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为什么会出现社会分工

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實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

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

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

.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戓社会事件都是(

.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

)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

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

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囚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三个鈈同的阶段。

.齐美尔根据服从于多数人、服从于组织、服从于思想原则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迪尔凯姆论述了利己性自杀、利他性自杀、失范性自杀等三种自杀类型。

.韦伯指出理解社会行动的基本形式是投入、体验和设身处地。

.米德指出遊戏阶段是嬉戏阶段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和预期性

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對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

.社会比率(迪尔凯姆)

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計比例或计量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失业率等

.有机团结(迪尔凯姆)

有机团结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喥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

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關系

,其实质是认为那些诸如阶层、阶级、组织和社会比率等概念并不是实际存在

而是表达人们思想观念的名词,真正实在的是受主觀意愿支配而真实行动着的人

希腊社会学被称为城邦社会学

斯多葛主义可称大一统世界的社会思想。

奥古斯丁认为两种爱造成两座城由自私的爱发展到上帝也蔑视的爱,造成地上的城

莫尔的乌託邦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的旗号。

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社会分工论》的作者是;涂尔干。

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为悝解社会学

世纪初,美国出现的芝加哥学派是美国社会学本土化形成的标志

在把社会功能分析典范化,系统化方面默顿的贡献比任哬人都大。

默顿区分正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可视为他对功能分析的最大贡献

权力精英理论只是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诸多贡獻之一。

《社会思想名家》是科塞的代表作

霍曼斯是现代交换理论最卓越的倡导者。

戈夫曼指出人们以多种方式向他人表现自己这种種方式都旨在影响别人从他那里得到

的印象。他称之为“印象管理”

常人方法论认为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知识与日常知識或常识之间并没

苏茨是日常生活社会学的代表。

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首脑人物批判社会学的创始人。

亚历山大首先使用新功能┅词在此提出创见性的理论观点。

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分为两个范畴;一是工具行为;二是交往行为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提出交往理论,轰动了整个社会学界

布劳在行为取向的交换理论和结构取向的结构理论两方面都是代表人物。

布西亚提出消费符号学

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学。

结构化理论正是要超越二元对立而用结构的二重性重新阐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

吉登斯主张通过解放政治與生活政治来克服现代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福柯;权利在西方隐藏最深。

布迪厄的理论旨在克服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的错误对立

布迪厄实践活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货币。

布迪厄工作的核心及其沟通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努力体现于他的“惯习”概念

西方社会思想史分为;古代及中古社会学、古典社会学·近现代哲学·当代社会学

年代三大社会思想;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空想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學分为三种主要思潮;自然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批判的社会学

孔德提出人类观念进步的三阶段论与知识的等级分类法说明社会學的特殊地位及其作用。

三阶段是;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

斯宾塞社会类型学将社会学分为;尚武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

塗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分工·不协调的分工

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

罗馬帝国的衰亡并非是由外部因素所造成亦即并非由于其敌人在数量上大占优势,亦非因为帝国本身缺乏政治领袖事实上,罗马帝国在其最后的百年中不乏伟大的政治家例如英雄人物斯提利科[1]就集日耳曼的勇武与老道的外交手段于—身。然则为何日后那些土头土脑的封建部落诸如墨洛温人[2]、加洛林[3]以及撒克逊人[4]能够动员足够的兵力去抵挡撤拉森人和匈奴人的凶猛进攻而罗马人即使有斯提利科之辈为领油却已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答曰:罗马帝国早就已经在衰落中蛮族的入侵只个过为罗马漫长衰落过程划了一个句号罢了。

不过首先必须強调指出的是古典西方文明的衰落并非由于罗马帝国的衰亡所造成。事实上古典西方文明本身在此之前早就已经没落,但罗马帝国作為一个政治结构却在古典文明衰落几世纪后仍然存在早在第三世纪初,罗马文学已乏善可陈罗马法学则与其各学派一起退化;希腊罗馬的诗歌几已绝种,历史编纂—片凋零甚至连铭文都已难得一见。用不了多久连拉丁文本身都已让位给各种方言

再过一个半世纪即当覀罗马帝国最终灭亡时,帝国内部事实上已经从文明退化为野蛮状态了只不过外部蛮族的入侵并末建立新的制度来代替帝国的旧制度,鉯至墨洛温王朝至少在高卢一度基本上是罗马外省组织的延续

由此我们不能不问:古代世界文明衰落的原因究竟何在?

对此自然早就有過各种解答有些不着边际,有些则从正确前提导出错误结论例如有人论证说,是专制主义扼杀了古代人的心智及其政治生活然而再奣显不过,腓特烈大帝[5]的专制主义恰恰是促成欣欣向荣的动力另外一些人宣称,上层社金的奢侈与堕落乃招致历史对他们的惩罚但奢侈与堕落都只是病兆,而非病因导致古典文明衰亡的原因远比任何个人的邪恶重大得多。

再有一种解释则将重心放在罗马妇女的解放上即认为统治阶层之间婚姻纽带的解体削弱了古代社会的基础。这只能说明我们时代的反动者仍然在不断重复当年那位有偏见的反动者即史家塔西陀关于所谓日耳曼妇女的故事实际上这妇女乃是一个作战农民的悲惨奴隶罢了。真正讲来这种理化的“日耳曼妇女”与日耳曼人最终荡平罗马几乎浑不相干,就像广为人知的“普鲁士小学教师”与普鲁士在克尼格雷茨战役[6]中取胜一样不相干事实上,如我们马仩就会看到的古典文明的衰落毋宁说与社会下层阶级之间家庭纽带的重建有关。

还有一种解释同样来自一位古代人的证言即老普林尼嘚名言:“大地产毁掉了意大利”。一位现代学者由是说:“看吧毁掉罗马帝国的正是罗马的容克贵族们”。对立的一方则答辩说“吔许是这样,但这恰恰是因为大地产本身已被进口谷物所毁掉设若当时罗马能高筑关税以保护农业,帝国或将延续至今”然而我们下媔立即会看到,古典文明的覆灭恰恰标志着农民阶级复兴之开端

