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佛在哪教你天天爱消除干坏事事?!

没有帐号?
查看: 655|回复: 5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5帖子精华0UID78157
发心布施众, 积分 15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5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帖最后由 向善sn 于
21:25 编辑
修行佛法的步骤、方法修行的次第步骤修行方法:
& && & 佛法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大乘)
修行人应该注重基础佛法,从声闻乘见道位的法义入手,弄清楚基础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的内涵与外延,次第进入缘觉乘见道与大乘见道,再由大乘见道位转入修道位,乃至究竟位。次第实证,终能顺利圆满。若不在基础佛法上面用心,喜欢探讨研究深妙而又难以了知的佛理(中观、唯识、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反而浪费时间。因为基础不稳固,上层的推理和判断,就像空中楼阁,靠不住。
修三乘菩提(不管是声闻、缘觉或者是菩萨法都一样),在入手的时候,一定只有两种方法,没有第三种。一种叫做毘钵舍那(观),一种叫奢摩他(止)。毘钵舍那和奢摩他都是梵语,毘钵舍那是法相的观察,奢摩他是禅定。
一、小乘解脱道的修行:
& & 解脱道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先实证“六见处”,证得“声闻乘初果”。初果只要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是薄贪瞋,三果是断贪瞋,四果叫做杀贼。“贼”是指能够引生未来世生死的烦恼,“杀贼”就是把这些烦恼全部断掉,这个是阿罗汉的证量。你在这一辈子当中,要证到三果、四果当然是很困难,但是初果跟二果比较容易证。即使你已经结婚了,也不用担心配偶会起烦恼,因为初果跟二果是欲界的果位,这两种果位的修证,完全不影响夫妻的生活。等到证二果之后,你就可以缘着见道的智慧心心无间地修习正定,用这样来断掉贪瞋、发起初禅,而证三果──这是从观行入手,然后修习禅定,它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在证初禅以前,你都可以不用打坐,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可以在动中修,不一定要打坐。证初禅之后,你如果想要证二禅,就一定要在坐中修,因为二禅是无觉无观的禅定,只能在坐中修。如果你对二禅的修证没有太大的兴趣,你也可以直接把五上分结断掉,而取证阿罗汉。这种阿罗汉只有初禅的定力,没有灭尽定的证量,所以不能称为俱解脱阿罗汉,只能称之为慧解脱阿罗汉。(俱解脱,是指定与慧两方面都解脱。)
注:小乘初果的实证,请点击:
1、《详解:怎样实证“初果”(论述版)》
2、《小乘佛法的核心——六见处(引经据典版) 》
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
& && &&&如果有人明知道轮回很苦,但是为了救度众生,甘愿承受轮回的苦,这就是菩萨发心。发心之后,只要不退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就是菩萨。
& && & 这种菩萨又分两种:未断三敷结,与已断三敷结(声闻或缘觉见道)。前者为凡夫菩萨,后者则是通教见道菩萨。三界有很多的杂染因缘,凡夫菩萨一不小心也会堕入三恶道。因此,凡夫菩萨应该先求声闻见道,见道后得到圣戒成就的功德,就不会堕入三恶道。再依菩提愿与声闻见道的功德,进求缘觉见道和大乘见道,大乘见道之后,便可现观诸法皆是第八识所生所显,能够修习真如三昧,以定力和慧力对治生死轮回当中种种的苦迫,成就菩萨道上种种的难行苦行,最终必能圆满一切的智慧与福德,究竟成佛。
& & 提倡:以普贤行愿总摄戒学,缘般若正见修真如三昧以为定学,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发菩提心之大乘修行人在观行实证“六见处”,证得初果之后,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一方面可做为大乘见道的前行,一方面可证得声闻二果。一般人学佛都停留在闻思慧,无法进入修证。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修习真如三昧,所以没有办法发起修所成慧,更没有办法大乘见道。)
