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耀中华ppt共有精神家园

&声明:刊登此文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弘扬毛泽东思想,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以弘扬中华文化为根基
[摘& 要]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构想,所以弘扬中华文化便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本文从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时代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 方略
&&&&&&& 当今世界各民族和国家都在努力的营造属于自己的精神文化与追求,文化也曾在不同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如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构想。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中华文化精华的弘扬,是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球的华人所共同依赖和渴望看到的良好的文明风尚氛围,全体华人所共有的认同感、归属感、安顿感,并且要使这个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支柱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存的沃土。我们要努力体现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主张,使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和依托。
&&&&&&& 学者普遍认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民族性。第二,以建设现代中华文化为重点,体现现代性。第三,以吸收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增强兼容性。&[1]这也就是说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绝不能简单的恢复传统文化和移植外来文化。笔者认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采取以下三个行动,即一要保护,二要建设,三要引领。
&&&&&&& 一、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是一直以来特别是到了近代,我们的文化遗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所以保护、抢修和研究传统文化就成为我们的必然使命。
&&&&&&& 第一、加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文明的国家,我们的文化遗产不断地被破坏着,据统计五千年来我们共经历31次文物大浩劫,&我国目前所拥有的登记在册的国有文物,一共只有1200多万件。若是再加上全国民间收藏的文物数量,一共可能有2000万件左右。同期,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家博物馆中,来自于中国的文物精品,就有163万件,而收藏于外国民间手中的中国文物,则不下于这个数目的10倍以上!&[2],即使是现在大量的偷盗古墓,贩卖文物的犯罪行为也屡禁不止,因此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加强规划,通过立法加以保护,充分利用中国甚至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影响力,加大对长城、故宫等文物古建的保护力度,使之能完好的保存并永久的成为中华文明最有形的见证。
&&&&&&& 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流失和遭到破坏,如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江陵端午祭&为名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为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正在对以文化节日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重视和完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的规模浩大的、约五亿字共三百卷的中国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整理编撰,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巨大作用。&[3]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批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这也在不断地提醒我们要利用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来提醒国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并加以传承、发扬,《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有力的促进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保护力度。深入挖掘各种节日的内涵及历史,不能是简单的&过&而是要&念&。&
&&&&&&& 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过程始终与灿烂的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发达程度,显示了中华民族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也为中国各族人民构筑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 第二、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力度,提炼和升华中华文化有益的思想价值,增加对外文化交流。我们几千年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甚至一些宗教思想都曾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奠定过基础,所以对其精华我们一定要继承吸收,并加以保护。对诸如《周易》提倡的中和、守正、自强,《大学》提倡的明德、亲民、至善等思想一定要坚持学习创新,保持我们应有的民族性。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正在得到广泛认可。早在1988年2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开会,会后发表一个宣言,最后一句话写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4]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孔子学院的发展情况&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在81个国家建立了256所孔子学院和58个孔子课堂。日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称孔子理念体现&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和&促进人类和谐&,这无疑是对孔子思想中普世或普适价值的认可。孔子思想侧重于&和而不同&,庄子思想侧重于&不同而和&,这都能很好的解决当前不同国家、民族间所产生的冲突以及因为文化中心主义导致的霸权主义。现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举办的&文化年&、&文化月&、&活动周&等都很好的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共识。
&&&&&&& 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的研究与加强对外交流不仅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增进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民,也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提高了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精神家园建设的开展。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赖以存在的基础,失去传统文化也就失去了信仰传统文化的人,必然是离心离德,导致国破家亡,因此一定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厚重的传统文化加以去粗取精。继承传统,只要是历史的就要加以研究,同时精华与糟粕之间只是相对的,如三纲五常曾经在封建社会起到过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虽然其中有糟粕,但是我们既要考证其历史来源,也要看到其对现实现世的意义,尊老爱幼也是其伦理纲常的重要体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是适合人类及人发展需要,符合人精神需求的文化都必须加以弘扬。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也就成了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和前提。
&&&&&&& 二、建设好时代文化,大力弘扬当代优秀民族文化
&&&&&&& 建设好当代文化也就是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所谓中国当代文化是指&当下&或&时下&的文化,&包含着浓厚传统、又有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现代性因素以及西方现代文化因素和后现代思潮影响的文化。&[5],这其中传统文化是根基,自身发展所形成的现代因素是中国在近代化和现代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重要表现,对西方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思潮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十五大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了明确的表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第一、发展好民族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出口力度。现今社会,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产业,并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要保护好本民族的文化产业,就要重视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影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这样的流行文化。事实确是如此,文化产品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每年出口额多达六百多亿美元。&[7]在印度所有的剧场,只要是涉及印度民族艺术演出均免收门票,演出也通常是场场爆满,如今印度宝莱坞每年出产的影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好莱坞,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印度的艺术在世界各地得以快速传播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的文化产品出口不但起步晚而且发展速度也十分缓慢,据统计,&2004年我国出口了700多万册(份)书报,只占当年国内书报出版总量的0.016%;向美国输出了14种版权,引进了4068种,进出口比例为290:1。&[8]为防止我们&文化赤字&现象的不断扩大,我们要加大文化出口,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信。
&&&&&&& 第二、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要明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大力提倡和营造诚信环境,建立起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规范,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先后制定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的提出都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建设当代精神文化的重大举措。
&&&&&&& 第三、建设当代文化,要加强教育,利用好宣传载体,弘扬时代精神。通过教育,从孩子抓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普及科学知识;重视新型宣传载体建设,加强精神文明的传播能力,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加强互联网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和组织人们积极开展各级各类的文化活动,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等,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大力弘扬诸如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努力体现使当代文化富有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 第四、充分利用好各民族文化资源,建设好我国的基层文化。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发掘和利用各民族的文化资源,凸显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加强和完善落后地区的民族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农村和牧区的文化生活,建好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有创新特点的基层文化基础等等。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理念为各民族群众广泛接受。
&&&&&&& 三、推动文化创新,引领未来社会发展