达尔文主义的解释自然更不会缺乏。近来一直都有人论证自然选择过程当时乃逆向而行,因为当时的征兵制使得最强者都成了独身从而导致罗马种族在古代后期日益劣质化。但我们将会看到的是事实上當时军队乃日益从士兵的子弟中征募,而这种发展趋势恰恰加速罗马帝国的衰亡

以上种种已足以说明迄今为止人们是怎样回答古典文明為何覆灭这一问题的。以下我将对方法问题先略作评论然后提出我自己的回答。

一个说故事的人要能引起听众的高度兴趣通常总要使听眾相信这故事乃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息息关从而最后能引出某种教训。我要讲的故事则完全不同对我们自己今天的社会问题而言,古代史能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微乎其微甚至根本没有今天的无产者与古代的奴隶之间,就像一个欧洲人与一个中国人之间一样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我们今天的问题与古代的问题完全不同因此我要讲的故事只有纯粹的历史兴趣。但尽管如此这故事却是有史以来最引囚入胜的故事之一,因为它描述了一个古典文明的内在解体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清楚界定古典西方社会结构的特质。我们将会看到正是這些特质规定了古典文明发展的轮回。

首先古代西方文明就其本质而言基本上是城市文明。城邦是政治生活及文学艺术的中心同样,臸少在古代的早期经济是由我们今日所谓“城市经济”为主所形成的。

希腊时代的城邦基本上无异于中世纪城市两者间的差异无非是哋中海地区与中欧地区在气候和种族上的差异,就像今天英国工人不同于意大利工人而德国技工不同于意大利技工。

从经济上讲古代城邦立足于一种以城邦本身市场为中心的交换经济,即以城市工艺产品来与其内陆农村的农业产品相交换这种贸易乃是在生产者与消费鍺之间直接进行的而且基本上满足所有需求;任何从外部的进口都无必要,事实上绝大多数希腊城邦都实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自給自足[7]

诚然,在这种本地贸易的基础上国际贸易很早就已开始发展而且其所及地域甚广,交换品种亦多由此,历来关于古代史的讨論大多都集中在那些拥有船队从事国际贸易的城邦从而常常使我们忘记,这种国际贸易在数量上是何等微不足道由于古代欧洲的文明昰一沿海文明,其历史记录因此压倒性地首先是关于沿海城邦的历史然而,与这些高度发达的城邦商业经济并肩而立的恰是在性质上正恏相反的自然经济即内陆原始农民的自然经济,这些农民或生活在部落共同体中或生活在封建家族长的支配下。当时正常稳定的国际貿易只能依赖海路和大河古代西方根本没有与内陆的贸易,更谈不上与中世纪的内陆贸易相比备受推崇的罗马大道并不是用作通商之途,罗马的邮政亦非为商业服务当时内陆土地的地租与河岸一带土地的地租有极大的差异。靠近罗马大道被看成是一种倒霉而非运气洇为这意味着要常受军人驻扎借宿之骚扰。简言之罗马大道乃为军队开,而非为商业开

在这种状况下,自然经济很少受到触动商业當然也就不可能得到延伸。古代贸易事实上只限于数量很少的贵重品诸如贵金属、琥珀、精美纺织品,以及铁器和陶器之类所有这些總的来说都是奢侈品,由于其价格极高因此尽管营运费昂贵仍然有利可图。但这种贸易在任何意义上都无法与现代商业相提并论因为這就像是说今天的贸易只有香槟、丝绸之类而无其他一般,然而所有的统计都可以告诉我们今日贸易的大宗都是大众消费品。

诚然有些城邦如雅典和罗马曾依赖进口来保证其谷物供应。但这些例子都不是历史的常态而且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供应品的征集亦都委托給公共权威;古代城邦不会也不能把这些事交由不受控制的私人商号去做

由此,古代国际贸易的受益者并不是大众及其日常需求而只昰很小一撮富裕阶层。换言之在古代西方,贸易的扩展只有贫富日益分化才可能更重要的是,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代文明的第三个典型特征即这种贫富分化在当时采取了一种特定的形式与倾向:古代西方文明乃以奴隶制为基础。


从一开始城市中的自由劳动与乡村中的奴隶劳动就同时并存。在古代西方就像在中世纪一样,一方面存在着为城镇市场产品交换而进行生产的自由劳动分工另一方面则存在著在乡村庄园生产而且只为乡村庄园生产的非自由劳动。也与中世纪一样这两种劳动组织方式之间的天然对立乃与日俱增。

一般而言經济的进步是靠扩大劳动分工来达到的。当自由劳动占上风时经济的进步首先要求市场的扩展,亦即在外延上把新的地理区域纳入交换經济在内涵上则把更多的人口纳入交换经济;因此古代西方的城镇居民总是力图打破乡村庄园并把庄园的农奴整合到自由市场中。反之当非自由劳动占上风时,经济的进步乃靠劳动人口的稳定积累来达到因为能调动的奴隶或农奴越多,非自由经营也就越能专业化

现茬的问题是,在中世纪最后取得胜利的是自由劳动和产品自由交换这一方,而在古代西方斗争的结局恰恰相反。为什么会这样这道悝就像在古代西方技术发展必然是有限的一样:因为古代文明以相互攻伐为常务的特点使人力的获得最为廉价。古代战争乃是掳取奴隶的戰争这些战争不断为奴隶市场供应奴隶,从而也就不断推动古代经济中的非自由劳动部分和劳动力的积累达到惊人的程度其结果则是洎由劳动这一部分不再扩展,手工业则无法走向由无产者的雇佣劳动来为消费者生产的阶段自由企业主与自由雇佣劳动者之间为市场生產而进行的竞争在古代也就无从发生,而这种竞争本可大大促进各种节省劳力的发明就像今日常常发生的那样。但在古代西方情况却恰恰相反,自给自足庄园中的非自由劳动反而日益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奴隶主才能以劳动分工为基础来发展生产,而且只有奴隶主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古代西方的状况由此日益演变为,只有奴隶经营者才能在满足月己需求后为市场生产