一、修学“普贤行愿”发无上菩提心。请点击:《劝发普贤行愿》
二、遵循“四依三量”修习慧学。“四依”和“三量”是修行的方法。请点击:《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
三、缘大乘法的正知见修习“真如三昧”,发起“修所成慧” ,请参阅:
1、《怎样修习“真如三昧”?(详述版)》
2、《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3、《大乘起信论导读》
4.《(似)真如三昧的修学》1.《初学者刚开始接触佛法,如何入门?(个人浅见)》
2.《一位学佛20多年的深深海底行师兄的学佛经历》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看看里面的佛法日志:
欢迎转载。末法时期邪说众多,欢迎大家加入我管理的佛学群熏习正法。正法佛学群:
禅净圆融群:
我的新浪博客日志 & &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5帖子精华0UID78157
发心布施众, 积分 15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5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观行才能获得智慧
  《实证佛教导论》这本书的特点主要是它跟现实体系有关联,这是跟大部分的佛学著作最大的不同。大部分的佛学著作,把佛教当成是哲学或信仰,不考虑佛教和现实的关联。但是我们不这么做,因为如果跟现实无关,在佛法里头叫戏论。有的东西意境非常地高远,但是你问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讲不出来,这个就是戏论,我们学佛不要落到这个陷阱去。
  现实体系是繁复的,所以只要是描述现实体系的佛学著作,必然十分细腻。在佛学里面,最细腻的首推唯识学,有的人看了很受不了,就批评:「佛法很简单,不要执着就好了!你现在搞得这么麻烦干什么?」这是两种错误的观念造成的。第一种错解,以为禅定就是全部的修行,所以他会尽量让自己不受到外境的干扰,让自己安住在无有语言文字思维的定境当中。第二种错解,则是对世俗谛和胜义谛(第一义谛)的混淆。他以为胜义谛超过世俗谛,而胜义谛是离言离相、没有分别的,所以就把不分别当成是主要的修行方法。
  第一种观念为什么是错的?我们知道,佛法的修行离不开止、观。止,又称为奢摩他,也就是禅定、制心一处。观,又称为毘钵舍那,也就是观察法相得到智慧。禅定虽然很重要,但外道也修习禅定,所以它并不是佛教修行的特征,如果把禅定当成修行的全部,就不是佛教的修行。
  第二种观念为什么是错的?胜义谛固然是离言离相,但胜义谛的修习必须从世俗谛的观行入手,世俗谛观行成就,才能修习胜义谛,所以《中论》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世俗谛的观行,就是在各种现象当中去观察,不离相、名、觉想,也不离语言文字。胜义谛(第一义谛)则远离差别对待相,缘于真如而安住。能够真正缘于胜义谛而修行的人,一定会明白世俗谛不妨碍胜义谛,因此他能够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只有未证胜义谛的人,才会把无分别当成修行的方法。这个部分比较困难,我们留到第七章再详细解释。
  《瑜伽师地论》有一个简单的总结:不应分别而分别是烦恼,应分别而不分别是愚痴。(大意)例如吃东西,应该分别营养价值、安全卫生,若不分别,连不干净、腐败、有毒的东西也拿来吃,就是愚痴;食物是否为流行杂志所介绍,是否为大明星所代言,则无关紧要,若于此分别,就是不必要的烦恼。
  世俗谛的观察,绝对离不开三界万法,三界万法必然是繁复的。因此,只要是跟现实有关联的学问,一定都很复杂。例如解剖学,身上二百多块骨头,每一个骨头都要替它取个名字,知道它的位置。还有肌肉、内脏、血管、神经,全都要弄得清清楚楚。你说外科医生下刀之前,他能够不知道这些组织在哪里吗?不然一下去就割到动脉。如果有医生贪图简便:「我不要学这么复杂的医学,我只要学金、木、水、火、土就好了,其他的我统统都不要学。」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他当外科医师一定出人命,因为他不知道人家哪个地方是不能碰的,对不对?
