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柔爆破筒专利使用的教学法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培训心得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武效贤巧挖防炮洞屯兵,范佛里特最终失败上甘岭_武效贤-牛bb文章网
武效贤巧挖防炮洞屯兵,范佛里特最终失败上甘岭_武效贤
鉴于九十三团仍没有夺回537.7高地的全部阵地,李德生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作战形势,他认为:“目前敌我对上甘岭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双方比拚的是火力、意志和最后的兵力。无论敌方占领表面阵地,还是我方占领表面阵地,被对方的炮火所杀伤概率占百分这七十!在火力上美军优于我方,美军不但火炮数量多口径大,而且有飞机支援,是我不具备的;我方炮火虽然少,但自从得到苏联的榴弹炮和火箭炮以后,足以消灭占领表面阵地的敌军以支援步兵战斗,而我却拥有坑道防敌炮火,这又是敌方所不具备的,所以从开战以来损失相当。然而从兵力上看,美军目前在上甘方向也只有韩二师三十二团残部和韩九师,范佛里特基本无兵可调。因为志愿军总部为配合上甘岭作战,已令前线所有部队对敌进行的战术反击延期到十月底,现在其他方向上志愿军仍与敌进行着反复争夺,目前38军对394.8高地与281.2高地的反击,特别是44师和29师对平康前线391高地,上佳山西高地、柏德里东山的381东北高地,加士里275高地以及391高地南峰的反击,大量钳制了美军的兵力,再调一支精锐团队,基本就可以完成任务了。”11月18日,李德生决定,把三十四师之一零六团由炮兵部队抽调卡车运送,紧急从休整地调到上甘岭。该团从九十三团手中接防的537.7高地阵地,尚缺7号和8号阵地,这两个阵地与美军占据的537高地主峰山势相接,距离只有50米,防御难度极大。而且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纯粹是为了替朝鲜多争取一些国土。李德生不愿再为这两个阵地付出战士的生命,特意嘱咐一零六团团长武效贤,对这两个阵地不必部署部队,只用炮火控制。李德生还给一零六团加强了一个营,要求该团能坚持到底,不再使用其他部队。一零六团是由1938年陈再道在冀南地区组织的抗日武装发展而来,解放战争时期是中野六纵的主力团,在鲁西南战役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进军中,立下过显赫战功。现任团长武效贤,二十六岁就当上了团长,是十二军最年轻的团长,带兵打仗的行家里手,在他任营教导员时,营里就出了闻名全军的“爱兵典型”王克勤;在后来当师长时,又出了训练尖子郭兴福,并总结出“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推广。清晨五时,一零六团刚接防还不到三小时,韩军第二师的进攻就开始了。韩军此次进攻的目标是6号阵地,6号阵地是537.7高地西侧的突出部,地势又高,是西侧防御的要点,如果失守,不仅西面阵地不保,东面的1、2、3号阵地也很难守住,并且还能威胁到纵深的448高地。因此双方对6号阵地的争夺殊为激烈。韩军先是以4架飞机进行轰炸,接着又是长达近一小时的炮击,整个537.7高地落弹两万余发!在这样猛烈的炮火下,6号阵地上唯一的一个坑道被炸塌,八连连长文法礼等二十多人全部牺牲。炮击过后韩军以一个连的兵力对6号阵地发起了集团冲锋。守备部队拼死抗击,双方的激战一直到次日,即19日晚,终因部队伤亡过大,6号阵地落入敌手。20日四时,九连就发动了反击,一班负责主攻6号阵地,经数小时恶战,终于将6号阵地夺回,而一班也只剩高守余一人了,天刚亮,韩军的攻击就开始了,高守余从天亮到黄昏,用手榴弹、爆破筒独自裹伤而战,击退了韩军六次冲锋,这中间由于韩军密集的炮火封锁,他得不到任何支援,一天就吃了口袋里三颗祖国慰问团带来的糖果,坚守住了至关重要的6号阵地。战后,他被志愿军总部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到了黄昏时分,作为首批上高地的部队三营经过三天激战,已经连一个完整的排都没有了。武效贤只好将二营调了上来,考虑到已经指挥三天战斗的三营长权银刚对地形、敌情都比较熟悉,指定由他继续指挥二营。武效贤见三天部队就伤亡了600余,照这样打,他的这个加强团最多能守十天,所以就向李德生请求改变战法,他认为守住537.7高地的关键是保存部队,在537.7高地北侧山脚下,有两个总共可以集结一个加强连的屯兵洞,但从山脚到山顶还有五百余米的路程,在敌猛烈炮火下,增援部队通常有一半人就在这五百米路程上伤亡了,他建议在这五百米的路程上,每五十米挖一个防炮洞,在距山顶二十米处再挖一个能容纳一个排兵力的坑道。这样,部队沿着防炮洞进行蛙跳式运动,最后在坑道里集结,阵地上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可以大大减少在运动途中的伤亡,集中最大兵力坚守阵地。李德生采纳了这一建议,给了他一周的时间按这一计划修筑工事。一零六团在12门榴弹炮和40门迫击炮的火力掩护下,冒着夜间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突击修筑。团政治部号召:一昼夜挖掘一米以上的防炮洞就给予记功!经一周的艰苦努力,终于在阵地上挖掘了七条坑道、十二个屯兵洞和五个防炮洞,建成了完备的防御体系。这样,一零六团只需集中兵力坚守关键的6号、2号阵地,其他阵地白天用炮火控制,晚上组织小部队出击,一下子伤亡大减,士气大增,不仅有足够的兵力完成防御,还有多余的兵力进行反击。至25日,除7号、8号阵地外,其余阵地全部恢复并得到巩固。11月25日,韩二师伤亡已逾5000,第四次撤下战场整补。由军团预备队韩九师接替其攻击。12月3日,韩第九师发动了对537.7高地自开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仅空中支援的飞机就高达200架次,地空火力的联合轰击持续两个多小时,整个高地被爆炸的烟云所笼罩,2号阵地坑道终于承受不住猛烈的轰击而倒塌,二连一个加强排除一人外全部被埋在坑道里,炮火刚一延伸,韩九师一个团就蜂拥而来,2号阵地上唯一没有来得及进入坑道而躲在岩石逢里的战士,端着爆破筒冲入敌阵,与敌同归于尽。因这个加强排全部牺牲,所以这位勇敢的战士的姓名也就无从查起。又是一整天惨烈的争夺,这一天韩九师好象发了疯,一下子投入两个团的兵力,想一鼓作气拿下上甘岭,但一零六团打的既玩强又巧妙,对韩九师集团冲锋的士兵,远则及时呼叫炮火覆盖射击,近则爆破筒,手榴弹炸,阵地易手十余次,黄昏时分,韩九师攻击的两个团损失殆尽,终于不支,撤出了战斗,阵地再次得到了巩固。经此一战,韩九师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12月15日,一零六团顺利完成使命将537.7高地移交给二十九师。