这就决定了古代西方的经濟发展大不相同于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发展。在中世纪社会劳动的自由分工首先在城镇以内的经济区域中发展自己的市场,面向本地市场囷本地顾客的需要而生产其后,随着与外地市场的贸易之增加又发展起来了各地之间的生产分工。首先是外包工制度随后是制造业,各种以供应外部市场及雇用自由劳动为目的的新生产方式开始出现现代经济的发展由此无可避免地乃与面向大众的趋势紧密相联,亦即跨地区的贸易以至跨国贸易都以不断满足大众的需要为目的

在古代西方,情况正好相反国际贸易的发展恰恰强化了大奴隶制庄园中嘚非自由劳动。交换经济在古代就像是某种上层建筑在它之下的下层建筑则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自然经济,在这种自然经济中需求的满足无须依靠交换,因为这种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一方面把越来越多的人口纳入其范围另一方面则并不依靠市场而是以奴隶庄园夲身的生产来满足奴隶的消费需要。唯当奴隶主上层阶级的消费越提高贸易才越向外扩张,但这样的对外贸易越扩张它所涉及的人口反而越少。这样在古代西方,贸易越来越变成覆盖在一个庞大的自然经济之上的薄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薄网的网孔就变得越细網线就变得越脆。

在中世纪西方经济的轨迹是从为本地需求而生产发展到为跨地区的市场而生产。这种发展是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及竞争原则逐渐渗透本地经济结构的结果在古代西方,正相反国际贸易的发展恰恰促成庄园经济——即以非自由劳动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经济嘚壮大,而这种庄园经济的坐大反过来正窒息了本地交换经济的基础

古代西方的这种发展轨迹在罗马治下达到极点。在公元前287年的平民革命胜利后[8]罗马共和国事实上是一个武装农民的国家,或更确切地说一个由自耕市民组成的征战国家。每次战争都意味着吞并更多的汢地以供拓殖罗马兵源乃从罗马自耕市民的非长子中征召。这些非长子们没有继承权只有靠从军征战去为自己赢得土地,同时也只有鉯这种方式为自己谋得片草寸土后他们才有资格取得充分的罗马公民权罗马武力的秘密全在于此。然而一旦罗马的扩张延伸到海外领汢,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因为罗马农民并无意移居海外;在这种情况下,扩张的动力已不是来自罗马农民而是来自于罗马贵族搜刮海外領土的贪欲。战争的目的变成了掠夺奴隶并将掠夺来的土地收归国有;这些土地转成地产后又出租给富裕的承包者

罗马农民阶级在第二佽布匿战争中死伤达十分之一,这一罗马农民阶级没落的结果几乎可称为汉尼拔的迟到报复随后的格拉古改革运动虽致力于恢复罗马小農农业,但继之而来的反动恰标志着奴隶劳动耕种制的决定性胜利自此以后,已是只有拥有奴隶者才能为市场而生产因为只有他们是提高生活水准和增大消费需求的唯一得益者。这并不是说自由劳动已完全消失而是说,奴隶劳动企业现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羅马农业作家由此都想当然地认定劳动组织必以奴隶劳动为基础。

最后当罗马帝国把广大的内陆地区——西班牙、高卢、伊里利亚及多瑙河流域——都并入罗马版图后,奴隶劳动在古代西方文明的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罗马帝国的人口重心也随着转移到了内陆哋区古代西方文明由此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地域转移,即从沿海文明转变成了一种内陆文明古代社会现在的经济活动已覆盖一个巨大无仳的地域,这个地域是如此广大以至即使经历数百年之久也不足以将之同化到商品制度和货币经济之中去后者本是在地中海沿岸一带发展的。因为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即使在这些沿海地带,跨地区的商业往来也只不过是一张薄网这种商业活动越是向内陆地区伸张,这張薄网也就被拉得越稀薄、越脆弱事实上,在这些内陆地域要想文明的发展沿着以自由劳动分工为基础来发展商业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经历了一个以奴隶所有制为基础而以非自由劳动来发展自给自足庄园的土地贵族制之后这些广大的内陆地域才能逐渐走上地中海文明的轨道。在内陆地区货运交通远比在沿海地带昂贵,因此内陆商业最初都是纯粹只为一小撮人即富裕奴隶主提供奢侈消费品的與此相似,为向市场出售而生产商品的可能性也只限于很小数目的大奴隶企业

这样,在古代西方文明中奴隶主成了经济的领头人,而奴隶劳动则成了罗马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我们因此必须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奴隶劳动制的独特性上来。

就目前资料所及我们现茬了解最多的是罗马共和晚期与帝国早期时代大庄园使用奴隶劳动的情况。不管怎样大地产永远是最基本的财富形式,因为即使用于投機的货币也来自于地产而且通常大投机商也是大地主。这必然如此因为当时最有利可图的投机生意都需要以地产来担保,例如包税、租赁以及承包公共工程等。

一般而言罗马的地主并不亲自经营他的庄园。相反这些地主乃是城镇居民,主要以政治为业而最关心嘚就是他们的地租。经营庄园的事务一般都交给非自由身份的管事由此导致的农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大体如下:

为市场而生产谷物通常都無利可图。罗马本身作为一个城市并不是一个潜在市场因为首都的谷物供应乃由国家机构监督,而且出售谷物的价钱尚不足以抵偿从内陸地区运到罗马的交通运费更进一步讲,奴隶劳动并不适合种植谷物这尤其因为罗马的耕种技术需要非常仔细的劳动从而高度依赖于勞动者对此的兴趣。由于这些因素罗马谷物种植的一般方式都是至少部分地将土地以小块方式出租给所谓“拓殖农”,即那些已经失去洎己田地的原自耕农的子孙从一开始,这些拓殖农就不是独立的佃农、亦即他们管理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事务而是由地主提供种子与笁具,而且由地主的管事监督收割此外,也是从—开始起拓殖农就不得不经常为地主提供劳役,农忙时尤其如此总之,出租土地给拓殖农被看成是一个地主得以经营其庄园的方式之一用当时的语言来说叫作“假手拓殖农”来耕种。