  同样的道理,三界内有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的法,三界外又有能够持种的第八识,这些法本身有自己的性质,彼此之间有关联性,有先后的次第,有因果的关系,这样弄下来是不是很复杂?因为它就是跟现实有关联嘛!你不能讲说:「我只要学简单的佛法就好,一切放下、不执着。」你如果这样,会连三缚结都断不了。因为你分不清常住法和无常法。
  所以不要贪图简便,去学一些没有用处的法。什么是没有用处的法?例如松本史朗讲的,十二因缘法就是一因一果的关系──无明一个因,就会产生行;行一个因,就会产生识;识一个因,就会产生名色。哪有这种事情?识,经典的定义是六识身,因为有六识身炽盛为缘,就会产生未来世的名色。但是产生未来世的名色难道不需要父精母血为缘吗?难道不需要四大为缘吗?你说有人不需要父精母血、不需要四大就能出生吗?这在现实上就是不可能啊!松本把佛法简化到这种地步,结果就是违背经教,也违背现实。那我们学这个要干什么?完全没有利益!不但浪费时间,还增长痴惑。所以,我们宁可多花点时间,学习跟现实有关联的学问。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么繁琐,你不能怪谁,因为它就是一个花花世界。你看武汉这个城市也复杂得不得了,你如果去记忆武汉地图,你会很痛苦的。但你不用害怕,因为你不用知道那么多,小学生只要知道怎么从家里走到学校,大人只要知道自己必须去的地方就行了。没去过的地方,你就问人,或者查网络、看地图。像今天有几位是第一次来这里,有几位是第二次来,第二次来的时候你就比较不容易走错,你如果来三次、四次,你连记都不用记,你就知道路一定就是这么走的,对不对?
  我们观察到有一个真实的事物(相、外延),然后替它安立假名及定义(名、内涵),然后看它有什么属性(自性),它和其他类似的事物有什么差别(差别)。这就是观行的过程。每一个事物,你都这样观察,现量经验就会不断地扩展,你的智慧也就越来越深广。有的人妄想在深定中,经过宇宙能量的加持,自然能够得到智慧、一切贯通。这是不可能的事!绝对没有一个人可以不经过观行就得到智慧。
  比方说,色蕴,这是假名(名词、术语);「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它的定义(内涵);无常,是色蕴的属性。你知道色蕴的定义,再把它所指的事物找出来,看看它的属性是不是像佛经讲的那个样子,再看看它和其他的法(例如虚空)有什么差别。这样就是现观。
  能够现观之后,你就不用记诵它的定义和属性。因为只要有一次的现观,以后你随时都可以现观。例如色蕴是你常常看到的东西,它们的体性是什么,你不可能会忘记。每次看到有人生老病死,你都再次确认色蕴的无常。就这样,一法一法的把它们弄清楚,不要跳级。声闻法就是六见处,缘觉法是十二因缘,大乘法要先认明第八识。按部就班,就不会觉得辛苦。只要你观察得很清楚,你就会永远记住。因为你已经有现量,有现量就不需要用语言文字去记忆,却永远都记住这个法。持续这么观察,你的现量经验就会不断地扩大,你的智慧也就不断地增长。如果你是死记书本的定义,你一定会忘记,必须常常查书、翻笔记。而且要管理这么庞大的记忆,会形成很重的心理负担,这会让你思虑停不下来,很难修习禅定。
  有一些佛法它是属于原则性的框架,任何法都逃不过这个范围,你只要掌握这些原则性的框架,很快就会有判断的能力。以声闻法来说,六见处就是一个原则性的框架,你把六见处通达了以后,不管人家说什么,你都可以拿六见处来评断。假设现在跑过来一个人跟你讲:「专心做事的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第八识)。」因为你六见处很熟,你会问:「专心做事的心它能了知六尘吧?」例如读书,总不能说「我专心读书,但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这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专心做事的心就是想阴,对不对?既然它是想阴,一定是无常,所以你会马上知道,专心做事的心不可能是常住的自性清净心。所以,你只要把六见处通达了,你就有慧、有判断能力,只要碰到错误的说法,心念一闪,立刻就知道它有问题,不会受到它的左右。这样的话,你就不会被错误的知见牵着鼻子走。
  资粮位必须要修集福德资粮和信心,如果资粮跟信心不足的话,他不会想要继续往前的。比方说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要舍己为人的,一般人一天到晚为自己打算,你叫他发菩提心,他根本发不来,他说:「我先顾自己要紧。」如果是学佛的人,他会怎样?假设他的菩萨性不很强的话,他会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会很想去极乐世界(或者其他的净土)。因为他很害怕嘛!他说:「人间这么痛苦,万一我在这里学坏了怎么办,学坏的话我会下三恶道,我还是去极乐世界比较保险一点。」这个理由很好,如果学佛的人到死都没有见道,他还是去极乐世界最好。但是,如果已经发起真正的菩提心,他常常不管自己,傻傻地发愿要长留娑婆世界。
