯定和依恋。而把死亡看作是可悲、可怕的事。人生太值得珍惜眷恋了,太短暂了。匆匆百年,如白驹过隙,还来不及品味人生的甘甜,衰老、死亡便接踵而至。道教不像儒家、佛家那样对生命抱着一种顺乎客观规律的态度。道教对战胜死亡充满自信。他们确信,人可以凭智慧通达造化之理,盗取阴阳之机,作自己生命的主人,逆转生命衰亡的趋向,甚至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内修”“外养”的工夫。主要途径是练气和炼丹。道教也修禅定,通过静观阴阳的消长变化,体察宇宙人生规律;依据道德经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修炼心性,力求清心寡欲,从而达到摆脱尘俗的烦扰,成仙了道。
早期道教从道为元气的哲学立场出发,在宗教实践上注重养气炼形,追求肉体长生的显效。其修炼方法,综合了华夏传统的仙道、养生术,有服饵、服气、辟谷、行气(闭息)、导引、按摩、叩齿、咽津、存思等多种形式,主要从调制身体和呼吸及外服丹药入手,当然也重视心意的调摄,强调清静离欲。大概因养气炼形一类方法长生修炼起来难度太大,促使道教渐重修心,从先秦道家老庄守静、守心、坐忘、心斋等炼神之道出发,融摄吸收佛家擅长的修心之道。
后来道书中所述坐忘、心斋、定观等,都强调离绝妄念,以智慧观察身、心、物空无虚幻,令心寂定不动,乃至“寂无所寂”,与道合一。这一点深受佛家真如三昧、实相禅、止观的影响,可以看出从南北朝以后,道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的趋势非常明显。
道家修仙以丹法为主,而金丹又有内外之别。以守一、服气、炼养,为内丹学。以服饵、烧炼,为外丹之术。内外丹都有上中下三品之说,有天元、地元、人元之分,单修、双修等不同的修炼方法和神仙、天仙、地仙、人仙、鬼仙等成就差别。
道教认为,两肾间先天的元阳真气。道士在锻炼养生时,发现了引气之法。主要是通过调整呼吸,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吐纳丹田之气。用意念引导丹田之“气”沿着任脉下行,然后再沿着督脉向上逆行,从百会穴再将真气引至下丹田。这个循环九转为一次。所以《西游记》里多次提到九转大还丹,实际上这是人体小周天炼法。大周天炼法与小周天炼法不同的是:以意领气从百会贯入下丹田陈入会阴,当气至任脉、督脉会合处时,使真气从左右两支顺两腿阳经脉,两三里穴,直至涌泉穴,用意念将气从涌泉穴提起,顺两腿阴脉上行,经会阴达到长强穴,再引气沿任督两脉上行至胸椎,沿两胳膊外侧,将气引到手心劳宫穴。再由劳宫穴沿着内关直至百会,用意念将气分开运行,顺两耳前侧分下汇于舌尖。再用意念将气引导到百会穴,沿着任督脉下行到下丹田。修炼者经过一番苦练,达到一定的功夫后,是可以做到引导气沿着经络运行的。
也许有读者又迷惑了:既然道教的内丹之法其实就是引气之法,干脆就称为引气法算了,干什么又称内丹之法?实际上这两者一点也不矛盾。为什么说炼内丹?当人们意守丹田的时候,最初感觉意念集中在脐下拳头大小的范围,而随着修炼的人不断深入,意念由脐下拳头大小的范围逐渐集中,越来越小,最终感觉成为一个点,也就是所谓炼成的“丹”。引气实际上是引导结成“丹”的气,在人体的经络中运行。
修心炼神与传统的养气修命之术的结合,是唐宋以来以“性命双修”为宗旨的内丹之道。所谓性命双修,实际是道教内丹命术与禅宗之禅的双修、合修,是禅宗影响道教的产物。先命后性,为钟吕内丹派南宗张伯端一系的路线,他的修炼先从道教调息闭气等方法入手,炼精化炁,炼炁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参究禅宗。采用了禅宗的打坐、参究、圆相、机锋等方式方法。收心炼已,“一念不生”、“对境无心”最后识心见性。先性后命,为钟吕内丹派北宗全真道王喆一系所主张的,其修炼先参酌禅法,然后依道教功法修炼。两种丹法,实际上都以修性为主。所谓识心见性,都是效法禅宗,因此,道教无论是从基本理论还是从修炼方法上,都大量吸收了佛教的精华。
