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陵墓在哪开放吗

股票/基金&
揭秘乾隆坟墓被盗之谜:四件无价之宝不翼而飞
  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过于大清的乾隆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又当了四年太上皇,64年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以及各种玉玺。死后这些奇珍异宝与之同埋于裕陵的地下宫殿中。日,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以演习为名包围了省遵化县清东陵,一夜之间连掘慈禧和乾隆两座陵墓并将其洗劫一空,那这四件无价之宝是什么呢?
  一、玉玺“八耄念之宝”
  “玺”这个字变得尊贵是在秦朝。秦以前,不管官印、私印,都可以用上这个大名。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玺”,臣民的只能叫“印”。
  乾隆帝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独冠帝王之首,是他爷爷康熙的15倍,是他父亲雍正的11倍。乾隆的一玺印是他为自己漫长人生路上树立的里程碑,也是他心情的晴雨表。
  他打了胜仗要制玺纪念;抄录诗作要用玺点缀;70岁刻“古稀天子”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犹日孜孜”,80岁刻“八耄念之宝”及与之相配的“自强不息”,都体现出不服老的劲头。
  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用的一方玺措辞极其直白,上面赫然写着“归政仍训政”,明摆着讲,虽然儿子当皇帝,但大事还得老子说了算。
  乾隆在位时,刻的第一方皇帝玺印,内容就是“乾隆御览之宝”。乾隆元年(1736年)的正月初四,雍正皇帝已经去世4个多月,居丧的哀伤气氛被改年号的喜庆所取代。
  25岁的年轻皇帝让身边的太监拿着一方铜制的玺印材料去内务府传旨,命令在上面刻“乾隆御览之宝”6个字。负责此项工作的人战战兢兢接了旨,6天后,请太监将两份篆文草稿呈送乾隆,一份是阴文(字呈白色),一份是阳文(字呈红色)。皇帝仔细看过后给出回复:用阴文。
  再过40天,精心制作的铜玺完工交差。作为富有四海的君王,乾隆一生拥有“乾隆御览之宝”共有8方,其玺印材料极为丰富,仅玉就有碧玉、白玉、青玉、墨玉等等。
  多年战乱中,乾隆玉玺有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下图是曾经在台北拍卖的一件“乾隆御览之宝”,它是台湾富豪蔡辰男1984年从纽约买回来的,当时出价3.3万美元。
  当时,现存最有价值的还是上面提到的“八耄念之宝”。它是乾隆在位55年,为庆祝其80寿辰制作的,在乾隆玉玺中算是比较大的一枚。印文在许多重要清朝宫廷藏品中,比如故宫博物院的《秋山暮霭图卷》,博物馆收藏的《柳鸭芦雁图卷》上,都印有这枚“八耄念之宝”。
  该玉玺现在,因在伦敦富比拍卖行要拍卖,起拍价达到60万英镑,从而引发网友群起抗议。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对中国的再度挑战,有关方面应该出面来要回这些文物;甚至还有人呼吁,要按照对上次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铜像的行为。
(责任编辑:HN003)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十三陵缘何不再扩大开放参观
  前不久,十三陵茂陵抢修工程开工。这是继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以来茂陵迎来的首次大修。修缮完毕后,茂陵将实行封闭管理。不止如此,据记者了解,除了已经开放的定陵、长陵、昭陵外,今后其他新修缮的十三陵陵寝均将就地保护。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舒欣
  两百年来茂陵首次大修力求恢复原貌,修缮完毕后实行封闭管理
  前不久,十三陵茂陵抢修工程开工。这是继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以来茂陵迎来的首次大修。修缮完毕后,茂陵将实行封闭管理。不止如此,据记者了解,除了已经开放的定陵、长陵、昭陵外,今后其他新修缮的十三陵陵寝均将就地保护。
  虽然对公众来说,无法参观有些遗憾,但相关人士表示,封闭管理其实是保护陵寝的最好方式。因为每开放一个陵寝,都伴随着周边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不利于文物保护。此外,开放也导致了维护成本加大。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
  封闭的茂陵更显神秘
  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的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群。葬于茂陵的,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他的皇后王氏、纪氏、邵氏。