  资粮位满足以后,你就会顺入加行位跟见道位。广义的加行位,应该是从初住位到六住位。(我暂时这么定义,不是很有把握。)因为初住位他已经发起真切的菩提心了,他开始在外门修学六波罗蜜,初住位修布施波罗蜜,二住位修持戒波罗蜜,三住位修忍辱波罗蜜,四住位修精进波罗蜜,五住位修禅定波罗蜜,第六住位修般若波罗蜜。外门修学的六波罗蜜,都和大乘见道有关,所以说这是加行位。
  如果严格定义,只有第六住才是加行位;因为第六住修习的般若波罗蜜,才跟大乘见道有直接的关系。在第六住修习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就是禅宗所谓的开悟。然后他能够转依在第八识的真如性上面,知道成佛的方法,才叫大乘见道。当然这个是很少分的,虽然很少分,你却不能说他不知道,因为他能够修真如三昧。《大乘起信论》说,真如三昧是十方诸佛成佛唯一的法门。
吕真观讲述
甄不弃整理
本文引自:吕真观豆瓣日志:
...................................................................................................................................................................................................................
观行并不是只有修行很高的人才办得到。佛教所说的观行,只要能够本于事实和逻辑,将某个事理看得很清楚,就是观行。别人先发现的事实,我们依循他的观察报告(正教量),也发现同样的事实,这也一样是有效的观行。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
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目前已经出了1-9期)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5帖子精华0UID78157
发心布施众, 积分 15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5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什么是智慧?& && &所谓的智慧,其实就是正知见。正知见有两种,一种是相似般若,一种是实相般若、大乘见道的智慧。凡夫菩萨依靠的是相似般若,也就是相似的智慧。相似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跟观照般若。你可以把《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拿出来用,人家怎么看你,是有为法,既然这样,就跟梦幻泡影没什么两样──这是文字般若。要是你经常住在这种想念当中,就会有一种如梦如幻的觉受现起,好像有一层看不见的防护罩包裹着你,别人的嘲讽就像梦幻一样──这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比文字般若管用很多,但仍然是相似般若,因为它并不是发现真相而发起的,所以要费劲地保持着,不然就会退失。
& && &&&佛教所认可的真修行人的标准,是要有能解脱于烦恼系缚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解脱功德也会相应生起,修行人会切实感受到烦恼的减轻。而一个有禅定及神通、熟悉经律又崇尚苦行的人,不一定有这个智慧。因此,我们判断真假修行人,用禅定、神通、苦行等作为标准恐怕并不可靠,关键要看他有没有正智和解脱功德,听他说的法是否与佛经一致,是否能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拔除烦恼的大树,而不是仅在边角上修枝剪叶。
& && & 佛教的智慧,是能敌生死流转、能离三界系缚的。这个世界上,能减轻一般烦恼的并非只有佛教。跟朋友谈谈话、看看文学哲学的书籍、找心理医生开解开解,对某些烦恼的排除都是有效的。如果说心中宁静淡泊、逍遥自在就是没有烦恼的状态,这么说来老子、庄子看上去也没有烦恼,但那不是佛教所承认的解脱。
& && & “名相”是相应于蕴处界万法的──既有蕴处界万法,就会有蕴处界万法的相、名、自性、差别。例如,人体有不同的骨骼、肌肉等组织,这些组织有不同的相,解剖学将不同的组织,赋予不同的名称,才能具体描述其特性,以及和其它组织的差别,这样才能构成解剖学这个学问。
同样的道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有相、名、自性、差别,这才能构成蕴、处、界的客观学问;必须在观行中,验证这些客观事实,才是一个声闻见道者。十二支缘起,也都有其相、名、自性、差别,必须在观行当中确认这些客观事实,才是缘觉见道。