但庄园经营的另一种类型则是地主矗接为向市场销售而进行的庄园生产主要是高价产物例如橄榄油和葡萄酒,再就是蔬菜、饲料、家禽以及奢侈品,都是专为有钱人家苼产的因为只有这些人家才会用钱来买这些东西。庄园中最好的土地都是用于这种生产的只有剩下来的土地才租给拓殖农去种植谷物。直接经营的这部分庄园基本上是一个种植园其劳动力乃由奴隶组成,这些奴隶被看成是其主人的家产的一部分在罗马共和晚期和帝國时期,大庄园经济都是由奴隶和拓殖农这两部分劳动者所组成


让我们首先来看奴隶人口。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处境中

只要看一眼罗馬农业手册这类有关理想的种植园的描述、我们就能发现,奴隶乃与牲口比邻而居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牲口则被称为“半会說话的工具”;在奴隶居住之处除了宿舍之外,还包括一个诊所、一个看守所以及一个供庄园工匠之用的手工间。我想凡是服过兵役嘚人看到这种景象肯定都会有似曾相识之感这就是兵营。事实上一个奴隶的生活确与一个士兵的生活非常相似。奴隶乃在地主的管事の监督下同吃通住在一个公房中他们较好的衣服则由管事之妻另加专门保管,而且每个月对号检查一次奴隶的工作是在严格的军事纪律下进行的,每天早晨他们都编成“班”并由奴隶工头带往工地所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要用非自由劳动来为市场生产除了皮鞭从来就没有更好的办法。

但对我们来说奴隶处境中最值得注意的一个因素乃在于:这些过着兵营生活的奴隶不仅没有财产,而且没有镓庭生活只有管事可以和他的女人同房,结合为所谓奴隶婚姻颇类似于今日兵营中那种带家眷的军曹。事实上按照农业手册的说法,从庄园主的利益出发庄园的管事最好是有家的人。然而只要有家庭,那也就必然有私人财产这两者总是联在一起的。因此只要囿奴隶婚姻,那就有奴隶财产庄园管事(按农业手册只有这些管事)因此可以有些私人财产,即所谓peculium;正如Peculium这个词的词根(pecu意为“牲口所表明管事的私产最初是指管事在地主的牧场中有他自己的牲畜,就像今日德国东部大庄园中的农工一样

但管事以外的奴隶大众却没囿任何私产,恰如他们没有—夫一妻的生活一样这些奴隶大众的性生活至多是偶有性交机会,那些能生育的女奴会有些外快有些在生叻三个孩子后可以获得自由。

没有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是不难想见的人类只有在家庭中才能传种接代,而被迫苼活在兵营中的奴隶则无从再生产自身奴隶营需要不断补充新人手,因此也就必须不断去购买新的奴隶事实上,在古罗马的农业手册Φ定期购买奴隶乃被看成是庄园的日常开销。古代种植园之消费奴隶就像现代炼钢需要消费煤炭一样因此一个能定期和大量供应人力嘚奴隶市场,乃是一个从事市场生产的奴隶营得以维持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购买奴隶者大多吝嗇。瓦罗[9]曾建议最好买那些犯过罪的及類似的便宜货其理由颇为独特:“罪犯更机灵”。总之罗马的种植园乃依赖于一个能源源不断供应人力的奴隶市场。但是如果这个市场的货源一旦中断,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将势必影响到奴隶营本身是否还能生存,就像今天如果煤矿倒闭必将影响炼铁厂一样

事實上这恰恰正是古代西方实际发生之事。我们现在马上就来看古代西方文明发展中的这个转折点

如果要问罗马强权和罗马文明的衰落始於何日,那么每个德国人都会毫不迟疑地立即回答说罗马帝国的衰落始于其在条顿堡[10]之战中败于德国人的祖先。尽管这听来颇有悖史实因为罗马帝国乃在图拉真时代[11]才达其强盛颠峰,然而民间的流行观却也并非全无道理条顿堡战役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这场战役本身,因為罗马在此战中的失利只不过是任何征服民族在深入不毛之地时都有可能会遭遇到的挫折决定性的是这场战役的结果,即罗马皇帝提比畧[12]在此战后决定放弃以武力征服莱茵河流域地区而以后哈德良[13]在撤出达契亚[14]后又作出类似的决定,即放弃以武力征服多瑙河流域地区這些帝国政策实际意味着罗马帝国已停止向外扩张。古代文明的疆域所及由此已在内部并且相当大程度上在外部都已不再处于战争状态泹由此奴隶市场所需的源源不断的人力供应也就停止了。早在提比略时代这一结果似就已经初显苗头即人力严重短缺已经开始出现。我們从文献可知提比略曾不得不下令检查各大庄园因为大地主们已开始不择手段任意劫获人丁。

但更重要的是要维持那种以奴隶营为基礎的生产制度已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奴隶营乃需要不断补充而这已不再可能。当奴隶供应停止后奴隶营也就注定要绝迹。

首先从晚期罗马的农业手册中可以看出,奴隶价格的提高导致了技术的改进亦即奴隶开始得到更多的训练。但在公元第二世纪的侵略战争之后(此时战争已是完全以掠夺奴隶为目的)事实上已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靠既无家庭又无财产的奴隶来维持种植园了。

为了确认和把握这┅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只要比较一下罗马后期种植园的状况和加洛林时代大地产庄园的状况就能了然。前者的状况可从罗马后期农业掱册中来了解后者的状况则可从查理曼大帝颁发的“领地管事须知”及当时修道院的有关记录中来掌握。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个时代Φ,奴隶都是作为农业劳动者来使用的而且他们都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权利,尤其是奴隶主可以任意压榨他们。因此在这些方面,兩个时代并无变化同样,罗马时代庄园支配的许多特点在加洛林时代也还都存在这甚至在有些词的词根上都可以看出来;例如,在古玳女人住所称为gynaikeion在加洛林时代则称为genitium。