  由于受风雨侵蚀又年久失修,茂陵的破坏程度在十三陵中是较为严重的。日前,《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来到茂陵时,看到的也是一片残破景象。茂陵的大部分建筑都被封闭在写着“施工现场、请勿靠近”的蓝白色铁栅栏后面,只有神功圣德碑亭孤零零立在这堵“围城”的前方。
  除雷电、风雨、地震等自然力的破坏,茂陵的破败也有人为因素。茂陵当地老百姓很多是守陵人的后代,几辈人都生活在此。有时,茂陵的砖瓦会成为一些人盖房子、垒院墙的原材料。据说,神功圣德碑亭周围的砖墙就是这样“消失”的。现在到附近村里转转,还能发现不少茂陵的古砖瓦。
  在现场指挥施工的茂陵保护修缮工程负责人王西森告诉记者,目前,茂陵的神功圣德碑亭墁砖地面已经铺设完毕。
  但单单一个圣德碑显然不能满足游人们的胃口。在当天的大雨中,一些前来茂陵的游人通过铁栅栏狭小的缝隙,试图一窥茂陵风貌,两个男孩甚至攀上了东侧的城墙。有的人还绕着茂陵城墙转了一周,以期看到更多墙内风景。据记者粗略统计,仅仅一个小时内,来茂陵“参观”的游客就有数十人。
  记者被获准进入栅栏中一睹茂陵全貌。院内的茂陵看上去满是苍凉。 恩门、 恩殿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几面山墙。十三陵的主体建筑――近21米高的明楼墙体残缺,上半部分已损毁塌落。在茂陵明楼顶部,腐朽的木梁依然可见。“摇摇欲坠”的明楼周围搭起脚手架。后面宝城也有部分墙体坍塌。
  明年,茂陵修缮完毕后,虽然不能开门迎客,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常规的“保养工程”。3名看守茂陵的工作人员将继续日夜轮班在这里守护。
  开放一个陵寝成本很高
  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李德仲曾对媒体表示,在已经开放定陵、长陵、昭陵3个陵寝的前提下,其他陵寝没有太大必要对外开放。因为每开放一个陵寝,都必须提前对其周边的一系列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这样极不利于文物的保护。
  可见,开放陵寝最起码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怎样尽量减少对文物的损害,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即是其中一项;一是经济成本。
  已经开放的陵寝,虽然相关部门已做了很大努力,但还是难免对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已经开放的定陵地宫,《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发现,地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胶皮,用花岗岩砌成的墙面像在“流汗”,水珠不断地冒出来。定陵地宫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胶皮是为了防止游客踩踏,损坏地面古砖。但是,由于地宫里游人太多,呼出的气体冷凝后就附着在地宫墙面上,形成了水珠。这种水珠带有弱酸性,地宫墙面已有被腐蚀的迹象。
  那么,从经济上讲,开放一个陵寝需要多大成本?昭陵管理处研究员于则云给《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陵寝开放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不仅需要供水、供电、修路,还要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对相关工作场所、食堂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此外,还要考虑到开放后环境保护的成本。
  以昭陵为例,工作人员近百人,每年工资支出就要600多万元。每个月的水电费也是一笔可观支出。除了人力成本,游客需要的厕所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需要不菲资金。十三陵游人专用的厕所要达到三星级标准,这样的厕所每建一个就需要耗资30万元。如果新建停车场,还可能涉及到附近民居的拆迁问题。
  “十三陵开放应该做到以点带面,如果全部开放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保护文化遗产。”于则云说。
  新闻链接
  彩画雕刻难度最大
  茂陵抢修项目内容包括按清式复建恩门、整修恩殿残存台基、规整月台、补砌残存墙体、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另外,还将对明楼、三座门进行大修。
  茂陵抢修工程顾问、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此次茂陵修缮,技术难度最大的是彩画雕刻等艺术类工作。相较于砖瓦堆砌有一定的尺寸、规格可参照,彩画雕刻更多的依赖于手工,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现在修缮茂陵的技术工作人员有多年的古建绘画修复经验,已经可以根据图纸、按照特定标准尽量还原彩画原貌。(舒欣)