自性清凈心也有它独特的相、名、自性、差别,必须在观行当中确认这些客观事实,才是大乘见道。。智慧的层次越高,对于各种事物的相、名、自性、差别就知道的越多。就好像世间法也有许多术语和专有名词,越有学问,知道的术语和专有名词就越多。如果贪图省事,不肯学习这些名相,就无法增长智慧。
了别各种事物的相、名、自性、差别,即是智慧。只有七转识才能了别相、名、自性、差别,所以只有七转识才有智慧。自性清凈心无法了别六尘相,所以也没有智慧可说。
智慧分很多种,二乘人有二乘人的智慧。菩萨刚明心的时候,有了“根本智”;接下来有般若的“后得智”;成为菩萨摩诃萨,就会有“道种智”;究竟成佛时,对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的一切功能差别都能够了知,就称为“一切种智”。
本文出自善知识吕真观老师的相关讲述,经智平整理而来。...............................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
我的QQ号码,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5帖子精华0UID78157
发心布施众, 积分 15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5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欢迎报名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函授课程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函授课程介绍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开设函授课程,欢迎大家报名。实证佛教研究中心的函授课程是免费的,报名者唯一的义务,是不能让未报名的人阅读教材。有意参加函授课程的朋友,请您先从“实证佛教入门”开始。《实证佛教入门》是解释《实证佛教导论》的重要内容,以培养三乘见道者为目的。读完《实证佛教入门》之后,您可以考虑报名其他的经论课程。正在讲授的经论有《杂阿含经论会编》和《大般涅槃经》。《杂阿含经论会编》是弥勒菩萨对《杂阿含经》的解释,其中隐藏了许多大乘法的蛛丝马迹,开这门课是期望能够培养出有自学经典能力并且精通《杂阿含经》的人才。《大般涅槃经》是佛陀最后的遗教,阐述常、乐、我、净涅槃四德,以及眼见佛性的义理,矫正流行的错谬见解,让学人避开学佛的误区,直心进入大乘佛法的堂奥。 附:信息集散地(一)、OneDrive(原SkyDrive)函授课程的教材和音讯放在OneDrive,仅限报名的学员个人听闻及检视,各人闻法因缘不同,请勿滥慈悲转发给他人,徒增彼此的障碍。为了安全起见,每次下载的录音檔以两次(天)为限,听完之后,必须彻底删除自己计算机的档案,才可以再下载其他的档案。教材可以留下来参考,但请小心保管。故意盗法或因为过失而亏损如来,都是最严重的戒律,请慬慎守护。有些朋友虽然登录进去,也看到档案的目录,却无法下载文件;这通常是浏览器(IE, Firefox, Chrome等等)的问题,试着用其他的浏览器,应该就可以顺利下载。您可以在 下载真观老师的论文《大慧宗杲禅师与宋代士大夫交游研究》档名Master.pdf,此篇与《禅宗的开悟与传承》的内容大同小异。另外您还可以在OneDrive公共页 下载《实证佛教通讯》(newsletter活页夹)、真观老师的博文和日记以及其它文檔。(二)、豆瓣豆瓣网有一个秘密小组「阿含教典研修实证小组」是学员讨论区,欲加入小组的学员,请在豆瓣网上登记一个账号和匿称(避免使用真名),关注「」,再发豆邮给真观老师,表明自己的真实姓名,即可受邀加入秘密小组。秘密小组张贴的文字,除非特别标明,皆不得转载和转发;但部分问答会略作修改,公布在《实证佛教通讯》与大众分享。
实证佛教在线读书小组报名启事为帮助“实证佛教入门”函授课程学员更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建立基础的佛教正见,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将于9月起开设“在线读书小组”。欢迎学员报名参加。读书小组简介如下:主题:(1组)《实证佛教入门》;(2组)《心经》。时间:(1组)日开始,每周二晚7:30~9:30;(2组)日开始,每周四晚,7:30~9:30。形式和内容:读书小组采取网络实时在线交流的形式(具体交流平台待定),内容包括主讲人讲述和成员共同讨论。读书小组不设个人权威,所有发言请务必依循“四依三量”的原则。参加条件:参加者需是“实证佛教入门”函授课程学员。实证佛教研究中心的函授课程原则是免费参加,但参加者可自由赞助。报名方式:在报名表中勾选即可。