&&&&&&& 199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斯德哥尔摩&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会议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9]因此,要重视文化繁荣和创新。创新是方向,是生命,对现状的肯定或批评不是目的,重在建设才是目标。五四时期曾出现全盘否定中华文化,转而全盘西化,十年动乱期间中华文化又遭到了极左思想的破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现在对传统文化又出现了一知半解的迷茫状态。为此要加大文化改革和创新,融入现代技术和意义,在内容、载体传播手段上不断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 第一、加强文化创新首先要加强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进行不间断的教育与影响,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书本学习到参观实践中不断加以体验。
&&&&&&& 第二、要使全体公民切实做到了解历史,懂得历史,尊重历史。邓小平也曾经说过:要懂得一些中国历史,这正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从小对学生进行故事影响,到中学加以知识学习,在大学进行深入的理论教育,要深刻的了解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坚定中国共产党必然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 第三、要培育文化创新的人才队伍,营造创新的人文环境,推进有利于文化创新的制度建设,为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人才、环境和制度保障。
&&&&&&& 第四、当前文化创新的重点是加强对网络建设的管理,重视网络在文化创新和传播中的作用,用以形成良好教育环境。要在管理难度最大的网络世界中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重大意义、奋斗历程,宣传我们党的革命精神和改革精神。
&&&&&&& 总之,要实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就必须背靠五千年,脚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面向民族复兴,广泛吸收一切文明成果,努力建设一个全民族、全社会有共同信仰、共同奋斗目标、共同心理归宿的理想状态,这一状态的实现也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成之时。
&[1]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N].光明日报(网络版),.
[2] 李永翘,茹建敏.历史的沉思&&中华五千年文化遗产毁损之回顾[C].2004年世界文化遗产亚洲国际研讨会,北京,2004年.
[3] 光明日报.(10).
[4] 顾.关于诺贝尔与孔夫子的一些说明[J].中国文化研究,7-148.
[5] 阎秀芝.中国当代文化构成要素分析[J].科教文汇,2008,(8):220-22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7] 侯树栋,许志功,黄宏.党和国家关注的十四个重大课题[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311页.
[8][9] 郭建宁.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74.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邮编:161006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光明日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高度重视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并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精神家园是指一个
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人不仅有物质生活需要,还有精神生活需要。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有了安顿感、温馨感和光明感,人的生活才有意义;失去精神家园,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而不知所措,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民族之中,个体的精神总是要走向沟通。因而,个体的精神家园也应座落在民族精神家园的“村落”里,形成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巨大的作用,它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保持民族性。任何一种文化首先是一种民族文化。因为,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演变的,凝聚着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没有文化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便无从谈起。任何一种文化又都具有历史传承性。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都是在既有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否定传统,割断历史,民族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无从安置。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并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无疑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共有家园。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其生存之根、力量之源就是那不朽的民族文化精神。保持民族性是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归宿感、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基本保障。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从而返本开新,再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始终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以建设现代中华文化为重点,体现现代性。体现现代性,是任何民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延续传承、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一种文化失去了时代性而过时落伍,就只能遭受冷落和抛弃。历史上一些曾灿烂于世的古代文明,之所以从辉煌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与时俱进、求变求新。中华文化只有在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开辟出中华文化新的生长点,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中华文化,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始终清新怡人、魅力常在。当前,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现代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例如,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着力培育平等观念、主体观念、民主观念、自主观念、法治观念等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价值的新人文精神;特别是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努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衔接的现代中华文化。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敏锐发现社会变革的风气之先,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步,努力在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中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继往开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第三,以吸收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增强兼容性。我们强调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在文化建设上闭关自守、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应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吸收各种健康有益因素,促进民族文化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使民族精神家园得到更好地守护。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外来健康有益因素的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华文化历来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与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中华文化应抓住这个机遇,建立具有民族性和开放性兼备的文化机制,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吸纳百家优长,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增添更多亮丽的风景线。
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在建设。我们要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培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丰富传播方式和载体。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要开展面向大众的民族文化宣传普及教育,通过出版读物、媒体宣传等各种形式,阐释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把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到群众性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要推动现代数字、网络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立网上民族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在数字远程教育、数字娱乐产品、移动文化信息服务中融入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增进文化产品服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行科学梳理、挖掘和提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建立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搞好规划、加大投入,有效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把更多更好的表现中华文化的精神产品和食粮奉献给人民,以推进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第三,塑造健康民族心态,推进文化综合创新。培育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塑造健康的民族心态,健康的心态情感和高度的民族自觉是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基石。塑造健康民族心态要避免两种偏差:民族虚无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家园的基本支撑。要大力开展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教育,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要进行国格教育和国耻教育,使人们自觉维护国家权益和尊严,以唤起健全的民族情感。同时,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注重引导人们保持谦逊理性的民族心态,以自信的姿态和敞开的胸怀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在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综合各方之所长,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华文化。
第四,把握思想文化发展规律,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离不开每个成员的认同。我们要把握、遵循思想文化发展规律,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于包容多样中增进认同。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唱响中华文化主旋律,广泛吸引、动员群众参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参与建设中扩大价值认同,在认同中形成共同的归属感,使全体人民的精神得以凝聚。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涵,树立和强化差异互补、多样共生的意识,尊重个人的创造精神,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园”氛围。把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夯实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群众基础。(执笔:蒋斌周薇)
一周图片排行榜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邢文增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高鹰忠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赵周贤、刘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现海
光明网版权所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关说明性文字来自网络收集,欢迎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