更多新闻v&& 15:17:30v&& 15:14:42v&& 15:14:15v&& 15:13:25v&& 15:13:04
•&?•&?•&
NEWS 猜猜看
新闻辩论会Copyright (C)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文化艺术网 版权所有
电子邮箱: &&&&&&&&客服热线:400-666-0101&&&&010-查看: 5521|回复: 0
慈禧因盗墓已变成干尸 乾隆棺椁内5具尸体横陈 揭秘1928年慈禧太后诈尸经过
在线时间 小时
慈禧因盗墓已变成干尸 乾隆棺椁内5具尸体横陈 02:24:01 来源: (北京)& &
  据清东陵专家李寅称,因盗墓等因素,慈禧的尸体现在变成了一具干尸,还在棺材里面,长度为153cm,缩水大约9cm,胸部裂了口子,穿38号鞋子。(上图为墓中干尸,下图为慈溪老照片)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事件流传最广,不少亲历者尚在人世。在民间有传说,孙殿英手下炸开慈禧陵地宫、掀开棺椁后,出现慈禧“诈尸”的事情。从近来出版的多种考古、盗墓作品中都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文字描述:只见一个双目微合,面庞如生的女人,身穿华贵富丽的寿衣,头戴九龙戏珠的凤冠,静静地仰躺在棺椁内,青丝如墨,颧额隆茸……接下来的情形太吓人了:刚才慈禧还带粉红色的脸庞很快变成紫黑,微合的双目大睁,额骨突现,整个尸体立马瘪了。长有白毛的双手猛地收缩起来,紧闭的嘴唇一下子张开来,露出了两排牙齿…… 慈禧是1909年下葬于东陵的,至1928年被掘,也就是18年时间,在皇家严格的尸体防腐情况下,“面庞如生”并不令人意外。而所谓“诈尸”,实际上是空气在进入长期封闭棺椁后的自然反应。这种情况并非鲜见的现象,与人刚死了的所谓胸中一气未出来导致假复活的“诈尸”不同,实是尸体快速风化所致。
14日,清东陵隆恩殿周围搭起了脚手架。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启动文物保护工程。
琉璃瓦缺损严重。
裕陵隆恩殿周围遍布绿色围挡。
王兆华近日,清东陵方面宣布,将全面启动建陵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修复和保护工程。
历经盗墓者的破坏与风雨的侵蚀,这个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将被注入超过7亿元的资金,让文物受损情况不再继续恶化。
它遭受破坏和侵蚀的程度到底是怎样的?对于它的修缮,历史背景如何,又将用何种传统与现代的工艺去“修旧如旧”,修复难点在哪儿?新京报记者对话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王兆华。
7.1亿元的大修
新京报:这次是清东陵有维修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修缮工程,为什么会启动这么大的工程?
王兆华:清东陵很多文物这么多年已经不同程度腐化,新中国成立前还遭受过破坏,如果再不修缮,情况会继续恶化。
新京报:这次修缮工程有多少项目?最关键的是哪几处?
王兆华:清东陵一共是7大类49项,加起来预计要7.1亿元。最关键的比如说古建筑这块,包括乾隆的裕陵、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康熙景陵的大碑楼、顺治孝陵的石桥,都是大型的修缮,都是上千万的工程。
新京报:这种“大”有什么具体体现?
王兆华:有的能够达到四五千万。比如景陵的大碑楼,土建部分做完了,现在是做木材加工,一个大碑楼得用1800立方到2000立方的木料,农村盖房子,连门窗都算上也就是两三立方木料。
新京报:这几处文物是清东陵最核心的部分,修缮是因为重要,还是老化程度太深?
王兆华:清东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以前在这方面投入不多,我们边对外开放边碎修也能维持,到现在已经30多年了,就是民房用了30多年也得修了,更何况这些建筑都是木质结构,它的椽子、檩子、斗拱等木构件经过日晒雨淋腐化严重,有的屋顶已经漏雨。
新京报:历史上清东陵遭受过两次盗墓,这两次劫难给陵区造成了哪些严重的破坏?
王兆华:这两次经历让清东陵里除了顺治的孝陵,其余4个皇帝、15个皇后、136个妃子的地宫全都被盗了。因为民间传说顺治出家了,孝陵是衣冠冢,事实上他的碑文写得很明确,他是清朝入关第一个皇帝,国家财力不济,地宫里就没放珍宝,康熙的景陵在1952年才堵上,里面积的都是水,据当地六七十岁的老人讲,在他们小时候曾经在地宫里捉迷藏。
新京报:陵区内被盗走的文物主要有哪些?流向是哪里?
王兆华:我们单说慈禧的棺椁,被盗走的文物,当年在市面上就价值1亿两白银,她的棺椁里随葬生前用过的金银珠宝之后,里面还有很多空隙,怎么办,最后用斗,倒了几大斗珍珠才把里面铺平。
至于陵区被盗走的文物,流向不知道,无论是1928年盗墓,还是1946年的盗墓,现在公开露面拍卖的一件都没有,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1946年那次被盗,资料记载后来收回来一些,但收回来之后下落不明。
盗墓导致5尸同棺
新京报:乾隆和慈禧的棺椁都被破坏得很严重,现在这两具棺椁受损程度是怎样的?