现代科学对道教以及《西游记》中的种种修炼理论一般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这套理论是荒谬的。但是,现代气功表明,人体的经络和血脉确实存在,如果有人严格按照程序修炼,从而打通子午小周天和奇经八脉,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这并不是什么迷信的事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道教修炼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陈撄宁
&&& 余昔年访道,执定一个见解,就是虚怀若谷。不管所遇之人,是正道、是旁门、是邪术、是大乘、是小乘,总以得到口诀为最后之目的。故凡关于口诀一层,耳中所闻者,实在多得无以复加。虽不能说白费光阴,徒劳心力,然在我所得的口诀中。百分之五十,都是怪诞鄙陋,不能作用的。又有百分之二十。虽然能用,而无大效验。其可以称为真正口诀者,仅百分之三十而已。
&&&&&&&仅此百分之三十,尚有上中下三等之不同,难以一概而论。现在我对于口诀二字,著实有点厌闻。俱因多年阅历,刻苦研求,遂发明口诀不肯轻传之理由如后:
&&&&&一、造化弄人,要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而修道者,偏要长生不死,或永死不生,以与造化相反抗。设若你没有超群的毅力,绝顶的聪明,深宏的德量,结果定归失败,到了失败以后,不咎自己资格欠缺,却怪为师者妄语。口诀不灵,是多收一个徒弟,就多一层烦恼。因此非遇载道之器,不肯轻传。此为第一种理由。
&&&&&二、凡事着得来容易,在自己心目中。看得就不十分贵重。一旦实行,必以游戏之态度处之。世上人情,大都如此。修道是一种最高尚之事业,若视同游戏,请问能有好结果否?因此传道者,常故意使学道者受过相当之困难,以观察其人是否有诚恳之心志,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二种理由。
&&&&&三、道是宇宙万物所共有的,法是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术是依法证道或护法行道之种种手段。道只有一,法则有上中下三等之差别,术更有古今邪正巧拙利害之不同。道可以公开宣讲,与千万人听闻。著书立说,与全世界相见。法当按三等之阶级,选择上中下三等根器而授之,不可以一法教多人,免致杆格不通。术更须择时择地择人择社会环境,而酌量其可传与不可传。有几种秘术,虽能速获神效,而未免惊世骇俗,易招毁谤。若一显扬,必生反动,对于实行上大有障碍。宁可秘而藏之,免致门外汉乱加批评。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三种理由。
&&&&&四、为传道之师者,亦有三等资格。第一等是已经完全修炼成功的人,或是古代圣真之化身。第二等是一半修炼成功的人,其肉体上之生理,与凡失绝不相同。这两等人,传道即传道而已,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亦无须要凡人去帮助他。第三等的是已经千辛万苦,得受口诀,但因环境不佳,经济困难,未能实行用功修炼,只得根于人类互助之原则,寻觅一个有财力可以帮助自己修道的人,而后传之;但其人虽有财力可以助我,而品德欠优,不足为载道之器者,照例亦不许传授。此为第四种理由。
&&&&&附告:读者至此,不要误会,以为作书者心中想人帮助,故意造出许多谣言。老实说一句,我现在的程度,虽然不敢与第二等资格并肩;但可以凭我个人的力量,赶上前去,尚不十分困难,毋须要人帮助。我现在所做的事,都是为人,不是为己。若欲独善其身,自然有我分内应该进行之事,何必在此舞文弄墨,惹许多麻烦?读者须要把市侩的习气除脱,然后看我的书,方没有障碍。
&&&&&五、为师者当日学得口诀时,必定要发一种誓词。如“不许妄传匪人,若妄传者,必遭灾祸。”等语,此乃最平常之誓词。尚有比这个更厉害的。如“生受人天之诛,死受地狱之苦。”等语。既然发过这许多誓,自己总不免忐忑于心。因此为师者,日后传人,都是战战兢兢,恐怕自己偶不小心,犯了誓语,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五种理由。
