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怎么看全面放开二胎宣传报道二孩时代系列报道

人民日报:“放开二孩”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
&&来源:&&&&
原标题:人民日报:“放开二孩”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
  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二孩时代”的到来,一头连着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未来,一头连着每个家庭量入为出的生计,还需要国家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仿佛一夜之间,“放开二孩”攻占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有人憧憬,有人激动,但也有人犹疑,有人无奈,就连人们见面打招呼,也在纠结这个新的哈姆雷特式问题――生,还是不生?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全面放开二孩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人口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些变化,给经济发展和人口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从整个国家人口再生产的高度,“放开二孩”有利于应对老龄化冲击、增加劳动力供给。在舆论场,这一看法有着广泛共识,但是由此引起的次生话题,却也存在着偏激的认识、极端的情绪。
  比如说,有人据此全盘否定计划生育,并把曾经支持计划生育的官员和学者拿出来“批判”一番。事实上,“放开二孩”是对之前人口政策作出的创造性延续与改革。制定政策理应保持适应性与灵活性,踏准经济社会发展的鼓点与节奏,人口政策同样如此。人口结构深刻变化、老龄少子日益严峻,调整人口政策是应有之义,这是一种“适应性改革”。在这个问题上翻旧账,甚至以今非古,只会加剧社会撕裂、模糊历史认识。
  再比如说,有人过度拔高抚养成本,劈头就问――你生得起吗?有人“测算”,北京养育孩子的标准,从出生到就业需要花费276万;有人揶揄,“421阵型变成422阵型,中场球员要累趴下了……80后真苦!”诚然,育儿成本水涨船高,但是类似“花费276万”的说法,依据却不见得客观。讨论育儿成本没有问题,可如果是带着情绪地夸大成本,就可能扭曲生育预期,让人对生育产生无谓恐惧。
  偏激的认识需要矫正,对政府而言,也应该认真对待这背后的民意诉求。在“放开二孩”解决了能不能生的问题之后,还需要解决人们想不想生、敢不敢生的问题。育儿成本的上升、养老压力的增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人们的生育观念在悄然改变。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不再是家庭梦想,少生优生、自我实现成为年轻人的主流价值。这都说明,“放开二孩”不是简单地一放了之,不能指望政策放开能够自动生效,而应该有更多配套措施,比如,扩充相应的教育资源、降低育儿养老成本,才能取得预期的政策效果。“加大对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他们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卫计委的表态,也正是为了给予生育更多关怀与激励。
  人口的变化,将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变化已现端倪。进口奶粉应声涨价,专家预言楼市将缓慢升温,人力资源开始讨论慎重招聘女性,而教育专家作出断言――学区房地位更加坚挺……“放开二孩”的政策离实施还有一段距离,就已经引起各个领域的预期改变。可以说,“放开二孩”影响的不仅是家庭结构,更是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女性就业歧视是否会加重?教育资源是否会更加紧张?公共服务需求是否会激增?在“放开二孩”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各方面可能造成的影响有一个系统的评估和应对。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哲人说,人口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运。独生子女一代终将成为历史的绝唱,无论如何,这个国家将驶入“二孩时代”。一头连着整个民族繁衍生息的未来,一头连着每个家庭量入为出的生计,从放开二孩到生育二孩,还需要国家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为更多人给出笃定的回答。
(责编:郜碧澄(实习)、盛卉)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人民日报:“全面二孩”不能止于放按类型按地区全面二孩时代来临
  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千呼万唤,全面放开二孩的政策终于在十三五规划中掀开了那层薄薄的面纱。
  尽管从今年卫计委频频回应二胎问题的过程中,已经能够嗅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讯息,但政策一经出台,还是迅速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
  而这对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流失的中国来说,也是个迟到的利好消息。
  在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动态调整的过程,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二孩的条件;到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如今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实施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全面放开二孩,并不会带来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与此同时,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诸如老龄化等问题,该政策仅能起到缓解作用,预计最快在2026年才能显现。
  调研始于8年前
  独生子女政策,始于1980年。
  当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首次以公开信的形式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始转变为严格控制二胎和独生子女政策。
  该公开信同时提到,“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30年之约如期而至。而这30年里,中国的人口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控制人口的同时,男女比例失衡、民工荒、人口老龄化,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都给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18的低水平,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和东亚邻国。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趋势,那么倒金字塔形状的人口结构,将会成为中国经济难以摆脱的沉重负担,甚至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的后果。”人口经济学家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于是,从2007年开始,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社会学院等在内的数家研究机构,接受当时的国家人口计生委委托,就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展开调研。
  2009年底,计划生育政策出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田雪原在《人民日报》撰文,抛出“二胎方案”。而长期支持计生政策的国情专家也呼吁对人口政策重新调整。这被舆论解读为“计生领域内部也发出了不同声音”。
  2010年1月,在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思路》中,提到要“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
  之后,2013年期间,国务院进行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国家人口计生委与卫生部合并成立国家卫计委。同年6月,卫计委启动“单独二孩”议程。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发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标志着实施多年的一胎政策正式破冰。
  各方反应激烈
  当全面放开二胎的政策终于从人们的猜测写到十三五规划中时,从媒体到公众,仍然掀起了巨浪。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独生子女,“80后”迅速被贴上“历史孤本”的标签。网上流传的段子或许是“80后”的真实写照。
  “‘80后’真是奇葩的一代,自己出生的时候,突然就独苗了,没有兄弟姐妹,打架都没人帮忙;好容易长大了,工作不分配了,房价暴涨了,又鼓励多生孩子,要准备照顾4个老人,再养两个孩子;然后又延迟退休了,准备再帮两个孩子带4个孙子。”
  资本市场也对这一人口政策迅速作出了反应。(,)分析师认为,全面放开二孩后,2018年新生儿有望超过2000万人。短期内将直接刺激母婴医疗、儿童用药、奶粉、母婴生活用品、玩具、婴幼儿教育、儿童服饰、MPV汽车八条主线的消费需求。长期来看,将为整个经济提供劳动力供给,提高潜在经济增长动力。
  而对于紧贴政策走向的市场来说也潜藏无限机会。有分析人士预测,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放开之后,房地产的需求结构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四房将变成刚需,五房成为改善性住房,保姆房会列入开发范畴,三房的市场将被大大挤压,学区房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后二胎”时代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5月,申请单独二孩的家庭仅有145万,占具备资格人群的13%,相当于在我国每年出生1600万人口的基础上增加了10%不到。
  而从(,)测算的一组数据来看,在全面放开二孩后未来4年内,将最多新增加5212万左右名新生婴儿。
  自第5年开始,每年新增新生婴儿数量为480万名左右。以4000万名至5200万名左右的保守数字作为假设,按16岁成年前城市农村平均抚养成本20万元粗略估算,二孩婴儿潮所蕴含的大约在每年1200亿元至1600亿元。
  短期内,二孩婴儿潮的到来,将拉动相关食品、玩具、母婴医疗、儿童服饰、家用汽车、教育行业等的发展。
  中长期来看,二孩婴儿潮的到来将改变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根据购房的人口结构,20岁至44岁的人口是买房的主力,大部分人在25岁至30岁的时候就会面临首次买房置业需求。
  根据测算,如果全面放开二孩,那么在2050年,20岁至44岁的人口比例将比不放开时增加4%,增加规模达到1.28亿人。这部分新增人口将使房地产行业直接受益。
11/03 15:3711/02 06:5811/01 22:3410/31 00:5110/30 16:4110/30 15:1210/29 18:5510/27 22:25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572306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报道mmm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