王兆华:现在乾隆的棺椁里有5具尸骨,因为当年孙殿英盗墓后,乾隆的尸骨和皇后贵妃们的尸骨都被扯乱了,重新入殓时除了一具尸骨能分辨出来单独入棺,其他几具已经分不清了,按照尊卑等级也不好乱装,只能入殓到一具棺椁里,生能同床,死也同棺吧。慈禧的棺椁里现在就是木乃伊了。
新京报:你说慈禧棺椁内“木乃伊”的意思是?
王兆华:就是已经变成干尸了。
新京报:被盗之后到现在有怎样的损坏?
王兆华:持续在常温常湿环境下,文物已经霉变腐烂。
新京报:原来的棺木是什么木头?古代在防腐方面是怎样的?为什么没起到作用?
王兆华:大多数用的是金丝楠木,古代在棺椁防腐上的做法,首先是选择好的木料,金丝楠木很坚硬,密度很大,本身防腐性能就好,另外在棺椁外面还会刷49道漆,这么多层漆足够把棺椁密封起来,内部的氧气含量很低,温度和湿度恒定了,自然就防腐了。
至于为什么没起到作用,主要还是因为盗墓破坏。我们反过来想,1928年孙殿英盗慈禧墓的时候,慈禧已经死了20年了,但史料记载当时开棺发现慈禧的尸体还有光泽,像是睡着了一样,如果一个人死了20年,本应该变成骨头了,这说明当初棺椁的防腐功能是很好的。
新京报:有密闭防腐措施吗?
王兆华:有,但也不行。棺椁外面有玻璃罩,在常温常湿的环境下保存,没有密闭,随着季节变化干湿交替容易腐烂霉变。
这两具棺椁还是相对保存比较好的,乾隆后妃的棺椁损坏得更严重,木头已经糟烂,顶部因为长期受潮糟朽都塌陷了。
除了棺椁,其他木质建筑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慈安是咸丰的正牌皇后,她的隆恩殿天花板也糟了,有一天晚上还掉下来,幸好不是白天,否则很容易伤人。
新京报:这次对乾隆和慈禧的棺椁修复会使用低氧含氮技术,这是一项什么技术?
王兆华:这项技术就是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氮氧比例,因为细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都需要有氧气,我们通过这个技术,让文物保存空间处在类似于真空的环境里,避免腐化。
新京报:如何保证修缮棺材的时候,不会损害到尸骨之类的东西?
王兆华:棺材的最外层是椁,里层是棺,棺里面才是尸骨,这次修缮只是对椁修缮,不会开棺,所以不会对尸骨造成损坏。
慈禧贴身锦缎 修复至少一年半
新京报:修缮还请了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为什么会选择他们?
王兆华:这家单位是国家文物局的木制品、竹制品文物保护修复重点科研基地,在木制品、竹制品的保护上有他们的专长。国家文物局在全国有很多这种专业性的重点科研基地。为什么我们把丝织品文物送到杭州去了,因为杭州有中国丝绸博物馆,国家对丝织品的修复保护都由它来完成。
新京报:现在工作进行到哪一步了?
王兆华:他们的专家一年多之前就来了,并且取样分析,关于棺椁的修复方案,要在明年3月份出来。
新京报:说到丝织品,镇馆之宝陀罗尼经被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化,这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修复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技术?
王兆华:陀罗尼经被实际上是一件锦缎,不是一床被子,这件文物是用金丝和锦缎织在一起的,慈禧用的这件上面镶嵌了820颗珍珠,当时盖在她尸体的上面。盗墓的认识金银财宝,把上面的珍珠都拽下来,把锦缎扔了,但没想到这块锦缎是最值钱的,无论它的材质、工艺,都是一流的,也因为它的唯一性,是慈禧入殓用的,所以,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长说,修复这件文物至少得一年半的时间,它破损和腐化的部分还得用原材料修补,颜色还得一样。
新京报:对于文物保护来讲,可能除了大规模的修缮,日常的保护也很重要。
王兆华:我们都说,这次修缮是清东陵有维修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如果日常的维护到位,可能以后也很难出现这么大规模的维修了。
最简单的日常维护比如“扫瓦垄”,得勤扫建筑顶部的瓦缝,因为平时刮风很容易把树籽、草籽吹到瓦缝里,遇到点土就生根发芽,时间一长就把瓦缝撑裂了,容易造成渗漏。
另外椽头上方的瓦块叫滴水,人家设计是有讲究的,瓦块要给椽头挡雨,这块瓦掉了,不及时更换,椽头泡水就容易烂,所以日常的保护对于文物来说非常重要。
乾隆“卧室”漏水 防渗难定方案
新京报:修复后,这些文物将恢复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效果?