&&&&&六、为师者自己当日得传口诀,很不容易。或经过许多岁月,或历过许多艰辛,或受过许多磨折,最后方能得诀归来。从此他就认定了自己生平所经历之过程,就是普通一般初学人的榜样。设若你所经历者,不合于他自己当日之过程,他以为太便宜于你,非普通学人之本分。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六种理由。
&&&&&七、地元丹诀,黄白点金术,自古至今,皆守秘密,不肯公开。但每一个朝代,总有几人承受此法。从前生活程度,比较现代是很低。他们修道的人,本不想发财,只要一个月炼出几两银子,就可过生活,不是隐于山林,就是混于城市。彼既无求于人、人亦不能识他.像这一类的口诀,也是不易得闻。设若公开宣布,大家都会炼,银子生产过剩,必要扰乱全国金融,又恐匪人得之藉此作威作福,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七种理由。
&&&&&八、剑术,也是极端秘密之一种.上等的名为剑仙,次等的叫做剑客。他们的戒律,不许管国家大事。现在常听人说,彼等为何不替国家出力?这都是门外话,决不可拿看小说的眼光去猜想。究竟他们费二十年光阴,牺牲一切,专炼此术,作什么用处呢?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这一派,乃地仙门中之旁支。他们修炼,是要跑到悬涯绝壑,采取灵药,服食辟谷,吐纳呼吸,噏受日精月华。各种工夫与金丹法门隐居城市修炼者不同。假使在深山中,遇到毒蛇猛兽,肉体无力抵抗之时,就用剑气去降伏。待到二三百年以后,道成尸解。肉体既不要保存,剑术遂归于无用。
&&&&&他们若有不甘于小成者,半途上再求进一步的工夫,参透造化阴阳之消息,拿出旋乾转坤之手段,将后天金气,变而为先天金气。于是又走向金丹大道正路上来了。这种人性情甚为固执而冷僻。若是你的资格不合于他的条件,无论如何,他决不肯相传.此为第八种理由。
&&&&&前几年在四川重庆一带,传授剑术的那位先生,难免带点江湖上的习气。他收了许多徒弟,弄了不少金钱,在他自己,甚为得计;可借剑仙名誉,被他丧尽。西北几省,也有人在制造剑仙的神话,完全与真实剑仙事迹不同。吾恐又是一种欺诈手段,好道诸君,切切不可入其圈套。
&&&&&九、符咒祭炼,遣神役鬼,降妖捉怪,搬运变化,三蹻五遁,障眼定身,拘蛇捕狐,种种奇怪法术,十分之九都是假的.然而真假是对峙的名词。有假必有真,其真者若误传匪人,则国家社会皆受其影响。传者受者同遭灾害。如昔日白莲教之类皆是。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九种理由。
&&&&&十、祝由医病,符水救急,运气按摩,针灸点穴,这都是他们一生衣食之资。你若没有相当的报酬,决不能得到他们的口诀。其中也有专以救济为怀,不靠此谋生者,虽不吝于传人;但学者亦不许营业。若私自收人家报酬,又违背他们的戒律,连累师父,所以不肯轻传。此为第十种理由。
&&&&&十一、内家外家两派武术入门的架子,以及普通的拳脚,虽可以公开传人,稍为深一点的,就要正式拜师父,才肯指示其中奥妙,不能随便乱说。尚有家传绝艺,只传儿子不传徒弟者,亦常有之。一者恐怕徒弟学会了要打师父,二者徒弟不能担负养活师父一家的重大责任。若拜方外人做师父,就没有第二个问题。你若是运气好,非但师父不要你养活,并且师父还可供给你的用度。然第一个问题仍不能免,总要稍为留点秘密本领,防备徒弟倒戈。所以中国武术,愈传愈劣,一代不如一代。此为第十一种理由。
&&&&&十二、佛教耶教,是世界性,道学仙术,是种族性。凡含有世界性的宗教,无论你们是什么种族,总普遍欢迎你们加入他们的教团。你不信,劝你信;你既信,拉你进。
&&&&&至于道学仙术,恰好立在反对的地位。设若你不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你就莫想得他丝毫真诀。我当日学道时,曾经照例发过誓语,永不公开。就是怕让外国人得著,去拼命死炼。假使他们一旦炼成功,真似虎之添翼。我们中华民族,更要望尘莫及了。不如保留这点老祖宗的遗传,尚有几分希望。将来或可以拿肉体炼出的神通,打倒科学战争的利器,降伏一般嗜杀的魔王。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十二种理由。
