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代表作是什么是一位什么的人

巴金爷爷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巴金爷爷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09-12-03 &匿名提问
巴金,(日-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ú,取自“蔽芾甘棠”),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爱情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巴金简介  李尧棠(),笔名巴金,字芾甘。汉族。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在法国留学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正在翻译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历克塞维奇·克鲁泡特金”。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二零零三年 九十九岁  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  二零零五年 一百零一岁  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著作书目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文集: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萧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言警句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走进巴金的家和《家》——论巴金的家人和《家》人物形象的联系及其意义
摘要:一个作家的名字,总是和他的最有独创性的、影响最大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提到巴金,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激流三部曲》的《家》、《春》、《秋》,《家》是巴金的成名作品,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它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这部作品反映了整个封建大家庭的嬗变史,也是那一时代的缩影。艺术地揭示了封建宗法思想的罪恶和制度的腐朽,也反映了我们民族所具有的某些典型特征。《家》成为摧毁旧伦理礼教的一股激流,它动荡着、咆哮着,从不停止。本文三个人物形象中分析巴金的家人和《家》人物形象的联系及其意义。
关键词:巴金;《家》;典型;人物形象;封建社会
巴金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他出身于封建旧社会,从小就对民主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他说过:“自从我执笔以来,我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碍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努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我始终守住我的营垒,并没有作过妥协。”在一生的创作当中,巴金始终遵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创作出了很多不朽的佳作。其中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家》享誉中外。伟大的作家总是用平凡的笔触来描绘不平凡的故事。这部奠定了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小说名著是如何诞生的呢?《家》里描写的那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里的许多人物、故事以至细节、生活习俗是否和巴金真实生活中的家有联系呢?
1904年11月25日,巴金出生一个世代做官、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这个李公馆里,他“有将近二十个的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他在这个上百口人的小社会里生存成长。巴金的祖父李镛是这个大家庭里的最高权威。他做过多年的县官,算得上是位精明能干的官吏。卸任以后广置田产,购置修建了一座“五进三同”的大宅院,收藏了许多古玩字画。他维持着这个大家庭的一切生活秩序。李镛的最大心愿就是全家以他为核心,恪守家族礼法,延续富足家业,人丁兴旺,四世同堂。
《家》是这样描述高公馆的,“这所公馆和别的公馆一样,门口也有一对石狮子,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幅木对联,红漆底子上出现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高老太爷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从这点来看,巴金的家和《家》的环境、社会地位、家族核心人物似乎真的可以对上号。我们在《家》里的人物可以找到巴金真实家中的家人身上的影子。
巴金的大哥李尧枚和《家》的高觉新
巴金之所以成为巴金,成为21世纪的一个光辉符号。这和他大哥李尧枚息息相关。熟悉巴金的读者,都知道巴金对他大哥有深厚的感情,读过《家》后,我感觉到,巴金的大哥尧枚就是小说中“觉新”的生活典型。他们有以下共同点:
具有两重人格。
李尧枚的儿子李致在回忆自己的父亲时写道:“亲友中发生了什么矛盾,他
去劝解,甚至给双方作揖,说是他的不是”,“父亲经常买回新书报,他贪
婪地阅读着这些书报,接受新思想”。而《家》中对觉新的描写有一段相似的文字,“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顺应环境生活下去。顺应环境的结果,就使他逐渐变成了有两重性格的人。在旧社会旧家庭里他是一位暮气十足的少爷。在他同我们一块儿谈话的时候,他便是一个新青年了。这种生活方式是我和三哥不能理解的。我们因此常常责备他,我们不但责备他,而且在家里时常做一些带反抗的举动,给他招来祖父更多的责备和各房更多的攻击与陷害”。
从这两段文字看,李尧枚和觉新都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突出的“两重人格”呢?值得作进一步分析思考:他们身上的两重性,一个是对封建礼教秩序的依从;另一个是对时代新潮的热烈向往。《家》中的觉新对新时代、新思潮、新生活充满热情。他热衷于订购当时代表时代激进思潮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少年中国》以及其他进步报刊等。并且还在家中组织了“驰驱学会”,讨论当下的时事以及社会的巨大变革。他还组织弟妹们和几个同辈亲属办家庭刊物《驰驱》,从中寄托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李尧枚积极鼓励巴金以家事为题材写小说,而且连书名也替巴金拟定了:就叫做《春梦》(也就是后来的《家》)。并且激励巴金说,“我自从得到《新青年》书报,读过以后,我就想写出一部书来,但是我实在写不出来,现在你想写,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弟弟,我现在恭敬地向你鞠躬致敬,希望你有暇把它写成罢。怕什么!《块肉余生记》(即迭更斯的《大卫·考柏菲尔》)要是过于害怕就写不出来。”。李尧枚和觉新的“两重性”,从言论到行动,表明他们当时的思想也不乏勇气。他们的弟弟可以对大家庭利害倾轧反感甚至反抗。但他们自己却被放在承重孙位置,身不由已,需要对亲人尽自己的责任:他们不能撒手不管,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和追求。
2、牺牲自我,成就弟弟。
李尧枚写给巴金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弟弟的思念:“弟弟,我常常当是
你在我身旁一样,及至睡醒,你不在我的面前,我总是十分的难过。我每天吃了(早)饭,我总是到处乱跑的混午饭,总不愿在家吃饭,因为我总想你回来吃饭……”在《家》里,有一个场景是这样描写觉慧前往上海前与觉新的道别:觉慧两三次回过头去看觉新,觉新立在别人家的门前对他招手。一直到他的背影淡到没有了时,觉新还是呆呆地立在那里朝着他消失的方向招手,然而觉慧已经看不见,不知道了。
李尧枚和觉新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对化学有浓厚兴趣),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而且从许多言行中,更不难发现他的妥协,敷衍别人都是出自维持大家庭的大局,特别是对两个弟弟的保护。李尧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和弟弟是“两个没娘没老子的孩子”(引自李尧枚写给巴金的信),他身为大哥,就应当承担起“长兄为父”的责任;他责无旁贷。如果不是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这个热衷于新思潮的大哥,也未必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处在大家庭利害倾轧的漩涡中,如果不是出于替两个弟弟担代,也不会这么委曲求全;如果不是大哥李尧枚处处敷衍,时时斡旋,三弟李尧林(笔名李林)能否从燕京大学毕业,四弟李尧棠(笔名巴金)能否成就一番事业,这一切都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不是大哥觉新委曲求全,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不知道要遭到家族家长的什么惩罚!这两个哥哥都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弟弟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啊!