王兆华:要最大限度地恢复当时的历史信息,保留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断代。有观点认为文物修缮就是修旧如旧,其实不是外表上的修旧如旧,是要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方法。
新京报:在传承原工艺原方法方面我们具体会怎么做?
王兆华:文物修缮和现代建筑工艺不一样,现代工艺可以浇筑,混凝土直接打进去,修缮古建筑不行,比如刷漆,我们不用现在市场上用的化学漆料,而是用传统的古建筑专用的生物漆料;做地杖用的灰料里面就有猪血和面粉,增加它的黏合度和透气性,而不用现代的水泥和白灰,这就是传统工艺。
新京报:面对这么大的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会不会遇到一些难题?
王兆华:有,乾隆裕陵的地宫现在渗漏得很厉害,由于地宫渗水,券顶的石构件因受力不均而变形,接缝之间崩裂的情况很多,掉下来一块一块的,我们俗话叫“崩瓷”了。
修复方案还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讨论,专家们讨论得非常细致,已经讨论两稿了,针对裕陵地宫究竟怎么做防渗,一年多了还没有定最终方案,因为必须得慎重,如果做得不好会渗得更厉害。
新京报:修复方案最大的分歧在哪里?
王兆华:现在能确定的是渗漏水源是雨水从宝顶和四周渗漏,事实上目前防渗漏的技术很成熟,但修复古建需要尽量使用当时的技术,这就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还原古建,同时最小程度干预古建,出于这个考虑,现在方案一直没确定。
新京报:一直渗漏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王兆华:渗漏进地宫的灰浆会腐蚀内壁的经文和雕刻,最后让内饰受损无法还原。
新京报:渗漏的来源明确了吗?
王兆华:专家论证已经排除了地下水渗漏,现在针对是雨水从上方渗漏还是周围渗漏还不确定,所以方案定不下来。
当务之急是“保命”
新京报:《盗墓笔记》和《鬼吹灯》都要拍成电影,可能会带来新一轮的盗墓文学热和文物热,在你看来,这种热潮对于清东陵是一种压力还是机遇?
王兆华:我是比较排斥这种热潮的。对于文物保护来讲,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往会渗透一些盗墓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全国的古墓葬的保护不利。
但反过来看,对于旅游又是一种促进,它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清代皇家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有足够的吸引力。清东陵本身就是用砖、石、瓦、木写成的一部清朝历史。
新京报:故宫现在利用互联网手段在品牌营销上有很多新的花样,清东陵在这方面是否有计划?
王兆华:我们还没有呢,现在当务之急是“保命”,得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所以顾不上那些。2010年开过一次座谈会,很多地方的文物景区都有人参加,当时有人也说,怎么提高展示水平、怎么提高接待能力,我说你们都是从中心城市来的,啥时候你们去我那看看,我们那警卫得靠人和狗,房子用棍支着呢,我们哪还有精力想别的,保命都保不起。
现在,我们也开始提升了,有数字化保存、网络化营销、国家五A级景区创建等等。
新京报:这次投入这么大,会给景区以后的经营带来压力吗?
王兆华:这方面没有压力,国家投入没有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景区身上,其实我们每年的运营成本也不低,得投入1000多万,就拿灭火器来说,每年更新的费用就得十几万,这都得从景区收入里支出。
新京报:清东陵这些年的游客量处在什么规模,旅游接待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怎么协调?
王兆华:每年的游客量近60万人次。其实对于这些古建筑来说,有人来旅游是好事,因为这让这些建筑有了人气,更容易保存,如果没人来,这些房屋不出几年就变糟发霉了。这次修缮肯定会对旅游有影响,造成游客不便,我们最大限度地安排好旅游线路,减少对游客的影响。
新京报:在你看来,文物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价值才会发挥到最大?