&&&&&或问佛教重慈悲,耶教讲博爱,就算老氏之教,与佛耶二教不同。然观《道德经》所云:清净无为,退让不争,柔弱者生之徒,强梁者不得其死等语,皆是老子的本旨。外国人果真信仰道教,决不至于恃强凌弱,以侵略为能事。此条所言不敢公开之理由,未免过虑。答曰:请观东方之佛教国,慈悲何在?欧洲各国,大半信仰耶稣教,博爱又何在?
&&&&&这些都是空谈。在实际上行为,极端相反。况且我等今日所研究者,乃中华民族自古相传之仙术,不是宗教,不是道德,更不是专讲心性的工夫。圣贤君子学此术,固不失为圣贤君子,强盗小人学此术,仍旧是一个强盗小人,甚至于增加其作恶之能力。历代仙师所以严守秘密,不肯轻传,确是理由充足,非过虑也。
&&&&&十三、神仙家的思想理论与方术,综合而观,可以称为超人哲学。虽其中法门,种种不同,程度有深浅之殊,成功有迟速之异。然其本旨,总在平改变现实之人生,不在乎创立迷信之宗教。后世一般宗教家,常感觉自己教义上空疏,不足资以号召,每每利用神仙之学说,混合于其教义内,以装饰自己之门庭。试看各处秘密小教,以及某会某坛某社某院等等,遍布全国。你若加入彼等团体之内,即可以窥见一鳞半爪,若隐若现,似乎真有神仙降世,暗作主持。及考察彼等全部之理论,对于古代神仙家之学说,大都隔膜而不能贯通,并且将圣贤仙佛菩萨鬼神,夹杂一处,七扯八拉,于是乎神仙本来面目遂无人认识。幸而彼等未窥堂奥,仅仅涉及皮毛,故关于神仙家根本学说,尚不至被彼等摇动。假使使今日毫无疑虑,将天元神丹,地元黄白,并《参同》《悟真》之秘诀,完全公开,让彼等得知,其合意者,则作为彼等资以号召之材料,其不合意者,则假借仙佛名义,胡乱批评,贻误后学,是未见公开之利,而先受公开之害。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十三种理由。
&&&&&十四、上条所言,乃过去与现在之流弊,尚有将来之隐患,亦不可不防。盖旧式教徒,志在保守,故对于非彼教所有者,概目为外道。神仙亦在彼等排斥之列,虽嫌其气量狭隘,不能容人,亦喜其界限分明,各存真相。所患者就是新式教徒,志在侵略,每欲将他教之特长,以及神仙家之秘术,尽收摄于己教范围之内,以造成他们的新教义。显宗能容纳者,即入于显宗,显宗不能容纳者,概归于密宗。其手段譬如商家之盘店,把我们店面的招牌取下,又把我们店中存货搬到他们店中,改换他们的招牌,出售于市,并且大登广告,说是他们本厂制造的。假使此计一朝实行。中华民族自古相传之道术,就要被他们销减干净。吾辈忝为黄帝子孙,不能不努力保存先代之遗泽。因此不肯轻传。此为第十四种理由。
陈撄宁百科名片
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道号“圆顿子”。原籍安徽,世居安庆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典。十岁读《神仙传》,即萌生学仙之念。稍长,考中秀才。因患痨疾,从叔祖学医,同时试做仙道工夫,逐渐恢复健康
  。1905年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学堂,两年后痨疾复发而辍学。1908年起,为了学习养生方法,他离开家庭四处求师,得到一些丹法口诀,然未遇深谙丹道之炼师,怅然而返。
  年,住在姊丈乔种珊家,日往通读《》,遂探得道教丹术之底蕴。为了有所比较,他又去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旋赴,寻访高道,未遇。1916年陈撄宁由京返沪,与西医师昊彝珠结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
  1922年至1932年,陈撄宁与同志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
  1939年,张竹铭医师又创办了《仙道月报》,陈撄宁仍为主笔之一。1941年夏,该刊又因上海局势险恶而停办。