战史上一般就把11月25日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结束之日。此役美韩军共投入步兵10个团又2个营:其中美第七师3个团、韩第二师4个团、韩第九师3个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空降兵1个团:美军第一八七空降团。地面部队合计11个团又2个营。加上补充的韩军第一零五编练师和4个新兵联队,共6万余人。炮兵十八个营,105毫米口径以上火炮300余门。坦克2个营,170余辆。航空兵1个大队,飞机约200架,共出动约3000架次。消耗炮弹190余万发,航空炸弹5000余枚。最激烈时一天中就消耗炮弹30万发,航空炸弹500余枚。志愿军共投入步兵为十五军四十五师之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五团,二十九师之八十六团、八十七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之九十一团、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三十四师之一零六团,合计十五军5个团,十二军4个团,共9个步兵团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余新兵,共4.3万余人。投入炮兵部队有:炮兵第二师、炮兵第七师、火箭炮第二零九团,第六十军炮兵团,共11个炮兵营,计火箭炮24门、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10门(不含迫击炮)。高炮部队有:高炮第六零一团、六一零团各一部,高炮独立第二十营、独立第三十五营,计高炮47门。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实际消耗1.1万吨。其中弹药5514吨,平均日消耗128吨,战役中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这一物资消耗量为我军战史上所罕见。为保障后勤供应,共投入运输车辆2163台次,火线运输人员8500余人,动员民工6万余人。十五军阵亡5200余,伤6200余;十二军阵亡1900余,伤2300余。合计阵亡7100余,伤8500余,共伤亡1.56万。击毁敌大炮61门,坦克14辆,歼敌2.5万余,其中美军5200余。敌我双方伤亡比为1.6:1。而金化攻势即“摊牌计划”的作者范佛里特,因为上甘岭战役的惨败,于两个月后的1953年2月被解除职务,勒令退役。 分享: >
“武效贤”相关文章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第1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对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通过给出实验原理的信息和图示实验步骤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本教案设计时,为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的重要性和仔细观察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特意提供了“有关炸药的发明”和“青霉素的发现”等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案设计并未着太多笔墨,这主要是由于课本对操作活动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安排,即其本身已十分详细,故这两部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实际操作的指导上。另外,由于是第一次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故根据学生特点组织好学生进行有条不紊的探究,在本课题中也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本课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想办法组织好学生。由于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化学学习中经常要面临的问题,故在第二课时特意增加厂有关化学实验报告的书写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2,直接进行巩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3)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4)能意识到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教学方法提供资料一激发兴趣一活动探究一得出结论一提高认识等。教具准备1.教师用具投影仪或相关的录像资料。2.学生用具第一课时:白色蜡烛、水、小刀、水槽、小试管、火柴、小烧杯、石灰水。第二课时: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饮料管、木条、胶头滴管、水、石灰水。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意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对蜡烛燃烧的探究。第二课时:化学实验报告的写法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投影或放录像、图片等]有关炸药的发明。1.硝化棉(硝化纤维素):硝化棉是一种炸药。如果点火,它就燃烧。如系上***,它便爆炸。硝化棉用来制爆破筒、供矿井爆破(通常与***混用)、深水爆破及制作无烟***。克里斯琴、舍恩拜因偶然发现了硝化棉!舍恩拜因是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化学教授。1846年的某一天,他正在妻子的厨房里做化学实验,当时打破了一个烧瓶。烧瓶里装了***和硫酸,这些化学品洒了一地。当时舍恩拜因找不着拖把,于是一把抓起妻子的棉围裙就去擦污迹,之后将围裙挂在热炉子前烤干。当围裙干燥到一定程度时,着火了,烧得一点不剩。舍恩拜因就这样发明了硝化棉。他进一步实验,觉得这项发明的潜力非常大。比如,当战场上枪炮齐发时,黑色***会造成滚滚浓烟。浓烟熏黑了战士,炮膛里有灰烬,战场上也是乌云笼罩。但硝化棉却可以干净地燃烧,不留痕迹。