王兆华:文物修缮与保护只是第一步,目的是为了展示,传递文物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展示的目的又是为了延续,延续的不仅仅是文物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包括宫廷文化、墓葬文化、祭祀文化,也包括修缮的技术和记忆。再过一百年,我们这代人不在了,那时的人们再看这些记录,会知道原来公元2014年前后,清东陵是按照清朝的工艺修缮的,我们也可以这么修。
在线时间 小时
慈禧夜明珠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慈禧太后死后葬于清东陵定东陵,随葬有大量的珍宝,包括闻名中外的夜明珠在内。慈禧死后,夜明珠含于其口中,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寝陵被军阀孙殿英指挥的军队所盗。
▪ 皇陵被盗,宝器尽失 ▪ 不见其物,难知根底 ▪ 无价之宝
▪ 材质与命名 ▪ 来源
3慈禧凤冠上的夜明珠
皇陵被盗,宝器尽失
据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载:‘ 慈禧陵建筑豪华,超越了清代所有帝后的陵寝尤其棺中随葬的珠宝更为珍贵。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死后,太监李莲英参加助殓,曾将随葬珍宝—一入册。'又说‘盗匪们首先收走慈禧尸体周围的大件宝器—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珊瑚树等等,再把压在慈禧尸下的珠宝—一取尽,随后把慈禧尸体抬上棺盖,抓下龙袍,撕毁内衣脱下鞋袜,将周身珠宝搜索精光。慈禧的牙也被撬开,把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取走。'该文引用孙殿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
不见其物,难知根底
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似无容质疑,但不知是何质料所制,有人以为是萤石,但不见其物,难下结论。公元1997年间月,笔者在台北参加“海峡两岸土文化交流会'时,曾就有关这颗夜明珠的情况多方询问,皆因宋美龄年事已高,又侨居美国,很难知其根底。此事,也问过台湾故宫博物院考古专家那志良老先生(时年92岁,公元1998年因病去世),他也摇头不知细况。
据蒋卜力《慈禧陵墓被盗案》一书载:‘第五十一号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值一千零八十万两。”另据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称:“总之慈禧葬物若均追回以之还外债,尚可余若千万,足可富国也。所列制价及估价系当时之宝价,以后至宣统元年经中外古玩收藏家及珠宝商估计,所有价值均涨十倍。民国后期又行估价,须涨百倍,今日已无法计价矣。'
王春云博士,2004,慈禧太后嘴中随葬夜明珠科学研究 - 材质、命名与来源[1] 。珠宝科技,Vol.16, No.5 (Serial No. 57), pp.1-8, 2004。
材质与命名
夜明珠是世界若干杰出古老文明中同时存在的一个自然、历史和文化之谜。基于王春云在对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的首次全面破解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和对现有关于慈禧太后陵墓及其被盗的历史记载资料的科学分析和重新解释,本文研究认为,随葬于慈禧太后嘴中的夜明珠是一块具有近似球形形态、称重约787.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其1908年当时1,080万两白银的估价约相当于现在8.1亿元人民币现值。这一结果本身再一次确证关于矿物夜光与磷光无关而夜明珠并非大颗粒金刚石原石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由于这一科学发现属于国际科学史上的第一次,本文作者王春云博士依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将这颗金刚石命名为“国英(中国之星)”[“Guoying (Star of China)”]。
通过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王春云博士找到一条铁证,足以证明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实际上就是由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国王命名、迄今已经丢失了将近350年之久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原石,而由法国旅行家Tavernier 于1665年描述的、具有280克拉和玫瑰琢型的优质净水金刚石(该金刚石在过去300多年历史中一直被全世界公认为就是被切割了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实际上只是“莫卧儿大帝金刚石”的一个替换品。同样,依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王春云博士将这颗金刚石命名为“痕都斯坦之星金刚石”[“Star of Hindustan”]。