巴金的祖父李
和《家》的高老太爷。
1、人生经历相似。他们都做了多年的官,后来“告归林下”,买了不少田
产,修了漂亮的公馆,收藏了不少古玩字画,讨了姨太太。最后不可避免地死在孤独里。
2、专制。我们可以这样说,李公馆是一个封闭的、复杂的、有着固定的礼
法秩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最高家长极力维护着四世同堂的辈分关系,一切按照严格的礼制行事。李公馆又是一个封建的小王国,权力至高无上的祖父是这个王国的主宰,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森严的君臣奴仆等级制度。他经常不定时地列队训话:“上人”与“下人”之间的主仆关系必须清楚。在《家》中,高老太爷就是一个专制的典型。在高家,他按照“以孝为核心”的建纲常伦理,建立起家庭礼仪。“在这个家里祖父就是一切”。每天早晨要给他请安,吃饭时,祖父举筷,大家跟着举筷,祖父一旦放下,大家也要跟着放下,子孙在他面前说话要低声下气,受他的训斥,无论是非曲直,也只能忍受而不能辩解。高老太爷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独断而专制。他的这种专制统治,造成了高家众多的悲剧。作为承重孙觉新的悲剧命运最具典型性。
巴金的母亲陈淑芬和《家》中的瑞珏
巴金曾多次说,“我的第一个先生就是我的母亲”。巴金的母亲姓
陈,名淑芬。她是一位知县老爷的夫人,但她待人宽厚,是一位疼爱孩子,体谅“下人”的贤德女性。母亲的平和、善良、充满爱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巴金一生。巴金在《最初的回忆》中这样回忆他的母亲: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我的最初的回忆是和母亲分不开的,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家》中直接描写瑞珏的段落不多,但我们从这一句话里可以看出来作者对瑞珏这个人物怀着很大的好感的: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的那个表妹差。
1914年,在巴金十多岁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带着许多遗憾和牵挂离开了这个世界。《家》中的瑞珏又何曾不是这样呢?儿子尚幼,而且她又是如此地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的离去,也带着许许多多的无可奈何。在巴金的笔下,他对瑞珏的去世充满着同情和悲愤,也充满着不舍……
巴金在《关于&&/SPAN&家&》里写过一段话,“那十几年里面我已经用眼泪埋葬了不少的尸首,那些都是不必要的牺牲者,完全是被陈腐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的一时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阴影我没有一点留恋”。但事实是,从离开故乡到达上海那天起,在经济上、情感上他从来没有割断过与李家的联系。许多人都会有“故乡情结”,我想,巴金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家在他心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正是他那爱与痛交织的亲情力量,他才得以写成了传世作品《家》。没有巴金家人作为人物原型和灵感源泉,这本“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也就无法展现在人们面前,至少是无法如此真实地让人们感觉到作者心里的那股激流的力量,更无法鼓励人们与封建社会作斗争!我们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巴金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家与作品《家》进行了对接。当然,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如实地描写了两个最熟悉最典型的人物——他的祖父和他的大哥,一个是“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一个是逆来顺受的长房长孙。此外,觉民和觉慧两兄弟的某些性格特征和某些故事,也有李尧林和巴金自己的影子和痕迹。其他人物也可以在现实的李公馆中找到痕迹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曾深有感触地说,“我写这小说,彷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我读这小说,仍然受到爱与憎的大煎熬”。
伟大的作家总是用平凡的笔触来描绘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故事背后也许都是有另一段故事的。从巴金的家和《家》,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总之,巴金在,《家》中塑造的典型人物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绚丽的一笔,他的人道主义是黑夜里的一盏长明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及作家的情感始终贯穿其作品。走进巴金的家与《家》,记住巴金,怀念巴金!
参考文献: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胡永修,周芳芸著.
《巴金研究》.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吴宏聪,范伯群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湖北:,2001.
巴金著.《家》《春》《秋》.浙江: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
翔:《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一九六八年。
铁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精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邓英华、于寒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邓英华、于寒主编:《巴金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谭兴国著:《巴金的生平和创作》,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初
张慧珠著:《巴金创作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初版
贾植芳著:《巴金专集》,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十月初版
陈丹晨著:《巴金评传》,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初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金被誉为什么称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