舍恩拜因将此“配方”卖给几国政府,于是硝化棉生产厂家纷纷建起。但是硝化棉易爆,很难人为控制,不少工厂造起又炸掉。2.***:1847年,一位名叫阿斯卡尼奥·索布里罗的意大利化学家用普通甘油做化学实验。当他工作时,他让甘油一滴一滴地滴进了冷态的强***和硫酸的混合物里,结果生成了少量***。当索布里罗加热玻璃试管里的一滴***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这种炸药远比硝化棉炸药的威力强大,且不易控制。二十年后,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发现了控制***的方法并将其制成了甘油炸药。33.甘油炸药:甘油炸药由***制成。它是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于1847年发明。当时他年仅十四岁。不过,由于***极易爆炸,处理时很危险,当时还不能广泛使用。诺贝尔二十九岁时,开始寻找使这种物质更安全的办法,并发明了***。后来,诺贝尔经过研究和实验发现:硅藻土(德国北部出产的一种多孔的火山土)可吸收***,且***与硅藻土混合后丝毫未影响其爆炸性,但稳定性却大大提高了,并且易于处理。诺贝尔将硅藻土和***的混合物硬化形成棒状,他称之为甘油炸药。诺贝尔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称战争是“恐怖中的恐怖,一切犯罪行为中最严重的犯罪”。他希望炸药用来开矿和修路,而不是用来毁灭和屠***民。诺贝尔死时非常富有,他决定用自己的财产设立奖金,每年一次颁发五个奖项给世界杰出公民,而不是留给家族。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是在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了物理、化学、医学与生理学、文学和***五大项,1969年加入了第六项——经济。[总结引入]炸药的发明只是化学诸多的研究成果之一,但它却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亦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板书]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师]说到化学实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化学实验室。但是,你相信吗?现在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竟是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的作坊。尔后经历了家庭个人实验室并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化学实验室。(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引导学生观看课本图1—12、图1—13、图1—14)[过渡]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板书]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首先,让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板书]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师]蜡烛燃烧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那么,对于该现象你有没有更多的思考过呢?比如说蜡烛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烧后生成了什么?除了燃烧它还具有哪些性质?等等。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观察蜡烛的燃烧。[讲解]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并在观察中思考,然后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感官,还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往往能导致伟大的发现。如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对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注:以下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用]4资料:就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青霉素还没有问世,人类频频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又束手无策。妇女死于分娩,婴儿出生不久就夭折,儿童患了猩红热……即便是手指不小心扎了根刺或者皮肤划开一个微小的伤口,也可能因此而致命。类似这样的人间悲剧,随着青霉素的发现而逐渐消失了。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一半靠的是机遇,而另一半则靠他聪明的头脑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一战”期间,弗莱明曾在皇家军队医务队服役,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而且也感受到了人类需要优质抗生素的迫切性。当时许多士兵由于伤口感染,医生们无法消毒,只好向伤口注入各种化学抗菌物质,但似乎效果不大。弗莱明在他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实验用的细菌培养皿,每天细心观察。有一次,他偶尔得了感冒,就取下一滴鼻涕放进培养皿里,几周以后,他发现培养基上长满了金黄色的菌落,在鼻涕的周围,也有菌落生长,但看上去是透明的,就像被溶解了似的。于是,一个问号在弗莱明脑海里产生了:这是否意味着鼻涕里含有某种杀菌的物质呢?接下来的一周,弗莱明记录了更多的发现:人的皮肤、器官组织、头发、指甲甚至有些花木、蔬菜里都含有这种溶菌物质,它几乎无处不在!事实上,它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抗菌物,无非当时人们没有意识到。弗莱明把他的新发现命名为“溶菌酶”。