然而有一点则是根本改变了:罗马的奴隶都住在一个集体主义式的奴隶营中,而加洛林时代的奴隶则已有他自己的小茅舍小茅舍所占之地则是他以劳役为交换而从其主人的土地中借用的。加洛林时代的奴隶实际上已是“小农”特别是,他有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财产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加洛林时代的奴隶已经与庄园相分离这一重大变化是在罗马后期发生嘚,因为那时奴隶营已无法补充奴隶当奴隶主允许其奴隶有他们自己的家庭并进一步把奴隶变成世袭家仆时,他们实际是想确保奴隶的孓孙可以继承其父辈的位子而为庄园劳动这一点现在已至关重要,因为劳动人手已不可能从奴隶市场上购得事实上在加洛林时代奴隶市场已经绝迹。进而言之如果说以往是种植主不得不投资以维持奴隶基本生活,那么现在这一负担已经转移给了奴隶们自身

这一重大轉变虽然很慢但却不可扭转,其影响尤为深远它导致的是:形塑社会最底层阶级的各种制度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社会最底层階级有了组织家庭生活的权利和拥有私人财产的权利。至于这一转变对基督教的兴起究竟有多少紧密的关联我在这里只能略加指出以下—点:在早期的奴隶营中,基督教不可能行之太远但在圣奥古斯丁的时代,则非洲的自由农民实际上已是一个地方性异端教派的狂热支歭者

由此,奴隶在社会身份上是上升了一级而成为非自由的农奴另—方面,原先的拓殖农在社会身份方面则是下降了一级从而成为同樣的农奴其所以会如此乃因为这些拓殖农与其地主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紧密地与劳役相联。最初地主的兴趣主要是在从拓殖农处收取以貨币支付的地租但如我们前面已经指出的,拓殖农也经常必须在地主的庄园中从事劳役性的劳动早在罗马帝国早期,农业手册就已经將重点放在拓殖农的劳役方面而且当奴隶劳力的来源越来越困难时,奴隶主也就越依赖拓殖农的劳役康茂德[15]时代非洲的各种碑铭告诉峩们,那里的拓殖农早已是农奴因为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是以特定的劳役从地主那里换取的。由此拓殖农的经济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继之而来的则是其法律身份的变化:法律条文已正式将拓殖农定义为庄园劳动力的一部分换言之,拓殖农已被束缚在庄园的土地上為了说明这一条规的起源,我们必须对罗马公共行政的性质作一简略的讨论

在罗马共和末期和帝国的早期,罗马公共行政的基础是“行政市”恰如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城市一样。当新的地域被纳入帝国版图时这些地域按例都被系统地编制为城市单位,并以政治依赖嘚程度分为各种等级这样,“行政市”这一行政组织遍布罗马帝国在各地都是最低的行政单位,其行政长官则负责为国家收税和征兵

然而,当社会状况在帝国时期逐渐变化时罗马的这一公共行政制度开始被日益改变。大地产庄园日益成功地逃避了被并入城市体制當帝国的人口中心日益移向内陆地域时,农业人口也就日益成为帝国兵力的主要来源与此相应,帝国的政策开始日益受古代的“容克土哋贵族”即大地产拥有者所左右今天我们德国的容克土地贵族全力抵制把他们的普鲁士庄园纳入德国地方行政的管辖,罗马帝国的大地產庄园主则是反过来把原是城市管辖内的庄园领地划出“市政”管辖之外而帝国政府对此竟然听之任之。由此帝国的乡间公地开始成為与城市平行的行政单位,而在这些乡间行政单位地主就是地方行政首脑的当然人选,就像今天普鲁士的庄园地区庄园主就是地方行政艏脑一样罗马帝国作为一个国家乃依赖于这些大地主并赋予他们行政权利,因为正是这些大地主为国家征收其“辖域”的租税(他们常先行垫付当地承租人的应付税款然后再向这些承租人收集),也是这些大地主从其庄园领域的人口中为国家提供兵源提供兵源由此开始被看成是国家强加在庄园上的另一个公共负担,这一负担相当于庄园十分之一的劳动力

罗马公共行政的这一系列发展,都导致拓殖农法律身份的改变即他们在法律上就不能脱离土地。

这里应当注意的是在罗马帝国时代,从不存在任何法律来保障迁移自由只要读一丅《新约)中的《路加福音》篇就可以知道.当时的惯例凡是人口普查时,任何人都可以被命令返回其原籍这就是为什么耶酥的家庭不嘚不返回其伯利恒原籍的原因。然而在乡下,一个拓殖农的“原籍”无非是其主人的庄园领区

事实上,在罗马帝国很早开始就有法律规定一个人可以被命令迁回原籍去服公共差事。假如是一个罗马元老院的元老长期旷职不参加元老院会议那他至多会被处以罚款,但洳果是一个外省的市政议事会的议员玩忽职守的话那他就会立即受到处罚,而且如果该议员的原籍社区提出要求的话这个议员就可能被遷回原籍这种做法之所以且常常必要,是因为古代市政议事会议员的职务要负责收集社区的税款因此是一份名头好听的苦差。日后法紀日益衰落和混乱后一个社区要求索回其议员的方式是以社区财产所有权的名义进行的(即议员被看成是社区拥有的财产),因此一个社区追捕其逃亡的议员常常就像一个村庄迫捕一头从公共牛群中逃跑的牛一样

如果一个议员尚且可以如此处置,那么一个拓殖农就更可想而知了一个拓殖农欠他主人的劳役无异于拓殖农的公共义务,因为主人既是庄园的主人又是地方行政首脑所以逃避劳役的拓殖农要被迁回原地以尽其义务。这就是说按照罗马公共行政的规定,拓殖农之为拓殖农就需永远待在其出生地区域这也就是说,拓殖农在哪個庄园干活也就服从哪个庄园的主人的支配。由此拓殖农实际上已成为农奴,注定与其土地不能分离

在国家与拓殖农之间现在插入叻一个中间性权力,这就是地主地主们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权贵阶级,他们不需听命于地方和省的行政权威而只服从皇帝本人。在羅马帝国后期、在东哥特人治下的意大利[16]、以及墨洛温时代的高庐我们都可以到这样一个土地贵族阶级。简言之古代西方那种较单纯嘚社会阶层划分——自由人与非自由人——现在已演变为一种新的社会划分,这就是“身份等级制”一系列的变迁(这些变迁本身都相當缓慢)合成了一股发展趋势导致这一新的社会结构,而经济状况则使这一新社会结构的出现变得无可避免一句话,封建制社会已经出現于罗马帝国后期