而此前世界各国金刚石学者在过去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围绕“莫卧儿大帝金刚石”是否已经被切割成为“光明之山” (Koh-i-Nur,现由大英帝国王室收藏,镶嵌在伊利莎白女王的王冠上)、“光明之海”(或者“光明之川”、“光明之眼”,Darya-i-Nur,曾由伊朗王室收藏,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王冠上)、“奥尔洛夫” (Orloff, 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镶嵌在凯瑟琳女王的权仗上)、“月亮之山”(Moon of the Mountains,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但现在去向不明)的种种猜测和学术纷争至此便告尘埃落定。王春云博士在论文中还对“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如何成为“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最有可能是阿富汗国王Ahmed Shah Abdali先后八次远征印度莫卧儿王朝抢夺来该宝,然后于1760年或者1762年向清廷派遣使团时将该宝朝贡给了乾隆皇帝,而后该宝一直便流传到了慈禧太后嘴里。
慈禧凤冠上的夜明珠
除慈禧口中夜明珠广为人知外。其凤冠上九颗夜明珠也相当有名。据李映发《文史拾趣》载;‘公元1900年6月,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八国组成的侵略军人侵北京,慈禧太后不准许人民反击侵略者,而是大搞卖国活动,从凤冠上取了四颗夜明珠送与外国人,求他们退出北京。当时办事的大太监李莲英不在身旁,叫一个姓王的宫女送往西门宾馆,交与李鸿章派来的人。李鸿章正在负责与外国人交涉退兵一事。当时这个宫女才17岁,慈禧大后告诫她一路要小心,如有丢失定教脑袋落地。这个宫女藏好珠子,边走边想:‘这是我们国家的宝物,怎能送给外国人!'于是,她巧妙地摆脱护卫的人,把夜明珠藏入了民间。六十四年后(公元1964年),在西安市柏树林住的一个工人家庭里发现了这四颗夜明珠。这家人姓吴,夫妻都是化工厂的工人。有一次搞清洁卫生,小孩子把一个肮脏油黑的小枕头拆开准备清洗,发现里面有一个红布包,揭开红布又是一层黄布。一层油纸,油纸里面一层绵纸,包着四颗龙眼大、晶莹闪亮的夜明珠。
他们把这无价之宝献给国家,经过考古学家鉴定证明这是遗失了多年的慈禧太后凤冠上的那四颗夜明珠。国家奖励吴师傅十万元人民币,可是他们不收,说:‘国家的宝物应该献给国家。祖国的文物,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和爱惜。'原来,那个肮脏的小枕头是一个80岁的王奶奶临死前给他们的。解放后吴师傅一直收养着这位无依无靠的王奶奶,待她如同亲娘一般。公元1963年临死时她送了那个小枕头,还未说明个中秘密就停止了呼吸。这个王奶奶便是六十多年前慈禧太后身边的那位宫女。1985年,洛阳一朋友来北京,带来两颗夜明珠,椭圆形,穿孔,淡黄白色,在暗中夜光非常明显,疑是慈括大后凤冠上另外两颗未恻,比重较轻,不像是矿物类。自从笔者1981年在&地球&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世界上真有夜明珠吗?〉一文后,特别是1982年广东的霍永铭先生,在国内首次发现了萤石夜明珠后,有关夜明珠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根据叙述手法推测,以上说法应为解放后文化产物。
在线时间 小时
慈禧夜明珠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慈禧太后死后葬于清东陵定东陵,随葬有大量的珍宝,包括闻名中外的夜明珠在内。慈禧死后,夜明珠含于其口中,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寝陵被军阀孙殿英指挥的军队所盗。
▪ 皇陵被盗,宝器尽失 ▪ 不见其物,难知根底 ▪ 无价之宝
▪ 材质与命名 ▪ 来源
3慈禧凤冠上的夜明珠
皇陵被盗,宝器尽失
据于善浦《孙殿英东陵盗宝记》载:‘ 慈禧陵建筑豪华,超越了清代所有帝后的陵寝尤其棺中随葬的珠宝更为珍贵。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死后,太监李莲英参加助殓,曾将随葬珍宝—一入册。'又说‘盗匪们首先收走慈禧尸体周围的大件宝器—翡翠西瓜、蝈蝈白菜、玉石莲花、珊瑚树等等,再把压在慈禧尸下的珠宝—一取尽,随后把慈禧尸体抬上棺盖,抓下龙袍,撕毁内衣脱下鞋袜,将周身珠宝搜索精光。慈禧的牙也被撬开,把含在口中的稀世明珠取走。'该文引用孙殿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
不见其物,难知根底
慈禧太后口中的夜明珠,似无容质疑,但不知是何质料所制,有人以为是萤石,但不见其物,难下结论。公元1997年间月,笔者在台北参加“海峡两岸土文化交流会'时,曾就有关这颗夜明珠的情况多方询问,皆因宋美龄年事已高,又侨居美国,很难知其根底。此事,也问过台湾故宫博物院考古专家那志良老先生(时年92岁,公元1998年因病去世),他也摇头不知细况。
据蒋卜力《慈禧陵墓被盗案》一书载:‘第五十一号夜明珠,重四两二钱七分(合今133.4375克)值一千零八十万两。”另据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称:“总之慈禧葬物若均追回以之还外债,尚可余若千万,足可富国也。所列制价及估价系当时之宝价,以后至宣统元年经中外古玩收藏家及珠宝商估计,所有价值均涨十倍。民国后期又行估价,须涨百倍,今日已无法计价矣。'
王春云博士,2004,慈禧太后嘴中随葬夜明珠科学研究 - 材质、命名与来源[1] 。珠宝科技,Vol.16, No.5 (Serial No. 57), pp.1-8, 2004。
材质与命名