科学的发现,往往都有相似的一面,但只有有心人才会把握机遇,获取成功。1928年,奇迹再次在弗莱明的实验室发生。一次,他在清理培养皿时,意外地发现,他的葡萄球菌培养物已经被霉菌感染。而在霉菌生长的地方,葡萄球菌却在迅速分解。他小心地将霉菌分离出来,发现是其中的活跃物质抑制了葡萄球菌的生长。由于这霉菌来自于青霉菌类,他给它取名为青霉素。弗莱明以科学家的严谨语言向世人公布了他的发现。此后,他继续不停地做实验,他发现,青霉素的“个性太活泼”,不容易稳定,无法将它提纯。直到1940年牛津大学的医学研究者恩斯特·钱恩和霍华德·弗洛里引进了另一种物质,才将青霉素加以稳定下来并提纯,从而投入大量生产。有意思的是,这一引进的物质就是弗莱明先前发现的“溶菌酶”。一年后,青霉素首次在医学上应用。“二战”期间,青霉素成为战场上神奇的抗生素,大显神威,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被称为“有魔力的子弹”。弗莱明因而被赞颂为英雄,1945年。他和钱恩以及弗洛里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青霉素不仅治愈了那些受细菌感染而挣扎于死亡线上的人,还赋予了医生从一开始就防止人体被细菌感染的“免疫”能力。大量的临床实验证明,青霉素是一种安全的药物,但也有一些人对它有过敏反应,少数过敏者会发生十分严重的反应,甚至死亡,至今,医生给病人打青霉素针时,也往往需要先做过敏试验。与弗莱明时代相比,我们今天已能够生产出各类不同的青霉素,有口服药,有注射剂。它们能够杀灭更多种的细菌。一种少见的菌落出现在细菌培养皿上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而要被发现就更难了,只有爱思考且细心谨慎的人才可能通过细致的观察,不让任何微小的迹象逃过他的眼睛,奇迹往往总是这样发生的。青霉素的发现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师]现在,就清大家利用桌上的物品通过实验来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你可以按课本提示进行探究,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并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下来。[学生活动,教师指导]5〔学生活动完毕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可5~6人)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并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然后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准备与其他小组的结果进行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对学生不同于课本的探究内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评价。如:有的同学试图去收集蜡烛熄火后产生的白烟,并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学用小试管或瓷碟去燎火焰或压住火焰加热,结果观察到其表面有黑色物质析出,并打滑腻感等等。[问]通过以卜探究。你对石蜡有了怎样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并板书]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讲解]我们刚才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教师投影总结并讲解][投影内容如下](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即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一种性质或变化,而是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化学实验的过程又是我们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过程。同时,它也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处处留心皆学问![布置作业]1.参考课本“探究活动报告”的格式写出本次探究活动的报告(注: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格式);2.预习探究活动②——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并在课下练习收集气体的操作。板书设计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石蜡为白色,常温下呈固态,硬度较小,密度比水小,加热可熔化、汽化。石蜡能在空气中燃烧。燃烧时发光,发热,其火焰分三层,其中最外层的火焰温度最高。石蜡燃烧生成新的物质——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6年级初三学科化学版本期数内容标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分类索引号G.623.2分类索引描述教学法主题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栏目名称教案精选供稿老师审稿老师录入一校二校审核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第1单元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doc
文档介绍:
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从容说课本课题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认识。这两个探究活动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有引导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对...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扫雷爆破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