  此后,陈撄宁仍然坚持仙学的研究,并传授弟子。
  1953年,浙江省政府聘请陈撄宁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1956年秋,道教界人士倡议成立,陈撄宁被邀请为筹备委员。
  1957年4月,协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1961年,当选为道教协会会长。
  “文革”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深为抑郁惶恐,心力交瘁并因肺癌住在。
  日,陈撄宁先生羽化。
  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1],居士。原名元善、志祥,后改名撄宁,字子修,号圆顿子,安徽怀宁人。清末秀才,毕业于安徽高等法政学堂。少年时体弱多病,不喜仕宦,羡慕仙学。遂遍历名山道观,寻师访友,钻研道
藏,并结合西方医疗科学,亲身体验道教养生法。1939年,创办《仙学月报》。其对道藏书目重作分类,将七部十二类的旧名目一概取消,只就道藏原有1500种书的性质分为道家、道通、道功、道术、道济、道余、道史、道集、道教、道经、道诚、道法、道仪、道总等14类。1956年,其与各地道教界人士发起筹备全国道教组织。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61年,当选为会长,并任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其著作颇丰,涉及内容有丹道、史论等,共计有《黄庭经讲义》、《道教起源》、《教理概论》、《静功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静功疗养法》、
《仙与三教之异同》等近30余种。
  陈撄宁,道号“圆顿子”,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祖籍怀宁,世居苏家巷。幼承家学,熟读儒典。十岁读,即萌生学仙之念。稍长,考中秀才。因患痨疾,从叔祖学医,同时试做仙道工夫,逐渐恢复健康。1905年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学堂,两年后痨疾复发而辍学。起,为了学习养生方法,他离开家庭四处求师,得到一些丹法口诀,然未遇深谙丹道之炼师,怅然而返。年,住在姊丈乔种珊家,日往上海白云观通读,遂探得道教丹术之底蕴。为了有所比较,他又去杭州海潮寺华严大学阅读佛经。旋赴北京,寻访高道,未遇。陈撄宁由京返沪,与西医师昊彝珠结婚,夫妻二人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1922年至1932年,陈撄宁与同志数人在家中进行了数百次外丹试验,终因军阀混战和日寇侵沪受到破坏,未获最后成功。1933年,张竹铭医师在沪创办《扬善半月刊》,特辟“答读者问专栏”,请陈撄宁主笔。陈撄宁利用这个阵地,大力提倡“仙学”,团结了众多好道之士,使之成为当时全国研究仙道的中心。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扬善半月刊)被迫停办。1939年,张竹铭医师又创办了,陈撄宁仍为主笔之一。夏,该刊又因上海局势险恶而停办。此后,陈撄宁仍然坚持仙学的研究,并传授弟子。1953年,政府聘请陈撄宁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秋,道教界人士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陈撄宁被邀请为筹备委员。1957年4月,中国道教协会正式成立,他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当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文革”期间,中国道协被迫停止工作,陈撄宁深为抑郁惶恐,心力交瘁。日,陈撄宁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89岁。