截止时间:第一次报名在日截止,在期限之前报名者优先参加,尔后若有余额,可随时报名。义工招募:每期读书会需轮流安排一位纪录员,将读书会内容录入为电子文本文件。另外,希望精通计算机和网络的学员为读书小组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有意者也请在报名邮件中注明。教务组邮箱:如果您有疑问或建议,也请向教务组来邮。最终的具体安排,教务组将视报名情况再作调整,并邮件通知各位报名学员。实证佛教研究中心 教务组 启日修订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函授课程报名表 报名课程:( )& &A实证佛教入门& &B杂阿含经论会编& &C大般涅槃经填表时间:& && &年& & 月& & 日姓& & 名:性& & 别:出生年份:手& & 机:邮& & 箱:地& & 址:邮& & 编:学佛经历:
您想订阅《实证佛教通讯》电子期刊吗?&&(&&)&&A要& &&&B不要(我自己下载即可)希望报名参加的网上讨论小组: (&&)&&〈可多选〉A 实证佛教入门& & B 心经& & C 不参加任何小组注:报名之前需读过《实证佛教通讯》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或《实证佛教导论》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如果您生起欢喜心,想进一步学习,请填好报名表,发送至真观老师的邮箱:以完成报名。报名者须填写真实的姓名和地址,并承诺:不将非公开的教材资料转交给他人或公布在网上。
~~~~~~~~~~~~~~~~~~~~~~~~~~~~~~~~~~~~~~~~~~~~~~~~~~~~~~~~~~~~~~~~~~~~~~~~~~~~~~~~~~~~~~~~~~~~~~~~~~~~~~~~~
《实证佛教通讯》佛学杂志下载地址:请《实证佛教导论》书的方法:直接向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总务组发邮件即可,并请留下你的收件人姓名、电话、地址,以便寄送。电邮:。该书免费结缘,读者如果看了之后感觉很受益,也随喜您出钱赞助弘法工作经费。
(本文新浪网址:)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
我管理的正法佛学群:
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896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58011帖子精华0UID2129
七品布施众, 积分 5801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989 积分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4:13签到天数: 2 天[LV.1]初来乍到
修行次第确实重要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1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505帖子精华0UID78157
发心布施众, 积分 1505, 距离下一级还需 495 积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修行的过程:闻、思、修、证一、闻(听闻佛法)
一个人开始修学佛法时,先要听闻或者阅读正确的佛法(佛经或证果的圣地子所写的论),这又叫“正教”。比如《阿含经》讲“色蕴无常”这个道理,您看到了,这个时候,你可能还不太懂得含义,只是听闻到了,看到了而已。但这与听闻到“色蕴是常”的邪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听闻正法也算是福报之一。
二、思(认识佛法)
听闻或看到佛法后,你还得深入的思维、领会其含义,当您正确的懂得佛经的含义时,您就获得了正确的知见(正见)和认识,又名“正教量”。佛经或证果的圣地子所写的论,都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在讲述法界的客观事实真相、法则规律以及修证的方法。比如《阿含经》讲“色蕴无常”这个道理,您经过自己的思维,或者请教善知识的指导,懂得了“色蕴无常”就是说:色(所有的物质与能量)都是无常的、刹那变化的、生灭不停的。您从道理上已经懂得了。拥有了对“色无常”这个客观事实真相法则的认识。
三、修(如法修行)