夜明珠是世界若干杰出古老文明中同时存在的一个自然、历史和文化之谜。基于王春云在对这一世界性科学难题的首次全面破解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和对现有关于慈禧太后陵墓及其被盗的历史记载资料的科学分析和重新解释,本文研究认为,随葬于慈禧太后嘴中的夜明珠是一块具有近似球形形态、称重约787.28克拉的金刚石原石,其1908年当时1,080万两白银的估价约相当于现在8.1亿元人民币现值。这一结果本身再一次确证关于矿物夜光与磷光无关而夜明珠并非大颗粒金刚石原石的学术观点是正确的。由于这一科学发现属于国际科学史上的第一次,本文作者王春云博士依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将这颗金刚石命名为“国英(中国之星)”[“Guoying (Star of China)”]。
通过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王春云博士找到一条铁证,足以证明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实际上就是由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国王命名、迄今已经丢失了将近350年之久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原石,而由法国旅行家Tavernier 于1665年描述的、具有280克拉和玫瑰琢型的优质净水金刚石(该金刚石在过去300多年历史中一直被全世界公认为就是被切割了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实际上只是“莫卧儿大帝金刚石”的一个替换品。同样,依照国际科学命名惯例,王春云博士将这颗金刚石命名为“痕都斯坦之星金刚石”[“Star of Hindustan”]。而此前世界各国金刚石学者在过去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围绕“莫卧儿大帝金刚石”是否已经被切割成为“光明之山” (Koh-i-Nur,现由大英帝国王室收藏,镶嵌在伊利莎白女王的王冠上)、“光明之海”(或者“光明之川”、“光明之眼”,Darya-i-Nur,曾由伊朗王室收藏,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王冠上)、“奥尔洛夫” (Orloff, 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镶嵌在凯瑟琳女王的权仗上)、“月亮之山”(Moon of the Mountains,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但现在去向不明)的种种猜测和学术纷争至此便告尘埃落定。王春云博士在论文中还对“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如何成为“国英(中国之星)金刚石”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最有可能是阿富汗国王Ahmed Shah Abdali先后八次远征印度莫卧儿王朝抢夺来该宝,然后于1760年或者1762年向清廷派遣使团时将该宝朝贡给了乾隆皇帝,而后该宝一直便流传到了慈禧太后嘴里。
慈禧凤冠上的夜明珠
除慈禧口中夜明珠广为人知外。其凤冠上九颗夜明珠也相当有名。据李映发《文史拾趣》载;‘公元1900年6月,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八国组成的侵略军人侵北京,慈禧太后不准许人民反击侵略者,而是大搞卖国活动,从凤冠上取了四颗夜明珠送与外国人,求他们退出北京。当时办事的大太监李莲英不在身旁,叫一个姓王的宫女送往西门宾馆,交与李鸿章派来的人。李鸿章正在负责与外国人交涉退兵一事。当时这个宫女才17岁,慈禧大后告诫她一路要小心,如有丢失定教脑袋落地。这个宫女藏好珠子,边走边想:‘这是我们国家的宝物,怎能送给外国人!'于是,她巧妙地摆脱护卫的人,把夜明珠藏入了民间。六十四年后(公元1964年),在西安市柏树林住的一个工人家庭里发现了这四颗夜明珠。这家人姓吴,夫妻都是化工厂的工人。有一次搞清洁卫生,小孩子把一个肮脏油黑的小枕头拆开准备清洗,发现里面有一个红布包,揭开红布又是一层黄布。一层油纸,油纸里面一层绵纸,包着四颗龙眼大、晶莹闪亮的夜明珠。
他们把这无价之宝献给国家,经过考古学家鉴定证明这是遗失了多年的慈禧太后凤冠上的那四颗夜明珠。国家奖励吴师傅十万元人民币,可是他们不收,说:‘国家的宝物应该献给国家。祖国的文物,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和爱惜。'原来,那个肮脏的小枕头是一个80岁的王奶奶临死前给他们的。解放后吴师傅一直收养着这位无依无靠的王奶奶,待她如同亲娘一般。公元1963年临死时她送了那个小枕头,还未说明个中秘密就停止了呼吸。这个王奶奶便是六十多年前慈禧太后身边的那位宫女。1985年,洛阳一朋友来北京,带来两颗夜明珠,椭圆形,穿孔,淡黄白色,在暗中夜光非常明显,疑是慈括大后凤冠上另外两颗未恻,比重较轻,不像是矿物类。自从笔者1981年在&地球&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世界上真有夜明珠吗?〉一文后,特别是1982年广东的霍永铭先生,在国内首次发现了萤石夜明珠后,有关夜明珠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根据叙述手法推测,以上说法应为解放后文化产物。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隆皇帝陵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