  生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十二月。祖籍安徽洪镇乡新陈埂,世居安庆苏家巷。父,先生,为清朝举人,设学馆授徒,以教书为业。先生8岁便受家教课读儒学经书,14岁便能文能诗。他禀赋聪慧,求学勤奋,在少年时期便已具备了丰实的儒学功底。稍长,曾考秀才,初试,因平日喜读当时
陈撄宁仙学精要
的《时报》、 等书报,爱新思潮熏陶,颇不满清廷朝政腐朽、丧权辱国,故而试文语涉朝政,对清廷有所针砭。这自然与封建科举之意大相径庭,且有触犯帝王尊严之过。幸好主考官乃其父执,暗将此份试卷抽去,始免于祸。但主考官司嘱其父要严加管束,免今后遭罪。先生之母闻此震惊致病,而先生亦因之感时世险恶、艰难,心存戒警,这也是后来无意之起因。后由于家庭督促,下科应试,中。旋因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才解脱了先生应试功名,以挚“光耀门庭”的束缚。不久洋务大臣在安庆开办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先生考入就读,在这里曾受业于。先生自幼体质单薄,加之勤奋苦读,刚及青年便縻患涝疾,当时无医可治,医生束手。先生不甘待毙,决心自寻却病之右,以救垂危生命,曾辍儒学而从其叔父学习中医。经服药实验,觉古医药对痨疾效验不著。因其叔既操中医,且好事神仙方术,先生亦因之渐渐滋生对古神仙家修养法的兴趣,开始读道书,研习月法。经亲身实验,身体康复,相信仙学养生法是却病延龄有奇效的方法,便从医理、哲理多方面着手深研仙学。他25岁时入安徽高等政法学堂,因读书勤奋,未及结业而旧疾复发,只得辍学离校。自感生路只有一条,便是访名师,深炼仙道养生之术。从28岁起,曾寻访、、山、
陈撄宁仙学精要
冶开和尚,感到佛教修养法偏重心性,而忽略于形体,未必能达到法病长寿的功效!足迹又转向道教名山胜地,曾参访、茅山、均州、、涂山、,均未遇深谱丹道之炼师,怅然而返。寻思与其四处奔波,白费光阴,不如自家阅读,从道教经书中发掘玄珠。闻上海白云观贮有此书,便欣然赴沪,借住姐夫乔种珊医生家,逢初一、十五便往白云观求借《道藏》数种经书,取回阅读。如是者历三载,确知《道藏》中养生学资料之宝贵和丰富。他对丹道理论研之更深,实践勤而有恒,功法精谱,身体恢复康健。
  1916年先生借夫人吴彝珠(西医医生)在上海民国路自设诊所行医,先生一边行中医,一边继续研习仙道修养法并从事著述。当时上海医药界和道教界,均知先生精于仙道月法,主张先生宣扬此术以济世,在1913年7月间,先生在他的学生们的赞助下创办了《扬善半月刊》,由上海翼化堂出版,倡导和推广仙道养生法。先生竭力主编这份独一无二的仙学刊物,无时或怠,他对自己学得和悟得的修养方法和体验,从不矜为独得,对友人及学生从不保守。有不少好事仙学修养法者,常向先生请教,他均认真回答,而且把带有共同性的回答,公开发表于《扬言半月刊》上,使读者咸知。此举破除了道教界历来对仙道修养法密而不宣的陈规陋习。
  公元1937年8月,日寇侵沪,《扬善半月刊》停刊,前后共发行99期。此时人心惶恐,纷纷逃亡,先生书籍、文稿、衣物荡然无存,不得已寄居外甥婿张嘉寿(中学校长)家,间亦行医及讲学。公元1939年8月,在弟子张竹铭医师赞助下,先生又创办了《仙学月报》,共发行30期,1941年因战争停刊。
  1945年夫人吴彝珠去世,从此先生子然一身,居处无定,往还于亲友、学生之家,常代人作世俗应酬文章,或为讲解历史、文学、哲学、医学、仙学之古籍,实际上等于家庭教师,但不拿薪金,只由学生照顾生活。1949年上海解放,年近古稀的他,在上海迎接了新社会的到来。1953年,先生由上海去杭州,住学生医师家,为其讲授《》及,并研究针灸原理,探讨经络学。同年10月,秘书厅获悉先生学识渊博,为人,推荐于文史馆,聘请为文史馆馆员,并请他在杭州疗养院授静功疗养法。这是先生平生首次出来在政府所辖部门作事,时年已73岁。
筹备道教协会