这样,在罗马帝国后期的庄园中有两类农民服劳役一类是非自由的农民即奴隶,他们所服的是无限的劳役;另一类則是身份自由的农民即拓殖农或附庸农他们要以货币或农产品来缴纳严格规定的租.以后更包括一定比例的收成,以及虽非常年但却相當经常的特定劳役一旦我们抓住了这些现象来分析,那么再清楚不过罗马帝国后期的大地产庄园已经具有中世纪庄园的一切特点。

一旦古代庄园在罗马后期演变为这种依赖农民服劳役的形态庄园就已不可能维持为市场而生产,尤其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奴隶营那种纪律严厉的奴隶劳动乃为古代西方市场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旦奴隶营让位于小农舍为市场的生产就立即绝迹,这在内地就更是如此那张覆盖在古代西方自然经济之上的商业薄网终于被磨烂拉断。这种状况在罗马最后一位农业作家帕拉第乌斯的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他建议地主们应当做到以庄园自己的劳动力来供应庄园的一切需求,从而使任何购买都不需要诚然,从很早起纺纱、织布、磨面、烘烤之类的事历来都是由庄园中的妇女干的,但现在提供劳役的工匠们又包下了庄园的其他需求,例如铁匠活、装修活、石匠活、木匠活等等。终于庄园完全自给自足了,其结果则是城市中那一小群主要靠工资或膳食为生的自由工匠们更加不为社会所重在经济上占据支配地位的土地权贵们已经完全自给自足了。

大庄园由此变成了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庄园即oikos其主要经济职能已越来越变成以它内部嘚劳动分工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这就是说大庄园与城市市场脱离了任何关系,绝大多数中、小市镇由此失去了其经济基础亦即失詓了与其内陆地区交换劳动和产品的基础。古代城市由此没落这在帝国后期的法律文献中即已可以看出:皇帝们三令五申严禁城市人口外流,尤其谴责地主们不惜拆除在城市中的住宅而把木料和家具全都搬到乡下去

城市的没落进一步由于国家的财政政策而加剧,因为国镓同样日益依赖于这自然经济基础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要国库之经营变得像自足庄园之经营一样,也是以尽可能少从市场上购买而尽鈳能多靠自己生产为原则其结果则是阻碍了货币的流通。古代投机的最主要方式即包税被取缔征税之事开始由国家自己掌握。在运输公粮方面一种更理性的方式被采纳即对负责运输的船主酬以土地。各种有利可图的贸易开始为国家所垄断矿产开发亦为国家接管,大夶充实了国库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有利于子民的,但其结果则是不利于私人资本的积累并有碍于形成一个相当于现代资产阶级那样的阶級。这样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财政体制之所以会稳步发展乃因为罗马帝国已不再是—个以寄生于农村地区的诸城市所组成的联合体,其经济活动业已不再是以沿海地区和海上贸易为中心相反,帝国现在已是一个统一国家致力于政治整合以将那些经济上极端落后的廣大内陆地区纳入帝国的组织。这种努力的结果就是国家开支急速增加而不可能靠货币收入来维持因为交换经济如前所述乃极端脆弱。甴此国家财政依赖于自然经济之增长乃成必然之势。

早先各省都以实物而且主要是谷物来向国家交纳税捐这些缴纳的谷物即是国家公囲粮仓的存粮。在帝国时代制造品也成了纳税的实物,但其交付时则需城市的工匠来估价为此目的工匠们常被动员加入义务性的行会。国家对各种制造品的需求由此亦日益依赖于这种来源而无须依赖市场或公共承包与此同时穷苦的自由工匠则被迫在实际上变成了世袭嘚行会奴工。

国库既然以实物为税收来源亦以实物为其支出方式。帝国正是想以这种方式来维持其最低的两项开支:官僚与军队但正昰在这里,自然经济暴露了其局限

一个面积广大的大陆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一个付薪的官僚阶层,而这样一种要付薪的官僚阶层恰昰古代城邦闻所未闻之事自戴克里先(公元285—305罗马皇帝)建朝起,罗马国家的官吏多以实物为收入就像今日梅克伦堡庄园的长工一样呮不过数量多一点:几千蒲式耳的谷物,数目相当的牛羊一定数额的盐、油及日常用品,都由帝国的仓库供给作为对实物供应的补充,官吏们也有一点现金收入但数目是极小的。

然而不管罗马是如何倾向与以实物支付,要维持一个强有力的等级官僚阶层仍需相当可觀的货币支出但更耗费帝国货币供应的其实倒还不在于维持一个官僚阶层,而在于要维持一支军队

一个有邻国为敌的大陆国家必须有┅支常备军。罗马古代的军队是从公民中召集的这些公民都有自己的田产并自备武装,但到了罗马共和后期军队已由国家提供装备而苴是从无产业者中征募,凯撒的军队就是如此组成的到了帝国时期,常备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事实上都已是一个职业团体但要维持┅支职业军队,两件事缺一不可:人和钱正因为如此,在近世开明专制时代正是征兵的需要使得崇尚重商主义的君主们例如腓特烈二卋和特蕾西亚女王[17]要抑制大规模农业企业并禁止圈并公共土地。这些政策并非出于对农民的人道主义考虑更非保护个体农民的权利,真囸的理由毋宁如腓特烈威廉—世所言他的兵源乃来自“过剩的农家子弟”。但这就意味着人口必须有过剩,也因此圈并农民的土地必須禁止因为这将导致农家人口减少和农村地区人口递减,从而使征兵更困难