修行,是一个发现真相,解脱烦恼,远离颠倒梦想的过程。一般来讲就是修证自己的身、口、意行为。为什么要修行呢?因为过去愚痴无明的关系,人们的行为大多数都在造恶业,引生未来不好的果报。现在既然懂得了大智慧者告诉你的方法和智慧,就应该如法的去修。由凡夫到成佛会经历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证位、究竟位。初级的修行,也就是资粮位的阶段,主要是在外门修学“六度”,积累福德资粮、增长信心,造恶业的行为的你要改正,造善业的行为你要积极去做。当一个人资粮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会进入加行位,在这个阶段,他会很精进的修学佛法,参访明师,为“见道”作努力的冲刺。高层次的修行则是见道之后进入“内门”的修行。
四、证(证得佛果)
佛陀他是过来人,我们沿着他走过的路走下去,如法修行,自然会证得佛果,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佛陀当年弘法时,根据当时人们的接受能力和根器情况,施设了两个层次的修行方法,一个是小乘修行方法(声闻道)一个是大乘修行方法(菩萨道)。小乘法的修行,初级果位叫须陀洹(初果),属于声闻见道位,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最终的四果叫阿罗汉,死后入无余涅槃,并未成佛。大乘法的修行分为52个阶位,大乘见道位是第七住位,也就是明心,大乘见道后则是从外门入内门修习,极果为成佛,证无住处涅槃。
五、修行路上的信心增长
这里还得强调一个&信心&的问题。因为人是很聪明的动物,只要有一个合理的怀疑未得到解释,他就不会轻易的相信。即使他已经懂得了佛经所讲述的道理和修行的方法,但是他如果没有亲自实证、验证其真实性的话,很多时候他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的。比如你说有因果报应,我没有感觉到呀,我为什么要去积极的做善事呢,即使是虔诚的佛弟子,在某些情况下他还是会干坏事,因为他没有亲见干了某件坏事,就会得到某个恶果这个情况。
信心的获得需要靠自己去生活中实证,从而得到对于佛法的“现量”经验。怎样“实证”呢?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智慧呢?怎样才能让自己真的相信佛经所说的道理呢?这就需要从观行下手,所谓观行,就是观察法相(包括现场观察、实验,以及严密有效的逻辑推理),验证、实证佛经义理的过程。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你才能从以前书本上懂得的“认识”层面,上升到自己心得决定的“智慧”层面,你才会真的获得关于某个法的智慧,又名“现量”。当他得到现量以后,原来的经教,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不必经常放在心里,因为他已经可以按照自己实证的现量经验,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去描述他所发现的客观事实。
比如:佛经讲到:“色无常”,就是所有的色法都是无常的变异的不是永恒的。色,包含物质与能量。经过我们去现实生活中逐一的观察实证,最终确定,的确是所有的色法都是无常。于是,我们得到了自己的现量经验,心得决定。从此,我不管看到遇到任何的色法,我都知道他们都是无常的。——这个就是我拥有了对于“色无常”这个法义的“正见”。
我们已经不用去翻佛经了,我们自己就知道,色是无常的,变异的,不是永恒的存在。因为我们是凭借自己的现量,有底气,不是听来的,也不是依据佛的原话转告给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个底气呢?因为我们已经亲身实证了“色无常”这个法义。
佛法不是玄学,不是科幻小说,也不是空想的理论,佛法其实就是客观事实真相和规律法则,我们都是可以一一实证的。我们作为一个凡夫一个普通人,没有神通,应该从基础的法开始实证和做观行,这样一步一步的实证下去就可以实证比较甚妙的法。佛法的基础就是“六见处”,等您把六个见处一一的观行实证之后,确认佛陀所说真实不虚,信心自然会增长。到时候您会证得声闻乘的初果,成就对佛法僧三不坏的净信。等到您大乘见道(明心)的时候,你自然会知道怎样悟后起修到佛地的方法。
1、人们获得认识的三个来源:现量、比量、正教量。请详见.《修行佛法首先应该知道的方法和原则》
2、佛法的实证从“六见处”开始。请详见《修行佛法的步骤、方法》
3、推荐《初学者刚开始接触佛法,如何入门?》(个人浅见)
《修行的过程:闻、思、修、证》
..............................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
我的QQ号码,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理性佛学群:我的新浪博客日记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佛是那位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