  1956年秋,方丈等创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生被邀为筹备委员之一。1957年4月,第一次全国道教徒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尽管先生因胃溃疡卧病于杭州,未能出席这次会议,但由于他的名声在道教界影响较大,深受敬重,仍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当时他已77岁。1957年冬,先生来京,住中国道协所在地白云观。尔后政治运动频繁,由于先生历史清白,且一向对人诚恳平易,为人敦厚慈善,寡言慎行,对党和政府衷心拥护,所有与先生有交往者,无不由衷敬佩先生,因此从年的历次政治运动,先生均安然度过。在10年中,先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读书、著述,潜心治学并培养学生。其间,
  1958年先生被全国吸收为列席委员,任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当选为第二届中国道协会长。先生曾在全国政协讲坛上呼吁开展对及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当时的人大副委员长、中央统战郎部长和国务院宗教局局长出面,于日在全国政协会议室召开了关于开展对道教学术研究的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约有李维汉、、何成湘、陈撄宁、、孟明慧、、、、、刘厚祜等。不久,中国道协便成立了研究室,由先生亲自领导制证了研究计划及培养道教知识分子计划。先生亲自指导研究人员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道教文献资料,编辑《历代道教史资料》,编写《中国道教史提纲》,提出"在教言教",按道遣教本来面貌研究道教的方针。
  在此期间还兴办了《道协会刊》、道教知识进修班。他自当选为会长后,日以继夜地读书和工作,虽已年逾80,仍然精神矍爽,毫无倦怠之意。他鼓励全国道教徒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目由政策,开展道教学术研究,培养后继人才,诸方面都作出了显著成绩,中国道协的工作较以往大有声色。因此他在道教界的声望也就更为提高。尽管他只是一位研究道教和仙道养生学的学者,由于他精通道教义理及内外丹法,尊重宗教感情,与道教界人士结有深厚友谊,被道教界敬誉为“当代的太上老君”。先生对道教徒极诚恳,一言一行都从国家政策法规以及道教界合法权益出发,因而深受拥戴。道教界老人们见道教日渐式微,不免。而先生却慧眼卓识,认为道教的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化,不能保证它永久不变,但道教的学术为群众所需要,不但能够长远流传,而且能够逐渐发展。新中国的道教徒,应爱国爱教,以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首务.即继承、研究、发扬道教哲理、修炼丹法、音乐、动静功等。由于先生能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故而心胸坦荡,无所萦怀,勤奋敏学,老当益壮。他常对学生说,解放前无意仕途,可以说一界不入,年近八十,在新社会才正式入道教协会作负责人,想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才能贡献给道教界,贡献给社会,以求无负于天,无负于地,无负于人。
我的更多文章:
( 19:31:00)( 06:53:34)( 20:55:20)( 21:35:56)( 21:29:21)( 11:31:47)( 11:26:43)( 12:44:55)( 23:35:34)( 23:27:3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法术修炼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