出于完全相似的理由,罗马皇帝们同样干预那些影响到拓殖农处境的安排例如禁止任何增加他们负担的措施。但在其他许多方面近世欧洲重商主义君主们所采取的措施只怕就是罗马闻所未闻嘚了。特别是重商主义君主们都大力扶植大规模制造业以容纳更多人口并使货币流入乡间。腓特烈大帝由此诏令逮捕离开乡间的工人和淛造业主就像他诏令逮捕逃兵一般这样的政策不可能为罗马的皇帝们所摹仿,因为以自由劳动为市场生产大规模工业产品根本不存在也鈈可能存在于罗马帝国

在罗马帝国实际发生的过程是,当商业和城市没落整个社会倒退回自然经济时,农村地区更越来越难以筹到足夠的货币数量来满足税政所需在商业和城市没落的同时,由于奴隶市场的倒闭乡间劳工分外短缺,因此国家从拓殖农中征兵对庄园生產而言已成最大负担庄园主们纷纷设法帮他们的农民逃避征兵。逃避征兵的人由此从已破落的城市逃到乡下宁做农奴以求安全,因为夶地主们急需劳工而愿意匿藏逃兵罗马帝国后期的皇帝们之全力阻止城市人逃到乡下去,恰如后期霍亨斯陶芬王朝[18]之全力阻止乡下农奴逃进城市一般

帝国军队的兵力来源由此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后果很快就表现出来从韦斯巴辛[19]时代起,意大利地区已免除征兵义务;而洎哈德良时代起帝国军队的单位已不再是混编组成,而是每一单位尽可能从其驻扎地征募新兵以节省货币之用,此实为帝国瓦解的最初征兆更有甚者,如果我们从连续几百年的军人退伍证明书来观察士兵的出生地那我们立即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士兵都是“兵营子弟”在帝国时期,这种士兵来源在士兵总数中的比例从最初只占百分之几上升到占一半左右换言之,罗马的军队也已自我繁殖恰如以往那种没有妻室住在奴隶营中的奴隶已让位于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一样,一向住在兵营中的独身士兵现在至少部分地也成了带家眷的壵兵这些士兵事实上已成为世袭的职业雇佣兵。

与此相似罗马帝国日后日益从野蛮民族中征募兵源,其目的主要就在于节省农村地区特别是大庄园的劳动力这些野蛮民族为罗马巡守边界,而罗马则以赠与土地作为酬报这自然是最地道的自然经济的传统交易方式,同時还可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已看到“采邑”之雏形。这种土地转让方式变得日益流行

这种发展的结果就是,对帝国命运举足轻重的军隊变成了一帮野蛮人而与罗马本土的纽带日益疏远。因此当罗马境外的野蛮部落最终胜利侵入帝国境内时对罗马外省的居民而言似乎呮不过是换了一支部队驻防而已,而且事实上罗马的驻防制度也确实为野蛮人所继续沿用。在高卢入侵的野蛮人并没有被恐怖地看成昰征服者,许多人反而欢迎他们认为他们是把自己从罗马的压迫统治下解放了出来的解放者,这当然不难理解

日益衰败中的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困难并非只是无法从罗马本民族中征兵。当帝国越来越退化为自然经济时货币税对所有人都成为日益沉重的负担。但同时货幣却又为维持一支雇佣军所必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施政的目标日益集中在千方百计搜刮一切货币,但在另一方面又再清楚不过那些夶庄园主正因为现在都只为自己庄园之需要而生产,哪里有足够的货币来纳税!诚然我们或可认为,这问题本不难解决因为皇帝只要對庄园主们这样说:“既然你们没钱交税,那你们就应该让自己的拓殖农为你们准备武器套上你们自己的马,和我一起来保卫国家”這对庄园主们自然不是难事。但是若如此,那就意味着封建军队之创生;若如此那就意味着中世纪已开始!

实际上,罗马帝国后期各種发展的趋势之自然结果正是走向这种封建社会结构和封建军队体制在野蛮民族入侵后,这一趋势曾被短暂打断因为入侵的日耳曼武裝农民一度为瓜分土地而争战不休。但很快原先的趋势就恢复了势头到喀噜琳时代,一个封建制社会已然成型


一支封建军队可以攻克┅个公国,也能防卫一段边界但从没有任何封建军队能够维持一个伟大帝国的统一或在绵延数百里的边界挡住掠夺者的入侵,这就是为什么罗马帝国不可能采取封建军队体制的原因尽管这种封建军队制本更适合其自然经济体制。由此为了维持帝国,戴克里先不得不力圖以统一的货币税为基础来重组公共财政而为此目的城市就必须成为国家行政体制的基层单位。然则罗马大多数城市的经济基础此时早巳枯竭它们的主要功能已经只是用钱养国家官僚而已,而在这些城市之周遭所有的土地都已纳入了一个由领主庄园所组成的网络。

我們现在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罗马帝国的瓦解乃是基本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政治结果,这就是商业的逐渐消失和物物交换经济之扩展就其实质而言,帝国的瓦解只不过意味着帝国之货币化的行政体制和政治上层建筑消失了,因为它们不再适应一个自然经济的下层建筑

覀方日后政治统一之重建,正是以这种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为基础这就是查理曼大帝所完成的事业。戴克里先未能完成之事业五百姩后终于由查理曼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完成任何人只要读一下查理曼对其领地管事的训令就可一眼看出查理曼帝国是如何以自然经济為全部基础。这些训令即著名的“领地管事须知”,以其对家务管理的面面俱到而又娓娓道来而闻名真使我们不能不想起腓特烈威廉┅世的那些效敕令。例如在“领地管事须知”中,王后的角色乃与国王并立因为作为王室的女主人,王后就是国王的财政部长这实茬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因为查理曼的财政事务主要就是备齐国王的餐桌并保证王室一家丰衣足食王室的收入和支出也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因此管事们之“须知”无非就是要知道朝廷所需:面、肉、布还有那不知为何数量特大的肥皂,总而言之都是关于国王的需要、国王的亲信的需要或国王的仆人的需要,诸如马和战车之类

在查理曼的“领地管事须知”中无影无踪的是什么呢?这就是常备军和支薪官吏也因此,罗马帝国的税事实上税的概念都已经消失。国王以他自己的餐桌供养他的官吏或把自己的土地给他们一部分军队则甴那些自己提供装备的人组成,基本上变成了一支骑兵部队亦即军事已成为领主兼骑士们的事务。

跨地区的商业已全然绝迹;以往连接各个自足经济单位的商业纽带已经切断贸易已退化到只有小贩的水准而且都是异乡人即希腊人与犹太人之事。更根本的是城市本身已經消失。说来或许难以相信加洛林时代的行政法词汇中根本都没有城市这个词。文明的中心乃是领主庄园因为正是这些庄园养活了修噵院。庄园领主们就是政治领袖最大的领主就是国王——一个终其一生一个大字不识的乡巴佬。国王在乡村各地有其城堡但决无他自巳的首府,作为君王他靠周游各地来维持供养周游得远比现代君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得从一个城堡吃到另一个城堡这样储藏在那里的东西就不会坏。

一句话西欧文明已经全盘农村化。古代西方世界的发展走完了整整一个轮回


回首加洛林时代,我们不免感到古典西方的文化成就已全盘丧失正如商业和古代城市的大理石雕塑都已消失一样,古代城市所有的知性成就和价值似乎都已沉入黑暗之中:古人的艺术、文学、科学以及他们的商法与此同时,在地主和领主们的庄园上中古的民谣则还远未诞生。

面对这样一种景象谁不感到悲从心来?一个伟大的文明眼看就要达其至善至美的境地却因物质基础的丧失而枯萎!然而,这一浩瀚的历史过程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上是社会结构的一种根本转型,这一转型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必须被理解成一个极大重修元气的过程因为大批非自由囻众重新获得了家庭生活和私人财产,他们从“会说话的工具”的身份恢复到了属人的身份基督教的兴起赋予他们的家庭生活以道德保障,甚至罗马帝国后期保护农民权利的法律也前所未有地承认了非自由家庭享有同等权利

诚然,与此同时一部分原先的自由人降到了准農奴的地位而古典西方的贵族文明则已野蛮化。尤其是自然经济现在已成主导。这种自然经济虽然历来就是古典文明的下层建筑但非自由奴隶劳动的扩展曾一度使其处以从属地位,尽管奴隶创造的财富越多奴隶的数量也越增然而,当帝国的政治中心从沿海地区转移箌内陆当奴隶供养枯竭,自然经济终于迫使古典西方一度商业化的上层建筑转向封建制度

这样,古典西方文明大厦的整个建构被动摇洏最后崩坍西欧的知性生活亦陷入漫长的黑夜之中。但这种沉沦或可比为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俄斯每次他只要被击倒在地就能从大哋母亲那里获取新的力量。毫无疑问如果某位古希腊罗马作家从中世纪修道院收藏的羊皮手稿中突然醒来而环顾加洛林时代的世界,他┅定会大惑不解乡间修道院持有的粪土气息更会把他熏得昏过去。但不消说没有一个古希腊罗马作家会出现在加洛林时代像整个古典攵明一样,他们已进入长期的冬眠状态被埋在一个已再度农村化的经济之下。即使当封建社会开始出现抒情民谣和骑士比武之时古典仍未苏醒。只有当中世纪城市发展出了自由劳动分工和商业交换时只有当向自然经济的漫长过渡终于使市民自由的发展成为可能时,只囿当封建时代加诸于人的内外枷锁都被打破时只有这时,古典巨人才能像那安泰俄斯一样重获新的力量古典西方的文化传统才以近世市民文明的形式再获新生。

————————————————————

[1] 斯提利科(365—408),罗马著名将领于395—402年率部保卫西罗马帝同,击败哥持人和汪达尔人的入侵

[2] 墨洛温人,指450—751年时期的法兰克封建王朝时代由墨洛温建朝。

[3] 加洛林人指于751年建立的法兰克封建王朝时代,由矮子裴品推翻加洛林王朝后所建裴品之子即著名的查理曼大帝.查理死后帝国分裂为三。该王朝在今德国境内存在到911年在紟法国境内则存在到987年。

[4] 撤克逊人原为西日尔曼部落的一支于第五和第六世纪侵入不列颠。

[5] 腓特烈大帝亦称腓特烈二世,1740—1786在位的普魯士专制君主18世纪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在其治下普鲁土成为欧洲治理最良好的国家

[6] 克尼格雷茨战役:1866年7月3日普鲁士军隊大败奥地利军队之役。此战为伸斯麦统一德国铺平道路

[7] 古代史名家芬利曾很有道理地指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城邦自给白足其“城邦”乃是将城市与内陆、城镇与乡下作为一个统一单位来说的,因为说城市本身可以自给自足乃明显不通之论

[8] 公元前287年罗马通过史称“霍滕修斯法案”的重要决议,确定罗马“平民大会”的“平民决议”对罗马贵族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9] 瓦罗,公元前116—27年在世羅马时代最博学的学者之一,相传有著述六百卷之多涵盖所有知识领域。

[10] 公元第9年日耳曼英雄阿米尼乌斯在条顿堡(今德国西北部)击敗罗马的三个兵团.从而把日耳曼人从罗马统治下解放了出来

[11] 图拉真,罗马皇帝公元98—117年在位。图拉真时代以大兴土木和广济穷人闻洺

[12] 提比略,奥古斯都选定的接班人公元14—37年为罗马皇帝。

[13] 哈德良罗马皇帝,117—138年在位他在位时曾试图消除罗马与其外省之差别。

[14] 達契亚(原为罗马一个行省区域相当于今罗马尼亚。罗马帝国最终于270年放弃达契亚给哥特人

[15] 康茂德,罗马皇帝180一192年在位。

[16] Ostrogoth为东哥特囚部落之一于493—555年侵入并统治意大利。

[17]特蕾西亚女王(1717—一1780)为1740一1780年期间的匈牙利与波希米亚女王在位时历经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1748)及七年战争(1756—1763)。

[18]霍亨斯陶芬王朝:日耳曼家族于1138—1208和1215一1254年时期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西利于1194一1268年时期亦在其治下

[19]韦斯巴辛,公え69—79罗马皇帝

原载《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著,三联书店1997年12月版第19—33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